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题目做错真的是因为粗心吗?

发布时间:2021-01-29

幼儿活动方案题目。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孩子题目做错真的是因为粗心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很多家长都听过,每当孩子考试考砸了时都会这么说,这次考试没认真,太粗心了,其实我都会做,下次一定做对。真的如孩子说的是粗心吗?其实不然,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呢?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跳水运动员要参加半年后的比赛,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比赛时就能做到。比赛很快到了,他站在跳台上很紧张,结果当然失误了。离开赛场时他说:“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紧张了。”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估计你会喊起来:他练得太少了!当然会失误!甚至你会说,这个故事太荒谬了,运动员不会这样的!

所以当家长问关于孩子粗心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没有粗心这回事。作业或者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练得太少了,基本概念不清楚,不够熟练,准确率低。

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是: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足够吗?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作对吗?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不是。为什么呢?

一、熟练度不够WWW.YJs21.COM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样才会在考试中能做对。

二、基本概念不清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素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所以考试订正时,这类题目,不妨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举一反三,这时会发现同学们又疑惑或者糊涂了。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解决: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准确率不高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你是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稳,还需要刻意自我要求,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所以如果平时单元的作业100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3倍。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

解决: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的做题,建立错题本。

好吧,我们再回到那位跳水运动员这儿----如果半年后他参加比赛,他现在就需要各项体能的训练,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每次都要力求完美,整套动作也需要练得无比熟悉犹如本能,然后才有可能走上赛场。即使这样,也不是万无一失的。所以放弃“粗心”这样的说法吧!

放弃这个观点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认真查找原因,制定训练的计划,获得真正提升。获得提升的,决不仅仅是成绩,还包括审视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行动力,意志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是因为家长


如果我们家长自己认为学习是痛苦的,你会把这种痛苦的感觉自动传给孩子;如果你要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你也会把这种快乐的感觉自动传给孩子。

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就停止自我成长,这也是多年养成的积习。一个习惯就是你真实感觉: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每到学习的时候,一往大脑里进,你马上就感觉到痛苦。一旦你有这种痛苦的感觉,你就会给孩子传递过去。这本书会告诉你,让你体会到学习并没有想的那么痛苦。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你学习认为很痛苦,那是因为你的老师太差,你周围的环境太恶劣了。我们设想:假如我来教大家小学中学课程,学习就是太快乐的一件事情,太简单的一件事情。学习有什么难的呢?孩子其实是不了解这个事情的。由于愚蠢的老师和愚蠢的家长把感觉传递给孩子。做老师的感受会特别深。每次我讲课,大家都不乐,所以我会不敢讲,感到很痛苦。

农村长大的我不懂考大学难度到底多大。当时,我们从来没见过大学生啥样。毛主席逝世的那天,1976年9月9日,从师范学校分配来一个大学生。这是我们那个小学校的一件天大的事。那天,我们全体小学生帮他用小推车推行李。三年制毕业的大学生,学中文的,到我们厂子去教书,开天辟地第一个大学生。我就一边推着车,一边瞅老师,从下边瞅到上边,从左边瞅到右边。看这个老师到底比我们多点啥?那种感觉:老师怎么和我们正常人差不多呢!

1977年恢复高考,190分就上大学。我们整个农场的人考试,其中有一个粮站的北京知识青年,他考了170多分,没上了大学。据说数学考了60分。当时,走道的姿势都变了。那是考大学,能考60分?人们说就那么难!这就是人们观念的传递。

1978年时,我们老师和我一起考大学。当时,报名费三块钱,我就去了。我是初中毕业,当时也没想考大学,也没有什么包袱。结果,我的数学得了70分。初中课程我学完了,考大学的题我就能打70分?结果,我信心大增。原来没有人们说的那么难!

然后,我就上了县一中。1980年,老师和我们一起考大学。我是考了400分,我的老师考了200分,中专都没考上。和我一起的,并且是教过我的老师。当时,我就觉得:在人们看来,考大学那就太难了,学习简直太难了。

记得,有一次,课堂上老师就这么讲:“三角函数不好学,同学们要注意噢!”老师给你的感觉暗示就是:三角函数太不好学了,这东西太不好学了。我的一位高中几何老师,从师大毕业,到我们学校教学。在解析几何课前,他发表讲话:“那个解析几何,大家要注意,大家要好好学习!要到讲解析几何的时候了,高中学生,十个有三个学不会。有三个学好就不错了。”当时,我想:解析几何真的那么难学吗?开学了,数理化书一出来,8册书我全买了。解析几何书360多页,从第一道题我一直做到最后一道题。最后,做到解析几何的题,我成了比老师还厉害的学生了。所有高中解析几何题,我没有不会的。我就不信,它能难到哪?不就那么几条线:抛物线、双曲线、椭圆、圆、直线,就那么几条线,然后,用这几个方程导出,有什么难的?老师觉得难,难死了!他一说难,在学生那里是要翻倍的。大家想:我教你们,我要说难,你们会怎么想?人的智力不是这么开发的。老师觉得难,家长觉得难,孩子自然就觉得难。这种观念的传递在不自觉中进行着,深深影响着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各位家长,在生活中的每一天,你有多少这样的心理暗示在误导着孩子?

一个家长曾和我说:“现在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课业多重啊!”我说:“我想知道你孩子的课业到底有多重?”家长们可曾想过,你说课业重时,会给孩子的心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孩子怎么说的:“这不得累死我吗?这么大的小孩能学这么多吗?”我想问你:“你的孩子到底学多少是重的?学多少是轻的?”

