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不懂事儿?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他

发布时间:2020-12-16

什么是教育笔记。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孩子不懂事儿?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礼貌沟通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关于孩子的礼貌沟通教育,你做对了吗?

【案例一】

朋友领着孩子来家里做客,临走时,邻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样玩具带走,于是你这样说:“你是姐姐,别这么小气,让着妹妹,妈妈再给你买……”

做一个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与黄磊日常对女儿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贝儿告诉黄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带回家,黄磊建议贝儿和多多沟通。黄磊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中立的仲裁者,他没有因为贝儿年龄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没有为了保护自己女儿而反对。

3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和成长期,渐渐成长起来的还有他们的物权意识。真正的分享不是违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带来更多的快乐,所以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情侣,为什么一旦异地恋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相信自己的东西永远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带孩子坐地铁,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让给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声。于是你这样说:“快谢谢阿姨,快点,看着阿姨眼睛说话……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内向……”

榜样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时候能够懂礼貌,所以当孩子没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时候,父母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强迫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父母碍于情面会给孩子贴上“太内向”“不懂事”等标签,殊不知这些话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他们慢慢地会真的很内向,不敢做任何尝试。

其实,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们遇见熟人都假装没看见,走开的话,怎么能够教会孩子懂礼貌呢?同时,借助一些故事进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够通过共情和模仿学会礼貌的沟通。

【案例三】

带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赞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乐开了花,却这样说:“哪有哪有,他还不行,比他强的有的是,我们的还得再接再厉……”

面对赞美:欣然接受、合理归因

面对熟人的赞美表扬,有的父母其实心里是很高兴的,但为了让自己表现的谦虚,同时防止孩子骄傲,常常会“客气一下”,但是这样的客气却像是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毁了他们本来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别人对孩子的赞美,并将孩子取得的结果归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当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可控因素,当孩子也这样认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你是不是“直升机父母”?


那种在学校、操场和课外活动地点转悠,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和他们紧紧绑在一起的父母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

针对最近几年美国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教育行为,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发动一场“慢教育、简单教育和散养教育”的新革命。

给孩子们买防过敏袜、专门请家庭教师改正他们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在他们第二次膝盖摔破了皮之后就把秋千拆了——这些“直升机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确实太“无微不至”了。除此之外,商场有出售防止烫伤的火炉把手套、绑在家长和孩子手上以防孩子走失的腕带(“给你和孩子三英尺的自由”)和婴儿爬行护膝(好像他们生来并不会爬行一样);康涅狄格州有个市长因一位母亲的压力而下令砍掉三棵胡桃树,理由是掉进游泳池的胡桃可能会让她偶尔在池里游泳的孩子过敏;学校不再让学生合伙搭车,而是直接把孩子送到家门口——以往这种方法只针对残疾人。

我们太在意孩子们能否成功了,因此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了某种形式的产品开发。父母们要求幼儿园开始教授中文,为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未雨绸缪;高中老师收到家长愤怒的邮件,抗议学期未完就组织考试;学院院长把大学新生称作“易碎品”(事实上他们在入学前就已经破碎了)和“茶杯”(遇到极小的挫折就会破碎)。

以上,就是21世纪之初最典型的为人父母的方式——又一种将要破碎的泡沫。因此,美国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发动新革命,目标是击退这种近乎可笑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投资行为。新革命有很多手段——慢教育、简单教育、散养教育——但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越少越好,盘旋是危险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你真的希望孩子成功吗?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吧。只有你放轻松了,他们才会飞得更高。

对于过度教育的抵制已经很久,但现在才有了新进展。根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的调查,经济危机开始时,很多家长削减了孩子的课外辅导课,却惊讶地发现也没什么不好。2008年春天,《时代》杂志的一项调查问题是经济萧条如何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认为关系改善的是认为关系恶化的4倍。

“这个时候,所有的问题都放到台面上来了,容易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慢教育运动的导师卡尔赫诺(CarlHonore)说。

最糟糕妈妈的反击

Overparenting(过度抚养)这个词跟美国著名的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有关。1899年麦克阿瑟进西点军校时,他的母亲平克也在军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据说这样她就能用望远镜看清儿子有没有好好学习。

