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你的脾气越大,教育孩子的效果越差!

发布时间:2021-01-07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你的脾气越大,教育孩子的效果越差!”,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为孩子不听话,或孩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事实是,脾气不但没有教育功能,却是反教育的。脾气越大,形成深远而广泛的损害。

家长三分脾气,对孩子是七分损害

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脾气的坏处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只是做不到不发脾气。不少家长经常下决心要改掉坏脾气,每每事到临头,火气一上来,就什么都忘了。所以,本文想着重谈谈如何克制坏脾气。

克制脾气不能光靠一个“忍”字。古话说得好,“忍”字心头一把刀。一位家长给我的邮件标题是“我忍,我忍,我忍忍忍”,且不说邮件内容如何,标题已够惊人。刀锋之下,如何能躲开伤害?一个人心上这么多带血的刀子,若不去掉,迟早是要割伤自己或他人的。

这就说到一个问题,脾气大的人为什么心中常有怒气?他们的“火”到底从何而来?知道病因,对预防和治疗都非常重要,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对坏脾气先追根溯源一下。

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时代的这两种遭遇,埋下了坏脾气的隐患。

因为儿童的性情是向成人习得的,家长的行为示范作用要远大于口头训诫作用。坏脾气家长动不动向他人、配偶或孩子发火,这首先是做了反面示范,无意中教会孩子用破坏性方式表达不同观点。

同时坏脾气的人让家庭生活经常充满火药味,让孩子的心理总是充满负面情绪,积淀越来越多的负能量,成年后,习惯以伤害性的方式表达分歧,尤其容易冲着配偶和孩子嚷嚷,甚至动手,因为这两者离自己最近,对自己威胁最小——于是我们看到,坏脾气代代相传,老子火气大,儿子脾气就差,到了孙子也不怎么样——家族轮回链条就这样形成,正如蒙台梭利所言,“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脾气的本质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浅。一些爱发脾气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脾气就这样,天生的,改不了。把坏脾气等同于双眼皮一样的生物遗传,这反映了很多人对自己坏脾气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自我改变的逃避。

追溯脾气的成因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为了看清楚自己的缺点从何而来,将要何往。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避免把坏脾气合理化,才有力量斩断这轮回的链条,并且容易对原生家庭的缺陷给出原谅。

如何改变坏脾气

如何改变坏脾气?关键一步是立即行动。即从今天、从这件事开始,不发脾气。

脾气这个东西,不发就不发了,你不纵容它,它就不会张牙舞爪。反之,如果不加约束,脾气可以被喂养得越来越大。这不仅在心理学上被观察到,生物学也证明,惯于摆出暴力姿势的人,只会增加自己的愤怒。

克制脾气可以从每一个想要发火的事件中开始练习,哪怕觉得自己在“演戏”,也要演下去,情绪没到位的情况下,努力让行动先到位。

心理学研究发现,“任意表露情绪,可以强化情绪。相反,尽可能地抑制情绪,则会削弱情绪”。并且人的情绪有互动性,投射出去的情绪往往会反弹回来,每一次反弹都是强化。好情绪有好强化,坏情绪有坏强化。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变成“好脾气”,就要让“好脾气”不断和我们相逢,尽量不让坏脾气出来露脸。

大部分情况下,人只要体验过一次克制脾气带来的愉悦,后面就会更容易控制情绪。

有位家长说她一直对儿子要求严格,但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脾气不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大喊大叫,而且从不认错,经常气得她简直要发疯,只是因为知道打孩子不好,才强行忍着不动手,但和孩子吵架却是频繁发生。

有一次她实在黔驴技穷了,愤怒地对孩子大喊一声:你就不能让妈妈高兴点吗?儿子大声回敬说:“我不知如何让你高兴,就知道如何让你不高兴。”她当时感觉内脏都要气得出血了。

有一天,儿子从学校打来电话,说一个作业本丢在家里了,必须要今天交,要妈妈送一趟。这不是第一次了,这孩子整天丢三落四的,动不动就把什么东西丢在某个地方,所以当她黑着脸把作业本送到孩子手上,刚说了句“每天叮嘱你多少次……”儿子立即呛她一句“好了好了,你快走吧!”扭头就离开,没有一点认错的意思,也没有对妈妈的辛苦表示一点感谢。可能只是因为在学校里,才没大喊大叫。

晚上她很想批评儿子几句,只是害怕他发脾气,才硬忍住了,心想等你下次再忘了带东西,逮着了一定好好教训一顿。

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又从学校打来电话,说他把今天要交给老师的一张表格丢在家里了,要妈妈再送一趟。她一听,火气腾一下就上来了,没好气地说,妈妈今天忙,没时间,你明天再交吧,生气地把电话挂断。

过了一小会儿,老师打来电话,说这个表格必须今天交来,现在班里就缺她儿子这一张,希望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否则孩子没法放学回家,老师也没法下班。老师口气强硬,不容商量,她只好放下手头的事,开车往儿子学校赶去,内心简直可以用怒火万丈来形容,恨不得当下抓住儿子痛骂一顿。

