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孩子生气了如何摆平?》,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你家里是否也有个“生气宝宝”,你知道怎么和宝宝沟通吗?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正是他的情绪处在极端紧张的时候。在这个当口和他讲道理,一般他是听不进去的。

下面介绍几个对付孩子的方法:

(1)自己要冷静,否则孩子会受到你的刺激而更加生气。

(2)控制自己在孩子气头上对他也“不予理睬”,等他平静下来以后,再和他讲道理。很可能当他慢慢冷静下来以后,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哪儿错了,这样,你再对他说点道理,他就能接受了。

(3)四岁的孩子是可以接受“语言的教育”了,但要想一想,怎样把道理用最简单最具体的方式讲给他听效果最好。必要时可举几个例子,让他对比自己,从中受到教育。

(4)在给他讲道理时,也可以让他说说他的感受。他之所以发脾气可能是受到挫折、委曲、认为不公平、因为一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所以动手打了一个同伴等等,你可以针对情况和人谈话,有时还要安慰他呢!这样你们就会比较好地沟通了。

(5)有时可能通过讲故事、看图画书,间接地触及他发脾气的原因,这样来进行教育,效果会比较好。另外,他在幼儿园表现还好,就是学习和自由活动时活跃了一点,爱带头乱路。实际上3岁的儿童刚刚接受集体教育,不是每一个人的表现都是一样的,有的可能安静些,有的却不能长时间地坐下来听课,有些跑动,是正常的。随着他年龄的增长,集体生活经验的增多,会逐渐好转的,不用担忧。他不接受老师的帮助,对老师做出攻击行为,我想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老师的教育帮助不得法,没有说到“点子”上,他不爱听;另一种是在家自由惯了,很少受到过阻拦和批评,到集体生活中,也跑来跑去,控制不了自己,老师说他,他就“反击”,没有规矩。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和老师交谈,把孩子的优缺点对老师讲,使老师对他的教育帮助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对于第二种情况主要要给孩子立点规矩,要他懂提以集体生活中不能随心所欲,乱跑乱闹。当然,由于他在家已经自由惯了,按规矩行事很困难,要多次反复地教,但也要有耐心等待。再过一段时间,他年龄大一点了、生活经验半富一点了,控制能力增强了,则守规矩成为习惯了,就会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能比较安静地坐下来学习的。在教育过程中切忌打骂,因为你打骂他,他就会认为打骂是对的,只要他认为不如意,就出手打人、张口骂人、对老师也会如此。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宝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今天霍斯有一箩筐不如意的事情。霍斯气得想打人!他用力地踩了一朵花。妈妈对他说:“嗨!”霍斯发出“咝”的声音。妈妈问他“今天你过得好不好啊?”霍斯又吼了一声,还咚的一声趴在地上。“我们来煮汤吧!”妈妈说。霍斯一动也不动,他气得快爆炸了。妈妈在锅里装满水,放到炉子上,再往锅里放上盐。然后,妈妈深深吸了一口气,对着锅尖叫。然后对霍斯说:“该你啦!”于是霍斯也对着锅尖叫起来。妈妈叫得更大声,霍斯还对着锅龇牙咧嘴。水开了,妈妈对着锅做鬼脸,吐舌头。霍斯拿起汤瓢敲着锅。然后,他笑了。妈妈也笑了。霍斯问:“我们到底在煮什么汤啊?”妈妈回答:“生气汤。”妈妈和霍斯就这样肩并肩站在一起,搅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美国儿童故事《生气汤》

这则故事提示父母们要关注宝宝愤怒情绪及其化解对策

西方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初生宝宝第一次主动呼吸,他就已经具备了感觉愤怒的能力。到了4个月的时候,宝宝就可以明确地表达他的愤怒了。当他慢慢学会用更多的动作、表情与语言来表达情绪的同时,发脾气成为了宝宝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而此时对父母来说,如何帮助宝宝学会掌控自己的愤怒就显得格外十分重要。如果宝宝难以顺利地发泄愤怒或者在生活中泛滥愤怒情绪,都会构成良好性格发展的隐患。

0-6个月

在此阶段,宝宝的喜怒哀乐受到自身生理感觉与外界刺激的左右,因此,父母要求宝宝控制自我情绪,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而此时妈妈爸爸对他的关注与安慰是帮助宝宝控制负面情绪的唯一途径。

小贴士

·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宝宝脱离愤怒等负面情绪。例如:当他在噪音环境中表示不悦时,妈妈带着宝宝尽快脱离噪音环境是最好的安抚方法。

·如果宝宝因为饥饿哭泣,妈妈应及时哺喂他。如果妈妈直到他哭到喉咙沙哑的时候才去哺奶,会使得宝宝因为过度沮丧而产生生理性的抵触,表现为吐奶、昏睡等不良生理反应。这些后果会令他难以从负面情绪中平息,长时间、高频率地用哭泣等方式来表示愤怒。

6-12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学会了多种了不起的运动技能,比如:爬、走等,并能通过丰富的声音、表情甚至简单的话语与妈妈爸爸进行交流。此时,宝宝的愤怒情绪也开始细化为不安、生气与恐惧。自主逃避与关注妈妈爸爸的态度成了他愤怒情绪自我调节的主要方式。