过度抚养在1990年代发生了更具戏剧性的演变,就像刹不住的汽车一样。世道越来越繁荣,可恐惧和焦虑渐长;犯罪率下降,可家长们却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步行或骑车上学的孩子从1969年的41%下降到2001年的13%。1980年至今儿童受伤死亡率下降了50%,可是家长们却不让孩子在操场上锻炼,婴儿车上不忘温馨提示“折叠前请抱走婴儿”。6至8岁的儿童,自由玩耍时间从1981年至1997年下降了25%,可家庭作业却翻了倍。因为研究者发现常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暂时将婴儿智商提高9分左右,佐治亚州给每个新生儿家庭寄胎教CD;在最疯狂的时候,大学校园里安装了“你好,妈妈!”的网络视频,家长们可以看见公共区域的情景;安永会计事务所专门为新晋职员提供“父母套餐”,这样父母们也能参与到和公司谈收入和福利的行列。

当你搜索“美国最糟的妈妈”,会发现前几页的搜索结果都是关于一个叫勒诺斯坎纳兹(LenoreSkenazy)的母亲,就因为她让自己9岁的儿子一个人坐地铁从商场回家。她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专栏,文中对于什么是“儿童能接受的风险”的叙述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记者从中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甚至马耳他打来电话要求采访。斯坎纳兹决定反击,她争辩说人们已经丧失了评估风险的能力。我们担心发生坏事,但行为却伤害了孩子,让他们在焦虑和不敢冒险的温室中长大。

勒诺斯坎纳兹毕业于耶鲁大学,和丈夫共同抚养着两个儿子。她承认自己曾经有点“西科斯基”(生产直升机的公司),她曾为儿子的生日派对请来一位足球教练,还给每个参加派对的人分发了口腔保护罩。

但是从这一天以后,她创办了一个叫“自由成长的孩子”博客,后来还出了一本书。她写道,做父母的一代小时候自己一个人步行或乘车上学、被人善待或被人欺骗、摇摇晃晃地挨家挨户去推销饼干……可他们现在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做同样的事。“我们把自己的孩子惯得弱不禁风。”她认同汽车安全带和自行车头盔这样的理性防护工具,但是有些做法让她觉得很荒唐,比如有人建议家长们在每天孩子出门之前给他们照张相,万一被绑架了,警方能有一张孩子的最新照片,看清楚他们穿的什么衣服;一旦孩子安全回来了,家长就可以删掉照片,下个早晨继续拍。

这个建议在那些听说小女孩走丢的家长看是个好办法。但是太多家长都计算错了。斯坎纳兹说,从统计学上讲,没给孩子接种疫苗而让孩子受到H1N1流感威胁的父母,其实是更疏忽大意的。换句话说,从来没有报道说有哪个孩子被陌生人的万圣节糖果毒死,而且儿童被陌生人绑架和杀害的可能性只有一百五十万分之一。如果有家长问:“你怎么能让他一个人去商场?”她建议的回答是:“那你怎么能让他去亲戚家?”(受过性骚扰的孩子有80%是朋友和亲戚的受害者)或者“你怎么能让他坐在你车里?”(2008年超过43万个孩子在机动车事故中受伤)

“我并不是说不应该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好预防,但是有好运,就有厄运,你掌控不了,没有100%安全的世界。”

恐惧就像真菌,暗中侵蚀了父母原本安宁的身心。如果说担心孩子身体受伤还算理性的话,那担心孩子失败就太多虑了。既然知道未来孩子在残酷的全球化竞争中摸爬滚打是难免的,为了这种恐惧而给幼儿园的孩子布置家庭作业、组织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双语竞赛、进大学之后还给孩子设闹钟……又有什么用呢?

“直升机”的撤退

很多教育学家都在寻找各种让“直升机父母”撤退的办法。其中一个办法是,家长们要在暗中使劲,不要越过自己的职能范围。

每个老师都会跟学生家长说,学生们需要失败来树立信心。可是,老师发现,很多家长会给孩子代做作业、画画、写实验报告,然后为了把孩子送进好点的班级,像个政客一样发表长篇大论。堪萨斯州Belinder小学的校长卡伦伏契尔制定了一项“非营救”制度,可是她每天都会在学校里发现学生父母落下的便当盒和笔记本。甚至有一天,一个母亲急匆匆地拿着一串项链跑到学校,为了让她女儿穿着更得体。“我很幸运,和聪明的父母打交道,却看见很多聪明的父母做出蠢事来。这就像病毒。父母们知道自己不该如此,可他们却控制不住。”

教育学家认为,做小学生的“直升机父母”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直持续到初中和高中就不好了。有些高中老师提到“秘密战士父母”,即那些不总是盘旋在孩子头顶,但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父母,比如音乐剧角色分配和决定足球比赛的首发阵容时。高三是黎明前的黑暗,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大学准入资格是检验他们教育成功与否的一张成绩单。而在很多大学里,专门设有家长项目主管,他的职责是定期召集一定区域的父母和教师见面。某大学官方网站上给出的五个建议是:参观(但不要太频繁)、交流(也不要太频繁)、别(过于)担心、期待变化、相信他们。

