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做自己这个角色该做的事
发布时间:2021-01-27 做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幼儿角色故事 幼儿园做的室内游戏大全一位家长和我聊天说:“我一个人带孩子真是太累了,每天不仅要解决他的吃喝拉撒,还要监督他的学习,真心害怕他出现厌学的情况。”我说:“只要家长不逼学,孩子就不厌学。”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学会感恩、敬畏和宽容的生活态度,至于其他的就交给老师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去做吧。
为什么父母需要教给孩子这几种生活态度呢?
首先,孩子学会感恩,才能懂得珍爱生活。
感恩就是让孩子学会感激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这样孩子才会珍爱生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羔羊跪乳,义鸦反哺”的经典古训,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感恩的典范。当孩子长大成人了,如果不懂得对父母及家人感激,那么这种教育一定是失败的。孩子如果常怀感恩之心,他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容易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而他人对于孩子感恩行为的回馈又会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自己做好这一点,以便孩子模仿和学习。
其次,懂得敬畏才能理解尊重。
什么样的人会无所畏惧呢?不是大英雄(英雄害怕自己的价值被否定),而是亡命之徒。这些不懂尊重和害怕的人往往是最可怕的。而敬畏之心要从小就培养,所谓敬畏,“敬”体现的是一种认识态度、一种价值追求;“畏”则是一种界限、一种警示。试想一个小孩子从小就不懂的尊敬家人和长辈,那么长大后的他会对他人保持应有的尊重吗?如果没有了对外界的人或物的尊敬,孩子可能就会变得胆大妄为、胡作非为、为所欲为。一旦有了敬畏之心,孩子就会珍惜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更多的接纳、宽容大度、谦虚,以及助人行为。这样孩子就可以轻松的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宽容是立身之本。
宽容简单的讲就是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撞了你一下,你不会生气,不会撞回去,而是微笑的回答一句“没关系”。这种宽容的心是孩子在小时候爸爸妈妈倡导、影响而形成的,他对孩子的人际交往,生活态度以及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往往宽容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友谊,生活的态度总是积极的,自然生活的质量也会很高。所以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宽容,是给孩子美好的未来插上了翅膀。
总之,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其实能做的很多,做好父母如果能教会孩子感恩、敬畏和宽容,你就是最称职的父母,因为你给了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们都相信,孩子有了这三样礼物,他的人生将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明天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我是这样做家长的
在讲故事当中,我会问她一些关于故事中的问题,她也会配合的回答出来。有些故事讲了几遍后,我会让她讲给我听,她也会很认真的讲。记得有几次我故意读错字,没想到她马上就指出我错误的地方。从这件事让我觉得大人的一言一行对小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也试着教她认字,有一次我们带她到外面吃饭,她指着墙上的‘小’字,开心地大叫起来:“妈妈,妈妈,那个字是‘小’。”本来我们大人觉得很平常的事,也不太去注意,可是在小孩子的眼里却是很新鲜的。
现在我女儿比以前更懂事了,也懂得怎样去关心别人了。有一次,看到奶奶蹲着捡菜,她马上搬了张小凳子给奶奶坐。家里有好吃的,她会分给大家一起分享。小朋友到家里来,她每次都很主动地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
我女儿有时候也会发发小脾气,有一天早上送她上学,到了门口就是不肯自己换鞋。我并没有帮她换,而是和她讲道理,没想到她能听进去。并且自己乖乖地穿好鞋了。从这件事上我让她明白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去做,不能总是依赖大人。渐渐地我发现通过讲道理和她交流更能让她接受。
每次我下班回到家,她总是很高兴地和我说学校里老师教小朋友们做游戏、唱儿歌的事情,有时还边说边表演。每每看到她的成长和进步,我总是感到很欣慰。我们觉得小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引导的。为此,在以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她在其乐融融的坏境中成长,成为一个独立、自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当孩子在害怕时家长应该这样做
有妈妈问:“我的孩子现在很胆小,特别爱说害怕,怕怕。比如,看到小鳄鱼她说怕,看到陌生叔叔说怕,有时候听到什么声音也说怕。这是缺乏安全感吗?我应该怎么做怎么摆正心态?”
