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K家教育法:每一位家长都是教育家

发布时间:2021-02-26

教育法笔记。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K家教育法:每一位家长都是教育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K家是谁家?是教育家吗?是知名学者吗?

不是,不是,不是。

她只是我4-5岁班上一个小朋友的妈妈。

一、孩子要学会感恩。

记得小K这个班第一次课结束后,家长们陆陆续续带着宝贝走了,当我在收拾教具时,听到一位妈妈在跟自己的孩子说话:小K,老师给你们上一个半小时的课也很辛苦,你应该怎么做呢?小K走到我跟前说:“谢谢杨老师给我上课,你辛苦了。”这时,小K妈妈说:“如果你真的认为老师很辛苦,你可以帮帮老师,现在桌椅板凳都很乱,你可以帮老师把它们都摆整齐。”

听了小K妈妈的这番话,我被温暖了,这是我在上了这么长时间课中,第一次遇到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的妈妈。

小K摆完桌椅后,我为了表示感谢,给了他一张积分卡(攒够*张就可以换小礼品)。小K妈妈在小K出去后跟我说:“老师,这是他应该做的,给积分卡可能会把他正在做的事儿变味,不用给他积分卡。”我打了个OK的姿势。

二、小K给我上了一课。

下课帮忙整理桌椅这样的事情,小K连续做了3周,第四周下课,他过来跟我说:“杨老师,你为什么不让小朋友们把自己的椅子摆好再走啊?”我说:“是我忘了,下次我提醒所有的小朋友。”

从那次以后,我每次下课都会跟所有小朋友再加上一句:“我们要养成做事情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请你把你的教具放到标记的位置,离开座位请插好小椅子。”

现在我班上所有的孩子都有这个好习惯。即使这样,小K每次来上课的时候都会最后一个走——检查所有的桌椅摆放,目前为止这样的事情他做了21次。

三、请说出你自己的收获。

我的课堂结束时上有一个环节:请把你今天的收获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次上完《方格推理》,小朋友照例到家长面前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得,小K妈妈问:今天你学什么了?小K听见有位妈妈在跟孩子说:今天你学了在9宫格,16宫格的推理。(9宫格和16宫格这样的专业术语我没有在课上说。)小K顺嘴就把自己听到的话跟妈妈复述了一遍。小K妈妈板着脸说:这是你今天学的吗?什么是9宫格?什么是16宫格?小K听完问题当时就蒙了,还一脸的无辜加委屈。小K妈妈缓和了一下语气说:没错,今天的内容里面是有9宫格还有16宫格,但是,这句话不是你理解和收获的,这是别人说的,别人说的再好那都是别人的,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说的,这是你的收获不是说别人的收获。

21次课过去了,小K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是班里面的翘楚,这一点,小K妈妈功不可没。

四、遇到困难可以请别人帮忙。

在上《图形的分与合》的时候,小K坐第二排,课中有一个环节是用图形片拼花布,小朋友手里面的图形片特别多。小K在拼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三角形掉到桌子前面了,他蹲下来,伸出自己的脚,使劲勾,勾了半天也没勾到。小K的妈妈坐在后面的家长席上乐,后来小K绕到桌子前面才把图形片捡起来。

在之后的环节中,小K的图形不够了,他就特别的着急,我走到他跟前说:你是图形片不够用了吗?他点点头,我说:你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多出来不用的。后来他跟旁边的小朋友借了一块,刚好可以完成他创意的作品。

在和家长分享的环节,我听到小K妈妈说:你的作品做的非常棒,在做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呢?你是怎么做的?其实,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别人帮忙,图形片不够用了,我们可以找别的小朋友借,你图形片掉地上特别不好够的时候,也可以请你前排的小朋友来帮忙。

好温暖的妈妈。教育孩子并不是教孩子多么大的大道理,教育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是教育家。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幼儿语言发展札记——一位家长对儿子语言发展的记录


翻开儿子的成长记录,寻找有关儿子语言方面发展的记录。儿子在周岁前只会嗯嗯啊啊,语言发展的速度不是很快,当时我们大人也很着急,周岁后儿子的语言发展才正式步入正轨。根据儿子语言发展的情况,说几点肤浅的想法。

一、给孩子一个有声的世界

孩子一出生就来到了这个非常奇妙的世界,一切事物对他们都很有吸引力。刚出生的婴儿活动的空间不是很大,基本上都是在家里。这个时候的孩子只会用哭声来表示他的想法,还不会用语言与大人交流,但是大人仍旧要抓住时机与他说话。比如:儿子小时候尿湿了会哭,我在给他换尿布时会说宝贝是不是尿尿了,别哭,妈妈马上帮你换好。换好后见孩子不哭了了,可以说现在小屁屁很干了,是不是很舒服啊。孩子入睡前,我总是会给他哼哼小曲。如果大人多与孩子交谈,大人的说的话可以留在他的大脑记忆中,到一定的时候他就可以把这些语言变成为他自己口中的话。

