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这9句蠢话,你是不是常挂嘴边

发布时间:2021-01-27

什么是教育笔记。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9句蠢话,你是不是常挂嘴边”,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谁才是家长?我还是你?!”

类似的话还有:“谁说了算?”、“这个家我说了算!”、“你又不是我老板!”。当你说出这些话中的一句,你已经在这场争论中败下阵来。你最好出去放个风或者喝一杯。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确认自己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占据权威角色,因为我们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个小屁孩在控制一切。

2.“你想让我现在掉头开回去吗?”

说得好像你真会改变计划似的。好不容易花了两个小时把每个小孩都捆好塞到车子里,现在又要取消计划掉头回去?!门都没有!

3.“钱不是长在树上的!”

好!好!好!钱不是长在树上的,就像彩虹糖并不是从彩虹上掉下来的一样。我们就不能好好说:“你这次不能去参加夏令营”,而不是给孩子上经济学、植物学课吗?凡是有点常识的孩子都知道钱不是长在树上的,而是神奇地生长在妈妈的银行卡里。

4.“你每天都要穿上干净的内裤。”

通常说这话的时候,我们自己还都穿着昨天穿过的运动裤,或者前天也穿过的那一条。

5.“再说吧。“

宇宙里的任何一个小孩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想拒绝,但我暂时还想不到一个好的理由。”你还是再好好构思一个更合理的借口吧。

6.“把菜吃完。非洲还有孩子在挨饿呢。”

如果你家小孩把菜吃完,非洲的小孩就不会挨饿了吗?还是说科学家已经证实,愧疚感能让你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

7.“你如果不把这些玩具收好,我就把它们扔掉了。”

祝你好运。是你花了大把钱买了这些乱七八糟的玩具。而且,你已经说了50次,也没把这些玩具扔掉!

8.“再翘嘴巴,以后你的嘴巴就会长成这样。”

这根本就不可能。可当孩子撅嘴巴的时候,家长最爱用这样的警告。你知道,你可以把“撅嘴吧”换成任何一个家长不喜欢的动词,比如眨眼睛、挖鼻孔等等。

9.“问你爸/你妈去。“

这句话背后往往暗含着“我不想扮红脸“、”我不想做决定“、”我不想负责跟孩子谈这个问题“和“我不想对结果负责”。所以“我就把皮球踢到另一个家长那里去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位妈妈也在思索这个问题:难道我的儿子脑袋真不够聪明吗?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他,平时已经够辛苦了,在我这里还要给他一次打击吗?最后这位妈妈还是依然保持沉默,因为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2年过去了,儿子也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也一直在提高。再后来这个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小学毕业,妈妈带我去看大海,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母亲指着前方对我说,儿子,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但是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

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孩子健康地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一切必须以宽容为基础!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宽容的能力,少打少骂,多包容,多鼓励,孩子才会在一个平和积极的环境中健康长大!

在陪孩子读诵经典也一样如此,我们都要去学海鸥的笨拙,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有时我们做家长要慢慢的陪着孩子长大。不可急躁,奢求一步登天,套用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天使,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守护神,让我们用足够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孩子,言传身教,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你是不是一个聪明的家长?来看看这些!


在那么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往往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什么困难都能搞定的父母,尽自己努力帮孩子解决掉很多问题,尽力给他们幸福,但这样真的是最正确的方式吗?

下面这11幅小漫画,对比了聪明家长和普通家长的区别,对照来看看,你属于那种?

普通家长:24小时寸步不离地围着孩子转,一点单独的时间都不留给孩子,也不留给自己

聪明家长:既照顾好孩子的日常起居,也以身作则,用心经营好自己

普通家长:更关注问题的结果

聪明家长:更注重起因和过程

普通家长: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

聪明家长: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普通家长:常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聪明家长:常说“再想想,你肯定能找到答案”

普通家长:用别人家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

聪明家长:鼓励孩子做自己

普通家长:总是帮孩子解决掉一切问题

聪明家长:有时候允许孩子探索和犯错

普通家长:常说“别做这,别做那!”

