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仆人型的爱影响孩子未来生存能力

发布时间:2021-03-29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仆人型的爱影响孩子未来生存能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这种家长心中有一种模糊的爱的感觉,一般都对家人给自己的爱不满。有被爱的欲望,但不知这种感觉如何实施,以为什么都满足孩子,像对上帝那样对待孩子就行了,其实是把自己内心想得到的爱理想化之后用在了孩子身上。

以为孩子是至高无上的,只有无尚敬仰地对待孩子才是爱,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和快乐,于是就把高级餐管服务员照顾客人,电影里看到的宫女照顾皇上的感觉拿来对待孩子,在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或者有任何要求的时候,都以一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卑躬屈膝的方式来满足孩子。这种爱的方式不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的,而是将孩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使自己屈居于仆人的地位,使孩子失去了有力量的家长和成长的导师。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过于被重视,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这样对待他。对于别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反而觉得受了委屈和伤害,结果使得其他人都远离他,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找一个皇上留在自己身边。

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群体,也会以高贵的身份与群体进行交往。由于很少顺应别人,不能感受别人的需要,也从来不知道应该怎样服务于他人,这孩子就会被群体排斥。对于孩子来说,莫名其妙地被人不喜欢,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会产生受害感,要么以为是自己不好,认为自己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进而在生活中变得极其自卑和萎缩,要么横行霸道,蛮不讲理,回到家里对亲人极其暴虐和强势,以缓解白天所受的压抑。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这种境地下都无法找到生活的快乐,其生活是极其可悲的。

这种爱,没有分寸,会给孩子造成只要别人顺应自己,自己无需顺应别人的错误意识,最终使孩子不能成长起利他的精神,不会关怀别人,也无法与别人很好的相处。由于不能体贴他人,也无法为别人服务,孩子就会成为一个不能很好生存的人,一味地掠夺家长,最后只能靠别人养活,靠啃老度过一生。在家长老年后,他依然不能体恤老人,不能计划和组织自己的生活资源,反而认为社会不公、怀才不遇,既可能危害亲人又可能危害自己。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未来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未来

很多时候,有对比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多大的错误。边催着孩子起床变唠叨,气急败坏的喊孩子去做作业,这些事情是否经常发生呢?也许,换一种方法,能收获不同的效果。

场景一:起床

在一个家庭,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他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作为妈妈,总是会早起一点,自己梳洗完毕,然后就叫孩子起床,叫了几声,没有反应,妈妈又去忙早餐了。过了10分钟,回来发现孩子还没有起床,就会说:快起床,再不起就迟到了!

妈妈一看时间,恐怕是要晚了,就把孩子拉起来,然后赶紧把衣服给孩子穿上,一边穿一边唠叨:叫你早点睡你不听,马上就要迟到了,说了多少遍也不听。

同样一个家庭,同样一个孩子,还是不想起床。作为爸爸,总是会早起一点,自己三下五除二,把自己的事情搞定,然后看好时间,轻轻摇醒孩子,说:宝贝,早上好……有时候,这个孩子会睁不开眼睛,有时候会含糊的说一声:爸爸早上好,然后倒头就睡。

爸爸在他耳边说:我有一个小秘密告诉你,再过10分钟你就要起床了,你还可以睡10分钟……爸爸去准备早餐了,10分钟后回到床边,把孩子抱起来,正式拥抱一下,然后告诉孩子他的衣服放在床边了。然后说,希望你15分钟内穿好衣服洗脸漱口完毕,然后就去摆放早餐了。10分钟后,孩子坐到了桌子边,开始吃早餐了。

场景二:做作业

在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妈妈也挺忙,一回家就叫孩子写作业,叫完后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在厨房里大声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起初孩子还会说:一会做。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孩子懒得回答了,故意没有听见,继续玩他的积木,画他的画。

