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爱可能变成变成无微不至的伤害
发布时间:2021-01-12 爱的教育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的读书笔记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
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它们在屋子里取暖并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可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故事中渔夫夫妇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天鹅百般呵护,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着爱心,人们不禁要感叹了:“多好的一对夫妇,多么幸运的天鹅!”然而,天鹅悲惨的结局又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使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养成了惰性,丧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础,无法再适应环境,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之窝啊!孩子小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点家务活、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爷生活;孩子大了,又要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日不晒雨不淋的好职业,还想着要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
这就是典型的“渔夫夫妇”式的父母和他们博大无私的爱!然而,想想天鹅的结局,我们还能对这爱肃然起敬吗?其实,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一旦生活中出现“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绝不会比天鹅好到哪里去。
人们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把能置人于死地的温柔的刀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害羞宝宝的成因及改变策略
儿童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做事,并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并常常表现出顽皮、不听话等倾向,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父母如果总是事事代劳,或有的指责孩子,有的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等,那么,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
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做些简单的事,如自己穿衣,自己洗手洗脸,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做对,要给予肯定表扬,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除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外,还应该鼓励他们下次做好,增强幼儿发展自主性的积极性。
第1类害羞宝宝
成因:缺少社会交往
对策一:提供交往机会
对于这类宝宝,首先家长要对他多鼓励,少批评,尽可能地多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在家可让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让他为客人送茶水、糖果、搬椅子、鼓励孩子回答客人的问题;父母带孩子上街买东西时,让孩子自己告诉售货员买什么东西,并向营业员道谢,告别等;督促孩子参加班里的一些讨论或活动;向邻居借东西时可跟在孩子后面让孩子去说、去做;过生日或有事找亲戚、朋友时可让孩子传话。
对策二:尊重孩子的意见
在给孩子提供交往机会的同时,爸妈还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并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孩子的长处,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孩子的害羞心理会有所改善。
第2类害羞宝宝
成因:受到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
对策一:爸妈少指责宝宝
爸妈要了解孩子在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对孩子做错事时要辨证地分析原因,多注重动机,少强调结果,不能一味地指责。比如:有的孩子看见妈妈在擦桌子,想帮忙也去擦桌子,不小心把东西打坏了,如果家长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孩子积极性的一面,就很容易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害羞胆怯。同时,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也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讥笑打骂,否则更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对策二: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子女时,要采取民主和平等的方式,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形成和善交际、能和人合作又能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如果采用专制的方式,那么孩子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胆怯、看见陌生人害羞等现象。
第3类害羞宝宝
成因:自主性没得到发展
对策一: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幼儿期的孩子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做事,并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并常常表现出顽皮、不听话等倾向,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父母如果总是事事代劳,或有的指责孩子,有的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等,那么,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做些简单的事,如自己穿衣,自己洗手洗脸,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做对,要给予肯定表扬,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除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外,还应该鼓励他们下次做好,增强幼儿发展自主性的积极性。
对策二: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爸妈要让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群体中,孩子会找到自己的榜样,然后模仿他的行为,这样,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相对就减少了。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他自主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同时可多让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加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家庭作业莫变成“家长作业”
近日,高女士向笔者抱怨,学校给自己一年级的女儿布置的手工作业孩子根本无法完成,都是自己“代理”的,家庭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孩子从“主角”变成了“配角”。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家庭作业角色错位的原因无非来自教师和家长两个方面。
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让学生学习和巩固更多知识,就布置各种各样的家庭作业,有的作业超越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能力,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所以我们就会经常看到孩子查资料,完成手工作品和手抄报,完全失去了教师布置作业的本来意义,也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事实上,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科学地布置作业必须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过多过难的家庭作业,只会让孩子感到压力重重,过早失去学习兴趣。
对于家长而言,关心和重视孩子的学习是理所应当的,但关心的方式和方法值得探究。小学生的意志力和自觉性本身较差,面对有难度的家庭作业会产生抵触心理,家长应该巧妙地进行引导,千万不要完全代劳,否则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就很难再改变,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还有一种家长,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太满,觉得陪孩子一起思考、一起动手费时费力,就把不满情绪发泄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上,为了图省事干脆代劳。
在面对孩子的家庭作业上,学校和家长其实是殊途同归,大家都是为了孩子,老师是为了让家长参与到教育孩子当中,家长是为了让老师更好地给孩子传授知识。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和老师一个都不能少,孩子在学校学习知识,在家学习的是父母好的习惯和做人方式。想让家庭作业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我们更需要的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进行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
爱让孩子变的不可理喻?
真的是爱的教育,让孩子变得不可理喻吗?