小贴士

·妈妈爸爸是宝宝所信赖的人,因此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宝宝的情绪。例如:妈妈爸爸一起愉快地陪伴着宝宝去玩他从来没有玩过的滑梯,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内心的不安情绪。

·妈妈爸爸要仔细分辨宝宝的呢喃之声与哭泣等,适时发现宝宝的负面情绪,并通过口语与动作的安抚来帮助宝宝形成与妈妈爸爸交流情绪的习惯,这是鼓励宝宝学会说出情绪的第一步。例如:宝宝看到闪电有哭泣或者尖叫的时候,妈妈要告诉宝宝:“妈妈知道宝宝害怕,宝宝害怕的时候就抱住妈妈或者叫妈妈过来吧。”

12-24个月

在这个阶段里,宝宝逐步有了自我意识。他对别人的情绪与自我情绪的认知产生了初步理解。因此,他常常会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来调节自我情绪。例如:宝宝因为晚餐前妈妈不给他吃饼干而哭闹,他会一边观察妈妈的反应,一边从硬地板上爬起来,坐到软地毯上哭闹,继续观察妈妈的反应。可以说,妈妈的反应是决定他哭泣时间与程度的主要因素。

小贴士

·当宝宝夸大情绪时,妈妈爸爸冷静、理性的态度实际上能帮助宝宝学会抑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妈妈爸爸可以通过和宝宝一起看儿童图画书或游戏等形式,帮助宝宝学习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例如:通过在儿童故事中为人物添加“快乐的脸”与“生气的脸”来了解为什么宝宝会不开心;为什么妈妈爸爸会生气;为什么妈妈爸爸和宝宝会一起开心。

24-36个月

2岁以后,宝宝能从关注自己的情绪拓展到关心他人的情绪。他人的积极与消极情绪都能起到控制宝宝愤怒情绪的作用。例如宝宝也开始在看见家人不愉快的时候,试图去安慰别人,又如看见妈妈不开心,就乖乖地去一边自己玩玩具,不再为妈妈添乱。

小贴士

·妈妈爸爸更加需要以相对平等的方式来理解宝宝的忧伤与愤怒。例如:宝宝和小伙伴因为争抢玩具生气了,妈妈爸爸虽然不需要即时干涉,但可以通过和宝宝谈话,请他说出感受以及快乐的游戏等来帮助宝宝缓解不悦。

·与宝宝约定几种表达或发泄不开心的特殊形式。例如:如果宝宝或者妈妈爸爸不开心,可以去捶打沙发垫子;到阳台上对着绿色的植物把不高兴的事情说出来,或者告诉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自己不开心的事情等。

·豁达的妈妈爸爸是宝宝学会控制愤怒情绪的最好榜样。日常生活中,妈妈爸爸常常用玩笑来化解争吵与冲突,宝宝会认识到不开心原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育儿观念:别老对孩子说“我生气了”


育儿观念:别老对孩子说“我生气了”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对孩子说:“别闹了,妈妈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等等,认为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听话。但是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可是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哟,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爸爸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尽量不要对孩子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绪,如果忍不住爆发出来了,事后也要马上抚慰孩子,告诉他:“宝宝刚才不乖,妈妈好伤心呀,忍不住生气了,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宝的,宝宝只要改正了坏毛病,还是人见人爱的乖孩子!”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解析问题一:分析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学会冷静处理

对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突然不听妈妈话了,大哭大闹,家长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轻柔的语气询问他:是不是病了累了,还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了解情况之后,慢慢地抚慰孩子,在平复孩子心情的同时,爸爸妈妈的火气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乱扔东西,或者说粗话等等,也可以尝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要将东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孩子要讲文明,不能随便说粗话,这些都是坏孩子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坏孩子!”看到孩子认真地改正了,爸爸妈妈要及时地夸奖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听话就能受到表扬,也会高兴起来,看到孩子又是乖乖的了,爸爸妈妈怎么还会生气呢?

解析问题二:分析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小孩子都有自己玩乐的世界,有他喜欢的游戏方法,这些都是大人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爸爸妈妈认为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他自己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就是可以这么做。这样一来,如果爸爸妈妈生气了,他就会更加疑惑,甚至怀疑自己,产生自卑了。

比如说,孩子正在用苍蝇拍打苍蝇,他是把它当作玩具玩了,可是爸爸妈妈却不懂他的想法,觉得他是在玩脏东西,马上命令他:“快把这个脏脏的拍子放下去洗手,你要是不放妈妈就生气了!”这时候孩子会觉得妈妈连玩具都不让他玩了,好伤心啊!其实妈妈不妨尝试一下,跟着孩子一起玩,拿着拍子跟他一起拍,一边问他:“宝宝告诉妈妈,你在干什么呢?”

