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同一问题孩子为何一错再错

发布时间:2021-03-10

2020厦门中小学幼儿园错峰开学。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同一问题孩子为何一错再错”,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同样的错误,错了一次还再错第二、甚至第三次。这样的错误,当然是难以让人容忍的。不过,这样的态度,你如果用在孩子身上,错的就是你了。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错误,孩子可以一犯再犯,一错再错,以至于让父母火冒三丈乃至抓狂。训斥、揍打也就时有发生。但之后又会发现,骂、打是没用的,孩子还是照旧。其实,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父母们没有找到这个办法而已。

分析

三个原因导致孩子“一错再错”

一是孩子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个合理的需求最常见的就是父母的爱,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得不到满足,但孩子又不懂得用正常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直接跟爸爸妈妈说多陪我、爱我这样的话。他就用犯错来引起关注。

一般来说,做得好的时候和做得差的时候都能引起父母关注,而且做差时父母的反应会比做好时更强烈。所以,孩子有时会有意识地做一些“坏事”,以此来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比如,同样是写字,写对时,爸爸妈妈没说什么,写错时就常遭到父母的批评。对于孩子来说,批评也是一种关注,他们宁愿要批评,也不愿父母不关注他。

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紧张、害怕,甚至恐惧。他害怕犯错,因为之前类似情况曾被爸爸妈妈严厉批评过,所以,当再面对类似的事情时,他会紧张,他担心自己再犯错的话,肯定会被爸爸妈妈训。但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担心出错,就越是会犯错。

最后一种情况是,孩子对父母的某些决定不接受,但又没办法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他就用一错再错的犯错来表达。这类型孩子跟上面不同的是,做错时他没有恐慌感,他是有意识做错的,是故意的。

对症下药

知道了孩子会犯错的原因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来处理和解决。

对第一类孩子

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改善亲子关系。

不管孩子犯的是什么错,父母都应给予包容,不能把错犯无限扩大,上纲上线批评孩子。父母可以指出孩子的错误,但指出错在哪不等于批评。对孩子来说,犯错是合理的,是正常的,父母要用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错。而在孩子一错再错时,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告诉他爸爸/妈妈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处理。

对第二类型孩子

父母要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关键不在犯错,而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有更好的方式去做。教他经验,跟他说:没有关系的,慢慢来,你一定可以做好的。鼓励他朝好的方向做,而不是一看到一点苗头马上就发火。

对第三类型孩子

同样要教他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处理,同时引导他自己总结经验,以避免下回再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跟第二类一样的做法是:多欣赏孩子好的一面,引导他把注意力放在做得好的事情上,并引导孩子想想这次为什么做得好。

专家强调,父母跟孩子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的话,孩子一错再错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案例1

难道孩子不怕剃刀伤手吗?

小阳四岁多,小阳上次跟妈妈去理发店时,对店里的剃刀很感兴趣,拿起来,一不小心割破了小手。妈妈一看,立时非常生气,一边跟小阳包扎一边训斥他。上个星期,小阳又跟妈妈去理发店,这一次,他照样对剃刀很有兴趣,又拿起来玩,这次,照样伤到手了。妈妈一看,气得马上开口就骂:上回割破了你都不怕……骂了整整有半个来小时。

小阳妈很郁闷,为什么同样的错误,孩子就能一错再错呢?为什么孩子就不能吸取上次的经验呢?他是忘了上次的痛了吗?

●专家分析

孩子寻求父母关注的方式

于东辉表示,孩子不是忘了上回玩刀受伤的事,而是一种故意的行为。上次玩剃须刀受伤后,妈妈特别紧张、特别关注,虽然这种紧张与关注是以生气、训骂的形式出现的,但孩子并不在意,他会觉得:看,我这样做,妈妈就会关注我。他寻求的只是得到妈妈的关注而已。

可以想一下,平时他跟妈妈去理发店,妈妈一般就顾着理发、聊天,对孩子是不注意的。而所有孩子的一大特点是:时刻想成为爸爸妈妈的焦点。他玩剃须刀,受伤后,他发现太厉害了,妈妈一下子就把注意力放到了自己身上,不再关注别的了。所以,当他有机会再这样做时,他还会尝试。

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妈妈平时就要多关注孩子。理发前可以给孩子一些事做,如书、玩具等,要先安排好自己理发时孩子干什么,这样理发时孩子有了事做,就不会想着让你关注他了。他只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做,你只要偶尔关注一下他,比如看一下他,冲他笑笑,或者偶尔叫唤一下他,就可以了。

案例2

5岁的孩子怎么就那么唠叨?