这个妈妈就会气急败坏的跑过来说,你马上把作业给我做了。孩子说,不做,我还想玩呢。这种话总会激怒了妈妈,“我告诉你,今天你不赶紧把作业做了,明天老师收作业,看你怎么办!”,然后就摔门而去。半小时后回来,一切照旧。

同样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爸爸也挺忙,不过孩子回家后,爸爸不会让孩子马上写作业,而是说,你先玩20分钟,然后再写作业。孩子兴奋的跑去玩积木了。10分钟后,爸爸过来提醒孩子说,亲爱的,你还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玩,然后就要写作业了。

10分钟后,爸爸过去一看,孩子还在玩,就说,来,咱们该写作业了,停止你手边的工作。孩子说,爸爸你先等等,我把这个楼房搭好就来,爸爸同意了。爸爸等着孩子完成了手上的工作,牵着他离开了玩具的地方,来到书桌前,问孩子,你打算先完成语文还是数学,孩子做了一个选择。

反思

虽然孩子还是不能听见闹钟就起床,虽然孩子还是不愿意回家就主动做作业。但是,未来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我相信,如果这位爸爸管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迟早有一天会自觉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许会是在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甚至是初中二年级,可是早晚又有何妨?

这种时候迟早会来的!如果这位妈妈继续用原有的方式去带孩子,孩子会怎么发展?孩子仍然会玩,孩子会想办法逃过妈妈的训斥---当然,这只是小学阶段。

初中后,孩子无需害怕妈妈了,可能会用语言反击,行为反击,甚至是过激行为来反击——孩子以后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孩子周边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感会是怎样?不说,想来大家也能猜出来。

这就是态度的力量。如果一定要把这种好的态度赋予一些教育理念,可以这么去看这个问题。

爸爸允许孩子先玩20分钟,这是赋予孩子游戏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爸爸提前10分钟提醒孩子,是让孩子有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不至于一下子面对不想做的事情发生冲突。

时间到了,爸爸仍然同意孩子完成手中的工作,是尊重孩子的劳动成功,宽容孩子无法马上做到。爸爸最后牵着孩子到书桌边,请孩子选择先做什么,而不是反复说,现在你该作业了,更没有警告他要好好完成作业,这是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同时不给他压力让孩子恐惧。

有时间的管理,有选择的机会,有尊重的态度,有宽容,有不传递恐惧,相信这个孩子比另外一种教养方式所带来的状态会好很多很多,孩子的心态、安全感、责任感、动机转移都会非常好非常好。

养孩子,就是把孩子当人对待,你没有权利去控制他,你没有权利去恐吓他,你只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做好,用人应该拥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求助型的爱剥夺孩子的独立需求


有一种成人自己从小也是被娇生惯养大的,或者家庭状况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惧怕面对任何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并且自己发现自己不自信,没有力量,在内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挡一切并把自己保护起来。当一个成年人无法被另外的人时时刻刻这样保护着,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冲突时,他们就感到活着非常困难和不安全。这些希望被保护的欲望会转化成对孩子的行为,她们会以一个保护者的形象,时刻把孩子抱在怀里,把自己需要孩子当成孩子需要自己,非常紧张,会假定孩子有许多承受不了的事情,忍受不了孩子有任何的烦恼和不良情绪。

这种妈妈动不动就抚摸孩子,眼睛露出非常关怀和同情的神情,内心有种强烈的情感,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坐在孩子身边,就有一种非常舒服的、非常美好幸福的感觉,所以她们的眼睛总是盯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抱在怀里就什么都不需要了,就像爱宝石不是要拿宝石来做什么,而是用宝石来填充自己的爱一样。这种妈妈是在拿走孩子的可爱,去填充自己,给自己力量,而不是在给孩子力量。她只顾感受孩子带给她的舒适,顾不上去思考怎样帮助孩子,怎样为孩子的发展去贡献和付出。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成人的怀抱让孩子非常舒适,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只有成人的身体,手、眼、耳朵、身体都处于神游状态而不动,时间久了,被抱着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模式。由于没有使用感觉器官,孩子甚至对抱她的人都不再有感觉,对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认知,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事物,不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探索给自己精神带来快乐,不需要探索和工作,更不需要游戏。

