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记:如此教子为哪般
发布时间:2021-03-29 幼儿园说课稿有哪几部分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 昨天,我带女儿去县城学跳舞时,看到一对母女:母亲说:“你咋不好好学跳舞?”“我不想学跳舞。”女儿回答。“你再不学跳舞,我就把你从这楼上扔下去。”母亲生气地说。女儿不语。如果我们留意,就会发现:一到节假日,家长总会不顾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或是学习班。也许在他们看来,当家长的,就是要想尽千方百计让孩子学习,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由此,我想起前不久我在《人生与伴侣》杂志上看到著名影星斯琴高娃和她女儿的故事:斯琴高娃见女儿乖巧懂事,身上潜藏文艺天赋。开始为女儿设计未来:让孩子学习钢琴、舞蹈、音乐,把基本功打扎实后,报考表演学院,一步一步成为光芒四射的演艺明星。为让女儿学好钢琴,她在家里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花费好几千为女儿买了一架钢琴。尽管这样,女儿还不领情。上课时,心不在焉,不仅不认真记笔记,练习时还偷工减料。当斯琴高娃责问她时,她说:“我对弹钢琴和跳舞没兴趣,我想画画,我要游泳。”直到女儿长大,斯琴高娃也没有让女儿成为她希望中影视明星,而是成为了她所看不起、女儿却很喜欢的餐厅老板。(wwW.Jt56w.CoM 检讨书大全)
在这里,我只想说,尊重孩子吧,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不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是有益的。
供稿:河南省舞阳县孟寨镇实验小学柴奇伟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天宇,你为何如此伤心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天宇,你为何如此伤心”,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案例背景:
哭,人类生理情绪的表露,又是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方式。人从娘胎里分娩出来,一见天日,首先是哭。哭先于笑,是人生的途径,笑只不过是人生偶尔表现而已。常常有人受了某种委屈,表现为悲诉状呜咽;有人因恐惧而发出的低声抽泣;也有遭受创伤而表现的疼痛之哭;还有失去亲友的悲哀之哭。但是,我们班却有一个孩子,总是某名的哭泣,不论是做早操、上课、吃饭,还是睡觉,她就是天宇。
过程实录:
天宇,女,5周岁,中三班幼儿。在父母身边长大,该幼儿沉默寡言,不与其他幼儿接触,总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位子上,一声不吭,还总是莫名的哭泣。最开始时,不愿来园,对父母和长辈的依赖性非常强,抓住大人的脖子不肯放手,一直哭到睡午觉也止不住,不吵不闹,也不跟其他人交流。现在的天宇,上幼儿园虽然不在哭泣了,但总是沉默的一个人,坐在位置上,不论是点名还是其他,她总是一声不吭,仿佛不存在般。在和天宇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他的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其实还是比较好的,吃饭也不算太慢,现在,睡觉也还算安稳,但总是无缘无故的哭泣,一开始老师还以为是有人欺负她,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不论是做早操、上课、吃饭,还是睡觉,天宇总是在不经意间,流下泪水,表情委屈至极,而且,她还不喜欢跟人交流,不喜欢运动,就算带他们下去户外游戏,天宇也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一边,有时还会流下委屈的泪水,当然,早操她也是不肯做的。现在的天宇,虽然能顺利来园,偶尔还会跟着做一下早操,但还是不说话,沉默安静,泪水也是时不时的流一下,流到伤心处,止也止不住,身为老师,真的很是头疼。
原因分析:
在平时与家长的接触和交谈中了解到,天宇在家里是十分活泼好动的。父母也视其为心肝宝贝,关爱过度、疼爱有加。爸爸妈妈可以说对她是百依百顺,记得一次做数学作业,天宇的爸爸拿起来看了一下,之后天宇就怎么也不肯把数学书放回原处,硬要带回家,她不闹,就是哭,哭得伤心至极,天宇爸爸一开始都已经把她带出教室了,但之后又折了回来,最后,还是把数学书带了回家,这就说明天宇其实是一个极其任性的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父母也是能满足一定尽量满足,即使是一些无理的,对自身可能会造成不良的习惯都会满足,父母也是要什么给什么,深怕委屈了孩子,因为只要天宇一哭,他们就立马投降,满足孩子的要求,但在幼儿园,有那么多的孩子,老师不可能只关注她一个,所以,她一再的想用哭,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案例反思:
第一、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幼儿在家、在园、在社会都能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同时,以榜样示范、强化型的正确行为。要求天宇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要求不可盲目满足,不要看孩子一哭就招架不住,要教会他正确方式,并不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还要多引导她与其他幼儿的相处。