聪明家长:常说“做之前先想想会是什么结果”

普通家长:试着去做好

聪明家长:试着自然一些、开放一些

普通家长:认为自己就是孩子的老师,什么都懂

聪明家长:明白自己需要学习更多

普通家长: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

聪明家长: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更好

普通家长:要求孩子信守承诺

聪明家长:向孩子言传身教,示范如何信守承诺

孩子不懂事儿?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样玩具带走,于是你这样说:“你是姐姐,别这么小气,让着妹妹,妈妈再给你买……”

做一个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与黄磊日常对女儿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贝儿告诉黄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带回家,黄磊建议贝儿和多多沟通。黄磊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他没有因为贝儿年龄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没有为了保护自己女儿而反对。

3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成长期,渐渐成长起来的还有他们的物权意识。真正的分享不是违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情侣,为什么一旦异地恋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带孩子坐地铁,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让给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声。于是你这样说:“快谢谢阿姨,快点,看着阿姨眼睛说话……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内向……”

榜样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能够懂礼貌,所以当孩子没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时候,父母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强迫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父母碍于情面会给孩子贴上“太内向”“不懂事”等标签,殊不知这些话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他们慢慢地会真的很内向,不敢做任何尝试。

其实,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们遇见熟人都假装没看见,走开的话,怎么能够教会孩子懂礼貌呢?同时,借助一些故事进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够通过共情和模仿学会礼貌的沟通。

【案例三】

带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赞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乐开了花,却这样说:“哪有哪有,他还不行,比他强的有的是,我们的还得再接再厉……”

面对赞美:欣然接受、合理归因

面对熟人的赞美表扬,有的父母其实心里是很高兴的,但为了让自己表现的谦虚,同时防止孩子骄傲,常常会“客气一下”,但是这样的客气却像是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毁了他们本来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别人对孩子的赞美,并将孩子取得的结果归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当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可控因素,当孩子也这样认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只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落后?”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位妈妈也在思索这个问题:难道我的儿子脑袋真不够聪明吗?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他,平时已经够辛苦了,在我这里还要给他一次打击吗?最后这位妈妈还是依然保持沉默,因为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2年过去了,儿子也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也一直在提高。再后来这个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那年我小学毕业,妈妈带我去看大海,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母亲指着前方对我说,儿子,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但是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

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和拓展,让孩子健康地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这一切必须以宽容为基础!作为父母,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宽容的能力,少打少骂,多包容,多鼓励,孩子才会在一个平和积极的环境中健康长大!

在陪孩子读诵经典也一样如此,我们都要去学海鸥的笨拙,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跃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有时我们做家长要慢慢的陪着孩子长大。不可急躁,奢求一步登天,套用一句话:孩子,你慢慢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天使,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的守护神,让我们用足够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孩子,言传身教,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宝宝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华仔身体不好,看起来比较弱小,所以其他小朋友喜欢欺负他,华仔妈妈跟老师谈了很多次,但是华仔还是屡次战败而归,请求妈妈援军出动,华仔妈妈总是会找到人家家里去大闹一场,这时华仔才会甘心。与华仔妈妈比,小璐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总是教育女儿谦让,但是没想到女儿胆子越来越小,特别是遇到男孩子的欺负,只知道哭。宝宝吃亏了,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吃亏”是一道社交题

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你吃亏、他占便宜的情况发生。这种吃亏有时是物质上的,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精神上的。但是这只是人生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宝宝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选择,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处理这类问题的行为模式。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宝宝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担起社会的责任,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状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帮助宝宝很好地面对“吃亏”这道试题。

答题者应该是宝宝自己

网友“山下清一轩”认为,孩子小时候吃亏并不是什么坏事。Sam从小性格很温和,就没有看到过他主动和别人争嘴打架。幼儿园时代,经常看到Sam被邻家孩子追得满院子狂奔。从幼儿园回家,经常脸上、脖子上、手背上带着些许伤痕回来,但他从来都说没关系,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问起是谁干的,他的小脸上会流露出一副打死也不说的神情,几次以后我们也不再问了。

起初我们认为他是有些懦弱,可到上小学以后发现,这是他的生存智慧。首先,因为他不主动惹事而得到了很多朋友,大家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安全。经常碰到一些同学的家长说起来,让他们家孩子和Sam一起玩,真的很放心。听到这样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有自己的应对策略。细细思量,的确,Sam这样比较温和的孩子,不崇尚武力解决问题,不去惹麻烦,远离让他感到有危险可能的环境,这不是一种智慧吗?

