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你的面子受损,别让孩子买单

发布时间:2021-01-2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你的面子受损,别让孩子买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论作为宝妈还是宝爸,应该都会有带娃出门的恐怖经历,无论购物旅游还是办事就餐,各种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上,只要带着小娃,不亚于带上一颗不知何时就会炸响的重磅小炸弹,甚至比炸弹更加麻烦——

也许是因为困了累了饿了,也许是因为什么事情没有遂了心意,也许是因为嘈杂和无聊,也许根本就是无端而来的心情不爽,小祖宗不知道被按错了哪个按钮,扯开嗓子开始闹起来,轻者嚎啕大哭,重者满地打滚,哄了抱了都没用,分贝可能反而会更高一点,当家长脊梁骨立刻被数道目光做成的利刃戳得鲜血淋漓,流的汗能湿透羽绒服,背负着这比喜马拉雅山还大的压力,你这时会怎么办?

很多父母在这种情境下很可能内心升腾起一阵难以按捺的烦躁,立即发飙把孩子劈头盖脸的臭骂一通,没底线一点直接呼巴掌,就算不能把孩子立时吓懵,止住哭闹,也能成功的划清界限撇开责任——不是我不管教,实在是孩子太熊啊!

这样做很可能挽回了一些面子,但是烦躁的你是否意识到那个被你修理的孩子现在到底几岁,到底适不适合成人世界的社会法则来要求他?

一个孩子赤条条的来到世间,只有动物性,他的世界非常简单——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不爽了要发脾气,喜欢的东西就要拿。并且一旦有需求就想立即被满足,不会考虑条件和场合。要让这只自由自在的小动物慢慢进入并适应繁文缛节的人类社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够理解简单的指令,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

明白简单规则所在并知道怎样遵守,还需要一年多;

区分家里和公共场所的规则有所不同,至少要三岁左右;

懂得自我控制和排解情绪,起码要四岁了;

能成功让自己的情绪时刻不失控,需要学龄的孩子才能真正做到。

这个进度还是在家长原则界限清晰,并且引导教育得当的情况下,育儿技巧差一些的话,这个进度还要往后拖。

所以说,基本所有学龄前的儿童在公共场合都随时有失控的可能性——所以规定上学的年龄是有讲究的——指责这群小动物没素质不懂事儿给你丢人,不觉得有点强人所难吗?

为了自己在陌生人面前那点莫名其妙的面子,当众教训甚至羞辱孩子,置孩子的自尊为何地?不怕娃儿长大了找你计算当年心理阴影面积吗?

遇到宝贝在公共场所失控哭闹,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分以下三步走:

首先,理解——没有所谓的无理取闹,所有的哭闹都是有原因的,请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试图理解他们,说出他们心中的话:“妈妈知道,你累了不想走了”“妈妈明白这个东西特别好玩,你很想继续玩”“妈妈晓得,这里很无聊你不想待下去了”

其次,沟通——让孩子说出心中的诉求,和孩子商量解决的办法,甚至可以讨价还价,找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妈妈可以抱你上楼,接下来你自己走好吗?”“我们可以再玩三分钟,妈妈数100个数,然后就走好吗?”“再等妈妈一下,一会儿出去妈妈可以买冰激凌给你吃哦”

最后,安抚——情绪是需要宣泄的,假如说你遇到了伤心事正在掉眼泪,来个人跟你说,不许哭看你多丢人,你是不是很想踹死他?如果你家娃儿情绪崩溃什么都听不进去,也要给他一个时间和空间让他可以宣泄掉情绪,你要做的只是把他转移到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拥抱他让他慢慢平复,然后有事好商量。

当然,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和无礼过分的行为,依然是要温柔而坚定的拒绝和阻止,但那是因为你的教育原则儿拒绝阻止,而不是因为挽回面子而发泄怒火。

处理过程中关于周围的奇怪目光和议论,请为了孩子屏蔽忽略之,作为家长,你要做的是尽力保护孩子,而不是为了一群不相干的人而伤害孩子。

另外我也要声讨一下现在的舆论环境,近两年各种媒体上口诛笔伐所谓“熊孩子”声音是一浪高过一浪,大帽子一顶一顶的砸下来,一看见公众场合孩子哭闹,就是没素质没教养没公德甚至没良知,骂得酣畅淋漓好过瘾,但是可有人想过你指责声讨的只是小孩子?没有发展到学会控制自己的小孩子!你们当真觉得,孩子面对着这个陌生嘈杂,气闷拥挤,无聊透顶的成人世界,就都应该一个个的全部乖乖听话?多难受都必须得忍着?不忍着那就是没素质对不起社会?

有人要说,我们不是针对孩子,针对的是家长对失控的孩子管教不好的错误。

说这话的人一定是没当过父母,至少没当过一个倔强孩子的父母,要知道孩子一旦崩溃失控,那不是管一管就能不哭的,你越简单粗暴的让他不哭,他越会哭得厉害。关于控制自己的技能,家长即使努力在教,你得让孩子慢慢的学习不是?谁也不是娘胎里蹦出来就知书达理的啊!

而对于饱受身体和心理双重巨大压力的带娃家长,又有多少人体谅呢?哪怕他抱孩子抱得手要断了,哪怕他已经费尽口舌和孩子讲道理,哪怕他为了转移孩子注意力用了浑身解数,这些都统统没有人看见,只要孩子一哭闹吵到了人,那就是千夫所指。

路人们呐!你们能不能讲点道理?你们口口声声说家长孩子没素质,那请问你们听孩子哭闹几声就跳起来骂有没有素质?