到了两岁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在群体中的状态跟自闭症孩子极其相似,对身边的孩子和群体氛围没有感受,对别人与他的交往也不理解,无法自己进入工作状态和探索状态,只会持续地做一个重复动作,如果没有人干涉,会一直做下去。他们甚至分不清自己的爸爸与另外一个陌生男人的区别,也分不清自己的妈妈与别人妈妈的区别,甚至妈妈站在身边都没有认出来。

到了3岁多,他的语言机能已经完善,但是他不知道语言是用来跟别人沟通的,因此经常自言自语。与自闭症不同的是,他的自言自语与他的行为相关,并且是在表达;他会回答别人的问题,不像自闭症孩子那样老重复别人的问话;他经常眼睛看着天空的某一个角落,出现神游状态,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们,他们会整整一上午都处于这种状态;他的行为发展严重滞后,当有人对他进行物品的刺激时,已经两三岁的他可能只会做9到10个月婴儿的探索工作。

这个孩子是与其他孩子完全同样的没有缺陷的孩子,但是被家长不正当的爱害成了这个样子。我们很难想象将来他的智力水平和生存能力能够赶得上那些正常发展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这样的孩子需要一个专门的人每时每刻跟在他们身后,当他神游的时候,用物体对他进行人为的肢体刺激,逐步将他的感觉拉回身体中,使他关注身边的事物。

拿孩子来补充自己能量的爱,对孩子伤害是极其大的,成人一定要使自己获得成长,让自己有力量,才能够帮助到孩子。

当母亲把自己的软弱无力传导给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自己没力量,于是害怕离开成人身体,不肯走向独立。这种爱等于剥夺了孩子独立的需求,使孩子严重依恋成人的身体,不去探索和工作,制约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也成为没有心力的人。

焦虑型的爱易使孩子脾气怪异


内心已有焦虑的伤痕,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焦虑的人,当有孩子后就将焦虑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孩子有关的事务上寻找可焦虑的事情,不断要求别人和孩子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某些状态,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以为自己内心的担心全是为了孩子,其实焦虑早已存在,在任何时候,焦虑会投射到自己最重视的事情上,当有了孩子后,焦虑自然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所以每天找到各种细节去为孩子担心,还以为这是在爱孩子。

这类家长因为童年的成长有问题,给内心造成一定的焦虑和恐惧,不管任何情况下,都觉得天要塌下来了,会把焦虑投射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没有孩子时,会好一些,只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有了孩子后,会把所有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离开孩子就会想会不会有人欺负我的孩子,孩子会不会哭了没人管啊……成天担心,惶惶不可终日。见了孩子就急不可待地拷问孩子,孩子掉了两滴眼泪,马上就没来由地问孩子是不是有人打你了,有人欺负你啦,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说一遍。

这种每天把所有受伤害的机会都说一遍的做法,等于训练孩子寻找使自己受伤害的机会,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孩子会因此成为受伤害的狂想者,会变得对伤害非常敏感,将来一旦成为受害者,就会愤世嫉俗,认为社会对他不公,会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专门寻找伤害他的人,要是有人从他身边走过碰他一下,或者这个人打了别人,他都会认为这个人打了他了。一个这样的人不会良好地发展幸福生活,只会把自己练习成一个受害者,与幸福生活无缘。

焦虑型的家长会使与孩子接触的所有人都紧张,这种紧张氛围无疑会造成孩子的焦虑,这种焦虑会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不被发现,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消耗孩子的心力,使孩子成为一个不被群体接纳并且脾气怪异的受害者,给孩子的一生都带来痛苦。