“吃小亏”有价值

何为“大亏”、“小亏”,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宝宝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妈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有些妈妈则会大发雷霆,找上门去兴师问罪。其实,只要不危及宝宝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严,这种源于外界的行为或语言致使宝宝遭受的挫折,都可以称为“小亏”。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吃点“小亏”,有助于培养宝宝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宝宝社会化的进程。

“吃亏”有底线

“吃亏未必是福”。凡事应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应有分寸,“过”和“不及”都不行。涉及到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时,妈妈就应及时介入,避免宝宝“吃亏”了。

贝贝和妮妮闹矛盾。一天贝贝和妈妈在小区玩,正好碰到了妮妮和家人。妮妮的妈妈、姥姥、姥爷全都围住贝贝训斥,可怜的贝贝吓得哇哇大哭。贝贝妈生气了,对方的做法已经对女儿造成了伤害,已经不是吃点小亏的问题,贝贝妈严肃地对对方说:“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应该由她们自己解决,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训斥我的女儿!”然后把女儿揽在怀里安慰着:“别怕,有妈妈在!妈妈知道你从来都是一个好孩子!他们训斥你是不讲理的。妈妈相信你,即使有错误也会改正好!”

当吃亏变成莫大的伤害时,你一定要给脆弱的宝宝一个坚强的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是不是肠套叠影响的宝宝晚上入睡


我家宝宝聪聪1岁半的时候也得了这个肠套叠,不过当时我不知道就看着孩子在那哭,心里别说有多难受。那天中午吃过饭,爷爷带着聪聪到楼下玩,玩了没多久聪聪突然就大哭不止,爷爷怎么哄也不行就把他带上来了。

我当时以为他困了闹人,就哄他睡觉结果哄着哄着就睡着了,睡着睡着就吐奶了,接着就哭,感觉很痛苦,哄哄又好了,过一会突然又痛苦大哭,就这样反复了好多次。一会好一会哭,双腿腿蜷缩,都怪我当时不懂,也没重视,带聪聪去医院的时候都快天黑了。

到医院做B超聪聪被确诊为肠套叠,用充气法往孩子屁股里给肠子充气!聪聪哭得嗓子都吼哑了,看着我心疼死了!结束了之后一夜都不能给孩子进食包括喝水喝奶,只能一直挂水!医生说得了一次肠叠套以后就非常容易反复!

两岁之前发病的概率多,越大越少!之前不知道这种病,住进了医院才发现住院部好多孩子都是肠套叠,有个宝宝11个月已经反复5次了!三次充气两次手术!不过好在现在孩子已经痊愈了,没有再复发过。

肠套叠就是指一段肠管嵌入到相邻的一段肠腔内,给肠内通过的物体造成阻碍。患肠套叠的婴儿,会不停的哭闹,每次哭五六分钟,持续十二个小时,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宝宝哭到筋疲力尽,脸色苍白,昏昏欲睡为止。12个小时之后,这些症状会逐渐消失,而后,宝宝开始出现吐奶和大便出血的情况,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肠叠套凶险,宝妈平时要给宝宝做好预防措施。

1. 合理饮食,婴幼儿的肠胃非常脆弱,宝妈要科学喂养,不要过饥也不能过饱,添加辅食的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以操之过急。

2. 注意防寒保暖,天气越来越冷,宝妈要注意给宝宝增添衣物,尤其要保护好宝宝的小肚子,防止宝宝因为肠胃受寒而发生肠功能失调。

3. 如果发现宝宝有肠套叠的前期症状,一定要及时送宝宝到医院治疗,尤其曾经是肠叠套患者的婴幼儿,家长更加要伤心,千万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幼子缠母厌父是不是病态?