说到素质,有一种重要的素质叫做宽容和理解。身在美国带娃出门,我经常经历这种时刻:

在医院的候诊区,孩子因为不愿进屋大吵大闹,护士微笑的和我说,“我懂的,他两岁嘛!”(在美国有terrible2之说,意即两岁左右的孩子就是会很可可怕)

在超市结账排队区,坐在购物车上的孩子因为不耐烦而开始尖叫,排在我后面的白人老太太主动和孩子做互动游戏,好让我能顺利结账。

在餐厅等上菜的时候,孩子因为太饿而大声抱怨,我正考虑要不要拎他出去,邻桌的男士递过来一架菜单折成的纸飞机,成功的转移了小朋友的注意力。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常让我感受到充溢在整个环境里的善意与温暖,这才应该是真正的素质吧。

小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本就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不停的在发生,为什么要上纲上线,提升到道德的层面上呢?大家有义愤填膺的力气,不如呼吁我们的公共场合的硬件设施多加考虑孩子的需求——商场里设几个儿童角,饭店里多几个儿童餐椅,办事等待区放几本童书——比起抱怨熊孩子,这难道不是更加有效的解决方向吗?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长大的过程,他们会做出很多在大人眼里无法接受的事情,但他们只是孩子呀,那是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

当他们哭泣时,当他们迷茫时,当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耐心,安抚他们,试着理解他们,因为你就是他们全部的依靠,是他的整个世界。

孩子们终将长大,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陪伴,静等花开!

愿我们的环境,少一些戾气,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中,更多的感受到爱护和包容,而不是指责与挑剔,这些固然来自家长,也来自路过孩子的每一个陌生人。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别让iPad“拐走”你的孩子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女士近日反映,她不满3岁的女儿点点最近迷上了平板电脑iPad。“本来是想买来自己用的,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孩子的游戏机。”赵女士无奈地说:“点点只要在家,就会抱着iPad看动画片、玩游戏,碰都不让我碰一下。对着闪烁的屏幕,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顺着赵女士提供的话题,本报记者又采访了孩子刚4岁的陈女士。她说,偶然一次为了让孩子不哭闹,她将iPad放到孩子面前。“本以为他只是随便拿小手点着玩玩,没想到却上了瘾。虽然现在不哭闹了,但也变得不爱搭理人了。”

喜欢玩iPad的孩子并不在少数。据调查显示,在511名被调查者中,有82.19%的家长会让宝宝接触iPad,这些孩子的年龄基本都在3岁左右,他们最初希望利用iPad对孩子进行“早教学习”,但没料到最后不少孩子对游戏着了迷。另有媒体报道,在浙江某幼儿园进行的防拐演练中,iPad对孩子的吸引力远大于零食和玩具,全班36名小朋友,竟有10名被iPad“骗走”。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蒋竞雄提醒家长,教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很重要,但不能让iPad偷走孩子健康。

蒋竞雄表示,两三岁的孩子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重,接受能力也强。iPad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孩子能直观地针对物体进行操作。逼真的互动模式加上悦耳的声音和超炫的动画元素,孩子很容易上手,并沉迷其中。但对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明亮的色彩和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可能会引发孩子视神经疲劳。长时间久坐不动,对孩子身体发育也没有好处。而且,过分依赖iPad这种电子产品,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削弱孩子和其他人面对面沟通的技巧,长时间独自玩耍也容易让孩子变得孤单和寂寞。

“家长在给孩子提供电子产品之前,应该仔细考虑清楚。”蒋竞雄指出,以下几个方面是家长需要顾及到的:1.3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接触电视或iPad 之类的电子产品。2.如果孩子特别感兴趣,可以将每次玩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一天不超过1小时。3.在玩手机和iPad等比较小的电子产品时,最好将它们架起来,垂直放置,让眼睛平视,避免颈椎受累,但不要让孩子蜷在沙发上玩,更不要在行驶的汽车和地铁上玩。4.选择游戏时多挑一些寓教于乐的益智游戏,避免玩画面过于血腥和激烈的对战游戏。5.增加和孩子的互动活动,多花时间陪孩子聊天、运动,别为了解放自己,让孩子变成“电子娃娃”。

最好别让你的孩子太“听话”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创造力高的孩子招人厌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创造力、听话,如何兼备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父母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乃最高境界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你会让你家孩子给你挣面子吗


在亲子关系中,由于双方身体、心理力量的不对等,很多时候,是我们为了自己的便利、面子等外在的东西,忽视、压制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教育始于孩子为难我们的时候,淡定地、勇敢地拥抱那个在大庭广众下让我们感到“丢脸”的孩子吧!

提示1:不要逼孩子给你挣面子

这样的场景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一群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得到了大人们的赞美,于是另外的孩子的父母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唱歌,大部分孩子依照大人意愿进行“表演”,把轻松的聚会弄成了歌咏比赛。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也许因为情绪不佳,也许出于叛逆心理,也许想去玩更有意思的游戏,总之就是不唱。“快唱一个,不然妈妈不高兴了”,“你这个胆小鬼,一点用都没有”,“这孩子就是这么上不了正席”……父母数落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表演了,自己家的如果不这样,就会被认为是笨、不会唱。事实是,没有人关心你的孩子会不会唱歌,你跨不过去的只是自己的面子。恐怕世界上只有人类这种会思考的动物,有着如此强烈却往往不自知的攀比心,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优秀的,因为这常常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然而,你的作品是否优秀,与他是不是给你长面子,其实是两回事。优秀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宽泛,倘若完全按照世俗的模式来套用,优秀指向的是将来升官发财,然而,是否当众表演唱歌,能不能在一群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机灵与可爱,其实与升官发财没有半点关系。如果父母眼里的优秀标准,就是孩子能够在每一次父母自己需要面子的时候为自己挣到面子,这个孩子长大不一定优秀,倒是一定会变成表演型人格,失去自我,成全他人。ONE

提示2: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

如果说,以上好面子伤孩子的事例是显浅的,另外一种则躲藏得更深,那就是非当着别人的面教育孩子。有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故事:女儿小小刚上幼儿园时,班主任是位年轻的幼师,有热情没经验。一天放学,她把我单独留下,当着小小的面说,今天小小在幼儿园犯错误,老师批评她,她说了一句非常恐怖的话“小朋友可以打老师”,老师问她谁说的,她说是妈妈说的。老师脸上那种“你是怎么做家长的”的责怪表情,让我十分委屈,于是我严厉地问小小:“妈妈是这么教你的吗?”小小玩弄着自己的小手指,低头轻声说,“妈妈没有说”。我松了一口气,像得了尚方宝剑似地与小老师理论起来。回到家,我的气还没有完全消,于是给一位朋友打电话。可是电话那头的朋友听完后,对我一通批评:“你为什么要把她陷于当场对质的境地呢?这对小孩子是很不公平的。我觉得,你当时想到的只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你女儿的感受。”原本准备收获安慰的我,握着电话愣在那儿。那天一晚上自己都没睡好,越想越有点后怕了。这位母亲当着老师的面揭穿女儿的谎言,其实对教育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当然,她可以牵强地将此解释为:应该教育孩子要诚实,而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关键点,是与诚实无关的。