“拿15斤的东西是重的?还是拿20斤的东西是重的?多少是重的?多少是轻的?”有的家长说:“那你就看他是怎么拿法?他要是觉得这个东西很重,他就觉得重,可能拿不了。”还有的家长说:“一个是分谁拿;一个是分怎么拿。”对了。拿10斤的东西重吗?假如说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子拿10斤的东西是不是太重了?这是分谁拿;再一个分怎么拿。孩子的课业到底重不重,没重到你虚构的那个程度。正是你的这种态度,让他感到重。

你这么说:“课业太难了。”孩子就会本能地感觉到难。感到了难,孩子的学习可就太难了,麻烦就太大了。实际上,他的困难完全是你给造成的。你告诉他,这东西太难了,太重了。他就是难的了,重的了。一个人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如果一个人怀着一种非常轻松的心态去学习,学习这件事太简单了。真正有多少课业?设想一下,中学课程,如果学习得法的话,整个初中到高中课程,一共六年课程,有三年足够把它学下来。孩子的求学道路并不是错的,可他的方法可能是错的。整个中学的课程,哪有那么重?我们把这个观念传递了,这样使得孩子觉得重了。

孩子缺乏自控力,可能是因为这些


自控力的发展对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一项研究证明:在儿童期就能显示出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在成人期极少成瘾或犯罪,并比那些冲动的孩子更健康更富有。那么为什么一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好,而我的宝宝却缺乏自控力呢?先来看看孩子缺乏自控力的6大根源!

1、年龄特性,身心发展不成熟

0-2岁这一阶段的宝宝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还很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因而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冲动性,以前强调过的事情再次发生时,他未必会遵从规则。因此宝宝所表现的不愿等待、忍耐、不遵守游戏规则、脾气差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宝宝年龄的特性,是宝宝身心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家长不要认为这是宝宝年龄特征就听之任之哦,其实家长在这个时期就已经要开始注意培养宝宝的自控力了。在婴儿时期,家长可以多抱抱、亲吻宝宝,帮助宝宝进行自我安抚。调查显示,自我安抚能力对宝宝独立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等宝宝大一点以后,家长可以再日常生活中多积极引导,让宝宝逐渐懂得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家长要尽量减少斥责孩子,给他更多的安全感,家长耐心的教导也是非常关键的!

2、父母自身缺乏自控力,脾气暴躁

一些父母本身脾气就比较火爆,在家长的耳濡目染下,宝宝自然也就会变得缺乏耐心、浮躁、脾气暴躁。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宝宝的成长学习过程起着榜样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因为小事而发牢骚,或者因为孩子做错事就大发脾气,大声呵责,或者家庭气氛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的长期缺乏安全感,同时缺乏家长的引导,孩子很难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因此,家长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在面对做错事的孩子时,应该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勿大发脾气,尝试通过冷静沟通与孩子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宝宝的脾气也是比较暴躁,总是心情不爽就乱扔东西。小编建议家长可以冷处理,先不理睬宝宝,离开他身边直到他冷静下来,家长再去回应他。

宝宝用错误行为表达他心里的不高兴,或许是因为宝宝不懂得更好的表达方式,因此爸妈可以尝试去理解并猜测宝宝的想法,帮助宝宝表达他的情绪,宝宝感觉被包容理解以后,情绪自然会冷静下来。像这样的方法也是逐渐让宝宝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而不只是乱扔东西发泄情绪。

3、父母经常吵架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使得宝宝长期处于惧怕、没有安全感的状态,年纪小的宝宝判断力很差,在看到父母争吵的时候他往往会以为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甚至会怀疑父母是不是不爱自己了。同时争吵这种行为,其实是给孩子树立错误的行为榜样。孩子很可能会认为,争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且负面的情绪不需要抑制,只要不高兴就可以破口大骂。

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愉悦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充分感受家长的关爱与温暖,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是良好性格、行为习惯的基础保证。如果家长真的难以控制在宝宝面前争吵,家长也应该要在宝宝面前和好,事后要跟宝宝解释清楚爸妈争吵的原因,让宝宝原谅爸妈的冲动行为。家长也应该要鼓励孩子将自己心里的感受说出来,以免憋在心里成为宝宝心里面的阴影。

4、父母疏于照顾,缺乏亲子沟通

孩子的自控力要依靠父母日常生活的引导与教育,如果父母对于孩子只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孩子不守规则的行为放任自流,缺乏亲子沟通,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控制力。

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内心需求,家长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可以在生活习惯方面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有意培养孩子守规矩的行为习惯。比如要求孩子准时起床、准时就寝,按时饮食,不偏食、挑食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孩子的自控力培养着重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比如要求孩子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的利益事等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和原则,不迁就、不随意改变,渐渐地孩子便会学会控制、约束自己。

5、父母溺爱,把孩子视为家庭中心

溺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李天一事件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现代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父母往往会把孩子视作家庭的中心,因此只要是孩子想要的,家长都尽可能的有求必应。这就导致了孩子自我中心,目中无人的性格。孩子想要玩具,想要吃糖,只要稍微眼泪攻势一下,父母就会软下来答应孩子的要求。其实,家长应该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懂得不行就是不行,撒野也没有用。

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学会等待。在公园宝宝吵着要玩秋千,但是别的孩子正在玩,妈妈可以让孩子先玩滑梯,待会轮到他再玩这个。