在治疗“直升机父母”的办法里,最有力的武器是井喷般出现的父母网站,父母们可以在上面吐露心声、承认错误、明白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一位母亲在网站留言说:“我认输了,真想放弃她。可这不是注册的目的啊。”

但是力求革新的教育学家对于过多的教育建议并不看好。父母们学到的教育方法太多了,而这场新变革的目的是允许家长们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或者至少不盲从。卡尔赫诺说:“有人相信,一定有一种秘密的教育方程式,如果我们多看书、多花钱、够刻苦就能找到,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你能想象更多可能发生的凶险吗?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个家庭都不同,父母们要能不被媒体和其他父母的纷繁意见影响,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程式。”

最后,家长们必须谦虚。我们可以忙乱,可以烦躁,可以逃避,但是最终,我们注重的事情可能并不那么重要。教育学家针对5年级的学生做过调查后发现,孩子们通过阅读得到的收获,和通过看电视得到的收获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他们在《今日美国报》上发表文章:“经常逛博物馆看起来并不比逛小卖部的收获多多少……等父母们拿起教育指导书看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很多东西早就已经形成——父母的教育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父母婚后多久有的孩子,这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

如果你能接受以上令人惭愧的事实,那么理解D.H。劳伦斯在1918年讲的一句话就容易多了。“如何开始教育子女。第一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二原则是:不要管他。第三原则是:不要管他。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开始。”

他当然说起来容易。

因为他没有孩子。

你再这样奖励孩子,只会害了他!


奖励是我们最常用的激励孩子的方式,可有时却不能乱用。因为你可曾想过,当孩子在认真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并非是为了要得到某种奖赏,反而是我们的外在奖励,改变了孩子仅靠兴趣去做“好事”的初衷,让他紧盯奖励品,从而减退了做事的热情和兴趣!

所以,有时候乱给孩子奖励,反而会害了他。

我们先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乡下休养,但他家附近却住着一群十分淘气的孩子,每天互相追逐打闹,大声喧哗,致使老人无法静心休养,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办法。

他走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让我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略表谢意。”孩子们很高兴地领取了奖赏。

第二天,孩子们依旧来到这里玩耍,一如既往地吵闹嬉戏。

老人再次出来,给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觉得虽然比昨天少了,但5美分也还不错,于是兴高采烈地拿着钱离开了。

第三天,孩子们玩耍一阵后,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有人说:“为什么今天竟然只给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商量后,向老人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为他玩了!于是,老人最终获得了清净!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被称之为“德西效应”。即: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

“德西效应”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界:当孩子尚未形成自发性的内在学习动机时,老师给予奖励,从外界进行刺激和激励,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

然而,当孩子学习的热情是从兴趣出发,内心真正喜欢时,如果再给予奖励就多此一举了,甚至适得其反,因为此时可能导致孩子学习的目的发生转移,从真正的兴趣使然,变为为了得到奖励和名次。

同样,我们在平时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时,也要避免“德西效应”,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奖励,滥用奖励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当然,我们说这个只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滥用奖励,要注意奖励的时机和方法,比如孩子爱学习是好事,如果你想奖励的话,可以奖给她跟学习有关的东西,而不是Ipad之类的。

再比如,孩子的有些不良行为,用奖励的方式去引导还是非常有效的。

我有个朋友,他们家两个小孩儿一起玩时,经常把玩具到处乱扔,于是她采取了积分制奖励的办法。

具体做法:

孩子们每收拾好一次玩具,就给2个积分,等积分达到50个时,就可以换取一次买玩具的机会,当然是50元以内的玩具。如果孩子想要买更贵的玩具,那就继续攒积分。

我觉得这种方法比发脾气,扔掉孩子玩具,打屁股等方式,更能激励孩子。

当孩子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待惯了之后,他自己就会忍不住去收拾。因为看见脏乱差的环境,他自己就首先适应不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方法,妞儿们都可以借鉴起来。咱可以把希望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列成一个表格,比如: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收拾书、自己整理衣柜、自己洗内衣等。然后,我们把表格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每当孩子做到位时,就画个小红花,一个小红花代表1个积分,集够50个小红花就给予相应的奖励。

这些奖励品可以替换成我们经常主动给孩子买的,他内心特别想得到的东西。

孩子不是天生的白眼狼!但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心疼你?


