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顾明远 中国当代教育的“大哥大”

发布时间:2021-04-05

当代教育学笔记。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顾明远 中国当代教育的“大哥大””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顾明远,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北师大副校长、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等。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著作有《鲁迅的教育和实践》、《教育学》、《比较教育》、《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集》等,主编了《中国教育大辞典》、《中国教育大系》、《世界教育大事典》、《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等。

2008年10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顾明远从教60周年庆典。顾明远在发言时却坦言,其实他从教不到60周年,其中有的时间在求学,有的时间被“文革”荒废了。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他说要感谢他的学生,是学生给予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被称为中国当代教育的“大哥大”

提及顾明远,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

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教授曾说他是中国教育的“大哥大”,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慈祥的老人。“如果顾明远先生把家中的聘书堆起来,肯定会比他本人高得多。”

这样一位堪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第一份工作竟是在上海一所小学代课。

顾明远祖籍江苏江阴,9岁丧父,幼时家境贫寒,上高中时靠亲戚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加之时局动荡,他历尽生活的艰辛。1948年,中学毕业后想做建筑工程师的顾明远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好梦难圆,他落榜了。当年才19岁的他,到了上海容海小学任教。

顾明远说:“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可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走近他后,他开始爱上了教师生活。1949年,他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被录取。1951年,他被派往苏联留学,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

5年后,顾明远学成回国,在北师大附中工作了四年。他认为,这四年是其真正走上教育探索之路的开始。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教师,并认识到教育是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还总结了关于教育的两条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1962年,他回到北师大,开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并在1964年参与了《外国教育动态》(后改名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创刊和编辑,因此走上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道路。“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山西劳动。在他看来,下放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让他认识了劳动。

“文革”结束后,顾明远针对“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的极左观点,提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针对当时流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批驳了教育理论的极左思潮,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对推动教育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巨大作用。

很多专家认为: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是顾明远对中国教育理论的三大贡献。

在此之前,中国长期只介绍外国教育,而没有对各国教育进行比较研究。顾明远是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催生了比较教育这门教育学科,他也因此曾担任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主席(两位主席之一)。他的“主体客体统一论”,是指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也是顾明远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做出的创造性的发展。他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等观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这些理论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思想库。

顾明远具有开创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打开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他参与了我国许多重大教育决策,比如“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就是他引入我国的。

平和敦厚的长者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谦和、朴实、平易近人,顾明远就秉承了这种气质和作风。

他从来不会轻易拒绝任何一个老师的请求——无论是请他去一所普通的学校讲学,还是为一个普通老师的着作写序。

顾明远的平和作风有许多佳话。据说曾经有一位小学生给他写信,向他诉说自己学习困难、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好、心情很忧郁的苦恼。顾明远多次去信开导,直至问题解决。至今,仍有不少中小学生给他写信,诉说自己学习上的压力、与家长的不和,甚至有想自杀的,他及时回信开导、安慰;有的学生经济困难,面临失学,他总是寄钱接济。给顾明远来信最多的还是教师。凡是来信,他都一一回复,特别是对第一线的教师。

为了拉近与基础教育的距离,他还经常参加各种义务的教育咨询活动,甚至走上街头摆摊设点,为家长教育子女释疑解惑。只要他一出现,他的摊前总是排满了长龙。

他非常关注教师的专业化问题。1989年,他有一次去外地出差,听到有人说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没太多知识的农村教师根本就不是知识分子,他心里很不好受。回京后,他写了《必须使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文,提出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后来,经过他多年不懈的努力,1996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中小学教师获得研究生学位开辟了道路。在他看来,让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是提升其社会地位的关键。

这是他60年教育生涯中最感欣慰的两件事之一。另一件事是他从1986年开始,花了12年时间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他曾对人说过,这部800万字的大辞典,是他和夫人周老师一个一个字地看、一个一个字地改过的。

无论是呼吁为中小学教师设立教育硕士学位,还是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他最看重的就是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做实事。顾明远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教师的地位,而提高教师地位的关键是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精于研究教育理论,但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更是孜孜以求,因此,顾明远被他的学生称为“真正的学者”。

■顾明远语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而人作为教育的主体,人的现代化又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是正确处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正确对待外国思想和经验,创建中国的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教育是终身和全时空的。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校的狭小范围之内,它包含了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生产的结合,体现的是教育对人生存发展的全局性的影响。