家长还可采用延迟满足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自控力。比如在买玩具的事情上,家长可以事先和宝宝约定,如果要买一样玩具或者是想吃一样东西时,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五角星”来进行交换。“五角星”是平时宝宝表现好的时候获得的“奖励”,一般在宝宝积累到5次或10次后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宝宝获得“奖励”的过程就是一种等待。

6、家长的教育理念方式不一致

现代家庭大多是“421”模式,老一辈的教育观念与年轻父母的有着很大的差异,妈妈限制宝宝吃零食,可是奶奶转过头就把小零食往宝宝的嘴里塞。孩子夹在中间,都不知道要听谁的话

对于孩子的教育,只能有一套原则,并且要贯彻坚持。家庭成员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首先要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同时在平时教育孩子时,不要通过强制手段订立规矩,应该是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孩子创造好条件,通过和孩子商量沟通订立一个人人都遵守的“家庭守则”,家长为孩子树立行为榜样的同时也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还可以建立一些奖励制度,激励孩子坚持良好行为。比如妈妈和宝宝约定一个星期内如果能有5次以上按时起床,那么妈妈就奖励宝宝他最爱的蛋糕。家里有了这么一套“家庭守则”和“奖励制度”,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减少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了。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大人坚持说理,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可那样做”的道理,让孩子用这些道理来评价判别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他就会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逐渐培养起来。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不会听话”


“当他是学龄前儿童时这样做,当他十几岁后,还会愿意和你谈话。你会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

让父母与孩子保持密切关系的一项最重要的技巧是倾听,而不是教育、建议或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东西不仅孩子不需要,还会阻碍他们形成自己的想法。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聚精会神的倾听。

有时,你需要倾听他的语言;

有时,你需要观察他行为传递的信息。

优秀的倾听者需要倾听弦外之音。

要想孩子“听话”,首先家长要——“学会倾听”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倾听者,只需培养优良习惯。但是,与所有习惯一样,倾听习惯需要实践。那么,如何培养倾听习惯呢?

1.记住闭上你的嘴

“倾听”的字母还可以组合为“安静”,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2.当你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专心

面对孩子,你是否随口应付、被迫答复、被动反应?如果是,按下你内心的暂停键。(是的,有时,你的确需要按下这个暂停键。这一过程仅需3秒钟时间。)停止工作,深呼吸,然后合上你的笔记本。看着孩子的眼睛,专心倾听。

3.注意孩子开始讲话的方式,然后做出回应

你必须具有很强的自律精神,才能迫使你将注意力从手头工作转移到孩子的问题上。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孩子可以据此判断,在他需要你的时候,是否可以信赖你。孩子主动发起的讲话比你的询问重要得多,例如,你可以借机了解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

4.如果你现在不能听他讲话,应该这样答复他

“我听到你对这事感到愤怒,我希望我们能够认真讨论。不过,现在我需要安排大家去上学,所以暂时还不能和你讨论。我们可不可以定一个时间,就在今天晚饭后讨论怎么样?”然后,一定不要忘记你的许诺。按时和他讨论。这样,你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5.要全神贯注

现在是你倾听孩子讲话的时间。工作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孩子能够感受到你是否在真正倾听。他可能不会流露出来,但是当你假装倾听,实际心不在焉时,他的自信心会受到伤害。

6.为了开启对话,要积极确认并反映他的感受,不要进行判断或给出建议

“你对弟弟非常生气”和“你似乎担心今天的野外旅行”,这些都是开启对话的方法;“你必须努力和弟弟相处”和“不要过分担心野外旅行,你必须去”,这些都会结束对话。

7.提出非判断性问题,鼓励孩子给予真实答复

“今天午饭时你和谁坐在一起?”或者“拼写测验怎么样?”比“今天上学怎么样?”要引出更多谈话内容。以“为什么”开头的问题常常让孩子处于戒备状态:“你为什么穿那个?”与“对于今天的野外旅行,你认为大多数孩子会穿什么衣服?”相比,后者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聚精会神地倾听。

8.不要急于提出方案或建议

这意味着,你必须控制自己对问题的忧虑。你的孩子需要一个宣泄的机会,否则他无法更好地思考。然后,他还需要一个思考解决方案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他才能培养自信和能力。

9.确保话题的安全性

如果内心忧虑,人们是无法认真倾听的。如果他们感到不安全,他们通常会退缩或攻击,大脑的思维功能则会随之关闭。如果你看到孩子表现出愤怒、恐惧或悲伤的情绪,要及时与他重新建立联系。告诉他,同时也告诉你自己,你非常爱他,你有责任找到一个适合所有人的解决办法。

10.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感到对话的安全性

不要过于掺入个人色彩。首先,深呼吸一下。如果你感到负有责任(“我原本可以阻止这件事!”)或者恐惧(“我不敢相信这种事发生在我孩子身上!”),你要努力镇定下来,将你的感受放在一边。现在不是分析你的时候,内心忧虑于事无补。事实上,无论你的孩子在讲什么,你都可以稍后再处理自己的感受。提醒自己,现在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处理好这些棘手的感受。当他心情稳定之后,帮助他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

如何让孩子听我讲话?

父母们提出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让孩子听我讲话?”孩子的头脑中有很多想法,从午饭时和谁坐在一起到足球选拔赛,再到最新的计算机游戏。在他们的名单上,父母的座次相当靠后,让我们颇为尴尬。即使蹒跚学步的孩子,关心的事情也与我们不同。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洗澡!

