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必读的九个经典家教故事

发布时间:2021-04-03

经典幼儿故事。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父母必读的九个经典家教故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4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很漂亮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

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培养了你这样的一个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

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

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一句话改变学生命运: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就这么一句普通的话,却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当他又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那句话,并给予他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住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WWW.yJs21.cOm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

在此后的40多年间,罗尔斯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为了纽约州的州长。

宽容的力量: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赞美是暗室中的一只蜡烛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点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像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佛桌上开满了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正人先正己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像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么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

“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挨到天亮,向守林人致谢后便匆匆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恢复得怎么样?”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评析现代父母的三个家教观念


现代生活中,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先进的教育、最民主的生活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的教育行为未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选择了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念进行分析: 观念之一:我们很尊重孩子,也很民主,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观念陈述:常听到一些父母非常骄傲地说自己很尊重孩子,只要是没有什么危险,孩子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在这些家长看来,既然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尊重孩子,那尊重就是随着孩子的需要来。既然他不愿意做,那也就不勉强。 这样的家长是过多地顺从孩子,仅仅考虑到孩子个人的需要以及短暂的当前的需要,而很少考虑到个人需要和公众需要的协调以及未来长远的需要。 可能的结果: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比较娇惯、自我、缺少纪律性和规则性,很多的时候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来,意识不到他人的需要,合作、分享等有时候会发生一定的困难,而在幼儿园或者社会上是有一定规则的,在人际交往上就很容易遭受到困难和挫折,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一定的伤害。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倾向和特点,您可以这样做: 一是认识到尊重不等于放纵,孩子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规则。这条规则就是“使自己健康地成长,使自己与他人和周边环境和谐地相处”。 二是对于不恰当的行为要坚决制止,态度要坚定和认真,但是要让孩子明白他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事前可以先给个警告,这样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 三是要有耐心,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注重行动中进行,纯粹大道理的灌输容易使孩子心口不一,正所谓“行动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信仰”。 观念之二:孩子只要吃好、玩好就行了 观念陈述:在幼儿园,有时会遇到一些孩子只要提到学习的事就退缩的情况。他们整天吃吃睡睡,也不干什么事情。据教师反映,这些孩子的家长多半不太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在他们看来,孩子进幼儿园只要能够照顾得比较好就行了。不需要孩子学习什么,幼儿园差不多就是“高级保姆”。这样的家长主要是关注孩子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没有对孩子人生中所必需的学习给予一定的重视。 可能的后果:这些在家庭中不被要求学习的幼儿,常常会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出现一定的学习障碍。比如,有的幼儿只要是要动手做的事,就不愿意参加,动动嘴倒是挺乐意的;有的是可以动手操作,但是不想参与稍微动脑筋的事情;还有的会在某个具体领域,如绘画、音乐等表现出一种畏惧、害怕等情绪,从而影响了幼儿在教育机构中的正常学习。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倾向和特点,您可以这样做: 一是反思一下您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是否不自觉地流露出只要吃好玩好就行的思想,如果有,以后就要避免这种想法,告知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在幼儿园参加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是应该的。 二是与教师一起鼓励孩子,让孩子逐渐地尝试,摆脱对学习的畏难情绪,或者注重从孩子的一些强势方面逐渐迁移到弱势的方面,让孩子更自信。 三是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反馈,留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坚持不懈地使孩子不断成长。 观念之三:“武装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是将来孩子的需要 观念陈述:这是与上述观点截然相反的家教观念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家长们越来越早地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特长”,为的是将来能够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于是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办得红红火火,而好多幼儿学得很累、很苦。这种现象一方面家长可能是出于认为学有一技之长,对孩子将来很有好处;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家长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认为别人的孩子有特长,自己的孩子要是没有什么特长,就觉得颜面无光。 家长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将来的需要,而忽视当前对幼儿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至于考虑面子的家长则是把自己的需要转嫁成孩子的需要。当然我们不能够一概说兴趣班、特长班有什么不好,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地看待。 可能的后果:过多的“兴趣班”的学习,占用了幼儿用于发展其他更有价值的能力的时间,长远来看,不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而过度的不科学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会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幼儿的厌学情绪,也会影响到幼儿后面的学习和发展。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上各种兴趣班,而且也表现出很累、很烦的情绪,您可以这样做: 一是认识到培养孩子一定的兴趣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孩子长大以后有可“玩味之物”,但是不要太多,而且可能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在参加各种兴趣班的过程对于幼儿兴趣、个性等的培养,比如坚持性、耐力、创造力等,不要太关注技术技巧的练习和结果。 二是如果选择了一种兴趣,就要让孩子坚持下去,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让孩子知道做什么事情都会累的,也都有烦的时候,“坚持一下看看,不是也没有什么嘛!”[!--empirenews.page--] 三是如果孩子真的学得很不错,也很喜欢,不要为某种目的随意地让孩子参加各种比赛,否则就会出现新时代的“伤仲永”,或者孩子会因为想获得和以前一样的奖品而变得畏首畏尾。 我们的观点:尊重孩子不是一味地放任和顺从孩子,否则就变成“伪民主”;孩子的吃和玩是首要的,但是也应该参与正常的教育和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是可行的,但是主要目的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幼儿个性、良好习惯的培养,而不应仅仅注重结果。

瑞士父母的“随时”家教


瑞士的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乱剪乱画

在瑞士许多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都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家长会非常高兴:这是在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会画、会剪,这说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家长这时要做的是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小小佣人