孩子在给妈妈讲解的时候也会产生成就感,能够培养他的小自信,而且听到孩子乖巧的解释,妈妈的心情也会变好呀!玩过之后再带孩子去洗手,并告诉他:“苍蝇拍是拍苍蝇的,上面有好多好多细菌呢,宝宝以后如果一定要玩的话,玩过后一定要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的,知道吗?”这样既能满足孩子游戏的愿望,又能让他长见识,一举两得。

解析问题三:分清楚大错小错,不要轻易用生气制服孩子

许多家长总会时刻盯紧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制止,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但是这样做反而更不容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消失。而且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管制着孩子,他一犯错就用生气来制服他,反而会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而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装作不知道,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

等孩子长到五六岁后,开始慢慢懂事了,爸爸妈妈就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教导才能让孩子能耐心听完,认认真真地改正错误。

解析问题四:用生气来硬碰硬,则会形成反作用

面对爸爸妈妈生气,比较调皮的孩子也会使出绝招,学着大人一样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也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孩子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信任,给他树立美德的机会。比如孩子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爸爸妈妈要生气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看看孩子是需要关心抚慰,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对症下药,既能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大人们生气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经历。

如何才能不生气


如何才能不生气

那天看了童书妈妈的文章《怎样才能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颇有感触。

其实不仅大人会冲孩子发脾气,我发现现在不少孩子也会有“发脾气、生闷气”的表现。比如有一次我们很多孩子一起玩得很热闹,突然一个小女孩一个人站到墙角边,背对着大家,我们去喊他她就用眼睛瞪我们。后来妈妈过来说她这是生气了,可能是刚才我们送礼物的时候没有第一个给他。还有一次,跟一个小男孩一起玩,他想要做一件事情他的父母没有同意,他就大声尖叫,说:我生气了!我生气了!脸涨得通红,气得两只拳头攥得紧紧的,浑身发抖。对孩子这样的表现,大部分家长都会觉得孩子“太不听话!”“脾气怎么这么坏!”纵然孩子天生性格各异,但是后天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做什么远比我们对孩子说什么更有影响力。如果经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冲孩子发脾气,孩子也会学我们,也许慢慢就变成一个低情商坏脾气的孩子,更容易感受到不快乐。想想真让人觉得可怕。所以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实在是太重大的一件事了。

其实,做父母的控制自己不发脾气,不仅是亲子关系的问题,更是自我情绪的管理。如果一个人能在爱人面前、在下属面前、在父母面前不乱发脾气,在孩子面前不乱发脾气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所以说,养育孩子的过程终究是自我的修炼的旅程,如果投入并努力做到最好的话,也许收获的不仅仅是好妈妈和好孩子,更会有一个全面完满的生活状态。

当然,如果你天生是一个好脾气、性格温和的人,对孩子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做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如果你本来就是一个暴脾气、性格急躁的家伙,如何在孩子面前不发脾气就是一门有点艰难的必修课了。(幸或不幸,照妈正是后者)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把这件事情当做一门功课来做,努力获得高分,发现也挺有意思的。

首先让我们好好回忆一下,为什么会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孩子或我们自己。从孩子方面来说,不好好吃饭、调皮捣蛋、把家里的墙画得乱七八糟、说脏话…让我们发脾气的事情多得数不清;就我们自己来说,今天工作太累了、被领导批评心情不好、大姨妈来了、身体抱恙……都是孕育坏脾气的温床。

看起来也许孩子惹我们不开心占大多数,其实再深想一下不难发现,所谓的孩子“惹得我们发脾气”,不过是因为“孩子的表现脱离了我们的预期”,取决定因素的不仅是孩子的表现,更是我们的预期。

综上看来,影响我们是否会发脾气的因素有:孩子的表现、我们的预期以及我们的自身原因(心情和身体),除了孩子的表现不那么可控(其实也不是那么不可控啦),其他的都是取决于我们自己,这样看来,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似乎不那么困难呢。

很多父母都在“生气发火-懊恼后悔-生气发火”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其实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发脾气之后,除了懊恼后悔(因为这种情绪一丁点用处都没有),再好好思考一下,找到自己每一次生气的原因,以及控制自己情绪的阀门,并提醒自己在下一次要发火的时候实践一下——也许慢慢就会打破这个循环了。