问:我有个3岁的儿子,很可爱,时常为我们的家庭带来欢乐。可欢乐之余,也有烦恼:只要我在家,不论我有多忙,多累,他总是缠着我,就是不肯跟他爸爸玩。请问,怎样才能改变他这种“重母轻父”的不良习惯呢?

答:你说的这种情况。我们管它叫恋母症或偏亲症。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这类问题比较突出。

幼儿偏亲症是幼儿心理方面的一种疾病,其表现是对爸爸、妈妈(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态度截然不同:见到妈妈亲亲热热,无拘无束,似乎是妈妈的“小尾巴”。妈妈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不离左右。让妈妈为他穿衣,喂饭、洗澡,让妈妈给他讲故事,哄他睡觉。可见到爸爸就尽量躲避,发现妈妈不在家,就哭闹不止,幼儿的这种病态心理与行为,会影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育,需及早纠正。

一般来说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与母亲的接触比较多。出生2周的孩子听到母亲的心跳声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很快人睡或者找奶头。看到母亲的睑或听到母亲的声音,都会使孩子手舞足蹈、露出愉快的微笑。所以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只要母亲在身边,孩子就感到高兴,感到安全,母亲不在身边,就会左右寻找,只要母亲一到,孩子就会安静下来。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形成需要母亲不离身边的习惯。这种习惯在几个月时还不太牢固,但到1岁8—9个月后就变得较为牢固,不易更改。

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社会交往的增多,他们开始依恋父母亲人,出现“社会化”的萌芽。进入幼儿期以后,需要扩大交往范围,与周围的人尤其是与幼年伙伴友好相处。由于现在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之间交拄很少,有的家长又不愿让孩子出去玩,因此,孩子为了排除寂寞,只能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游戏伙伴,不愿父母离开自己。

由于现在许多家庭,主要还是由母亲带孩子,所以,孩子就习惯于母亲守着自己,和自己一起玩。母亲与孩子玩的时间越多,孩子就会越高兴,也就会越发依恋母亲。

儿童依恋母亲这是人之天性,5岁以前尤为正常。6岁以后,是孩子的学龄期。这时期孩子在社会心理发展方面变得上进,勤勉、自信、合作,开始有独立意识,此时恋母太过则易形成心理障碍。

孩子“恋母”,除了社会原因与居住条件与外界隔绝以外,母亲对孩子过分溺爱也有关系。有的母亲与孩子亲呢过度,将孩子当成自己唯一的感情的寄托,整日不离左右,睡觉也搂着,在同一个被窝。正是在这种温存的依恋中,潜伏着孩子心理变态的危机,也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发展进入误区。这种误区主要有以下表现:

1、容易造成孩子依赖性变态人格,即:被动--侵犯人格。其表现:执拗,自我中心,而且生活能力差、易怒。他们既处处需要父母帮助、陪伴,又要挑剔反抗父母,使父母无所适从;既有幼儿式的感情心理--依恋(被动),又有霸王式的冷酷脾气(侵犯性),形成矛盾的双重人格,这种孩子最难管教,也最难相处。

2、男孩子恋母过重过久则易失去男性化气质和魄力。有的由于长时间同母亲在一起,受“同化”太多,爱模仿女性穿着、打扮、语态,长大后甚至可能发展至性变态。而难以适应其他女性。

要想纠正儿童的“恋母症”。首先,作为母亲(或孩子的亲近者),不要过于娇惯孩子,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不要再总是将他抱在怀里又亲又吻,以防孩子仅感到妈妈的温暖,而感不到爸爸的温暖,许多母亲应该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比如,认为孩子还小,一味呵护,或给孩子以特殊的暗示,使孩子觉得离不开妈妈。

其次,当孩子缠妈妈时,妈妈不要无原则地迁就他,应该耐心说服,诱导他与爸爸一块玩。爸爸也应学会料理孩子,主动亲近孩子,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做游戏,给孩子讲故事,领孩子外出游玩,让孩子感到爸爸和妈妈一样亲切可爱,一样喜爱自己,逐渐消除父子间的隔膜。