快要到儿子学校时,她想到有可能遇到儿子的老师,突然有一点点胆怯,感觉没有勇气面对,害怕被老师给脸色看。然后又想到,自己还这么害怕见到老师,儿子此时不知有多难堪。老师显然很生气,应该已是狠狠地训了儿子。全班那么多孩子,就他一个人忘了带表格,这让儿子多么尴尬啊。

想到这里,她忽然有点开始心疼儿子了,心里的怒气一下消解了不少,然后,不知怎么突然生出一个想法,今天连提醒也免了,反正提醒也没用,还让他呛自己两句,这次什么也不说,看看他以后会怎样。

到了学校见到儿子,她一反常态地没有生气,把表格交给儿子时,顺便把水壶递到孩子手上,和颜悦色地说,水壶也忘了带了,是不是一上午没喝水,渴吗?妈妈的表现让孩子大吃一惊,有些不相信地看看妈妈,一时不知该说什么,眼睛里流露出感动。要知道,以前如果忘了带水壶,也是一个过错,回家后总会受到一顿责骂。

看着孩子的表情,妈妈忽然觉得孩子那么可怜,自己没发火,居然让他那么意外,可见自己对孩子发了多少火。妈妈一下感觉有些心酸,忍不住温柔地拍拍孩子后背。当孩子确信这次妈妈真的没生气时,眼中突然泛起泪光,有些不知所措地低下头,嗫嚅着低声说一句“妈妈,又让你又跑一趟……”孩子虽然没把话说完整,但能听得出他的歉疚,几乎可以确信,孩子在强忍着眼泪,或已流下眼泪。

妈妈一瞬间也眼眶一热,又轻轻摸摸孩子脑袋说,没事,反正妈妈今天也不忙。嗯,没别的事了吧,那妈妈走了。孩子轻轻地嗯一声,还是没抬头,妈妈能感觉到她和孩子间有某种温暖的东西在交流着。

回家的路上,竟是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原来宽容竟有这么大力量,可以让一个从来不肯低头认错的孩子主动说出对不起。晚上孩子回家后,居然也一反常态地变得非常温顺,妈妈让他干什么,他总是情绪愉快地去做了,完全没有以往的故意顶牛。

这次经历让她看到克制脾气的成果,给她带来信心和鼓舞。后来这位家长开始不断地约束自己,发脾气确实是越来越少,脾气也越来越小。

很多事情如果放在以前,一定会觉得不可容忍,非得暴怒一场不可,后来却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发火并没有那么难,而孩子也变得越来越懂事。

家长心中没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这个孩子一样,家长一改变脾气,马上就懂得“领情”,很多孩子对家长初期态度的转变并没有积极的反馈,似乎无动于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要气馁,哪怕是遇到孩子主动挑衅也不要发火,让他“拳头打在空气中”。

双方的负面情绪都得不到释放和回应,时间久了,自己的脾气、孩子的脾气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好。

有位爸爸说他下决心不再跟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发脾气,但小家伙蹬鼻子上脸,给三分颜色就想开染坊,弄得家长越来越没信心,担心把他溺爱坏了。

但有一天傍晚,这种印象改变了。当时,孩子妈妈把一盘刚炒好的土豆丝端到桌上,又进厨房炒第二个菜。孩子马上爬到椅子上要吃,爸爸说菜刚炒出来太烫,再说妈妈还没过来呢,等一会儿吧。孩子一脸不愉快,手里的筷子不肯放下,啪啪敲击桌子,趁爸爸不注意,突然往菜盘里吐一口口水。

这实在太过分了,爸爸几乎把持不住地想发火。也许是小家伙自己也知道这动作太出格,看着爸爸,目光既挑衅,又有些怯怯的。爸爸看他一眼,强压怒火,镇静地看孩子一眼,没吱声,低下头继续看手机,努力平息心里的火气,然后思考对策。

片刻后,妈妈端着另一个菜出来,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爸爸也没说什么,一家人开始吃饭。爸爸心里憋屈得都有些吃不下饭。小家伙也许确实觉得自己理亏,也许是因为又没等到爸爸的火气,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在饭桌上表现得出奇地乖巧,一直老老实实地坐着吃饭,不像平时吃两口就跑了,还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的。

妈妈惊奇地说宝宝今天表现怎么那么好。爸爸心里忽有一些感动,觉得自己坚持不发脾气有了成果,庆幸自己没有轻易放弃“好脾气”。他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管得多,又老发火,孩子不逆反才怪。

比如今天,孩子想先吃几口土豆丝,这要求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其实很正常,家里又没有外人,为什么不允许呢?这么点事都要限制他,他当然会觉得你总是很不友好,就要故意在你面前捣乱。如果自己没压住火,又打骂孩子一顿,事情会变得多么糟啊。

在这么具有挑战性的事件上还能控制不发火,爸爸自己也有成就感,此后更注意减少限制孩子,努力克制脾气。

脾气与脾气的对峙就像拔河赛,对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坚持为前提的。如果想让对方不再坚持,最好的办法是放开手中的绳子——家长心中没怒火,孩子的脾气就发不起来。这一点小小的改变,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