从多美说起吧。
去年这个时候,多美喜欢到处找蚂蚁洞看蚂蚁搬家,经常蹲很久都不要走。但今年一见到蚂蚁就说:“害怕!蚂蚁!”后来又发展到只要见到蚂蚁、苍蝇等小小的,移动比较快的,黑色的东西,都会说怕,甚至会哭鼻子。
这种变化表明她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感觉变得更加敏感。但因这些感觉是新鲜的,陌生的,所以又会觉得不安和紧张,“害怕、怕怕”变成了她表达这种情感的语言。我会在多美说怕的时候给她更多爱和支持,以帮助她经历体验,整合新阶段的内在世界。
比如,她看到蚂蚁不敢往前走时,我会蹲下来让她退到我怀里,一边抱着她一边说:”小蚂蚁那么多,爬来爬去,让多美感到有点害怕了。妈妈看到了,妈妈抱着多美,多美感觉好一点了吗?“
多美:”我好一点了,妈妈。“
我会继续说:”蚂蚁很小,没有力量伤害到你,也不会伤害你,现在小蚂蚁挡住了多美的路,多美可以带着自己的害怕,试着跨过去或者绕过去。妈妈非常确定,多美是安全的。”
多美拉着我的手,小心翼翼地跨过去,然后傲娇地跟蚂蚁拜拜,虽然下次她还是会说怕。
孩子说怕的时候,只是在简单表达自己的感觉,而我们成人往往受限制性观念的影响,喜欢给孩子扣帽子、贴标签,认为孩子总说怕就是胆小,并且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一害怕就什么都做不了了。这些都是父母自己内心的投射,不是真正的孩子。假如我们能看到真实的孩子,简单给她一些支持,引导她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尝试做事情,孩子会非常愿意突破自己的。
多美就是一边带着自己的害怕,一边跨越了蚂蚁,而且用不了多久,在她习惯了这样的感觉以后,就不会再“怕怕”了。
爱她,就允许她害怕吧。
家长更需要做好角色的正确定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因情绪问题求医的孩子逐年增多,近几年已占到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观察,这其中很大原因来自家庭的过高期望、过度呵护。“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第一位的是家长,第二是老师,第三是孩子自身,第四才是医生。”杜亚松说,“家长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警醒,对自己的角色要有正确定位,不要让爱伤着孩子。”
错位的“妈妈”
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里却看不到妈妈。他们看到的是居高临下的“家长”,是释疑解惑的“老师”,是嘘寒问暖的“保姆”,是背地里翻抽屉、查QQ的“警察”。“这是常见的家庭角色混乱。”在杜亚松看来,“妈妈”应该是能够理解孩子、能提供及时帮助的人。
缺失的“爸爸”
爸爸挣钱养家,妈妈管教孩子,是很常见的家庭教育模式。近年来全职妈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似乎养育孩子就是妈妈的责任。在门诊,杜亚松接待过不少焦虑不安的全职妈妈,她们常因管教不好孩子而受到丈夫的指责。“其实,并不是爸爸真的忙得顾不上孩子,这还是理念上出了问题。”杜亚松呼吁,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亲的回归。
让人不知所措的双重束缚
孩子放学回家,妈妈心疼地说:“累了吧,吃个苹果吧。”孩子甩下书包正准备放松一会儿,妈妈又问:“今天功课多吗?要抓紧啊。”孩子只好放下苹果拿起书包去赶作业。
爸爸严肃地对儿子说:“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而等儿子有了自我选择,爸爸又话锋一转:“照我说的去做。”
一边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一边却是无处不在的压力,很多父母不知不觉中的矛盾言行让孩子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严重的可能发生心理偏差,甚至最终导致精神分裂。
让人缺乏自信的心理虐待
3岁的孩子看到妈妈下班回家很兴奋,热情地邀请妈妈一起玩小汽车,但忙碌了一天的妈妈不耐烦地说:“妈妈有事,你自己玩吧。”
8岁的小女孩拿着刚洗干净的小手帕向爸爸炫耀自己的能干,爸爸不屑一顾地回答:“哟,长这么大才会洗手帕啊?”
