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养出懂事听话好孩子
发布时间:2021-01-18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好故事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孩子都是要听话的,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我必须这么做”,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培养会好得多。
培养懂事的好孩子,家长应该做到以下5点:
1、耐心倾听
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气,也为孩子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2、真正放下身段
不要总是对孩子发号施令,命令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而非指挥者。
3、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自食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良苦用心。
4、同孩子做协调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
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与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5、把教育融入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家长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人生的道理,某一件事带给孩子的启发和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时刻。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用贴近生活、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太听话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不听话的才会更有出息!
中国人一直崇尚“好孩子”。在中国人眼中,好孩子的标准无非是“成绩好”、“乖”、“听话”,孩子不必有太多自己的主意,听家长的话就行了;相反,调皮捣蛋,凡事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的孩子,却不一定能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
不可否认,“成绩好”、“乖”、“听话”这样的评价标准有他的合理之处,但具备这些优点的孩子,将来真的就会出人头地、成龙成风吗?
答案却是不一定。因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一味地“听话”也是有它的弊端的,相反,不听话的孩子,有时反而会更加有“出息”。
一、一味地“听话”是一种盲从的表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都喜欢根据自己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来教导孩子,让孩子走他们的“老路”,孩子也并不反抗,并照着父母说的做,这就是“盲从”。虽然父母在阅历与经验上,都比孩子要丰富得多,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也在变化,如果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性格,就强迫他去做一些他或许不喜欢做的事情,而孩子也许迫于父母的威严也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他们就“被盲从”了,也就代表他们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二、一味地“听话”让孩子没了主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比父母更爱自己,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毫不吝惜地留给孩子,所以孩子们往往对父母都是敬重甚至崇拜的。当父母在某件事上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为孩子做出决定时,孩子也许会不悦,但是他们完全信任父母,相信父母都是为自己好,也就听之任之了,这就使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也会让他们养成惰性,更习惯依赖父母。
三、一味地“听话”还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由于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就成了父母手心里的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出于安全考虑,或者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父母会阻止孩子干一些事情,把孩子的“奇思妙想”扼杀在摇篮中;也有的父母习惯用暴力来解决此类问题,这不仅会压制孩子的创造力,也给孩子做了不良师范,更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我们不如逆向思维一下,不要以把孩子培养成“乖”孩子为标准,适当地“放养”孩子,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让他们不仅学会听话,更要懂道理、讲道理。这时候,父母怎么改变就尤为重要了。
一、尊重孩子,不要老想着控制他/她。父母要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地位去对待,不要总摆出一副长辈架势,用长辈的威严去震慑他/她,而是要像《爸爸去哪儿》中的林志颖和张亮父子,把孩子当成朋友,放低姿态去了解他们,不随意替孩子决定事情,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和孩子一起去完成他们想做的事。
二、允许孩子自主选择。俗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父母与孩子也是一样,双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做到“亲密有间”,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留适当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还是不放心,可以在旁引导,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兴趣爱好。