克制坏脾气,教你三个小妙招

在改善坏脾气的路上,家长要经常尽量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好,是不是我做得不如别的家长好?或者是我没看见自己孩子的好?在和孩子相处中,我原谅过他什么错误?对他的什么缺点能一笑了之?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重要,还是我出口恶气重要?比起那些天生残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齐全,身体健康,这是不是他给我的回报呢……这些问题不妨常在心里想想,就是对坏脾气的不断降解。

控制脾气,多数家长只要在意识上到位了,行动就会自动调整。但也有人发现,克制脾气于自己来说是件特别困难的事,虽然明明白白地知道发脾气的坏处,却常常控制不住。每次发完火都后悔得要死,可到了下次,照样大发雷霆。

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试试下面几种办法:

1、半小时效应

给自己立个规矩,不管有多愤怒,都不马上发作,即便无意中发作了,也要马上收住,告诉自己等半小时,一切都等到半小时后再说。

在这半小时里,一定要去做点别的事,凡能让自己感觉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浏览网页、玩游戏、吃东西、到外面走走、洗个澡或给好友打个电话等等。一切有可能挑动脾气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

脾气是一种激情,爆发都是瞬间的事,挨过半小时后,人就会变得理性,该怎么样做不该怎样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2、纸条仪式

在特别想改变坏脾气时,写两张纸条。第一张描摹自己的坏脾气,把它的可恶白纸黑字地写出来,此纸条象征自己的坏脾气。第二张写下自己改变坏脾气的愿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两句话,此纸条象征自己的决心。然后把第一张狠狠地撕碎、烧掉或用其他方式销毁,感觉把坏脾气埋葬掉。第二张贴到墙上或放到其他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规定自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想发火,必须先跑去看过这字条,看完了再决定发不发火。或已开始发火,突然想到纸条,也要跑去看看。

若纸条有效控制了火气,给自己一点任何形式的奖励,让自己高兴;如果看过纸条后没管用,还是发脾气了,也不要气馁,把这一张撕了,重新写一张,重新给自己鼓劲。看纸条这个仪式化的行为一直坚持下去,上面提醒自己的话经常在心里复习一下,坏脾气一定能被有效抑制。

3、意念疏散

当火气一下子起来时,先赶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体内部,宛如立即把身边惹你生气的人丢弃掉,顾不上管他一样。

集中注意力寻找一下身体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闷,还是脑袋隐痛,或是手臂颤抖,然后把意念集中到那个不舒服的地方,想象有一团纯净的气体或清清的水流,轻柔地包围那里,旋转按摩,并丝丝深入,把那里的浊气驱赶出去,可经由身体任何地方挥发到空中,身体越来越干净。这个过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觉纯净之气被吸入,然后长吁气,浊气被呼出去……一次驱散不完就再来一次,直到感觉自己变得干净、平静而松弛。

以上三条方法可以同时做,也可以只做一条。关键是坚持,一直坚持,给自己反复练习的机会。

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教育的正能量

西方流传一句笑话:如何像卡耐基一样成功?答案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套用这句话,完全可以说,如何成为一个不发怒的人?答案是:不怒,不怒,就不怒!在发脾气的时刻,没有比停止发脾气更重要的事情。

任何自我控制手段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自我改变意识上,才会有效。在和孩子的“较量”中,家长要时时记住,只要发火,就输了。

家长若不和孩子斗狠比强,遇到事情有定力,有变通力,那么孩子学到的正是这些。

当然,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天下没脾气的人很少,正如天下没有私心的人几乎没有一样。

所以也不要期待自己成为完美父母,不要有教育洁癖,否则会太焦虑。而过度焦虑对改善脾气并没有什么好处。

大家都是凡人,偶尔发点脾气也正常。如同正常范围内的私心是健康的也是必须的,正常范围内的脾气也可以存在并可以被理解,关键是个“度”的问题。如果实在没忍住,脾气发作了,至少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坚决不动手,只动嘴;二是赶快结束,不纠缠。

不要非得讲什么理,明明白白开始的事,可以糊里糊涂结束,这并不影响以后的日子变得清朗。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习惯于自我克制时,自我克制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孩子逆反,说明他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选择的勇气,这总比事事听命于家长、没主见好得多。孩子成绩不理想,但他身体健康,心地单纯善良,这该多么令人欣慰。

钱包被小偷偷了,要庆幸银行的存款没被人骗走;挨老板一顿训,就去庆幸自己好歹有工作有薪水。迈脚出门,平直的马路已铺到脚下;轻轻点击电脑鼠标,世界就展现在眼前……太多太多的恩惠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如果日子充满感恩,你投送出去的心情都将回报给你;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氛围,家长自己更受滋养。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这是自勉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超脱境界。

对于一个超然的灵魂来说,有什么事会让他烦恼到失态呢?境界的升华不可能轻松地一步登天,而需要一点点去修行。当我们能对一人一事给出豁达和宽容时,已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世界抱有无怨的情怀。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教育正能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那些不求回报的父母,孩子越大越痛苦