有的孩子不仅缠着妈妈干这干那,也缠着妈妈不让上班。家长有时被缠得没办法,常常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或找个借口走开。孩子一见妈妈不见了,就会大哭大闹。总这样下去,孩子会更加缠着妈妈,唯恐妈妈突然离开。其实,出门前,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你要去哪里,何时走,多长时间回来,最好不要不辞而别,那样会使孩子很不安。说好了与孩子分手,任他怎么哭闹,也要毫不犹豫地走,让他觉得妈妈有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不该阻止。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与母亲“分离”一段时间。如果孩子能够乖乖地向你告别,那么家长应该及时鼓励孩子。

6-13岁属儿童的“情感断乳期”,要及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以从6—7岁开始让孩子单独睡一个小床,有条件的可以从幼儿时就开始训练孩子一个人入睡。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让孩子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触,扩大交往范围,转移和淡化孩子的“恋母情绪”。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多些包容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孩子多些包容昨天下午放学接了孩子回来,在外面玩了一会,儿子想骑自行车,于是我走回楼下去取自行车,远远听见一女人高声在叫骂:妈XX,兔兔儿整天吵吵吵,滚回家去……,后面骂的听不懂的。门口三个孩子,我认得,一个是楼上的小女孩,另两个是隔壁楼的,都上幼儿园,一个孩子懵懵地望着一楼阳台上骂人的女人,估计也听不懂骂什么,但也知道并非善意。那女人五十上下年纪,见有大人来,转身回到屋里,推上阳台上的门,还在骂骂咧咧,大概就是因为孩子们在楼下太吵。

真是太神经了,下午5点多6点多这个时间,一般家庭都是准备晚饭时间,而且很多人是没有下班回到家的,即使家里有小孩子的,一般这个点也是在外面活动的时候。我了解的是她家没有小婴儿的,只有两个大人,经常看往外拉出的做手工加工这类的东西。

我们楼下地方还算宽敞,进出车辆不多,比较安全,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不错的活动场地。骑车,打球都活动得开。现在大都还是一个孩子,回家大人也不能全程陪伴,孩子们放学在楼下一起玩耍,总比回家盯电视,玩游戏好的多。孩子玩闹时间最长也不过两个多小时,而且不仅仅是在这个楼下,玩一会就跑开了,为什么不能对孩子多点理解和宽容呢,爱吵闹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玩的时候也不吵不叫,那还是孩子么?你至于对着孩子就这们破口大骂么?

平时在楼道,在餐厅,在公共场合,孩子们吵闹,我们都有提醒,让他们知道这是公共的地方,不能大声吵闹影响到别人,如果一个孩子,一般都比较听从,但是两个,三个孩子在一起疯玩的时候,四五岁的年龄,你的提醒,立即变成了叛逆的反抗,他们一般悄悄咬下耳朵,然后放肆的来挑衅你的权威,那就是更加大声的叫。如果亲自带孩子的父母,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都会理解一下,即使你去阻止,带他们离开这个地方,但叫声已经发出来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自由自在的玩耍,肆无忌惮的笑,一起嘻戏打闹在我看来都是正常的行为,即使有些吵闹,有些噪音,但不是在休息的时候,还是对孩子多些包容吧。

我们是不是在细节中侵犯孩子的权利?


在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中,教师应该把尊重、宽容、人道、公平等伦理责任洒到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把关爱、理解、欣赏、耐心等伦理情意镌刻在每一个幼儿的童年里,让幼儿园的每一个教育细节都合乎伦理规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常常由许多细节看到幼儿园缺少对幼儿的尊重。

用编号代替幼儿姓名

小班的集体教学时间,教师拿着花名册进行人数点到。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教师用点名册上幼儿对应的编号取代了他们的姓名。教师每叫到一个数字,幼儿就会举手,要是叫到的数字没有得到回应,教师就用笔在纸上标记。