二、在与人交往中鼓励孩子开口

等到孩子长大点时,大人便会带着孩子离开自己的小家来到外面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这是让孩子认识周围世界的好办法,也是促使孩子语言发展的好时机。大人要多鼓励孩子开口说话,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比如:儿子周岁后会说的第一个词语是“爸爸”,接着是“妈妈”、“大大”“奶奶”……,都是他对周围的人的称呼,我于是教他说“爸爸好”、“妈妈好”。于是儿子会说的第一句话就只有3个字:“爸爸好”、“妈妈好”……也正是由于他学会了与人问好,逐渐让他学会了与周围的人交往。在与人交往中,孩子可以从见面时问好到临走前说再见,这样他们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

三、顺其喜好发展孩子的语言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学会了走路,于是他们的活动空间就随着他们自己的意愿了。这个时候的孩子总是喜欢发现一些“新大陆”,会接触到一些以前他不曾认识的事物。这个时候,大人可以陪着孩子,并及时地为他的语言库增加新的成员。比如:儿子会走路时正好住在乡下,有一次下雨后带着他出来走走,于是我便教他认识了蜗牛。可是天气晴朗后,怎么都找不到蜗牛。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儿子学会了问“为什么”。当学会了问“为什么”后,我发现儿子的语言开始有了他自己的思维。顺着孩子的喜好,让他认识更多的周围事物,同时逐渐使孩子形成具有自己思维的语言。

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快有慢,在这一过程中大人尽量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引领孩子不断认识周围世界,不断积累丰富的语言。

国外教育家谈儿童教育


一个研究生格塞尔做的孪生子爬梯实验:孪生子之一的T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而孪生子C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愿尝试爬梯,但第54周之后当他再看到楼梯时,却能一直爬到楼顶端,并且不用旁人帮助。也就是说C到了某一时期,不用预先训练,爬楼的成绩和T一样好。这表明在某些方面,儿童的成长是受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提前训练,效果不一定更好。

另一个研究是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地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伊捷斯说:“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还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发生跃进的可能性。”

哈佛大学儿科专家布雷泽尔顿说:“人人都想培养美国最聪慧的孩子,而不是全面调教得最好和心情最舒畅的孩子。”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中外作家、教育家谈“书与孩子”


好的图书可以引领孩子在知识和智慧的海洋中遨游,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的童年时光更加绚丽多彩。下面,让我们听听中外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关于“书与孩子”的观点和见解。

为孩子创作好书

年过七旬的俄罗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弗拉季斯拉夫·克拉皮温说,任何一个时代,儿童文学都应该为孩子们创造与他们“同龄的英雄”,这些英雄亦师亦友,伴随他们成长。创造这些孩子们喜欢的人物,正是儿童作家的责任所在。

美国儿童文学女作家凯瑟琳·佩特森1932年生于中国江苏省,她的文学作品常以中国为背景。她曾获得安徒生奖章以及林德格伦儿童文学奖。佩特森的小说常描写青少年在逆境中为改变命运所作的努力。她说,“我书里的角色大多是一些身处逆境的人。如果逆境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坚强,那么这样的故事读起来会很有趣。但是,最好的书并不仅仅反映困难,更要反映孩子们的心声”。

比利时儿童文学插图画家戈捷·多西蒙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需要保持童心,使自己的性格和作品风格更适合儿童的世界。他说,好书往往使读者百看不厌,一本好的儿童图书,应做到简单易懂、有漂亮的版面和引人入胜的故事。

中国《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儿童读物作者杨红樱说:“孩子的阅读跟成人不一样。成人的阅读是理智的,目的性很强。但孩子是从兴趣出发,有趣味的书才能吸引孩子往下读。”

让孩子爱上阅读

布鲁塞尔埃尔庞和平圣母院小学校长菲利普·法布里说,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幼儿园和学校的老师所要做的是进一步引导孩子阅读,为他们介绍和提供更多的书籍,通过阅读和文学活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国伊利诺伊州多米尼加大学巴特勒儿童文学中心主任汤姆·巴特尔梅斯认为,家长或老师应摒弃自己心目中的“好书”概念,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这样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但这并非是对孩子的选择不加指导,而是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