我们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妈妈在生她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抢救了好久才活过来。

自此以后身体就很不好,他们两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问题。那个女孩儿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

可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她放学回家后,跟妈妈吵架的声音。

有一次,她妈妈跟我一起买菜,就在路上开始诉苦:说是自己一心为女儿,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合她胃口,让孩子吃少了。学业这么重,作业那么多,该如何是好?

再后来跟她一起聊过好几次,每次的话题都以她女儿开始,再以她女儿结束,很少有听她说起过自己。

她在照顾女儿方面也确实尽心尽责,每天女儿进门前,她都会把精心做出的饭菜摆在桌子上,洗完衣服叠好放柜子里,并且把第二天要换的衣服给孩子放床头。

有一回天气热,她给女儿拿的衣服有些厚,自己在那里自责了好久。我对她说,孩子都上初中了,热了肯定自己会脱的。

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妈妈,却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

女儿从来不觉得妈妈为她付出有多辛苦,好像自己享受到的一切都理所应当。

我想如果那位妈妈让女儿放学回来自己盛饭,自己收拾房子和衣服,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结果呢?

我有个很要好的同学,她有一个妹妹。

有一次,我去她家里做客,她妹妹嫌她妈做的饭不好吃,要吃肯德基,问她妈妈要钱去买,其实那时她妹妹也已经在工作,自己挣钱了,但她妈二话不说就把钱掏出来了。

更令我震惊的是,她妹妹买回来之后,一个人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的差不多了,把袋子提起来放在她妈跟前说:“我不吃了,剩下的给你喽!”

她妈妈竟很自然地拿起来吃完了,没有任何觉得不对的地方。

我想如果是我,肯定不会把自己吃剩的给我妈吃,而是会跟她一起分享。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哨子面,把剩下的汤和菜哗地一下倒进了我妈的碗里。

我妈当场严厉地批评了我,大意是要尊重她啊什么的。

你看就是因为妈妈的有限度给予,所以才让我至今记得有些事不可以那么做。

其实,我那个同学的妹妹到现在自己生孩子了,都没学会心疼她妈妈。

上次她要搬家,让她妈帮忙去收拾。她回到家的时候,她妈妈刚下班回来正在做饭,她就一个劲地在那里催促。

她妈妈做好饭,连吃一口都没顾得上,就跟她一起去收拾东西了,而且在做饭时还问吃过了没,她妹妹说在来的路上买饺子吃了。

我又震惊了一把,心里想为啥不打个电话问问她妈吃饭没,如果没有的话,买来一起吃不很好吗?

我那位同学的妈妈,整天埋怨自己的老公和女儿不知道心疼她,可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奉献得过多,以至于让人觉得她根本不需要心疼,仿佛她生来就该心疼别人一样。

还记得那个在机场弑母的汪佳晶吗?他在日本留学五年,期间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来自于母亲每个月7000元的收入。

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给予的一切,从未想过自己24岁的大好年华,完全可以靠勤工俭学来替母亲分担。

最后一次,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没钱给他了,他竟然对着前来接机的母亲连捅9刀。

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这则新闻时,我震惊不已。

一个对自己有生育之恩、养育之恩的人,如何能下得了手?难道把你养到24岁了,你还不能独立吗?难道身为人母就活该养你一辈子?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都缺乏宽容,痛下杀手,何况对别人呢?还有一点宽容之心吗?

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如果你不想自己所有的付出换来的都是伤心和失望,那就请有限度地去给予,那才能打造出健康的亲子关系,不然终有一天会溺爱成灾!

这样引导不懂礼貌的孩子


华华家里来了一个保姆,是个老实的中年妇女,她家里经历了许多天灾人祸,三个儿子中有两个有先天性疾病,不得不背井离乡来打工,身上就带着一张家里的照片,想家的时候就看看。

爸爸妈妈对保姆很好,让她同吃住,然而华华不懂事,经常调皮捣蛋捉弄她,保姆也是逆来顺受。

有一次,华华吃零食把碎渣弄得满地都是。妈妈看了很不高兴,教育华华说阿姨才扫过地,他这样是不尊重阿姨的劳动成果。没想到华华的话令妈妈震惊:“你给她钱不就是让她扫地吗?我为什么要尊重一个扫地的啊?”当时保姆就在旁边。妈妈是又惊又怒又尴尬,赶紧给阿姨道歉,还让华华也道歉,没想到华华还死活不肯。

华华不懂事发展到巅峰的时候,在保姆不在时撕了她的照片,在她床上尿尿,她回来看到了,捧着照片的碎片哭了,而年幼的华华有些悔意,但他觉得自己是主人,一点儿也不想认错,做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情跑出去玩了。

妈妈回来之后,知道了这件事,她生气得想揍华华,但是被保姆拦住了。

妈妈冷静了下来,孩子却惴惴不安。不过妈妈最后并没有惩罚孩子,而是把孩子叫来身边,让他亲眼看着妈妈手洗了保姆的床单,并把撕成碎片的照片一点点拼起来,拼了大半夜。孩子最后边看边哭,哭着向妈妈认错,妈妈也没有停下。一宿未睡。

做完这一些事情之后,她给华华讲了很多保姆对他很好的细节,问了华华两个问题。

妈妈替你承担后果,你难过吗?