五岁多的豆豆很爱讲话,经常是自己一个人玩一个人在讲话。不过,妈妈发现豆豆有一个罗嗦的毛病:差不多同样一句话,或者同一个意思,他可以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讲、问。妈妈回答了,他还会再问,最让妈妈晕菜乃至烦躁的是,豆豆会不停地问同一个问题。豆豆妈想不通:同样的问题,他为什么能一问再问呢?

●专家分析

也许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专家表示,一是安全感不够。孩子害怕做错事,所以他会反反复复地说、问,听着的人当然就会烦。二是他通过这个方法让妈妈更关注我。在孩子的世界里,是以自己为中心出发的一个世界。人养猫,在人看来,猫是自己的宠物,但在猫心里,你才是它的宠物。父母也一样,孩子觉得父母是我的父母,是来照顾我的人,他没建立起小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这样的游戏规则。

如果是缘于安全感不够这个原因的话,你可以告诉他: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做,妈妈支持你,别担心,别怕。如果是基于想让大人更关注他这个原因的话,那可以告诉他:妈妈知道你的意思,妈妈很想跟你一起聊、一起玩的。但同样的意思,你老是说来说去的话,非但不能让妈妈开心,还会让妈妈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自私小气不是错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着意培养,更需要我们了解孩子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让孩子自愿去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与交往经历的增多,孩子会慢慢走出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学会分享。因此,当我们在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小气鬼时,不妨先考虑一下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天生有利己倾向,利他思想与行为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养成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等待。当然,不失时机的引导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这样来分享

那么,在孩子学习分享的道路上,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1.再耐心一点

家长必须明白,无论孩子是不是独生子女,无论你对孩子实施了多么高明的教育,孩子都会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的发展阶段。从自私到无私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成熟,逐渐从只能关注自己到能够自我满足并有能力去关注别人。

因此,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当孩子不具备分享的能力时,我们需要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2.拒绝也可以

勒令孩子让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或干脆替孩子做主分割属于孩子的“财产”,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伤害。只有当分享出于自愿时,才会感到快乐,而不是来自父母或外界的压力。“自私”也可能因此而变本加厉。

当孩子面对分享任务时,拒绝或接受都是应该被允许的。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这种选择。

3.每个人都有

如果有一个适合分享和鼓励分享的环境,孩子的行为会更倾向于分享合作。

孩子的无私往往建立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让出自己手中唯一的东西是很难的事情。但如果相同的东西有很多时,他也许就会考虑分给别人一些。在孩子共同游戏时,同类的物品应准备得充分一些,并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懂得,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而能获得很多的快乐。

4.接受孩子的分享行为

溺爱是孩子不良品行的来源之一,也是独生子女养育中遇到的最大障碍。缺少兄弟姐妹,现在的孩子比过去更难学习分享。

不少父母主动地将好吃好穿好玩的全部让给孩子,以此来表达对孩子的重视和爱。不料,这样的行为却养出了一个个独食独占的小霸王。因此,当孩子偶然表现出分享行为时,成人就不应该再矜持着“大爱”情结,做出不必要的推辞,说出类似“宝宝自己吃”“我们不要”等话语。这样做只能强化孩子的独享意识。

5.做慷慨的爸爸妈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一边在教育孩子要大方,而自己却又表现得很自私,那自然也不会养育出一个大方的孩子。如果父母行为慷慨,对邻居热情,对弱小的人会报以关怀,对遇到困难的人总是不吝啬帮助,这对孩子而言是无形的教育财富。即使没有刻意去教孩子如何无私,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个慷慨的人。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着意培养,更需要我们了解孩子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让孩子自愿去分享。

如何教育孩子判断对与错


“不,我不能给。”三岁的灿灿大叫,同时张开双臂试图将147块积木护到自己的胳膊底下。“这些都是我的。”他大声抗议。

显然,灿灿的行为违背了“分享”准则。那么,我们能说灿灿是一个自私、淘气、被宠坏了的孩子吗?也许不能。因为,该年龄段的道德感决定了,他只是简单地思考问题,自然地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学前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表面性、固定性等局限性,因此相应地在判断对与错方面,也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绝对性。凡事常常都是好的或常常都是坏的,在他们眼里,一个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并不重要,他们不看动机,只看结果。

2、取决于身体伤害的程度。身体伤害越严重,就认为错得越糟糕。

3、取决于一切行为是否会招来惩罚。如果受到处罚就认为是错的。

4、规则。规则是从来都不应该被打破的,破坏规则就是错的。

5、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儿童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因此,灿籼可能就认为,积木是我先拿的,我有权占有,打破了这个规则就是错的;另外,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我需要它们,所以就该归我。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应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合理地处理问题

首先,父母应判断孩子的违规则行为触及的是道德规范还是社会习俗,然后再做处理。如果是道德规范,一定要和孩子

交谈,让他理解做错的原因,让他认识到别人也有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帮助孩子去纠正错误。

2、让孩子体验道德冲突?