当然,向我提出这一问题的父母们并未真正思考倾听话题。他们希望弄明白的是,如何让孩子照他们说的话去做。那么,秘诀是什么?先建立联系,再试图纠正。下面,我们详细讲述一下具体做法:

●在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之前,不要开始讲话

主动与孩子接近,轻轻触摸他。看着他的眼睛,直到他抬起头来。然后,开始讲话。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你不能这样做,务必确保吸引他的注意。例如,当你正在开车时,可以这样说:“我能告诉你点儿事情吗?”

●不要重复讲过的话

如果你已经问过一遍,孩子没有做出回答,不要简单地重复。你没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此时,你应该重新返回第一步。

●言简意赅

大多数父母讲话太多,弱化了要传递的信息,失去了孩子的注意力。当你向孩子作指导时,要尽量言简意赅。

●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

如果你正忙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的配偶命令你停下来做另外一件对你不重要的事情,你会有何感受?你是否会不予理睬?但是,如果你赞同他的观点,效果就会大为不同:“我知道,现在很难停下来,亲爱的。但是,我需要你……”

●寻求合作

没有人喜欢听他人颐指气使地下达命令。所以,要语气温和,给出选择。“现在该洗澡了。你是想现在去,还是过5分钟去?好的,说定了,5分钟,好吗?我们拉钩。”

●要安慰,不要责备

当我们情绪波动时,孩子就会关注我们的情感,忽视我们传递的信息。如果你的目的是让大家都上车,不要浪费时间思考你第一次要求时他们为什么不听你的话。这样做,只能让大家心情更加糟糕,包括你在内。你该深呼吸一下,帮助孩子准备上车。上车之后,你可以让他们帮你想办法如何准时走出家门。

●设定例行活动

例行活动越多,你作为操练官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孩子在做日常活动时你为他们拍了照片,并将它们张贴在一面小小的招贴画上,经过一段时间,他会对这些事情担负起责任来。你的职责仅限于提出问题:“离开家之前,你还要做什么?我们来检查一下。”

●做专心倾听的榜样

如果孩子向你讲述白天发生的事情时,你的眼睛却在盯着自己的电话,你这是在告诉他如何处理家庭交流。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听你讲话,就要放下手头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这只需几分钟时间。

当他是学龄前儿童时这样做,当他十几岁后,还会愿意和你谈话。你会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编者说】

1、只有我们先学会了“听话”,孩子才有可能变的“听话”;只有当我们开始从“上帝”的宝座上走下来的时候,放弃了命令、安排,才有可能与孩子更好的建立起连接,而只有先建立了连接,才能有更好的沟通与合作

试想一下,一个对你既不理解、又不尊重,完全无视你内心感觉的人,你还愿意与他沟通、合作么?你心中不会对他的命令与安排产生敌意与抵触么?甚至在对方和你说话的时候,你心里都在小声嘀咕着诅咒他……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或许就会有一两件记忆深刻的事情令你难忘,虽然那时的你还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愤怒与不满

同理,如果你能想通自己的感受,那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孩子的感觉了。并不是孩子不想“听话”,而是被家长的行为推到了那个“不听话”的位置上了

请永远记得:孩子是一个有自主意识、思想的,独立的人

2、很多时候我们情绪失控,不能保持平静的状态面对孩子的问题,是因为自己的大脑自行运转机制所致。惯性思维会使得我们忽略了眼前这件事并没有多么严重、糟糕,而是联想起以前一系列孩子令你不满意的事情,甚至预想出可怕的未来,这些联想叠加在一起,就会使你变的焦躁不安,愤怒指数直线飙升!进而失控爆发

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别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你要做的只是处理眼前这件事,而不是制造激化矛盾或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3、聊起孩子不听话的问题,我听过太多父母的头疼抱怨,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孩子很好的沟通、合作呢?除了今天文中讲到的尊重、倾听,还涉及到家长的说话语气及方式,是父母一定要了解的!奶爸就介绍给你看两篇专门讲语气与方式的文章

“压力”真的能成就孩子吗?


自由对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多重要?

猴子是阶层性的社会,猴王可以任意殴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动辄得咎。实验者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王关在一起才六个月,跟控制组比起来,它的神经就显著地萎缩了。后来用老鼠来做实验,这些老鼠比猴子幸运,它们不曾被打骂,只是一天六小时,给它们套上网袋,限制它们身体的活动,但是头露在外面,吃喝随意,只是不准动,跟控制组比起来,神经的突触及树状突都萎缩了很多。

这些研究发现:强大的压力会永久性地改变青少年的大脑结构,影响这些孩子以后的学习和记忆,而且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压力伤害比童年时期的更严重。心灵上不自由的感觉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发育,连心智不是这么发达的老鼠都如此,更不要说人类了。

很多大人都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要花力气去管教他,但是不当的管教,如威胁孩子“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开口闭口都是“不准……”,这样会使反面效果更大。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就是压力,父母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他的压力;也不要迁怒孩子,把孩子当出气筒。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应该疼惜他、爱护他。

在火车上,一个妈妈不停地骂她的小孩,好像是参加什么比赛落选了,因为我听到她说“连这个也不会,笨死了”“你永远成不了大器”“你为什么不能多像弟弟一点”。当卖便当的走过来时,孩子怯怯地问:“可不可以买便当?”母亲大声地说:“考那么烂还敢吃便当?”孩子立刻低下头去,不敢再多说,我看了很不忍心。