很多家长会说,我也不想发脾气,可是实在忍不住了,这孩子太调皮了、太不听话了、太不讲道理了……我想说且慢,在评价孩子的表现之前让我们先想想:孩子的这些举动,是不是问题?也许根本就不是问题,不过是孩子发展阶段的特点罢了。你现在觉得无法忍受,大发雷霆,其实一点用都没有;也许过了这阵子,他自然就好了。这点我深有感触。照照在一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玩水(那时候是大冬天),不给他玩就会闹个不停。爷爷奶奶训斥了、讲道理的,都没有用。于是我就给他穿上防水护衣从水龙头放热水给他玩,玩到够为止。他经常一玩就是一个多小时,我当时真的以为他会一直这么玩下去。可是到了快2岁,人家突然就不感兴趣了,再也不那么玩了。再说玩纸,应该也是每个父母都遇到过的。孩子会把家里的抽纸全部一张张抽出来,扔得到处都是。我们就尽量把纸藏起来,不让他看见,自然减少了作案的机会。如果不小心被照照发现了,就随便他玩,只是要求他玩完了要收拾干净。就这样,又自由散漫了不知道多久。现在照照可是我们家卫生纸管理员,负责卷纸、抽纸、面巾纸的库存管理和发货,工作兢兢业业,再也不会乱抽乱扔了。去年照照刚上幼儿园,非常不适应,很不愿意去,那段日子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不堪回首(我曾经还写过一篇文字《不做大嗓门妈妈》,现在回头来看真是声泪俱下),我几乎已经做好了要斗争三年的准备。结果从小班下学期第一天上课开始,照照就跟换了一个人一样,再也不拖拖拉拉唧唧歪歪,每天早上都能按时起床、吃饭、去幼儿园了。我说这些例子,只是想说,我们做父母的要加强学习,学习育儿知识,更学习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许就不那么容易发火了。当然,也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学会包容和等待,等着孩子成长,长大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个过程很可能是痛苦的,不过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看到好的效果。最近照照总是让我欣喜。比如前天晚上,我俩洗漱完毕就要上床睡觉了,他突然说要大便(又来了!),我半撒娇半坚定地说,妈妈这会儿好累,你去找阿姨吧。他当然不肯,还唧唧歪歪粘着我。我继续坚定而温柔地说,哎呀,妈妈真的好累,你去找阿姨吧!(说实话,我只是试一试,压根没指望他会同意。)结果他想了想,居然说,好吧,就乐呵呵的走开了……留下我躺在床上不知什么姿势才更爽。还有今天晚上吃饭。照照喝牛奶喝到一半,嫌弃围兜有点湿了,一把扯下来扔到一边。我说你必须要兜,不然会把牛奶弄到身上,不好洗。他就是不愿意(我能想象这时候要是爷爷奶奶在,肯定又免不了一顿吵闹)。我说你可以不戴,但是如果弄到身上一点儿,就必须戴了。照照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比较公平,同意了。后来他喝牛奶非常小心翼翼。结果喝完了居然一丁点儿都没有弄到身上。他很得意地说:妈妈你看,我就说不会弄到身上吧——没有发火,解决了问题,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还培养了孩子的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自信,这么多好处,难道不比发脾气弄得大家都不开心要好得多吗!所以说呢,家里如果有一个宽松的但是明确的界限,那么冲孩子发脾气的机会就会少很多了。

我是书呆子,喜欢做功课,也许我的办法有点乏味;喜欢打游戏的爸爸妈妈们,也可以把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当做打游戏的通关老怪,不拿下誓不罢休,也会发现更适合自己孩子的好办法。总之,不发脾气也能解决问题,不发脾气,孩子会越来越讲道理,我们会更开心,家庭氛围会更融洽。

最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不仅对自己的孩子,而是对这个世界。

开学了如何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暑假结束了,幼儿园和学校又开始了新学期,孩子们也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不过,有些孩子的焦虑心理又出现了,甚至有了“开学焦虑症”,这可让爸爸妈妈们担心了,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缓解这种心理呢?

其实,开学时有焦虑的心理是很常见的现象,其主要症状就是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浑身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有的还有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症状。如果出现持续的焦虑,可能会让孩子们无法进入到正常状态,给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多的困扰。

孩子分离焦虑的原因

一、环境的巨大变化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盥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据调查一些幼儿就是因为怕在幼儿园睡中午觉而不愿意来园。因此在入园之初,幼儿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不愿意进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

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师生比例为1:15或者1:20。也就是说一位成人负责照顾l5—20名、幼儿,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如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如如何获得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怀,如何占据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

开学了,宝宝结束自己的假期重回幼儿园,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出现焦虑的心理,这是很正常的,爸爸妈妈们不要太担心,但是要仔细了解宝宝焦虑心理的原因。

3)陌生的活动室环境。

当幼儿初次踏入活动室时,活动室的环境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鲜的。无论是桌椅的摆放还是盟洗室的设备等都与家中不同。这在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儿在家中大便时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马桶,而幼儿园则是蹲式的,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

4)要求的提高。

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二、家庭的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

三、自身个性与经验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如果宝宝有分离焦虑的心理,爸爸妈妈们也不用太担心,只要能够采取一些措施,还是可以很好地帮助宝宝缓解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该怎么做。

1)提前使宝宝有心理准备。

宝宝对爸妈的依恋很强烈,让他们一下子离开爸妈,会使其依恋感受阻,产生分离焦虑症,引起不安全感,因而让宝宝对上幼儿园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爸妈可以在假期里或开学前带宝宝到即将要去的幼儿园门口或里面转一转,看看幼儿园里的玩具,幼儿园桌椅的精美,幼儿园床的别致等等,让宝宝熟悉一下环境并为之新鲜感所吸引。

2)在家中给宝宝一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客厅的一角,利用橱柜或桌椅隔出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宝宝体验在视线中感觉不到成人注视的情况,在那里游戏、看图书等,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减轻宝宝对成人的依恋感。

3)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

认为在幼儿园中老师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儿园中快乐地学会本领的。

4)爸妈还可以培养宝宝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穿衣、上厕所、吃饭等;生活习惯,如午睡等,帮助宝宝增加入园后的心理自信。

5)爸妈要调整好心态,给宝宝以积极的暗示。

当宝宝对爸妈产生依恋和依赖不想去幼儿园时,很多爸妈往往心软、动摇。须知,宝宝虽小,对爸妈的情感、心态却是十分敏感的,当宝宝察觉到爸妈的动摇心态时,会强化他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爸妈应把握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宝宝进幼儿园,并对宝宝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

6)引导宝宝和老师交往。

由于是很多宝宝围绕几个幼儿园的老师,有的时候,如果宝宝不能够阐述自己的需求,可能会被老师忽视。所以爸妈应教育宝宝学会和老师交往,有什么需求去跟老师说,相信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能够帮助自己,爱自己。另外,爸妈也要告诉宝宝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并与老师及时沟通,尽快消除宝宝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在与同伴交往方面,要告诉宝宝小朋友间要相互谦让、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与小朋友之间有了矛盾要找老师,不能打架。