对于想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或是培养他们成为作家的家长,佩特森的建议是:给孩子读书,陪孩子读书。她拿自己举例说:“我很幸运,从出生开始,我妈妈就读书给我听,正是从那时起,我爱上了书籍。我已经记不起何时开始能够自己读书,因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肯尼亚、也是东非地区第一本面向儿童发行的月刊杂志《mujtaba》的编辑卡里姆女士认为,家长应注重书在道德层面的价值,“读书应该帮助孩子成长为优秀的社会公民”。此外,“不能为了让孩子比同龄人强而给他们强行灌输难以消化的内容”。

中国着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现如今,孩子们很早便能够接触电视和网络,会看到太多生活的碎片,进而认为世界不够完美,不够安全,并由此多了一些烦恼,少了一些奋斗,这就需要家长进行引导。她建议家长们为孩子推荐一些好书,孩子获得乐趣后便会主动去阅读。

著名教育家卢勤的教子经


母亲的口头禅:“有儿子就是不一样”

作为一个男孩子的母亲。从孩子出生,卢勤就决心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妈妈抱不动你

儿子李悦3岁时,有一次卢勤抱他挤公共汽车,不料腿一软,没挤上车,还险些摔倒在路边。儿子关切地问:“妈妈,您怎么了?”卢勤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下乡插队时膝盖受过伤,抱着你上不了车。”儿子一听,马上从妈妈怀里跳下来,用小手为妈妈捶腿。卢勤高兴地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儿子听了这话神情十分得意,从这天起他再也不让妈妈抱了。

爸爸走了,没人保护妈妈了

那一年,卢勤丈夫出国留学了,她独自照料3岁的儿子。卢勤胆子很小,她家楼上有人养了一条大狗,每次上楼,狗一叫,卢勤就吓得直哆嗦。以前,都是丈夫走前面,卢勤跟在后面。送丈夫到机场那天,卢勤对儿子说:“这回惨了,你爸走了,我连楼都不敢上了!”儿子拍着胸脯说:“别怕,有我呢!”于是,爸爸不在家的日子,每次上楼,儿子走前面,卢勤跟在后面。大狗一叫,儿子虽然也害怕,却壮着胆子对妈妈说:“别怕,有我呢!跟我走!”每到这时,卢勤都向儿子感叹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母亲一夸奖,一种庄严感在儿子心中油然而生,他觉得保护母亲是自己的责任。

妈妈胆子小,看见你哭就害怕

李悦4岁的时候生病发烧,卢勤带他去打针。针刚扎进屁股,李悦“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卢勤见儿子哭得小肩膀直打颤,自己也忍不住哭起来。天下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针扎在儿子粉嫩嫩的肉里,就像扎在母亲身上。儿子立刻不哭了,揉着眼睛问妈妈:“又没扎你,你哭什么?”卢勤给儿子擦了擦眼泪,说:“妈妈胆子小,看见你一哭就害怕。”闻听此言,儿子转而显出一副无奈的样子:“嗨!你们女人太胆小。算了吧,以后你甭进去了,我一个人进去!”第二天,儿子壮着胆独自走到护士面前,大声说:“你扎吧,我是警察!”卢勤和护士都被这个小小男子汉逗笑了。

这些小事情,让卢勤感悟出一个道理:母亲对儿子的肯定,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儿子可以创造奇迹,这种动力能使一个幼小的男孩成为勇敢的男子汉。

享受有儿子的快乐

现代都市人中流行这样的观点:“生儿子有面子,生女儿有福气。”“女儿好,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事实上,养女儿的人家,往往能享受到女儿的体贴与关怀,而养儿子的人家就很少能享到这个福了。这是因为受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家庭不注重培养男孩子为家人服务的意识,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男孩子被人照顾得太多,长大后在生活上很无能。卢勤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她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责任心。卢勤总对朋友说,妈妈“弱”一点,儿子就会强;妈妈太能干,儿女往往变得无能。

让儿子“照顾”自己

儿子上二年级的那个盛夏。一天,卢勤下班回到家,儿子兴冲冲地端上一杯茶:“妈妈您喝茶。”茶已经凉了,卢勤的胃不好,不能喝凉茶,但她还是一饮而尽,然后很享受地说:“太好了,我正渴呢。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如果茶再热一点儿就更好了。”第二天下班,她享受到儿子沏的一杯热茶。

李悦从小是女孩子堆里唯一的男子汉,因为卢勤的兄弟姐妹除她之外,生的都是女孩子。卢勤总鼓励儿子要多帮助姐姐妹妹。表亲们团聚,女孩子一遇到事就找李悦帮忙,李悦因此有很多照顾女孩子的机会,他从小就是这个家族的“小大男人”,照顾姐姐妹妹的时候,儿子特别有成就感。平常家里都是爸爸做饭。李悦上四年级时,一天,他爸爸要出差,卢勤有意做出为难的样子说:“这可怎么办哪?你爸出了差,我下班还要赶回家做饭。”儿子拍着胸脯神气地说:“爸爸不在,还有我呢!”卢勤马上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哦,对!对!还有你,你也是个男子汉!”