为儿童安排一定的自由游戏的时间,让他们自然地体验道德冲突,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3、讨论道德两难问题

选择一些道德两难故事,让孩子从不同人的角度去思考讨论。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会犯错误的,没有永远的好人,也没有永远的坏人。

4、鼓励孩子改变规则

当孩子在玩一个喜爱的游戏时,鼓励他们改变规则,用不同的方式去玩。一定要强调指出,如果征得所有游戏者的同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5、让孩子自己制定一些规则

强调指出,什么是对集体有利的事情。避免让儿童决定有关的惩罚规则,因为他们常常喜欢制定一些残酷、苛刻、不现实的惩罚措施,而这些对行为的改变地无济于事。

6、鼓励孩子开展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能使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促进他们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7、深究意图和动机的含义

使用故事和木偶剧讨论人物的动机。比如,小杰弄坏了小熊的椅子,为什么弄坏的?小熊感觉怎样?小杰怎样帮助小熊会好一些呢?

8、表扬有道德的行为

对孩子的合作、帮助行为予以表扬,从而激发其他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辨别善良、公正和合作等行为。

9、使用真实的两难问题

在教室情景下,提出生活真正的两难问题,让孩子讨论。避免使用寓言或格言,因为这对孩子来讲太抽象,难以理解。

这些错: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有哪些问题


问题很多,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盲目遵循所谓的育儿“要点”和“重点”,从而导致更多问题。让我们先来看几个真实的例子。1.自信的父母,不自信的孩子育儿文章里面常说,父母一定要表扬自己的孩子,因为来自父母的肯定会让孩子建立起自信。有的文章稍微好一点,强调这种夸奖不能是笼统的“你真棒!”,而需要夸奖孩子的付出和努力,例如“你今天唱歌唱得真好!”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某个选秀类的节目中,一个孩子被淘汰了,主持人请孩子的妈妈上台安慰孩子,而妈妈第一句话就是:“儿子,你是最棒的!”明明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妈妈开口就说孩子是“最棒的”,为什么最棒的还会被淘汰呢?孩子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由此对妈妈的安慰不买账,依旧不停地流泪,依旧一脸不自信。2.无私的父母,自私的孩子育儿文章里面常说,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储爱罐”,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爱:如果孩子想要一个巧克力,那么我们就给她十个巧克力——这会让她知道,第一个巧克力是她想要的,剩下九个巧克力是我们对她的爱。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个妈妈一直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孩子喜欢吃鱼肉,妈妈一直假装自己只喜欢吃鱼尾;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新衣服,妈妈一直穿着旧衣服;给孩子琳琅满目的玩具,妈妈却不舍得给自己换个手机。上了公交车以后,孩子一屁股坐在唯一的空座上,丝毫没想到要给抱了自己一路的妈妈让座。3.强势的父母,弱势的孩子有的父母学历高,能力强,很敬业,事业上很成功,性格也很强势。这样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他们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同事、朋友的孩子做比较,一旦孩子落后,就觉得自己好像“输了”。甚至从孩子刚出生起,就报名各类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变强,孩子就能变强吗?父母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会让孩子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孩子越小,越难以应对和处理压力;即使孩子已经长大到足以“化压力为动力”了,他们也会认为父母并不承认真实的自己。孩子一直试图向父母证明自己,由此造成的悲剧,难道还少吗?1.自信,但不盲目自信——孩子不可能一辈子活在童话的城堡中在我们眼中,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他们有完美的肌肤,完美的笑容,完美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在朋友圈刷屏地发孩子的照片,甚至在外人看来几乎一模一样的九连拍照片。国外有个育儿专家曾说,自己非常喜欢夸赞孩子,直到有一天,她不由自主地说出了:“宝宝,你刚才放屁了吧!真香!”这样的话,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入了误区。生活中,一味夸赞自己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数。萌妈自己的妈妈从小就喜欢夸我,说:“我女儿是最棒的!”每次萌妈自己都很不舒服——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并不是最棒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总会有人在某些方面强于我。萌爸的妈妈也很喜欢夸萌爸,说:“你从小就是最棒的!”而当我们诞下小萌以后,我妈妈和萌爸的妈妈把这种夸奖延续到了小萌身上,她们一致认定:“小萌是最棒的!”