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为什么让我的孩子在美国念书

发布时间:2021-03-01

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为什么让我的孩子在美国念书》,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之前读了一篇分享文章,一对跨国夫妇认真分析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回中国念书。很多观点有一定参考性也有一定真实性,提到很多经济原因,也能理解。美国加州硅谷的生活费确实很高,国内的教育费用确实较低。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写一篇文章说说我看到的美国高中以及这里的教育制度,以及等我有了孩子,为什么我一定会让他在美国念高中。

扫盲:美国高中什么样?

我之前的工作地点是旧金山市区的一所私立高中,学校招收了几十个国际学生,许多孩子都来自中国。之前的一年,我在旧金山湾区的一所公立高中工作。从公立到私立,论教育质量与环境,私立学校都更胜不止一点点,当然价钱也不是一般蓝领家庭能够负担得起。

美国政府提供免费的公立教育,学生只要有初中的毕业证书就可以就近入学,不需要任何成绩。但是由于学校没有权利选择学生(个别“磁石学校”除外,比如旧金山的LowellHighSchool),因此学校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学区的好坏。

私立学校由学生自己申请,然后提交高中升学考试的成绩。私校一年的学费大约在1.5-3万美金之间,寄宿学校则更贵,一般在4-6万美金之间。家庭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孩子,也可以申请私校的助学金,如果成绩非常顶尖甚至都能够将学费全部免掉。更多的公立与私立的区别可以再写一整篇,所以我还是直切主题,说一说我感觉的中美高中教育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劣势。

中国高中=机械重复的作业+无休无止的考试!

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很感激自己能上一所充满人文精神的高中,遇到许多睿智博学的老师,尽管后期学校也迫于升学压力取消了许多课外活动,但是想起当年的课外阅读书目以及高一的社团活动和学生会,还是觉得曾经有过很美好的经历。

当然,除去这些有限的活动,记得更多的是每天无穷无尽的作业以及一轮又一轮的考试。每天9节课从早上到晚,几乎就是机械的重复,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上大学。成就感,自然是有的,但是仅限于考试成绩好的时候。那种某一次考试发挥失常的痛苦常常招致无数个夜晚的辗转难眠,想必任何一个积极进取的非学神或学霸级的普通学子都会在此频频点头。

然而除此之外,我不记得我有任何兴趣爱好,甚至任何可以让我的大脑暂时从学习压力中释放出来的东西。就算是恋爱都处于被遏制的状态,每天躲躲藏藏,本来应该是唯一的快乐,反而带来更多的焦虑与烦恼。回忆高中三年,绝大多数记忆都停留在许多的考试,许多的作业,以至于在偶尔喘息的间隙跑出去疯玩一场,亦或者在晚自习时与同桌小声说话的片段都成了记忆中难以寻觅的奢侈品。

结果是:除了会考试,我什么都不会!YJs21.cOM

这样的学习模式,从优势来说,这是学习的充实感,知识掌握巩固的连续性,是单纯的学生生活,是全面而扎实的基础教育。但是三年之后,我收获的除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什么都没有。我没有爱好,没有特长,不参加体育活动,从来没有做过家务,不会任何生活技能。除了会考试,我什么都不会。

我也不知道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是走着这样的步骤,没有谁与谁不同。我们都是拿着一样成绩单,算着一样数学题的高中毕业生。

我更不知道将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除了学习还能做什么;却随波逐流地与其他人一样懵懵懂懂地走进大学校门,又不由自主地因为一件叫做“毕业”的事情被“流放”到那个十分陌生的社会大熔炉中去,去接受锻造,接受挑战,既能承受失败,也要不屈不挠,但这一切对于仅擅长纸上谈兵的我们无疑是痛苦而艰难的。

那么对于过来人的我们来说,明知自己的下一代也会面临同样的一份艰难,又为什么不早作打算,让他们尽早做人生规划的主人?

美国高中=精彩纷呈的课余活动+自由自主的选课模式!

10月份在国内参加教育展的时候,许多家长都告诉我,他们的儿子们是如何偷偷跑出去打篮球然后被校长抓回去训话,是如何每天作业写到凌晨一点多钟又在6点起床去上学的。

我常常忍不住以此对比我每天工作的高中:每天2点半放学,学生去打球,去参加社团活动,去剧社,去乐队。自主选择课程,课后也有辅导,但是一般不会超过2个小时。每个月学校还有各种“全民狂欢”,舞会,rally(拉力赛),游行,变装周,学生之间也常常有各种私下的派对,课外活动非常地丰富。