在瑞士,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出息和可耻的。所以父母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等孩子大一些了,就把他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会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是个多语种的国家,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孩子经常会被送到另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

随时家教

瑞士人很善于掌握家教的最佳时机。在瑞士,父母们对教育孩子的时机非常讲究,比如孩子过生日、就餐、与人交往、旅游、家务劳动、做出成绩或有过错时,都不放过进行教育。如,讲解名胜古迹的来历和故事,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祖国,不要攀折花枝、乱扔垃圾、乱涂乱写,不要用食物或脏物投掷动物。

父母必读:孩子问题,父母制造。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制造”的,你光盯着孩子的问题犯愁,却不去反省自己如何“制造”了这些问题,即使能一时能把某个问题压下去,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不改变自己的内在,孩子的问题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

一、孩子的问题是父母内在焦虑的投射

每一个当了父母的成人,都难免对自己的成长心存这样那样的缺憾,孩子出生后,很容易本能地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家长看到孩子不敢登台表演更容易着急,一个从小就容易受欺负的家长对孩子的忍气吞声更加敏感。

因为父母心里总是心存这样那样的焦虑,自然禁不住在所关注的方面对心爱的孩子“明察秋毫”,不知不觉就带着问题的眼光去看孩子了,带着问题的眼光看孩子,看到的当然都是问题,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在问题上,就决定了一些不是问题的行为无意中被选择性过滤了,其实我们关注到的问题行为,只是自己内心焦虑的投射而已!如果不能觉察内心的这种否定性投射,强大自己内心的力量,那么,教育办法再多,孩子的问题还是源源不断地往外涌现的!

二、孩子的问题源于家长内心的恐惧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内心充满恐惧、对这个世界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因为对掌控局面缺乏信心,这样的父母往往希望能控制一切,看不得孩子偏离自己意志的地方,结果就很容易发生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管不住孩子,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自有其规律,他的成长是跟着成熟的节奏来的,而不是跟着父母的期望来的,一旦内心恐惧的父母发现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来,就乱了分寸,觉得孩子出问题了。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被管的服服帖帖,看似应该合乎父母意愿了,其实却不然,因为孩子是在父母的管束和控制下成长的,长成的只能是父母设计出来的样子,但因为父母本身是有问题的,孩子也不可能绝对完美无缺,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来。所以,如果父母本身心存恐惧,控制欲强,那么无论孩子怎么成长,总会被父母发现问题的。

三、你关注什么,孩子就拿什么问题来控制你

有个家长跟我交流孩子便秘的问题,谈到孩子近几年都被便秘困扰的现状,非常抓狂,控制不住地担心,问我该怎么办?朋友对这个事件更具体的描述让我想起女儿桐桐便秘的经历,因为我的女儿桐桐小时候就深受便秘困扰,她的大便一度成为我们全家的心头大患,每次大便我们都要全家出动连哄带骗,平时只要听说吃什么对通便有好处,我们都会拿来尝试,中医西医都看过,结果却不甚理想,可以说我们越用心,小家伙的大便越糟糕,直到折腾的我们失去了治疗的信心,不得不放弃各种精心安排的医疗食疗,谁知就在我们不再去管这个问题之后,小家伙的便秘不知不觉地好了。

结合跟其他家长交流的一些体会,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育儿过程中,父母越是关注什么,孩子就越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因为父母的关注点是孩子控制家长最好的切口!父母在极其关注什么的时候,弱小的孩子也会慢慢发现,原来只要在父母关注的方面稍稍出点问题,就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强大到可以跟爸爸妈妈抗衡了,不加利用这点才怪呢!所以,不必奇怪家长越是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孩子的吃饭越成问题,越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越容易让人抓狂。我把这个道理讲给那位家长,她恍然大悟:“以前我是弱化,怕给她增加压力,上学后我转为提醒,慢慢的发展为恐吓,因她爱吃,又变成恐吓加诱惑,最近我对这事快扛不住了,常在她说要拉又拉不出来时,向她发火!看来我错了,应回到最初!”

四、过分的关注是一种压力,让孩子因焦虑而失常

有一个听起来可能有点惨痛的例子,却是一个好友家的真实情况。这个朋友,因为担心培养不出成功的孩子,从小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到几近严苛的地步,孩子即使考个99分,也会被责骂,为了给孩子一个尽量优越的读书环境,从小到大,都是托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高压之下,孩子也的确非常争气,直到高中之前,一直在班里的佼佼者,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当朋友因为希望孩子出国留学给他换了一个高中的预备班时,压力之下,孩子突然出了问题-----严重焦虑,不敢抬头看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总是低着头,神情呆滞,跟他讲话他也没大反应,不得不休学。孩子休学这段时间,爱儿心切的朋友才意识到到问题的严重性,四处求治,在一次家庭系统排列治疗课上,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如果低着头更快乐的话,还是低着头的好。”显然,孩子的躯体化症状就是对学习压力的逃避!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关注出来的,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又源于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所以,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最根本的不是学习具体的操作办法,而是自己父母的改变,家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不会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的恐惧,亦无需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得掌控局面的安全感,看到的“问题”,自然就少了很多。所以,一个明智的父母,应该是一个善于觉察、自省的父母,能够及时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并想办法疗愈自己,也只有先把自己修养的强大,正能量才会自然溢出,让孩子得到滋养。