首先,因为老师缺乏经验,对孩子进行了诱导。“谁教你的?”当她这样严厉地质问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时,孩子会本能地想要保护自己,只能搬出妈妈,这个世界上她最信任的人,来抵抗老师的强势,安抚自己此时此刻的孤独与无助。可惜,妈妈并没有与她站在一个阵营,而是为了自己的清白,迅速地倒向老师的阵营,严厉地批评她、质问她,辜负了她的信任。TWO

提示3:克制爱的占有,培养爱的能力

每位母亲都喜欢说,孩子是第一位的,就像恋爱中的人常常说“我爱你胜过爱自己”,然而真正做到将孩子的感受放置于第一,靠的不是爱与本能,而是克制与培养。“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面子?”是每一位母亲必须时常追问自己的话题。常常有性情温和、不擅争抢的小孩,回到家被妈妈数落得狗血淋头:“他抢你的玩具,你干嘛不抢回来”、“他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你这个怂包”。

仔细想想,究竟是孩子在群体中被抢了玩具,被打了一下受伤害深,还是面对家长粗暴的责怪,受伤害深?当然,我们都会将这样的教育归结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因为爱你,所以心急如焚,所以口不择言。可这真的是因为爱吗?以成人的理智与智商,果真会觉得一个从小能抢赢玩具的人,长大就能成为马云、乔布斯?没有父母弱智如此,我们的愤怒只是因为“没用的”孩子伤了我们的面子。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每个孩子都会想办法,依据自己的特点与脾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父母的作用,并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孩童的世界复杂化,分为朋友与敌人,坏人与好人,欺负与被欺负,而是默默观察,先鼓励再指导。

结语

孩子不是一枚胸针或一副耳环,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更不是为谁争光,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丢脸”的时刻,是父母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育儿知识:别让你的自恋毁了孩子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教育孩子这件事有太多的事与愿违。为什么我们那么期待孩子优秀,付出那么多心血,孩子却没有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呢?为什么那么多事业有成,学识颇高的父母,却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

培养孩子得懂点心理学。“得到”上《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讲到,因为自恋的推动,许多人会选择比自己差的人作为伴侣、朋友,以此来衬托自己的好;或者把周围的人,譬如伴侣、孩子、伙伴,弄成差劲的人,满足自恋。

武志红讲到,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常常是内化了“权威期待”以后的结果,而每个人最重要的权威,就是你的父母等养育者。父母的内心深处,对你发出的是消极期待,还是积极期待,是两股非常不一样的力量。当回顾父母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人记忆最深的,都是父母的贬低与攻击。

因此,当教育孩子遇到瓶颈时,或孩子爱对你说烦,听不进你的话时,就要深入自己内心深处,好好反思,你有没有把本能的自恋投射到了亲子关系上,我们给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到底是满足了我比你强的自恋还是出于鼓励和积极的期待?

如果我们总是提醒孩子这错了、那错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断地要他改错、改错,纠正各种不良行为,我们就陷入了对孩子消极的期待中。这个消极期待源自人本能的自恋,尤其是比较优秀的父母,觉得自己无论是言行还是学习、能力,都比孩子好,你向我学习就行了。结果父母总是处于纠正孩子错误当中,孩子总是处于各种否定当中,长此以往,怎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比父母少了二三十年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心智还那么稚嫩,怎么可能跟得上父母的节奏?

当我们想纠正孩子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想想,我是想孩子更好,还是想证明孩子你错了,我才是对的,我比你厉害?父母再比孩子优秀,也不等于孩子优秀。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孩子犯错,就像接受其学走路时磕磕绊绊、学说话时断断续续一样,请发自内心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教学相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父母自我成长、自我修复的过程,你会发现自己早期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不断地改善自己。这是给父母辛苦育儿的一个馈赠,不妨试试吧。

别让孩子对你的期望值负责


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让孩子为你的期望值和面子负责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可是却收效甚微。孩子还是那样懒散、任性、不听话、没有好习惯。家长们很困惑,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问题就出在您是一位很努力但却没有效能的父母。

因为教育孩子光有努力是不够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是最终的目标。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有过高的期望,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会很生气。尤其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起来,自己孩子的表现会让他们感觉很没有面子。

冬冬每每犯错,无论是失手打了一个碗或是考试没考好,都要承受妈妈的责骂。

这次,冬冬在单元测验中又考砸了,他想,老师可能已经给妈妈打过电话了。他心情紧张地回到家。果然,一进家门,妈妈就拉开嗓门骂开了:“真是丢人丢到家了,考出这样的成绩,你要我把脸往哪儿放?”冬冬心里七上八下,还没弄清楚老师到底对妈妈说了什么,这时爸爸正好下班回家,见到盛怒的妻子和发愣的冬冬,叹了口气,丢下一句话:“你这孩子真是无可救药!”就回房去了。

那一刻,冬冬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冬冬的父母很少打孩子,但是责打在孩子心坎上的语言,却像鞭子一样令人痛苦。他们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他们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孩子的表现成了他们的形象与尊严的代表。这样的心态,难免在孩子有错时,夸大情绪地责备孩子。

孩子做了惹父母生气或伤心的事时,父母总是告诉他:“孩子你错了!你该为我们的反应负责。”生气的父母很少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理由,他们只是打骂孩子一番,告诉他们惹父母生气是不对的。孩子在这种信念下长大,孩子也觉得自己该为父母的不悦负责。那么这个信念当然也可以延伸给孩子的另一个相同的模式:别人该为我们的喜怒哀乐负责。自己痛苦了,自然可以责怪别人。因此,父母要了解情绪的主宰者是自己,自己的情绪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直接引发的,而是因为自己的信念或想法产生的。当孩子没有依照我们的期望来生活时,我们通常觉得受到了伤害或生气;对他人有期望没什么不对,但如果让这些期望都变成现实,那就苦了——因为任何人都办不到。家长们应该明白,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期望。