三、允许孩子有不同于父母的见解。父母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可以在某些事情上给予孩子一些建议,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能和他们愉快地沟通,然后交换想法,从而通过这种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四、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父母是不能陪伴孩子一生一世的,所以在给他们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和生活能力。虽然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养尊处优的,但是父母绝对不能溺爱他们,要让孩子去艰苦的地方体验生活,从而让孩子学会独立,不仅能在生活上独立,也能在精神上独立,能自己控制自己的脾气甚至欲望。
五、鼓励孩子接触新鲜事物。常言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家长不能因为一些未知的事情就去否定孩子的现在,要鼓励他们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因为新事物的吸引力是父母无法给予的,它们的魅力也是孩子无法阻挡的,当孩子走进大千世界,他们肯定会拥有一生难忘的体验。
一言以蔽之,太听话未必好,孩子懂道理最合适。现在“听话”的孩子一抓一大把,怎样让孩子懂道理、讲道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同心协力,创造出一种新的相处方式,来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很长时间以来,“听话”都被当成好孩子的必要条件,守规矩、顺从的孩子总是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称赞,而顶嘴、执拗的孩子往往被批评和惩罚。
其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顺从的孩子虽然成长过程会比较顺利,但容易流于平庸,而那些能跟父母顶顶嘴(特别是在逆反期)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这些可爱往往也是走向卓越和成功需要具备的品质。
1.更有主见,不盲从。不听话的孩子往往能意识到“父母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知道事情有一种以上的选择,这说明他们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这种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成为墙头草,而往往能成为意见领袖。
2.更独立,不依赖。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有“自己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个体”的意识。他们不喜欢被包办,喜欢自己动手,行动力、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不断增强。
3.更抗压,不做“玻璃娃娃”。对孩子来说,父母老师的权威性不言而喻,能够在师长面前勇于表达自我的孩子往往更有勇气、更抗压、更能经受挑战。
4.更有创造力,不做复制品。多听话便少用脑,相反,不听话的孩子往往更喜欢动脑子,因此更具备创新能力。
5.更会表达,不做闷罐子。有些家长抱怨孩子顶起嘴来“歪理一套一套的”,其实这些“歪理”正是孩子在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阐明自己的理由。用语言与外界世界多次沟通、反馈后,他们往往能语出惊人。
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是最大的失败
获得奖励、逃避惩罚,是孩子“听话”的唯一动力
普天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听话”是从未被撼动的亘古不变的标准。
“宝宝,你真听话!”——这是我们挂在嘴边不经思考的表扬。
“宝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是我们脱口而出不容置疑的批评。
“你家宝宝真是个听话的孩子!”——这是我们对“别人家的孩子”带着羡慕的表扬。
“老师,今天宝宝在学校‘听话’了么?”——这是我们对孩子表现最大的期望。
“听话”真的那么好么?
当然了!
在家听妈妈的话,让吃饭吃饭,让睡觉睡觉,让穿衣服穿衣服,妈妈带娃得省多少事啊!
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让玩什么玩什么,让跟谁玩跟谁玩,让玩多久玩多久,让不玩马上就撒手,老师带孩子要是都这么听话,三五十个也不在话下啊!
总之,我们要求孩子听话的对象是“照顾者”,或者说,“对他影响力大”的人。
谁有“权威”,我们就让孩子听谁的。我们只要不断的坐在那里发号施令就行了。
让孩子“听话”的受益者,也是他们。
孩子听话,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就比较少。
无论听谁的话,反正不能听“自己”的话。
因为让孩子做主是件太麻烦,太耗费精力的事。
而我们能要挟孩子听话的手段,无非是“奖励”和“惩罚”,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听话就奖励,不听话就惩罚,为了奖励,或者为了逃避惩罚,这是孩子“听话”的唯一动力。
听话的孩子,只会成为“被幸福”的人
好景不长。
十年之后,家长退位。
同伴关系,成为孩子生活中影响最大的力量。
同学约我课间去抽烟,说特别刺激。如果我不跟他去,他以后该不带我玩了。
去吧!
高中的师哥约我跟他出去过夜,如果去了就会送新款苹果手机给我。
去吧!
二十年之后,随着孩子进入社会,他的生活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更多的权威。最爱的偶像号召大家去外地看他的演唱会,要花费一个月的生活费,还要逃课。可是,他是让所有人痴迷的人啊。
去吧!
单位领导说,这次涨工资没有我,但是希望我以后能承担更多的工作。他要是对我不满意,万一开除我怎么办?
接受吧!
妈妈说,这个男孩很好,有钱有车还有房,虽然我心里有自己更喜欢的人,但是我挑的人怎么可能比妈妈挑的更好?
认了吧!
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被幸福”的人。
他们从小听话,一路顺遂,在别人的眼里万事具足——好工作,好婚姻,好生活,但是他们就是不快乐!