在实验上,我们看到语言暴力会改变大脑神经的连接,影响大脑的发展和功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科教授MartinTeicher比较了51名受虐儿和97名正常儿童的大脑,他发现,语言暴力的受虐儿,其小脑蚓部不正常。小脑蚓部是维持情绪平衡的地方,它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基因来得大,它的异常会影响情绪的正常发展。

我们看到小时候被冷落、被忽略,或被语言暴力嘲笑或辱骂的孩子,长大后多半焦虑不安、有暴力倾向、自尊心很低,而且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这种个性不会受别人喜欢,而被排斥的挫折感更加深他的愤世嫉俗,最后就成了反社会人格。

后天的经验会与大脑交互作用,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一个悲观的人的人生是灰色的、痛苦的,因此,父母教导孩子的方式不可偏激,更不可冷嘲热讽。语言暴力的伤害比肉体直接受到伤害更长久,身上的疤痕都褪去了,心头的伤口还在淌血。心理学家用“烙印”这个词真是很对,父母师长的辱骂会烙在孩子心头一辈子。孩子小的时候,不适合用激将法。父母以为逼学习成绩是为了他好,其实这反而是在害他。

科学的证据已经告诉我们,恶性打骂会使得孩子心智不健全。父母不妨想一想,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就是考了一百分,对他的将来又有什么用呢?

在你否定他、骂他“连石头都比你聪明”前,请先停下来想一下,他真的有这么糟吗?如果他会帮你的忙,很乖巧,能替你分忧解闷,就请你不要骂他!

虐待除了恶性打骂还包括忽略、不理睬、排斥、不照顾、限制行动自由等损害行为。做父母、做老师的应反观一下自己,是否在无意识中,是否在“为孩子将来好”的“美好”意愿中,如此对待孩子,既毁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没有了“将来”。

精神健康基金会曾在台北的青少年育乐中心举办“脑与情绪”的巡回展,我去做导览时才知道台湾有这么多不快乐的人,有的人已经从抑郁症中走出来了,有的人还在挣扎中。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病根都在童年受到的精神虐待上。

最近的调查发现,初中以上的人,五个中有一个曾经想过自杀。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他的兴趣、长处不符合主流的趋势,而被强压抑了下来。很多时候他是忙着补习,玩父母要他玩的东西,念父母要他念的书,被动地在过日子,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学习是个习惯,当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后,再好的天赋、再大的脑力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用钱鼓励孩子真的有效吗?


中国有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证明。

请学生尽快用鼠标把计算机屏幕上的圆圈拖曳到一个正方形里,每拖曳一个圆圈,第一组给五毛钱,第二组给五分钱,只有第三组是被请求参加实验,没给任何报酬。结果第一组在五分钟内拖了159个,第二组101个,第三组却拖了168个。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结论:第一,无报酬的请求帮忙效果可以和给付金钱的一样好;第二,钱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有那么大动力,给得不合适,效果也不好(如第二组的成绩)。

另一个实验也验证了这点。

2005年,美国四位经济学家和卡内基美隆大学实验人员接受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委托,去印度测试外在诱因,尤其是金钱对绩效的影响:是否薪水越高,表现越出色。

他们把87名印度人分成三组:一组付4卢比(相当于当地一天的工资),另外一组付40卢比(相当于两周的工资),第三组付400卢比(相当于五个月的工资),请他们做九种作业,如记忆数字、解字谜、掷飞镖,达到某个水平就可以领钱。结果发现,拿40卢比的人表现得并没有比拿4卢比的好,更令人惊讶的是,拿400卢比的人表现最差,在九种作业中,有八种低于其他两组。

研究者深感不解,不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吗?为什么不灵了?

2008年,两位瑞典经济学家把153名捐过血的人随机分成三组,请他们捐血。第一组没有酬劳;第二组可以得到50克郎的报酬;第三组也有酬劳,但是可以选择把钱捐给儿童癌症中心。结果第一组有52%的人愿意捐血,第二组只有30%,第三组有53%的人愿意捐血并把钱捐出去。

这几个实验都显示金钱非旦不是万能,有时反而误事。捐血本来是高尚的利他行为,但是一拿钱就变成卖血了。如果捐血可以帮助癌症儿童,人们又都愿意去做。人在吃饱穿暖以后,对精神层次的要求是高于金钱的。

另一个实验是请学生把一组字重新排列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第一组成员的字重组成“冷天”等中性的句子,第二组的字组成“高薪”等跟金钱有关的句子,然后要他们做一个很难的拼图,拼不出来时可以请求帮忙。结果“冷天”组三分钟就求助了,“高薪”组坚持了五分半钟才求援。做完正要离开时,有人(另一实验者假扮的)不小心打翻一盒粉笔,“高薪”组的人视若无睹,没有帮忙捡。

很明显,金钱固然使人自立自强,却也使人不愿帮助别人。人一被金钱浸染,就变得自私自利了。

很多家长自己在小时候受过贫穷之苦,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快乐,就拼命赚钱,给孩子很多的钱,让他们不需要奋斗就有钱花。这样做其实正是消减了孩子的幸福感。

钱和肥料一样,用得对,可以长出丰硕的果实;用太多,会烧死植物;舍不得用,只会越堆越臭。过去经济学认为工作是负面,金钱是正面,现在发现正好相反,工作恰恰是保持身心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不劳而获的东西不会长久,流过汗水的果实才最甜美。

