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10个月 妈妈这么做他更聪明
发布时间:2021-01-07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 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 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小编朋友的宝宝,已经10个月了,朋友买了很多可爱的故事书,准备开始进行亲子阅读,让宝宝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想象中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妈妈抱着宝宝,一页一页地翻着书,宝宝好奇地听妈妈轻声讲书上面的故事,还叽叽喳喳地想要学。
宝宝撕书不怕,妈妈做对这些让他更聪明
这场景好美,想想都觉得陶醉。
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宝宝拿着书胡乱翻,根本不会安安静静地听妈妈讲,只顾着看上面的画,有时候还会撕书,越撕越起劲。
这可了得,小小年纪就不学好,开始撕书了,不知道爱惜书本,撕了多浪费啊!
妈妈可能就会觉得,这个宝宝天生就不爱读书,就是个贪玩的娃。
宝宝撕书是聪明表现
其实,妈妈不知道,宝宝爱撕书,是很正常的,说明宝宝正在成长学习,变得更聪明了。
宝宝撕书,其实就是他在探索书本,发现了一件新鲜好玩的事情,撕的这个动作说明宝宝手指的灵活度发展得比较好了,在撕的时候,体验到手指用力的感觉,会让宝宝很有成就感。
宝宝撕书不怕,妈妈做对这些让他更聪明
宝宝爱撕书,聪明妈妈这样应对
对于10个月的宝宝来说,妈妈还不能把亲子阅读想成一件很一本正经的事情,这时候,如果宝宝只是爱看上面的图画,那就让他看,妈妈不一定非要讲。
如果宝宝就是喜欢撕书,妈妈也记得不要责怪小宝宝,这时候他还不懂撕是破坏行为,你可以拿一些鲜艳可爱的超市宣传单、过期的杂志等给宝宝撕,买书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不会撕烂的布书!
宝宝撕书不怕,妈妈做对这些让他更聪明
想要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积木也是很好的帮手!
不仅如此,积木的用处还很多。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宝宝只是拿两块积木敲着玩,或是喜欢积木的颜色,研究积木不同的形状大小,慢慢的,宝宝会用积木叠高高,搭建不同的场景,比如城堡等等,玩法很多。
宝宝撕书不怕,妈妈做对这些让他更聪明
除了木质的积木,塑料积木也是宝宝很好的玩具。
同样都可以锻炼手部动作能力,塑料的积木,对于宝宝来说,还可以拼装,也会更简单容易一些。
宝宝撕书不怕,妈妈做对这些让他更聪明
10个多月的宝宝,正是到处爬的阶段,妈妈们也别忘了给宝宝准备一个地垫,可以放心地让宝宝在上面爬、玩耍,不用担心弄脏衣服,宝宝也爬得更舒适一些。
所以啊,宝宝撕书不是坏事,妈妈不要再错怪宝宝了!你家宝宝有撕过书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喝妈妈的母乳宝宝会更聪明
(1)母乳中蛋白质主要是乳清蛋白、酪蛋白等,其中以乳清蛋白含量最高,其生物利用率高,能保证婴儿期神经细胞快速发育所需的蛋白供给,而且母乳中含有利于脑细胞发育的物质如牛磺酸等。
(2)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溶菌酶、乳铁蛋白等,这些能增强婴儿对疾病的防御能力,避免疾病对婴儿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影响,保证智力的正常发育。
(3)母乳中含有多量的不饱和必需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廿二碳酸等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牛乳,而这些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成分,对脑发育、神经髓鞘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视网膜细胞同大脑灰质一样富含这些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而这些高浓度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智力、视力发育。母乳中胆固醇含量是牛乳的3~4倍,并且易于吸收,而胆固醇是形成神经髓鞘所必需的,对发育中的脑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4)乳糖是母乳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能保证脑细胞的能量供给,其能促进肠内钙的吸收,且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从而可减少佝偻病的发生及其对智能的影响。
(5)母乳中铜、铬含量及初乳锌的含量均较牛乳丰富,母乳中铁的含量虽不高,但其吸收利用率可高达50%,故比其他乳品喂养的婴儿患缺铁性贫血的少,从而避免缺铁对智力的影响。锌在人体内参与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和细胞分裂,是婴儿智能发育所必需的,母乳特别是初乳中锌的含量高,一般能满足婴儿的需要。
(6)通过喂乳,母亲可对婴儿进行启蒙教育,促进婴儿智力发育,而且哺乳时母子间的皮肤接触、目光交流、爱抚及哺乳前后语言和感情交流,都有利于婴儿感知觉的发育。
故生后母乳喂养(至少生后6个月内)有利于婴儿脑细胞发育,有利于婴儿智力发育。
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聪明的妈妈这样做
孩子上幼儿园后,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合群,不爱与其它的小朋友讲话,不爱与其它小朋友一块玩,对于别的小朋友主动问话也不回答......
