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教育外语认识上的四大误区
发布时间:2021-03-01 学前教育的读书笔记 学前教育笔记 学前教育教育笔记认为幼儿园阶段不必学外语,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日前,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在京举行的《新标准幼儿英语》新书发布会,吸引了近百名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参与。与会的英语和教育行业的专家学者,就目前国内学前外语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论从此次研讨会会上专家们的声音,还是业内其他专家都纷纷表示,目前国内学前外语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几大认识上的大误区,需要引起注意。
误区一:认为幼儿园阶段孩子不必学外语,担心孩子学了就忘
“孩子3岁多一点,如果现在开始学英语的话,是否可以记得住?对今后的学习兴趣有没有影响?”一位家长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试验幼儿园园长杨静宜表示,“出生28周至36周以后的孩子,可以延续语言敏感期,是培养英语基本语感和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但应以培养兴趣为主。”
“目前幼儿园阶段有部分家长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困惑。”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园长朱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幼儿时期学习英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岁为儿童语言发育敏感期,此时大脑极具可塑性,处于英语学习生理积极期,学习语言自然轻松;而6岁以前儿童的右脑控制发音器官的能力较强,声带、舌唇等运动神经调节也具有很大可塑性,更容易掌握发音技巧。”
红黄蓝学乐英语教育总监 Nancy女士也指出,美国有研究数据表明,3岁孩子可掌握300个口语词汇,4岁孩子可掌握1500个口语词汇,而5岁孩子可掌握2500个口语词汇。3岁是儿童第二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力会逐渐减弱。
“从出生到6岁,是孩子语言学习的关键年龄”,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梁志燊老师认为,“这个时期语言学得好、学得正,将会永久地储存在人的记忆中。因此,在具备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应为孩子提供语言学习的机会。”
误区二:认为幼儿学外语,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北京市建设部幼儿园张颖颖老师认为,不可轻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张老师坦言:“市场上各类国外教材版本繁多,家长看好国外教材无可厚非,国外教材也可以吸引家长,但国外教材不一定适合中国孩子,我们也不可以全盘吸纳。”
红黄蓝学乐英语教育总监 Nancy女士表示:“首先,遴选教材时,应选择国际著名出版集团的教材。这类教材经过严格的开发和试验程序,而很多国外小出版公司,可能剪切粘贴了大公司教材,但对教育发展规律、教材内涵的设置缺乏了解。其次,并非所有外国人会讲英语。即便母语为英语,也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位优秀的英语老师。所以,选择老师应该注重其教育背景、授课能力、与孩子的互动技巧等。”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梁志燊老师认为,外籍教师和国内老师一样,都有优秀和一般之分,最为关键的是发音标准与否,是否了解孩子的心理、贴近生活、在游戏中教授。另外,这个阶段的发音特别重要,因此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教材。
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园长朱敏指出,利的一面是,首先,外教的母语是英语,语音、语调可为幼儿营造纯正的语言环境;但由于外教自身中文功底较差,与幼儿交流时只能使用英语,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使用英语的几率。其次,国外大出版社具备多年研发双语教材的基础,可以弥补国内英语教学的不足。但也有一定劣势,一是外教缺乏了解中国儿童的学习特点,教学的有效性难以满足家长需要。二是原版国外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有些脱离中国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特点,偏难或偏易。
具有美国和中国幼儿园多年教学经验的幼儿英语专家、《新标准幼儿英语》中方主编孙瑞玲表示,爱孩子、懂教育的外教一定会带来丰富的课堂内容,但外教也缺乏连续性。谈到选用教材,孙瑞玲建议,应权衡考虑教材的权威性,选择致力于英语教育的大型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比如《新标准幼儿英语》、《剑桥国际儿童英语》等教材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与国外教材不同的是,《新标准幼儿英语》采用的是‘中西合璧’的编写方式。”据悉,该套教材所有英语配音均在英国伦敦录音制作,配音人员也全为具有纯正口音的英国人。
误区三:认为用什么教材无所谓,主要靠老师引导
红黄蓝学乐英语教育总监 Nancy女士认为,优质教材能带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诸多能力,以及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而简单教几个单词、几个句子,就如同在松软的沙滩上修筑城堡一样,经不起风浪的冲击。“所以,教材是孩子英文学习的基石。”Nancy女士建议,家长应帮助孩子慎重遴选。
“目前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自己交了学费,孩子的英语学习就是幼儿园老师的事’、‘幼儿学英语有教材就可以,至于怎么学、怎么教不必在意’”,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园长朱敏指出,“幼儿学习英语需要持续的语言环境。我们发现幼儿园里有提供足够的英语活动时间让幼儿充分的学习和练习英语,加上回到家里继续学习,如听英语故事、英文歌曲、看英文动画片,孩子的学习效果比单纯在园里学习的效果要显著得多。”