午餐时间,保育员把饭菜盛好放在了桌上,教师为了让午餐环节更有秩序,采用的是根据花名册的顺序让幼儿分批入座的形式。被叫到对应编号的幼儿搬起小凳子坐到指定的桌子进餐。编号在前面的幼儿听到自己的号码开心地站起来,但是编号排在后面的幼儿被叫到时脸上明显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垂头丧气地走到了桌子旁坐下。

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很普遍,师幼日常交流中用编号取代幼儿的姓名,没有充分地尊重幼儿,没有真正地践行“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为了节省时间和保持一个好的秩序,教师用随处可见的数字编号来命名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幼儿,这不利于他们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巩固。

名字是幼儿自我概念的最好呈现,它是编号和代号取代不了的重要标志。名字象征着个体的尊严,正如马斯洛说的,“记住学生的名字就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作为班级成员的肯定和认可”,幼儿期待听见自己的名字从教师和同伴的口中说出,这是自尊的一种表现。教师持有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会深深影响其教育行为,我们知道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把“尊重”二字置于一个极高的位置,教师应该无条件地尊重幼儿,保证幼儿权利最大化。因此在幼教实践中应杜绝此类用编号代替幼儿姓名现象的发生,在每一个教育场合说出幼儿的名字是在尊重幼儿的过程中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开始。

午餐环节不许幼儿说话

午餐时,教师除了会介绍当天的菜肴搭配,监督幼儿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鼓励幼儿爱惜粮食,帮助个别幼儿进餐,还会提出一条进餐规则,那就是吃饭时不允许幼儿说话。老师多半喜欢用“快吃,不聊天”“再聊天就吃不完了”“不许说话,聊天的人多吃一碗”等来鼓励幼儿专心吃饭,约束幼儿养成吃饭不说话的习惯。

“食不言”成为大多数幼儿园进餐环节中一条或明或暗的规定,它暗示幼儿赶紧吃饭、快快吃饭,这不仅压抑了幼儿说话的权利,还阻隔了幼儿之间的交流行为,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许自由活动,这导致幼儿形成错误观念,即吃饭是阻碍自由活动的负担,吃得越快越好。一些幼儿为了能够自由活动,囫囵吞枣式地把饭吃完,而教师却只关注吃得慢的幼儿,不去担忧那些吃饭过快的幼儿是否会因为速度影响他们的消化吸收。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进食,可能会引起幼儿对吃饭活动的反感和食欲不振,甚至会造成厌食、畏食情绪。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表明,在饮食的过程中,人们心情愉快可以让思维保持活跃状态,乐于接纳新想法,富于创造性和联想力。基于此,教师应该构建和谐的进餐环境,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尊重幼儿的说话权利,与幼儿一起进餐以树立科学进餐的榜样。让幼儿边吃边聊,不仅可以体验进餐的愉快,有助于增进食欲,还可以为幼儿多方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剥夺幼儿的公开课参与权

中班的幼儿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户外活动,隔壁班的老师过来挑选几个小朋友参加公开课。老师就对小朋友们说:“谁想去上公开课啊?”有25个小朋友举起了手,可公开课只要从这个班挑选15个,老师就对小朋友们说:“摸到头的小朋友可以去参加公开课。”这样,这个班级里就有10个小朋友失去了参加公开课的资格和机会。而且,教师不是随机抽取幼儿,被摸到头的幼儿大多是教师认为乖巧、聪明、会配合老师的。

老师在挑选幼儿上公开课时,已经给幼儿贴上了标签,那些“听话、能干、机灵”的幼儿是优秀的,而那些“调皮的、多动的、能力差”的幼儿是不优秀的。在老师们看来,如果让所有的小朋友去上公开课,那些不优秀的幼儿也许会在上课时给老师带来麻烦,让公开课的效果大打折扣,还可能会影响班级幼儿的整体水平甚至是幼儿园的声誉。如果仅仅本着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的目的,一些幼儿可能在幼儿园永远无缘公开课。幼儿教师的做法,剥夺了一些幼儿和其他幼儿接受同等教育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伤害了幼儿的情感,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教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在教育观的指导下就会产生对应的教育行为。每个幼儿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对每个孩子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个幼儿,使幼儿在公平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公开课的呈现不仅要向上级或者同行公开教师们高效传授知识的教学技能,关注和重视每一个幼儿的专业情意,还有就是公开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公开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合乎伦理规范。