这个道理不仅体现在教育上,也体现在社会管理上。

最近台湾当局针对一些海归学者又纷纷移民海外的情况,为挽留他们在台湾安心工作,提出学术界弹性薪资,最高可到年薪三百万的计划。虽然立意良好,但若配套措施没做好,则会变成“二桃杀三士”,反而不美。要知道,许多人回台教书并不是为了钱。台湾目前教授的薪水虽然比不上国外,但是温饱无忧。与其用钱挽住人才,不如改善台湾的科研环境,如改善计划报账流程,使教授觉得被尊重,不被一些小事情破坏心情,有大把时间能花在研究上。金钱对知识分子并不是最好的驱动力。使命感、生命的目的、人生的意义比金钱更重要。

真正使社会向前发展的是荣誉感、责任心、自我期许和成就感,金钱其实是最难激励人心的方式,它远不及这些有效。

育儿心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育儿心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说起读书,我很是惭愧,自从生过孩子之后,我很少读过一本完整的书。今年暑假,我拿起了这本孙瑞雪老师写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平时总是觉得没有时间,有的人说还是没有沉下心来不愿意读。说句实在话,拿起书我现在真不知道从哪看起。在上大学期间,我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好学生,当别人拿着MP4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在看书;当别人逛街时我还在看书……书没有离开过我,连图书馆的老师都给我开绿灯,书随便借,毕业之后我在亚马逊网也购了自己喜欢的书,现在我家的书架上都有好多书,但都是崭新的。

自从怀孕期间,我就特别留意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每年单位订购我就会挑一些。暑假期间儿子在月儿湾游泳,在游泳馆里我忽然发现了这本书,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因为之前在电视上看过孙瑞雪老师的关于《捕捉孩子的敏感》的专题报告,我当时就非常感兴趣,本来想买那本书,但是由于时间的搁浅至今没有买回。结果被我看到了,我就赶快征求老板的同意,让他借给我,没想到看完后给我的触动这么大。

我的儿子现在有两岁一个月了,他的一些不着边际的行为令我很是无奈。有一次他往地上扔积木,我们商量好的不要再扔了,要慢慢捡起来,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话。因为我之前没有接触到这本书,我就用力的批评他,结果给他商量几次都不听我的话。无奈之下我把他关到屋里,我自己走,结果他哭了,哭的那么的伤心。我心想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难道就这么不听话吗?当看到这本书时我才释然,书中写到:不要和孩子斗争,也不要和孩子较劲,因为这是一个人形成自我的起点。

有一次,我给他洗过澡之后,他怎么就不出来,一直用脚在水里打出水花,把地上弄得那都是水。当时我也是担心他,怕万一踩到水之后滑倒。我就告诉他:“妈妈抱着你出来,行不行?”他就是不出来。我于是就“暴力”解决了,可是在把他抱出来的一瞬间,他哭得跟什么似的,我很是无奈。当时的我就想:他怎么会这么不听话呢?最后还是经不住他的哭闹,我把他又放到了水里,他立马停止了哭声,继续玩儿了起来。从他的表情看出他是那么的满足,当时的我很是疑惑:玩儿水这么长时间了,难道就不觉得累吗?

还有一次,他要吃棒棒糖,我觉得棒棒糖吃多了不好。于是我趁着他不注意在棒棒糖上咬了一口,然后瞬间把那个糖纸把它包起来,让他感觉到还是原来像新的一样。他拿到棒棒糖的时候非常开心,他小心翼翼的把糖纸剥开却发现已经不是完整的,瞬间大哭,可以用崩溃来形容,而且还要打我。当时我也是很奇怪,他怎么知道里面的棒棒糖不是完整的?其实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一个概念,有一个完美的棒棒糖的完美形象,不可以被破坏的,棒棒糖应该是这样的,他就不想要那样的呀。看了书中,又解除了我的疑惑。书中写道: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

沙池、水池是所有孩子的最爱,当孩子看到沙、看到水时,就会忘情地玩耍。哪怕是饮用水,都是最能让孩子立刻安静的材料。沙和水是孩子天然的玩具,是儿童创造的源泉。所以我的孩子也不例外,对水和沙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只要到我们幼儿园或者是去外面小沙坑或者回老家,只要看到沙、看到水就走不动了。有一次我们回到老家,老家的院子比较空旷,一下车孩子看到了水管,大步流星的向前跑,打开水管就玩。我家人就说:“别让他玩儿了,把衣服弄湿了。”但是我就站在旁边,我对他们说:“没事让他玩吧,我准备的有衣服。”妹妹打趣地说:“幼儿园的老师教育方法就和我们不一样。”我会为孩子的发展,做好坚强的后盾。如果放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肯定会阻止他,但是现在因为我知道,孩子你阻止他,还不如让他尽情地快乐玩耍,你只要给他物质准备就可以了,我们不要以各种理由去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

作为一个母亲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从自己孩子和班上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看到了书中的很多现象,在这里我找到了根本原因。

当然写到这里,大家也许还在迷惑到底什么是敏感期呢?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家长和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幼教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要真正地了解孩子。

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我想,以后在工作中,我一定会给班上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让他们更加幸福健康地成长!

你真的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吗?


