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谁惯出了孩子的坏毛病?

发布时间:2021-03-31

谁的脚印反思教育笔记。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谁惯出了孩子的坏毛病?》,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要犯错,都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年幼孩子也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yJS21.cOM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臭美,为什么会是坏毛病?


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对“臭美”两个字有一种本能的反感,有些家长对宝宝的爱美之心莫名恐慌,这是不是早熟的表现?其实宝宝“臭美”不是错,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亦通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小雨点突然变得注意起外表来:爱照镜子,常常在镜子前摆出各种姿势;每天看我在梳妆台前化妆,她就会马上跑到镜子前模仿我的样子拍拍自己的小脸、弄弄头发,还会跑过来让我给喷点香水。看见她这个样子,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不仅如此,每天早上去幼儿园前,在穿我提前给她准备的衣服时,她都会先仔细看看。给她穿裤子,哭着闹着非要穿裙子;给她穿白色衣服,却偏要穿粉红色;就连带什么围巾、穿什么鞋都要自己决定和搭配,如果搭配不满意,就会发脾气不出门……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在想:这么个小人儿,怎么就这样“臭美”呢?

打压or支持,意见不一

我有些担心,女儿这么小就这么注重打扮,爱臭美,是不是太自恋了?甚至延展地担心,在这方面过于追求有些为时过早,如果助长这种行为,她长大后会有虚荣心理、好攀比,而且读书时肯定会分心,影响成绩。在重重忧虑下,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要坚决打压宝宝的“臭美”行为呢?

可雨点爸则认为,爱美是人的天性,爱打扮也不是错,女孩子就应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儿爱穿着打扮漂亮,表现了她对美的敏感和追求,而且爱打扮的宝宝往往对色彩较敏锐,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意见不统一,我决定去查查专业资料,发现,宝宝3岁左右,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外表,尤其是女孩,会对自己的衣着打扮产生浓厚的兴趣,突然对美产生很多想法:如要求梳不同的漂亮辫子,有时要求扎一束,有时分两股,有时盘起来,每天的头饰要常换常新;看到哪位小朋友穿一件漂亮衣服,她也要求爸爸妈妈给自己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不愿意换下来;喜欢穿的红鞋子即使洗了没干也要穿……

审美关键期,我们要做什么?

面对宝贝的种种“反常”行为,作为家长,我们不要苦恼和责备,要知道这些行为表明宝宝进入了成长的审美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宝宝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本能地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并会执著地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打造自己,如果不符合要求就会拒绝接受。

在宝宝审美关键期,面对种种“挑剔”和“不可理喻”,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宝宝会受到太多消极影响,比如担心宝宝过分注重外表,而变得爱慕虚荣。家长应该理解宝宝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尊重宝宝的审美需求,并用合适的方式来帮助他,比如提供适宜的服饰搭配,然后给他自己选择穿衣的权利。家长应抓住宝宝审美关键期,注意宝宝的需求,尊重他的选择,切忌粗暴对待,反而将审美观的小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在这个阶段,家长不要用“不正常”“怪异”等定性标签来评价宝宝。对美的启蒙追求,说明宝宝的精神世界正走向深刻,要把它看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他在塑造自己,这个时期,他需要更多的是家长的肯定。很多宝宝喜欢打扮,是为了得到成人的关注,家长应该因势利导,培养宝宝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小结

就像雨点爸爸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宝宝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雨点爸爸觉得会生活的宝宝才能热爱生活,爱美的宝宝才能生活在美丽之中,宝宝爱美其实也是从侧面证明,他有自己的主见。

爱打扮是出于对美的需求,看到宝宝爱美、追求美的行为,我们应该理解和包容。同时,应该适时、恰当地引导宝宝认识什么是适合自己年龄的美。

控制妈妈暴脾气,改掉孩子坏毛病!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坏毛病时,往往根源在于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调。其实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试试把握这“黄金60秒”,也许你能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当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

