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铃铛”分辨出螃蟹的雌和雄
发布时间:2021-04-02 狼和鹿的故事 幼儿园找朋友的教案 螃蟹幼儿园教案古诗有云:“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那么螃蟹又怎么来辨别它的雌雄呢?妙招一、找“铃铛”毛毛说:“有铃铛的是公的,没有铃铛的就是母的。”孩子们听后犯迷糊了:螃蟹身上没有铃铛啊?毛毛笑着向我们解释:他所说的铃铛就是螃蟹肚脐的形状:上小下大,看上去就像铃铛一样。那既然有“铃铛”的是雄的,那圆圆肚脐的那个就是母的了。孩子们听后恍然大悟。
妙招二、看看大小、比比蟹毛
我们再来仔细的观察一下螃蟹,看看还能从其它地方发现螃蟹的雌雄吗?孩子们看看这只,又看看那只,突然益益说:“这两只螃蟹的大钳子不一样大!”说完,所有孩子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大钳子上。于是,孩子们又发现了其中一只螃蟹的钳子不仅大一些,而且上面的毛也比另外一只多。那到底哪只是雄的,哪只是雌的呢?孩子们互相争论着,直到小涵说:我发现钳子大、毛多的这只螃蟹,它八只脚上的毛也比另外一只多。就像我的爸爸一样,比妈妈长的高大,身上的汗毛也比妈妈多,而且爸爸还有有胡须呢!所以我认为钳子大,毛多的这只是雄的。这下,孩子有了共鸣,纷纷应和到:是的,是的,我爸爸的汗毛也很多的,也有胡须的,还很扎人呢!那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肚脐吧!一看,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喊起来:我猜对罗,我猜对罗!
妙招三、比比蟹黄的多和少(检讨书大全 jt56w.Com)
除了这些,谁还有办法?孩子们看了螃蟹好久,再也没有发现两者的不同。于是,我提醒到:小涵说过:螃蟹的蟹黄真好吃!孩子们回应到:有的螃蟹蟹黄很多,但有的蟹黄也很少啊!“哦,我知道了,我们还能看蟹黄的多少来分辨,对吗?”彤彤迫不及待的说出了答案。这下,孩子们回忆起来了:原来蟹黄多的是雌的,蟹黄比较少的则是雄的了!
妙招四、哪个妙招最管用
吃蟹素有“九雌十雄”一说,意思就是九月要吃雌蟹,十月里吃雄蟹。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时间,螃蟹都已经长熟了,蟹黄都很多,那哪种办法最容易、最方便辨别呢?孩子们思考了一下,一致同意找“铃铛”这个方法能最快分辨出螃蟹的雌和雄。
妙招五:只要愿意仔细观察,只要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帮助你解开很多的秘密。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 :指导幼儿分辨高的、矮的和最矮的区别
高跟矮对于幼儿从空间想象能力来说直接比较还是容易的,但是三者之间比较久加深了一点难度。有的说爸爸最高,有的说妈妈高,但这在每个家庭中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我今天统一用现有的班级的人物角色扮演,让他们从这些人物中区别高的、矮的和最矮的。《指南》科学领域(二)数学认知中目标三指出:“感知和理解数、量关系及数量关系。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机会通过感知来了解和比较物体的各种特征,对于小班幼儿的要求是理解有关大小、多少和高矮的概念。本次活动的开展就是让幼儿通过几个物体的衡量来比较出高矮并且排序。活动开始用不同高矮的幼儿来作为参考例子让其他幼儿形象直观的进行对比,幼儿一下就说出谁最高,谁最矮,并且能够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出来。但是在操作纸上面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很明显,思维发展好的幼儿在操作纸上面一下就完成了,又快又好。而个别幼儿就比较显得薄弱了。教师及时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找出良方对症下药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找出良方对症下药”,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不知怎么回事,爱笑的梦莹,这几天早上入园时总是在妈妈的强制下哭着来幼儿园,当问她话也总是摇头不说话知识哭,真的挺急人的。
