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收入与孩子学校
发布时间:2021-03-03 幼儿与家庭教育活动方案 教育孩子笔记 家庭教育网上有人发了一个帖子,询问“朋友小孩要上的小学里很多家长都是富人,会不会影响到小孩子的人生观?”
chenhui0101问:身边发生关于孩子上学的问题:朋友孩子该上小学了,孩子户口所在的街道有好的小学(市级),但是这些小学里面的学生大多都是有钱人的孩子,平时接送孩子的不是宝马就是奔驰,朋友家就是普通2箱车,学生间很容易出现攀比。对于老百姓家庭的孩子上所属街道的小学和有钱人花钱上这所小学,2个阶层的孩子产生了很多上学期间的"矛盾"请各位家长给点意见,是上是不上?谢谢!
网友评论:
xiaogezi1973:当然要上好学校,人家是花钱进这个名校,你是不花钱就“片”进名校的话,好歹也“公平”一次。至于孩子,小学期间攀比不太多,据说到初中才开始有这个意识,尤其是男孩。孩子有孩子的“心态平衡”机制,关键在于大人怎么引导吧。再者,碰到攀比就回避,将来你能让他回避一辈子?【722331.COM 教师资源网】
睿睿0506妈妈 我初中转学时忘带衣服,前2个月全是穿的我姐的旧衣服。毕业时我一要好的朋友跟我说,我刚转去时要多土有多土,但是这对我们的交往没多大影响。前不久看冼星海传记,他妈妈帮佣他还上大学呢。有好的条件一定不能放弃。至于攀比问题,就看父母的引导了。
那么你认为他朋友的孩子是该上还不不该上这个小学呢?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性格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家庭环境在儿童性格形成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俗称“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在家庭因素中主要有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等。
1、教养方式:
(1)父母教养比较民主,则孩子独立、大胆、机灵、善于与别人交往协作,有分析思考能力;(2)父母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则顽固、冷酷无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3)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就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4)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则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社交能力;(5)父母教养意见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6)父母支配型教养孩子,孩子就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2、家庭结构:有研究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均优于来自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这主要与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等因素有关。
3、家庭气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的社会,如果不注重对独生子女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等不良行为。如果对独生子女进行正确教育,亦可形成如尊敬师长、关心同伴、不挑食、爱劳动等良好性格。此外,父母文化、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孩子性格亦有一定影响。
小编总结:家庭环境在儿童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家长们要从小给宝宝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了解儿童在不同时期的性格特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使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成长起来!
育儿观念: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
育儿观念: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健康美好的家庭环境对人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浪潮冲击的当今,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希望每个家长,一定要诱导孩子朝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成长,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完美的良好教育体系。
家庭环境和孩子成长关系非常密切,家庭环境能够影响人,塑造人和改变人。孩子成长和家庭环境的相互关系如下:
第一,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第二,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第三,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
第四,在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第五,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第六,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满怀信心。
第七,在赞扬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爱人爱己。
第八,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慷慨大方。
第九,在慈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充满爱心。
第十,在知识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明白事理。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每一个家庭就要特别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起码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情有爱,会做人做事的正常人。
现在有些家长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学校教育学雷锋,做好事,给得重病的学生捐款,有的家长就是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做,不肯给孩子钱。我们班有65名学生,而捐款的学生却只有22名,问其原因,都是爸爸妈妈不肯给。其实做家长的应该明白,这不是一点点钱的事情,这是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孩子要有爱心,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才能健康成长。如果人人都有爱心,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就会温暖而和谐;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成为没有情感的世界,就会变得冷冰冰。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想要孩子健康成长,请家长好好用心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孩子。
家校合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齐头并进
为了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形成家校合力,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学校特意在第二届科技节的项目中增加了一个亲子互动的比赛——萝卜搭塔。
在比赛中要求有一位家长和两位学生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家长负责切萝卜块,学生负责搭塔,在单位时间内,哪组的塔搭的高为胜。
随着裁判老师的一声令下,只见家长们手起刀落,有的把萝卜切成大块,有的把萝卜切成小块;有的切成方形,有的切成条形;有的不管是什么形状,先切成什么是什么……孩子们一个个一手拿切好的萝卜,一手捏细小的牙签,小心谨慎的用牙签把一块块切好的萝卜组合起来。有的两人一起做,有的先各做各的。萝卜塔的底座一会儿都出来了,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有长方形的,有多边形的,还有的不知道是什么形状的,走过去一问,才知道是为了稳固,自己扩充了底座的边沿。
有的家长只管自己切萝卜,有的家长一边切,一边还嘱咐孩子注意怎么搭,有的干脆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帮着搭上一把……
有的孩子只管自己搭,不看周围的,心无旁骛;有的孩子一边搭,一边还要和身边的小伙伴商量一下,很细心的样子;有的孩子搭了一会儿就走到别的地方看看,侦查一下其他小组的情况,回到小组就大声报告,好像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很自豪……
旁边的工作人员也忙的不亦乐乎,一会儿计量高度,一会儿提醒时间,一会儿悄悄指点一下,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很多都举着手机拍个不停,为家长和孩子们的作品不时发出一阵惊叹!