1-6秒:控制情绪

先把所有责骂的话语都吞进肚子,试着深呼吸,平稳自己的坏情绪。

6-10秒:判断事态

判断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安全,一定要保证孩子安全第一。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容易造成人身伤害,那家长一定要快速反应,马上制止。如果是非安全类的生活琐事,家长不妨冷静一下,观察下孩子的行为。

10-20秒:准备互动

当你调整情绪后,不妨像往常一样走到孩子身边,轻描淡写地问一句:“你在做什么?”尽可能用语气和眼神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停止刚才做的举动。不管你再怎么想发作,都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是件小事,我不能太生气。

20-30秒:了解问题

可以在孩子沉默或者回答的时候,想清楚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一个孩子平时不爱收拾,可能是因为他太依赖父母,认为父母肯定会包办一切;如果一个孩子大半夜就想要吃零食而哭闹,那你就要反思是否平时会因为孩子哭闹而迁就对方,导致孩子变本加厉。只有了解问题,找到源头,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0-50秒:声明态度

告诉孩子做错了什么,同时补充怎么做才是对的,然后趁机阻止他的错误行为。比如当孩子看动画片看得着迷,家长可以说:“不能再看动画片了,先把作业写了,免得待会还熬夜,写不完就不好了。”然后趁机把电视关掉,再鼓励孩子:“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愿意去写作业。”

比如孩子起床很磨蹭,家长可以说:“我们弄完就出发了。不然迟到了,让老师批评就不好了。”然后趁机给孩子设置个“人工倒计时”(如两分钟倒计时要穿好衣服,两分钟倒计时要收拾好书包),慢慢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握好时间,并且鼓励他完成得很好,让孩子更有自信。

50-60秒:强调规则

当孩子有些犹豫,甚至试图反抗时,一定要强调你的规则。比如孩子贪图看电视不去写作业,当孩子处于三年级以下时,比如当家长关掉电视后,孩子却挣扎着重新打开电视,或者哭闹时,一定要告诉他:“我现在再说一次,先把作业完成了,不可以看电视了。”

如果孩子已经读三年级或以上,你还可以跟他谈条件:“如果你继续看电视,那我只能惩罚你了,你上次说要去游乐场,我就不带你去了。你想想,要不要为了看电视接受这个惩罚,而且作业写不完还会被老师批评,这个是你自己的事情了,爸爸妈妈已经提醒过你了。”当孩子出现片刻犹豫时,立马抓住机会再鼓励他:“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不会为了看动画片忘记写作业的。”

孩子也有喜怒哀乐,家长没必要因此火冒三丈。成年人都会在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面前表现出最“坏”的一面,何况是孩子。只有真正愿意去懂孩子,才能改正他们的坏毛病。

如何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坏毛病"


核心提示:宝宝成长中出现的这些"坏毛病",很多是跟成长年龄有关的,年龄越小的时候,出现的频率就越高,一般到了1~2岁后,这些"坏毛病"就会慢慢消失了,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仍是没改正过来的话,那就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了。

指导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柯海劲 副主任医师

吃手指

宝宝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是特别喜欢把手伸进嘴巴里的,或者是看见什么就往嘴巴里送,不管这东西是干净的还是脏兮兮的。对此,很多妈妈感到特别的头疼。其实,这是宝宝学着用嘴巴来感知事物的时期,爸爸妈妈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宝宝长长的指甲剪短、磨平,把宝宝的小手洗干净一点,看见他抓一些脏的东西往嘴巴里送的时候就帮他换一些干净的物品。等孩子再大一点,这种吃手指或者是看见什么就往嘴巴里送的"坏毛病"慢慢就会消失了。