因此,家长必须花一些时间思考自己对子女有什么期望?这些期望是否合乎孩子的能力、兴趣、理想?甚至可以问自己:对孩子要求的标准是否是自己期望的成分较多?当父母感觉非常沮丧、懊恼时,可以检视内心关于引发情绪的想法,把不能忍受、自责等不合理的信念去除,直到合理的感觉和情绪产生。

别让你的坏脾气伤害了孩子的教育


我们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就是要板起脸孔一本严肃的,这样才会有效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

1、面子心态+害怕犯错

中国人的习惯是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别人”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别人好了Ta就有面子,别人不好了Ta也没面子。

别觉得可笑,这个“别人”就是自己的家人,亲密的人,尤其是孩子,只是你可能没反应过来。你要是说这些人都不是“别人”,只能说你分不清人际界限。

如果你不能接受这一点,你就不免会过度参与ta的生活,因为你没有把ta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独立于你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的人,去尊重。少家长就是因为把孩子看成与自己不可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孩子犯错,就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自尊受了损,俗称没了面子。

把自己的面子和小屁孩的行为挂钩的后果就是,你会为了避免这种羞耻的感觉,而对小孩严加管束。但孩子真的适合这样被管教吗?这样管教,真的能取得好的结果吗?未必。

不少严厉的父母其实对自己也相当严厉,自己本身就因为害怕犯错而过得十分压抑,也因此,为了保持自我感觉的完美,而去严格要求孩子。

2、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规律

对孩子的常见行为问题,除了打骂和说教想不到其他的办法

其实完美主义的家长也可能教好孩子,原因是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使用了良性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即使自诩孩子遗传了你的良好基因,你的培育方式,也将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决不能随便应付了事。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因材施教”,其实对孩子来说,不光要根据他们的天赋来栽培,还需要根据他们生来的脾气秉性,依照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栽培,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样是家长,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写育儿攻略,而有些人只能看别人写的育儿攻略?这除了经验之外,更多的是一个家长在育儿方面动的脑筋够不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是积极处理还是消极应对。而这些,正是那些经常板起脸教训孩子的家长,所欠缺的。

3、身为家长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不足

平时走在街上时,经常能听到妈妈们用近乎斥责的口吻对孩子讲话。无论心里多么明白孩子不可能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但碰到着急上火、疲累不堪的时候,妈妈们就会不自觉地变得烦躁起来,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孩子,这种心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拿孩子出气的做法,只能说是她们对身为母亲的自觉性还略显不足。

因此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家长才行。管你在工作中是憋屈还是得意,管在大家庭中是小媳妇还是大当家,管你自己认为自己是暴脾气还是温柔秉性,在孩子面前,你就是ta的父亲母亲,别把工作中的你、家庭关系中的你、渴望放任自己的你,带到孩子面前来。因为你的一举一动,有可能会对ta的人生造成至关重大的影响。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为,停止不好的行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实用心理学的说法来讲,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

在神经学上,要改变一个行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想要的行为去取代你不想要的行为。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你认为不好的行为时,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明确的路来给ta走。

大脑好像一个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条从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ta走这条路,你要先牵ta的手走另一条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旧路许久不走,又被长出来的草盖住,便看不见了。好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而父母塑造行为的工作,也应该这样展开。

怎样才能有效地带领孩子走你喜欢的那条路呢?

这里就用到了行为心理学的行为塑造法:惩罚和强化。惩罚是使孩子停止某一行为,而强化是使孩子重复某一行为并保持下去。塑造行为的过程,可以先惩罚,后强化,也可以只强化好的行为,无视坏的行为,让孩子发现做好的行为更有利,于是选择做好的行为,让坏的行为自动消退。

不过,应该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被采取“措施”,因此在你对孩子的行为采取“措施”之前,先要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尊重,而不是对立,

因此,塑造行为的第一步,必须是:

1、先听孩子说,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其实有时孩子已经懂得很多了,他们有足够的智慧也能判断,只不过有时他们仍然是个想耍赖的孩子!他们的思考过程甚至是她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这件事上耍赖。

因此,倾听永远是沟通的第一步也是唯一的方式,为啥孩子想要这么做,听听孩子自己的道理。当他们感到自己被理解了,也许反而能停止耍赖,按照规矩乖乖地来。

刚开始总是困难的,当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打骂被威胁,总是一有意见就被要求闭嘴!ta不会觉得大人真心想知道他的想法。ta要不就妥协放弃了(而大人以为他终于学乖了),要不就更大声更激烈的抗议。当一个孩子真的被尊重了,终于觉得自己重要了,ta才能表现出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应有的样子,表现出一个成熟负责的态度。

2、定规矩,把你的“措施”亮出来(假如没事先定规矩,那么临时遇到问题时要先把道理讲清楚,然后根据你的道理定一个规矩,并且让孩子服气地接受规矩。)

在定规矩时,你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假如ta的行为不对,你会怎么做。你不必威胁说要打ta,因为惩罚的方式可不止打骂和说教这两种,还有更温和有效的方法。

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两种。

①正惩罚

是指施加一个坏刺激。就是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这个刺激不一定是打骂和说教,还可以是罚款,或者就事论事的批评。但是使用正惩罚必须注意,惩罚的是什么,必须让被惩罚的本人明确地知晓,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强度更要合适,要记得过犹不及的道理。

②负惩罚

负惩罚是指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正惩罚更为常用。所谓去掉一个好刺激,就是指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其原有的奖励。如一个孩子爱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怎么来改正呢?就是告诉他:只有在完成作业后才允许他看最爱看的《西游记》,否则就不允许他看。这样他就会为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而自觉的来完成作业。

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游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必须离开”也是去掉了一个好刺激,是负惩罚。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因为孩子已经提前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将要承担怎样的后果,如果真的犯错了,她也能自然地接受这种“不能玩”“必须离开”的惩罚。

如果没有什么奖励可撤销的,怎么办?一位妈妈想到了办法:

于女士给出的办法是,在生活中,家长可以特意给予孩子一些特权,比如看他喜欢的动画片、玩玩具等,当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时,家长就可以剥夺这个特权。

不过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次剥夺太多特权,剥夺特权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就不是处罚了,而是剥夺孩子的爱了,罚得太厉害了孩子可能会缺少安全感。

在说了处罚措施之后,别忘了再说说奖励措施。赏罚分明才更能催人前行。

强化是加强孩子的好行为,也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①正强化

正强化就是给予一个好刺激。为了使儿童能够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通过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得以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奖励的方式可以给予对方喜爱的实物,代币,金钱,也可以是微笑,点头,称赞及表扬等。

②负强化

负强化与正强化正相反,是指去掉一个坏刺激。这种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较大一点的小孩依旧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家长应该做什么来帮他改正这一坏习惯呢?从负强化的观点来看就是当这个孩子吸吮手指的行为一出现就要受到指责,而一旦其不再吸吮手指了,就立即停止对他的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吸吮手指行为的频率就会渐渐降低直至消失。

3、不断坚持,不断给孩子信心

行为心理学说,养成一个好习惯要21天的时间,而让一个好习惯牢固下来,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持久战,所以父母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前功尽弃。

改变一个行为需要的不仅仅是家长的坚持,孩子才是真正的当事人。在改变的过程中,最挣扎的也是孩子。大人们看看自己要改变一个坏习惯有多痛苦,就能明白孩子有多痛苦了。因此,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地给孩子加油打气,给孩子戴高帽,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的。我很喜欢有位心理学家的说法:“我们应该敬畏孩子的挣扎,陪伴他,不去包办更不去干涉,这样他才会生出勇气,发现自己应对问题的力量,让自己的能力充分地被开发。当他独自一人成功地做到了,他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激发孩子的信心,除了鼓励孩子,还有一个办法:让ta看到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伴也能做到这件事,让孩子在同伴身上观察学习,这种方法也能给孩子信心,或者说,这也是一种激将法。不过,在使用激将法的时候,不要说“你怎么不行”,这是责怪,而说“他行,你比他还行,所以你也行”这才是鼓励。

★行为塑造的注意事项:

①及时性

及时纠正非常必要,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了好久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说教,孩子会不明就理,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受罚。父母要及时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因为某件具体的事或行为而受罚,同时还要让孩子了解他仍是好孩子,父母依然爱他。这才是惩罚的真正用意。

②不要故意引人入罪:若不要孩子吃糖,请把糖拿走,不要放在他面前又不准他吃。

教育方法:莫依照经验行事,也莫听一家之言,经常反省,也不要害怕犯错。

如果父母过于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会使父母的视野逐渐变得狭窄。要时常让头脑保持冷静,从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如果能经常冷静下来再次思考,你会发现许许多多曾经被忽略和忽视掉的东西。这些以前不被注意和重视的细节,在以后的教育中会发挥出令你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笔者将以上这些方法逐一列举出来的时候,可能有的人会因为紧张而变得过分专注于方法的细节本身,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失败,也会对自己过分地苛责,怀疑自己的能力。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我们人类不论多少都具备一些自我恢复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孩子身上也一样,一次、两次的失败,不会给孩子造成无可挽回的打击。

相反,最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不必过分忧虑,要从失败中学习经验,提高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的成长。毕竟,每当我们意识到为时已晚,其实往往是最早的时候,怕就怕明知有错,却一辈子不去改变。

育儿观念:别让你的孩子错过了“游戏”


育儿观念:别让你的孩子错过了“游戏”

现在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飞黄腾达,所以从小就要求他们除了学校教授的知识以外,还帮他们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学钢琴,学奥数,学围棋等等。把所有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根本不给孩子留有游戏的时间,觉得把时间留给游戏纯粹是一种浪费!那么,到底游戏是不是一种浪费,它对幼儿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游戏的神秘面纱。

一.游戏的特性

一般来说,“玩”就是游戏的一种通俗说法,玩是孩子最好的伙伴之一,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对于孩子来说,玩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他们学习、生活和发展、成长中一种有价值的主要活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长期以来,大家都认识到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与学习有着紧密的关系。幼儿是通过游戏来学习的,应让幼儿在玩中学,一切教育都从幼儿生活中来。孩子的游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孩子的游戏充满趣味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情感、意志上的体验,并从中获得快乐。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里面,扮演老狼的孩子头戴头饰边回答孩子们的问话边观望四周的动静,扮演动物的孩子则是一边回答一边留意等会自己要奔跑的路线,当听到“天亮了”的讯号时,“老狼”和孩子们不约而同的相向奔跑,这无疑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

(二):孩子的游戏充满想象幼儿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力丰富,无拘无束。他们是对现实的一种模仿,也是对活动的一种假象。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娃娃家”是孩子们最乐意参加的游戏之一,游戏中孩子们今天可以当爸爸、明天可以做厨师、后天还可以做医生……甚至可以把盒子当面包、当空调、当电视机,所有的绝妙想象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游戏的这种假想性特点,使幼儿可以不受具体条件的限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把想象中的情节发展下去。没有假想性,游戏就无法进行。正因为游戏的假想性特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充分表现。

(三):孩子的游戏充满创新游戏是无拘无束的一种活动,没有强制没有强迫,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的适合自己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活动。在区域游戏的益智区中,新增添了材料按小棒的长短排序。在经历过几次长短排序后小朋友们自己想像出小棒拼图,且拼出的图样形象逼真,这不就是孩子自主创新的最佳体现么。

(四):孩子的游戏可以重复再重复幼儿的游戏是一种可以重复的活动,由于受孩子的认识、经验、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游戏常常是重复性的联系,不厌其烦。如:“开汽车”的游戏,幼儿一再扮演司机,一再摆弄方向盘,一再重复模仿交通警的动作,百玩不厌。正是这种重复性,使幼儿从游戏中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操作;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幼儿游戏的内容、情节会逐步复杂和丰富,游戏的种类和主题也越来越多样化。