自信来自于战胜困难和走过失败,而不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自信是对自我价值的确信和肯定,而不是因为“我最棒”的盲目自信!一味地鼓励和赞誉,只会让孩子难以接受真实的自己,变得不自信。真实的生活中,孩子难免会跌倒,会遇到强劲的对手,会遇到暂时难以逾越的鸿沟和障碍——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如何面对失败,面对真正的实力,再在这一基础上去奋斗、去拼搏。与其在孩子失败以后还说“你最棒!”,不如告诉孩子,哪怕不是最棒的,哪怕失败了,你的努力和付出也是有价值的。2.爱,但不溺爱——爱孩子,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母爱是无私的,父爱是深沉的——但是,我们并不是孩子的奴隶,孩子也不是依附于我们而存在的。这个世界上畸形的亲子关系实在是太多了。有父母一直无私为孩子奉献,甘愿让孩子“啃老”,哪怕孩子结婚生子有了孙子以后,还是自己来带孙子,儿子却打游戏到深夜,睡觉到中午。有妈妈不愿意自己的儿子早早结婚,希望儿子能一直陪在自己身边;即使结婚以后也想方设法地介入儿子的婚姻,和媳妇抢夺男人的心。也许你嫁的就是这样的男人,你遇到的就是这样的婆婆——那么,我们更要培养起自己和儿女之间良心的关系,成为下一代的“中国好公婆”、“中国好岳父/母”。我们爱孩子,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所谓“无私”的父母,实际上是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这会日益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让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当然,在婴儿前三个月时,需要第一时间满足他的需求,满四个月以后,除非是警报式的哭喊,否则不必第一时间赶到;在孩子三岁前,他会认为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们可以尽量满足他的需求,但是此后,就要开始慢慢给孩子讲道理——否则,爱,就会变成溺爱。萌妈一直都强调,我们爱孩子,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哪怕是所谓24小时的工作的全职妈妈,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萌妈曾经在初中时对自己的妈妈说过的话,在此送给大家:“你要为了自己而活!为什么呢?因为你如果指望我,未必能指望上;哪怕有朝一日你真能指望我了,你的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3.期望,但不过高期望——孩子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强势的父母常常培养出弱势的孩子。对孩子期望过高,容易扼杀孩子的潜能,阻碍孩子的发展。即使嘴里说着“我不给你压力”,但是孩子却会感受到无形的压力。记得萌妈自己上初中的时候,萌妈的父母也一直说“我们从来不给你压力”,但是考试跌出前三名,他们就会在饭桌上问:“没考前三还要买小人书吗?”孩子是很聪明和敏感的,哪怕你嘴上不说,各种细节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压力。更何况,强势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高,给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调查发现,很多高学历的父母喜欢拿自己作为孩子的比较对象,要求孩子以自己为榜样去努力。他们会说:“当年我……看看你现在……”,或者“我在单位……你在学校也应该……”,对孩子的要求会比一般父母更高。孩子和父母哪里有什么可比性!夸张一点来说,父母吃的盐都比孩子吃过的饭更多,父母的成熟是经历了多年的挫折、磨练才修炼而来,怎么能以此去要求孩子呢?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会让我们难以看到孩子的长处,进而给孩子更多的消极评价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多采取严格、甚至苛刻的教养态度,导致孩子的不自信和压力。我们要做的是,是降低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发现孩子真正的闪光点,帮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接受真实的孩子,那还指望谁来接受孩子真实的一面?写到这里,不由地想到了中国传统思想里的“中庸”有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文化内涵,但其包含的最基础的意思之一就是“不走极端”。时下,为了博眼球,不少育儿文章都只强调一种片面的育儿观念;今天萌妈想说的,正是大家要对这样的文章和教育理念予以理性的甄别,对于我们自己育儿过程中相对极端的行为进行反思和矫正,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记下孩子的对,忘却孩子的错


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天天犯错,而且还屡教不改,惹人恼火。为了让孩子守规矩、听大人话,有家长甚至选择将孩子每天做的好事与坏事都记下来,督促孩子的进步。为了孩子的成长,每个家长可谓是呕心沥血。可是,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

我们“采访”了几位绘画心理乐园的小会员,当妈妈向别人例数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是什么感受。孩子们会说: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妈妈总是喜欢翻旧账!有的会说,我已经改了,为什么妈妈还要记下来,有时候还总是提起我的糗事!纯真的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妈妈总是不原谅自己呢?