替换幼儿的回答

上午10点,某幼儿园的中班的语言教学公开课,主题是用什么方法制服凶恶的老虎。教师和蔼地问幼儿:“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大老虎赶走呢?”有一个幼儿举手说:“用五指山把它压死。”教师点头:“对呀,我们可以用石头,请坐!”紧接着教师在教学板上呈现出之前准备好的石头该案例中的教师可能因为上公开课比较紧张,想要把准备的材料全部使用上,于是会将贴近标准(石头)的幼儿回答(五指山)直接换成预设的答案。

但是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没有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表达,将其回答直接偷换掉,这带来的后果可能有:幼儿觉得因为自己回答错了,老师才把答案换掉,自信心严重受挫;幼儿看到自己动脑筋想出的答案被老师无视,自尊心受到打击,等等。这一小小举动不仅伤害了师幼之间的感情,降低了师幼言语互动的质量,削弱他们参加集体教学的积极性,限制幼儿思维的发展,甚至还可能会抹杀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千篇一律的表扬

赏识教育有其重要价值,但是现在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表扬非常不具体,方式单一固定,没有针对每一个幼儿和具体的行为。以案例中的表扬句子为例,“很棒”等这些词语都是比较空洞、简单、单调的。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都有差异,教师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和表扬每一个幼儿,结果不仅不会让他们产生满满的自信自尊,反而会降低部分幼儿的积极性。千篇一律的表扬是有害处的,再加上有些教师对那几句话不断地进行重复,幼儿从中感受不到任何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他们甚至会觉得老师在说谎骗人。

现在赏识教育在幼儿园逐渐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会用鼓励和表扬代替批评,这种现象固然好,因为表扬是对他人的优点、长处、正向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和赞赏,可以让幼儿产生自信、自尊和愉悦感。但是,在表扬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性特点,联系他们的具体行为,将关爱、呵护和理解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

相信《这9句蠢话,你是不是常挂嘴边》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什么是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2020教育随笔:老师,是不是你的书更好看? 今天的活动区时间,我来到大二班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区域活动。环视活动室一周,见图书区只有一名男孩和一名女孩在看书,于是我走进了图书区。 坐稳以后,我观察到小男孩正在看“好奇的乔治”系列故事书,他看书速度很...
    2020-01-09 阅读全文
  • “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
    2021-05-31 阅读全文
  • 你是不是一个聪明的家长?来看看这些! 在那么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往往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什么困难都能搞定的父母,尽自己努力帮孩子解决掉很多问题,尽力给他们幸福,但这样真的是最正确的方式吗? 下面这11幅小漫画,对比了聪明家长和普通家长的...
    2021-01-12 阅读全文
  • 孩子不懂事儿?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
    2020-12-16 阅读全文
  • “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
    2021-01-27 阅读全文

今天的活动区时间,我来到大二班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区域活动。环视活动室一周,见图书区只有一名男孩和一名女孩在看书,于是我走进了图书区。 坐稳以后,我观察到小男孩正在看“好奇的乔治”系列故事书,他看书速度很...

2020-01-09 阅读全文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

2021-05-31 阅读全文

在那么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往往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什么困难都能搞定的父母,尽自己努力帮孩子解决掉很多问题,尽力给他们幸福,但这样真的是最正确的方式吗? 下面这11幅小漫画,对比了聪明家长和普通家长的...

2021-01-12 阅读全文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

2020-12-16 阅读全文

有一位妈妈从不说一些令孩子泄气的话,也不会去抱怨孩子,责骂孩子。她在找不到适当的答案前都是保持沉默,以自身的承受去支持孩子的一步步成长,孩子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下,最后交出优秀的成绩。 这个孩子对一个问题...

2021-01-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