教会孩子接受失败、真正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做家长的都有这种经历:孩子刚学走路,突然摔了跟头,你怕孩子失败,“宝宝,可别摔着……”从此,孩子躺在床上,不再尝试走路,因为他一走就摔。摔了碰了还得让他起来,继续走!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我们说过,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错误莫过于在孩子心中把失败和痛苦连在一起。也就是说,使孩子心中产生一种害怕失败的感觉。当一个孩子害怕失败,他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害怕失败,他就会紧张、焦虑,就不可能考出出色的成绩。实际上,真正决定你人生成功的不是你成功的欲望,而是你不畏惧失败!在日常教育中,孩子今天考好了,对孩子关怀备至,又做好吃的;一旦没考好,这一切没有了,而且还会挨顿骂!最后孩子觉得:我的行为、成绩与爸爸妈妈是否爱我有因果联系,一旦我考不好,妈妈就不爱我了!一个7、8岁的小孩子分不清道理,他只是凭感觉。一旦产生这种感觉,他就会开始避免失败,他不敢试,再做时还是失败!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觉得失败是家常便饭。我女儿在小学时,从第50名到第1名,经历无数次失败。每次我都告诉她,这和我对你的爱没有一点关系!你就考零分,爸爸也仍然爱你!没关系,下次再来!所以,如果想让你的孩子变得自信,就教会孩子接受失败,并且让他明白这是好事,只有失败才能找出事物的规律,知道怎么追求成功!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而不是结果上在教育孩子问题,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家长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做的事情上,而不是行为的结果上,我们大部分成年人做不好事情的原因亦在于此。在孩子考试的时候为什么会紧张?因为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了!想像力丰富的人,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可能发生的糟糕结果对自己的影响上了。孩子考试失常,大部分原因是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的试题本身,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给他带来的结果上。这个结果不论好坏,有的孩子虚荣,就是因为他感觉学习好了,等于荣誉,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荣誉而不是学习上。所以有孩子出现抄袭的行为。他们的注意力焦点是只要我把分数拿到了就可以了。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的结果是孩子有虚荣心的产生原因,对成年人亦然。比如,我自己,一直以来在事业上我都未涉足仕途。那些行政领导人前风光感觉很好。可是我对行政工作本身感觉痛苦,这也是我不愿去搞行政的主要原因。对我而言,不需要其他的结果,授课本身就可以给我带来快乐,无论在校内给研究生讲课,还是校外给成年人做培训,我都很兴奋。我把我的观念、思想传达过去,授众因而可以改变,这太快乐了!所以说作为成年人,如果在所追求的事业上,你只对结果感受快乐,是不可能做出成就的。我们作为家长,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而不是结果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激励”:“好好学习,大家都喜欢你,长大了可以做大官……”这样的话,如果过分地灌输,就是在从小诱导你的孩子变虚荣!请每一位父母牢记:一个人真正的自信心是因为把事情本身做好才可能获得的!绝对不是事情的结果带来的荣誉使他获得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扩大孩子的优点上,而不是弥补孩子的缺点上我们家长不要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点上,否则,我们会帮助孩子强化这个缺点,从而使孩子会终生记住这个缺点。当我们发现孩子的缺点时,心里要明白:他有这个缺点是暂时的,他一定会改掉的。我们家长的目光应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只有把他的优点放大,孩子的缺点会渐渐消失,在前面我们已详细论述“亮点原则”了。

“搞定”孩子真的有意义吗


“搞定”孩子真的有意义吗?

在湖南妈妈网看到一个帖子,一位妈妈求助:四岁的女儿任性又胆小,自己工作家里两头忙,实在很烦,怎么办?问题很常见,我首先感到这位妈妈虽然语气是在指责孩子,但她更需要关怀。让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位妈妈的回复:

还是家庭教育问题,是不是爷爷奶奶带啊,我觉得她中班了,也应该懂事了,你就好好整她一会,让她克哭,就不完全按照她的意愿,多几次,她就知道不是大家都应该听她的了!另外推荐你一套书(小鼠宝贝成长日记)我刚买的,里面用故事来教育小孩不能撒谎,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吃饭,不乱发脾气,对很多小孩都有用,建议你可以了解下!

从这个回复中,我看到回复的妈妈的观点的是:

1.孩子的表现是不懂事,无理取闹,应对的方法,是不给孩子她需要的东西,拒绝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学会克制;

2.教育好孩子的标准是:不撒谎,好好吃饭,不乱发脾气,听妈妈的话。

如果我没做这一行,也许会认为这个是标准的理想答案吧。毕竟我也是接受类似的教育标准长大的:不能对大人撒谎,要听话,要乖,不能挑食,不能做父母师长不允许做的事情,不能任性,要体贴大人。可现在看到这些文字,不禁想:那个被妈妈用软硬兼施的方法教育得不撒谎,听话,好好吃饭,不乱发脾气的小孩子,她的内心充实吗,平静吗?她快乐吗,幸福吗?如果她真的是一个女孩子,长大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妈妈?