为了弄明白梦莹哭得原因,我主动找梦莹的家人了解情况,当我说明话意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也说觉得有点头疼,说这个孩子从小调皮,也就特别滑头,这次不知什么原因一说上幼儿园就肚子疼,只要周六、周日就跟没事人一样,特别令人烦,家长也就不再迁就,哭也要送她上幼儿园。
听了家长的话我认为孩子好好的绝对不会哭,况且她也不是刚入园,不应该存在这种情况,但是要想让她不哭,就得找到根源。
于是我对她就进行了观察,慢慢发现自从她同村的遥遥感冒好了来上幼儿园的当天,爱哭的梦影就高高兴兴同遥遥一起来的幼儿园,称着她高兴我把疑问抛给梦莹说:“好孩子,告诉老师,你是不是见遥遥生病在家玩很好,你也想在家玩哭的对不对?”梦莹害羞的低下头。
从这件事说明孩子没事不会哭,这要老师的细心观察找出良方对症下药。
不知道本文“找出良方对症下药”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寻找课程
今天是雨天,和平时一样,两组幼儿在教室玩耍,而我就带着另两组幼儿来到走廊,进行体育锻炼。
当我请幼儿整队进行挑选玩具时,有小朋友叫起来了:“老师,有虫子”“老师,你看钱炜,他在抓虫子”为了让体育锻炼正常的开展,我请钱炜将虫子放到旁边的花坛里了。然后,我进行简短的讲评,教育幼儿:刚才我们看到的小虫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螳螂,螳螂是益虫。虫子分两类,一种叫益虫,一种叫害虫,比如苍蝇和蚊子就是害虫,它们会传播疾病,他们叮在食物上,我们的事物就会变得不好吃了,吃了,我们会生病的,而螳螂是益虫,它会捉害虫的,会捉蚊子,是对我们有用的虫子,所以我们要保护它。孩子们都听的很认真,似乎知道了。简单的讲评过后,我们继续拿着体育器材进行锻炼身体。
可是,我发现,幼儿的注意力已经被这只螳螂深深地吸引了,时不时的围到花坛边去看看,当我正想去打断他们时,一个念头出现在脑中,为什么不顺着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一起好好认识一下这个可爱的动物呢,于是,我把幼儿全部召集到花坛边,一起和幼儿仔细的观察起来了:“小朋友你们看看,螳螂是什么颜色的啊?”“土黄色”“有点像藕的颜色”“小朋友说的不错,可是你们知道螳螂有很多种的,有的是褐色的,还有的是绿色的,还有的有花斑的呢。”“我们在看看螳螂的头什么形状的啊?”“三角形的”“它的身体怎么样啊?”“长长的”“你们仔细看,它的头上有什么东西啊?”“有两个长长的东西”“那是螳螂的触须”“再仔细的看看它身体前面的大腿,你看到了什么?”“有大腿上有很多的尖尖的刺”“对了,螳螂就是用这个来捉虫子的。”随着提问的展开,幼儿开始认真的观察起这只小螳螂来,不是一句句好听的话出来了,让我不感叹幼儿的想象力的观察力。
你看,幼儿兴趣需要老师好好的利用,因为它随时可以变成你生成教育的一种契机,我们做老师的,不但要随时捕捉这种教育的契机,更加要善待这种契机,利用这个契机进行教育,那么,我相信教育的效果会更加的棒,同时幼儿不但满足了自己的兴趣需要,还培养了幼儿热衷观察,发现问题,发现自然界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付出和收获总是对等的
幼儿园每周都会对幼儿的被子晒上一次,十二月份的一天,阳光明媚,正是晒被子的好天气。上午八点左右,当我在教室门口迎接孩子们到来时,发现我班的两位家长正在帮忙晒被子,当我回过神时,她们已经晒出来长长地一走廊。我三步并作两步奔了出去,满脸感激地说“谢谢您们,请停下了,让我来晒吧”!沈奶奶说“老师,您去忙吧,这个活让我们来干,您太忙了。”李妈妈接着说“老师,我们反正空着,没事干”。这时我的心里在想,是我的工作没做好,还是我晒被子的次数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呢?接下来的谈话让我百感交集,沈奶奶说“老师,晒一次被子您一个人怎么行,上个星期我送孩子来时,您已经全部都晒出来了,我就在想,下个星期我一定要抢在老师前面把被子晒出来”。多么耿直、多么朴实的话语
,从一个农村老太的嘴里说出来,是多么地美,那一刻,我是幸福地,有这么多热心的家长在关注着幼儿园,关注着我,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比这更能体现教师价值的呢!