但也有一些小孩,由于父母为了自己的事业,抽不出时间去陪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由于缺乏亲子之间的感情慰藉,孩子便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如吮手指、咬手指、咬指甲、吮奶嘴、咬各种物品等,来代替对母亲的依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依赖心理。像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就应该要及时地去纠正他们,给孩子多点关心,培养孩子多点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游戏,转移注意力,但千万不要粗暴制止,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而使得咬手指的现象更加严重。比较大的孩子,如果父母已经想尽办法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情况,可以到医院请教心理医生予以指导,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是需要干预治疗的。

到处乱爬

爬行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动作协调能力,不会爬行或爬得不好宝宝,以后的平衡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也会相对差一些。一般来说,宝宝长到8、9个月的时候,已经学会爬行了,这个时候,宝宝的活动范围就变大了,它是宝宝开始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的阶段,爬行对促进宝宝认知能力的发育也是很有帮助的。此时,爸爸妈妈应该要做的,不是限制孩子的爬行,而是腾出一块空地,把地板拖干净,或者铺上干净的垫子,放一些玩具在宝宝面前,让他可以追逐着玩具尽情地向前爬行。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让宝宝在爬行过程中不超出父母的视线范围,同时,把一些可能对宝宝的安全造成威胁的物品收好。等宝宝学会走路后,也就慢慢不喜欢在地上爬行了。

挑食偏食

当前,在我国儿童中,因为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营养问题还是比较常见,孩子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是高而瘦的豆芽菜体型,就是胖墩儿,甚至一些"富贵病"如糖尿病等也提前向儿童袭来。因此,面对孩子偏食挑食的毛病,也是让很多家长为之头疼的。那么,怎么去纠正孩子的这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呢?

首先,父母应该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不爱吃某种食物。孩子不爱吃某种食物,既有生理性的原因,也有是心理性的原因。如有些孩子不爱喝牛奶,可能是因为孩子牛奶蛋白过敏,孩子在喝了牛奶后会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他们就不喜欢喝了,如果是因为这种原因,就不能强迫他喝,我们可以让孩子改为喝低敏奶,同样也可以获取跟牛奶相近的营养成分。

另一方面,儿童对某种食物偏爱或者厌恶,也有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如受家人的影响,爸爸妈妈不爱吃的,孩子也跟着不爱吃,或者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比较喜欢吃某种东西,就老给他吃,孩子不爱吃的,就不敢再给他吃,从小顺着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挑食的不良习惯了,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了。

因此,对于这种孩子挑食的解决办法,我们主要采用心理纠正的方法,通过父母的语言或者以身作则来纠正,但切不可强迫进食,以免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当孩子不喜欢吃某一种菜的时候,可以在一次吃饭时专门做一道这菜,烹饪的方式可以稍微改变一下,然后家人在孩子面前先故意讨论"今天这道菜这种烹饪方式真好吃啊"之类的话,然后适当地问问孩子:"你想尝尝吗?",这样的谈话,经过数次之后,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产生了想尝试的好奇心理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趁机加以表扬,以巩固孩子下次继续吃这道菜的行为。

说脏话

宝宝说脏话,有时可能只是觉得好玩,想吸引大人的关注,因此,可以通过冷处理的处理方法,如假装没听见,不理睬他,通过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宝宝感到,说脏话并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说脏话并不好玩,慢慢地,他觉得无趣后自然就会慢慢减少说脏话的次数了。

如果是宝宝有一定理解能力了,爸爸妈妈就可以通过故事的方法教育他,让他知道,说脏话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是会让别人讨厌的行为,这样,他就会改掉这种毛病了。另外,宝宝之所以学会说脏话,很多都是从身边接触的人那里模仿来的,因此,家长应该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以身作则,不要在宝宝面前说脏话。

总之,儿童不良行为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变异,但尚未构成疾病,这种不良习惯的纠正需要父母及老师互相配合,首先了解清楚原因,消除不利因素,再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制止、批评,同时,父母还要多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消除各种压力,使孩子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慰,从而消除不良习惯。

这个好法子,能控制妈妈暴脾气,改掉孩子坏毛病!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坏毛病时,往往根源在于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调。其实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试试把握这“黄金60秒”,也许你能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当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