他们学了老师建议的专业,做着爸爸托人找的工作,搂着妈妈做主选定的媳妇,抱着因为丈母娘催促所以不得已生下的孩子,干着老板指派的任务,生活仿佛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是生活仿佛也没什么可兴奋的。
他们总是没有感觉。
因为,他们过的是他爸爸妈妈丈母娘老板的人生,不是自己的。
所以他的生活总是牵动着爸爸妈妈丈母娘和老板的喜怒哀乐,顺了他们的心,会奖励房子。不遂他们的意,会以死胁迫。爸爸妈妈丈母娘和老板的人生跌宕起伏活色生香的。不仅活了自己的一辈子,连自己孩子女婿员工的一辈子,也活到了自己身上。
但是“听话”的那个他自己,因为不被允许发声,所以从婴儿时代,就被关在一个套子里,没机会长大。
人而为人,终此一生,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成功?家庭?金钱?
拥有这些,而感觉不到快乐的人,充斥在大街小巷。仿佛永远置身在浓重的雾霾中,辨不清面目,看不到方向。
一个“听话”的孩子,过的是别人的人生。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自己做选择,这个动作本身,比做出的选择是什么,对不对,都更重要。
因为“选择是否正确”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个再主观不过的结论。
因为所有的“幸福”,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看似“人生赢家”,却行尸走肉。
有人每天苦逼创业,却意气风发。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
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从小听话,被父母安排吃饭睡觉,安排玩具课外班,安排小学中学,安排大学专业,安排结婚生子的人,很多会在中年的时候忽然觉醒,在生命过半时回首自己的前半生,发现虽然意义重大,却都是对别人而言。
而自己,仿佛从来没有活过。
很少有人,能够像画家高更一样,35岁的时候,辞去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告别美丽的妻子和家庭,远遁到他最爱的“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的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去画画,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即使到最后,因为医疗条件简陋,高更因病死于神秘原始的塔希提岛,但是“军人马革裹尸还”,画家长眠于画中,还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么?
无论你认为“好”,还是“不好”,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这就够了。
否则,世界上不过再多一个长吁短叹行尸走肉的股票经纪人罢了。
是的,我们很难做出这样的选择,在中年危机,重新回顾自己没有主权的一生的时候,我们最常做出的“改变命运”的“示威”就是——出轨。
出轨是最能让生活发生戏剧性变化,而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
也是对自己前半生“听话”的生活的一种抗议。
一段新的感情,一个新的人,一个新的希望。人生仿佛重新焕发了生命。
通常,最多支撑一年半载。这个雄心勃勃的“重新开始一段自己选择的生活”的努力,会被呼啸而来的丈母娘的哭诉,老婆要自杀的威胁,还有孩子哀怨的眼光消耗殆尽。
他依然还是习惯“听话”的。
他习惯听任何人的话,唯独不会听自己的话。
更何况,所谓婚外情,也不过是对自己“听话”的人生的一次补偿的尝试而已,未必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继续抗争的动力。
所以,不了了之,一切又回到“听话”的轨道上来。
这,是很多人的的人生。
这可能也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的人生。
允许孩子“不听话”,Ta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别再以“听话”为标准,教育孩子了。
别再以爱为名,夺走他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权。
允许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他的行为对我们没有实质的影响的时候,给他更多的允许。
当他的行为的确影响到我们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时候,让他自己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蛮横的要求他,必须按照我们说的做。
让他自己处理和小伙伴的争执。
让他自己决定要不要和第一次见面的阿姨打招呼。
让他决定要不要去学画画,钢琴和跆拳道。
让他拥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
让他拥有大哭的权利。
允许孩子“不听话”,这样他才有机会“听自己的话”。
相信我们不是孩子的救世主,孩子有能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的智慧。
看到孩子在“不听话”背后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自主的权利吧!那正是他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最终目的。