而更让我欣赏的却是允许孩子们自己选修课程的模式。所有学生有一定的主科必须选择,同时对于单独的学科,只有规定的必修内容,其余的内容则列为选修范围。一旦完成了必修内容,剩下的课程就可以都由自己选择重点学习的对象,包括艺术或者音乐类的课程一样都可以作为大学升学的重点课程。偏科没有关系,全科也可以,只要每选的一门课都认真获得好成绩。

因此,我从来不觉得这里的高中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相反,它可能比国内的高中更辛苦,因为它对学生提出的是更多的要求。学习方面,这里的课程与国内大同小异,学生有必修的主科以及可以选修的副科。不论主还是副,作业量都很大,每天3-4小时也是必须投入的精力。尤其是一心想要上好大学的学生,从11年级开始往往需要修许多AP,包括经济、心理、环境科学、生理学等等,其难度与深度都远远高于国内能提供的课程,那么晚上熬到12点多也是常事。在这样的学习强度下,学生们也必须要很努力很辛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结果是:除了学习,我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美国申请好的大学,学习成绩好只是底线。真正能够进入顶尖名校的孩子,除了有4.0的GPA,往往还同时参加好几个社团,一定是一到两个体育队的成员,大部分在学生会担任要职,周末还要去医院或者救援所做义工,暑期一定不能闲着,背包旅行,长期义工,愿意多学习的学生可以注册名牌大学的暑期课程,足够优秀的学生甚至都可以申请到大学的研究所里面做实习。

这样对学生多元化的要求与期待,始终不断地敦促着孩子们永远朝着全能的方向发展。而这些除了学习以外的忙碌,往往都是孩子们所爱好的事情。也正是因为从小的熏陶,才使得这里的成年人们普遍都有积极向上的个人爱好。不至于同我们一样一离开校园就迷失方向,一下班就无所适从只会上网看电视,放假则成为沙发土豆白白荒废一个又一个周末,身体越来越差,等待退休的时候又仿佛回到了刚毕业时的迷茫,陷入一天又一天的无所事事的焦虑之中。

在美国,一个普通的计算机硕士,周末可能在动物园从事保护蛇类的工作;一个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数学老师,却有可能是攀岩高手,钟情各种极限运动;一对从事金融工作的夫妻,到了周末就成了专业潜水教练,免费教中学生潜水技巧……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我越来越开始怀疑从小被灌输的那种除了学习什么都可以放弃的价值观是否正确,那些为了学习而没有任何个人兴趣的日子是否值得。

会生活=努力学习+认真玩耍

我常常想,其实当年念高中的我也愿意去做义工,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喜欢学历史,喜欢跑跑跳跳。如果当年的我也有像今天我眼前这些学生一样的机会,我也会参加学校啦啦队,也会每周末去教堂整理衣物、帮穷人分盒饭,我也会有许多时间读我喜欢的小说,选更多的历史课,学更多的文学课,不用做那么多的数学题。

我看到我的学生们会很辛苦很辛苦地念书,但是也会在周末的舞会很认真很用力地玩一个晚上;我看到我的学生们为了各种课外活动忙得焦头烂额,但是这些活动却能带给他们巨大的乐趣和深刻的回忆,同时也充当了紧张学习生活的调节剂,而且它们往往会变成伴随一生的爱好和追求。从这些学生的身上,我看到的是更多的笑容,更多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更多想要为了自己理想努力的动力。这样的孩子,我不知道他们将来会从事怎样的工作,但是他们一定会是快乐的人。

请给孩子一个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等我有了孩子,我不想自私地为他设定一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老路,因为我已经知道这条路会是什么样子。我宁愿他能有机会去拥有自己的选择,能够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的成绩不用非常好,但是在他意识到他可能永远上不了顶尖名校那一天时,他还能很自信地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有许多喜欢做的事情,我还是体育队的明星。”

他的青少年生活不用依靠一张成绩单上面的数字来衡量也能过得充满幸福感,并且像这里千千万普通的高中孩子一样,进入一个普通的大学,拥有一个平凡而快乐的未来,永远保持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好,那么这样的孩子,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我相信他也会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因为他有一个富有的精神世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为什么美国的孩子胆子大?


富有20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辅导员、日本的冈崎喜子为此访问了美国215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经过研究,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

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

2、决不总是围着孩子转

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

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3、让孩子接受锻炼

工程师杰姆斯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进城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发。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城。为什么这么做?杰姆斯说:为了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4、教孩子使用工具

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工具包括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

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5、教孩子适应环境

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

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6、进行自我保护训练

时装设计师密契尔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7岁得男孩,他带他们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

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为什么美国孩子个个都自信?


美国的小孩,不管学习好坏、长得丑俊、高矮胖瘦,个个都是趾高气扬、活灵活现的,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些孩子都特别自信。

那么,他们的自信是从何而来呢?