豆豆在家是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小姑娘,喜欢跳舞、唱歌。可到了幼儿园之后,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总是闷闷的不爱说话,不去和小朋友玩,总是待在角落里自己玩玩具。这是怎么回事呢?
01
不合群的类型及原因
孩子上幼儿园不合群,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哦,孩子不合群表现类型及原因主要是这三个类型:
孩子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
形成原因:这样的孩子社交能力较弱,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大多数是家庭原因造成的,例如父母不善交际,孩子很少与外界接触或者父母经常制止孩子与其他人接触。
孩子在家很活跃,在幼儿园却沉默形成原因:这种孩子在家经常听到父母的赞扬,而到了幼儿园,老师要面对很多小朋友,孩子得不到关注和表扬,适应不了集体生活,或者感觉自己不如其他人而丧失了自信心,习惯退缩。
孩子爱哭闹、脾气坏,与其他小朋友不合
形成原因:孩子在家被大人溺爱,要成娇惯蛮横的个性,做事随心所欲,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到幼儿园之后继续随心所欲,导致与其他孩子不和,不受欢迎,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耍,最终成为不合群的孤独者。
02
聪明的妈妈这样引导
观察孩子的同学
放学接孩子时,故意多让孩子在幼儿园玩一会,密切注意一个或几个看起来容易接近,孩子又不反感的小朋友。
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回家路上,和孩子轻松地聊一聊那几个小朋友,如“你的班上有没有一个长长头发的小女孩呀?她叫什么名字呀?”在这时体察孩子的需求,看看他究竟是不想社交,还是想社交不知道方法。如果是前者,则需要逐步了解孩子究竟为什么不愿意社交;如果是后者,家长则可以告诉宝贝如何说、如何做。
解锁社交新方法
如果孩子愿意社交,但不知道方法,家长可以根据情况每天告诉孩子一个社交的小妙招,比如打招呼,或教孩子一个小游戏、请求一起玩等,慢慢打开孩子的社交圈子。
制造社交的环境
家长们可以组成“亲子游小组”,让孩子们在有妈妈的情况下自由玩耍,这样孩子就可以卸下防备,尽情地去和其他宝贝一起玩耍了。等宝贝和其他孩子玩熟了,这些小朋友就成了孩子在幼儿园的“种子朋友”,这样就会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及时与老师沟通
孩子在家中和幼儿园的表现不一致,归根结底是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差异较大造成的。因此,家长需要多和老师沟通宝贝的情况,并尽量营造“家校一致”的规则和环境,这样也有利于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
聪明妈妈引导孩子“做错事”
邻居们都觉得很纳闷,同是在一个院里玩的孩子,都一样大的年龄,怎么差别就那么大呢?自己现在还在为每天早上孩子的起床气担心呢,老张家三岁的苗苗都已经会主动帮忙做家务了。这天周末正好碰到苗苗妈妈带着她在小区活动中心玩,便纷纷向她取经。
苗苗妈妈笑呵呵的对苗苗说:“苗苗,妈妈现在要和阿姨们说些事,你自己先玩一会儿好不好?”苗苗点头答应了,然后懂事地向邻居们说了声:“阿姨再见。”跑过去找别的小朋友玩了。
邻居们羡慕地看着跑开的苗苗,催着苗苗妈妈问:“快教教我们吧,你们家苗苗怎么就这么聪明懂事啊!”
苗苗妈妈笑了笑,说:“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孩子算聪明懂事呢?”
邻居们七嘴八舌地说道:“就你们家苗苗那样的啊!”、“你就别吊我们胃口了...”
“别急啊,你们说说在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这一问,邻居们面面相觑了:“怎么教育?碰到不对的事就指出来呗!”
听到这,苗苗妈妈笑了:“你看,这就是你们的问题所在了。你们不能只当一个指出错误的人,而要做一个教会孩子避免错误的人。”
原来苗苗两岁之前一直在老家由奶奶带着,人们常说“隔代亲”,这话一点也不假。老年人往往对自己的孙辈是最疼爱的,但是这样也容易造成孩子的一些坏习惯,苗苗也不例外。之前是由于工作的原因,苗苗才一直在老家由奶奶带,然而苗苗三岁时候的一件事让他们坚定了自己带孩子的决心。
那个周末他们像往常一样回老家看望孩子和家人,晚饭后他们带着苗苗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哪知到了超市后他们竟然发现苗苗随意的拿起超市的东西就吃,而当他们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时,苗苗竟然说是奶奶教她的!