1-6秒:

控制情绪

先把所有责骂的话语都吞进肚子,试着深呼吸,平稳自己的坏情绪。

6-10秒:

判断事态

判断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安全,一定要保证孩子安全第一。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容易造成人身伤害,那家长一定要快速反应,马上制止。如果是非安全类的生活琐事,家长不妨冷静一下,观察下孩子的行为。

10-20秒:

准备互动

当你调整情绪后,不妨像往常一样走到孩子身边,轻描淡写地问一句:“你在做什么?”尽可能用语气和眼神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停止刚才做的举动。不管你再怎么想发作,都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是件小事,我不能太生气。

20-30秒:

了解问题

可以在孩子沉默或者回答的时候,想清楚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一个孩子平时不爱收拾,可能是因为他太依赖父母,认为父母肯定会包办一切;如果一个孩子大半夜就想要吃零食而哭闹,那你就要反思是否平时会因为孩子哭闹而迁就对方,导致孩子变本加厉。只有了解问题,找到源头,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0-50秒:

声明态度

告诉孩子做错了什么,同时补充怎么做才是对的,然后趁机阻止他的错误行为。比如当孩子看动画片看得着迷,家长可以说:“不能再看动画片了,先把作业写了,免得待会还熬夜,写不完就不好了。”然后趁机把电视关掉,再鼓励孩子:“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愿意去写作业。”

比如孩子起床很磨蹭,家长可以说:“我们弄完就出发了。不然迟到了,让老师批评就不好了。”然后趁机给孩子设置个“人工倒计时”(如两分钟倒计时要穿好衣服,两分钟倒计时要收拾好书包),慢慢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握好时间,并且鼓励他完成得很好,让孩子更有自信。

50-60秒:

强调规则

当孩子有些犹豫,甚至试图反抗时,一定要强调你的规则。比如孩子贪图看电视不去写作业,当孩子处于三年级以下时,比如当家长关掉电视后,孩子却挣扎着重新打开电视,或者哭闹时,一定要告诉他:“我现在再说一次,先把作业完成了,不可以看电视了。”

如果孩子已经读三年级或以上,你还可以跟他谈条件:“如果你继续看电视,那我只能惩罚你了,你上次说要去游乐场,我就不带你去了。你想想,要不要为了看电视接受这个惩罚,而且作业写不完还会被老师批评,这个是你自己的事情了,爸爸妈妈已经提醒过你了。”当孩子出现片刻犹豫时,立马抓住机会再鼓励他:“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不会为了看动画片忘记写作业的。”

孩子也有喜怒哀乐,家长没必要因此火冒三丈。

成年人都会在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面前表现出最“坏”的一面,何况是孩子。

只有真正愿意去懂孩子,才能改正他们的坏毛病。

家园共育:关键60秒,也许能改变孩子的坏毛病


当你看到孩子光着脚丫子踩了泥巴就在床上蹦跳……

当你看到孩子迷恋看动画片,怎么也不愿意写作业……

当你看到孩子无理取闹,试图用各种“手段”去“威胁”你……

当你看到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总留下烂摊子要大人收拾……

当你看到孩子做事磨蹭,怎么催促都不听……

很多家长都头疼,为什么孩子的坏毛病屡教不改呢?往往是因为你没有抓准教育时机。试想一下,当你站在镜子面前,看到镜子里的人脸上有灰时,你会马上擦掉自己脸上的灰,而不是擦镜子。其实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坏毛病时,往往根源在于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调。

其实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试试把握这60秒,也许你能改变孩子的坏毛病。

01、0-5秒:情绪控制

先把所有责骂的话语都吞进肚子,试着深呼吸,平稳自己的坏情绪。

02、6-10秒:判断事态

判断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安全,一定要保证孩子安全第一。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容易造成人身伤害,那家长一定要快速反应,马上制止。如果是非安全类的生活琐事,家长不妨冷静一下,观察下孩子的行为。

