“感恩教育”:幼儿的必修课
发布时间:2021-04-06 幼儿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幼儿感恩小故事现在的孩子得到了家人的精心照料和呵护,是家庭的中心,这使得不少孩子只知爱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对其进行“感恩教育”,使其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
感恩教育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所享受的快乐生活,是别人用劳动和爱心创造的。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就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报答别人、帮助别人。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感恩教育的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精神生命。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要让孩子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的抚养,老师的教诲,还是朋友给予他的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知恩”之后,认识到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了多少恩惠,当以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比如一声简单的道谢。
让幼儿学会感恩,教师和家长必须是懂得感恩的人,因为老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传身教”。
教育幼儿感恩可采用移情法。幼儿年龄小,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正确运用移情方法,让幼儿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控制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如孩子在撕书时就对他说:“你把书的衣服撕破了,它多难受啊!”孩子在揪小鸟的羽毛时就说:“小鸟哭了,你再揪它,它就不和你做朋友了。”用这样的方法比训斥、责怪、打骂的效果要好得多,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时,我们还可以给孩子讲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使孩子明白感恩的道理。
教育幼儿感恩还可采用实践法,即让孩子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恩,如教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或是在特定的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表示感恩的小事情,从而让孩子真正学会感恩。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观念:感恩教育从幼儿开始
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感恩教育要从小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越早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由此而形成的习惯也将伴随孩子一生。”如何发挥家庭在环境、资源、途径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对孩子进行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教育,是许多家长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开展幼儿感恩教育方面,家庭具有独特的优势
瑞士教育家指出:“道德教育主要的场所是家庭。”感恩父母是幼儿感恩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对幼儿施恩最多、施恩最直接的人,是幼儿最初最应该感恩的人。通过丰富多彩、充满亲情的家庭生活,家庭成为最好的感恩教育载体。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感恩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影响最大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所以,言传身教,行动胜于说教。从父母的榜样作用开始,建设一个充满关爱与感恩的家庭环境。
有的父母对他人给予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帮助,总是铭记于心,心怀感恩;有的父母对亲人的关爱,总是反复提起,心怀感激。有的父母相互之间经常感恩言谢。在这样的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幼儿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就能够萌生感恩之心。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孝敬老人、感恩他人,做尊老爱幼的模范,做知恩、感恩、报恩的模范。而且也尽可能多地创造幼儿参与的机会。例如:定期带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使孩子在有意无意中感受爱与感恩。
开展家庭感恩教育,要注重“力行”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所学的内容要实践力行,从一件件小事入手,把幼儿的感恩之情落实到行动上,内化为一种习惯。只要我们从细处入手,端正教育观念,就一定能搞好对幼儿的家庭感恩教育,培养好懂得爱与感恩的新一代,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精彩。
玩是孩子的必修课
“我建议将玩具教育课纳入到小学教学大纲,以加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全面素质教育。”虽然因病缺席,但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主席贾艳敏还是把这个常人看来有点意外的提案带到了会上。
先说几个故事吧:
故事一:为让女儿的暑假过得特别而有意义,为改变女儿过于内向的性格,家住大连市八一路街道新南社区的林玉峰,暑期高薪聘请“玩专家”,每次陪女儿玩1小时,付费100元。
故事二:两年前的一个夏天,香港一家慈善机构,来到笔者所在的巢湖市,挑选一批“准大学生”作为资助对象。怎么挑选?他们不看文化课成绩,而是把这些孩子分成若干组,让大家玩游戏,以此观察孩子们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上的差异。结果,一些文化课成绩好的同学竟然落选,有的文化课并不拔尖的学生反而被选中了。这件事,在学生及其家长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故事三: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成立了江南少年科学院,全校共有59名学生受聘为“院士”,其中初中生41名,小学生18名。而四年级小学生许源正是年纪最小的“院士”。据该校小学部负责人田燕芳介绍,“说是少科院,其实我们是想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玩的空间,玩得好才能学得好。”
英雄所见略同。贾艳敏委员建议在小学增设玩具教育课,孩子们一定会举双手赞成的,这也说出了众多老师和家长的心里话。
就像吃饭、睡觉那样,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开发孩子们智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遗憾的是,这些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占了上风,很多学生入学不久,便不得不“读死书、入题海”,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那真是“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一学期下来,好不容易盼来个假期,什么“舞蹈培训班”、“钢琴培训班”、“跆拳道培训班”、“外语辅导班”、“作文辅导班”等等,五花八门,压得孩子们“一年到头连轴转”,偶尔,有的忙中偷闲玩一玩,便招来家长的一顿臭骂。其实,回过头来看一看,那些大凡考取清华、北大的学子们,有几个是“读死书、死读书”的?