一.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孩子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美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他们爱孩子,尽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享受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尊重、鼓励、欣赏、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我爸妈爱我,肯定我。”他心里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能做到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他们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所以不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逼着孩子去代为完成。他们知道每个孩子各有特点,会鼓励孩子做他自己,扬长避短,相信孩子最终都会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因为他是父母的宝贝,不是因为他是什么“钢琴神童”或是“数学天才”,或者他得到过什么奖。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你奥数比赛得奖了爸妈才高兴,孩子心里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父母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再对孩子提出高标准,孩子长此以往会变得紧张、焦虑、患得患失。

精神科医生认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多数都能从其家庭教养方式中找到症结。父母对孩子性格和情绪的影响超过了学校和社会。

二.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来自自尊,一个人首先自尊,然后才会自信。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内在的,只关乎自己的,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

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会都要尊重他。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他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他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他不善表达,但是他体育好。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项得以发挥,从而确立他的自信。

一位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学习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在赫赫有名的大制药公司里工作。在公司里她常常感到窝火,因为那些美国同事技术知识都远不如她,却个个自我感觉极好,张口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这个课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她,却总是在找自己的不足,开会时从来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做得多么好,实际上她比所有的人贡献都大。她觉得和美国人相比,自己在实力上最强,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为这个她在公司里失去了很多机会。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学了,她参与了学校的活动后,感慨万千地说,美国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个脑子明显有毛病的孩子,老师都是一直在鼓励,十道题做对了一道,老师马上让他到前面将那一道题算给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励他继续努力,没有分毫的讽刺挖苦。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没有自信吗?哪里像我们小时候,考试没考好,父母说骂就骂,违反了纪律,老师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哪里有一点尊严可言?

她说:“像我这种全校第一的尖子生都被打击得自信全无,别说那些差生了,难怪那么多学习不好的同学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美国的成年人把小孩当做大人一样尊重:父母进入子女房间要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其他隐私……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

一个不被尊重的孩子不仅没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因为没有人给他示范过。

教育学家们在深入研究后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们就会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用努力进取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当务之急不是让孩子学认多少字,背多少诗,做多少道题,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细小的感觉,给孩子培养出一份自信心来。

三.赞赏使孩子自信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孩子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如果他经常被表扬,他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他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因此,家长在生活中应当对孩子多一些赞赏鼓励少一些指责批评,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夸奖和赞美,不要害怕会把孩子给“夸得不知天高地厚”“夸得骄傲了”,有自信的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当孩子遭遇失败或孩子行为有过失时,不能对孩子全盘否定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能盛怒之下对孩子拳脚相加,这种做法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创伤。

在美国,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对孩子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

我女儿上二年级时,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级和另外一个班级合作排练一台节目给家长们做汇报演出。那天,在学校的大会议室,两个班的学生家长们都拿着相机摄像机,一排排地坐好。孩子们轮番上台唱歌跳舞、朗诵、演小话剧。我注意到,诗朗诵是大家轮流念的,每个同学的演出机会基本相同,都有三四次独立表演的机会。能力强的孩子会把台词记下来,背着讲,而有些孩子则手拿台词照着念,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长们最热烈的掌声。

200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学校必须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缩小或消灭劣势群体(如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之间在学业上的差距。其实,美国的学校不仅仅是在学业成绩上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在文艺体育各项活动中,也尽可能地给所有学生同等的机会,给每一个人参与的权利。

小学的运动会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参加比赛的,篮球足球棒球等运动队还有管乐队弦乐队,谁想参加谁就报名,不是根据个人水平甄选的。无论是表演还是比赛,观众们都是掌声雷动给予孩子们鼓励。

从上一年级开始,班干部就是大家轮流当,上讲台演讲,人人都有资格,怎么讲都行。有的小孩讲话没个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后语,老师会表扬他的观点特别,勇气可嘉。

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挑出孩子的优点、亮点,进行表扬,而忽略孩子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好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好,长处会越来越长。孩子因为自己的长处而得到自信。

最开始接触到美国学校的老师,我以为自家孩子比较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后来发现,几乎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才知道鼓励学生发现孩子的长项是老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美国的父母认为孩子身上显现出的性格行为上的缺点,大多数都与父母的教育不当和榜样欠佳有关。

所以,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带孩子的父母。

四.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会有意无意否认孩子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孩子的话语。比如孩子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我们会斥责孩子: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孩子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你端不稳的,看把盘子给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课难,我们会说:“怎么别人会做就你不会?你一定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讲。”孩子要尝试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会说:“得了吧,你那两下子我还不知道,别丢人现眼了。”