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你觉得呢?

教孩子懂礼貌,是每个父母都努力去做的,现在的孩子们做得越来越好了,但是在保姆、服务员、清洁工人这些人面前,你是怎么样教导孩子的?你的行为有特意将这一类人分开吗?你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吗?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当然,孩子同时也被身边的其他亲朋和环境所影响着,这些态度都会被孩子模仿致使孩子不尊重他人,当父母发现孩子被给予了坏的影响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杜绝这些影响。

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因为付出而值得被尊重,因为劳动而值得被尊重,尊重不因地位身份而轻贱。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孩子将来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才能宠辱不惊,从容镇定的面对人生,坚信自己的价值。

这样对待孩子更好


这样对待孩子更好两天前,婆婆来看xx。由于和她保持着有规律的见面机会,xx对奶奶并没有生疏感,挺愿意和奶奶在一起。这周六上午的半天时间,我便决定不送xx去保姆家,满足婆婆想多和孙子相处的心愿。(我周六上午要上班)

只是,xx要留在家里,我要出来上班。而xx是个很恋妈妈的孩子。我要走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难缠。

果然,我从卧室走出来,比我早起,正在客厅和奶奶玩的xx已经一眼看到,立即欢呼:“妈妈来啦!”然后奔过来要妈妈抱。不肯奶奶再碰到他。

婆婆担心xx粘着我不再肯和她,便说:“我带他去洗手玩水,你悄悄地走掉。没事的,他没看到你也不会哭的,哭也就哭一两声。”

我倒是在想,作为妈妈,要尽可能少地这样悄悄地从孩子身边溜掉。

我决定先陪陪他。

先是为他剥了一颗他让我给剥的糖——给他吃,是因为他早饭吃饱了,而且这块糖是他自己找到的,我觉得要让他享受他自己的“劳动成果”和这种意外的快乐感觉。

接着,我试着和他“聊天”。“宝贝,你要和奶奶还是要和姨婆?”xx回答的是:“和奶奶。”但一会后就更正:“和妈妈。”

我们一起背了两三首儿歌,然后认真地对xx说:“宝贝,妈妈一会要上班,有事情,奶奶在家陪你玩,行吗?过两三个小时,妈妈就会回家,你能等着妈妈吗?”他笑嘻嘻地说:“不行!”我又陪了他一会。接着,非常坚定地说:“宝贝,妈妈必须去上班了。”

可能听到了我说必须两个字,xx同意了。有一些眷恋,但还是和我说了再见,做了飞吻的动作。

我自己觉得,这样去上班,很安心。

孩子是需要尊重的。悄悄溜掉,没有任何期许留给孩子,我觉得不是尊重。孩子会缠着妈妈不让走,是在表达:妈妈,我还想要你陪我一会。妈妈,我想继续享受你的爱。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分离,也变得很平静温馨。

顺便想交流一下我在育儿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比较有“用”的话。

“是呀,妈妈也很想让你继续看电视,但今天你看了很久了,我们得睡觉去了。”很理解,但也很坚定。

“宝贝,你感觉很生气,妈妈知道你生气了。让妈妈抱抱你。”在第一时间里,洞悉了孩子的情绪,而且做出了安抚措施。

“哦,宝贝真的很可爱,妈妈很想一直陪着你,但是现在妈妈必须去上班办事情了,妈妈会在两个小时后回来,请等着妈妈。”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但不放弃理性的坚持。

“现在是吃饭时间,请你过来吃饭。”要孩子知道一下时间是什么东西,同时试图建立规矩。

“打架是不好的事。”简单而肯定地告诉孩子一个答案。

“不可以。”握住孩子的手,看着他,严肃但不凶狠地说。为了制止孩子做一些不对的举动,“不可以”三个字可能要上百遍地说。而且,光说不行,一定要走到孩子身边,最好蹲下身子,和孩子可以目光平视。