●做人的态度,应该像小草那样学习,随处生根,不要埋怨人生,不要浪费时间;像大海那样做人,海纳百川,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像松树那样做人,坚韧不拔,不要见风使舵,要正直、诚实;像细雨那样做事,润物无声。不要过分图名利,要树立高尚的人生。面对浮躁的社会,要珍惜时间,不要糟蹋青春,应在等待中积累力量。

●教育孩子要学会四个对待,即正确对待自己,要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正确对待社会,要对社会有责任心;正确对待自然,要善待自然。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顾明远:孩子到12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会很危险


美国盐湖城召开冬奥会期间,我国奥委会代表团参观一所学校时,带去了两个熊猫玩具。团长对校长说,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男生,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女生。这一下难为了校长。校长说,我们学校个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没有最优秀的。有的学生学习优秀,有的学生运动优秀,有的学生做义工优秀。最后校长只好把两个熊猫玩具陈列在学校的展览柜里,写上“送给最优秀的学生们!”供所有学生欣赏。

儿童就是儿童,不能用成人评劳模的办法来评选儿童。人是有差异的,因此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每个学生。所以要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我反对在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树立榜样的办法很多,做了好事可以表扬,学习有进步可以表扬,热爱体育活动可以表扬,不一定把一小部分学生定格在“三好学生”上。

评选“三好学生”,一小部分学生受到鼓励,但却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当然,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刺激,以“三好学生”为榜样,争取也能当上三好学生。但“三好学生”的名额是极少的,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即,其实是起不到激励作用的。

什么叫人才?怎么样的人叫人才?我1980年曾经撰文《人才学与教育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人才。也就是说,学校的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就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但他不一定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能力,不一定成为人才。”现在我要补上一句,人才是多样的,只要热爱祖国,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怎样才算真正的爱?可能许多家长和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是溺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结果造成以自我为中心,忘乎所以。

近年来某些官二代、富二代表现出来的劣迹,无不与父母的溺爱和放任不管有关。这种溺爱不仅害了孩子,也危害了社会。

误区之二是强制,用父母的权势逼迫孩子,有的甚至用暴力对待孩子,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

前一阵子热闹一时的虎妈、狼爸,都是这一类的父母。表面上看他们的孩子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他(她)们的人格、心理如何,他(她)们将来的人生道路如何,尚待时间的考验。

早在80多年以前,鲁迅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就说中国的中流家庭教育有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一种自由放任,一点不管,任其跋扈,在家里是暴主,但到了外面就没有能力了;另一种终日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打骂,使孩子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父母还以为“听话”,待到了外面,像“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80多年后的今天这两种方法依然存在,可见传统习惯之顽固。

误区之三是认为每天逼着孩子学习,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幸福的生活。

有的老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很委屈,认为“我是为学生好。”可是学生不领这个情,反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了,厌学了。就算学生在父母、老师强迫下学习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但身体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气怪僻了,将来能有幸福吗?恐怕未必。

真正的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他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这样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社会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层次需要:最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十多年前,浙江金华有一名学生把自己的母亲杀了,记者采访他时他对杀害自己的母亲这件事很漠然,认为自己的什么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母亲只逼着他念书,生活没有乐趣。采访者哀叹,实际上她的母亲已经在精神上把自己的孩子扼杀了。可见,我们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导,特别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才能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不等孩子讲完,就唠唠叨叨地说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是。长此以往,当然孩子就不愿意与你交流了。为什么学生喜欢与同伴交流、与网友交流?因为与同伴、网友是平等的。而对父母、对老师,觉得你们是大人、是权威,你们永远是对的,你们总是会教训人。因此,要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朋友,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话讲给你听,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

但是我们现在学校中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变成了为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而学,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报考大学不是以自己的兴趣和志愿为依据,而是以考试的分数为依据。摸底考试分数高,就报考重点大学;摸底考试分数不高,就报一般院校。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一位华裔美国中学生喜欢数学,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修学高难的课程,并通过明尼苏达大学的数学先修课程考试。到高中二年级他就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在网上选择将来要报考的学校及其各种信息,最终选择了10所大学。我国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尽量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要对儿童的提问不耐烦。在小学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提问。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苏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阅读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有一个学生不爱学习,他就陪他读书,读到有趣的地方,就说我有事,你自己读吧。学生自己读下去,慢慢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活动最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一名学生最不爱写作文,但一次放风筝后,他写了放风筝的故事,写到开始风筝老放不上去,后来在风筝下面加上两条纸条,风筝就放得很高。老师觉得他描写得很真实细致,给他这篇作文评了满分。学生很高兴,并从此对作文感兴趣了,越写越好。