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对象,父母依旧不放心孩子的眼光。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人,连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断能力,他的自信从何而来?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如果孩子说热不肯穿外衣,那么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热。可以替他拿着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时候再给他穿上。他觉得课程太难,和他一起分析难在什么地方,找到症结,帮孩子解开。他想尝试任何事情,都给他机会让他去试,给他充分的信任和学习的机会。

自信,一个人真正内在的自信,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培养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自己先对自己的小孩有足够的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得过奖,不管孩子的考试成绩如何,不管孩子学的是哪个专业、上的是哪个大学,甚至不管他上没上大学,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将来要干什么,并且踏踏实实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那么,他就会在未来的世界里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学历、工作成就、金钱、外貌这些外在的价值支撑,他自己认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的平和正是来自于此。

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经常听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其佐证之一是中国学生在各种国际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比美国学生好的成绩。但,“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以至于有了“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说法。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我们需要思量: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问道:“钱学森之问”

在很多方面,我们都主张向美国学习,但惟独在基础教育领域,一向不屑向其请教。理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引人注目的“扎实”,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出人意料的“差劲”。事实果真如此吗?

疑问一

在1900~2001年诺贝尔科技、经济奖获得者全世界共534人中,美国有230人,占43%,而中国人获奖人数极少。并且美国人获奖比率还呈上升趋势。为什么美国基础教育“差劲”反而顶尖创新如此之多,相反,中国的基础教育如此“扎实”而重大创新贫乏?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差距的根源在哪儿?

疑问二

有人统计了1999~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学与中国6所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一流大学在《自然》、《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结果是,6所中国一流大学总和只有20篇,还不及哈佛一所大学的零头(399篇)。难道都是基础“扎实”惹的“祸”?

美国经济之所以发达,之所以把诺贝尔奖频频收入囊中,一般公认的解释,就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特别发达。那么,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美国的高等教育如此发达?发达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有无联系?如果美国的基础教育真的“差劲”到美国人无法忍受,那它又怎么孕育如此发达的高等教育?

这些问题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对比:美国见闻与中国现实

现象一

美国知名大学间竞争激烈的表现之一,就是看谁能给既贫寒又优秀的学生提供最优越的条件;而在我国,各大名校之间拼得最凶的是争夺各省市的高考状元。

哈佛大学每年的学费收入,主要用于学生奖学金的发放。在美国,越是名校,学费越贵,但奖学金也越多,进名校即意味着享受免费教育。

在一所号称美国中学届“哈佛”的精英高中,其校长称,他们私立高中每年学生的学费为4万美金,但是钱不够用,还需要花大量的精力筹钱。而在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民办学校每年每生收费5000元,学校还能盈利。原来,美国这些精英学校把学费的很大一部分作为助学金和奖学金,它们靠社会资助而不是学费来办学。

现象二

美国一私立高中占地300多亩,容纳了380名学生。可校长说学生太多了,他期望的人数是300人,这才能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

美国私立中学一般不设行政班级,实行走班制。教师任课实行模块分割,一般主讲一门学科或一门学科的某一模块。必修课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打破年级界限,实行分层教学;选修课则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教室办公。学生流动,教师不动,教室固定的“走班制”,是美国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

而在中国,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深圳,教育局规定中学每班限额50人,小学45人,事实上,多数热门学校班额均超标,一个班六七十人的比比皆是,很难谈得上个性教育。不少民办学校的基础条件较差,只是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义务教育的不足,更谈不上优质教育。

现象三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由学区教育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需要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得高考报名资格的课程)与大学招生资格考试接轨;选修课则五花八门,完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定。

美国知名大学录取时特别看重学生在高中时是否上了难度较大的课程即AP和IB,另外,还十分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在大学申请表上都有一栏:高中期间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参与了几年,担任过什么职务,得过什么奖励或荣誉,奖励或荣誉是地区级、州级、国家级还是世界级的。

反思: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资产而非产品或顾客

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思想和着眼点,我们发现,美国教育看似不重结果,不求短期速成,但却后劲十足,因为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学校推行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可以增值的资产。学生的人生成功是其教育的目标,学校关心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考量的是学生的学业水平、课外活动、为人处世、社会参与等关系到学生一生成功与否的诸方面因素。

而中国不少学校的教育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把学生当作是产品或者顾客,更多的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满足家长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而很少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部分民办学校更是将学生当作赚钱工具,把教育看成这个世纪最赚钱、最保险的行业。因此,中国教育就走进了这样一个怪圈:小学老师埋怨幼儿园老师没有把孩子教好,中学老师埋怨小学老师,大学老师埋怨中学老师,用人单位埋怨大学老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

美国顶尖大学像哈佛、耶鲁,基本上全是私立的,主要依靠民间的财源而不是政府的经费来维持运转。学校不靠办班、收学费过日子,主要经费来源是校友的捐赠。每所名校都有一笔巨额的捐赠基金,这是学校实力的基础。