其实,我也没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只是平时关注幼儿比较多一些,与家长们的主动交流比较多一些,常常喜欢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角度上去考虑孩子的问题。或许是这些原因,家长们特别热衷于幼儿园的事,喜欢给我鼎力相助,时常怕我忙不过来,时不时的来帮我忙。记得一位家长曾这样说道:幼儿园是孩子的乐园,每天放学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容,就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很快乐,我们家长就同样快乐。
是啊,付出和收获总是对等的,当你在不知不觉中付出,又当你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时,显得是那样的珍贵,那样的令人回味。感谢家长们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我会以此为动力,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
美工区画风铃的思考
悠悠和懿懿来到了美工区画风铃,悠悠拿起记号笔就开始画了起来,她先画了一个苹果,然后有画了一根线条,把苹果用线条串了起来,画好一串苹果后,她又开始画一串圆形,吴悠在认真的画,而旁边的懿懿则在认真的看。我对她说:“懿懿,你为什么不画啊?你看悠悠都要画好了。”懿懿说:“老师,我不会画苹果,悠悠说等她画好了帮我画。”“那,你会画圆形的风铃吗?”懿懿想了想说:“我会。”“那你先画一个圆形的风铃,等会悠悠画好了,让她来教你画苹果风铃,好吗?”在我的劝说下,懿懿拿起来记号笔,开始画风铃。
悠悠和懿懿两个人是好朋友,平时两个人喜欢在一起玩,相比之下,悠悠的能力要高于懿懿,所以在今天画风铃的时候,懿懿想要画苹果,可是她的能力不够,所以她就等着悠悠来帮她画,而悠悠则接下了帮懿懿来画苹果的这个任务。其实,画风铃在我们昨天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已经画过一次了,对于风铃的画法,大多数的孩子都有所了解,而且也画过,只是有的孩子能力强的就画的图案多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就画的基本图案,比如说圆形,方形等。今天懿懿想要画一个苹果风铃,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请悠悠帮她画,这种行为应该制止。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对于能力弱的孩子老师在指导的时候帮助要多一些,可以用鼓励的语言和示范性的动作来帮助幼儿提高自己的,但是要让幼儿明白找别人帮忙是可以的,但是请别人代替画画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下次不应该发生,如果自己不会,可以求助老师,或者向同伴请教一下,只有学到了方法才是真正的学会。
和谐的班级,让孩子更出色
开学后的两个星期,有些幼儿哭闹、有些幼儿沉闷、有些幼儿因为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所以几乎每位家长都会来询问幼儿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询问中不免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老师,我们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我们很宝贝的,不能说重话”、“老师,你们这里会不会给孩子晒被子,我们敏感的”、“我们的孩子吃饭乖吗?你们喂不喂?”…………一系列一系列的话,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一切地显得那么自然,但是我隐隐地感受到了无比大的压力,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当初别人对我的提醒。可是摆在眼前的是不能逃避的事实,我只有解决不能退缩,除了在幼儿园给孩子培养常规,还要给他们像妈妈的爱,面对家长,我建立了班级QQ和班级博客,把孩子吃饭、游戏、睡觉的照片录像呈现给家长看,将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在幼儿园之外也能随时了解到我们班里的情况,让他们能放心地将幼儿交到我们手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学这一个月来,我们班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孩子们爱老师,爱幼儿园,家长和我们也像朋友那样交流着,一切都显得那么地和谐自然。我想这样的和谐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工作,将我们班搞出特色,将孩子培育得更棒!