▌学生为本

前不久,一位精通外语的老同志告诉我,我国文件中常用“受教育者”这个词,他说这个词在国外早已不用了,通常是用“学习者”这个词。这反映了对教育的理解和观念。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习者自己学习、自己体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

一位在美国读书的华裔学生写了本书《我在美国上中学》,其中提到初中一年级的艺术课。老师说:“这个学期学习传统的和现代的绘画艺术。我不会讲著名艺术家的知识,而是让你们自己去调查研究这些艺术家,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找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介绍他们的代表作品与他们的流派,然后给我们全班同学做一个报告与表演。”下课后同学就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第一位同学汤姆选的是达·芬奇,他介绍了达·芬奇的生平、代表作品、风格,然后老师向同学布置作业,用达·芬奇现实主义的方法画旁边的同学。

我国的教育要在学生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上来一个根本转变。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总是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其实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强的,他们自己能解决很多问题。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崔校长告诉我一个故事,他说他上中学时,有一天老师要到县里开会,课就让他来上。当时他很忐忑,但认真准备了就去上了。结果同学很欢迎,说比老师讲得还好。他当校长以后,发现有些老师对,有些课讲得不透。他就想起自己的经历,于是提出教学改革,老师少讲,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来讲,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广西玉林听过几堂用有效课堂模式设计的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分小组自己梳理知识点,编制知识树,然后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个个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学习气氛很热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学习对课文理解得深,知识记得牢,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批判能力。

明星如何安抚大宝:刘烨鼓励诺一当大哥大


林志颖透露Kimi当哥哥有压力

林志颖日前宣布太太陈若仪再怀双胞胎儿子,一举晋升成一家五口,还希望之后再添个女儿。但是,准备要当哥哥的Kimi似乎吃醋了,还会问:“你们有了小Baby后,那我要怎么办?”Kimi的担心提醒了不少即将迎来二胎宝宝的家庭:如果遇到大宝“吃醋”,如何让大宝快乐地迎接二宝?

林志颖自爆要安抚Kimi吃醋的心情

近日,林志颖在微博透露,妻子怀上双胞胎弟弟,Kimi即将做哥哥了。随后,他还曝光一张产检4D照,“弟弟比了个赞,真是太可爱了”。林志颖透露,自己接下来还希望再生个女孩,“像贝克汉姆那样,三个儿子后,再生一个小公主。”

作为“人生大赢家”,林志颖近日出席活动时却透露,这样的喜讯给6岁的大儿子Kimi带来压力,Kimi还会问:“你们有了小Baby后,那我要怎么办?”对于要安抚大儿子Kimi对未来弟弟们吃醋的心情,林志颖也下了一番工夫。他说:“现在开始我们会买一些小玩具给Kimi,告诉他‘这是弟弟送的礼物’。”

对此,有网友开玩笑说:“Kimi哥哥内心是崩溃的……说好的弟弟变俩,爸比还想要个妹妹。”网友们认为作为父母应该理解Kimi,“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很自私,不愿与人分享。”

怎么安抚大宝?

如今不少符合条件的家庭都选择了二胎,怎么安抚大宝的心情?黄磊[微博]、孙俪等明星爸妈有妙招。

黄磊孙莉:“她对妹妹就像小妈妈一样”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看出,黄磊与孙莉的大女儿多多总是不时照顾着其他孩子。多多在生活里也要担任其照顾妹妹的职责。说到两个女儿,黄磊笑称:“她对妹妹就像小妈妈一样,说家里最可爱的就是妹妹。”黄磊透露,自己会跟多多讲姐姐和妹妹对于父母的不同之处,“一定要和大的说让着小的,作为姐姐要爱护妹妹。等小的长大了,你要跟她讲,姐姐已经出去了,你还在爸爸妈妈身边,所以你要让着姐姐。其实大的占优势,她享受父母的青春更多,小的享受你的成熟更多。”

孙俪和邓超:“哥哥常常亲妹妹”

孙俪和邓超的儿子小名叫“等等”,为了化解大儿子等等因为妹妹小花的降生产生的焦虑不安,孙俪专门向有类似经验的母亲取经,“我会经常给他看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东西。有天,我抱着妹妹坐在他旁边,看见电视里的有爱画面,他亲了妹妹,又亲了我,说‘我好爱妹妹’。”经过父母的努力,等等对妹妹也非常爱护,近日孙俪在微博透露,哥哥常常亲妹妹,“他们天天如此。妹妹每次面带笑容地叫那一声哥哥,感觉在叫自己的爱人一般。”