美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每一个才能卓著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一流的教育,绝不能让经济条件挡住他们的路,让低收入家庭的优秀孩子同样有机会上精英私立学校。按我们一般的看法,所谓私立学校,就是从学生身上赚钱。美国的名校则是向学生身上投资,通过教育,给学生的心灵留下永久的印迹,奠定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这些学生成功后自会捐助支持学校的发展。

满足个性化选择的精英教育

早听说美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好,但我一直认为这是谣传。以我在中国的经验,私立学校有两种:一是贵族学校,收费奇高,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就自命不凡,牛气冲天;另一是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招生对象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上不了公校的人。可到了美国一看,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在主流评判体系里,私立学校的口碑往往超过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因为是自负盈亏,因此,规模上要小得多。学校规模小,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学生享用更多的教育资源。并且私立学校学费高昂,每年动辄3至4万美元,这使得很多中产家庭对私校望而却步,再加上残酷的招生淘汰,很多掏得起学费的家庭也很难轻易把孩子送进去。基于此,私立学校被称为“贵族学校”也就不奇怪了。而我国的民办学校往往想的是如何扩大办学规模,因为它们是靠学费生存的。

为保住“贵族”的头衔,或者区别于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就势必要在软硬件上强调质量。首先,私校不论规模大小,师生比例从不会超过1:10。一个小规模的四年制私立中学一般只有200到400名学生,而全校有教学任务的老师,最少也得有40到60名。最大的私立中学,学生也不超1500人,而至少有200到250个老师“伺候”。

与国内的高中相比,这些学校小而精,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足够的关注。同时,为了实现精英教育,在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学习中,也要贯彻小班教学的理念。有一所私立学校,每个教学班学生不超过10人,甚至只有三四名学生。每个学生,无论积极与否,上课时都有发言或被老师提问的机会。

培养“T”型人才而非“孤独的专业主义者”

美国知名大学十分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果一个学生某项成绩中等,但课外活动十分出色,知名大学也会抢。知名大学,如哈佛极看重一个学生的领导能力,出色的个性以及特殊的才能。

美国大学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其高中教育。美国私立寄宿高中的学分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必修、选修、荣誉/高级课程。一些知名中学在整个高中阶段开设课程多达300余门。除了每个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外,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个学校教育的多样性。如有些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建筑、写作、艺术欣赏等诸多选修课程。

除此之外,AP课程与IB课程也是美国高中阶段的特色课程,尤其是AP课程(AdvancedPlacement),即大学学分先修课程,其难度相当于美国大学大一课程。AP课程开设门数越多,证明这所中学的师资水平越高。AP课程的成绩达到4分或以上(满分5分),就可以冲抵大学学分,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如果修的AP课程多,在大学里就可以省钱省时,提前毕业或修一个双学位。

荣誉课程是介于基础和AP之间的美国高中课程。荣誉课程是美国特有的区别于标准课程的一种课程形式。相对于普通课程,荣誉课程的量并不一定更多,其区别更多在于课程难度更深和学习节奏更快。荣誉课程强调批判和独立的思考。为鼓励课堂参与度,荣誉课程一般安排更小的师生比例。荣誉课程的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主动性很强。在学业以外,荣誉课程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俱乐部、合作教育、研究、出国留学以及文化活动等。

如此的课程设置,培训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T型人才。用字母“T”来表示他们的知识结构特点,“—”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这类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不仅在横向上具备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而且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和独到见解。

美国人想让孩子学到的是什么


美国人想让孩子学到的是什么

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下个世纪的合格公民,提高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战。

在美国,教育改革同样受到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全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并不统一。因此是否要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规定统一的学习标准就成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

互联网络的MSNBC网站刊载了署名为魏恩.宾斯和墨里.罗宾斯的一份材料,作者在吸收了纽约市教育委员 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家科学教育基金会、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分校等机构的意见,并参考了科罗拉多、佛罗里达、马萨诸塞、得克萨斯等州的数学课程之后,制定了一个从上幼儿园之前直到初中毕业各个时期美国儿童应该达到的学习标准,应该说,在美国,这样的讨论并不代表官方的教育政策,但却可以表现出一般美国人真正关心的教育问题、他们想让孩子们学到的是什么。

在上幼儿园之前一个儿童应该能够:知道数字,能辨别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开始运用他们的感官探索世界,能区别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事物,能表达他们的真实或想象的经历;知道在做一件事和玩耍时如何与人合作;完成削、爬、画画、涂颜色等活动。