二、游戏的作用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对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游戏能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孩子最好的伙伴之一,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他们学习、生活和发展、成长中一种有价值的主要活动。基于孩子的特性,在孩子高级神经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强于抑制,高级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仍不健全,易于疲劳。游戏活动的有趣、富于变化,能吸引孩子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孩子只受他们乐于接受的规则的约束。

(二)、游戏是锻炼孩子身体的有效手段游戏具有活动性,因此在游戏中孩子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处于活动状态。不同的游戏,活动量大小不同,身体活动部位也不同。所以幼儿游戏能有效促进孩子动作的发展。而动作可分为两大类:1、大肌肉动作,发展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动作,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平衡性、力度以及灵敏度等。例如:在玩钻山洞游戏中,发展了幼儿爬的能力,在玩小兔跳时,发展了幼儿的弹跳能力,在玩老狼老狼几点了时,发展了幼儿跑的能力……体育游戏锻炼孩子走、跑、跳、钻等动作。2、小肌肉动作,发展操作技能,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等。例如:在剪窗花游戏中,发展了幼儿的手部肌肉,在玩钓鱼的游戏中,发展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结……结构游戏锻炼孩子的手的动作,游戏在发展孩子基本动作的同时,也促进孩子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增强新陈代谢,锻炼肌肉和骨骼,有效的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成长。

(三)、游戏能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孩子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思维、想象都在积极活动着。任何一种游戏都要求孩子进行智力活动,如:积木游戏中孩子要思考构建何种结构物,如何构建等。橡皮泥游戏中孩子要思考用什么方法捏什么物体,走迷宫游戏中孩子要思考怎样才能找到路等等。只要孩子面对问题,就会有思维活动。游戏给孩子创设了许多性质不同的情境,带来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且在游戏中发生的问题,更能激发她们思维的积极性。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玩”中生智。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小吃店的客人进来吃东西,发现没有筷子,老板马上想到用牛奶管子代替筷子,娃娃家中,冬天天气冷了,“妈妈”马上想到用布条代替围巾来取暖。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必须用语言来表现游戏的情节和内容,比如对“娃娃”说话,教“娃娃”唱歌或者用礼貌的语言与游戏中其他成员进行交流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四)、游戏能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在游戏中,孩子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需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必须学会互相理解。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先靠成人的说教是没有好效果,而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能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好坏。在游戏中可大大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规则的过程,促进社会化行为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关心别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并在交往中会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游戏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由于规则是公正的,孩子收到规则的限制,能促使孩子足部摆脱自我中心。小游戏还能够使孩子变换不同的角色,有利于帮助孩子懂得改变看问题角度的方法。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的轮流、共享、交换、等待、互助等交往原则,成为起社会化方面最重要的价值。在此过程中,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孩子通过模仿成人对劳动和一切事物的态度,学习成人的各种优良品质,比如一个平时比较懒惰的孩子,可以通过扮演售货员,学习勤劳、热情为人服务的品质。在游戏中,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克服一定的困难,这样就逐步培养了孩子的自制力和勇敢、创造的精神,也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

(五)、游戏能促进孩子情绪、情感以及自主意识的发展。游戏是没有压力的活动,孩子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心旷神怡,有着积极的愉快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必要的。孩子的各种情感,积极的、消极的都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表现,而游戏就为她们安全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情感提供了平台。从游戏的本质来看游戏是游戏者决定的,是轻松而愉快的活动,游戏者应有自主感、责任感、也就是说,幼儿应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在每次选择游戏内容时,总是积极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但也有少数内向、胆小的幼儿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老师,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被动的等着老师安排。为了调动这部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就要根据幼儿的平时的表现情况,从实际出发引导生活及自理能力强的幼儿讨论确定主题,进行游戏,或启发有某种生活经验的幼儿去帮助和指导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幼儿去玩她们的游戏,从而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及自主性的培养。

(六)、游戏能促进孩子的美育发展。游戏中丰富的材料,鲜艳的颜色、独特的造型等都能促进孩子美育的发展,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还可以使孩子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文艺作品中的美好艺术形象,优美艺术语言产生兴趣,结构游戏可以使孩子体验结构造型的美,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不仅感受到美,还可学会用各种手段去表现美,创造美,这些都可以使孩子获得美的享受,发展美的创造力。

三、游戏的种类幼儿游戏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教育作用可分为:

1、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行动和语言,并且利用一些材料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当他们进入角色的时候会想很多相似于成人在家庭中所做的事来模仿,从而进行游戏:如做妈妈的会很周到地整理好家里的事,再去买菜、烧饭,招待客人等;当娃娃病了还会打急救电话呢!做爸爸的还真在家像模像样的修电视机、煤气灶等。

2、结构游戏。结构游戏就是儿童通过操作各种材料,进行物体构造的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幼儿的结构游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仅仅用积木搭建筑物的活动,发展到运用多种结构技能,来操作金属、塑料等多样化的结构材料,使这一类操作性的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对于中班的幼儿应该提供的结构材料无论从颜色要鲜艳,拼插容易,娶放方便,可塑性强.中班幼儿会运用已有经验,技能通过想像和创造来构造各种不同形状的,不同大小的汽车,房子.

3、表演游戏。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丰富多采,尤其表演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是幼儿园通过扮演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再现该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除了扮演角色之外,还有歌舞、打击乐等自娱自乐的式。我们开展了“可爱的动物”的主题活动,幼儿在表演游戏区创编了“小鸡的一家”的剧情。“鸡宝宝是怎样出生的呢?”小朋友们各有各的想法,在一番争论之后,他们玩起了“鸡宝宝的诞生”的游戏。他们自己分配角色,自己选择道具,自己说台词。时而钻进大蛋壳里,把自己扮成有趣的蛋宝宝(宝宝食品),时而把自己变成破壳而出的小小鸡。

4、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它由各种基本动作组成,有规则,有结果。有的体育游戏有角色、有情节,还带有竞赛性质,通过游戏发展幼儿走、跑、跳、攀登、钻爬、投掷等基本动作。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有趣,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

5、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有规则的游戏。它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愉快的实际活动过程中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学习任务。幼儿听听、看看、说说、摸摸、想想、做做,使眼、耳、口、手、脑各器官都活动起来。做出智力上的努力。从而使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均得到训练,提高智力才能。如有一个5岁多的男孩,平时沉默寡言、反应迟钝,连1~5的序数都不会数。通过有关计数、猜谜等各种智力游戏,很快产生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

6、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调,并有一定的规则。有些音乐游戏有一定的主题、情节或角色。如《找朋友》、《抢椅子》等。音乐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的特点,对幼儿动作的发展、音乐的感受力以及活泼乐观情绪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7、以娱乐为主的游戏,幼儿可以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如:木头人,大家可以边念儿歌边玩游戏。

四、家长对孩子游戏的指导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每种游戏中都存在着千丝万屡的联系。那家长该如何指导幼儿快乐游戏让幼儿得到发展呢?