刘烨和邹市明:鼓励孩子当保护弟妹的“大哥大”

刘烨和邹市明则是鼓励孩子当保护弟弟妹妹的“大哥大”。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里,小男神诺一是个“妹控”,在妹妹霓娜参加节目时,他一直照顾年幼的妹妹,他把妹妹搂在怀里擦眼泪的那一幕,让网友们感动不已,“明明自己也很无助害怕,但是为了安抚妹妹,强装镇定给妹妹依靠的感觉。”刘烨解释说:“诺一的英雄是孙悟空,而霓娜的英雄是诺一。”

邹明轩则是“护弟小萌主”,他在节目中除了领着弟弟大吃特吃外,更是在做任务时对弟弟格外照顾,时时记得自己哥哥的身份,带着弟弟努力融入游戏中。邹明轩的妈妈冉莹颖透露,教育轩轩时会告诉他要当“大哥大”。

胡军: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

在教育“二宝”这方面,胡军就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原因是太宠女儿,胡军承认,自己跟康康不够亲近,所以才通过上节目的方式拉近彼此距离,“我也跟他解释,爸爸也是非常非常爱你的。”

让大宝参与到弟妹的成长中

对不少考虑二胎的父母来说,大宝会不会像Kimi那样担心“怎么办”,真的是个问题。毕竟二胎不仅是夫妻的事,还要考虑到对大宝的影响。怎么照顾大宝的情绪?有专家建议要让大宝参与到二胎的成长中。

一般来说,大宝都跟Kimi一般享受了好几年“独享”父母的幸福,孩子的心是异常敏感而脆弱的,他们会担心即将到来的小宝分走了父母的爱,因此,在照顾小宝之余,如何及时满足大宝的情感需求,并尽可能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对家长[微博]来说是个必修课。

按照专家的建议,可以请大宝来照顾弟弟妹妹,参与到二胎的成长中来。比如说,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家里要多一位新成员”,帮助他做好接纳小宝的心理准备。而且,可以带着大宝一起帮小宝布置房间等,这样能够引导大宝进行角色转变,便于他成为一个好哥哥或者好姐姐。小宝出生后,还可以让大宝帮忙照顾,拿奶粉、丢尿片、亲吻小宝等,在这些简单容易的小工作中,让大宝体验长大的感觉。还需要教导孩子学会分享。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气氛,家人之间互相谦让,会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变得更加宽容。

值得留意的是,进入二胎时代,父母往往会被各种琐事弄得团团转,这样很容易让大宝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父母要留意经常营造与大宝单独相处的机会,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以便于他更能接受与弟弟妹妹分享父母。

中国式家庭教育九大“瑕疵”


导读: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

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

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新字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五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

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

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据笔者的经验,孩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

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

四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

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

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美国孩子爬大?中国孩子抱大?


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美国孩子则不同。一般说来,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轮到动手或研究时往往就不如美国人了。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发现在美国的孩子看上去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功课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为主,到了该上大学之时,也不必像国内高中生那样必须走那道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取,可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虽然美国孩子的成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笔者通过与当地美国人交流发现,美国父母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抑或是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美国的父母对与孩子的交流也十分重视。笔者一次乘机从纽约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个小时,坐在后排的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与自己2岁和5岁的孩子进行交流,孩子有问必答,同时母亲也像一个循循诱导的教师一样,与孩子促膝谈心,就像是兄弟姐妹那样,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没有凌驾于孩子头上的架势。途中孩子问的问题十分有趣,如飞机为何在雪上飞?飞机在飞的时候怎么不动?飞机上的窗子为何不能打开等等?

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美国父母十分注意与孩子的交流。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做父母的就试着与呀呀学语的孩子交流,将父母的感情传给孩子。打开美国的报章,也有鼓励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文章,称美国的父母已达成共识,想要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首先应学会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

妈妈是宝宝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多的交流对象,母子间目光相互注视就是交往的开端。母亲还可利用一切机会与宝宝交流,如:喂奶、换尿布或抱宝宝之际都会和他说话,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说一些诸如“看看妈妈”“宝宝真乖”等亲密的话语。

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听那些话,就会减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说明宝宝在听妈妈讲话。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和宝宝“交谈”,还可以和宝宝逗乐,比如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宝宝的小肚皮,以引起宝宝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当婴儿微笑时,要给予夸奖,更别忘了妈妈那轻轻一吻也是给宝宝的美好奖励。