“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要永远铭记。”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句“名言”。在笔者看来,这“小学增设玩具教育课”就是一种“普及和提高”。事实上,在城镇,有的孩子不仅玩,而且家中有的玩具价值数千元,而对于更多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玩具却很少。可见,在“玩”的教育投入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更谈不上“均衡教育”了。
玩是孩子的必修课。贾艳敏委员这个建议,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并付诸行动,把必要的、正当的“玩”还给孩子们。
育儿知识:感恩教育也是一次可贵的情商课
好多年前带孩子去嘟嘟城,曾见到一位女士用哽咽的语气苦苦劝阻一个想要离开的大女孩:“你妈妈把你托付给我,我就要为你的安全负责,你现在说走就要走,有没有想过我怎么办?我两个孩子都还这么小,我不能把他们扔在这里送你回去的。你再等一等,我让叔叔过来接你好不好?”大女孩则一脸冷漠,坚持要离开。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女孩这样的一意孤行,我只知道,从此以后,她父母的朋友们大概再没有人敢主动带她出来游玩。
我们常以孩子年幼来原宥他们的无知,可是,长大了的“熊孩子”就一定不是“熊孩子”吗?今后步入社会,谁会愿意和如此情商的人共事?谁又会像家人一样,无偿包容她的任性、自我和刁蛮?
有位朋友向我转述了一件事情,有一名读幼儿园的小男孩告诉大人:“我们家只有三个人,我,爸爸和妈妈。”大人问她:“爷爷奶奶难道不是你的家人吗?”男孩回答:“奶奶是做饭的,爷爷是接送我上学的,所以他们不是家人。”
对为自己付出最多,最爱自己的家人尚且不能心怀感恩之心,我们又怎能奢望这些孩子用感恩之心来对待他人?
所谓“家教”,就是用无数细节垒起成长的阶梯。感恩教育应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拥有感恩之心的孩子,会体贴他人的付出,因而能体验更多的幸福,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喜爱,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遇……这种能力的提高,不也正是“情商”的提高?
而在家庭教育中,方法(手段)又往往比内容更重要。
小唐一二年级的时候,仗着宠爱,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很有些轻慢。最严重的一次,甚至把奶奶直接气哭。
回家后,小唐发现我和他爸爸都板着脸,没有一丝笑影。(步骤一:营造谈话氛围,表明立场和态度)
我先问他:今天你是不是说了……这样的话,做了……这样的事情,把奶奶气哭了?(步骤二:核实情况,给他申辩的机会)
小唐点点头,大概是也知道自己过分了,并没有申辩。
我再问他:爷爷奶奶平时对你好不好?爷爷特意把你接回家,还带你去吃冰淇淋。奶奶忙了半天,烧了一桌子你最爱吃的菜,准备了你最喜欢的水果。(步骤三:让孩子知道爱的具体表现)你一不说谢谢,二不关心他们的身体,(步骤四:告诉感恩的正确方法)反而这样对待他们,还把奶奶气哭了,你有没有良心?你以后还想不想让爷爷奶奶喜欢你了?(步骤五:明白后果)
爸爸则痛斥:奶奶是我的妈妈,我都舍不得说一句重话,你竟然敢把她气哭。爷爷奶奶家以后你不用去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完全一致,任何一方的妥协,都会给孩子一个逃避的借口,最终导致教育契机的错失。)
小唐不服气,回嘴说:“为什么不让我去爷爷奶奶家?”(教育孩子的时候遇到“回嘴”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会透露出孩子的心声,也说明我们讲的道理并没有说服他,那么下一次,就要调整说理的内容和方法。小唐的反应至少说明两点:一是他还是在乎爷爷奶奶,愿意去他们家的;二是爸爸最后说的那种惩罚有点不合情理。)
于是我赶紧补充:“不是以后都不让你去爷爷奶奶家,而是在你真正认识到错误,好好向爷爷奶奶道歉之前,你不能去爷爷奶奶家了。”(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是一味的情绪宣泄或说理缺少逻辑性。当然不是说一定不能宣泄,而是最后一定要回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解决问题上来。)
我追问:“你现在知道自己的错误了吗?”“知道了。我不该不听爷爷奶奶的话,还把奶奶气哭。”(因为有台阶可以下,也知道了补救的方法,小唐态度变得很和软。)
“那你马上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分别向他们道歉。尤其是奶奶,要说到她高兴为止。”
于是,小唐给爷爷奶奶打了电话,我们则在一旁提示他道歉该说的话。打那以后,小唐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再不敢轻慢。
当然,只有“言传”是不够的,日日“言传”,不如时时“身教”。
在我们家,和长辈一起用餐,饭桌上有鸡,鸡腿总会最先夹给长辈;出门遇到友善的邻居,我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聊天;收到别人给小唐的礼物,会提醒他第一时间打电话表示感谢;谁做错了,就向对方清楚地道歉,无论父母,还是孩子……
到小唐五年级的时候我们还约定:回家要大声通报自己回家的消息,听得的人都要出声回应;无论谁在厨房忙碌,用餐前大家都会向他(她)道一声,“辛苦了”;说“谢谢”要大声……