第二、实行短时间“冷处理”。有时候,教室有必要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故意忽略,特别是对容易哭泣的天宇,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冷处理”。
第三、抓住时机,及时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尤其是像天宇这样单纯的孩子,只要在适当时给予一定表扬鼓励,天宇还是能很乖很听话的去完成老师所交代的任务。
关于“天宇,你为何如此伤心”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教师手记:因为老师光夸我
一天,我问女儿:“你最喜欢哪个幼儿园?”“我最喜欢城里的幼儿园。”女儿说。“因为啥?”“因为老师光夸我。”女儿说。听着女儿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女儿从开始上幼儿园以来,先后上过三所幼儿园。女儿先是在我工作学校附近的一家幼儿园上小班和中班,这是一所民办幼儿园。每天,只要一上课,幼儿园总会把门锁上.至于孩子们在幼儿园都学啥,家长谁也不知道。后来,听说另一所幼儿园有蒙氏班,老师教得好。中班一上完,我就把女儿转了过来上蒙氏班。开学一上课,女儿的老师就打来打电话问:“您的孩子是不是没上过中班?”“上过中班。”我问:“咋啦?”我看您的孩子连1—10的数都不认识。您还让她在中班上吧。”后来,在我的一再坚持下,老师才同意让女儿上大班,还让我平时多辅导女儿。为让女儿掌握一项特长,我让女儿在每个星期天到县城跟着一位老师学舞蹈。每次,我一接女儿回家,女儿总会笑着说:“爸爸,老师今天表扬我了。”
由此,我想到以前听到的一件事:一天,一位将军吃饭时发现菜很咸。于是就把厨师叫来问话:“今天的菜咋这样咸?”厨师听完将军的话后就问将军:“将军,你看,现在坑里有一群鸭,你要是能把这群鸭赶走,我就告诉你。”将军听后去赶鸭。无论将军怎样赶。坑里的鸭还是无动于衷。最后,将军生气了,大叫一声,“苦啊。”鸭们才四处逃窜。厨师见状笑着说:“将军,我给您做了十几年饭了。您从来没有夸过我,今天,我只是把菜里的盐放多了,你就批评我。这就像你刚才赶鸭一样,你“夸”了一声,鸭才跑的。”将军听到这里,才明白了厨师的真正用意。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表扬对人的影响。老师们,不要吝啬您的表扬,因为您的表扬,每个孩子都会爱上学校。也许在你的表扬声中,会出现许多中国的“牛顿”。我坚信!
教育随笔:如此分享
静静是班里非常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而且是班里的“小红人”几乎班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她的好朋友。不管是文静的几乎不怎么说话的小女孩,还是班里的“捣蛋大王”都跟静静非常的要好。一直以来我以为是静静活泼的性格所至。直到和静静妈妈的一次沟通我才开始慢慢的观察发现事情并不完全如我所想的那样。
静静妈妈很无奈的跟我说,静静是个很大方的孩子。每次小朋友来家里玩静静都会把妈妈刚给她买的玩具、零食拿出来分享,小朋友临走时还会送给小朋友一些吃的、玩的。起初家人对孩子的表现很自豪,以为是自己对孩子的分享教育起了作用。可是慢慢的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乐观。刚给静静买的新彩笔带到幼儿园没几天回来就剩下几只了。妈妈问静静怎么回事,她却很不在意的回答,分给小朋友了。还没等大人再说什么,静静又说道,妈妈不是说过,有好东西要和小朋友分享吗?一句话堵得妈妈什么也说不上来。有一次妈妈带着静静去逛超市,见到了静静最爱吃的蛋糕,妈妈同意买一块给静静,没想到静静的要去竟是把这一大盘全买下来送给全班的小朋友。静静的“如此分享”让妈妈很头疼。
经过跟静静妈妈的沟通,我也开始慢慢的观察静静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的情况。静静却是很喜欢和小朋友“分享”。静静会把妈妈给她买的小魔仙的粘贴高兴地分给小朋友,边分边说,“明天再让妈妈买来另一种送给你”……
静静怎么会“如此分享”呢?这件事也引起了我的深思。现在的家庭中一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受到过多的关注,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缺乏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又成为全社会培养幼儿的重点方向。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家庭中我们每天都会给孩子做分享教育,都会在孩子面前说,好东西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分享又有几个孩子能够真正明白。孩子们并不理解分享,觉得分享就是分给别人东西,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分享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分享还包括美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成果。
小班教师手记:突如其来的攻击