经典家教方式体验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这几天这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关于孙教授最最经典的家教方式,我决定要付诸实践,检验一下。

儿子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奶奶家吃饭时,一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有动画片的频道,然后一边看电视,一边等着我给他喂饭,甚至有时手里还要拿一堆玩具玩。有时一顿饭的时间将近一个小时,对于儿子的这个“陋习”,我也已经“深恶痛绝”。好几次软的不行,给他来硬的,关掉电视机,拿走玩具,他就大发脾气,痛哭一场。第二天情况有所改观,第三天依然我行我素,所以只好改变策略。我和婆婆约定:每天当我们回来时,就把电视机关掉。刚开始儿子知道“电视机坏了。”可现在的孩子机灵着,怎么骗得了呢。后来每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儿子就“不怀好意”的说:“我知道,是插头拔掉了。”唉,真让我们又气又恼。不过还好这招现在还管用,因为诱惑还在后头,只要儿子饭吃完了,动画片还是可以看的,只是看多看少的问题,要让他自己把握了。

一个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另一个又出来了。我发现儿子虽然能静下心来吃饭,可是经常用手去抓菜吃。提醒了好几次也不管用,这时想起了孙教授的至理名言:“改正坏习惯用减法”,我何不来试一试。于是我对儿子说:“乐乐,妈妈看着,如果你用手抓菜不超过三次,妈妈还是同意你今天看动画片,如果超过三次,今天就没得看喽,怎么样?”儿子点了点头。于是在接下来吃饭的过程中,我监督着、提醒着,我也看出儿子有意识的克制着,三次过了以后,当儿子的手第四次伸向碗里时,忽然缩了回来,看着我说:“噢,妈妈,已经三次了。”我向他点了点头。往后的时间里,儿子的小手再也没有“爬”上来。这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让我不费力气的尝到了甜头,把我的主动转化成了孩子的主动,把我的“我要……”变成了孩子的“妈妈,我要……”。

我相信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和儿子一起收获很多的好习惯。

父母必读:孩子会“人来疯”


我家清清是那种兴奋型的孩子,生下来就活泼好动。现在四岁七个月的他,虽然仍然是个可爱的淘气包,但也已经能在家里安静地玩玩具或者看书。我常觉得他是长大了,可以接受我和他好好讲道理,开始懂事了。可是,每次带他去亲戚家,或者参加酒宴,又或者家里来了客人时,他就会特别的兴奋,一阵疯闹,有时说他也不听。

我想还有很多妈妈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为了孩子在他人面前的调皮而无奈。刚好看到一篇文章,转来和大家分享。

孩子为什么会人来疯

许多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些“人来疯”,和家人在家时乖巧听话,一旦家里来了客人或到了公共场合就变得异常亢奋,像匹脱了缰的小野马,突然大吵大闹、撒娇耍泼起来,而且父母还很难制止。

孩子为什么会“人来疯”呢?北京载体婴幼儿培育工作室的育儿专家卢琼老师为我们给出了答案。

家长的认同催生宝宝“人来疯”

宝宝之所以会出现与平时反常的举动,除了因为感到被冷落而寻求周围人的注意外,与家长对孩子的认同模式也密切相关。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对陌生人表现出热情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情,那么这种人来疯的现象发生就会比较普遍,也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相反,如果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行为缺陷,则会产生教育方面的焦虑。

孩子在3-6岁期间,思维已经渐渐成形,特别是对母亲的认同反应非常敏感。孩子会随时注意妈妈的眼神和表情,看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能够得到赞同,因此就会想方设法引起妈妈的注意,观察妈妈的反应,来确认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

生理心理两方面导致孩子“人来疯”

年幼的孩子神经中枢的抑制能力较差,遇到外界陌生的刺激会格外亢奋而且很难平息。在心理上,对孩子来说,所处的家庭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社会交往很少,所以如果家里来了新的人或到了新的环境,改变了固有的交往关系,那么孩子就更想获得周围的认同,而孩子急于融入这种气氛,所以就会显得比较积极。在这方面,年龄越小的孩子分辨力越敏锐。他们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关系,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一个在环境中显得活跃的孩子,他(她)的母亲也通常是人群中的强势角色。

如何对待孩子“人来疯”

尽管对于孩子来说“人来疯”不是病症,但有时也要适当控制孩子的情绪。家长们可以选择以下方法来帮主孩子成长。

1.睡觉前梳理一天情绪

孩子在兴奋头儿上,家长强行制止孩子的行为收效并不大。这个时候外界对孩子的刺激太多,环境因素很复杂,教育效果不会太好。母亲如果对孩子的异常行为不赞同,可以选择在睡觉前帮助孩子梳理一遍白天的行为,同时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个时候除了母亲的话,孩子没有其他的感官刺激,因此能够更容易听进去。

2.用准确的形容词教育孩子

制止孩子的“人来疯”,家长只是单纯地告诉孩子“这样不好”或者是“影响恶劣”这些相对抽象的措辞,是起不到太大效用的。孩子对词汇的认知需要有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因此家长最好能够采取简洁明了又生动的语言,比如描述一下可能导致的后果,一步步让孩子认清“恶劣”、“危险”等词语背后的含义,这样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才会格外深刻。