随着一声结束的哨声,24组亲子合作的萝卜塔都高高的展示在大家面前,有的塔亭亭玉立,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有的塔高大威武,像个雄赳赳气昂昂的武士;有的塔,哈哈,在摇摇欲坠呢,它的主人在旁边不停地跳脚,叫着别碰啊,别碰啊……最高的萝卜塔达到了一米五十几呢!
在这次“萝卜搭塔——亲子互动”活动中,家长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创意和动手能力,并非像在家里表现出来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样子;孩子们也感受到了家长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在合作中家长对他们的支持与尊重。学校希望在这样的活动中,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有效沟通,指导家长与孩子的畅通交流;也希望在这样的活动中,家校合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齐头并进,为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做出有效的举动。
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的重要联系
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中国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人到六七十,难道就不要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吗?如果一位80岁的老奶奶,能够跟孙子学着玩游戏,能够试试孙女的新裙子,能够跟孩子出去郊游,我相信这个老人一定是幸福、快乐的,因为她仍然保持着成长的力量。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看重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自由。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好的职业、多好的爱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任何好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我相信尊严与生俱来,它不是被父母赋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个人的尊严是他(她)自己的选择。我记得女儿5个多月就在选择玩具这件事上,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个人取向。她的周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空药瓶子,她喜欢“咔啦咔啦”起劲地拧瓶盖。我们家的阿姨就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 ”可是我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我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那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电动娃娃好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孩子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不该粗暴地剥夺它。
我们的社区经常会举办孩子们的游艺比赛,有一次我女儿去玩,得了很多奖券,可以兑换玩具或是家庭卫生用品。之前她都是换气球的,但那一次她特别犹豫,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已经是大孩子了,不要气球了! ”那时候正闹“甲流”,她就选了一块洗衣皂。回家以后,她一天十遍八遍地提醒我们:“你们洗洗手吧,那个肥皂是我带回来的! ”家里的洗手液都不能用,洗手全用她拿回来的洗衣皂,那段时间我们全家人的手都特粗糙!但是我们觉得要充分肯定她的劳动,因为她牺牲了自己的气球,她在为我们着想。 “尊严”关联着“责任”,她有这种意识,觉得能为别人做事很光荣。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 ”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指标是“自由”。很多人问我,你这么主张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诗词吗?我说我当然教。可我不是让她手放在背后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她在踩着滑板车跑时,我们俩大声地背诵;是她在浴缸里泡着、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说:“妈妈,我们背首诗吧! ”
她背诗,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你想妈妈吗?”她冷不丁地说了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她背诗居然能“活学活用”!她喜欢把我们的大床当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说:“你别蹦了,都把我们的床单蹦破四条了!”谁知她一边蹦,一边高声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结舌。
后来她竟然开始给人讲诗了。杜甫的《春望》,我听她给别人讲过一个特别“雷人”的解释。她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说的是杜甫他们那儿地震了。国还在,但是震破了;山河也在,但是走样了。为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因为地震太厉害了,大家很伤心。 ”听着她这个地震版《春望》,我想我没有办法纠正她。她3岁时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惨景,4岁时看到玉树地震,后来她又看到日本海啸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种苦难。所以我想,那就让她这样解读吧,长大了老师会给她讲“安史之乱”的。