03、10-20秒:准备互动

当你调整情绪后,不妨像往常一样走到孩子身边,轻描淡写地问一句:“你在做什么?”尽可能用语气和眼神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停止刚才做的举动。不管你再怎么想发作,都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是件小事,我不能太生气。

04、20-30秒:了解问题

可以在孩子沉默或者回答的时候,想清楚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一个孩子平时不爱收拾,可能是因为他太依赖父母,认为父母肯定会包办一切;如果一个孩子大半夜就想要吃零食而哭闹,那你就要反思是否平时会因为孩子哭闹而迁就对方,导致孩子变本加厉。只有了解问题,找到源头,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05、30-50秒:声明态度

告诉孩子做错了什么,同时补充怎么做才是对的,然后趁机阻止他的错误行为。

比如孩子起床很磨蹭,家长可以说:“我们弄完就出发了。不然迟到了,让老师批评就不好了。”然后趁机给孩子设置个“人工倒计时“(如两分钟倒计时要穿好衣服,两分钟倒计时要收拾好书包),慢慢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握好时间,并且鼓励他完成得好,让孩子更有自信。

06、50-60秒:强调规则

当孩子有些犹豫,甚至试图反抗时,一定要强调你的规则。比如孩子贪图看电视不去写作业,当孩子处于三年级以下时,比如当家长关掉电视后,孩子却挣扎着重新打开电视,或者哭闹时,一定要告诉他:“我现在再说一次,先把作业完成了,不可以看电视了。“

家长们应当记住,教育孩子时,孩子越小,你讲的话语就应当越少。只有他们记住了关键点,才能强化到记忆里。如果你只会唠叨和抱怨,孩子听不懂,自然就变本加厉了。孩子对家长“不敬”,不一定就是“大逆不道”。孩子也有喜怒哀乐,家长没必要因此火冒三丈。且成年人都会在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面前表现出最“坏”的一面,何况是孩子。只有真正愿意去懂孩子,才能改正他们的坏毛病。

家长会“遗传”给孩子的五大坏毛病,看看你有几样?


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请家长不要对孩子表露这5个坏习惯,很容易“遗传”给孩子,养成负面的性格。

1.对孩子不耐烦

有些父母平时忙东忙西,却对孩子的事不大关心,自认为孩子交给老师教育就好了。结果呢,父母一看到孩子吵闹就忍不住发脾气,表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当孩子想亲近时,自己情绪不好了,又会反感地说:“一边去,别烦我!”

小编提醒:如果孩子长期得到父母的拒绝,那么他很有可能变得暴躁,不喜欢安静,无法集中注意力,稍有不顺心更会继续用哭闹解决。

2.不回避争吵

有些父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却丝毫不顾及孩子。平时跟孩子外出时,遇到自己不痛快的事情,也会跟陌生人吵个输赢,甚至说脏话。

小编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会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当他们发现争吵和打架可以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不愿意耐心地听讲道理了。那么,以后父母又如何要求孩子懂事有教养呢?

3.骄纵孩子

有的父母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从不教他节省。孩子犯错,父母也不愿意教育。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极力满足,生怕让孩子不高兴。特别是老人也非常喜欢骄纵孩子。

小编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甚至会对父母诸多要求,而没有谅解父母的苦心。他们的欲望还会逐渐膨胀,自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怎么做都不过分。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愿意关心父母吗?