《新标准幼儿英语》中方主编孙瑞玲也表示:“老师引导和教材帮助之外,家长应当每天营造20分钟的亲子读书时间,逐步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另外,由外研社和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共同研发的《新标准幼儿英语》教材注重了幼儿园至小学的衔接,与现行中小学《英语》(新标准)一脉相承,并注重培养幼儿听、说能力,幼儿用书、教学卡片和挂图都具有‘可点读’功能,这种以听、说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保护并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本能。”
误区四:认为老师需要很长时间适应新教材
据了解,目前中小学和大学使用的《英语》(新标准)、《新标准大学英语》已得到读者的认可。出版方外研社表示,《新标准幼儿英语》教师用书采用同一课程两种教案的编写模式,以适应不同需求的幼儿英语教师参考使用。而母语教案则由中国具有多年一线幼儿英语教学经验的专家和教师编写,最为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幼儿园英语教学;全英教案由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外国教师编写,并经过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语言审核以及中方主编的内容审核,确保了《新标准幼儿英语》课堂教学的专业水准。外研社将提供优质的外语教育服务。包括常年为教师提供免费的课程培训,定期组织幼儿英语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与教学理论研讨班等服务。YJs21.cOM
“优质的英文教材在做标准化教学法的培训时,应保障教师必须满足基本教学要求、保障使用教材的科学性”,红黄蓝学乐英语教育总监 Nancy女士表示。
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园长朱敏指出,幼儿学习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一个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不了解幼儿学习的规律,英语教学的效果也不会显著;另外,英语学习需要长期、循序渐进,小学的英语学习要与幼儿园的学习衔接、持续深入,不能半途而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隔代教育四大误区
调查证明,隔代人带孩子,成功率不足30%。那么,为什么老年人付出了一切,收获却不尽人意呢?看一看下面的几个隔代教育误区,也许您就会明白了。
误区一:溺爱是祖辈带孩子的主要问题。老年人出于对第三代的过分疼爱,常常对孩子百依百顺,关怀备至,所以老人带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有的老年人对孙辈有求必应。只要是孙辈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一律给予满足。这样的孩子往往霸道、一意孤行;还有的老年人容易对孩子的缺点“护短”,与孩子的父母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不一致。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两面人格。之所以产生上面的这几种情况,主要还是“隔代亲”的“亲”字泛滥,祖辈对孙辈常常包办代替一切,有求必应,缺点包容,错误体谅。这样的教育容易阻碍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一些专家还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将从小在托儿所、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那些在幼儿园长大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大,许多事都能在自己动手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会过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学生则不然,有的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能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
误区二:以经验代替科学,垄断对孙辈的教育权。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把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归结到祖辈们身上,年轻一代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各种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但比较而言,祖辈们的确更容易靠经验来带孩子。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祖辈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时至今日,他们学习新知识较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之前。而且,祖辈人由于带过几个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米都多”。因此,“经验”与“科学”发生冲突就是必然的了。
误区三:祖辈世界隔代传播。祖辈们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多年以前,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存在某些差异。通俗一点儿讲,有不少老人看问题的眼光陈旧一些,与时代发展不合拍。如果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和这样的老年人呆在一起,容易导致教育上的“脱代”。