前段时间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个“佛系”的小游戏刷了屏,这款名叫青蛙旅行的小游戏,让无数人着了迷,放眼望去,圈里满满的全都是对一只小青蛙的牵肠挂肚。

很多人把它当做亲儿子一样晒:坐在床上埋头看书、趴在被窝里呼呼大睡、背起行囊出门旅行……而你,只需要埋头割草,为他挣钱买吃的和用品,给他收拾行囊,然后眼巴巴在家等着,盼着,思念着。

在家的时候,他不会听从你的支配,而一旦出了门,就更加不受你控制。你不知道他会去哪里,会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要做的,就是任劳任怨的锄草挣钱,在家帮他招待朋友。他偶尔会甩几张照片回来,带回一些小礼物,但是全程和你没有只言片语,没有任何交流。

单位一个男同事说:“我老婆的蛙儿子在那里吃饭,她就不吃不喝的盯着人家吃饭,竟然看了半个小时,简直是母爱爆棚!”

说实话,母爱爆棚其实没什么,只是不知道,如果真是自己的孩子,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始终对母亲视而不见,爱搭不理,对母亲的一切付出欣然接受、毫无感恩,当母亲的心里会不会伤心失落?

01

这想起一个读者的留言,大概是:

“昨天带儿子去游乐场玩,玩累了,他看到旁边有卖凉皮的,就让我去买一碗,买来之后我出去接了一个电话,回来一看,他竟然把整整一碗都吃完了!一点儿都没有给我留!说实话,我吃不吃倒没什么关系,可是,人家连问都没想过要问我一声……”

确实,一碗凉皮并没什么,可是,哪怕是留一口,也说明孩子心里想着妈妈。

其实,她的儿子在朋友和同事眼中很优秀,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很好,一直都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

可是,也许正是由于这些显性的光环,让父母忽略对孩子隐性品质的培养,以为孩子已经足够好了,不需要对他再提什么要求。

所以,才会不经意中失落的发现,孩子更关注的是自身的需求,想不到妈妈陪伴一天,也会累,也会饿,也需要他的关心与体贴。

02

前一阵出差,在火车上遇到一对母女,母亲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女儿也有二十三四岁,衣着朴素,装扮普通,透着一股乡土气息。

我坐在最外面,她们每次进出座位,都会非常客气的向我致谢。

看到我把手机插在座位下面充电,母亲轻声对女儿说:“难怪高铁票贵,原来座位下面还能充电呢!可惜临走收拾行李的时候,把充电器放在行李最下面了……”

我看了看她的手机接口,扭头对她说:“你需要充电器?先用我这个吧!”

母女俩频频道谢,之后我们便慢慢熟悉并聊起天来。

两人来自山西农村,女儿大专毕业后,来这个城市找工作,现在一家外企做技术工,虽然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因为吃苦认干,每个月也能有三四千的收入。

最近,母亲身体查出一点问题,女儿说大城市医疗条件好,非要把母亲接到这边来做检查,刚开始母亲不同意,后来拗不过女儿,只好跟着来了。

看起来,这位母亲明显比城市里的同龄人看着苍老,皮肤粗糙,皱纹横生,脸上、手上都有掩饰不住的沧桑,但是,她的眼中却又闪着熠熠的光彩:“闺女孝顺呢,说我没坐过高铁,非要带我坐一次,每年过年回家,都给我一万多块钱!我都说不要,可她非要给呢!”

旁边,女孩略带腼腆而骄傲的微笑着。我想,说不定她自己都是第一次坐高铁。

在这样的城市里,一万元并不算什么,可对于一个没有高学历、高收入的外乡女孩子来说,这却是她向父母表达爱意的最直接、最实在的方式。

03

想起前几天,邻居王姐无意中半揶揄的说自己的儿子:“呵,每次回来的时候,眼睛都像狼一样绿呢~”

王姐和老公都供职于不错的单位,待遇优厚,不愁吃喝。独生儿子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企,买房买车,娶妻生子,按说也是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能儿子也觉得,父母什么都不缺,每次回父母家都像小孩一样空着手,从来不操心父母有什么需要。而父母的心却不同,永远都怕孩子缺了什么,总是买东买西、给这给那,于是,儿子每次回家,都半推半就的带走不少东西。

王姐是个要强的人,从来都是夸自家夫贤子孝、美满幸福,可是,这下意识的一句话,却透露了内心的无奈。

对父母的爱,从来都不以经济条件为前提,你若有心,千山万水都不是问题,你若无意,小小水渠都是鸿沟。

没有哪对父母攀着儿女的经济支持,但是,当孩子自己也认为没有这种责任的时候,有几个人又能真的做到不以为意、若无其事?