(一)、为孩子游戏作必要的准备孩子的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孩子的生活经骏越丰富,游戏内容也就越丰富.游戏的兴趣越高。所以首先是知识的准备,家长事先要周密设计,作出妥善安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与自然接触.与社会接触,注意观察周围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观察环境中的变化.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帮助孩子充实游戏情节和内容,有条件的家长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可带孩子外出旅游.到名山大川,祖国文化古都参观游览以扩大孩子的视野和知识面。其次是场地、材料的准备,在现有的居住条件下,家长宁可减少一些非必需的家具用地,也应给孩子留出一席之地。玩具的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各类游戏又是以特定的玩具和材料为前提的,没有或缺少玩具则游戏难以开展。

(二)、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游戏环境给孩子的游戏宽松的环境,是指不要过多干顶孩子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扮演感兴趣的角色,即使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也应以游戏参与者身份进行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与父母同乐的亲情。

1、在时间上,尽量让孩子玩得尽兴.有时孩子玩在兴头上.会忘巳时间,家长不应强行停止游戏,而虚以游戏的口吻让孩子自然而然停止。例如孩子骑车玩.列吃饭时还不愿停止,家长可以管理人员的身份,请“司机”将车放进车库检修,孩子会愉快接受家长类似建议。

2、在身份上,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孩子的游戏,跟孩子一起玩,一起乐、家长不要指挥孩子。游戏中,家长是孩子的伙伴,而不是孩子多的爸爸或妈妈,如果家长过多以高高在上的身份自居,过多地指挥孩子,会使孩子失去游戏的兴趣。家长应当鼓励孩子从错误中去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孩子时,应当用商量的口吻,如“我看这块积木放在这儿比较好,你认为呢”。

3、在困难上,游戏的主角是孩子,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如果孩子遇到了困难,家长可以启发并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如果孩子在拼图时遇到困难家长不应该直接帮幼儿拼,而是引导他发现拼图的技巧,知道每块图之间的联系,让幼儿学会拼图,让他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

4、在错误上,发现孩子的坏毛病要以正确的方法来纠正。如:当孩子玩得很认真,并能想出一些办法时,家长就要及时表扬;如果孩子不专心,不爱护玩具,东跑跑,西看看,家长就要提醒他。但是家长不能严厉的批评孩子会让孩子对游戏失去信心和兴致。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发现问题,给他分析错在哪里,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此外,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周围气氛,不要把电视机打开,也不能随便干扰孩子的活动,尽量不让外界因素分散他的注意力,这对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游戏习惯有好处。

(三)、让孩子学会自己整理玩具每次游戏结束,一定要求孩子将玩具收拾放回原处。即使孩子幼小.能力不足.也要要求孩子与成人共同收拾。对于中班年龄的孩子,要求坚持做到游戏结束把玩具放回原处,已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了,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包办,从而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活动.没有压力和负担,使幼儿感到满足、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在游戏中,幼儿乐于遵守规则。游戏也能激发幼儿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直接操作各种玩具和材料,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感觉知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及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和情绪情感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难怪有人说“只学习不玩耍,多聪明的孩子也变傻”。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变傻,所以希望通过这次的交流能让我们的家长朋友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

你的选择,别让孩子的路越走越窄


中国孩子人生中必经这样的一条路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这条路上还有或大或小的各种选择:选择哪所学校,选择哪个老师,选择着重文科还是看重理科。可就算考上好大学了,孩子就能找到好工作吗?

“重理轻文”害了谁?

所谓的“文理之争”似乎早已有之,动因在于高考制度。面对这支“主指挥棒”,很多家长和学校都选择了“重理”,即使大家都不屑于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老话。让孩子学好理科本身没有什么错,理科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归类思维、推理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要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研究数理化。

有研究结果发现只有20%的人有理科方面的天赋,并于日后在这方面有所成就。与之对应的,也有20%的人在语言、文学、历史等文科方面有不错的天赋,但因长期处在一个“重理”的环境下,一方面,家长和老师认为他就应该将理科学好而不断地安排大量的补习和练习,另一方面,学生本身感觉自己总也学不好,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到头来,这个学生本身的天赋和所长没有得到保护和发挥,而不擅长的学科却伤害了他的学习热情。

积累VS速成

如同语文、英语,同属语言,都不可能是一两日之功,必须是长期学习、积累而成。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愿意相信,理科更关乎一个人的成绩,甚至成败。因为从表面看起来,理科更容易“拉分”,是可以经过短期训练,迅速提高成绩的。但文科则相反,“补习了一两个月了,还看不到效果”,让很多家长更加坚信,把理科学好、考好,才能脱颖而出。

实际上,文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形的素养。比如我们从小学到大的母语——语文,在日后工作中的讲话报告、开会学习、调查研究、分析判断都离不了它。而无论是有所成就的政治家、文学家,还是颇有造诣的数学家、天文家,几乎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

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很多人只是将英语当成一门单独的学科来学习、研究。其实英语只是一个工具,能“用”,才是学好了英语。让孩子学英语,不能功利地将背了多少单词、考了多少分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用英语敲开另一扇门,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理解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评判。

就算我们有再多的现实压力,我们也不能武断地将孩子本应宽阔的人生道路一一封堵,成长是道多选题,莫让孩子越走越窄。

智慧的家长懂得给足孩子“面子”