培养出孩子独立能力的五个要点
中国有句谚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话大有问题,为什么总是要靠别人呢?靠父母的结果就是长大后出现自理能力、情商发展上的诸多问题,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辈子,所以,从小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尝试。
一、给孩子选择,而不要给孩子答案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妈妈可以摆出两双都合脚、穿上去都舒适的鞋,对孩子说:“宝宝今天想穿哪一双鞋呢?”可别小看这一举动,这样一来,小孩子就不是简单、机械地伸脚穿鞋,而是要动脑筋想一想了。“人一动脑子,上帝就怕了”,这虽是一句俏皮话,但是说明了人只要动脑子,就可以变得很强大。
要注意的是,给孩子的选择范围不要太大,如果上例中的妈妈,拉着小孩的手问:“宝宝,今天想穿什么鞋呢?”孩子一定一脸茫然地看着妈妈。另外,选择的物件也一定要是同类,例如上例中的妈妈摆出的是两双都舒适的鞋,若是摆一双孩子的小鞋和一双妈妈的大鞋来让孩子选择,这样做就不太恰当。
二、让孩子承受自主的结果
乍听之下,这句话有些可怕,孩子那么小,就要承受结果,是不是残忍了一些?当然,所谓的结果一定是孩子能够承受的,而且,在孩子做出决定之前,父母可以给予其暗示,或是一旦产生不良结果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但是,一定不要去干扰孩子的决定,而是应提醒他,一定要再想一想,只要思考妥当了,就果断地付诸行动。
三、正确对待孩子“抬杠”
有时,父母要孩子“这样做”,可他偏要“那样做”。这时候,父母的反应就非常重要。有的人也许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心里想:“我养你这么大,敢不听话了。现在还小,以后长大了,翅膀硬了,那还得了!”这样的反应实在是糟糕透顶,对孩子发怒是父母缺少智慧的表现。父母发怒,孩子心里一定是害怕的,最后不得不服从决定。这样多发几次脾气后,孩子再也不敢有自己的主张了,只有唯父母马首是瞻,父母说往东就往东,再也不敢往其他方向了。
可是有智慧的父母不会这样去培养一个没有主见、不能独立的孩子。他们面对孩子的“抬杠”,会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孩子,你如果不接受妈妈的决定,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妈妈还是希望你再想一想。”如果我们这样讲,孩子一定会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从而决定是不是要听取意见。
从另一个方面看,孩子敢与父母“抬杠”,说明他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如果他在父母不赞成的前提下,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么他会拼着一股干劲去做好,因为他要让我们明白,他的决定才是正确的。如果做不好,孩子也会承担后果,不会推卸责任。这时候,切记不要说风凉话,要鼓励孩子的敢作敢为,同时,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孩子下一次作出正确的决定,找到更好的行动方法。
四、常问孩子想要什么
不少父母都自以为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可是真问孩子后,回答或许会让父母惊愕:孩子怎么会想要这样的东西?
几乎所有的父母总爱问:“孩子,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孩子的回答也总是能让人满心欢喜,因为父母问了多次之后,孩子也大概知道了父母所期望的答案。
“长大了要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是让孩子有一个远大的梦想,但是,如果经常问孩子:“你明天想要什么?”这就高明多了。因为明天即将到来,伸手可及,愿望也可以很快实现,同时,孩子也会有思考的紧迫感,因为不立即决定,明天很快就会成为今天,然后成为昨天。
接下来,父母应鼓励孩子在“明天”到来前完成自己许下的愿望。他的愿望得到重视,并很快可以实现,这将大大鼓励孩子确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五、让孩子参与家务
孩子多数时候好像是父母的观众,家中的事务,他并不清楚,家中的麻烦,他更是不得而知。
培养独立能力,首先是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然后促使其努力去执行。执行中一定会遇到挫折,此时父母要多鼓励,巧妙地告知改进的方法,孩子的独立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这样,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展翅高飞,大有作为。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那天我因为有事要先从婆家回来,**则和老猫次日再回,要走的时候,两三个人过来向我出主意:“叫人把**抱开,你偷偷走……”结果我非常不领情地说:“不,我要和他告别后再走。”对方非常不解:“那你怎么走得了?你儿子那么粘你,他肯定会哭啊!”我说:“没关系,就算他哭我也得和他说再见。”那几个人对望一下,满脸惊讶。
就像他们无法理解我一样,我也很难理解他们。
比如**玩沙子。在他们看来,孩子们这样玩,就要“讲”。而且现在不快点讲,“长大后成习惯了,谁也讲不听,谁讲也不怕,到时候你就知道哭了!”