不知不觉中,小唐长成了我期待的模样:他会因为调皮被老师罚站,可他依旧喜欢几乎所有的老师,从无怨怼之心;他会在同学家感谢做饭的长辈,并称赞饭菜做得好吃;他会远远地和小区保安打招呼,还会耐耐心心陪一位老奶奶聊天……(《我要养一个乐观体贴、幸福感爆棚的小暖男》)
我们还得到了许多意外的奖励:家庭氛围变好,亲子关系和谐,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交流;小唐心态平稳,学习耐心和自信心增加,字也越写越端正……
小唐不是那种从小乖到大的孩子,小毛病不断才给了我们更多纠偏的机会。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可以看作感恩教育的至言:感恩长辈,感恩那些对自己付出的人,你会收获他人的喜爱与尊重。一个拥有自爱与他爱的孩子,能获得许多的生活满足感,也可以培养出更多的自信!
孩子入园前的必修课
一、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参观班级活动,观看小朋友们的上课、玩耍;瞧一瞧盥洗间、午睡房等地方;喂一喂饲养角中的小动物;玩一玩幼儿园里的大型玩具……要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是一个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儿园中做什么,逐渐建立起"幼儿园"的概念。二、讲讲幼儿园的故事全家都对去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在和邻居朋友们玩耍时,故意大声表扬某个宝宝认识的小朋友,并得出结论:"难怪呀,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呀,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很棒的……"这样,宝宝对幼儿园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把宝宝要入园当作家里的一件喜事来讨论、迎接:"我们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里去学本领啦!"让孩子觉得入园是件高兴的事,使等待入园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常常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等等。孩子要是任性、不听话,就对他说:"如果你表现好,才能让你进入幼儿园"。还可以利用故事和儿歌,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的生活。比如讲一些小动物离开妈妈独立生活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学习本领的地方。三、玩玩"幼儿园游戏"在参观了幼儿园,了解了幼儿园里的日常要求和活动内容后,在家可以和孩玩"在幼儿园上课"等模拟游戏。这样可以使孩子了解将要在幼儿园里面对的规则,帮助他今后更易于适应。多带孩子出门接触小朋友,鼓励他主动地和他人进行语言沟通,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请进来:常请小伙伴们到家里来做客,让孩子当小主人,招待好客人们。在孩子正式入园前,最好帮助孩子认识一两个同一个班级的同伴,这样,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班级里有熟悉的同伴,孩子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感便会减少很多。四、给爸爸妈妈的特别叮嘱给孩子一份安心不想与爸爸妈妈分开是很多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主要原因。上了幼儿园以后,孩子得独自面对、处理问题,很容易产生失落、焦虑与不知所措的感觉。甚至会担心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所以在孩子入园前,爸爸妈妈要努力和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多陪孩子游戏,听孩子说话,对孩子耐心些、细心些,让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爱感到放心和安心,并告诉孩子,老师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喜欢他的。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来。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爸爸妈妈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其次,相信老师也是很重要的。幼儿园里的老师都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幼儿的心理,其中绝大多数是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家长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对老师会是良好的激励。家长不可说的话:"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叫老师好好收拾你";"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唉!到幼儿园你就没这么开心(自由)了。"诸如此类的话,会让孩子感觉幼儿园很黑暗,老师很严厉,从而对幼儿园生活产生抵触甚至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