中国人羞于表达爱,尤其是父母对待孩子,永远大爱无言,永远一往情深,而且,习惯性将赠予视做自然,将索取视为无能,嘴上喊着“我不欠你的”,却用各种行动表达着“你是我上辈子的债”,任劳任怨又认命。

有太多的人,好意思当着孩子的面骂人,却不好意思告诉孩子:我需要你爱我,不管我贫富、贵贱、美丑。我需要你的爱,不仅仅是情感上,在必要的时候,我还需要你的经济和物质支持,这是你的义务,也是你的责任。

04

连前一阵最火的“史上最牛婆婆”,给媳妇的信中,能把其他一切都说的直白、说在前面,却依然没有讲出这些话。

她明确告诉媳妇:她不会照顾月子、不会让媳妇占有自己目前的任何资产、不会对小两口的生活提供经济支持、不会对亲家提供任何经济上的帮助。

但其实,她为小两口提供了可居住的房子,而且是四环以内,130平米以上;为小两口的装修及家电额外打出20万的预算,实报实销;若是小两口自己买房的话,她会提供一定额度的祝贺;若是媳妇怀孕,她负责出钱雇月嫂和保姆,人选由媳妇定;若是是亲家妈妈亲自照顾,她还负担相应费用……

而很多婆婆,可能连其中的一项,都无力负担。她说:我和他爸养了他20多年,不求回报,也不用你们给生活费,我儿子今后后挣的全是你们二人的,我们绝不会惦记。而强硬如她,也不过是在做了许多许多之后,才说出了一些道理上本应如此、却有太多人说不出口的话而已。

可是,当一个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孩子,真的对你没有任何回报的时候,又有几人真的能够淡定自如?毕竟,谁都难免有心口不一的时候,你的表态发言是一回事,而他的所作所为,可完全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相对于别人来说,自己亲生孩子的言行,会让你更容易往心里去。别人笑话你穷没关系,亲生孩子说出这话,准保让你寝食难安,别人说你丑没关系,亲生孩子要是敢这么说,必定让你昼夜难眠。

没有哪个主动吃鱼头的妈妈,愿意看到孩子成年之后,自然而然的把鱼头递给自己。我们都相信,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时候,她把鱼肉给孩子,绝对是掏心掏肺、毫无怨言的,可是,当已经长大的的孩子若无其事的把鱼头夹给自己的时候,那种委屈和伤心,也是真实存在、无法掩饰的。

并不是说为人子女就一定得卧冰求鲤、鹿乳奉亲,但是,一段亲子关系中,父母甘愿付出,孩子懂得回报,才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延续的。

所以,我可以把鱼肉给孩子,自己啃鱼头,可以把我能得到的所有美好都留给她,但是,不会忘记说一句:“等你长大了,要想着把鱼肉给妈妈哦!”

早早告诉孩子,并不是真的等着要吃,只不过是要提前给她正确的教育,免得到时候,人家连姿态都懒得做给你看。

毕竟,总有一天,我会日益衰老、能力渐失,到了那个时候,我依然会用尽全力为自己负责,不给你添麻烦。但是,亲爱的孩子,这并不代表我忘记了,你有照顾我的义务,更不代表你可以装作不知道,这是你的责任。

妈妈们,不是你脾气差,是你太累了


很多时候,对着孩子发飙你是不是很在行呢?

你把满腔怒气都发泄在这个小可怜身上,你总是有道理的,错的都是别人,你毫无节制,直到把孩子说的无地自容,自尊、信心皆失,你才痛快地打住。

但看到孩子的泪水,你又心疼的不行。但自责并不能阻止你再次的发飙。怎么办?!你真的是脾气差吗?

也许,是你太累了!

1做勤劳的妈妈,累!

中国妈妈常挂嘴边的是“把你拉扯这么大我容易吗”。“拉扯”二字极形象地表达了养孩子的操劳辛苦。为孩子起早摸黑,天一亮就买菜做饭,送孩子上学,下班后给孩子辅导作业,深更半夜洗衣服。勤劳朴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贤妻良母的优秀品质,怎能不累?

2做最无私的妈妈,累!

养房有房奴,养车有车奴,养孩子你是不是成了“孩奴”?有了孩子,你还知道自己是谁吗?

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

3无时无刻不在保护孩子,累!

为什么在国际上总认为中国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西方养孩子以生存技能为本,而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点伤害,所以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妈妈们越来越感叹: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值得信赖的呢?奶粉、护肤品、疫苗、校园……啥都不安全。不信任社会,所以,也不信任孩子。

4中国妈妈最担心孩子,累!

中国妈妈随时精神紧张。比如带宝宝外出,中国妈妈常常不停地唠叨:小心过马路看车、多穿点别冻着,不要乱摸东西……在家里宝宝睡觉妈妈不放心,着凉怎么办?出汗怎么办?……

咱们小时候背着书包自己上下学的场景,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都是校门前拥堵的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和车流。对孩子的担心,是妈妈脑子里永远无法摆脱的绷得最紧的一根弦,身心俱疲。

5被责任心绑架,累!

中国妈妈为孩子付出的最多,把养育孩子当做人生最艰巨的“任务”来完成,并不注重享受孩子的天真童稚带来的欣喜和乐趣。中国人看孩子是“环绕伺候”,大人们被小孩左右着,一会向东,一会往西,吃饭追着喂,穿衣哄着穿,吃个饭等于长征两万里,能不累吗?

6控制欲强,累!