3.家长要改变相处模式

当孩子发生“人来疯”的行为时,家长不要急于改变这种情况,因为直接的说教可能会使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6岁以前妈妈的作用最为重要,母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不应该是从上至下的约束,而应该提倡家长和孩子玩在一起,等孩子丧失了戒备心之后,再有针对性地慢慢沟通和解决问题。先听孩子说什么,然后家长再回应,而不要只是一味强硬地要求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下,有时孩子会人来疯,不听家长的劝阻,也是和其它在场的人有关。比如当孩子调皮时,其它大人觉得很好笑。孩子本来就是想引人注意,看到大家笑更会误解为对他行为的认同。这时如果父母前去阻止,孩子当然不会听。而且,有时在父母前去阻止时,还会有其它的长辈,比如爷爷奶奶之类的,出面为孩子说话,孩子一见有人为他撑腰,自然更不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了。所以,面对孩子在他人面前一些的确很不适当的行为,其它大人要配合孩子父母,不能只把孩子当玩具一样来“玩”,也不要护短,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父母要注意的6大不良家教(家教)


父母要注意的6大不良家教(家教)

不良家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它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相当大一部分的爸爸妈妈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不知道自己一味的强制教育,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有些父母不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的引导方法,只会抱怨为孩子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金钱,但是孩子还是不成材。那是因为父母从来都没有根据自家宝宝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制定教育方法,一味的以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对宝宝的过高期望来制定教育方案。此时,爸爸妈妈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卫生,对孩子因材施教,把家教搞好。这样才能预防和遏制不良家教的产生。

教育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应该避免6种不良家教:

第一:父母不能有效的正确引导孩子。父母的文化综合素质较低,没有可行的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多表现为简单粗暴,自身的行为也不端正,使孩子无法适应,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孩子更在生活上潜移默化中学习了父母错误的品行习惯等。这样会使孩子流浪社会,出现不同的行为问题。

第二:问题家庭。问题家庭,父母往往冷落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泄愤工具,导致孩子被社会上的恶习有所向往,形成自暴自弃、攻击他人等逆反心理。第三:骄纵宠溺孩子。过度的宠溺孩子关爱孩子,不断的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使孩子养成任性、懒惰、自私、贪婪的性格,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自理能力差。容易受到他人的诱惑,依赖性极强,甚至可能走上犯罪道路不能自己。

第四:物质上满足孩子,心理上忽略孩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可能忙于生计、创业,以为有了钱才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明天。忽略了孩子教育和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的父母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没有效果,想不出对策就任由孩子放任。

第五:教育思维上的冲突。由于两代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不同。这样会促使孩子利用护短的心理,肆无忌惮说谎,为所欲为。

第六:对于孩子的心理关注少。父母什么事都以自我为出发点,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总喜欢强迫孩子学许多东西,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盲目对比,总是谴责挖苦自己的孩子。过强的刺激造成负性心理,对孩子总是充满了不信任,对其猜忌。总是认为孩子这里不好哪里不好。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鼓励,否则孩子会失去做好的动力,甚至成为问题儿童,逆反。