利用一切机会和宝宝交往,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别不同人的人声、语境,认识不同人的脸、不同表情,维持愉快的情绪。笔者认为,美国孩子为何长大上大学后独立性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塑性大,这与父母对幼儿的语言开发是分不开的。

据美国朋友介绍,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住,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当然也会有孩子怕寂寞,这也好办,就让他从小与小狗为伍。无怪当小狗失踪或去世时,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绝,因为孩子与狗的感情胜过了父母!孩子到了18岁时,就得自己挣钱解决生计,这倒不是父母没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挣钱早日独立。美国孩子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的口头禅:“自己照顾好自己”、“让你的生活明天变得更美好”。美国父母是这样看的,让孩子自己挣钱,是让孩子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挣钱的价值。

上大学后,孩子就可申领信用卡,这是学会理财的第一步,支付账单,如果不及时付账单,个人信誉就有污渍,以后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在临近大学毕业时,汽车销售商就会到学校推销汽车。孩子租车后,开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过这时孩子还没有固定工作,买大件得有人给你担保,让你知道这钱不是白挣的。然后,毕业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入增长,就会买房子、汽车,以及进一步改善生活,这种体制可以让孩子尽早地适应社会独立的生活。

这种培养孩子成才的体制对中国父母培养孩子不妨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看远、看透和看淡的教育方式


看远、看透和看淡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对我们各位父母提出超高的标准,我们做聪明的人、有能力的人远远不够,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智慧的家长才能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智慧的家长在解决孩子问题的时候不留后患,这就是智慧的家长。

智慧父母成就孩子幸福人生

我想,今天从三个维度上分享。一个是看远,一个是看透,一个是看淡。从三个维度分享,到底怎么做一个智慧的家长?

1

看远: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我们是依据当下来决定未来的行为?还是依据未来决定当下要做什么?观点的不同,导致了孩子的命运不同。这观点是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家长的眼光。阳光、健康、正直、有担当……这些我们所希望孩子拥有的东西,正是成功的品质。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他的骨子里、身上一定带着这种特质,这种特质是我们打小培养出来的。未来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决定了你当下应该做什么,所以父母的眼光是最重要的。

我们都渴望孩子未来成为这样的人,成为具有这种特质的人,那当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大家知道,中国选人的标准是什么?目标就是德才兼备。所以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离开这个社会去考虑。所以我们培养孩子,必须考虑他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展示他的魅力、付出他的劳动、体现他的价值。这就是孩子未来成长的目标,就是德才兼备。而且,德和才相比,一定是德胜才。因为德厚了,才能在这个厚的土壤中“种”各种东西。育德有三个方面:

01

培养孩子行孝

如果孩子一旦行孝的品质养成了,将来最受益的就是孩子,因为对父母孝是他最基础的品质。孩子对父母孝,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到社会上和人相处,那是开始真正要走向社会去施展他的魅力,所以他立身行道的本事是在社会当中体现的。怎么行孝?不是一句话说的,要加以训练。什么形式?他天天要做这件事。什么时候做这件事?要有一个特殊的场域。说来说去,一定要给孩子在家里建一个劳动岗位,这个劳动岗位,需要精心的设计。第一,这个劳动会让孩子有一种心理的暗示。第二,要经常发生。第三,一定要体现出孝顺父母的。从小让孩子养成这种劳动习惯,他和家里有一种深深的链接,到了初中的孩子轻易不会有“离家出走”的想法,对他度过青春期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02

一定要给孩子种自信的种子

一定要给孩子种自信的种子,这是孩子迎接未来挑战必备的能力。什么时候培养孩子自信?第一,随时随地,这是肯定的。

第二,最关键的是什么?我们家长是否了解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自信最佳时期是3-6岁的时候,这时候最关键。这时候我们培养孩子的是什么?除了他的心理发展规律,最重要的是自我独立的这个概念,这时候孩子的自信才能形成。

怎么变得无比强大?通过肯定、赞美,让这个“我”变得强大。一个不自信的人,会永远活在别人的评判之中,活得非常痛苦,没有活出我们自己。所以,一个人没有了自信,他的未来就不能主动去迎接挑战。看似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从结果来说是天壤之别。主动迎接挑战的人,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他奋斗的过程中,是痛并快乐着。但是一个被动的人去迎接挑战,在人生道路当中,遇到艰难的时候,他永远达不到最高的境界,所以他只能伴着无奈、无助过他的日子。