“滑滑梯很好玩吧?你再玩两遍,我们就要回家了。一定要回家了。”有约定,而且一定遵守这个约定,孩子会习惯遵守约定。

“告诉妈妈,你是想要吃棒棒糖吗?”孩子哭闹的时候,拿出很愿意倾听的姿态来,能起到很好的安抚作用。

“妈妈正在接电话,请你不要打扰妈妈。你可以去玩一下积木。”妈妈尊重孩子,也得让孩子尊重妈妈,很多时候,就算母子或者母女之间,也要有界限。我不想让我的儿子认为我是个24小时不必休息的全能机器。当然,你得让孩子知道他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

虽然是小小的孩子,但也和他说礼貌用语。一来能让孩子感受到礼貌是什么东西,二来祈使句往往是简单而明确的,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不过,我要承认,我并不是百分之百能按照我上面的说法去对孩子说,我也经常发脾气,经常不耐烦,但我相信这样说,更好。我会努力将此养成习惯。

这9句蠢话,你是不是常挂嘴边


1.“谁才是家长?我还是你?!”

类似的话还有:“谁说了算?”、“这个家我说了算!”、“你又不是我老板!”。当你说出这些话中的一句,你已经在这场争论中败下阵来。你最好出去放个风或者喝一杯。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确认自己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占据权威角色,因为我们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个小屁孩在控制一切。

2.“你想让我现在掉头开回去吗?”

说得好像你真会改变计划似的。好不容易花了两个小时把每个小孩都捆好塞到车子里,现在又要取消计划掉头回去?!门都没有!

3.“钱不是长在树上的!”

好!好!好!钱不是长在树上的,就像彩虹糖并不是从彩虹上掉下来的一样。我们就不能好好说:“你这次不能去参加夏令营”,而不是给孩子上经济学、植物学课吗?凡是有点常识的孩子都知道钱不是长在树上的,而是神奇地生长在妈妈的银行卡里。

4.“你每天都要穿上干净的内裤。”

通常说这话的时候,我们自己还都穿着昨天穿过的运动裤,或者前天也穿过的那一条。

5.“再说吧。“

宇宙里的任何一个小孩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想拒绝,但我暂时还想不到一个好的理由。”你还是再好好构思一个更合理的借口吧。

6.“把菜吃完。非洲还有孩子在挨饿呢。”

如果你家小孩把菜吃完,非洲的小孩就不会挨饿了吗?还是说科学家已经证实,愧疚感能让你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

7.“你如果不把这些玩具收好,我就把它们扔掉了。”

祝你好运。是你花了大把钱买了这些乱七八糟的玩具。而且,你已经说了50次,也没把这些玩具扔掉!

8.“再翘嘴巴,以后你的嘴巴就会长成这样。”

这根本就不可能。可当孩子撅嘴巴的时候,家长最爱用这样的警告。你知道,你可以把“撅嘴吧”换成任何一个家长不喜欢的动词,比如眨眼睛、挖鼻孔等等。

9.“问你爸/你妈去。“

这句话背后往往暗含着“我不想扮红脸“、”我不想做决定“、”我不想负责跟孩子谈这个问题“和“我不想对结果负责”。所以“我就把皮球踢到另一个家长那里去了“。

这样教育孩子不是爱


做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职业,因为不仅要心甘情愿地全身心付出,而且即使做得费力、不开心了,也不能辞职不干。做父母还是个技术活,即使兢兢业业,仍然有可能事与愿违,比如以下的八个教育误区就是中国父母很难全部避免的。

1.为保全面子,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公众场合,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心理学上,这关系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父母权威的树立。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要打定主意,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众目睽睽,不该满足的要求决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中国父母虽然疼孩子,但经常把孩子看作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日记抽屉也是公然“检查”。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具有隐私权的公民,受法律保护。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后到处吃亏,那么从小就要开始保护孩子包括隐私权在内的各项权益。

3.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不仅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还把他们当成弥补自己人生缺憾的最后机会。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让孩子错失成为他们自己的机会。其实,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负责,而不是孩子为父母的理想负责,这才是符合进化论、适应社会发展的。不管在什么职业什么岗位,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就是成功,拼儿子并不是真英雄。

4.成绩代表一切。当今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孩子们不得不靠成绩来竞争。不过,考试不是唯一重要的,它只能考察知识的掌握,不能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所以,在督促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

5.早起就是好,睡觉就是懒惰。现在未成年人学习任务重,睡眠普遍不足,对身体和智力发展都有影响,可有的父母还担心孩子贪睡。为了追求“闻鸡起舞”而催孩子早起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孩子无法跟古人一样“日落而息”,于是早起就成了疲劳战。

6.孩子就应该专心读书,不用分心做家务。做家务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放松学习中紧张的神经,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加深亲子关系。