偏执袒护型的爱让孩子太依赖家长、


这样的家长,他们认为爱就意味着成天围着自己的孩子转。他们始终在孩子附近,稍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飞过去救火。要是孩子给管严了,受罪了,他们会浑身不舒服,眼见着自己的孩子在那儿喊疼叫苦,他们的心也跟着疼,因为见不得孩子受苦,他们便立即妥协,就此作罢。你永远可以看到他们在为孩子这样那样的事而忙碌着,他们总是能及时出现把孩子从各种各样的困难中解救出来。没有哪一天他们不是在保护孩子。

更有甚者,一些家长热衷于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孩子不用面对任何苦难与挣扎、不适与失望。他们很顺利地长大成人,孩子们所犯的错误全被他们的家长私底下处理了。

这种类型的家长偏执地袒护自己的孩子,要是哪个人或哪个机构,在行为、道德、学业上给出了过高的标准,使他们的孩子不再顺顺利利,一帆风顺,他们会奔走呼告,把受害者的帽子扣在自己孩子头上。

然而,现实的世界哪里是在如此解救原则下运行的呢?社会生活的种种磨砺,并不因为家长在孩子孩童时期深情无私地解救就消逝了,孩子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世界时,将变得毫无准备,无所适从。

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磨砺和考验被这类家长统统挡在门外,孩子学习的机会在这类家长爱的名义下被悄悄偷走。

如此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不会把成功当作自己的事加倍努力,坚定不移。相反,他们从小就学会了把自己的失败归于他人名下,自己失败了就责骂他人失职。一个看似完美的形象和一张毫无瑕疵的成绩单不能替代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奋斗下锻炼出来的坚韧品格,在过度袒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与他们的家长心目中培养的目标正好完全相反。

本来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总是取而代之,或者无条件地站在孩子一边,这样偏执的爱,只会使孩子停留在依赖家长的状态上。如果这样的情况时常出现,孩子就会无视大人的权威,只把家人当做靠山,甚至会有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放任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或是能力,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在外面就会表露出畏惧、没有信心的样子,回到家里就想做出外面没能做到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依赖性很强,做事情会轻易放弃,没有信心,为隐藏自己的这些问题,常会表现出自夸或是无视别人的情况。

3种类型父亲影响孩子未来前程


“计时炸弹”型父亲

如果你是“计时炸弹”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取悦他人的能力。乍一看来这种能力对你的工作会有帮助,但是事实上在工作中你可能过分专注于取悦他人,而不敢与他人有直接的冲突或者提出异议。

被动型父亲

如果你是被动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在情感表达上会有障碍。在一个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环境中,能否与同事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十分关键。

缺席型父亲

如果你是缺席型父亲的儿子,你在与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层人物互动方面可能会出现障碍,你很容易对上司产生敌意和愤怒。而且,你可能会有打击同事的倾向,并且常常会有愤怒情绪。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父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帮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才是决胜未来的关键!


总有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疑惑,孩子做事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不肯坚持,怎么办?

近年来,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他们对那些能在西点军校严苛残酷的训练、筛选中坚持到最后的毕业生、医学院预科生(因为入学考核难度很大)、拼字大赛获胜者等等人群进行研究。他们想要发现,究竟是哪些特质,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成功,另一些人却不能。结果,专家们发现有一种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坚毅(grit)!

坚毅是什么?坚毅是——热情,加上坚持为长期目标而努力。就是说,成功,取决于一个人有热情地勤奋努力的程度。

最终成功的人,是那些面对困难、挑战和逆境,肯于坚持、努力去战胜的人!

那么,究竟如何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坚毅品质呢?对此,目前专家们所知不多,唯一有确切结论的,只有一点——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所提出的理论。她的关于“心智模式”(Mindset)的研究,大概是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

心智模式、或者叫“间接理论”,是指我们对于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等等方面,是否可以改变的基本看法。她的研究发现,关于这一点,人们大概有两类看法:一是:这是可以改变的,即“成长型心智模式”,这样的人有“能力增长观”;另一类是:这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这是“僵固型心智模式”,他们有“能力实体论”。

那么这两种模式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您是哪一种呢?我们来看一看。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表现有这些:

他们有“掌握目标”(精熟目标),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所关心的是——进步!他们相信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他们关注发展自己,在意跟自己的过去比较,是一种发展的、进取的状态。

他们做事的特点是——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他们不怕错误和失败,因为反正哪里也不是终点,也没有盖棺定论,我的能力还在随时提高呢,继续努力就好了,发现错误,能改进了,就能进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事实上,他们越是感觉糟糕时,就越是加速行动,去做更多的事情。

比如说,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他们比较在乎自己是否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考试能够通过。老师很容易就会辨别出这些人来——他们是那些下课会问感兴趣、但不会考的问题的学生!

有位专家甚至在小学生里也能发现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小朋友,他们在情人节,会给他们真正喜欢的人送卡片,而不是只给他们有把握能回送卡片的同学!他们在意的是——发展新的、自己看重的友谊,而不是怕自己没面子。

我们再来看看僵固型思维模式的表现:

他们有“表现目标”,而不是“掌握目标”。就是说,他们更在乎自己看起来怎样,是否显得聪明,而不关心是否真的掌握了。

事情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相信,我们只有固定量的智力或其他能力,那么,具体拥有多少、特别是能向外界证明自己到底拥有多少,这就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所以,相比进步,他们更在乎的是——外界的标准,以及如何证明自己。

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他们会避免挑战和冒险,免得显得自己不聪明;他们常说自己其实没怎么费劲,这样也可以显得自己聪明;他们不肯付出太多努力,因为那样也说明自己很笨;急于为错误辩解找借口;不愿寻求帮助,因为那意味着自己能力不足;对待挫败,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们认为反正能力是固定的有限的,所以不必努力……

实验表明,有僵固型思维模式的人、实体论者,他们在奖惩激励下,可能表现更好。但是,当有难度、有障碍和干扰时,他们轻易会放弃。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这时受到的影响则更少,他们更能继续努力,更能保持乐观。也就是说,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抗挫力、韧性。并且他们也有更多的积极情绪,能从克服困难中享受到更多乐趣。

如何让孩子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先引用《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中的一段话:研究表明:“年幼儿童持有能力增长观,他们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的而非稳定的,通过更多努力和大量练习,他们可以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

我想,或许,每个孩子头脑中的默认模式,本是成长型模式,大概这是进化的功劳,他们需要靠这个来成长!然后,在长大过程中,他们才慢慢地学到了僵固型思维模式!

我们成人常常需要练习才能改回来。而对于孩子来说,只要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清楚这一点,做得恰当,那么孩子们就会比较容易做好。

那么家长具体可以怎样做呢?

对于孩子来说,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表扬孩子,如何对待错误和失败,如何对孩子的行为恰当反馈,如何跟孩子总结每个事件,如何解释现象和孩子的感受!

如何表扬:

真诚、如实地表扬。

有研究说:夸大的表扬,对于本来就高自尊的孩子或许有些好处,可以给他们足够强的动力,但是,对低自尊的孩子会使他更加低自尊。我的想法始终是,家长要对孩子真诚、如实地沟通。

过程表扬——表扬他为形成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付出的努力,并侧重表扬孩子的可控因素,而不是环境或外界因素。

这样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实验表明:仅仅告诉孩子,努力比基因遗传更重要,就导致了大脑有积极改变。

常常鼓励、欣赏,而不仅仅是表扬。更多关注具体行为,而不是结果。

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家长具体描述,然后提问,引导孩子来总结,并表达自己的感想。

或许这是最好的表扬方式!让孩子自己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这会鼓励他独立思考、也强化了他的自主感受——他并非因别人的评价而感觉好!这时得出的结论和经验,才真的是他自己的,他以后才会更好地去利用这些经验。

不做比较表扬。比较表扬,就是类似“你比其他小朋友都做得好啊!”这样的话。很显然,比较就导致我们过多去关注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形象,是在引导表现目标,容易培养僵固型思维模式。我们要引导孩子多关注自身成长。

这一点,集体环境里的老师们需要多留意。让孩子们互相比,这是很有效、便利的管理方式,我觉得教育者对此应慎重,注意权衡利弊。

如何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反馈:

我曾说过,我不太想得出来我对女儿何时是表扬、何时是批评,因为,我对她的,都只是各种反馈!做得好的反馈、做得不够好的反馈。

那么,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我们怎样反馈?