7)多与宝宝交流。

当宝宝从幼儿园回到家,爸妈可以问他在幼儿园里都学了些什么,今天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等,了解宝宝的心理感受,及时帮助宝宝消除一些情绪问题。

新学期开始,宝宝回到了幼儿园生活中去,由于假期时整天与家人待在一起,现在一分开,难免会有些焦虑的心理。爸爸妈妈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宝宝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其焦虑的心理,好好地开始自己的新学期。

儿子成绩单发下来了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


儿子成绩单发下来了,没出意外,又是倒数,说实话分数不算低,我内心很矛盾,怎么办?期末考试结束了,老师阅卷也已经完成了,家长们即将看到孩子成绩。有的就家长像这个提问的家长一样,看到孩子成绩非常差,不知如何是好。

家长的愿望肯定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习方面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因为以后升学成绩占主要。所以说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但是五根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不是所有的孩子成绩都优秀,总有几个成绩不够好的。

当我们的家长面对孩子成绩不优秀的时候,心情肯定特别不好。你发火、骂人、打孩子都起不了作用,成绩已经出来了,现实就是这样子。

面对考试成绩差的孩子,我觉得做家长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待。

一,仔细分析孩子成绩差的原因。如果是孩子成绩一直都差,突然之间想让他一下能考很高,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往期成绩还可以,这期成绩下降幅度比较大,那么就要问他下降的原因。是因为这期不够努力吗?还是因为考试的时候不够细心吗?还是考试的时候身体状况不行,情绪受到影响了吗?问清情况之后才去对症下药。

如果成绩一直都那样差,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就要真正的要面对现实。如果还是小学一二年级,那么要补,还补得起来。但是如果上了初中高中。一时半会儿要补起来,那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孩子这期成绩是突然下降,就要耐心细致的问他这期成绩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上课不专心吗?是因为玩手机玩的太多了吗?还是因为耍朋友去了吗?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是因为考试不细心吗?如果是前者,就告诫孩子以后上课一定要专心,只有专心听讲,才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如果是后者,那么就要告诉孩子,以后考试要细心一点,这样避免过失性的失分。

第二,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很快,我们对孩子的评价,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动手能力很强,也许他有很好的特长。以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现在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如果我们的孩子成绩实在太差,以后升学有困难,可以让他去读职高学一门技术,将来走上社会,依然会有

但是不管孩子成绩如何差,我们都不能放弃对他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的教育。只要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算他成绩再差,他以后走上社会,也不会差到什么地方去。

我是睿心妈妈,今日头条育儿问答达人,今日头条原创作者,期待你的关注、阅读、收藏、分享、转发、评论。

27评论

好好老师讲作文广州市暨南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01-2910:49

33赞踩

期末考试结束,家长会刚开完,很多家长就在朋友圈和家长群里,讨论孩子的成绩,考得好的开心,考得不好的纠结,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当然也有比较淡定的家长,但那是极少数。下面看看家长们都说了些什么——

一年级的孩子,语文数学分别考95、94都觉得很差,家长都不开心。还有家长说孩子不爱学习,死的心都有,未免太过夸张了吧?

作为老师,我完全理解家长的心情,是啊,当今社会,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甚至公务员录取,哪一样不是靠分数呢!但是我要说——

孩子的世界不该只有分数,家长的眼里不能只有成绩!

一个学期紧张的学习结束了,放寒假了,孩子有理由好好放松一下了!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考试分数是检验学生课业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我认为,孩子的学习固然重要

两个宝宝如有纷争,你是如何 “摆平”的


主: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不少独生子女家庭选择再添一个二宝,但是很多家长反应,大宝和二宝很难相处,大宝和父母相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这个话题:家有二宝,你感到大宝的“醋意”了吗?两个宝宝如有纷争,你是如何“摆平”的?

耿:的确,正如主持人所说,家里有两个宝宝的父母总会感觉非常头痛,大宝对二宝充满敌意,动不动就打二宝。有了二宝以后,大宝总是格外粘人,以前可以自己做的事情,非得让家长帮助才能完成。情绪变得急躁,爱发脾气,爱吼叫。两个孩子相处,最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两个人闹矛盾了,一个哭完另一个接着哭,根本不知道哄哪一个。另外,二宝到来了以后,大宝还会因为嫉妒二宝的争宠行为,心情不愉快,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家长不能理解和容忍的现象,比如经常无故哭闹,容易发怒、不讲道理;比如出现退行行为,突然尿裤子要大人换,要妈妈抱着喂饭等;比如经常呵斥弟弟妹妹,趁父母不在或不留意时,欺负或者掐打弟弟妹妹等。

刘:是的,二胎家庭中,大宝嫉妒小宝的悲剧时有发生,我听说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妈妈抱着二宝跟大宝玩拼图,后来二宝睡着了被妈妈放到床上,大宝竟然把胶水弄到了二宝的眼睛里。还有一个家庭,妈妈发现一向乖巧的二宝莫名哭闹,妈妈感到很奇怪,仔细查看,发现二宝右胳膊的关节处肿了。经医院检查,二宝的小胳膊上有3处骨折,后来经过询问,原来是大宝故意踩的。类似现象还有,一个妈妈怀孕后要给大宝写保证书永远爱大宝,一个家庭的女儿因为妈妈要生宝宝跳楼,有个嫉妒的大宝往二宝的辅食里扔鼻屎、吐口水……这些悲剧告诉我们,家庭要生二胎,必须考虑并照顾到大宝的情绪。

主:听起来确实触目惊心,这提醒爸爸妈妈们不要那么粗心,而要细致对待大宝和二宝。但是,我很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宝出现了以上的表现呢?