7.只要学习好,缺乏幽默感和情趣是无所谓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伴随孩子一辈子,而活泼幽默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好人缘,不管逆境顺境都能快乐生活。

8.撒娇是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很多父母把孩子的示爱或撒娇看成是“提要求”的信号,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情感内敛的文化使然,另一方面是父母把成人世界的物质化套到了孩子身上。其实,根据心理学的期待效应,多正面看待孩子,他们会回馈给你惊喜。

你这样夸孩子,他就不会再努力!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多夸孩子,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理念当然没错,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夸什么、怎么夸其实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如果运用不得法,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一、孩子不能这样夸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动不动就夸孩子“真聪明、真漂亮、真帅!”

不能夸孩子漂亮是因为漂亮是先天遗传,而非孩子后天努力的结果。如果一定要说,要感谢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自己。与“漂亮”这个词具有类似特点的当然还有一些,比如“帅”,比如“聪明”等。这些先天的优势,不应该成为孩子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因为它很有可能会误导孩子,让孩子养成骄傲自大虚荣浮躁的不良习惯,以为单靠外表、靠小聪明就可以获得回报,从而承受不了挫折与失败,导致抗压性也就是逆境商数(AQ)降低。事实上,心理学上有个研究,颜值高也就是漂亮、帅的人通常更容易占到便宜,因为人们往往更乐意与这类人打交道,甚至很多人会觉得颜值高的人更聪明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拥有这些所谓“先天优势”的人更容易沾沾自喜而忽略应有的努力与付出。所以,如果你从小就这样夸孩子,岂不是更害惨了孩子?

二、孩子应该这样夸不能夸孩子的先天优势,那夸什么呢?

夸后天就对啦!你可以夸孩子自身的努力,夸他通过努力所得到的进步,夸他通过努力所修炼出来的内在的美好特质,比如善良、诚实、有礼貌、懂得分享等。总之,“努力”,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可贵品质。到底应该怎么夸?给大家5点建议。

1、夸行为而非结果

表扬孩子过程中好的行为,而不是事情的结果。这种表扬最有助于孩子恰当地评价自己,正确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从而增强能力和自信。比如孩子考了100分,你就可以表扬孩子:“你这个学期学习很努力,进步很大,你自己从中获得了自信,爸爸妈妈也很为你高兴。”而不是“你考了100分,爸爸妈妈很高兴!”“学习很努力”是行为,为什么不提“100分”这个结果呢?因为不建议大家在孩子面前过于强调分数,让孩子把重点放在努力学习的过程和行为上就好,

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经常会“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就自己去刷碗,结果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以后也许就不敢尝试了。要看到孩子“努力自己动手刷碗”的行为是好的,是值得表扬的,所以你完全可以冷静地先夸奖他:“你想自己做事,这个很好,妈妈很高兴。”当然,在肯定孩子的行为后,你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厨房地滑,碗也很滑,下次要小心点哦!”这样一来,孩子的心情自然就放松了,以后不仅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

2、夸具体而非泛泛或夸张

不要总是泛泛地对孩子说“很好、你真棒、你真乖!”之类,这会导致孩子听了后没什么感觉,也找不到继续努力的方向,因为他不知道你到底夸的是他哪里。也不能用太过夸张的程度词汇如“你最棒!你最牛!”之类,这容易导致孩子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盲目自信甚至自大自满。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比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你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如果你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下次孩子就会更用心做好这件事。

表扬孩子的常用句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我”开头,强调家长的满意与欣赏,比如:“我很高兴,因为你自己修好了玩具。”一种是以“你”开头,强调孩子的努力与进步,比如“你真棒!因为你按时上床睡觉了。”

3、当众夸比私下夸效果更好

咱们中国人向来含蓄内敛,就连外人夸自己孩子时,也总是不好意思接受,必定要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来回应,以示谦虚,更别说当众去表扬自己的孩子了。殊不知,“表扬可当众,批评最好单独”,当众夸奖能让孩子感觉更有面子更受重视,因而激励效果也更好。你不妨想想自己被当众表扬时的那股欢喜劲,自然就会“己所欲,施与孩子”了。

具体来说,当众夸有2种方式,一是夸孩子真实存在的优点和行为,一是夸孩子暂时不具备但你希望他拥有的优点和行为。后者虽然是句“谎言”,但“善意的谎言”所饱含的信任与期待的力量,往往会具备“点石成金”的神奇魔力哦!