女儿从小就在解构经典。但是我没有纠正过她一次,因为我觉得,她可以胡说八道的年华还有多少呢?我很留恋她可以胡说八道的自由。她不知道什么是权威,她认为她有阐释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可能到她读小学时就要被剥夺了。我认为小孩子在思想上的自由期持续得越长越好,这样等他们长大了,还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规的思维能力。
有一次女儿坐在床上看唐诗,正好那个标题的字她都认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像见到老朋友似的点点头说:“哦,这也是王维的。 ”我就教她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讲到一半,她说:“王维的诗,也不是都好。 ”我说:“怎么不好了? ”她说:“不押韵。 ”我一看,还真是不押韵。到了晚上,我正在漱口,她突然摇头晃脑地感慨:“李白这个人,写诗还是可以的。 ”我一口水差点喷出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起码比王维押韵。 ”我后来一想,李白的诗不管多么清浅通俗,还真都押韵。我发现她能讲出一些我没想到的道理,因为我讲诗词讲了那么多年,对大家难免心怀敬畏,却也失去了一个小孩子对诗词的遴选标准。所以,现在经常是她给我讲诗词,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我愿意呵护她这种自由的权利。
让一个人有尊严、自由地成长,是我们的一种期许。有时我看着女儿练琴、跳舞或者画画,我就很欣慰。我一点都不求她在专业上能有多大成绩,她只要能在里面找到一种快乐的能力,就够了。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缺少艺术方面的训练,所以我们感到压力很大、疲惫不堪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寄托。我女儿酷爱画画,碰上别人过生日、送礼物,她都说:“我给你画幅画吧!”口气就跟齐白石似的。她现在还不会写作文,但是外出旅游的时候,她可以用绘画记录旅游日记。我觉得这个挺好,因为她有自己的表达,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会因为没钱而被剥夺,一个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本事让自己快乐起来。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 ”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我们越来越失去了一种审美的眼光,而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同一种功利标准的筛选。我们越来越成功了,但是我们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失去了那种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漫步时心灵上的愉悦。
“成功”,或许是一个评判人的标准,但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标准。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套综合、多元的标准体系。一个人,只要生命能成长,就一定有未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对料事如神的老酋长很不服气,有一天他捉了一只刚孵出来的小鸟放在身后,问老酋长:“我手里的小鸟是生还是死? ”他想,你要说它是活的,我手指一捻就掐死它;你要说是死的,我手心一张就让它飞起来。凭什么你说的都是对的?我一定让你错一回!结果,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宽容地一笑,他说:“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
这是一个好故事,它关乎生命的成长。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男孩教育最好家庭学校对接
读《儿子不再胆小了》一文时,我不禁想到了美国经典的青春课外读物《小男子汉》。这本读物中有一个令我目瞪口呆又回味良久的情节:梅园(学校)的孩子们可以在周六晚上洗完澡之后打15分钟的枕头仗。在这一刻钟的时间里,孩子们尽情胡闹,如战士般冲锋陷阵,教职工则置之不理。如果超过时间,处罚是失去下次玩的机会;而充分享受这15分钟的条件是孩子们必须在其余晚上乖乖地睡。这一情节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男孩教育要遵从男孩的天性。
男孩子有心理上和气质上的鲜明特征,如直爽开朗、大胆好斗等,有一首歌曲里的两句歌词很能说明问题,"男孩子下雨天他也不带伞"、"男孩子遇事就爱打抱不平"。男孩行为上这些特征的形成,不仅受到遗传基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如果教育者对孩子的关心大多放在对其学习成绩、身高体重上,而对他们心理发育和气质的形成却较少关心,孩子容易变得性格内向、胆小怕事。
其次,男孩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及独立性就开始萌芽,不喜欢大人把他当作什么都不会干的小孩子,喜欢有独立做事的机会。唐朝柳宗元写过一篇《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就是:种树时要认真,种完后就不要再去管它。学他种树而不成功的人,失败之处就在于对种下的树过分关心,"虽曰爱之,其实害之"。适度放手甚至有时袖手旁观,收到的效果往往比一手操办要好得多。
此外,学校是男孩教育的重要阵地。
目前的教育现状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中考、高考是悬挂在每个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绩虽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却仍是大家关注的主要标准。在这一杠杆衡量下,抓学习、抓成绩占据了教师工作的绝大多数时间,乖巧勤快的女生相对受教师喜欢,棱角分明的男生相对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近年很热门的"西点军校"的成功,折射出的恰恰是普通教育中男孩教育的弱势。在大环境没有办法及时改善的情况下,教育者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坐标内追求完善,比如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对男孩给予更多的包容等等。
另外,要重视培养男孩的规则意识。