4.爱在孩子面前抱怨

有些父母没有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绪,稍有不顺心就会抱怨一通。可是却没想到,在孩子面前总是抱怨,会让孩子发现,在面对困难时,一味抱怨别人比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似乎更让自己“舒服”。可是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只收获了一堆负面情绪。

小编提醒:孩子应当要学会承担责任,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就推卸责任,抱怨他人,那对他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父母应当给孩子正面的榜样作用。宽心对待不顺心的事情,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理智的一面,这样孩子会耳濡目染,变得积极乐观。

5.不爱和孩子相处

如果孩子想跟你玩游戏,你会觉得浪费时间吗?很多父母手头上一堆“工作”,陪伴孩子就成为一件重要却非紧急的事情,拖延到最后,孩子竟然不愿意跟自己 亲近了。有些父母爱玩手机,跟孩子在一起时,只会反复提醒孩子:“作业做完了没有”,“去帮我做XX事情”。而且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他的见闻时,父母却 只是敷衍几句。

当家庭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只有家务没有游戏,那么还谈得上是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吗?孩子在这样的“漠视”下,长久以往会变得孤僻,不爱打开心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让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但是,作为父母的你又是否曾经毫不自知地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呢?

总要买买买,孩子爱攀比的毛病算谁的


我有位朋友李先生,他的儿子八岁了,喜欢骑自行车。最近,他看到同学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就觉得自己买了两年的自行车过时了,缠着父母,要换一辆。

很多年轻人认为骑专业自行车出门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情,一辆好一点的自行车也非常贵,三四千元是等闲事。此时,李先生觉得,孩子的自行车还能骑,有些性能还不错,完全没必要买新的。

于是,他直接告诉孩子,其实新的自行车也没什么好的,旧的还不错,还是不要买吧。可是孩子不肯,认为新的就是好,于是开始闹情绪。

面对这父子之间的矛盾,李先生也有点恼羞成怒,“就是不买,小小孩子要求这么高,互相攀比,喜新厌旧,以后怎么办?”权威姿态出现了,父亲开始“以老卖老”,两人不欢而散。

从孩子刚刚懂事的一两岁开始,我们作为父母的就会常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喜新厌旧,爱与其他小朋友攀比,老是想买新的玩具;有的父母受不了孩子“闹”,或者为了在大庭广众前顾全面子而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而理性的父母则认为,不能永远无条件满足。

面对这种矛盾,父母应该怎样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孩子?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孩子攀比乱要东西的原因。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价值比较能力,必须从父母灌输到孩子心里

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同侪压力”,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美国有一个叫艾琳的女孩,出生于中产家庭。家人好不容易才让她上了贵族学校,但是她一上了这个学校,迅速地变得爱攀比、甚至跟家人闹矛盾。父母和她的对立越来越严重。

她提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要求,例如穿性感衣服,要美容、减肥等等,如果有一次要求没有被满足,就大吵大闹,甚至认为父母把她给毁了。就这样16岁时她就因为严重心理问题,加上结石并发症去世了。

谁是杀死艾琳的真正凶手?答案已经昭然若揭,其实就是“同侪压力”。我们有时不能判断出一件东西对自己的价值,只能从与身边人的比较中,获得短暂快感。这是大多数人为什么追求当下的快乐甚于追求长远意义的原因。

艾琳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父母没有价值比较能力。试问,为什么要送自己的子女去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贵族私立学校呢,中间是不是有这种攀比的意思呢?

价值比较能力是指通过对比,能够识别什么事情是对我人生比较重要,而这个价值的比较必须是从父母移植、复制、影射孩子心里,是别人无可替代的。

就算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也只能从侧面教导,真正对孩子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父母。父母的价值比较能力,他们对金钱的态度,他们是否能平衡当下快乐,为未来目标延时满足,直接影响孩子的财商,也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能力。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要教育孩子财商,父母必须具备这个能力。我不妨问大家几个问题:

第一,是今年买一部豪华轿车比较重要,还是能够提早5年实现人生自由比较重要?本来50岁我可以实现人生自由、财务自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买完这个轿车,可能就晚了5年,要到55岁。这两个事情,哪个对你的人生更有价值?

第二,时下很流行早教,有的早教是孩子的需要,有的则是因为父母出于“人有我有”的压力,因为攀比心态而报名的。你觉得这种攀比式的早教重要,还是为孩子准备一笔高达200万教育金,当孩子拿到普林斯顿、剑桥的录取通知书时不用担心费用问题,哪一个对我们的人生、对孩子的幸福比较重要?