幼儿园学习结束时应该能够识别数字,能用小木棍、木块等东西表达他们掌握的抽象的数学概念;应该认识字母,知道辅音,并能区别元音;知道不同的职业;应开始懂得生命的演变,例如知道毛虫是如何变成蝴蝶的;能够用地图、照片、地球仪以及其他工具去了解这个世界;懂得人要住在家里、要上学,人需要规则。

一年级

应该能从1数到100,并且能数双数或者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做简单的加减法;能进行观察、分类。能例证生命的演变,懂得各种动植物是互相依存的;应该知道如何使用地图和照片;懂得食物、衣服、居所是一个家庭所必须的;懂得家庭是生活在邻里之间的。

二年级

应该会读、写三位数的数字,能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数任意5个数字;知道如何做两位数的加减法,能够以英寸或者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认识钟表上4个一刻钟;知道如何使用地图、阅读数据,理解不同的职业以及人们谋生的不同方式;坚持记读书笔记或日志,总结主要内容,知道诗歌、传记等不同的文学形式,懂得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的区别;开始独立研究诸如动物或者昆虫等问题。

三年级

应该知道如何把资料做成曲线图,能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会做10万以内的加法,会做三位数的减、乘、除法;知 道如何从身边的世界搜集和组织资料,能解释人如何保持健康,懂得青蛙、蝴蝶、小鸡等动物生命的演变过程;会使用字典; 能分享他所喜爱的作家或者连环画家的想法,能阅读或者听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四年级

应该能运用计算器运算很大的数字,能比较10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能画图表,开始学习到小数和分数;能通过地图、照片、图表等来理解世界上各地区及其气候的不同;开始知道文学的不同类型,比如科幻作品、传记等。

五年级

能够列、读表格,能对分数进行加、减、乘、除;能利用图书馆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信息进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 构的报告和五段式的短文;开始能写正式和非正式的信函以及朋友之间的书信;知道如何按照类型对书籍进行分类,能够表达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能针对其构思、背景、人物塑造进行评论。

六年级

能对小数进行各种数学运算;能理解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能用清楚、简明、有逻辑的短文表达观点;能使用百科 全书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完成独立的研究计划;通过使用地图、地图册、地球仪以及其他地理学的用具了解世界,能论述当代欧洲、地中海地区、非洲、亚洲不同方面的问题;能论述人的身体系统;能理解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的概念。

七年级(相当我国初中一年级):

应该表现出具有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作用的能力,要知道这些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互相依赖的;表现出有使用实 验室设备的能力;理解数学中的逻辑概念;掌握美国历史和自 己所在的州的历史(比如纽约州就在七年级一学年内教授纽约州史);知道本地政府、市政府、州政府、联邦政府的历史渊源、基本原则以及职责;知道人的尊严、法治、正义、与平等等基本原则;了解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南方各州重新加入联邦等重大事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影响;能够将食品、医疗用品的广告与产品的实际内容进行比较。

八年级

知道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掌握了增强自己的耐力、灵活性以及力量的方法;知道如何使用、何时使用参考工具书,比如《期刊文学读者指南》等;应该开始尝试使用关于CD-Rom和国际互联网的参考书;明白自1876年至今的工业化对整个国家和他本人所在的州的冲击;明白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起领导作用的原因;知道公认的文学、艺术音乐领域的重要作品,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反映并影响了它们所处的时代的;要认识到我 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五花八门的世界,没有一种“共同的、 唯一的”历史观。

九年级

应该知道人体组织是如何实现人的基本功能的;能解释地球上的生命延续过程及各种生命的相互作用;在对虚构和非虚 构的作品(包括小说、报纸杂志上的文章、电视新闻、诗歌等) 进行分析、解释、判断时能发表评论;知道存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知道民主原则的演进过程,知道发生在欧洲、亚洲、非洲、以及中东地区的大事;能够分析比较各种运动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好处。了解平衡饮食的益处。

孩子,你有那么多“为什么”,真的让我很困惑


家长们会发现,孩子自3岁起,会变得特别爱问为什么,“为什么鱼在水里游”,“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的牙齿不能像爷爷的一样拿出来”,“为什么楼房有那么高”,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往往会让家长很困惑:到底该怎么回答,回答多了怕孩子听不懂,回答少了又怕误导孩子,何况还有许多问题家长也不知道为什么,根本回答不出来!