记功不记过,发现孩子的优点

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成长笔记中,记下孩子每一天的进步,每一天的功劳。但不可以记下孩子的过错。孩子与成人一样,都是需要得到更多的认可与鼓励的,不喜欢天天被打击、被批评的。我们记录下孩子的成长中的点滴进步,会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向前走。而写下他们的过错,虽然能起到惊醒作用,却让孩子时刻都觉得自己就是总犯错的人,错误也会相应的得到加深巩固。

原谅孩子的过错

孩子的认知体系、行为管理体制等都是无法达到成人的标准的,因此成长中有“不合适”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被接纳和认可的,在不同场景下,可以怎么做,同时引导孩子寻找更为合适的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探索世界。而不是纠缠于孩子目前的错误,而不做引导,否则,只会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

别再开启“咒怨”模式

谁都会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孩子也是。当自己的爸妈总是揪着自己的小辫子不松手时,这不是在帮助孩子的成长,而是在前方设置了路障,无法获得通行证的孩子,也就只能望而却步,甚至去走那些弯弯曲曲的小路。总唠叨孩子的错,只会拖住孩子的后退,让他动弹不得,并且,在努力挣扎的过程中,父母还会站出来说:你怎么不争气、总犯错!恶性循环,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吗?

拔掉你那不信任孩子的根!

很多家长会认为,只要家长不提醒,孩子就永远不会改正错误。这就相当于给孩子判了无期徒刑,永远都得不到爸妈信任的孩子,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也会等待着,不愿做出行动,这也是另一种对家长的反抗与不满。所以,家长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的历练,孩子是有能力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的,不要再不相信他了,给他自由与自信,才是最好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犯错误中进行的。从犯错到发现再到改正,就是孩子成长的轨迹。家长们,请学会包容孩子的丑,赞美孩子的好,同时做到正视孩子的成长。

必看:孩子一回家就让他去写作业?大错特错!


孩子一放学回家,你就急着问他,“你作业写完没”“没写完赶紧去写”......殊不知这句话背后,透露出多少你不知道的秘密。请全天下的父母记住一句话:“孩子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爱!”

01、不是“作业”出了问题,而是“爱”出了问题

很多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话是:“作业写完了吗?”

这句话折射出中国多少父母爱的苍白,爱的能力的缺失。

孩子在内心中呐喊:“你们爱的是我还是我的作业?”孩子们无法理性表达内心的意识,只能用行为和父母对抗:顶嘴、磨蹭、坐不住、沉默不语、惹是生非……

有爱的能力的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首先会和孩子打招呼:“宝贝,妈妈回来了,妈妈挺想你的,今天你累不累啊?别那么着急写作业,玩一会再写吧。”

孩子往往因为父母理解自己而努力,“妈妈,我写完作业再玩,我不累”。

孩子只为“爱”而努力,如果不是为爱而努力学习的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努力”,随着孩子长大很多问题会逐步显现。

02、换位思考,感受孩子

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不太想做饭,这时你的老公不关心你反而直接说:“饭做好了没有!怎么还不去做饭!”你的心情会如何?

你当时可能有两种选择:

第一,生着闷气去做饭,积累抱怨,直到抱怨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产生恶劣影响;

第二,是表现自己的情绪,直接抱怨甚至吵架,当下就产生恶劣影响。

换位思考,这就是孩子每天回到家里听到“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的真实心情和“讨厌父母”就是“讨厌学习”的后果。

03

请父母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

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不太想做饭,而你老公会关心地说:“老婆怎么了?累了就不要做饭了,我们出去吃饭吧!”你会觉得老公真好,内心的疲惫很快会消失:“别出去吃了,我马上给你做。”

当人被理解被关爱的时候,是最愿意付出努力为关爱和理解自己的人的。

请父母千万不要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一定要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孩子需要的是爱,而不是要求。

当家长真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对自己有要求;当孩子对自己没有要求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不是生活在“缺爱”当中,就是生活在“溺爱”当中。

04、孩子学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父母应该这样做:

家长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不经意间的言行导致孩子写作业拖沓、不认真,甚至不愿意写作业。

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不是天生就这样,而是跟后天的影响有关系。

相信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情况,下面这七点,就是孩子学习时,父母应该怎么做的正确打开方式,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要怎么做?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一边看电视或者拿着手机玩,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别磨蹭”、“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 。这时,孩子心里是很不高兴的:“凭什么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 你这样做会更好