有专家认为,中国父母的最大错误在于,觉得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自认为美丽的图案。所以,很多人会给孩子规划人生,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于孩子身上,甚至将后半生的目标全部投入望子成龙的努力中。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7喜欢攀比,累!

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中国妈妈”有段时间却成了贬义词,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因为中国妈妈爱攀比。从大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国妈妈总是要和朋友同事比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我的孩子也要去;孩子考了班级第二名,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孩子下次超过他。总是以别人为标杆,要子女去跟人攀比。

中国妈妈是世界上对自己最苛刻、对孩子最愧疚的妈妈!

西方父母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中国的父母总是自责。如果孩子外出忘了带某个东西,孩子常常会埋怨父母:“都怪你忘了给我带。”受到谴责的家长通常也会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急就忘了,下次一定记得。”因为母乳时间不够长,妈妈愧疚;因为工作忙不能陪孩子,妈妈愧疚;偶尔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愧疚……

妈妈们,你能不累吗?

别让你的坏脾气伤害了孩子的教育


我们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就是要板起脸孔一本严肃的,这样才会有效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

1、面子心态+害怕犯错

中国人的习惯是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别人”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别人好了Ta就有面子,别人不好了Ta也没面子。

别觉得可笑,这个“别人”就是自己的家人,亲密的人,尤其是孩子,只是你可能没反应过来。你要是说这些人都不是“别人”,只能说你分不清人际界限。

如果你不能接受这一点,你就不免会过度参与ta的生活,因为你没有把ta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独立于你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的人,去尊重。少家长就是因为把孩子看成与自己不可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孩子犯错,就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自尊受了损,俗称没了面子。

把自己的面子和小屁孩的行为挂钩的后果就是,你会为了避免这种羞耻的感觉,而对小孩严加管束。但孩子真的适合这样被管教吗?这样管教,真的能取得好的结果吗?未必。

不少严厉的父母其实对自己也相当严厉,自己本身就因为害怕犯错而过得十分压抑,也因此,为了保持自我感觉的完美,而去严格要求孩子。

2、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规律

对孩子的常见行为问题,除了打骂和说教想不到其他的办法

其实完美主义的家长也可能教好孩子,原因是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使用了良性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即使自诩孩子遗传了你的良好基因,你的培育方式,也将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决不能随便应付了事。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因材施教”,其实对孩子来说,不光要根据他们的天赋来栽培,还需要根据他们生来的脾气秉性,依照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栽培,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样是家长,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写育儿攻略,而有些人只能看别人写的育儿攻略?这除了经验之外,更多的是一个家长在育儿方面动的脑筋够不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是积极处理还是消极应对。而这些,正是那些经常板起脸教训孩子的家长,所欠缺的。

3、身为家长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不足

平时走在街上时,经常能听到妈妈们用近乎斥责的口吻对孩子讲话。无论心里多么明白孩子不可能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但碰到着急上火、疲累不堪的时候,妈妈们就会不自觉地变得烦躁起来,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孩子,这种心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拿孩子出气的做法,只能说是她们对身为母亲的自觉性还略显不足。

因此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家长才行。管你在工作中是憋屈还是得意,管在大家庭中是小媳妇还是大当家,管你自己认为自己是暴脾气还是温柔秉性,在孩子面前,你就是ta的父亲母亲,别把工作中的你、家庭关系中的你、渴望放任自己的你,带到孩子面前来。因为你的一举一动,有可能会对ta的人生造成至关重大的影响。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为,停止不好的行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实用心理学的说法来讲,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

在神经学上,要改变一个行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想要的行为去取代你不想要的行为。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你认为不好的行为时,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明确的路来给ta走。

大脑好像一个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条从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ta走这条路,你要先牵ta的手走另一条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旧路许久不走,又被长出来的草盖住,便看不见了。好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而父母塑造行为的工作,也应该这样展开。

怎样才能有效地带领孩子走你喜欢的那条路呢?

这里就用到了行为心理学的行为塑造法:惩罚和强化。惩罚是使孩子停止某一行为,而强化是使孩子重复某一行为并保持下去。塑造行为的过程,可以先惩罚,后强化,也可以只强化好的行为,无视坏的行为,让孩子发现做好的行为更有利,于是选择做好的行为,让坏的行为自动消退。

不过,应该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被采取“措施”,因此在你对孩子的行为采取“措施”之前,先要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尊重,而不是对立,

因此,塑造行为的第一步,必须是:

1、先听孩子说,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其实有时孩子已经懂得很多了,他们有足够的智慧也能判断,只不过有时他们仍然是个想耍赖的孩子!他们的思考过程甚至是她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这件事上耍赖。

因此,倾听永远是沟通的第一步也是唯一的方式,为啥孩子想要这么做,听听孩子自己的道理。当他们感到自己被理解了,也许反而能停止耍赖,按照规矩乖乖地来。

刚开始总是困难的,当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打骂被威胁,总是一有意见就被要求闭嘴!ta不会觉得大人真心想知道他的想法。ta要不就妥协放弃了(而大人以为他终于学乖了),要不就更大声更激烈的抗议。当一个孩子真的被尊重了,终于觉得自己重要了,ta才能表现出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应有的样子,表现出一个成熟负责的态度。