其实,爱问为什么表明孩子开始关注自我之外的事物,是孩子成长的表现,特别是三岁的孩子,他们开始不拘泥于简单的个人生存问题,对周围的世界感兴趣了,这个世界对于孩子像是一片未探索的地图,他开始想要了解熟悉区域之外的样貌,也想要了解父母、自己之外的其他生物。孩子对父母提问时,正确的处置方法会使孩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主动思考,而处理不当则可能会让孩子羞于提问,归于内向。

孩子的提问一定要回答

不论答案的质量如何,孩子在提问时得到反馈,对他们而言都是激励,以后再提问时,孩子会减少顾及,更积极主动。孩子成长需要的是不断的提问和寻找答案,家长的激励会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粗暴地打断和批评是最不可取的。

如何回答才恰当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往往是家长的自然习惯,看似是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思维成长。

可以把家长和老师类比一下。课堂上,老师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这道题怎么做?”,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孩子问什么,老师答什么对孩子帮助极少,因为孩子没有主动思考,也没有自己探索。所以老师们课上的首要任务是引导,最好的教学是启发式教学。

所以,当孩子问为什么时,父母的最好回答是:“孩子你很棒,这个问题都想到了,能不能先说说你的看法呢?”先对孩子提问题的行为做出肯定和鼓励,再询问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接下来可以引导孩子查阅书籍(培养阅读能力),与其他小伙伴或父母讨论(培养沟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得到明确的答案。

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回答

考虑到孩子的知识结构和眼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家长认真对待,下面几种这几种家长要重视:

1.生活常识(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什么要等红绿灯?为什么饭前要洗手?

2.情感类问题(培养孩子情商):为什么妈妈哭了?为什么冬冬不和我说话,因为他生气了吗?

3.科学知识(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为什么月亮会变化?

4.个人问题(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回答,有助于孩子认识自我,自尊自爱):为什么我不高?为什么我没有好看的衣服?

【案例】我为什么不要求孩子分享?


很多人说,现代“独”孩太多,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完全不懂得分享,长大了保不定就是一个啃老族,不仅影响性格、影响成长,还会影响父辈一代的生活。

我觉得孩子懂得分享,那很好;不懂得分享,那也是极为自然的事情——自小就是一个“焦点”,没有学习分享的环境,不会分享那是再自然不过的。

当然,不会分享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希望孩子彬彬有礼、文明待人、乐于分享,但是在让孩子学会分享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孩子的内心情绪变化,让孩子享受着分享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大人的面子或意愿,为了得到表扬而被迫分享。

“被迫分享”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对孩子的发展极为负面。它会暗示孩子,他所拥有的东西虽说现在是他的,但未来不一定是他的,他的认知受到了挑战。

孩子的这些感受不为大人们所理解,他们被忽略的这些感受会更强烈,进而引发不安定感,对周围的人与事都产生不确定的感觉。在很大的程度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破坏“被迫分享”之后家长跟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

比如,我们夫妻在外吃饭,明明看到一款他十分喜欢吃的菜,也不习惯帮他夹一筷子;孩子的玩具我们明明知道对他有多重要,但是为了照顾对方孩子的喜好,我们也会轻声劝解孩子退让。

所以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做着让孩子承受“被迫分享”的罪魁祸首。在我看来,被迫分享只能让空着杯子的孩子更恐慌,更没有安全感。他会时刻产生一种拥有的物质随时让人占有的感觉,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疑是很不利的。

只有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占有权、分配权,让他知道他的决定不会让人轻易左右,才有安全感、富足感,与人分享才能成为一件自然的快乐的事。

一句话,只有孩子自信自强,让孩子的杯子满满的,他才能分给别人。孩子的杯子本来是空的,怎么让他满起来呢?

有个故事很有趣,说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方向,没有水没有食物,濒临死亡之际,他终于找到一间废弃的小屋,屋子前面有一个吸水器,他卖力抽水,可空着的吸水器滴水不出。忽然他看见旁边有一个水壶,水壶里有水!壶边有一张纸条提醒他,让他把壶里的水灌进吸水器才能打出水。好容易才找到水,让他直接把水倒掉?如果倒了之后再吸不上来水呢?他思想斗争了一会,终于把水倒进干涸的吸水器里,如愿抽吸出足够的泉水。

想要吸水,先得倒水,这是一个先给予后获得的故事。

当你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信心和安全时,相信他的杯子很快就满起来,不要强迫把他的水倒给别人,等他觉得足够了,他自己会快乐地跟别人分享,到时你的惊喜与满足一定跟强迫性的分享不在同一级别上。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孩子必须理性,不要顾及面子,不要念及情份,更不要对孩子强取豪夺。

尊重他、引导他,当某一天他乐于分享的行为让你惊讶,你就会欣喜地知道,孩子的杯子已经满了。

我为什么给孩子报拼音班?