二宝家庭父母必读


老二还没出生,老大就开始出现各种“不讲礼貌”“不可理喻”的行为,等老二出来了,家里两孩子更是争得一塌糊!本想让孩子手足相亲,可照这架势,绝对的手足相残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大不那么争宠?变成有担当有榜样力量的哥哥姐姐?办法当然有,而且就在父母转念一瞬间。有个二胎妈妈很疲倦地和我说:“我终于明白4个月的老二身上为什么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了,原来每次趁我们不在的时候,2岁半的老大都会使劲掐老二,可是为什么在我们面前,他却表现出很爱弟弟的样子,还给弟弟跳舞?”身边的二胎家庭越来越多,我们都希望两个孩子相亲相爱,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老二出生了,老大争宠,甚至老二还没出生时,老大就已经开始各种“不听话”……7岁的农夫也要当哥哥了,周末我们一起出去吃晚饭,最开始七爸是拉着小七,农夫拉着她妈妈,我和她妈妈交流即将到来的二宝母乳喂养的事情,一切都很顺利。过了一会儿七爸觉得小七走得慢,担心影响大家的速度,于是让她骑在了肩膀上。没想到之后农夫发生逆转,开始用各种话题频频打断我和他妈妈的交流,最后竟然发展到要像小七一样“骑大马”!爸爸没在,就要骑在身怀六甲的妈妈身上!反正一路就是各种“不讲道理”、“不听话”。这时走到了一个灯光亮点的地方,我停下来看了一眼农夫,从他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如果光听他说话,那绝对是蛮横不讲理,但看他的眼神,却能捕捉到一种无助和柔弱……我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马上请七爸把小七从肩膀上放下,让小七自己走,然后对农夫说:“农夫,你看,妹妹也自己走了,你能追上她吗?”就这么一个改变,农夫的眼睛里突然冒出了光:“当然可以!”说完马上就往前冲,一下子就把小七追上了。小七一看哥哥追过来,也连忙往前跑。七爸和我趁机鼓励两个孩子互相追:“农夫你跑得真快啊,是妹妹的好榜样!”我们刚说完这话,走在前面的农夫突然转身往后跑,然后在一个地方停下来,转身。我疑惑了:“你为什么不和妹妹比赛啊?”“我肯定能追上她,但是我想让她一点。”说完他就冲了出去,小七在前面被追得嘎嘎乐,农夫在后头很man地说“妹妹,你看我跑得多快!”剩下的路程就在这样的你追我赶里一下就结束了,本来还一路嘟着嘴拉着妈妈手不让走的农夫,瞬间变身为妹妹的“超级英雄”。是什么让孩子有这么大的变化?两个关键词:焦虑和关注。焦虑引发孩子的退行表现:因为家里又要添一个孩子,农夫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爸爸妈妈不只是聚焦在他身上了,所以他很焦虑。因为焦虑就会表现出各种退行行为:把便便拉在身上而不用小便盆、会吃饭的孩子突然要家长喂等,反正就是表现得像一个需要家长照顾的小婴儿,时刻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这种焦虑无时无刻不在,当身边有比自己小的孩子出现时,他也会把这种嫉妒的心理投射到对方身上:见到小小孩不理会,绕道走,只和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小七骑在爸爸肩膀上的行为引发了农夫的嫉妒,他马上也退行到一个小小孩的状态:我也走不动,要骑在爸爸的肩膀上,我也是个孩子!此时如果和大孩子讲道理:你长大了,不可以这么做了,等等,这些只会激起大孩子的反感:我没有长大!我不想长大!我还是你的小宝宝!你要关心我!你不接纳我的需求我会很难受的!这种难受会促使他做出更多“不讲道理”“不听话”的行为,而这些不良的行为容易让家长情绪失控:都这么大了还这么不懂事!你真是讨厌!我得好好教训你!这样你才能给小弟弟(妹妹)做榜样!父母用“教训”来堵塞大孩子,大孩子的焦虑情绪流淌不出来,于是容易做出更多“不讲道理”“不听话”的行为,让本来已经焦头烂额的家长更是焦躁。如果这时候老二出生了,小婴儿的一切都由着家长安排,父母的对比更强烈了:你看弟弟(妹妹)多听话啊,你怎么越大越不像话,真让我伤心,你再这样我们就不爱你了!弟弟妹妹的焦虑还没处理完,这边父母又冒出“我们不爱你了”这样的话语,大孩子的世界遭到毁灭性打击。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那个故事,为什么老大私下里掐老二,却在家长面前表现出非常爱弟弟:“因为哥哥觉得是弟弟夺取了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所以他恨弟弟,他通过掐弟弟把怨气都撒在他身上;又因为他不希望爸爸妈妈从此不爱他,所以他要讨好爸爸妈妈,而最有效果的方式就是爸爸妈妈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爸爸妈妈现在喜欢弟弟,我就在他们面前给弟弟跳舞。”“可恨”的老大背后其实是“我很可怜,爸妈你们关注我吧!”的呐喊!关注催生出大孩子“老大”的感觉:让小七下来自己走,就是告诉农夫“妹妹和你一样,没有受到特别照顾了”。这样一来,农夫就可以恢复到大哥哥的正常状态。再加上我们的鼓励“你是妹妹的好榜样”,一下子让农夫有了“大哥”的感觉,“除了能追上你,我还让着你,让你先跑很多很多!”有些充满智慧的妈妈,会反其道而行之,我的表姐就是这样处理她四岁的大儿子和8个月小儿子之间的关系的:“丁丁,这会儿妈妈就陪你,不陪弟弟了。”“好耶!”不一会儿,几个月的弟弟开始在床上哭。表姐不支声,继续给丁丁讲故事。过了几秒钟,丁丁有点坐不住了“妈妈,弟弟在哭呢”“没事,让弟弟哭一会儿吧,他可以照顾好自己。这会儿是妈妈和丁丁的时间。”“妈妈……”丁丁跑过去哄了一下弟弟,弟弟还在哭。“我们继续讲故事吧。”“妈妈,弟弟哭得好伤心啊,你去看看他吧”此时的丁丁已经带着哭腔在请求妈妈了。“好吧,一会儿妈妈就过去告诉弟弟,是哥哥心疼他了,请妈妈帮忙照顾弟弟。”所以善待老大的“退行”行为,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手足相亲还是手足相残,就在父母的一念之间了!

父母必读:男孩与女孩的养育区别


女孩篇

·小淑女

你的小女儿可能像传统意义上的女孩子一样,喜欢玩娃娃,喜欢穿粉色的公主裙,成为一个主流的“小淑女”,那么也不要小觑她的这种本能爱好。鼓励她尽情地展现女孩子的小魅力吧!和她—起做游戏,比如和她一起选择漂亮的衣服,给她做头发,让小姑娘因为自己的美貌而欢喜、让她对自己充满信心,要赞扬她:“宝贝穿上这件衣服可真漂亮啊!”“多漂亮的头发啊!”她会非常喜欢这种关注的目光。

·过家家

跟男孩子相反,女孩子大多喜欢安静温柔的游戏,过家家是她们的最爱。她们喜欢布置一个自己想像中的家,自己当妈妈,安排一个男孩子当爸爸,一个玩具娃娃就是他们的孩子。“小妈妈”模仿自己的妈妈喂孩子吃饭、给孩子换衣服、哄孩子睡觉、给孩子打针……在过家家这个游戏里,女孩子永远是主角,安排好所有的情节,然后乐在其中;而男孩子则是永远的配角,在女孩子的指点下笨手笨脚,时不时还遭到她的埋怨。

·我的玩具

女孩子的玩具柜里最主要的角色就是娃娃,娃娃可以说是女孩子的最爱。大名鼎鼎的芭比娃娃可以说是全世界女宝宝都想拥有的“公主”,还有走粉色路线的Kiity猫,可能是男孩子想都不会想,而女孩子却想疯了的可爱形象。这些形象可能就因为其代表着可爱、美丽,而博得女宝宝的欢心的。