老猫堂哥的大女儿,已经小学快毕业了,听说也是“不是一点点不听话”,“没有人讲得听,不敢讲,讲了就要生气。”
而堂哥的小女儿,一个三周多岁的小女孩,叫她和**一起玩,她只是有些新奇地看着**玩这玩那,却不肯参与;看到**玩任何一个玩具,她就一定要赶快拿走,于是,她也被戴上了“不听话”的帽子。
老猫的大舅妈的孙女,显得比较乖巧。我亲耳听见她的奶奶拖住试图走出去听听鞭炮响的她,说:“你要听话,不听话奶奶不要你了!”
婆婆对于我们不把**留在乡下让她带非常不满,跟老猫不服气地说:你妹妹两个儿子都是在我这里带大的,他们现在不是非常听话,又会读书?
听话与否,成为他们评价育儿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可是,我觉得这个标准实在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在那里,大家对这个标准的认识,竟然那么整齐划一。为了成为大人眼里“听话”的人,这些孩子们放弃了自我,努力地钻到那个大人为他们设置好的套子里。如果偶尔有些孩子,比如堂哥家的大女儿,对别人的否定试图抗争,就被视为“无可救药”。他们的进步是不再崇尚打孩子,但依然信奉的“该讲的要讲”。这里所谓的“讲”,其实就是指板起面孔厉声训斥。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恶习”难改很是纳闷:一直有讲啊,讲不听啊!没有人注意到了在听话背后,孩子们那缺失了的安全感,更没有人想得通什么叫尊重孩子。在他们看来,孩子就是要教育,而所谓的教育,就是“讲”甚至“打”。要及时“惩罚”。
因为人微言轻,而且也不自信,所以实在不敢对他们提什么建议,只是在心里想,要“改变”这些孩子们可能也很容易,尊重他们的需求,还给他们本该拥有的自由,就足够了。
小孩子听话好还是不好?
小孩子听话好还是不好?前段时间看到一遍文章题目就是,听话的孩子是好还是不好,等到看完了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不过这个问题我现在真的在仔细的想,因为我家**也算是听话吧,我现在开始担心了。
先说说问题吧,我家**是07年年底生的,现在都两岁八个多月了,现在我说什么她都听,基本上是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虽然有时候会不同意,但是我要是一强调她就马上会听了,可能也是我吓唬成这样的吧,比如,我们一起去玩,她要是跟小朋友抢东西,我就会让她让给别的小朋友,如果她不肯我就会跟她说,这样不可以的,不对的不能抢东西,你如果想玩的话就要跟小朋友去借,小朋友同意了你就玩,没有同意就不能玩。有时候她会听,但有时候她也不听,抢不到的时候就会哇哇大哭,我去哄也没有用,就是哭,有时候甚至会越哭越大声,我就会很生气的跟她说,再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怎么可以跟小朋友抢东西呢?如果她还继续哭的话我就会转身离开,可能是怕我离开吧,于是哭着追上去让我抱着,我当然顺势就抱着她,然后再跟她重复一遍不可以跟小朋友抢玩具的话,然后她会乖乖的说,我知道了。
在家里也一样,做了妈妈的特别是全职妈妈应该都会有这么一些经历,就是在你很忙的时候,她会不停地给你制造麻烦,有时候你会不把它当回事,可有时候你会很生气,我也一样,也会有很多时候会烦她给我制造麻烦,就跟大卫.不可以里面的妈妈一样说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实在不行的时候就会说,再不听话就打你了啊(当然有时候会真的打她)或者说我等会出去玩了,不带你去,所以现在**只要一听到说要诸如此类的话就会乖乖的去一边玩。
时间久了,我就发现,**现在是一点主张都没有了,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问妈妈可不可以,就连上厕所都要说妈妈我要上厕所,如果我不说去吧她就一直站在那里,我也跟她说以后比如要上厕所,要穿衣服、鞋子、吃东西之类的事情你想什么就做什么,不用跟妈妈说,她也答应的很好,可是下次又是一样,有时候我会觉得是不是我限制的太多了,可是不限制她又总是爱捣乱,在家里拿水枪玩的沙发上,墙上,床上都是是水,还有拿笔到处画,去到厨房把米洒一地,把冰箱打开不关,上厕所把水开着一次一次的冲,要不说她能给你冲一个上午.....