第二天,李悦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炒好两个菜,放在盘子里,还用碗扣上。卢勤一回到家,儿子马上说:“妈妈,您快去洗手,我给您盛饭去!”卢勤“听话”地洗好手,坐在饭桌前。儿子盛来米饭,卢勤大口大口吃起来。儿子看着妈妈问:“味道怎么样?”“味道好极了!”卢勤说。“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样?”儿子又问。“比你爸强多了!”卢勤夸张地说。经这一激励,李悦一有机会就抢着给全家做饭,天长日久,他竟练出了一手好厨艺。

儿子到清华大学上学了,长得壮壮实实。每次儿子陪妈妈出去买东西,妈妈甩着两手优哉游哉地走,儿子则拎着大包小包在后面跟着,当妈妈的一副自豪的样儿——“有儿子和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母亲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引导,让儿子从小就有了男子汉的责任感。每每看到妈妈做事情费劲儿,他都会说:“让我来。”在他眼里,照顾妈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主见的小男子汉

卢勤认为,善于替别人着想的孩子,自然会是有主见的孩子;孩子的责任心一旦建立起来,做父母的就会很省心,因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自会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用不着大人操心。

李锐从小兴趣广泛,一会儿学二胡,一会儿又去报了捏泥班、绘画班、军乐班。卢勤对儿子的“不务正业”有点儿担心,儿子却说:“妈,你甭操心,我的事儿我自己会拿主意。有苦我自己撑,有泪我自己擦。”

儿子上初中时,卢勤去儿子学校,老师们和她很熟络。班主任老师对卢勤说:“你儿子最近很苦恼,他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很漂亮,学习也非常好,可是人家不理他。”卢勤没有当面跟儿子说这件事,她写了一张字条给儿子:“一个国家强大了,别的国家才来和她建交;一个人强大了,别人才会对你友好;一个男人强大了,好的女人才会来找你。”看了妈妈的字条,儿子顿时醒悟,他从苦恼中解脱出来了,将全部精力投放在学习上。

给孩子爱,还要教孩子施予爱

一个母亲向卢勤哭诉,她的儿子很无情,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原来,儿子喜欢吃虾,一天,这个下了岗的母亲给孩子买了半斤虾,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剩下最后几只的时候,母亲拿起一只说:“我也尝尝。”儿子大声喝道:“那是我的虾,你不许吃!”卢勤听了这个母亲的哭诉,很为她和她的孩子悲哀。

在卢勤的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自己的母亲。母亲一生以她博大的母爱影响着儿女们。卢勤小时候,妈妈曾经养过几只“澳洲黑”母鸡,每天精心照料它们。一天,卢勤不小心用重物把一只母鸡的爪子砸伤了,母亲心疼得直掉泪。她让卢勤找来云南白药给母鸡涂上,隔两天就让卢勤给鸡换药。过了半个月,鸡的伤口长好了。奇怪的是,这以后它总是跟着卢勤转。妈妈说:“你对它好,它知道。”

卢勤做了母亲后,特别注意对儿子爱心的培养。小学毕业时,学校号召为灾区捐款,儿子将自己攒了一年的压岁钱50元全捐出去了。上中学时,一个风雪交加的除夕之夜,儿子看见一位老奶奶在寒风中卖地图,他给了老奶奶100元。回来后他对妈妈说:“老奶奶肯定没钱过年,要不,大过年的干吗要在外面受冻?”“你做得对,妈妈支持你!”孩子有这份爱心,卢勤很欣慰。

天气转凉了,儿子从高高的柜子上取下厚棉被,还给妈妈留了条子。“妈妈,天气凉了,你今晚盖厚被子吧,千万别感冒。”卢勤很感动。在陪伴儿子成长的岁月里,她始终用爱心影响着儿子,儿子懂得回馈母亲一份爱心,让母亲非常欣慰。

说起自己和儿子的故事,卢勤由衷地感慨:“你看,妈妈对儿子的评价多么重要!你用男人的标准来塑造男孩,他就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家庭教育中的暗示教育法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要求了,但孩子不按照我们说的话去做,我们不要一味的抱怨孩子,而是要去找方法。我们经常用的方法是鼓励等等方法。今天我来介绍一种暗示法,也许用后会有不错的收获,而且能给孩子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家庭中的暗示教育,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暗示即把自己的意思直接提供给孩子。例如,涵涵的妈妈发现涵涵没有洗手就准备吃饭,便笑着对涵涵说:“吃饭前洗手的孩子是好孩子,妈妈最喜欢这样的孩子。”涵涵二话没说,就欢欢喜喜地把小手洗干净了。