幼儿入园有不适应的情况很正常,大多数表现为哭闹,但是我这次遇到的是幼儿的攻击行为。成成由于身体较弱在开学时患感冒休息了几天才来园,他在来园第二天中午吃完午餐后自由活动时因为走路不小心被同伴的脚拌了一下突然跪倒在地板上了。我见状赶紧过去将他一把扶起以免他撞上椅子,可是不曾想到我的关爱被成成视作敌意,由于我是从他背后扶起他的因此他当我将他弄倒,当我扶起他时竟然抡起小手朝我脸上打来。这真是让我有些发闷,但是我很快调整自己情绪对他进行解释和安慰,可是成成并不领情还哇哇大哭起来。后来好不容易才使成成安静下来。
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冷静地分析,我认为孩子由于突然被拌和突然被老师扶起来不及作出判断,心里没有准备被吓到了才会出现如此举动;同时我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孩子脾气较爆燥容易冲动。在事后我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孩子在家中由于老人很宠爱有发脾气的问题,妈妈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所以我们有必要家园合作一起对孩子进行正确地引导,逐渐帮他来改掉坏习惯。
虽然在工作中老师常会因为孩子的无知受些委屈,但是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保持冷静的头脑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一下找出问题的关键才是妥善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作为老师更应当把握自己的情绪以关爱幼儿为己任,千万别冲动。
说实话我工作这十几年来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因为我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我的理智使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我的工作经验和责任心使我做出正确判断妥善处理了问题,从而赢得了家长的放心。
看来对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还要反复学习、研究;对于特殊幼儿我要继续观察了解,并要与家长多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教育工作。
原来如此
有一次手工课上,我教孩子们用剪刀剪纸,把老师画好的蘑菇剪下来贴在画有草地的纸上。在剪之前,我提了要求:“一手拿剪刀,一手拿纸,用剪刀沿着轮廓线把蘑菇剪下来。”为了让孩子们更明白我的要求,我又补充了一句:“把纸上空白地方剪掉。”
孩子们开始操作,我巡回指导,一个一个地看。当我走到璇璇旁边时,心里“噔”的一下,她桌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蘑菇,她把蘑菇全都剪碎了,我很生气地问:“你看看你剪的蘑菇,怎么会变成这样,你没有听见老师提的要求吗?璇璇本来是很认真地剪着,听我这一说,”哇“的一声哭起来。
放学时,我重新给璇璇一些没有剪下的蘑菇,让她带回家剪。第二天,她把作业交来了。作业做得很好。我问她:“你为什么在幼儿园里不好好剪呢?”她告诉我:“老师说把空白的地方剪掉,蘑菇上有白点,那也是空白,我就把她剪掉了。”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竟然成了误导。我有些脸红,因为昨天我没有问清原因,便批评了她。
从这件事以后,不管哪个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都会轻轻地问一句:“你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活动,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
早教从哪下手
从孩子学说话开始,家长们就会有意识地教他,别人问你几岁了,你就说“一岁”。于是,从这个1开始,孩子们开始学数数了,路还走不稳,就能一口气数到100。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心急,要知道,3岁的孩子,只要能点数到3,就可以了。
3岁数到3?标准是不是太低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点数”,即孩子能用小手指着具体的物体数出“1、2、3”。
前面提到的一下子数到100,其实更像是“鹦鹉学舌”,属于强化记忆,是在父母的“强行灌输”下形成的。就好像从小教孩子背唐诗,即使他很快就能像模像样地背诵起来,但是只要你不反复重复,不用多久,他就会忘得干干净净了。
虽然背唐诗也能锻炼口齿和记忆力,但对于刚刚学会说话的婴幼儿来说,意义恐怕仅限于此。与其这样,还不如花更多的力气教孩子背儿歌,因为儿歌里的小白兔、大苹果才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更能被他们所理解。
数字也是这样,孩子的发育不能违背规律,即使一两岁就能数到100,但他不可能理解数的意义。只有到了3岁左右,才会慢慢领悟出数的概念,这时,家长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点数”能力。
在网上看到,美国的小学校,到了三年级数学考试的内容才是“能不能从1数到100”。希望家长能够明白,首先,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要攀比。