这两天一则新闻,看得我怵目惊心!"教养压力大,幼儿多半被打骂!",新闻指出,在国内5岁以下的孩子,10个有7个,是被用打的教养长大,爸妈们有不得不的苦衷,让"不打不成器"的话题,再次浮上台面。
很多家长会在很多演讲后直接问我,以前我们也都是被打骂教育长大的,我们心理既没有创伤,行为的表现也很好,看来以前的打骂教育是对的。现在凡事讲道里,用爱的教育,才让孩子变的不可理喻~
我赶紧澄清说:这是爸妈们对民主教养的定义,有很深的错误解读啊!
第一:
我不支持对孩子体罚,因为很少家长可以在心平气和下,进行体罚,这样失手的机会非常高。但孩子有错,当然可以骂,当然可以处罚,应该让他们知道爸妈生气了。如果你不是经常性的对孩子进行体罚,倒不至于因为一次体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终生影响,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别让孩子因为被体罚而心生恐惧。
第二:
"我们都是打骂教育之下的成功产物",这句话只看到一部份的孩子,因为也有一部分的孩子,因为你动手了,他跟家的距离变得更远了,一直在等待长大之后,逃离这一个阴影。
第三:
爸妈的教养行为,会影响下一代的教养判断。打骂教养代代相传,不是有效教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绝非好事。
第四:
很多孩子被打了,你问他犯什么错?他不一定能说出来!看来被打的当下,只是因为皮肉痛而投降,而跟你说"我下次不敢了~"根本没有学到什么经验及教训,这绝对不是教养的真正内容。
第五:
先跟孩子讲道理,再进行处罚,这个顺序的必要性,一方面在缓和爸妈的情绪,降低你动手的机率,做出正确的下一歩判断;一方面,在刺激孩子思考,同时也让孩子记住下次不要再犯。
第六:
当爸妈的,应该要去找到,除了体罚之外,对孩子最有效的处罚或刺激好行为的方式。大家应该不难发现,孩子总是能乖乖听老师的话,而老师也不会出手,所以用对方法,孩子永远都可以被教育。
3岁前被打骂教养,5岁后出手打人是5倍!
儿童心理行为研究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但不见得是立即表现起来,有时候是先烙印在脑子里,有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
例如研究发现,3岁前被用打骂教养,5岁后打人的机率,高达一般孩子的5倍,而且烙印在潜意识里的打人行为,跟你当下教育孩子说"你怎么可以打人?",会让孩子很混淆,脑袋里产生很大的抵触,修正行为自然要花上好几倍的功夫!这张图提醒爸妈们,迁怒也可能是被教出来的,值得大家好好看看!当老一辈的说,孩子不乖就要打,爸妈们真的得好好的沟通一番喔!希望大家一同推广正确的育儿教养
不用打的,爸妈可以怎么有效处罚?
打孩子,孩子只是皮肉痛,为了逃避处罚,当下立刻跟你说下次不敢了,可是经常连自己犯什么错都不知道!这不是正确的教养,你应该用其他的惩罚方式
1.带孩子去罚站读秒,结束时,让他说对不起,并完整的说出"我下次再也不敢再打弟弟了!"等错误行为!
2.把孩子抓到面前来,时间暂停,限制他接下来的活动,请他好好看着你,跟他说你现在非常生气,因为他做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不准嘻皮笑脸,请他自己观察他做了什么,"例如他动手,让人家痛到哭,他喜欢这样吗?"
3.罚劳务活动"收玩具","整理家理","帮忙当小帮手"等,来换取原谅!
4.禁止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当作惩罚,"乱丢玩具没收拾好,就不会有再玩下一个遥控车的机会","鞋子乱丢,就不要出门,户外的活动是你自己担误的,你越慢,玩的时间及项目就越少","警告好多次还打人,我们得将弟妹跟你隔离一下,因为你动手,他会怕你,你必须尝到没有人玩伴的滋味"
5.在限制下,重复说出自己下次该做出的好行为!例如:不告而取,或抢人家的东西,边罚站边说出"我下次会先问,不会先动手!"
「迁怒」可能是被教出来的
你知道吗?打从婴儿时期,孩子就具有模仿能力唷!
那么……您还会这样教小孩吗?