·我的衣服

对于新生儿来说,男女宝宝衣服的样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颜色上就大不相同了。通常父母会给女宝宝选择嫩粉、嫩黄或乳白色的衣服,衣服上的图案也多为漂亮的小花、扇动着翅膀的蝴蝶、白云朵红太阳等等。等宝宝度过婴儿期,可以走走逛逛的时候,小女孩的衣服更是像春天的花朵般五彩缤纷,粉粉嫩嫩的荷叶袖上衣、翩然若飞的小裙子、镶着蕾丝花边的小背包……女孩子们的世界总是这样多彩。

爸妈应该

·少一点限制

父母们总是认为女孩子就应该含蓄一些,温柔一点,这样才像个淑女,所以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的女儿设下重重限制,你有没有说过“小女孩就应该干净一点,不要把裤子弄脏了!”或者“爬格子不是女孩子做的,不要去了!”之类的话?

记住,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她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想要打扮成牛仔?可以!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如果你总是不断地告诫她,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那么等她长大了,肯定是个胆小鬼,不敢去尝试任何事情。

·多一些鼓励

男孩子的世界充满动作,喜欢探索新奇,女孩子与其不同的是,她们关注的更多是人,因此相比较来说,女孩子的心思更为细腻。她会很重视父母的看法,同时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在这方面对她进行鼓励与保护。

·多一些运动

女孩子同样需要健康的身体,看似粗鲁、大强度的游戏对于女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强健体魄的好方法,所以不要过分地保护这些花骨朵。攀爬、跑跳都是提高协调能力的好方法。当然,游戏中安全还是第一位的,如果女飞人想从五层台阶“飞”下去,不要告诉她“不行”,可以对她说:“看起来有点高啊,我们先从两个台阶开始,你是最棒的,一定能行!”让她感觉到你对她的能力是有信心的!

8大绝招培养新好女孩

1、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让老公负担起一部分照顾女儿的工作,带着女儿去看他老爸在足球场上的飒爽英姿。爸爸的粗犷和坚强会给女儿一个好的榜样。

2、如果带女儿去游乐场,要注意观察她喜欢哪种玩具。如果是家里没有的,你要考虑买一个,来满足她的新兴趣。

3、如果女儿不喜欢体能游戏,可能是因为胆小,不要强迫她,或者你可以拉着她的手,让她在感觉安全的前提下,再去尝试。

4、如果女儿喜欢,要抽出时间和她—起玩女孩子的游戏。例如,给她编小辫,如果你放心,也可以让她来给你做造型。

5、鼓励女儿结交不同的玩伴,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多接触不同个性的孩子,对社交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6、如果女儿对踢球、玩枪等一些男性化的游戏感兴趣的话,也要鼓励她去做,有个性的女孩子才有魅力嘛!

7、女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所以要不断地鼓励女儿挖掘自己的自信心,不管她取得多小的成绩,都要表扬她。如果她遇到了难题不要立刻去帮忙,先让她自己去尝试,让她意识到靠自己也能够成功,提升自信心。

8、并不是只有温柔可人的邻家女孩才能称之为女孩子。现代的女孩子也不再需要三从四德、笑不露齿,她可以有个性、倔强、争强好胜,甚至像男孩子—样淘气且坚强。

男孩篇

·淘气包

科学家发现,男性荷尔蒙让男孩动个不停,他们的世界充满动作,喜欢探索新奇,因此往往被爱称为“淘气包”。在爸爸妈妈的眼里,他们是整天烦躁不安、坐立不宁的臭小子们,没有女孩子来得乖巧可爱。

男孩子一般都很“闹腾”,不用担心,先随他去,让他先跑够了,玩够了,释放出体内所有的能量,然后和他一起玩一些安静游戏,比如一起画画、看书,你会发现,疯跑一阵子之后,他更容易进入安静的状态,这个时候一定要避免一切干扰,比如电视,把周围的玩具都先清扫出去,只留你们两个人就够了,这种安静可是来之不易的!

·英雄情结

男孩子更喜欢那些可以打抱不平、伸张正义的英雄形象,比如提到警察叔叔,男孩子常常流露出崇拜的表情。所以男孩子们比较喜欢打打杀杀的游戏,他们拿着各种我们看来危险万分的玩具在小小的房间里面跑来跑去,无视于爸爸妈妈的大惊失色,玩得不亦乐乎,而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也成为他们的经典游戏,他们在游戏中满足自己的“英雄情结”。

·我的玩具

因为有了天生的“英雄情结”,所以男孩子们对那些造型奇特、能让他们动起来的玩具情有独钟。看过动画片以后,奥特曼成为他们必买的玩具,有哪个男孩子没有几个不同造型的奥特曼?