03

一定要让孩子长见识

见识,先见才长识,如果没有见过怎么长识?所以孩子最重要的,不仅是当下得分数。分数重要吗?重要,但只要他努力了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让他长见识,一个人的知识多了心就会变得更大。人包容的是什么?宽容的是什么?是对方与我们的差异。看到的是什么?那个人的特点、长处。所以,长见识的人学会了包容。所以,这个孩子一旦长了见识,对他的未来来说,远远比今天我们逼他刷题更有意义。无论是去公园,还是出国留学,不要问孩子收获了什么,最主要的是他们的体验。当下他收获了什么并不重要,因为他有了很多的体验以后,可能当下表达不出来。所以让孩子长见识不要着急、不要功利,只要让孩子真心体验这个社会,体验这个时光最好。

回到之前的问题,我们怎么让孩子德才兼备?依据未来当下要做什么?至少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行孝、自信、见识,这三个是想方设法都要给孩子种下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未来孩子长成什么样,都依据你当下种的种子决定的。要有眼光,看得远一点,不仅要看到孩子的今天,还要看到孩子的未来。有一句话和大家分享,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2

看透:诊病比治病更重要

我们用白话来讲就是,不仅看到表面,还有看到背后。我们不能仅凭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有的时候看不准,有的时候是扭曲的。真正让你看、让你听的是你的心。心不在,你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大家不仅要看到表面的东西,还要看到背后的东西。

01

考的好分的背后是什么?

不管孩子表现好还是不好的时候,我们会聚焦什么?他的行为。

如果你光看孩子的行为,考好了就是100分,但是你没有看到行为背后的东西。好的行为是什么?我们的孩子做好了,我们就要表扬孩子继续努力,但是各位是否忘记了,他为什么这次能得到这个好的成绩?好的成绩背后是什么?我们应该看到是,之所以这次孩子做得好,比如得了第五名,一定有得第五名的道理,比如这次很认真、很细心。认真、细心,是不是获得好成绩最根本的东西?我们要让孩子看到好成绩背后的东西,那个细心、认真就是成功的品质。

02

孩子打架背后是什么?

(1)10岁以前培养能力

那不好的错误的行为呢?一般我们就是批评孩子,给孩子讲道理,还有惩罚,基本就是这样。但是我们的做法需要反思。第一,我们总是问孩子为什么。我们家长,每当孩子一犯错的时候都会问为什么。你一问为什么就把孩子拉回到了过去。当孩子出现错误问题的时候,我们一旦要聚焦到错误行为的时候,我们常常都会这么做,告诉各位,这是没有一点意义的,只能降低孩子的能量。

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要有逻辑层次,这六个层面分别为,考虑环境、行为、能力、价值观、身份、愿景。要想改变孩子错误的行为,一定要从哪里考虑?能力。任何人的行为背后都说明有一定的能力,做得不好说明欠缺某种能力。做得好,说明他拥有这种能力,任何行为背后,都带着能力。家长要洞察孩子欠缺什么能力,然后帮助孩子补上去,不要聚焦他的“过去”,而且就这个模式也给孩子带来一个影响,他养成习惯不去想过去。只要过去的事情一结束,总结出两点,剩下的就放下了,这样的孩子才能活得特别的轻松。所以,各位要想改变孩子的错误行为,一定去想,他欠缺某种能力。要想着欠缺某种能力,提升能力就OK了。

(2)10岁以后培养价值观

到了10岁以上,不仅要考虑欠缺某种能力,还要怎么做?还要在逻辑上的六个层面去找,那就是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就是你看中的东西,你对世界的看法,你做决定的标准。为什么我们的沟通没有效果?因为我们只看到了行为,没有看到行为背后的能力,没有看到他的价值观、身份。我们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要光看到行为,要看到背后,看背后有两个,能力和信念。

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的意义。我们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在拼命和孩子说的时候,不要聚焦他的过去,更不要问“怎么骂的”,让他回忆痛苦、激发他的愤怒,而是找到孩子内心的渴望,这才是真正的了解孩子。就是找到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后一步是什么?满足这个动机,除了原有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可用?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这时候,这个问题才真正地解决了。

03

家庭和谐是孩子健康正常的基础

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的时候,除了看能力、看需求,还可以适当地看看家庭系统。夫妻关系好,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各位家长,夫妻关系是五大关系当中最难相处的关系,因为它是最脆弱的。一个孩子在缺乏爱的不圆满的家庭中长大,可以成才,可以长本事,但即使成才、长了本事,他也是极其敏感的,幸福指数很低,所以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从看透这块,目的不仅是看孩子的行为,还要看孩子的能力和渴望、需求,要系统地去看,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批评孩子、指责孩子,在管理他的时候,一定要先找准了:诊病比治病更重要。如果前期诊断错了,后期的药方是没有用的。