比较好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共同遵守,保持相对稳定,逐步提高要求。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这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路易莎笔下的梅园、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之所以受到这么多孩子和成人的喜爱,与学校和教师重视教孩子们要诚实、忠于职责、做好人、鼓励他们相互帮助、亲近自然界等有莫大的关系。在那里,孩子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自学、自立、自制等好品质。
在男孩教育方面,如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成功对接是最好的,在无法对接甚至可能错位的情况之下,有一方必须坚守。阳光男孩的成长并非毕其功于一役的事,它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时间地栽培或者矫正,这就要求教育者有长远的目光和持久的耐心。
育儿观念: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
育儿观念: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我家贝贝幼儿园已经上了2年半了,作为父母,我们感谢老师的辛勤培养,是幼儿园给了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舞台,在集体中,他们开始学会尊重和纪律,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科技幼儿园的教学理念能够让孩子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释放自己的活力,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作为父母,自从孩子出生一刻我们就明确了教育孩子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孩子的
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下几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1)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孩子性格养成至关重要。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孩子会感到安全。平时我们和小朋友的交流比较多,多和他说话,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形成了类似朋友之间的关系,既可以说说悄悄话,也可以互相之间开开玩笑,嬉戏打闹。多交流不仅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他敞开心扉,更容易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2)培养孩子的兴趣,作为男生,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喜欢科学,加之科技幼儿园又是全国唯一以科技为特色的幼儿园,因此极大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加以引导,给他讲各类科学知识,比如生物,物理,天文,军事等百科知识。孩子看过不少科技方面的书,对恐龙、鳄鱼之类爬行动物特别有兴趣,我们就带孩子上博物馆,加深他的感性认识。科技幼儿园作为一个平台,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少科技活动信息,我们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并小有收获,小朋友对玩科学更有兴趣了。
3)理科男的文科修养,由于我们都是工科出身,因此孩子也一个标准的理科男(老师语),培养一些人文方面的兴趣有助于使孩子更为全面一些。我们为小朋友选修了一门乐器,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一个不断坚持的过程,有欢笑也有泪水。我会半开玩笑的对孩子说:“如果你今后失业了,至少还可以去教弹钢琴挣钱换你想要的玩具啊,爸爸就没这个本事了”,他听后呵呵一笑。每次学习认真时,还可以获得几颗小星星,集满那些小星星就可以换等值的玩具,这算作孩子的劳动所得,这样他对学习就会更容易接受,也使他了解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有收获。每晚睡觉前,爸爸都会讲故事给孩子听,从早期的各类绘本到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水浒)到最近在讲的东周列国志,这些书本中丰富的词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对培养小朋友的语言能力,理解力,想象力都帮助颇大。
说完了经验,也说说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希望获得各位爸爸妈妈好的经验分享。现在的小朋友家庭条件普遍优越,很自然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要让他知道感恩,懂得关爱家人,关心身边的人,学会珍惜。这也是我们需要在孩子的教育中加强的,必要的时候也要让孩子吃吃苦。
家长要与孩子分享入园的美好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可带着宝宝到所要就读的幼儿园附近散步,如果幼儿园允许,还可以到园中的活动场地玩耍,暗示孩子“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以后要做幼儿园的好宝宝”等,这样孩子正式入园时,就会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家长应有意识地描绘幼儿园的美丽,让孩子产生一种向往。
根据一些刚入园就特别能适应幼儿园生活、不哭不闹的孩子家长的调查,发现这些家长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入园之前都曾经说过鼓励性质的话,比如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宝宝这几天真乖,我们过两天到幼儿园去。”或者告诉孩子“幼儿园里也有许多跟你一样乖的好宝宝,我们去找他们玩好不好啊”。
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他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切忌不要对孩子刨根问底,造成孩子的情绪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