·我的衣服

相比较而言,男孩子的衣服比女孩子的衣服简单得多,从小到大可选择的颜色以男子汉气十足的蓝色为主。小BABY时就是粉蓝色或者白色,等到渐渐长大后,深深浅浅的蓝仍是主色调,当然绿色、红色、白色等五彩的调子也会常常跳上男孩子的衣服,但蓝色是属于男孩子的,好像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规矩”,被爸爸妈妈们默默地遵守着。男孩们衣服的图案多集中为小老虎、小狮子等大型动物,或者足球、机器人等物品。别看他们的年纪小,可男孩子们从穿衣打扮上就表现得阳刚气十足。

爸妈知道

1、异性装扮要不得

有些爸爸妈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总喜欢把男宝宝穿上女孩的装扮。专家认为,这样做是无益干宝宝的性格及个性的塑造的。“男扮女装”会让男孩子的性格过于阴柔,同时也会让其他的男孩子不愿意接触这样穿着的男孩,从而造成男宝宝长大后变成“娘娘腔”。

2、照顾男孩的自尊心

男孩子更加要面子,有种不服输的劲头,所以较强的本体感和自信心会有助于男孩子的成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鼓励他,让他自己决定要吃什么,穿什么;表扬他的好行为,不要因为他淘气而批评他。就算他表现得让人不满意,也不能太直接地伤害他,可以对他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现在可能累了,我为你感到骄傲。”而不是大声地斥责他:“你今天真是太差了,太让我失望了!”

3、赋予更多的情感

一般来说,家长对儿子的教育总是比女儿要严厉得多。研究表明,父母给予女婴的关注和呵护远远比男婴要多。孩子慢慢学会走了,女宝宝一摔跤,很快就会被扶起来,安慰一番;而我们总是希望男孩子要坚强一点,从哪摔倒了,就要自己爬起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被爱护,因此对男孩子要公平一点,不要吝啬你的亲吻和拥抱,他们同样需要的。

8大妙计培养新好男孩

1、让儿子自由地释放出所有的情感。以前男孩子如果表现出胆小、羞涩,都会被嘲笑,现在不要嘲笑他,让他大胆发泄。

2、和儿子探讨事情。这会帮助他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男孩子在这两种能力上,往往会被同龄的女孩子甩在后面。

3、给予儿子亲吻和拥抱。不要觉得这只是女孩子的专利,不要害怕这样会让男孩子变得娘娘腔,你的亲吻和拥抱,无形中会把浓浓的爱传递给他,让他感觉到受重视。

4、如果他喜欢玩那些抱在手里的玩具和娃娃——很好,培养那种安静斯文的气质。如果他不喜欢,不要强迫,随他自己,愿意玩什么就玩什么,不要控制。

5、不要害怕表达你的情感。看到儿子不在你的视线范围内,你会有什么表现?是不是很容易就会发火,然后大声地喊他的名字?事实上,你的生气掩盖不了你的恐惧。如果你对他表现出你的真实情感,他反而会学着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不要掩藏,告诉他你看不到他,真的很害怕。

6、明确规则,让他有章可循。在相同的环境中,男孩子更容易感受到不安全,产生恐惧感。他们急切地想要知道周围环境的潜在规则是什么,自己会不会得到公正的对待。

7、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男孩子却往往表现出一种冷淡,无所谓的态度。所以从小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养成爱学习、爱读书、爱交朋友的好习惯,让他对学习、社交产生一种期望。

8、教导儿子不要抢东西。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你要先问儿子,什么玩具是他可以和朋友一起玩的,什么玩具是不能让别人碰的,然后把要独享的玩具藏起来,避免冲突的发生。

新爸爸的“九个一”工程


1、一间适宜温馨的小屋

为你那亲爱的母子准备一间舒适的小屋是你的责任。

这间小屋应该:

――温湿度适宜:最好温度在22℃左右,湿度在60%--66%。电扇、空调、暖气、火炉可以帮你达到这个目标,向地上洒水和使用加湿器等是保持空气湿润的好方法。

――空气新鲜:为保持空气新鲜,无论冬夏,打开窗户,呼吸自然气息,注意母子避开窗口。

――光线柔和:加装薄纱窗帘,使居室光线柔和,利用母子休息,又有利于观察婴儿,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柔软舒适的寝具:准备柔软舒适的被褥会令母子感到安然自在。

健康提示:无论是电扇、空调或自然风都不要直接对着母子吹。

2、一间超级厨房

产后的饮食调养非常重要,要知道新妈妈要吃婴儿和自己两个人的饭哦。

食品一定要是新鲜、卫生、可口、美味的,最重要的是营养丰富均衡;轮流烹制鸡、鸭、鱼、虾、排骨、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品,多煲鱼汤、排骨汤、猪蹄汤、鸡汤等营养美味促进乳汁分泌的汤类;

多准备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尽量选购含水分、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如西瓜、橘子、橙子、葡萄、西红柿等。

健康提示:

●烹饪时要注意少放盐,因婴儿肾功能发育不健全,会引起体内钠潴留;

●不要加味精,因为它会影响婴儿锌的吸收;

●避免过于辛辣刺激的饮食,有的婴儿会因此拒绝吃母奶;

●一日三餐外,可适当为新妈妈增加2-3次点心,如汤类、水果等。

3、一份坚持的信念――母乳喂养

产后哺喂初期,乳汁往往不足,婴儿时常哭闹,使许多妻子心生疑而放弃母乳喂养。你要安慰鼓励妻子,告诉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专家提示:

●一般下奶时间为产后3-4天,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在此之前,婴儿有足够的储备以供消耗,完全不必为此担心。

●坚持哺喂婴儿是增加乳汁分泌的最有效方法。

●鼓励妻子多喝汤水及西瓜等富含水分的水果促进乳汁分泌。

●多陪伴妻子,使其心情愉悦,有利于增加乳汁分泌。

4、做一个卫生协理员

月子里产妇的卫生对恢复体质很重要。

丈夫要协助妻子做好以下这些事:

●每天洗脸、勤梳头。

●勤刷牙,因产妇进食次数多,应增加刷牙次数,做到每次进食后都仔细刷牙,保护牙齿。

●产妇汗多,应勤洗澡。

夏天应每天洗1-2次,冬天有条件的可每天洗澡,否则2-3天洗一次,但要天天擦身,做好洗浴的准备工作,可是丈夫的责任哦!