另外,知识学习固然很重要,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还是应该以培养各种能力为主,比如喜欢探索的能力、喜欢阅读的能力、点数的能力,而不是填鸭似的让孩子记住更多的数字、更多的唐诗。
教师手记:孩子的是与非
俗语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张不同面孔的幼儿,同时也是穿梭在几十种不同的性格中。
宁宁小朋友是班内一个比较腼腆内向的孩子,一看这个孩子,你会认为他是个安静乖巧的孩子,但接触长了会发现,其实不然,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孤僻,所以总会出现过激行为。孩子集中如厕时,他会趁人不注意,打一下小朋友的头或拍一下小朋友的背,这时就会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宁宁打我。”追究原因,宁宁会很无辜地说:“老师,我没有打人。”其实,老师明白,这也许是宁宁对小朋友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只是有些粗鲁罢了,但这样的行为毕竟是不对的,老师必须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让他学会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体验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快乐。
说到游戏,又出现了宁宁的有一大危险之处,当一起玩玩具时,他会因为争抢某一玩具而张口咬人,作为老师,必须保证孩子的在园安全,当发现孩子的这一行为,我们必须及时教育。而面对老师的质问,宁宁没有感到害怕,他会和老师表白,慢悠悠的对老师说:“老师,他抢我的玩具了。”
其实,老师明白,在宁宁的心里,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他喜欢这个小朋友所以他会拍他一下,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抢我的玩具,所以我咬他一下来维护我的利益。
在孩子与孩子的交集里,其实并不存在明明白白的是与非,面对各种性格的幼儿,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保证每名幼儿的心都不受到伤害,妥善解决孩子存在的偏激行为,保护他那幼小的心灵。
安全教育随笔:千般保护,不如自护
作为新时代的幼教,以纲要为主体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玩为主的游戏教学。那么作为大班的老师怎样针对大班额制的游戏教学引导安全教育是一个大问题。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就发现一个疑问?怎么我班的孩子很少出去玩?为此,我特意问了班级其他老师,得到的答案是安全隐患太大,所以就在教室待着吧!听着这样的答案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开玩笑的对班级老师说:虽然我们学校有很大的操场,很大的游乐设施,可是我觉得还是我以前的小幼儿园的孩子快乐一些!
作为老师们首先是出于安全考虑,这一点毋庸置疑是对的。可这样真的是对孩子们好吗?我们总是高调的唱着要家长对孩子放手,作为老师何尝不是一样要对孩子放手,当然这个放手不是真正的不去管他了,而是要学会站在一边指导:当孩子摔倒了,帮助他鼓励他站起来,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摸透了班级情况和幼儿的特点之后,在天气好的时候跟保育老师一起把孩子带到了户外,针对孩子一心想要玩的特点,在户外游戏之前我就提出要求表现的好的小朋友我先让他玩,如果我发现有人乱跑,追赶的,我就请他休息了哦!每次在请他们玩滑滑梯之前我都会带领他们走一些队形,已达到锻炼的效果。或者跟他们玩一会儿小游戏,促进我们师幼之间的关系。户外活动结束后我会在教室里对刚才的活动有哪些不足,哪些安全隐患着重提出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个小女孩在玩闹的过程中摔了,还有一个头碰到别人身上去了,哭了……我们的保育老师很着急很后悔,说不该出来了,你看还没五分钟就出事了……我连忙安慰她说:没事的,这只是教学过程中很小的一件事而已,你过去询问一下事情的经过,问他们有没有摔疼,查看一下有无外伤,孩子会立刻停止哭泣告诉你原因,你只需要安慰他鼓励他再抱抱她就好了。等放学时我跟家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一说,沟通一下,这件事就可以完美落幕了。只要我们实事求是的跟家长沟通反应,我相信我们的家长都是通情达理的人,所以遇到这样的安全小事故作为老师首先要了解事情的经过,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人,以家长的立场去心疼孩子,以老师的身份去教育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去安慰孩子,我相信在之后的工作中家长会信任我,孩子会信任我。
在平常的一日活动常规中我也不厌其烦的通过讲故事,讲事例,看图片等方式教育我们班的孩子安全知识,只要有一丝机会就会针对特殊情况特殊教育。让我们的安全教育不遗余力的渗透在幼儿心中。孩子渐渐长大,总会离开大人的视线,所以与其我们天天跟在他们身边唠唠叨叨的说这个不准做那个不准做,触动他们的逆反心理,倒不如教会他们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让他们学会自己保护自己,所谓千般保护,不去自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