2、定规矩,把你的“措施”亮出来(假如没事先定规矩,那么临时遇到问题时要先把道理讲清楚,然后根据你的道理定一个规矩,并且让孩子服气地接受规矩。)

在定规矩时,你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假如ta的行为不对,你会怎么做。你不必威胁说要打ta,因为惩罚的方式可不止打骂和说教这两种,还有更温和有效的方法。

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两种。

①正惩罚

是指施加一个坏刺激。就是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这个刺激不一定是打骂和说教,还可以是罚款,或者就事论事的批评。但是使用正惩罚必须注意,惩罚的是什么,必须让被惩罚的本人明确地知晓,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强度更要合适,要记得过犹不及的道理。

②负惩罚

负惩罚是指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正惩罚更为常用。所谓去掉一个好刺激,就是指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其原有的奖励。如一个孩子爱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怎么来改正呢?就是告诉他:只有在完成作业后才允许他看最爱看的《西游记》,否则就不允许他看。这样他就会为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而自觉的来完成作业。

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游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必须离开”也是去掉了一个好刺激,是负惩罚。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因为孩子已经提前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将要承担怎样的后果,如果真的犯错了,她也能自然地接受这种“不能玩”“必须离开”的惩罚。

如果没有什么奖励可撤销的,怎么办?一位妈妈想到了办法:

于女士给出的办法是,在生活中,家长可以特意给予孩子一些特权,比如看他喜欢的动画片、玩玩具等,当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时,家长就可以剥夺这个特权。

不过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次剥夺太多特权,剥夺特权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就不是处罚了,而是剥夺孩子的爱了,罚得太厉害了孩子可能会缺少安全感。

在说了处罚措施之后,别忘了再说说奖励措施。赏罚分明才更能催人前行。

强化是加强孩子的好行为,也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①正强化

正强化就是给予一个好刺激。为了使儿童能够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通过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得以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奖励的方式可以给予对方喜爱的实物,代币,金钱,也可以是微笑,点头,称赞及表扬等。

②负强化

负强化与正强化正相反,是指去掉一个坏刺激。这种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较大一点的小孩依旧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家长应该做什么来帮他改正这一坏习惯呢?从负强化的观点来看就是当这个孩子吸吮手指的行为一出现就要受到指责,而一旦其不再吸吮手指了,就立即停止对他的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吸吮手指行为的频率就会渐渐降低直至消失。

3、不断坚持,不断给孩子信心

行为心理学说,养成一个好习惯要21天的时间,而让一个好习惯牢固下来,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持久战,所以父母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前功尽弃。

改变一个行为需要的不仅仅是家长的坚持,孩子才是真正的当事人。在改变的过程中,最挣扎的也是孩子。大人们看看自己要改变一个坏习惯有多痛苦,就能明白孩子有多痛苦了。因此,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地给孩子加油打气,给孩子戴高帽,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的。我很喜欢有位心理学家的说法:“我们应该敬畏孩子的挣扎,陪伴他,不去包办更不去干涉,这样他才会生出勇气,发现自己应对问题的力量,让自己的能力充分地被开发。当他独自一人成功地做到了,他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激发孩子的信心,除了鼓励孩子,还有一个办法:让ta看到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伴也能做到这件事,让孩子在同伴身上观察学习,这种方法也能给孩子信心,或者说,这也是一种激将法。不过,在使用激将法的时候,不要说“你怎么不行”,这是责怪,而说“他行,你比他还行,所以你也行”这才是鼓励。

★行为塑造的注意事项:

①及时性

及时纠正非常必要,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了好久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说教,孩子会不明就理,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受罚。父母要及时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因为某件具体的事或行为而受罚,同时还要让孩子了解他仍是好孩子,父母依然爱他。这才是惩罚的真正用意。

②不要故意引人入罪:若不要孩子吃糖,请把糖拿走,不要放在他面前又不准他吃。

教育方法:莫依照经验行事,也莫听一家之言,经常反省,也不要害怕犯错。

如果父母过于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会使父母的视野逐渐变得狭窄。要时常让头脑保持冷静,从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如果能经常冷静下来再次思考,你会发现许许多多曾经被忽略和忽视掉的东西。这些以前不被注意和重视的细节,在以后的教育中会发挥出令你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笔者将以上这些方法逐一列举出来的时候,可能有的人会因为紧张而变得过分专注于方法的细节本身,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失败,也会对自己过分地苛责,怀疑自己的能力。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我们人类不论多少都具备一些自我恢复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孩子身上也一样,一次、两次的失败,不会给孩子造成无可挽回的打击。

相反,最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不必过分忧虑,要从失败中学习经验,提高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的成长。毕竟,每当我们意识到为时已晚,其实往往是最早的时候,怕就怕明知有错,却一辈子不去改变。

你的选择,别让孩子的路越走越窄


中国孩子人生中必经这样的一条路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这条路上还有或大或小的各种选择:选择哪所学校,选择哪个老师,选择着重文科还是看重理科。可就算考上好大学了,孩子就能找到好工作吗?