首先,我们要学会,如何给事情归因。

1,客观如实归因:分析各种因素,内部的外部的、可控的不可控的,都有哪些。关于这一点,我有一篇博文《怎样安慰小雪糕》可参考。

2,积极归因:简单地说,积极归因、归因再训练,就是——把失败归于他们可以改变的、不稳定的原因,比如不够努力,而不是源于能力不足这一不容易改变的因素。这样的归因,有助于改变习得性无助,让孩子学会对失败有更建设性的反应。

对于失败,我们要引导孩子去认为——常常是,只要继续加强努力,就可以战胜困难征服目标。

研究表明,对差生进行归因再训练,可有效帮他们改进提高。由于差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教他们练习积极归因,使他们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最终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特别提醒——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仍然失败,这时,不要说,“只要尽力了就好”,这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有时也否定了我们的要求和标准;也不要继续夸努力了,这在孩子听起来是对他能力的侮辱。我们此时要聚焦于具体细节上的改进——改变策略?调整计划?增加练习时间?变化方式?降低难度……

通过我们的反馈,让孩子对失败有一个健康的态度!

我们必须让孩子们懂得:错误和失败,只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进步途中的脚印,是我们无法绕过去的。只要我们没有停止努力,我们就没有真的失败!我们的真正目标,不是眼下的表现和成绩,而是掌握、有提高和进步。

每个小小的错误和失败,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谢,因为它们告诉我们,怎样是行不通的!

研究表明,失败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因素,意识到这一点的孩子实际上表现更佳。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111名法国六年级学生被布置了一些难度超出其能力的回文构词法问题。然后,有一组学生被告知,失败与再尝试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测试中,这些学生一直都比其他参与者表现更佳!

这些,都取决于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是怎样的反应!您是恼怒、沮丧、失望,还是像上面这样去看待。您的态度,就是孩子以后面对失败和错误的态度!究竟是在培养习得性无助,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可以选择!

不要剥夺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他们只有在失败中,才能学会“失败管理”!

目前的一个大问题是——孩子在我们的保护之下,缺少失败的经历!有时,我们怕伤了他的自尊或积极性,帮孩子错过各种失败和错误。有时,我们看到孩子失败了,沮丧了,就不知所措,急于去开导安抚。

对于小幼儿,我们尽量提供难度适宜的任务,提供必要的帮助,多让孩子积累成功做事的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我们必须给他一些要求和推动,让他有机会面对挑战、甚至压力,让他有一些自然遇到的挫败、小逆境。

这不一定都要通过学才艺和兴趣班来实现。很多其他经历,都可以。比如,对于好动的孩子来说,练习自控就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挫败的事情。再如,带孩子爬山,途中遭遇风雨、蚊子骚扰、挑战更高的山峰,这也是体验坚持和征服的好机会。

当孩子因挫败而沮丧难过时,允许他体验这种情绪,然后鼓励他自己分析、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学到——不怕失败和错误,有主动管理它的勇气和经验!

小结:

孩子是否肯坚持,除了这里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之外,还跟其他因素有关,比如孩子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等。这个我在下篇再详写。

其实,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本就是中国传统的做事态度。国外的研究发现,亚裔家长和学生都更相信努力付出的作用。《为学》里面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前面写的,如何对孩子反馈,这些是具体技巧、术,更根本的,则是家长首先自己要改变!我们真的这样想,才不必费力伪装!比如,我们在工作或育儿中遇到挫败,究竟如何面对!