误区四:容易造成亲子隔阂。亲子隔阂可以说是隔代抚养的又一个不良后果。这里涉及到的亲子隔阂包括两层:一是祖辈们对父辈的隔阂,一个是父辈与子辈的隔阂。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或者为了笼络孙辈的情感而经常给孙辈一些“小恩小惠”,父辈看不惯就有可能从中进行矫正;父辈管教孩子,祖辈如横加袒护与阻拦,这些都会导致祖辈与父辈的矛盾。二是祖辈的过分宠爱和父母的严加管教,会使儿童在感情上形成错觉;只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爱我,爸爸妈妈并不爱我。于是,虽然是同样的爱心,却导致了双重的伤害。心理学表明,幼儿时期是亲情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如果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的亲情就会发生转移,把情感转移到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身上;另一方面,相互不一致的教育态度会使孩子觉得用空子可钻,因此形成教育上的“防空洞”、“避风港”,这种家庭生活状态是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的。
家长赏识教育的误区
在赏识教育理论的引导下,不少家长总不忘记对孩子说些好听的话。殊不知,漂亮话也要看怎么说。不会说的话——漂亮话未必就管用。下面这些漂亮话你一定对孩子说过不止一次,因为不少家教文章就是这么教父母的。说真的,每每看到这些文章,让人简直怀疑那些作者有没有当过父母——没错,那些话听起来蛮好听,也挺鼓劲的,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可认真分析,它们分分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事例1:小凡从幼儿园回来后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小明。”妈妈回答:“别这么说,小明是个好孩子。”分析:你本意是希望孩子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不想他对别人过分地指责。但孩子毕竟是在向你表达观点,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于也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他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建议:孩子不喜欢他人总有一些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问他:“小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孩子间的问题。
事例2:6岁的丹丹告诉妈妈今天她的画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妈妈回答:“我早就知道你是最棒的。”分析: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语言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令孩子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一旦孩子渐渐发觉并非如此,反过来有可能导致自我怀疑,并随之产生自卑、嫉妒等负面情绪。建议:不要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今天你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要好得多。“这个故事真有趣”比“你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事例3:安安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小朋友嘲笑她有个大蒜头鼻子。妈妈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分析:妈妈当然知道自己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可是,你觉得孩子就不知道吗?这宽慰并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她甚至可能会因为你不理解她的伤心,从而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你说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建议:先问问她,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告诉她每个人的相貌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无法比较的。多说几次孩子就会习惯于接受现实。当然,对于能够改变的现实你也可以给孩子提出积极的建议,比如说孩子认为她不够高大,你可以鼓励她多吃饭、多参加运动。无论怎样,你首先要表现出理解孩子的不快,千万不要一上来就乱安慰.
国外学前教育的错误观点
国外学前教育有四种错误的观点:
1、学前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别让孩子呆在家里,长期跟着妈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其实这种说法不对,那些被送到托儿所的日托的孩子,极易发生反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他们过分活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做事笨拙,心情浮躁。
2、妈妈上班幸福,孩子入托也幸福
“妈妈被禁锢在家里,不能工作是不幸的。”其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工作的妈妈,尤其是那些孩子被送托的妈妈,与那些呆在家里看孩子的妈妈相比,心情更紧张,更不幸。似乎有这样一种相关性,就是妈妈工作的小时数越多,孩子的IQ下降的越多。最近在英国和法国所进行的几次调查表明:有80%的妈妈愿意在家里带孩子而不愿意去上班;75%的儿童愿意在家玩而不愿意入托。不幸的是,现在家庭的财政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妈妈去上班挣钱,这对妈妈和儿童来说都是不利的。
3、学前教育并不妨碍妈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入托的孩子(尤其是男孩),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太稳定,这种母子之间的稳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从小与妈妈关系密切的孩子,一般来讲,要喜欢交往,在处理问题时,不畏缩,不犹豫,更自信,更有技巧,能够寻求帮助,忍受挫折。所以,很明显,孩子由妈妈一手养大并没有什么不好。