我们不反对早教,但早教当中,有哪些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哪些是来源于攀比的同侪迷思?这两件事情的比较,我们尝试去思考,才有可能谈得上有价值评估能力。

家长应理解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一个懂得基本财商教育理念的家长,在孩子为了买不需要的东西闹情绪时,应该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首先,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欲望,想要得到更好的东西,这是天性,可以接纳。“儿子,爸爸了解你的心情,你很想要一辆自行车,因为新的自行车很酷炫,骑起来很帅,是吗?”首先是理解孩子的愿望,去争论新自行车和旧自行车哪个更好,这显然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毫无疑问,新的当然比旧的好,没有必要去否定孩子,非把白的说成黑的。

其次,与孩子沟通,陈述利弊,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你现在拥有的自行车,是你的财产,如果你想拥有一辆新的自行车,可以选择将这辆旧的自行车拿到网上二手市场卖掉,不够买新车的话,拿出你其它的零花钱,一起来换一部新车。这是你的选择,与我们无关。当然,如果你这样选择的话,零花钱会花掉一大半,你买其他玩具的机会就少了。你自己看着办。”父母并没有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力,而是给了孩子机会,让他来选择,买不买这辆新的自行车。

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孩子明确与父母的界限,自己的财务自己负责。由拥有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人,来承受所有选择带来的利益和损失,他才会开始思考、学习如何负责。

财商教育,其实是一种控制和责任的教育。如果孩子能够清楚购买新自行车后,自己可能会遭到的损失,还有其他无法得到满足的遗憾,而选择了不再去换自行车,这就是财商进步的表现。

我们作为父母,与其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暗示“爸妈不想给你付钱买你喜欢的东西,我们认为没用”,还不如把一部分钱给孩子支配,让他来负起责任,做出正确或错误的选择。这样做是不是更有教育意义?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区分“想要”和“需要”

据我的观察,包括我对自己孩子(6岁)的观察,当给予他对零花钱的绝对支配权时,他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想要”和“需要”的纠结中,然后衡量该优先买哪个。

乐乐的学校里有一个“merit store”,平时积攒的merits可以用来兑换礼物。乐乐并没有一下子花完,而是比较了各个小礼物的价格,太贵的就主动不买了。老师觉得很惊异,还写在了留言本上。

其实他也不是一个“铁公鸡”,平时逢年过节,妈妈过生日,他都会主动拿出零花钱,与爸爸妈妈一起请大家吃饭。因为他觉得这是值得做的事情。

其实需要和想要,本无绝对界限,从小养成这种思维习惯很重要:这究竟是我一时兴起想要,还是真正有价值我需要,孩子拥有这种平衡能力,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网上有很多让孩子拥有区分“想要”和“需要”能力的文章,坦白讲都是毫无价值,万般说教不如切身感受来得直接。

要让孩子认识零花钱就是这么多,买了这个,就不能买那个,父母的界限已经划得很清楚,孩子经历多次的失望,自然而然就会思考,之前浪费的钱是不是买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还是一时兴起想要的东西。

其实,区分需要和想要是个永恒的话题,即便是到了成年,也不可能完全分清楚。成年人在这个问题上搞得一团糟,最终经常因为自己的一时兴起而浪费资源,使得很多重要目标无法实现的人,往往就是从小没有得到财商锻炼的人。

所以,与其等到孩子成年之后,犯重大的错误,不如让TA在小小的失望中反复磨练,与父母反复沟通,建立区分“想要”和“需要”的思维习惯。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在物质上与孩子划清界限

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学会,什么是真正地和孩子划清界限。与孩子划清界限,很多家长都听得很多了。但执行起来,很多父母还是不清楚,何为与孩子划清界限。