在一旁看书,不打扰孩子学习写作业,当孩子有不懂的地方,能及时问你,给孩子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孩子会受你的感染,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因为,你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孩子写作业拖拉、不专心,很晚作业都没写完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想到第二天孩子还要上学,自己也要上班工作,就会训斥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还没写完!我不看一会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虽然家长很焦急,但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或者因为家长在一旁盯着感到紧张而写不出来。

? 你这样做会更好

严肃、平静地对孩子说:“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现在到了睡觉的时间,没写完也不准写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孩子会意识到是自己的原因,心里想:“没做完作业,怎么好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不然会被老师批评。”适当地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孩子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也不写作业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催赶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孩子还是不理会,于是,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写作业或睡觉了,心里埋怨,说家长是“暴君”。

? 你这样做会更好

平静对孩子说:“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老师会批评的。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双方各退一步。

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写作业。这就好比我们大人常说的“给双方一个好台阶下”,道理他们都懂,但孩子不喜欢被命令。

孩子作业字写得很潦草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一看就忍不住要发火:“怎么写得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甚至气得把孩子的作业撕了。孩子只是茫然,不知所措,不明白到底怎样才好看呢?久了也不当一回事了。

? 你这样做会更好

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因为作业写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没法批改,所以你必须重写了。这是我们说好的“规定”,不能破坏。你看,你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让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孩子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看到孩子考试不及格的成绩单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训斥孩子:“你看你,就考这么点分,你看人家谁谁谁,考了一百分呢!你怎么就这么笨!气死我了。”更有甚者使劲拽着孩子或打孩子。孩子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

? 你这样做会更好

其实孩子心里也不好受,你应该安慰孩子:“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找出没考好的原因,然后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这样,孩子会认真地找出原因,心里想:“我要努力,我一定行。”

在家长会上,因为孩子犯错或成绩不好,被老师点名批评很没面子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一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又打又骂,认为一定是孩子学习不够努力,上课不认真听才会考那么差,让自己在那么多人面前丢脸。家长这样的做,孩子没任何自信,要么学会暴力,要么胆小,一句话不敢说,会为自己找借口开脱,学会撒谎,不敢和父母说真话。

? 你这样做会更好

先把孩子的优点讲讲,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孩子会在你的鼓励下不断改进,并给你惊喜。

孩子问了个问题,不懂回答

? 很多家长是这样的

不耐烦或者搪塞孩子:“别瞎问了,把学习搞好就行了,脑子里每天不知道在想些啥。”然而,孩子心里想:“哎,没劲,总说学习学习,烦死了,不问就不问。”从此,遇到难题一概略过,不求甚解。

? 你这样做会更好

孩子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好事,你可以对孩子说:“你这问题把我难倒了,能问这么难的问题,证明你动脑筋了,不错。咱们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吗?”

孩子心里因为你的表扬和谦虚而感到高兴,以后遇到问题不会轻易放弃,锲而不舍地学习,逐渐提高自学能力。

“当家长越把家庭作业当成你的职责,孩子们就越不会将其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那些认为家庭作业对自己的父母要比对自己更重要的孩子,不会承担起家庭作业的责任。”

当你因为孩子做作业的事而生气的时候,是否在某种层面把做作业当成了自己的职责呢?

如果是,那么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做作业的责任还给孩子。这就意味着,如果孩子不写作业,或者磨磨蹭蹭,他/她就要承担后果: 可能是到时间就要关灯睡觉,即便没有写完作业;也可能是在学校体验作业没写完的后果。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做作业是一件新鲜事,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如何有效率地做,都需要探索和学习。

接下来的几条建议也许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做作业的好习惯:

1、在家里建立日常惯例,让孩子参与,一起头脑风暴,一起计划他放学后的时间要怎么安排。家长此时要真正的聆听孩子的想法,把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交还给孩子。惯例中也许会包含看电视、运动、做作业、做家务、洗澡等等。

如果这个惯例表看上去实现不了,你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要强迫。初次形成的惯例表需要实践几天,发现问题,再用好奇式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方式,确定最终的惯例表。

2、 每天都有一段专门的时间,关掉电视,放下手机,用于全家人安静地学习和工作。家庭里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孩子静下心来写作业。孩子模仿大人的行为模式,是他最直接的学习方式。

3、 观察一周的时间,看看孩子是如何对待家庭作业的。然后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聊聊你观察到什么,使用好奇的问题问问看孩子是怎么想的,这个时候你需要抛弃对问题的预设,倾听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做到只听而不评价;和孩子一起探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办法让做作业更有效?孩子是否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什么帮助?