虽然知道小学一年级老师会教拼音,我还是给上大班的儿子报了拼音班,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一、朋友叮嘱。

朋友的女儿比我们孩子大,早几年读小学。她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叮嘱我,一定要让孩子在入学前读拼音。她当初没有给自己的孩子读拼音,结果老师开学第一天就问,哪些小朋友没读过拼音,全班只有她女儿一人举了手。后来老师拼音教也是教的,但因为绝大部分小朋友都学过了,所以老师教得飞快。每天都是新知识点,她女儿学起来很吃力。还好她自己是语文老师,每天晚上给女儿补课,总算没在开学第一阶段就落下。这就是前车之鉴!现在大班小朋友绝大部分都学过拼音,如果就我们孩子一人不学,老师照顾全班,调快进度也无可厚非,我们小朋友不就跟不上了?

二、小学随文而教,不系统。

我看过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拼音不像我们读书时那样是单独教的,而是“随文而教”,也就是和课文、生词、笔画等一起教的。学生们又要认生字,又要背课文,分给拼音的精力自然就少了。拼音学得不扎实,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学英语音标也有同样的问题。朋友的孩子三年级暑假去读了专门的音标班,我说学校不都学过吗?朋友说,现在的音标也是“随文而教”,孩子又要背单词,又要学语法,音标就学得不那么“专业”了。时间一长,就“漏洞百出”需要补课了。这样的例子绝非个别。所以早点学、专门学,不是比事后补课更好吗?

三、防止中英文字母混淆。

小学一年级是拼音和英文字母同时学习的。小孩“a、o、e”还没弄清楚,一会儿又变成“A、B、C”了,多混乱啊。还是让他提早学,把拼音这一系统先搞清楚,这样就不会和英文混淆了,以免后患无穷。

总之,我并不是不信任小学和小学老师,但我确实对人家的孩子和家长不放心,谁能保证他们不在外面提前学?

我为什么要断奶?


我为什么要断奶?**问我,为什么决定断奶?

第一,孩子吃母乳已经到一周二,我觉得吃的时间够长了。

第二,孩子有些母乳依赖。表现在,只想吃母乳,但对别的食物一点也不想尝试。

第三,我的乳汁减少了。

事实上,断奶我也非常犹豫。我是在犹豫中做出的草率决定。为什么犹豫?

第一,现在是毒奶粉时期,买不到安全奶。

第二,断奶后我得重新探索和孩子的相处模式,这样很劳累。

**还问:我该不该断奶?

我的回答:完全不必要!你的孩子才四个月大你就断奶,我认为,不管是孩子还是你个人,都完全没做好这个准备。可是不断奶,怎么办?

首先,我觉得你的情绪非常非常焦虑。但焦虑的情绪对哺乳妈妈而言非常糟糕,越是焦虑,奶会越少。你需要好好休息一番,而不要每天关注孩子到底吃了多少奶。

其次,调整你的饮食。

再次,多给孩子吸。

相信《为什么让我的孩子在美国念书》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为什么美国的孩子胆子大? 富有20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辅导员、日本的冈崎喜子为此访问了美国215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经过研究,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重培...
    2021-04-28 阅读全文
  • 为什么美国孩子个个都自信? 美国的小孩,不管学习好坏、长得丑俊、高矮胖瘦,个个都是趾高气扬、活灵活现的,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些孩子都特别自信。 那么,他们的自信是从何而来呢? 一.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孩子自信 ...
    2021-04-23 阅读全文
  • 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经常听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其佐证之一是中国学生在各种国际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比美国学生好的成绩。但,“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以至于有了“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说法。对...
    2021-04-25 阅读全文
  • 为什么“害怕”:让孩子患病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危险、真实和想象,也许长大后他们都会淡忘这些经历。但是尽管大多数孩提时的害怕都是正常和暂时的,最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研究仍然表明,由害怕导致的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儿科精神疾病之一。...
    2021-12-22 阅读全文
  • 美国人想让孩子学到的是什么 美国人想让孩子学到的是什么 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下个世纪的合格公民,提高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战。 在美国,教育改革同样受到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全国的中小...
    2021-04-27 阅读全文

富有20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辅导员、日本的冈崎喜子为此访问了美国215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经过研究,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重培...

2021-04-28 阅读全文

美国的小孩,不管学习好坏、长得丑俊、高矮胖瘦,个个都是趾高气扬、活灵活现的,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些孩子都特别自信。 那么,他们的自信是从何而来呢? 一.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孩子自信 ...

2021-04-23 阅读全文

经常听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其佐证之一是中国学生在各种国际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比美国学生好的成绩。但,“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以至于有了“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说法。对...

2021-04-25 阅读全文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危险、真实和想象,也许长大后他们都会淡忘这些经历。但是尽管大多数孩提时的害怕都是正常和暂时的,最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研究仍然表明,由害怕导致的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儿科精神疾病之一。...

2021-12-22 阅读全文

美国人想让孩子学到的是什么 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下个世纪的合格公民,提高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战。 在美国,教育改革同样受到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全国的中小...

2021-04-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