3

看淡:放下比获得更重要

在孩子的教育上,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看中什么?看中孩子当下获得了什么。

这些能给我们带来的是愉悦、满足、幸福。其实,这个背后满足了我们自己的面子。人要有虚荣,但不能虚荣过度。各位,面子真的很重要,但是不能“过”。我们考虑面子的同时必须考虑里子。

没有里子,哪有面子?里子有很多,最主要有两点和大家分享。

01

尊重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

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像我刚才讲的自信,自信在什么时候?3-6岁的时候。这时候你千万不要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这个阶段不是孩子学什么,而是体验成功、快乐,得到认可、肯定,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孩子的培养中,不要提前透支孩子的能量,一定要遵循孩子这个阶段所要发展的东西。对孩子自身来说,人生是一个长跑,小学阶段那只是太短的一瞬间了,人生的长跑不是靠速度,是要靠耐力。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

02

发现孩子天生的特性

有一个理论,就是每个人的发展空间不一样,有人在语言上,有人在运动上,有人在空间关系上,人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孩子的特点,他适合什么你就去做什么。人的理性是永远战胜不了天性的,他天生的动力擅长,那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我这个不行,我拼命要去学,永远学不过有天赋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为了我们的面子,把孩子的特性给泯灭了,这是最浪费的,是对孩子最大的犯罪。

我们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保住这些“里子”的基础上我们再去顾及我们的面子。但是我也知道,要放弃这个面子,放弃这些东西,太难了。因为人有这种经验,有这种体悟,你获得比放下要容易得多。在孩子的教育上,等痛再放下就晚了,不能等到痛再放下。我们知道痛,不再犯那个错误那是聪明人。在之前就做好预防,那是智慧的人。人生难得的是什么?不是获得,是放下。当你真正懂得了放下,其实你就拥有了更多。你都抓着,你能抓多少?所以,放下比获得更重要。这就是我们要看淡。

中国家庭教育弊端之9大类型


子把父当马,父望子成龙,可怜中国父母心!舔犊之情,不能不令人感动,然而舔犊的方式,恐怕尚待改进!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之弊,放纵者有之,溺爱者有之,施暴者有之,粗略的划分一下,大致有如下类型:

(一)模具制造型

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大有人在。此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

殊不知,人是万物之灵,人最大的长处,是善于思想,善于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创造,而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之中,就抹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人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在这些克隆产品中黯然消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种模式之下,恐怕龙凤老鼠的后代,都是“老鼠”了!

(二)温室培养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培养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与成长条件,弥补自己少时的缺憾,,这是生在艰苦年代的家长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却没有料到,人的思虑有限,自然的造化无穷!这样的做法,制造了许多肥胖儿童与厌食者,制造了免疫力极差的孩子,制造了庞大的厌学者队伍,制造了离开父母一无所能的孩子。温室的花朵,禁不住一点点风吹雨打,“温室”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却无法适应于社会,最后父母只好哀叹自己无法与天地同寿了!

(三)极力压榨型

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之中。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的特殊性之间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势下,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大学生的就业率很低,迫使家长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教好的前程。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连小学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而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教师面临的考核压力,也使学校的减负成为镜花水月。在平时,孩子们都被迫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而假期,更有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在等待着被压榨得灯枯油尽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设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家长们,不设法补救,却推波助澜,成为扼杀孩子天性与创造力的同案犯。

(四)经济刺激型

物质的社会,造就物质的方式,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产业化,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钱看”!考第一,奖励多少,考前十名,奖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为制度!许多家长基本上都是以钱来“遥控”孩子。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庞大的“钱”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拿钱来;帮你做作业,可以,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可以,拿钱来……

(五)原始放牧型

这类模式多出现在打工家庭或者问题家庭,父母忙于打工挣钱,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当然也有现实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读书也同样可以挣大钱,甚至成为黑社会的流氓,也一样“出人头地”!干脆就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模式的后果,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现在虽然有“教育万能”的理论,这世界上却没有万能的教师!