他们回到家说起这件事,才明白原来是奶奶带苗苗去超市的时候,碰到免费品尝的饮料零食之类的就会拿起吃,久而久之苗苗脑子就产生了超市的东西可以随便吃的想法,之后她也有过拿起就吃的现象,但是奶奶只是简单地告诉她这样不对,也没有和他们提起这事。
当晚他们久久未能入睡,商量后决定她暂时停职,和奶奶一起在家带孩子。第二天,他们便带着苗苗和奶奶一起回去了。
她在家里观察婆婆带苗苗,发现婆婆对苗苗几乎是有求必应,哪怕苗苗有了过分的要求、错误的行为,只是简单的说一下这样不好、那样不对,之后便不再提起。长期做幼儿教育工作的她知道这样对孩子的危害,和婆婆交谈后便开始好好的纠正苗苗的坏习惯。
第二天,苗苗不想玩她的娃娃了,便随手扔在了地上去找其他玩具了。放在以前,奶奶只会简单的让她把玩具放起来,甚至自己把玩具收拾起来,然而妈妈并没有这样做。她把玩具捡了起来,并且放到了一个很隐蔽的地方。
下午苗苗想玩娃娃找不到的时候,她对苗苗说:“上午是你自己玩的娃娃,你想一下放在哪里了。”苗苗想了下说:“我就放在地上了,可是现在没有了。”她说:“那可能是奶奶帮你放起来了,不过奶奶现在在休息,你如果想玩的话只能自己找了。”
苗苗用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了娃娃,这时她又问:“是不是非常不容易找到?”苗苗点了点头。她接着问:“那应该怎么做才能快点找到呢?”苗苗想了想说:“我把它放到我知道的地方就能快点找到了。”她点点头:“嗯,那你应该把它放到哪里呢?万一奶奶或者妈妈不小心再给你放到其他地方呢?”苗苗认真想了好久说:“那我把它放到我的玩具箱里,你们就不会动它啦。”她笑着对苗苗说:“所以玩过的玩具是不应该放在地上的,对不对?”苗苗低着头说:“妈妈我知道了,我的玩具我应该自己放回去。”
之后,妈妈引导着苗苗养成了帮助别人、对别人说谢谢以及对别人礼貌打招呼的习惯,苗苗也没有辜负妈妈的教育,从以前一个被惯坏的孩子变成了现在懂事又有礼貌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告诉他这样错了,那样不对,而是教会他懂得为什么不应该做不对的事、为什么要做对的事。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如果你只教他画一个圆,他只能得到一个圆;而如果你告诉他为什么要画圆,他会为你呈现一副美丽的图画~
亲子教育——宝宝在幼儿园不合群?聪明的妈妈这样做!
孩子上幼儿园后,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合群,不爱与其它的小朋友讲话,不爱与其它小朋友一块玩,对于别的小朋友主动问话也不回答......
豆豆在家是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小姑娘,喜欢跳舞、唱歌。可到了幼儿园之后,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总是闷闷的不爱说话,不去和小朋友玩,总是待在角落里自己玩玩具。这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上幼儿园不合群,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哦,孩子不合群表现类型及原因主要是这三个类型:
孩子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
形成原因:
这样的孩子社交能力较弱,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大多数是家庭原因造成的,例如父母不善交际,孩子很少与外界接触或者父母经常制止孩子与其他人接触。
孩子在家很活跃,在幼儿园却沉默形成原因:
这种孩子在家经常听到父母的赞扬,而到了幼儿园,老师要面对很多小朋友,孩子得不到关注和表扬,适应不了集体生活,或者感觉自己不如其他人而丧失了自信心,习惯退缩。
孩子爱哭闹、脾气坏,与其他小朋友不合
形成原因:
孩子在家被大人溺爱,要成娇惯蛮横的个性,做事随心所欲,成了家里的小霸王,到幼儿园之后继续随心所欲,导致与其他孩子不和,不受欢迎,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耍,最终成为不合群的孤独者。
聪明的妈妈这样引导
01
观察孩子的同学
放学接孩子时,故意多让孩子在幼儿园玩一会,密切注意一个或几个看起来容易接近,孩子又不反感的小朋友。
02
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回家路上,和孩子轻松地聊一聊那几个小朋友,如“你的班上有没有一个长长头发的小女孩呀?她叫什么名字呀?”在这时体察孩子的需求,看看他究竟是不想社交,还是想社交不知道方法。如果是前者,则需要逐步了解孩子究竟为什么不愿意社交;如果是后者,家长则可以告诉宝贝如何说、如何做。
03
解锁社交新方法
如果孩子愿意社交,但不知道方法,家长可以根据情况每天告诉孩子一个社交的小妙招,比如打招呼,或教孩子一个小游戏、请求一起玩等,慢慢打开孩子的社交圈子。
04
制造社交的环境
家长们可以组成“亲子游小组”,让孩子们在有妈妈的情况下自由玩耍,这样孩子就可以卸下防备,尽情地去和其他宝贝一起玩耍了。等宝贝和其他孩子玩熟了,这些小朋友就成了孩子在幼儿园的“种子朋友”,这样就会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05
及时与老师沟通
孩子在家中和幼儿园的表现不一致,归根结底是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差异较大造成的。因此,家长需要多和老师沟通宝贝的情况,并尽量营造“家校一致”的规则和环境,这样也有利于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