4、最好是政府为愿意入托的孩子办高质量的育儿机构,使孩子受到良好学前教育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目前就有很多出色的学前教育机构,设施很好、工作人员与儿童的的比例很高、职员也很敬业,但就是达不到那种比较高的学前教育水平。其实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较简单办法,就是设法让家庭的财政压力降下来,使那些愿意在家里带孩子的妈妈,能够如愿,家庭经济生活不受影响。
宝宝学英语的四大误区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比其他孩子抢先一步学习英语,就让宝宝早早开始英语的学习。专家建议,宝宝学习英语应警惕以下四个误区。
不是有学都好
陈浩,某学校的英语老师。“我虽然是教英语的,但是我侄子的英语就不好。”在侄子很小的时候,一家人就对他寄予厚望,早早送去参加英语学习。“学得很差,一点都不感兴趣”.家人无奈,只好让孩子退出学习。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浩发现侄子对中文极有天赋,在“识字班”如鱼得水,小小年纪养成了中文阅读的好习惯。家人欣然,便由着他的兴趣自己去发展。
“每个孩子的天赋是不一样的,不是有学都好,你超前施加压力只会将他的兴趣和忍耐磨光。
不是越早越好
都在说英语学习要趁早,但这个趁早也要有个度。福建新概念培训学校少儿教学部主任林老师认为,让孩子早一点接触英语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有帮助,但家长不能把一些超越孩子承受能力的东西过早地灌输给孩子。很多超前学习的孩子因为难度太大跟不上,信心急剧下降,这对长久的英语学习很不好。
不是越贵越好
在选择培训机构的同时,不少家长单独以价格评定机构师资的优劣。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做幼儿少儿教育的老师学历和其他阶段相比往往更高。
国内恰恰相反,低龄教育阶段的师资普遍低学历化。陈浩透露,与雅思等课程相比,少儿英语的教师工资一般是最低的,很大一部分即处于这个原因。在这个大背景下,家长要看清现状,不要盲目将师资与价格挂钩,往往高价的未必能找到高人。
不是外教就好
“跟外教学英语最好。”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看法。其实并不然。外教最大的优势在于他的母语性,原汁原味。而最大的劣势也在于他的母语性,因为自然天成,所以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困难在哪里,也不了解中国儿童的心理。
有的外教本身英语就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孩子模仿后,很难再改正。虽然在不影响沟通的情况下,不能过分强调发音的好坏和学什么口音,但研究已表明儿童阶段具有强大的语音可塑性的情况下,就没有理由不去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时期,尽量让孩子接触和学到地道标准的语音语调。外教不仅没有经过适当的教师技能培训,流动性还很大,教学上无法做到系统严谨。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不顾孩子的水平,盲目地迷信外教,只能是花高价练听力,打发时间。
外教对于那些需要交流训练的高级学员才是必要的选择。而对于更多的初中级学生来说,中教或中外教结合才是最理智的选择。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中国老师从事儿童英语教育,他们发音很标准,也了解中国孩子的想法,他们的教学效果往往要胜出绝大部分外教。
误导孩子教育的4大误区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出这句话。有些妈妈们回答「宝贝,你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有些妈妈们则回答「你是我们捡来的」。
后者的回答也许是一句玩笑话,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问出这类问题时,意味着他已经有了浅显的性认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给孩子进行性教育了。
在给孩子做性教育的时候,家长们最常进入以下 4 个误区。
误区 1
性教育太早没有用
有些家长会说:我的孩子还小,没有必要讲这些。
永远不要嫌性教育太早,坏人不会嫌你家孩子太小。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有了性别意识。
性别教育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
家长们在给孩子买东西,挑花样、选颜色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做性别教育。
所以,性教育,从 0 岁就已经开始了。
误区 2
性教育容易导致性早熟
当孩子问起一些性问题时,有些家长羞于启齿,刻意回避。
家长千万别去回避这些问题,你不告诉他,他也会自己去找答案。
街头巷尾充斥着大量的流产、堕胎广告,孩子并没有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这些信息很容易让孩子迷失。
有些孩子则过早地出现了性行为,而家长则要承担孩子发生性行为的后果。
掌握一些小技巧解答孩子的性问题,可以避免孩子发生错误行为。
误区 3
孩子不问我不答
大部分家长不会主动和孩子聊起性的话题,总觉得这方面有些隐晦。
其实,在适当的场景,给孩子进行性教育,孩子会印象更加深刻。比如:
当我们在给孩子清洗私处的时候,就可以主动聊起性器官的话题。当然,我们要想一想怎么和孩子说,孩子才能听的懂。
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孩子哪些部位别人是不能触碰的。
又或者当妈妈们来例假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为什么要穿和孩子类似的纸(wei)尿 (sheng) 裤 (jin)。
误区 4
性教育只能防性侵
如果,你认为性教育只能防性侵,很遗憾,你做错了。
性教育,不仅能防性侵,还能教孩子怎么做人,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95 后的平均恋爱年龄已经提早到 12 岁左右。从这个数字可见,孩子们在初中甚至小学就会开始他们的恋爱生活。恋爱则容易刺激孩子们发生性关系。
如果性教育不及时跟上,等到孩子在性行为上受到了伤害再来教育恐怕为时已晚。
性教育,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教会孩子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