2020家长的参与让她变成了“小老师”
在《动物我们的朋友》的主题活动中,家长所担任的角色非常重要:既要丰富孩子关于动物的经验,又要帮助提供一些动物的图片、书籍,还要结合班级特色活动和孩子一起在家利用废旧材料做一做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在活动开展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孩子:她讲起企鹅的故事来有趣、生动;带来了企鹅的图片,还有和妈妈一起制作的企鹅宝宝。
自主性游戏开始了,今天我们的游戏内容就是来源于她和妈妈的创意,利用一次性纸杯和卡纸制作小企鹅。在孩子们开始游戏的时候,她跑来对我说:“老师,我也是创意工坊的,我去教她们做企鹅吧?”在老师同意后,她俨然成为了一位“小老师”忙开了,招呼这个孩子把纸剪小一点
,教那个孩子先画上眼睛再沿着边框剪下来,还帮助一个孩子将企鹅的肚皮贴好。游戏讲评时,五只憨厚的小企鹅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在这个游戏中,她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解放了老师的劳动力,让老师可以放心地去指导其他区域的游戏。
是什么成就了她的成长?我想,除了她本身活泼开朗的性格外,家长的参与也是无形的助推力。在和家长一起制作的时候,她得到了关于企鹅的较为系统的经验,从讲述到制作。家长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在我们主题活动开展前,家长就通过故事、手工等活动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正是有了家长的参与,让她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小老师”。
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
给孩子留下什么?即使是世界上最吝啬的父母,最喜欢琢磨的往往也是这个问题。给孩子留下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着实不好回答。
人们一般最先想到的答案是金钱,但这却可能是最不靠谱的答案了。给孩子留下一些东西,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如果把财富留给不会支配它的孩子,可能不但毁了财富,还会毁了孩子。
留给她快乐的童年
一位老师问孩子心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一个孩子说:“我希望自己有一个大房子,但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钻进去,爸爸妈妈都钻不进去。”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药,让我妈吃了光说好话不说坏话。”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隐身术,藏在父母身边听他们怎么说我。”还有的孩子说:“我买了床不搁家里放在树上,省着他们一天到晚唠叨我。”
孩子心中的好日子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孩子的精力被繁重的学习、兴趣班占据,没时间阅读、运动、亲近自然,这些都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必定对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虽然爸爸妈妈节假日愿意带孩子出去了,但是人去心没去。爸爸拿着手机不停地打,妈妈把旅游变成了购物,孩子跟着什么也看不到。三个人上山爬几步照一张相,回家就看这张笑得挺好、那张闭眼了,大自然什么样全忘了。
孩子脑子里的东西都是看来、听来、做来的,大自然会给孩子很多的智慧。爸爸妈妈们,珍惜孩子的童年吧,让他把该玩的玩了、该看的看了、该走的路走了。
留给她学习的动力
现在的孩子,学习好像都是给家长学习。高考完,一位家长问孩子:“今天考得怎么样?”孩子说:“都给你写出来了。”
孩子们为什么不爱学习?就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目标。有梦想才有可能成功。
其实考大学只是一个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带孩子到社会生活中了解各种职业,或者在和亲戚朋友见面时认真地给孩子介绍对方的职业,让孩子了解某个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许孩子就会对某个职业感兴趣。孩子思考得越早,了解得就越具体,目标就会越明确。
留给她满满的成就感
为什么孩子离家出走?为什么迷恋网吧?就是爸爸妈妈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人家的孩子是金子。
很多人都说,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孩子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可中国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满意度最差。因为中国的家长不为孩子得到的而欢呼,却为失去的而遗憾。
今天孩子成长的路上缺的不是老师,是观众。谁为孩子鼓掌喝彩?都在挑孩子的毛病。这样比来比去,孩子的潜能就会被压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而潜能的发挥是需要机会的。爸爸妈妈要学会用语言激励孩子,把孩子“行”的地方找出来,这样他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与其给孩子留下财富,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变成财富的孩子,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给孩子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学习的动力、满满的成就感,他就什么都不会缺。
财富本来属于全社会,又何必一定要留给孩子?只有那些学会了正确看待和处理财富,并且能用财富来反馈社会的孩子,才配拥有财富。
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担当得起财富,才是这个时代父母的责任。
改变你家的害羞宝宝
孩子见到生人,总是容易害羞,不敢说话不敢有动作,这是很常见的。孩子不爱在生人面前表演,是由于害羞,有五分之一的孩子的害羞是先天的,或称之为与生俱来的,这类害羞的孩子长大也会成为友好的、有自信的成人。
要想改变孩子这种害羞的行为,愿意在生人面前表演,可以这样做:
1、接受他有害羞毛病的事实,四岁半的孩子是一个有主意的独立的个体,他完全可以不按你的愿望行事。不要因为他没有听你的话而发火,否则他会更退缩。
2、不要当他在场时议论他的害羞,说他不好意思在人前表演,否则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了,不愿意改了。
3、你可以鼓励他表演,甚至可以陪他一块儿表演,让他觉得在生人面前表演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妈妈也这样做了。
4、如果他不愿在人前表演,不必勉强,这并不是每个儿童在社会化过程必须做到的,这也并不是什么错误行为。
5、每次他表演完了,家长都要带头热情鼓掌,让他感到他的行为被肯定和欢迎,增强了自信心,减少了胆怯和害羞,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在人前愿意表演了,他表演后,千万不能冷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