刘:我认为,大宝很难接受二宝,可能是父母无意中忽视了大宝。当一个家庭迎来新生命的时候,对于新生命的热情是很正常的。很多妈妈会开始陷入一种忙碌的状态,从孕期开始的身体不适到生产后的焦头烂额,不知不觉对于大宝没那么关注。当在孕期被孕吐折磨,当大宝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就拒绝了他。在生产后忙忙碌碌照顾新生的宝宝,当大宝想要和妈妈一起睡的时候,妈妈也拒绝了他,而且要求他懂事一点。这样,大宝就被忽略了,最重要的是他的感情上接受不了,为什么妈妈以前对我好,现在不对我好啦》以前爱我现在不爱我了,结果就把原因都归结到妈妈肚子里的宝宝身上去了,还没有出生,就产生了反感。对此,可能很多妈妈会觉得委屈,自己真的很忙碌,大宝就不能懂事一点吗?但妈妈们都忽略了,大宝对于新生命的到来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情绪,年幼的孩子对于妈妈肚子里的弟弟妹妹有好奇和恐惧两种情绪。一边希望能够有一个可以和自己一起玩的小伙伴,一边担心着新生的弟弟妹妹会抢走爸爸妈妈的爱。很多妈妈的做法都让大宝从对新宝宝充满好奇变成了充满敌意,尤其新宝宝出生后,大宝发现爸爸妈妈只会围绕着自己的弟弟妹妹转。新宝宝哭一哭就可以得到妈妈的安抚,自己哭却被妈妈责骂不懂事,这些都让大宝的安全感慢慢流失,觉得妈妈被夺走了。

耿:另外,我认为,许多父母会习惯性的把大宝当成哥哥姐姐,这对大宝来讲是很大的困惑。当妈妈有了一个新宝宝之后,告诉大宝的方式往往是你要当哥哥,姐姐啦!对于大人而言,这样对孩子说,其实潜意识里希望孩子能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哥哥或者姐姐。爸爸妈妈们总是忘了大宝虽然要做哥哥姐姐了,但其实他们的年纪和认知还只是孩子。他们目前还无法理解和成为一名哥哥姐姐,所以他们无法担负起爸爸妈妈的期望,反而屡次让父母失望。还有,许多父母说话太随意,忽视了大宝的感受,比方说经常对孩子讲这些话:“妈妈不要你了;弟弟或者妹妹还小,要让他”“你们谁乖

孩子,你可以生气的


我清楚地记得爸爸说的一句话:惯孩子吃,惯孩子喝,不能惯孩子发脾气。当时我很小,只从字面上知道是怎么回事,远不了解这种态度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称赞我的温和,只有很少的时候(或许一个月都不会有一次)我会起急,而且一急起来就特别急,尽管我不认为自己无度,但对方已经感到很难接受。我妈妈说我“急脸子”(重音在“急”),我也认为这是自己的性格,但现在我的看法有些改变。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愤怒被压抑过多。

我从来没有、从来不敢对爸爸表现愤怒,相反我遭受着爸爸不计其数的愤怒、暴躁、差遣甚至胁迫。我不知道胁迫这个词是不是准确,我记得很多次爸爸很大声带着挑衅的拉长声音叫我的名字差遣我干活,越是我不愿意,他越是用这种威迫,而且会再后面加上一句“越快越好!”想象一下,有件事你不愿意但你不敢说不,你处于害怕不得不做,对方还要拉长声音如同炫耀般地说着“越快越好!”我感到被欺负,感到屈辱。

朋友听我说小时候挨打不许哭都很惊讶,“怎么,还不许哭呀?!”我也感到惊讶,怎么,这很奇怪吗?我们家都是这样,我爸爸打我和哥哥从来都是这样,我叔叔打我弟弟也是这样……写到这时,我哭了,我觉得这真是不公平!

我五岁的时候随爸爸到四川他的兵工厂里生活了一年,我记得他的宿舍里挂着蚊帐,墙壁是白色的,我怕进到那个宿舍,那个白色的气场让我害怕,小小的我还不知道“白色恐怖”这个词,但那真的是白色,真的是害怕,一种无处可逃的害怕。

我当然也记得爸爸是惯我吃的,我记得我爱吃食堂的一种肉饺子,爸爸津津乐道和人家说我居然吃那么多可爱吃了,而猪蹄儿我吃到腻,三十年过去了,我现在还腻。三十年过去了,我现在相信这种吃法在当时是爸爸的努力,可能是很大的努力,我猜想那是因为爸爸童年饥饿、食物贫瘠的痛让他选择这样疼爱我。我也慢慢明白了,我拥有的是这样一个爸爸,他惯我吃,惯我喝,不惯我脾气……我又流泪了,这个悲伤比刚才还要剧烈一些。