到外面了还好,就是有时候跟小朋友打架,抢玩具,或者把扭扭车开到人家的店面里面去,我也总是制止,怕人家白眼,也怕人家说她是个没有家教的小孩,当然也怕她打伤了别人或别人打伤了她,还怕她跑到马路上去,所以一直就是看到有可能发生事情的地方都不让她去,每次都在重复不可以,不行,快回来......
如今我看到这样子的**又不满意,我希望她能跟别的小孩一样能够有主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起码生活方面不要老是说妈妈我想xxx....
看见**每次问我的眼神,看见她在外面看别人玩她也想玩的玩具的眼神(当然她也有很多玩具,只是不可能什么玩具都有,也不能见什么想要就买什么)看见她每次委屈的眼神,我的心真的很疼,不能给她更多、更好的爱,我总觉得亏欠孩子太多,把她养成了这样的性格都是我的错,我以后会慢慢改正一下我的教育观念,也希望能慢慢的把她改变,不知道她以后的人生路会走的怎么样?
点滴小事让孩子懂得感恩!
早上,我为家人做好了早饭并盛好放在桌上。儿子过来一看是用大碗盛的,马上掉着脸不高兴的说:我不要用这个碗,我要用小碗。因为在昨天,我用小碗给他盛的时候,他要求跟我们一样用大碗。我今天用大碗盛,他又不高兴了。
看着儿子不开心的脸,我也有点不高兴的说:你昨天不是要求跟我们一样的吗?今天想换的话你也要提前说啊。儿子放下筷子跑到房间里不高兴去了,我马上意识到要让孩子懂的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只为了这些小事闹情绪。
我没有马上叫儿子过来吃饭,我跟他爸爸先吃着,我要让他自己先冷静一下。
过了一会,儿子跑过来看着碗里。我跟他交流了一下:
妈妈:嘉禾,你今天不喜欢大碗吗?
嘉禾:那时我昨天要用的,但我今天想用小碗。
妈妈:因为你昨天提出要用大碗,今天妈妈才给你换的,如果今天你有意见应该在妈妈盛饭之前提出来,今天的就这样先吃吧。
嘉禾:(看了看我,没做声)
他拿起筷子开始吃饭。
吃好了饭,我又第二次跟他交流:
妈妈:嘉禾,现在妈妈想跟你交流一下。
嘉禾:说什么?
妈妈:说今天你的做法。妈妈早上带着寒冷为家人做早饭,你应该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妈妈。妈妈在做饭的时候,你还在温暖的床上。妈妈做好了早饭,你应该要谢谢妈妈,而不是用这种难看的表情来面对着妈妈。
嘉禾:(看着我,不做声)
妈妈:今天妈妈不是错用了你的碗,而是按照你昨天的要求。即使妈妈今天用错了碗,你只要跟妈妈说一下就可以了,而不是用这样的表情给妈妈看。早上起来妈妈的手到了水里也是很冷的,你应该要更多的去体谅妈妈,为他人着想。妈妈辛苦的做了早饭,你还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心里很不舒服。
我说完严肃的看着嘉禾的脸问:嘉禾如果是你做了早饭,妈妈对你闹情绪,你会怎样想?你认为今天这样对待妈妈,对吗?他看着我说:我知道了妈妈。下次我会好好说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忽视孩子在生活中细节。当我们辛苦的为他们服务时,他们不但没有感恩之心,为了一些小事就会发大发脾气。我们不能认为孩子还很小,这些行为可以忽视不计较。我们要及时给孩子指出来,孩子本身有这些行为的时候,他是无意不懂的,如果我们不及时指出来,他会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现在很多的家长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很自私,很无情,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平时生活中,当孩子有微妙的这种行为出现时,我们没有及时的指出来,有时甚至于感觉孩子有那样的行为好玩。在这种无形中我们往往会影响了孩子的判断。当我们发现了孩子很自私、很无情的时候已是孩子的心理发展已基本稳定。到那时我们只会不停的抱怨孩子,当那时抱怨责怪只会带来负面效应。
要让孩子懂得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