所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1,我们自己练习有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这是可以通过练习而改变的!);2,我们对孩子有恰当的反馈;3,请记得随时跟孩子分享我们的小事:因努力和坚持而带来的额外收获;从错误和失败中受益的经过;对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关注;克服挫败、转化逆境的体验……

真的练好了,在我们的心里,其实就没有成败可言了!我们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接纳并感谢一切际遇和经历,认真努力地成长!

四种类型父亲影响孩子未来前程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新书中论证说,你在职场中是获得成功还是失败与你拥有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有关。超级成功型父亲如果你是超级成功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受阻性”——出于对父亲的叛逆心理,你的工作表现可能会远远不及你真正的能力,你在事业上可能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就。

“计时炸弹”型父亲如果你是“计时炸弹”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取悦他人的能力。乍一看来这种能力对你的工作会有帮助,但是事实上在工作中你可能过分专注于取悦他人,而不敢与他人有直接的冲突或者提出异议。

被动型父亲如果你是被动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在情感表达上会有障碍。在一个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环境中,能否与同事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十分关键。

缺席型父亲如果你是缺席型父亲的儿子,你在与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层人物互动方面可能会出现障碍,你很容易对上司产生敌意和愤怒。而且,你可能会有打击同事的倾向,并且常常会有愤怒情绪。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父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喜欢《仆人型的爱影响孩子未来生存能力》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未来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未来 很多时候,有对比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多大的错误。边催着孩子起床变唠叨,气急败坏的喊孩子去做作业,这些事情是否经常发生呢?也许,换一种方法,能收获不同的效果...
    2020-09-29 阅读全文
  • 求助型的爱剥夺孩子的独立需求 有一种成人自己从小也是被娇生惯养大的,或者家庭状况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惧怕面对任何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并且自己发现自己不自信,没有力量,在内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挡一切并把自己保护起来。当一个成年人无法被...
    2021-04-04 阅读全文
  • 新能力影响孩子行为? 导读:孩子有了新能力,说明各方面进步了。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并记住过去经历的细节,为更高水平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你孩子想像力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所引发的许多变化往往导致她的个性出现新的特征。这是给你的...
    2021-09-23 阅读全文
  • 焦虑型的爱易使孩子脾气怪异 内心已有焦虑的伤痕,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焦虑的人,当有孩子后就将焦虑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孩子有关的事务上寻找可焦虑的事情,不断要求别人和孩子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某些状态,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以为自...
    2021-04-04 阅读全文
  • 偏执袒护型的爱让孩子太依赖家长、 这样的家长,他们认为爱就意味着成天围着自己的孩子转。他们始终在孩子附近,稍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飞过去救火。要是孩子给管严了,受罪了,他们会浑身不舒服,眼见着自己的孩子在那儿喊疼叫苦,他们的心也跟着疼,...
    2021-03-30 阅读全文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未来 很多时候,有对比我们才会发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多大的错误。边催着孩子起床变唠叨,气急败坏的喊孩子去做作业,这些事情是否经常发生呢?也许,换一种方法,能收获不同的效果...

2020-09-29 阅读全文

有一种成人自己从小也是被娇生惯养大的,或者家庭状况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惧怕面对任何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并且自己发现自己不自信,没有力量,在内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挡一切并把自己保护起来。当一个成年人无法被...

2021-04-04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有了新能力,说明各方面进步了。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并记住过去经历的细节,为更高水平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你孩子想像力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所引发的许多变化往往导致她的个性出现新的特征。这是给你的...

2021-09-23 阅读全文

内心已有焦虑的伤痕,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焦虑的人,当有孩子后就将焦虑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孩子有关的事务上寻找可焦虑的事情,不断要求别人和孩子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某些状态,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以为自...

2021-04-04 阅读全文

这样的家长,他们认为爱就意味着成天围着自己的孩子转。他们始终在孩子附近,稍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飞过去救火。要是孩子给管严了,受罪了,他们会浑身不舒服,眼见着自己的孩子在那儿喊疼叫苦,他们的心也跟着疼,...

2021-03-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