间接暗示间接暗示是指把自己的意思借助其他事物或行为间接地提供给孩子。例如

,红红这两天吃饭常常把饭粒掉在地上,妈妈发现了,一声没吭,随即放下自己的碗筷,蹲在地上捡饭粒。红红见妈妈这么做,顿时脸红了,也放下碗筷捡饭粒。

反暗示这是外界刺激物的暗示引起相反的反应的一种暗示法。“激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例如,上幼儿园大班的浩浩,闹着要妈妈陪着睡觉,他爸爸在一旁说:“哟,浩浩昨天还不服是‘胆小鬼’,怎么今天就成了‘胆小鬼’了,连一个人睡都不敢?”这种巧妙的反暗示,往往能起到正暗示所起不到的作用。

暗示可以有人施授,也可以创设情境来施授。家庭的环境暗示,也是对孩子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暗示教育的魅力在于,家长不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当面斥责孩子,而是用暗示、诱导孩子去思考和领悟,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因而既不会使孩子丢面子,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也不会破坏家庭气氛,这不会使孩子萌发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要善于捕捉暗示教育的时机,创设暗示教育的情境,灵活地运用暗示教育的机制。当然暗示教育法也不是万能的,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脾气以及错误类型等,只有掌握了灵活性和主动权,方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家园共育《K家教育法:每一位家长都是教育家》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法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关爱每一位幼儿 教育随笔:关爱每一位幼儿 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哭闹是常见的事,千惠就是其中一个,哭得特厉害,经常把小眼睛哭得又红又肿。(这个小朋友有点早熟,一般比别的小朋友懂得的要多,想的也多) 一天早晨,千...
    2021-05-17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爱每一位孩子 “老师,倩倩又拿我的彩笔了!”、“老师,倩倩拽我的衣服了!”、“老师,倩倩打我了!”。前一段时间我经常听到小朋友们这样的“小报告”,而对于周怡倩小朋友,我已不止一次地对她所犯的这类小错误进行了批评教育...
    2021-05-25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真诚关爱每一位幼儿 教育随笔:真诚关爱每一位幼儿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是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无声的誓言,它是用教师的行为和心血写成的。 我们幼儿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基础任务,是孩子...
    2021-06-19 阅读全文
  • 一位家长的感言:如何对待孩子的淘气行为 孩子的淘气、顽皮性几乎是每位家长最感到头疼的事了,如果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不去深入了解,那么我们就掌握不了孩子的性格特点,就无法改掉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所以我们家长要耐心细致地通过各种尝试来引...
    2020-10-03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关注每一位特殊幼儿 教育随笔:关注每一位特殊幼儿 xxx相对于同龄幼儿来说有不少特别之处,如:无缘无故打人,经常抢小朋友玩具,站队推人,做操到处乱跑,欺负同伴,常搞破坏等等。每天告状的幼儿不断。尽管他爸爸妈妈花了大量的时...
    2021-05-26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关爱每一位幼儿 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哭闹是常见的事,千惠就是其中一个,哭得特厉害,经常把小眼睛哭得又红又肿。(这个小朋友有点早熟,一般比别的小朋友懂得的要多,想的也多) 一天早晨,千...

2021-05-17 阅读全文

“老师,倩倩又拿我的彩笔了!”、“老师,倩倩拽我的衣服了!”、“老师,倩倩打我了!”。前一段时间我经常听到小朋友们这样的“小报告”,而对于周怡倩小朋友,我已不止一次地对她所犯的这类小错误进行了批评教育...

2021-05-25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真诚关爱每一位幼儿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是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无声的誓言,它是用教师的行为和心血写成的。 我们幼儿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基础任务,是孩子...

2021-06-19 阅读全文

孩子的淘气、顽皮性几乎是每位家长最感到头疼的事了,如果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不去深入了解,那么我们就掌握不了孩子的性格特点,就无法改掉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所以我们家长要耐心细致地通过各种尝试来引...

2020-10-03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关注每一位特殊幼儿 xxx相对于同龄幼儿来说有不少特别之处,如:无缘无故打人,经常抢小朋友玩具,站队推人,做操到处乱跑,欺负同伴,常搞破坏等等。每天告状的幼儿不断。尽管他爸爸妈妈花了大量的时...

2021-05-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