(六)自家萝卜型

俗话说,自家萝卜天大个,是啊,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么都好,稍微的出众,在有的家长眼中都是天才的举动,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别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师学校的不好,是社会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绝对不会不好!这种情形,相信读者也曾见识,其中危害,就不赘述了。

(七)崇尚暴力型

“棍棒下出孝子”,仍然有部分家长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特别在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气头上,对孩子拳脚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逆反心理以及长大后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恶劣影响,很难消除。暴力调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别强,要么特别懦弱,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

(八)《大话西游》唐僧型

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温和,但又失之偏颇,当语言说服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难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话西游》的唐僧念经,两个小鬼实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杀了。现实之中,有的家长的确过于唠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男孩对别人的啰嗦过于敏感,女孩则成为长舌妇(当然,我的结论可能不科学)。

(九)百依百顺奴才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一个孩子,可能是祖父祖母的期望所在,外公外婆的期望所在,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父亲母亲的期望所在,这样,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唯我独尊,最后不容于社会也就必然了。

修正教育缺陷的建议

最后,给出作为补救以上一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的建议。

理想的家长,应该在儿童的早期的智力开发方面下功夫,先天智力毕竟无法更改,后天智力确有极大的挖掘潜力,这是其一;爱孩子,重视孩子,但不能溺爱,满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特别重要,这是决定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重要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经济观念,以及好的性格,都将要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现在的家长,却过于实用主义,眼睛只盯着初中高中,却没有明白,初中高中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小学养成的习惯与逐渐形成的性格。

家园共育《顾明远 中国当代教育的“大哥大”》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当代教育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我班的“大哥大” 吃饭的时间到了,孩子们排着队,我在分着饭菜,这时,刘智超把他的手搭在王迪的肩上,拉过人家的身子,对着他潇洒的说:“王迪,叫哥”,王迪没敢说话,很听话的叫了一声“哥哥”,刘智超很自然地答应着:“哎”,看...
    2020-05-27 阅读全文
  • 幼儿园案例分析:班里“大哥大”教育 小宇是一个长得虎头虎脑,聪明活泼,让人又爱又头痛的孩子。他非常好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事都想去尝试着做,但又常常半途而废。他上幼儿园之前上过托儿所,性格也较外向,一上幼儿园就成了我们班的“大...
    2021-05-24 阅读全文
  • 顾明远:孩子到12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会很危险 美国盐湖城召开冬奥会期间,我国奥委会代表团参观一所学校时,带去了两个熊猫玩具。团长对校长说,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男生,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女生。这一下难为了校长。校长说,我们学校个个学生都是优...
    2020-12-14 阅读全文
  • 明星如何安抚大宝:刘烨鼓励诺一当大哥大 林志颖透露Kimi当哥哥有压力 林志颖日前宣布太太陈若仪再怀双胞胎儿子,一举晋升成一家五口,还希望之后再添个女儿。但是,准备要当哥哥的Kimi似乎吃醋了,还会问:“你们有了小Baby后,那我要怎么办?...
    2021-08-2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看谁滚的远 看到我准备的小圆柱、瓶子、长条木质积木等,孩子们的兴致来了。郑瑞问:“老师,你拿来这些东西干什么?”明博说:“我看是要做游戏吧。”杨浩成说:“老师,做什么游戏啊,我想做。”我说:“今天这些圆柱宝宝和瓶...
    2021-05-14 阅读全文

吃饭的时间到了,孩子们排着队,我在分着饭菜,这时,刘智超把他的手搭在王迪的肩上,拉过人家的身子,对着他潇洒的说:“王迪,叫哥”,王迪没敢说话,很听话的叫了一声“哥哥”,刘智超很自然地答应着:“哎”,看...

2020-05-27 阅读全文

小宇是一个长得虎头虎脑,聪明活泼,让人又爱又头痛的孩子。他非常好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事都想去尝试着做,但又常常半途而废。他上幼儿园之前上过托儿所,性格也较外向,一上幼儿园就成了我们班的“大...

2021-05-24 阅读全文

美国盐湖城召开冬奥会期间,我国奥委会代表团参观一所学校时,带去了两个熊猫玩具。团长对校长说,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男生,一个送给你们学校最优秀的女生。这一下难为了校长。校长说,我们学校个个学生都是优...

2020-12-14 阅读全文

林志颖透露Kimi当哥哥有压力 林志颖日前宣布太太陈若仪再怀双胞胎儿子,一举晋升成一家五口,还希望之后再添个女儿。但是,准备要当哥哥的Kimi似乎吃醋了,还会问:“你们有了小Baby后,那我要怎么办?...

2021-08-20 阅读全文

看到我准备的小圆柱、瓶子、长条木质积木等,孩子们的兴致来了。郑瑞问:“老师,你拿来这些东西干什么?”明博说:“我看是要做游戏吧。”杨浩成说:“老师,做什么游戏啊,我想做。”我说:“今天这些圆柱宝宝和瓶...

2021-05-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