4、 告诉孩子,如果他的作业需要帮助,你会在那里。但是你不会为家庭作业的事唠叨或提醒,然后,闭上嘴,离开,仅仅在孩子请求帮助时出现。家庭作业是孩子的责任,当你不停唠叨的时候,家庭作业就变成了你的责任。

5、 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有的孩子手里搓着橡皮可能会更有灵感;有的孩子可能习惯于边听音乐边写作业;有的孩子可能擅长写语文,但写数学作业时会感到困难,需要帮助;有的孩子可能正好相反,认为抄写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

6、 当我们开始把做作业的事交给孩子时,孩子也需要时间来建立写作业的好习惯。在他还没有形成习惯前,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糕,他可能忘记作业,或者花更长的时间。

我们需要做到不唠叨,不提醒,不解救,不指责,不发火,仅仅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给他充分的尊重与支持,而不是从他手中夺过写作业的权利。

7、 如果他真的没有完成作业,让他承担自然后果,这时也许他会遇到老师的责罚。你可以通过好奇式提问,帮助他一步步探索作业的目的与重要性。

8、 孩子的改变不可能一朝而蹴,但你可以从今天开始,尝试给予孩子尊重,将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权利,交还给孩子。

“与时间赛跑”是最大的教育陷阱,童年不应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场那旅行,爱对了,就什么都对了。

别错怪了孩子!——孩子不爱读书,孰对孰错?


很多家长问过我一个问题: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

那我问,当您把一本陌生的读物放在孩子面前,如果他问您:我读它干嘛?请问您能回答么?

所以请不要错怪孩子,孩子不是不爱阅读,而是他们不知道阅读的目的。我在这里给家长三个方法建立目的性。

1、陪伴阅读

适用人群:父母陪伴较少的孩子

目的:建立"可以通过阅读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快乐"的目的。

方法: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读给您听。这个方法比较简单。孩子会很珍惜这段时间,从而为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而渴望阅读。

2、适当示弱

适用人群:性格外向,自尊心强的孩子

目的:建立"我要帮助爸爸妈妈和老师"的目的。

方法:通过示弱,例如提问"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你能去书里找一找告诉我么?""妈妈也想知道这个故事,你看完了来告诉妈妈好吗?"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产生帮助长辈的目的和成就感,因为在孩子眼里,长辈都是无所不知的,所以这样的感觉非常奇妙。

3、挖掘探索

适用人群:性格内向,爱思考的孩子。

目的:建立"我要学会"的目的性。

方法:不停地提问,例如"龟兔赛跑的故事知道么?""这个故事出自哪本书呢?""他的作者是谁呢?""能给我介绍这个作者么?""这本书还有其他什么故事呢?"孩子不会就让他回去自己寻找答案。孩子的阅读兴趣就随着一个个不知道建立起来了。

不爱阅读,不要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引导的方法对不对也是重点,我的方法,不妨一试。

改正我一不小心就犯的错—负面告诫


改正我一不小心就犯的错—负面告诫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认识到我犯了这样一个错误,负面告诫。直到一天,xx生气的对我说,妈妈,你总是不许我做很多事。我突然省悟,我说了太多不。

回头看看来时路,我常与xx说,xx,画画不要乱图。xx,不要与小朋友打架喔。xx,不可以看很久电视喔。xx,不可以。。。。。。。

我总反复提醒着xx不可以做一些事情,因为我觉得xx总会隔一段时间便会忘记我的提醒又开始犯错。

而我忘了,其实不是xx的错,而是我的错,我纠结于负面告诫,逐渐的影响着xx,让他以为很多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却忘了正面的提示能带来的正能量。

我与xx说话也开始变得小心起来。。。。。。

xx有时做一件事情很磨蹭,之前我总是说,xx,你不要总是磨磨蹭蹭。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很生气,不停的提醒,xx却没见提快速度,仍旧不急不慢,每每,我需要提高声音说话批评xxxx才会较快的完成一件事。而现在,我改成了,xx,你可以很快的做完这件事,对么?