找找孩子身上的优点
在开学之初,我们班举行了一次以《吾家宝贝》为题的家庭征文活动,以寻找孩子的优点为主题,通过点滴小事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通过老师在集体面前对幼儿在家的表现或成长中的小事进行有针对性的夸赞,孩子们之间也起到了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作用,效果非常好!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惯于寻找、放大孩子的缺点,惯于拿孩子的缺点同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较,常常说别人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这样好,那样好。而自己的孩子,总是"千疮百孔",一无是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关键在于家长们,善不善于发现和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于家长,我想说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其实在在人的心灵深处,天生就渴望成功、渴望被欣赏、被赞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好样的!孩子最忌讳、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家长拿自己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自己的孩子怎么怎么不争气。世上没有失败的孩子,只有失败的引导者。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关键在于大人们,善不善于发现和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和老师都是他的引导者,我们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孩子的优点,而不是不断发掘他的缺点。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客观、肯定的评价,这是孩子自信心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的评价是孩子辨别是非的标准
有一天,文文一大早来到幼儿园,看到我就高举着两只蝴蝶发夹跑过来问:“金老师,我的发夹漂亮吗?帮我夹一下,好吗?”“好啊!”我边为她夹上发夹边说,“这发夹真漂亮,文文戴了变得更漂亮了。”我的话引来了其他一些女孩子。文文更加得意了,她告诉我:“这是我妈妈帮我买的,我妈妈还帮我买了对粉红色发夹呢。”围观的几个小朋友纷纷向文文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第二天,文文又带来了一对新发夹,让我帮她戴上,我对她的举动没有在意,随手帮她夹好,并赞道:“文文,你这对发夹也很漂亮啊!”
第三天早上,当我走进教室时,文文已经被几个孩子围在了中间,我只听到她的声音:“昨天我戴的那对发夹,金老师说我漂亮。今天,我又带了一对新发夹来,等会儿我还要叫金老师帮我夹上,金老师肯定还会说我漂亮。”旁边的佳怡则着急地说:“我明天也要叫妈妈帮我买发夹,我也要叫金老师帮我夹上。”“我要买那种红色的漂亮发夹,很漂亮,很漂亮的!”,“我明天也要……”,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要叫妈妈买设想中的漂亮发夹。听到她们的谈话,我有些生气:怎么小小年纪,就这么追求打扮!于是,我走过去,语气生硬地对文文说:“文文,你以后别带发夹来了,引着其他小朋友也开始跟着你学。”之后,我也没有多在意文文的表情。
后来几天早上来园,文文早上都没跟我问好。我感到非常好奇,就问:“你最近怎么不叫我呢?”“因为你前几天不许我带发夹。”听了她的话,我感到更为惊讶,我的出发点是想教育她,没想到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回忆那天我当着其他孩子的面,用生硬的语气批评她,也没说明原因,才恍然明白自己无意中已经伤害了她。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后,我马上蹲下来,搂住文文说:“文文,对不起。老师上次没有说清楚,老师觉得你的发夹很漂亮,但每天都换新的,这样不好,因为新发夹都是要用钱买的,每天都买,是不是很浪费钱呢?”文文专注地听着,忽然微笑着说:“金老师,我又喜欢你了!”
其实,类似的事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幼儿判断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往往是根据教师的评价。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是孩子辨别是非的标准。当文文第一次因发夹而受到老师的夸赞,她觉得老师喜欢戴漂亮发夹的自己,她就带来更多的发夹,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夸赞。而其他孩子看到文文因漂亮的发夹而受到老师的夸赞,就产生了同样的想法。所以,当我们赞扬某个孩子时,就要注意是否在赞扬孩子好的行为,是否为其他孩子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