现在的学习尤其是萨提亚的学习让我能看到更完整的画面。相较我于爸爸的受压迫,爸爸于爷爷那里更甚,去年爷爷去世了,二叔又提起当年爷爷暴打爸爸不止的事情,快五十年了,二叔还是会提起,那是我们家族里的重要画面,我知道二叔一定有自己和爷爷画面,只是他不喜欢提。我相信爸爸出于爱已经节制了那个“传承”,我清楚的记得大概六年级的时候,爸爸怒火冲冲的进门,我知道自己有错并认定在劫难逃,但后来爸爸还是平息了,我感到了他的怒火在燃烧,但是他克制了,最后不了了之,好像连句责骂都没有,我相信那是爸爸很大的努力。

尽管我觉得自己可以理解爸爸,但我并不觉得爸爸那种做法公平,我还是要对当年那个“小小的我”说:孩子,这不公平,你值得被更好地对待。

好了,现在我要说一说,一个孩子的愤怒被压抑意味着什么。

愤怒中包含着自我肯定和力量感。当我不敢愤怒,我实际上就在坚持自己、肯定自己上受到挫折,这当然伴随着无力感。当这种感受多次重复,会形成一个具有很惯性的模式影响孩子的未来生活。

比如这个孩子在以后会害怕他人尤其是权威不满(甚至可能不满),而一味顺从讨好别人并隐藏自己真实的声音。这样,他会安全会被接纳甚至被喜欢,但问题是他不能和人真正的亲近。你有没有见过“老好人”?谁都说他不错,可是他和谁都不真的亲近。你有没有经验过对人尊敬却只是尊敬?因为你不敢冒犯而不能放松?可是如果不能放松和自然,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和对方一样重要,如果你不能坦诚而充分的和对方交流,你怎么能和对方产生密切的感情呢?

比如过于害怕冲突而屈服,校园里遭受霸凌的孩子多是如此,其实一个能够自然愤怒的孩子是不会受欺负的。校园“江湖”里,两种孩子是有风险的,一种是过于老实的,一种是强势出头的。前者吸引别人的欺负,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人内心充满愤怒需要释放,而他习得的释放方式就是欺压别人,那么他会找什么样的人释放呢,肯定是“挥刀砍向更弱者”,因为那样最安全最解气;

另一方面那些喜欢欺负人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呢?还不是自己先受到压抑无处可解?两者都是因为不能自然愤怒,前者是因为不敢愤怒而没有自己的界限,后者是积累了愤怒而超出自己的界限,非要逞强不可,两强相遇必有所伤。两者都有风险,校园里的悲剧、惨剧最多发生在这两种群体的孩子身上。倘若一个孩子能自然愤怒,他会在自己的界限第一次被触碰的时候就自然而确定地说不,别人就不可能得寸进尺;而因为他的愤怒未被压抑和发酵,他也不会过分,不会逞强欺人。

孩子的愤怒不能自然流露,就只能不自然地流露,一种是迁怒他人,一种是怨责自己,怨责自己不好怨责自己软弱无能。而无论哪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都收到了损伤,他都不能适当的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和自主。比较好的态度是对孩子说:孩子,你可以生气,你的不同意和同意一样重要,我愿意倾听你所有的真实声音,即便你不愿说我也相信你有你的缘由,并且根源上是善意的,你有很多选择,我相信你会选择对自己最适合的,并为自己负责。

别对孩子说“妈妈生气啦”!


常听家长用“生气”二字教导孩子,这里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你不听话,妈妈生气了。你私自拿钱,姥姥生气了。你满街跑也不看车来了没有,爷爷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你不好好学习,爸爸生气了……大家都在这么满不在乎地随意使用“生气”二字,却不知道生气这一情绪的毒性有多大。生气的毒性不亚于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让孩子身体中毒,生气让孩子心灵中毒,扭曲孩子的个性。

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却不值得提倡和放任,育儿者尤其需要警惕生气给孩子个性带来的伤害。据研究,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令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自卑、内向、忧郁,害怕与人相处,自杀倾向严重。

外孙女小荷出生后,全家专门开过一个家长会并达成协议:不对小荷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控制好情绪不爆发出来。当然,如果没能控制住生气,就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了,还要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不等于不爱宝宝了。

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要具体分析,首先要想想孩子是不是病了或累了,这种情况只能用爱心的抚慰来谦让孩子,生气是无用的。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孩子爱心教导:如孩子随手乱扔东西,要告诉孩子将东西放回原处,一旦孩子照做了,要紧跟着表扬。如果孩子说脏话,告诉他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会失去朋友,没有朋友的人不开心。如果孩子上街乱跑,告诉他被车撞上那可就疼了,甚至有可能命都没了,那有多么不幸。这一教育可以起到双重作用:能听懂话的孩子都会对疼有认识,就可能有效制止孩子在街上乱跑,同时,这个实例可以让孩子对他人的情感产生责任感——大人说到“命没了”,可夸张地表演悲痛、哭泣,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当行为能给别人造成这么大痛苦。