太多这样的育儿解决方案,教你如何搞定孩子的行为。往往这些方案被用干脆的,掷地有声的语言描述出来,如果迷茫中的家长看到,会不会觉得这就是救星?这么想着的时候,想到去年有一次,跟祉熠妈妈一起从会所开车回家,到家前的倒数第二个十字路口,我让车子顺着最靠左的一条直行道慢慢滑行,想停到最前面的停车线旁等红灯,这时旁边一辆车飞速地插过来,试图从左转弯道跨越实线分道线挤到我前面去,吓了我一大跳,他插队不成,便猛地停到一旁,车头仍挤到了我的车头旁边,架在分道线上。我又怕又怒,对着这个车的司机吼了一句什么话,不是脏话,却足够让这个开车的中年男人和他身边副驾驶座上的女人感到难堪。当时的情况,我吼他一句绝对合情合理,他无从辩驳。可绿灯一亮,我向前走时,他迅速从我身后插过来想要超我的车,速度之快,完全就是为了报我刚才吼那一句的愁。我也还在气头上,刚开始的一秒加了油门根本不愿意让。眼看他可能会撞到路中央的安全岛,我第二次被吓到了,突然醒悟,回过神来马上踩了刹车,让他先过了。

第二次吓到,我想到两件事:一,我吼这个男人严重地伤害了他的尊严,他在这种情况下更不顾交通安全和道德,只想出一口恶气;二,我吼他,除了被他吓到,也是在借吼他发泄生活中的怒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被我吼一部分是无妄之灾。我确实是对的,而他既违法,又没礼貌。但完全占着理的我,用不尊重他的方式对他导致他更加疯狂地危险驾驶,也让自己心中的恶借着一个正义的借口萌发出来。自那以后,我便非常警醒类似的事情的处理,不能用这种不理智和不尊重人的方式。路上遇到乱插的司机,会自觉地踩刹车让他们先过。后来慢慢地,遇到很过分的人,只要心情不太糟糕,会在心里替他们祈祷,希望他们能安全。从这件事情我更坚定地相信:

1.要帮助一个我认为做错了的人,我也需要用尊重这个人的办法,才可能奏效;

2.用粗暴的方式来做对的事情,不一定会得到对的结果。

3.指向外的暴力,有一部分一定也是指向内的,凶别人的时候,我也在凶自己。

所以,我相信当一个孩子胆小又任性时,即使我们认定孩子这样是不应该的,那么也需要用关爱的、尊重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改变。到现在我甚至相信,对一个孩子来说,任性和胆小这样的特质算不上缺点或者错误,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些内心需要的外在体现。如果我们用真诚和关爱的心来理解孩子,跟孩子沟通,那么孩子的需要会得到满足(尽管我们不一定能够清晰地知道孩子的需要具体是什么);如果我们用忽视和压制的方法来对待孩子,那么即使孩子的行为得到了改善,孩子内心未被满足的需要却仍然会在那里,而这些需要,将来或许会以家长更不愿意看到的方式表现出来,又或者,在当下,用胆小和任性的方式显现出来。真希望求助的那位妈妈能好好休息一下,看看自己,平静下来以后,重新看看自己的女儿,一定不会觉得女儿有那么烦的。这个时候,她或许不需要帮助和指导,就能处理好自己和女儿之间的事情。

“搞定”这个概念在如今的世界太疯行了。之前做销售工作时,老板和同事都常说要搞定客户。现在,遇到这个概念就会反思一下背后的控制和自大的想法。一个人对自己爱的人,是永远都不需要“搞定”的。“搞定”了爱人的行为时,我们也许就会失去爱人的心。

相信《孩子题目做错真的是因为粗心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活动方案题目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哭闹,就是因为这招很管用! 当人们怀念起过去养育孩子的美好时光时,通常谈论的是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在过去信奉“对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别相信他所说的”的背景下,这种管教方法曾经很奏效。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你发现他开始有了很多的要...
    2021-03-17 阅读全文
  • 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是因为家长 如果我们家长自己认为学习是痛苦的,你会把这种痛苦的感觉自动传给孩子;如果你要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你也会把这种快乐的感觉自动传给孩子。 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就停止自我成长,这也是多年养成的积习。一个习惯就是...
    2021-11-18 阅读全文
  • 孩子缺乏自控力,可能是因为这些 自控力的发展对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一项研究证明:在儿童期就能显示出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在成...
    2021-04-03 阅读全文
  •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不会听话” “当他是学龄前儿童时这样做,当他十几岁后,还会愿意和你谈话。你会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 让父母与孩子保持密切关系的一项最重要的技巧是倾听,而不是教育、建议或提供...
    2021-01-25 阅读全文
  • “压力”真的能成就孩子吗? 自由对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多重要? 猴子是阶层性的社会,猴王可以任意殴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动辄得咎。实验者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王关在一起才六个月,跟控制组比起来,它的神经就显著地萎...
    2021-08-30 阅读全文

当人们怀念起过去养育孩子的美好时光时,通常谈论的是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在过去信奉“对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别相信他所说的”的背景下,这种管教方法曾经很奏效。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你发现他开始有了很多的要...

2021-03-17 阅读全文

如果我们家长自己认为学习是痛苦的,你会把这种痛苦的感觉自动传给孩子;如果你要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你也会把这种快乐的感觉自动传给孩子。 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就停止自我成长,这也是多年养成的积习。一个习惯就是...

2021-11-18 阅读全文

自控力的发展对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一项研究证明:在儿童期就能显示出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在成...

2021-04-03 阅读全文

“当他是学龄前儿童时这样做,当他十几岁后,还会愿意和你谈话。你会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 让父母与孩子保持密切关系的一项最重要的技巧是倾听,而不是教育、建议或提供...

2021-01-25 阅读全文

自由对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多重要? 猴子是阶层性的社会,猴王可以任意殴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动辄得咎。实验者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王关在一起才六个月,跟控制组比起来,它的神经就显著地萎...

2021-08-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