以前,我常对xx说,不可以把在桌子上画画。不可以把玩具放到床上来。现在,我改成了,xx,画画要在纸上或画板上画喔。xx,玩具要送回玩具屋喔。

以前,我常对xx说,再不起床就赶不上校车,老师就会批评你了。现在,我改成了,xx,起床了,你早些做好准备等校车,老师们会很高兴的。

我努力把一切说话习惯都尽量改成了正面期许、正面要求,一段时间下来,改变很明显。xx的配合度提高了,自信心也提升起来,更多的好习惯也在慢慢养成。

回头看看来时路,很危险。我差点给了孩子一个消极的人生观,我差点让孩子以为他什么也不能做。

还好,这个错误发现得不太晚。还好,我很努力的在改正这个错误。

这一路,你我共勉。

孩子满口脏话,是谁的错?


孩子满口脏话,是谁的错?xx最近和我说话总是屁、傻B、你妈的、傻子刚开始,我纠正、我引导,当时是改了,可过一会,又来了,从她的语气中感觉到是随口带出来的、带有小小的自豪情绪(每每这时,我真心郁闷),也可以理解为并没有恶意的脏话,但也不能总是满口的脏话啊,长久下去对孩子的品德和身心发展都没有好处。

我想,孩子讲脏话,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家庭氛围的影响,当大人互相交流、孩子与大人交流的时候多用文明的词语,比如请、谢谢、对不起、、、、、、,孩子在家听习惯了,在外面和任何人沟通自然而然的就会把这些词常“挂”在嘴边,大人以身作则了,在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熏陶、去影响,孩子就会跟着学;二是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昨天xx和我说:妈妈,同桌的小朋友帮我起了外号,叫我傻B,我不想理他、不想跟他玩,他还总跟着我叫,烦死人了,我又不想骂他。当时我是这样回答她的:那你暂时不要和他玩。聊了一会后,闺女说那以后我也叫他傻B。虽然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会有些冲突,但是由于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所以,我只能尽量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能控制的环境内给她一个好的语言环境。三是孩子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无心之中就学会了,周末的时候三三二二的小伙伴,有比xx大的,也有比xx小的,在一起讨论个小问题或遇到一某件有趣的事情,其间年长的小朋友说个屁,然后孩子们就跟着一起闹啊,玩啊,想想一下那个热闹的场面

在孩子总是喜欢说脏话的这个期间,还不敢总是纠正,越纠正越逆反,慢慢引导吧!

喜欢《同一问题孩子为何一错再错》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2020厦门中小学幼儿园错峰开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错的是我们…… 小学生都懂,蜜蜂是人类的朋友。因为蜜蜂的工作是传授花粉,而90%的果树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没有了蜜蜂,果树授不了粉,也就结不了果实;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实长大后,更是大多会长成歪瓜裂枣。 这就好像孩子...
    2021-12-09 阅读全文
  • 孩子自私小气不是错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
    2022-02-07 阅读全文
  • 孩子的错,谁之过? 最近家长反映,孩子越大了越不听话了,动不动还发脾气,回家光知道玩,看电视也不学习,没法管了。 每当听到类似抱怨的话,我都会反问家长: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孩子光想着看电视、玩...
    2020-11-1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孩子的错,谁之过?》 在漫长的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去反思、去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利的,这样孩子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些家长也会有此疑问,最近就有家长反映,孩子越大了越不听话了,动不动还发脾...
    2021-05-17 阅读全文
  • 妈妈的错 昨天早上,我跟往常一样接待孩子入园。易文博小朋友的妈妈领着他来幼儿园。刚进门,易文博妈妈便对我说:“老师,今天中午我想把宝宝接回家吃午饭。”我说:“噢,是有什么事吗?”她支支吾吾地说:“噢……是有点事...
    2020-09-29 阅读全文

小学生都懂,蜜蜂是人类的朋友。因为蜜蜂的工作是传授花粉,而90%的果树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没有了蜜蜂,果树授不了粉,也就结不了果实;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实长大后,更是大多会长成歪瓜裂枣。 这就好像孩子...

2021-12-09 阅读全文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

2022-02-07 阅读全文

最近家长反映,孩子越大了越不听话了,动不动还发脾气,回家光知道玩,看电视也不学习,没法管了。 每当听到类似抱怨的话,我都会反问家长: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学习?为什么孩子光想着看电视、玩...

2020-11-10 阅读全文

在漫长的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去反思、去思考自己的方式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有利的,这样孩子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些家长也会有此疑问,最近就有家长反映,孩子越大了越不听话了,动不动还发脾...

2021-05-17 阅读全文

昨天早上,我跟往常一样接待孩子入园。易文博小朋友的妈妈领着他来幼儿园。刚进门,易文博妈妈便对我说:“老师,今天中午我想把宝宝接回家吃午饭。”我说:“噢,是有什么事吗?”她支支吾吾地说:“噢……是有点事...

2020-09-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