如果孩子不听话,那要看不听什么话,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比如孩子玩苍蝇拍是把苍蝇拍当作玩具玩的,而大人却不懂孩子的心,认为孩子玩脏东西必须坚决制止,并用生气恐吓孩子,那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做法是跟随孩子,指导孩子,如果看到孩子要把苍蝇拍拍到饭食上,就赶紧引导孩子用苍蝇拍打个苍蝇,如果没有苍蝇,就找个黑点,或者用铅笔在地上画个苍蝇让孩子去拍,一旦孩子拍准了,立即拍手叫好。孩子当然不知道苍蝇拍上有多少细菌,他们会好奇地抚摸苍蝇拍,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不必做关于细菌的解释,只需孩子玩够了苍蝇拍之后给他好好洗洗手就是。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解释苍蝇拍上有好多细菌,让孩子玩完后去洗手,同时讲讲有关细菌的知识。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这里头原因不外乎两条,都不是能用生气解决的。第一可能是孩子还小,专注力达不到家长要求,这种情况家长应当让孩子先玩玩再说。第二可能是孩子的智力开发不到位,学不进去。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停止催促孩子学习,转而培养孩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越是成绩不好,越要多读课外书来开发大脑的快速运转能力。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与好学是一码事,换句话说,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学,只是被不懂孩子的家长给扼杀了:为了家居生活美观整洁,这也不让孩子动,那也不让孩子摸;为了省钱,不给孩子买足够的玩具,不带孩子去郊外与大自然亲近;忙于工作,孩子去公园的机会都没有……这一切都会让好学的孩子变得呆板迟钝自闭,失去好奇心,而失去好奇心也就失去了好学的能力。

大人要以清晰的是非观来解释问题,给孩子以向善的指路灯,而不是以生气制服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大人要装作不知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因家长的关注而强化,让不良小毛病自行消失。孩子都有向善能力,若大人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尤其用生气来管,则会形成两类副作用: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发坏捣蛋。

孩子五六岁后,讲道理是可以的,教导的方向必须不偏离育儿三大理念,这三大理念就是让孩子身体好、心态好、事业好。具体说来就是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或曰是非观,让孩子实现健康、快乐和成功这三项目标。最有效而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关注孩子的正向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同时抓住机会用行动给孩子树立美德样板:比如孩子不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孩子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如果孩子用生闷气来要挟大人怎么办?大人不要买他的账,他越生气,越不给他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改掉用生气要挟别人的习惯,就不会因为爱生气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我们的要义是让孩子成长为好学、开朗、招人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将来定会有良好的互动能力,能达到三项全成。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生气了如何摆平?》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我不生气了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与同伴交流各种调节情绪的方法。 2、知道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多种情绪变化。活动准备:表情图片、好方法的图片活动过程: 一、观察讲述人物高兴的表情图,体验开心的情绪 1、出示...
    2019-12-12 阅读全文
  • 老师要生气了 前天午餐前,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故事,只有肖宇在不时扭动身体,转动着小椅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于是我边讲故事,边用眼神暗示他坐好,但三四次之后仍无济于事。我有点生气了,便走过去轻声但严肃地提醒他...
    2020-10-10 阅读全文
  • 青蛙生气了故事 1、青蛙生气了的故事 小鸭子在河边不小心踩到青蛙,青蛙大叫说:“啊——快把你的脚拿开。” 小鸭子不好意思的立刻拿开了脚,并道歉说:“真是对不起,对不起……” 青蛙说:“没关系!” 虽然青蛙嘴上说没关系...
    2021-03-25 阅读全文
  • 老师生气了 老师要生气了前天午餐前,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故事,只有绍康在不时扭动身体,转动着小椅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于是我边讲故事,边用眼神暗示他坐好,但三四次之后仍无济于事。我有点生气了,便走过去轻声但...
    2020-09-19 阅读全文
  • 我有点生气了 前天在放学之前,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故事,只有马云祺小朋友在小椅子上不时扭动身体,转动着小椅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于是我边讲故事,边用眼神暗示他坐好,但三四次之后仍无济于事。我便走过去轻声但严肃...
    2020-09-04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与同伴交流各种调节情绪的方法。 2、知道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多种情绪变化。活动准备:表情图片、好方法的图片活动过程: 一、观察讲述人物高兴的表情图,体验开心的情绪 1、出示...

2019-12-12 阅读全文

前天午餐前,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故事,只有肖宇在不时扭动身体,转动着小椅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于是我边讲故事,边用眼神暗示他坐好,但三四次之后仍无济于事。我有点生气了,便走过去轻声但严肃地提醒他...

2020-10-10 阅读全文

1、青蛙生气了的故事 小鸭子在河边不小心踩到青蛙,青蛙大叫说:“啊——快把你的脚拿开。” 小鸭子不好意思的立刻拿开了脚,并道歉说:“真是对不起,对不起……” 青蛙说:“没关系!” 虽然青蛙嘴上说没关系...

2021-03-25 阅读全文

老师要生气了前天午餐前,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故事,只有绍康在不时扭动身体,转动着小椅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于是我边讲故事,边用眼神暗示他坐好,但三四次之后仍无济于事。我有点生气了,便走过去轻声但...

2020-09-19 阅读全文

前天在放学之前,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故事,只有马云祺小朋友在小椅子上不时扭动身体,转动着小椅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于是我边讲故事,边用眼神暗示他坐好,但三四次之后仍无济于事。我便走过去轻声但严肃...

2020-09-0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