作为一个财商教育倡导者,我认为,与孩子划清界限最重要的就是,在物质上与孩子划清界限。你用自己能够驾驭的财富,满足自己所要的物质追求,而父母的责任在于提供教育环境。

这个基本的界限,如果能在3-6岁开始划清,相信孩子未来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懂得为自己下决定,减少对父母的不良依赖,开句玩笑话,将来“啃老”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总结一下,首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建立一套规则,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我们要划清界限:哪些是孩子自己负责的,哪些是父母的责任。要与周围的亲人达成一致,不该支付的钱,就统一都不支付,让孩子自行决定。

当孩子撒泼打浑时,父母和善而坚定地陪伴TA度过情绪的波动期,直到他能理性面对,自己做出选择。

允许孩子在选择中犯错,父母只是加以引导,不作过多干涉。通过反复沟通,反复刺激,让孩子提高财商,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在价值观的建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谁惯出了孩子的坏毛病?》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谁的脚印反思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改掉挑食坏毛病 今天我把香喷喷的饭菜端到小朋友面前,并介绍了饭菜的名字,孩子们都吃的可香了,但唯独只有小嘉小朋友把菜吐了出来,露出不想吃的表情,这时我急忙走到她身边,我对小嘉小朋友说:“怎麽啦?为什麽把菜都吐出来了?...
    2021-11-27 阅读全文
  • 小羊的坏毛病故事 1、小羊的坏毛病的故事 小羊总是爱随地吐痰,这个坏毛病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小猴对小羊说:“小羊,你随地吐痰是不对的。” 小羊“哼!”的一声转头走了,小兔对小羊说:“小羊真脏,随地吐痰,我才不要和小羊做朋...
    2021-04-09 阅读全文
  • 说说你的quot;坏毛病quot; 黎名豪要做“奥运助威小冠军”了,我把这件事告诉班上的小朋友,谁知全班小朋友都吵着要做“奥运助威小冠军”。我灵机一动告诉幼儿,现在进行奥运知识问答:“今年奥运会在哪开?”“中国北京。”“中国最厉害的篮球...
    2020-08-18 阅读全文
  • 臭美,为什么会是坏毛病? 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对“臭美”两个字有一种本能的反感,有些家长对宝宝的爱美之心莫名恐慌,这是不是早熟的表现?其实宝宝“臭美”不是错,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亦通用。 不知从什么...
    2021-01-29 阅读全文
  • 控制妈妈暴脾气,改掉孩子坏毛病!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坏毛病时,往往根源在于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调。其实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试试把握这“黄金60秒”,也许你...
    2021-08-07 阅读全文

今天我把香喷喷的饭菜端到小朋友面前,并介绍了饭菜的名字,孩子们都吃的可香了,但唯独只有小嘉小朋友把菜吐了出来,露出不想吃的表情,这时我急忙走到她身边,我对小嘉小朋友说:“怎麽啦?为什麽把菜都吐出来了?...

2021-11-27 阅读全文

1、小羊的坏毛病的故事 小羊总是爱随地吐痰,这个坏毛病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小猴对小羊说:“小羊,你随地吐痰是不对的。” 小羊“哼!”的一声转头走了,小兔对小羊说:“小羊真脏,随地吐痰,我才不要和小羊做朋...

2021-04-09 阅读全文

黎名豪要做“奥运助威小冠军”了,我把这件事告诉班上的小朋友,谁知全班小朋友都吵着要做“奥运助威小冠军”。我灵机一动告诉幼儿,现在进行奥运知识问答:“今年奥运会在哪开?”“中国北京。”“中国最厉害的篮球...

2020-08-18 阅读全文

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对“臭美”两个字有一种本能的反感,有些家长对宝宝的爱美之心莫名恐慌,这是不是早熟的表现?其实宝宝“臭美”不是错,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亦通用。 不知从什么...

2021-01-29 阅读全文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坏毛病时,往往根源在于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调。其实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试试把握这“黄金60秒”,也许你...

2021-08-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