4、语言+非语言效果更棒

表扬孩子时,不要光用语言,要记得多配合你的非语言表达,让表扬的效果翻倍哦!比如,距离孩子近一些,身体前倾,温柔含笑地看着孩子的眼睛。直接的注视能表示你的郑重其事,让孩子感到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意义很重大。而近距离和身体前倾、微笑,都能够更好地感染到孩子,让他感受到你内心的喜悦与欣赏。如果你能再有一些亲昵的肢体接触动作,比如拥抱、摸摸脑袋、拍拍肩膀、摸摸脸蛋甚至亲吻等,都能强化表扬的效果。因为孩子除了感受到你的表扬,还能感受到更多被你的珍爱,从而强化内在的安全感。

5、控制好夸奖的频率和程度表扬再好,也需要合理控制。一味地每次必表扬、表扬必“高调”,让孩子只生活在赞美声中,很容易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爱慕虚荣,不表扬就不努力,批评就更听不进去了。

三、到底该如何把握尺度呢?

其实,表扬孩子的进步,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一开始,当孩子的行为向这个目标前进时,即使进步很小,你都要马上提出表扬。接下来,孩子这种行为越来越多之后,你就要逐步提高对行为的要求,降低表扬的程度,同时减少表扬的次数、拉长表扬的间隔时间。最后,当目标完全达到,孩子新的行为习惯完全建立起来,稍许的表扬就足以使这种行为得到维持,你只要间歇性地偶尔给予表扬就可以了。这样,你才真正帮助孩子完成了从他律到自律、从外驱到内驱,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

家园共育《孩子不懂事儿?你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他》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什么是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老师,这是不懂事的孩子画的 一次带领孩子去户外活动,当走到一楼东门厅时,我忽然看见幼儿园崭新的墙上不知被谁乱涂了,“哎,小朋友这儿是怎么了?”孩子们边看边说:“是谁乱涂的一点也不好看。”“真是的还把墙弄脏了.”……突然,张健说:...
    2021-03-08 阅读全文
  • 孩子调皮不懂事妈妈的说说句子收藏(60条) 俗话说: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是这样吗?心情一般受到心理与生理的需求、心境、情感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心情我们会写出不同的文案,所以心情说说句子应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用心整理的“孩子调皮不懂事妈妈的说说句子”,一起来看一下吧。...
    2022-08-13 阅读全文
  • 孩子调皮不懂事妈妈的朋友圈说说集合六十条 可以说,每个人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心情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的行为经常会收到心情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在社交平台发布心情说说句子来释放心中的情绪。所以心情说说句子应该如何写呢?想您所想,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调皮不懂事妈妈的朋友圈说说”,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22-08-23 阅读全文
  • 你是不是“直升机父母”? 那种在学校、操场和课外活动地点转悠,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和他们紧紧绑在一起的父母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 针对最近几年美国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教育行为,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发动一场“慢教育、简单教育...
    2021-03-10 阅读全文
  • 八路军是不是这样走路的 小舞台里几个孩子正在商量自己表演什么角色,以及要穿什么衣服。韩涵说:“我要演公主,我喜欢这件衣服。”韩涵边说边拿出一条公主裙,“谁来演王子呀?”一旁的轩轩没有理会韩涵的话,自己选了一件葫芦娃的衣服,说...
    2021-03-31 阅读全文

一次带领孩子去户外活动,当走到一楼东门厅时,我忽然看见幼儿园崭新的墙上不知被谁乱涂了,“哎,小朋友这儿是怎么了?”孩子们边看边说:“是谁乱涂的一点也不好看。”“真是的还把墙弄脏了.”……突然,张健说:...

2021-03-08 阅读全文

俗话说: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是这样吗?心情一般受到心理与生理的需求、心境、情感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心情我们会写出不同的文案,所以心情说说句子应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用心整理的“孩子调皮不懂事妈妈的说说句子”,一起来看一下吧。...

2022-08-13 阅读全文

可以说,每个人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心情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的行为经常会收到心情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在社交平台发布心情说说句子来释放心中的情绪。所以心情说说句子应该如何写呢?想您所想,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调皮不懂事妈妈的朋友圈说说”,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22-08-23 阅读全文

那种在学校、操场和课外活动地点转悠,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和他们紧紧绑在一起的父母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 针对最近几年美国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教育行为,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发动一场“慢教育、简单教育...

2021-03-10 阅读全文

小舞台里几个孩子正在商量自己表演什么角色,以及要穿什么衣服。韩涵说:“我要演公主,我喜欢这件衣服。”韩涵边说边拿出一条公主裙,“谁来演王子呀?”一旁的轩轩没有理会韩涵的话,自己选了一件葫芦娃的衣服,说...

2021-03-3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