健康提示:

●无伤口,产后3日可洗澡,有伤口,待拆线后再洗澡。

●洗澡以淋浴为宜,忌盆浴。

●勤换衣尤其内衣必须天天换洗。

●提醒妻子经常变换休息姿势,不要久卧或久坐,适当下地活动。

●因为妇汗多,恶露不断,勤换卫生巾。

5、一名作息管理员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新爸爸要主动承担家务,担负起照料婴儿的任务;也可请爸爸、姐姐、姥姥、姥爷或保姆照料母子,使妻子得到良好的休息。

丈夫要安排好亲属和朋友来访。

健康提示:

●月子里最好谢绝访视。

●满月后要注意:一次来访人数不宜过多,2-3人即可,时间尽量缩短,10-20分钟为好,有人来访时,更应开窗通风。

6、一个耐心的教练和陪练

你要鼓励新妈妈尽早下地活动,正常分娩后6-8小时,剖腹产24小时后产妇可扶床轻微活动。

健康提示:

新妈妈初次下地,可能会有头晕眼花的现象,你应陪伴身边,搀扶照顾她,避免跌倒。

产后10天左右产妇可开始做产后保健操,你要鼓励妻子天天坚持锻炼。

产后2个月,待身体复原后,应鼓励和支持妻子参加体育活动,如游泳、打球、跳健美操、参加舞蹈形体班等。

7、一个好爸爸

你可以亲自动手哺喂婴儿,和婴儿游戏,为婴儿布置多彩空间,给婴儿洗澡和清洗衣物,这不但可满足妻子的希望,又可增加你和婴儿亲近和交流的机会。

8、一份温馨的爱意

真正的爱,表现为体贴和理解。妻子因产后激素水平的变化,和家务、照料婴儿的负担,可能性欲降低,丈夫应体贴、理解和尊重妻子,克制自己性交的个欲望。

但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句甜蜜的话语,亲切的拥抱、抚摸和接吻也会增进你们之间的爱情。

如果性交时,丈夫动作一定要轻柔、缓慢,以免造成阴道裂伤,同时应注意采取避孕措施。

健康提示:

●产后早期(6-8周),妻子身体尚未复原,不应进行性生活。

●产后晚期(8周后),最好经医生检查确认恢复健康后,再同房。

9、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产后的女性可能变得感情脆弱,动辄哭泣、发脾气,这主要由于分娩对产妇的强烈刺激和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此外家务和照料婴儿的负担,与外界接触少也与之有关。

丈夫要加倍关心、体贴妻子,理解、安慰妻子,给妻子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帮助:

●主动承担部分家务、积极参与照料婴儿。

●倾听妻子的感受,陪妻子听听音乐。

●鼓励妻子进行适当的社交活动。

●尽量争取休假帮助照顾妻子,陪她共度难关。

●如发现妻子有抑郁的现象,立即请医师治疗。

喜欢《父母必读的九个经典家教故事》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经典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长必读:九个建议让您更加亲近孩子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耐心教育,很多家长也会很头疼如何才能亲近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小编整理和总结了几个亲近孩子的建议,一起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倾听你孩子喜欢学校哪些方面 告诉孩子只要喜欢学校的...
    2021-02-12 阅读全文
  • 评析现代父母的三个家教观念 现代生活中,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先进的教育、最民主的生活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的教育行为未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选择了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念进行分析:观念之一:...
    2022-01-08 阅读全文
  • 瑞士父母的“随时”家教 瑞士的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乱剪乱画 在瑞士许多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都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
    2021-04-23 阅读全文
  • 幼儿280个必读:独木桥的故事 1幼儿故事280个必读:独木桥的故事 一条小河从森林边上流过,小河中央有一方长满花草的绿洲。森林中的小动物们常常沿着独木桥来到这里戏耍。 日子久了,独木桥开始腐烂。 小鹿走过,听到了独木桥响起吱嘎吱嘎...
    2020-05-21 阅读全文
  • 父母必读:孩子问题,父母制造。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制造”的,你光盯着孩子的问题犯愁,却不去反省自己如何“制造”了这些问题,即使能一时能把某个问题压下去,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不改变自己...
    2020-12-09 阅读全文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耐心教育,很多家长也会很头疼如何才能亲近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小编整理和总结了几个亲近孩子的建议,一起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倾听你孩子喜欢学校哪些方面 告诉孩子只要喜欢学校的...

2021-02-12 阅读全文

现代生活中,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先进的教育、最民主的生活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的教育行为未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选择了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念进行分析:观念之一:...

2022-01-08 阅读全文

瑞士的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乱剪乱画 在瑞士许多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都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

2021-04-23 阅读全文

1幼儿故事280个必读:独木桥的故事 一条小河从森林边上流过,小河中央有一方长满花草的绿洲。森林中的小动物们常常沿着独木桥来到这里戏耍。 日子久了,独木桥开始腐烂。 小鹿走过,听到了独木桥响起吱嘎吱嘎...

2020-05-21 阅读全文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制造”的,你光盯着孩子的问题犯愁,却不去反省自己如何“制造”了这些问题,即使能一时能把某个问题压下去,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不改变自己...

2020-12-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