这种家庭里经常可见的亲子对话,在杜亚松看来就是“心理虐待”,它的危害与“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躯体虐待不相上下,“忽视、嘲笑、讽刺,足以把孩子宝贵的自信心轻易摧毁。”
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1.言传身教。
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家长首先就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2、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父母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要逐步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给孩子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重播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3、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承担责任。
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教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例如,当孩子要养些花草动物时,家长在答应前,可以让孩子承诺定时浇水或给小动物喂养等。
4、培养孩子的耐心。
心理学家提出了用“等一下再享受”的原则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例如放学回家后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或玩耍;让孩子学会忍耐,先面对痛苦解决问题,事后享受的快乐才会更大。否则尽管他们智力不比人差,成绩却因不肯用功而落后。
责任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作为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下原则是作为父母应该遵循的:
5、让孩子体验成功。
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时,家长要给予积极肯定。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增强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应该做很多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儿童做事慢,家长该如何对待
导语
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条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时间,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饭等生活自理方面,显得极为磨蹭。小孩子做事很慢怎么办呢,做家长的很是着急。
首先耐心跟孩子沟通,了解他做事情慢的原因,或许孩子在思考什么,或许他不希望快点做完是因为做完这个之后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是他不愿意做的……会有很多可能,一定要虚心向孩子请教。然后根据找出的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的原因:
动作不熟练是动作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时候,神经肌肉的活动还不协调,所以做事的时候要非常缓慢才能做得好,把持得住。
没有时间紧迫感是动作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件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只是在延续着从前的习惯而已,他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
动作缓慢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不能改变的先天气质,父母对于孩子的气质只能接受并因势利导;再有,有的孩子天生大气,较为成熟,三思而后行,做事的过程中想法很多,所以也会因慎重仔细而动作缓慢,这样的效率反倒会非常高。对此,家长需要仔细分辨判断后再对孩子的慢性子进行调理。
家长的原因:
面对几岁的孩子,年轻的妈妈常常感到与其让他自己来做事情,比如吃饭、洗脚,还不如成人喂他吃、帮他洗来得快些,而且更省心,更省事,但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并且,孩子也会因此惰性越来越强,没有自理的愿望,对自己没有责任心。
再者,动作缓慢一般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孩子处理事物的速度显得比一般人慢,通常是因为达不到成人期望的速度,有时也是因为对成人的要求没有作出足够的反应,成人就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太磨蹭,但孩子也许表现很不错了。
家长应该怎样改变小孩子做事很慢的习惯:
1.通过游戏来加以改变。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吃饭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孩子进取心。孩子喜欢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没趣,这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
2.让孩子与自己比赛。父母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在此期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解释分数的意义,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3.父母还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1、2、3、4、5……”,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动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孩子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快一点做事,就数慢一点,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家长总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孩子完成了任务,就表扬孩子“真不错”、“又长大了”等。
4.使用硬性规定来达到改变动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某项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孩子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饭,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并且对孩子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
5.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在日常活动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来提高效率,使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窝耍赖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长一起去上幼儿园;再如,吃饭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张动画片的盘了,否则时间又被拖延过去了。
总结
在孩子改变工作慢的时候,家长也要告诉孩子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点就更好了。
小朋友做事磨蹭,家长该怎么办?
1、多让孩子感受时间
在孩子做事拖拉、懒散、懈怠,是因为没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让孩子感受时间,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只有对时间有了感觉,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才能去管理它。
★带孩子观察表,看一分钟有多长。
★生活中多提时间。比如几点几分,要做什么事情了。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
★跟孩子玩计时游戏。比如,数十下,也就是十秒钟能完成什么事情。
★多给孩子讲一讲时间带来的变化。比如说一说现在和小时候的自己有哪些变化,体会时间带来的变化。
2、尊重孩子做事的节奏
我们嫌孩子做事慢,是不是觉得孩子的慢动作影响了我们做事的计划,所以才会不耐烦?或许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忙碌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应该认同并尊重孩子做事的节奏,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别总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很多东西需要慢慢学习,他的能力也要慢慢培养。我们要做的是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适当给他定一些规矩,让他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将事情做好。
★要多些耐心,给孩子时间去记住“要求”。
3、多些鼓励,为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
★对孩子说一声“谢谢”。比如孩子帮我们拿拖鞋、递东西,我们的感谢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他会更积极地去寻找他能做的事情,并积极快速地将事情做完做好。
★一些事情听听孩子的意见,与孩子商量,让他主动去思考,体会自身的价值,提升自信。
★给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妈妈不要大包大揽,适当为孩子安排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务,给他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
父母应该努力扮演好这4个角色
为人父人母的都希望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他们所谓的良好生活环境往往都是指物质方面的,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 请最好的老师,只要在父母的能力范围之内,他们都会毫无保留的满足孩子。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我们重点做好以下4个角色。
守护者——照顾好孩子但是不能插手过多
作为孩子的守护者,大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照顾好孩子,在这里说的照顾并不是事事代劳。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遇到了一点困难就忍不住插手,这样其实是让孩子错失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这里并不要父母撒手不管,在管之前先对这件事情的难度有一个简单的评估,如果确实是孩子自己无法完成的,父母可以做一些指导。
伯乐——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
当今社会孩子成绩优秀并不算的什么优势,还要让孩子有特长。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的特质,家长一定要认真观察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特质,并且把这个变成孩子的优势。家长可以每天都表扬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有自信,这样孩子们会变得更加优秀,但是表扬孩子的时候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不能让孩子觉得大人表扬只是一种敷衍。
导师—— 给孩子生活的建议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也是孩子的生活导师。再做孩子的导师之前,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让孩子知道,父母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做孩子的导师不能过于武断,不要觉得自己有百分百的权威,就给孩子立规矩、定条件,我们就是给孩子提供建议的,和孩子是平等的,这样孩子才能听进去大人的建议。
伙伴——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路上的烦恼
大人也有小时候,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呢?孩子也需要一个成长的伙伴和他一起分担成长中的烦恼。父母一定要扮演好孩子的伙伴,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和孩子一起面对,共同商讨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