现在好多家长喜欢把孩子的糗事当作好玩儿的事情来讲。比如孩子说什么童言趣语或者小大人一样的话了;比如孩子做了很么好玩的事情了等等,事无巨细但凡是家长觉得可以分享的,都会在亲人朋友间娓娓道来,而听到的人也都会随之哈哈大笑,被孩子的一举一动天真灿漫的模样所感染。

当然,把孩子的趣事分享,是一件让所有人都开心的事情,但是如果分享的事情是孩子的糗事或者孩子世界的秘密,家长还是要认真的去想一想。尤其是在孩子半大不大的年龄,听得懂大人说话却又对成人世界的幽默似是而非的时候,还是会出现一些小状况。所以,家长往往会很困惑,为什么孩子会莫名的发脾气或者赌气,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不听话或者难以管理。

所有的事情出现结果一定是有原因或者触因的,当孩子出现莫名其妙的不配合时,家长一定要找准关键点,很多时候,都是发生了一些大人认为无所谓而孩子却非常放在心上的事情。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在人前给足孩子“面子”,而不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能懂什么的无所谓态度。

在孩子的同学面前,少说一些孩子的不足,少做一些相互间的对比;

在孩子的朋友面前,少说一些孩子的丑事,少渲染孩子在家中的负面信息;

在孩子的师长面前,少强调些孩子的缺点,要尽可能公平公正的正面评价孩子;

学会给足孩子“面子”,不是说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做好不同的应对方案,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作为家长的底线,然后,孩子会一次一次的企图碰触或突破底线,家长需要做到的是,坚守自己的承诺,努力让自己的言行一致。

比如,孩子为了要新玩具遭到拒绝后,在商场大哭大闹,甚至躺倒在地上不起来。很多家长要么发飙,要么妥协。其实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是他之前通过这种模式达到过自己的目的,或者他观察过别的小朋友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那么家长在发飙或者妥协之前,先想一想之前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发现孩子是还能够听进去家长说些什么,并且还会用小眼神时不时的看看周围的“观众”,那么其实就是孩子在企图碰触或者突破家长的底线。这个时候家长要坚定但温柔的表达自己的意图,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但是要把原因讲的清清楚楚,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自己不能得到这个新玩具。家长的声音不要过大,情绪不要过激,也可以适当的拥抱着孩子或者与孩子平视来讲话。

如果孩子听得进去并作出了自己的调整,就及时的表扬他,鼓励他,甚至可以给予一些他意料之外的小小物质奖励。

如果孩子没有听见去并继续自己的所作所为,或者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就需要家长快速判断一下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要么采取直接将孩子抱走,动作不可过急,配合适当的语速;要么搂着孩子,静静的在他身边等他平静下来。

最极端的方式是家长要离开任由孩子独自去表演,即便如此,也要在离开的同时告诉孩子,你会在哪里等他。千万不要脱口而出“你哭吧,闹吧,我不要你了!”

如果是在路上偶遇别人家孩子如此的“表演”,要在走过之后轻轻的和孩子互动分析,这个如此苦恼的小朋友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应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如此这般解决问题?同时要告诉孩子,如果你是这个正在哭闹的孩子的家长,你也绝不会同意让孩子如愿以偿。因为孩子用错了沟通的方法。这样做可以防范于未然。

学会给足孩子“面子”,因为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们无法判断出家长的一些善意谦虚。尤其是一些家长在一起,很多时候大家似乎都很谦虚的说自己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好等等,然后过多的夸赞别人家的孩子而忽略了自己孩子眼巴巴的小眼神。这时候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行为举止。其实孩子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抗议,“你说不好,那好吧,我就不好给你看看。”

学会给足孩子“面子”,孩子会在家长的认可和夸奖中越来越积极主动,因为他得到了自己精神上心灵上的满足,所以他也想要反馈给家长更好的自己!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你的面子受损,别让孩子买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别让iPad“拐走”你的孩子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女士近日反映,她不满3岁的女儿点点最近迷上了平板电脑iPad。“本来是想买来自己用的,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孩子的游戏机。”赵女士无奈地说:“点点只要在家,就会抱着iPad看动画片、玩游...
    2021-02-26 阅读全文
  • 最好别让你的孩子太“听话”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
    2022-03-07 阅读全文
  • 别让你的孩子成为口吃宝宝 导读:孩子的发育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不善,会有口吃现象的出现,口吃严重影响到孩子和家长的形象和生活。所以,家长要深入了解口吃的相关知识,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口吃宝宝。 口吃是指说话时以言语...
    2021-09-30 阅读全文
  • 你会让你家孩子给你挣面子吗 在亲子关系中,由于双方身体、心理力量的不对等,很多时候,是我们为了自己的便利、面子等外在的东西,忽视、压制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教育始于孩子为难我们的时候,淡定地、勇敢地拥抱那个在大庭广众下让我们...
    2021-08-17 阅读全文
  • 保住孩子的“面子” 小志小朋友是我班一个性独特的孩子,他上课歪着坐,老师请他坐好,他从来不领情,有时干脆一个人坐一排。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常常是束手无策。 一天听故事,他又一人坐一排,身体向后,头靠在椅背上。旁边的小朋友争...
    2020-12-07 阅读全文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女士近日反映,她不满3岁的女儿点点最近迷上了平板电脑iPad。“本来是想买来自己用的,没想到现在却成了孩子的游戏机。”赵女士无奈地说:“点点只要在家,就会抱着iPad看动画片、玩游...

2021-02-26 阅读全文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

2022-03-07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的发育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不善,会有口吃现象的出现,口吃严重影响到孩子和家长的形象和生活。所以,家长要深入了解口吃的相关知识,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口吃宝宝。 口吃是指说话时以言语...

2021-09-30 阅读全文

在亲子关系中,由于双方身体、心理力量的不对等,很多时候,是我们为了自己的便利、面子等外在的东西,忽视、压制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教育始于孩子为难我们的时候,淡定地、勇敢地拥抱那个在大庭广众下让我们...

2021-08-17 阅读全文

小志小朋友是我班一个性独特的孩子,他上课歪着坐,老师请他坐好,他从来不领情,有时干脆一个人坐一排。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常常是束手无策。 一天听故事,他又一人坐一排,身体向后,头靠在椅背上。旁边的小朋友争...

2020-12-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