“重理轻文”害了谁?

所谓的“文理之争”似乎早已有之,动因在于高考制度。面对这支“主指挥棒”,很多家长和学校都选择了“重理”,即使大家都不屑于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老话。让孩子学好理科本身没有什么错,理科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归类思维、推理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要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研究数理化。

有研究结果发现只有20%的人有理科方面的天赋,并于日后在这方面有所成就。与之对应的,也有20%的人在语言、文学、历史等文科方面有不错的天赋,但因长期处在一个“重理”的环境下,一方面,家长和老师认为他就应该将理科学好而不断地安排大量的补习和练习,另一方面,学生本身感觉自己总也学不好,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到头来,这个学生本身的天赋和所长没有得到保护和发挥,而不擅长的学科却伤害了他的学习热情。

积累VS速成

如同语文、英语,同属语言,都不可能是一两日之功,必须是长期学习、积累而成。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愿意相信,理科更关乎一个人的成绩,甚至成败。因为从表面看起来,理科更容易“拉分”,是可以经过短期训练,迅速提高成绩的。但文科则相反,“补习了一两个月了,还看不到效果”,让很多家长更加坚信,把理科学好、考好,才能脱颖而出。

实际上,文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形的素养。比如我们从小学到大的母语——语文,在日后工作中的讲话报告、开会学习、调查研究、分析判断都离不了它。而无论是有所成就的政治家、文学家,还是颇有造诣的数学家、天文家,几乎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

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很多人只是将英语当成一门单独的学科来学习、研究。其实英语只是一个工具,能“用”,才是学好了英语。让孩子学英语,不能功利地将背了多少单词、考了多少分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用英语敲开另一扇门,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理解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评判。

就算我们有再多的现实压力,我们也不能武断地将孩子本应宽阔的人生道路一一封堵,成长是道多选题,莫让孩子越走越窄。

你越满足孩子 他越不爱你


你越满足孩子 他越不爱你

目标是责任心和爱心。采用的态度是尊重,实现的方法是信任。

有一次,有一对父母听说我对学生很有办法,便通过朋友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助他们的孩子。首先我让家长对孩子做基本的介绍,家长讲道,目前学习成绩很差,而且孩子基本上不学习了。我又问道孩子其它方面的情况,家长说这个孩子对经济很有头脑,已经从游戏卡方面挣了1000元钱,而且非常关心他们每天的生意和营业额。我问起生活方面的问题,家长说孩子什么事情也不做,朋友的交往也很单纯。就是很关心经济,也很关系父母的工作,因为父亲是领导,所以总有人来找,并且孩子对业务、工程的操作手法很熟悉。所以家长第一担心学习成绩,第二担心孩子的思想太社会化。经过将近1个小时的讲述,我总结了家长介绍孩子的过程中的几个特点,1他们提到自己的孩子很聪明的次数我数不清。2他们没有表示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有任何的不足,只是说自己有一段时间关心不够罢了。3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生活作风的要求几乎没有,或者只满足于不偷不抢不打人而已。4他们多少为孩子的经济头脑和社会化意识感到自喜,全然没有意识到危机。

当我对孩子做了初步的判断后,家长希望我和孩子见一次面,我答应了。但我没有意识到我将遇到一次非常困难的对话。整个接触过程,孩子没有对我表示多大的兴趣,这是我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因为基本上所有见过我的孩子对比较和我对话。这是很反常的。看来我对此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在谈话中间,我问了一个问题,我问:在你认识的人中,对你来说,你认为谁最重要?孩子随口答道:没有谁!我以为我的问法让孩子有误会,我说:干脆这么理解我的问话吧,就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谁死掉了,你会最伤心?没有想到孩子依然会说:没有谁!

从他冷漠的表情和冷酷的回答中,我只感觉到了这个孩子的问题不是很简单就能解决的。惟有的一个问题让我不至于让我对他太失望,就是我讲到,你的母亲曾经因为你而哭过,然后他不太相信地问我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因为什么而哭,我一一作答。说完后我问他你是什么感想?过了好一会儿,他说了一句:感觉有点惭愧吧。虽然语气还是有点轻飘,至少我还知道一点,他总算还有廉耻之心。对话中我还问道一个问题:你爱玩什么?他说,也没有什么!爱玩电子游戏!爱睡觉!我想:真可怜,连爱好都那么微薄!

这样的孩子生活在优裕的家庭,恭维的氛围,物质上没有实现不了的,精神上满足也很容易得到,因为没有人敢批评他!

这样的孩子根本上拒绝进步,虽然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进步。他们缺乏勇气面对自己的懦弱和懒惰,他们缺乏信心去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也缺乏足够的机遇来解决他们的困境。

这样的孩子普遍的一个特点是缺乏爱心。所以对父母也缺乏最基本的爱。

孩子不爱父母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他们的父母没有教给他们爱的能力,没有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爱,父母只是把爱给了他们,他们只是从爱中感受到了舒适和温暖,但他们以为这爱是天上掉下来的。天生只会享受爱,而不能去爱。第二是由于父母的不当做法,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对父母的感情往往是爱恨交加。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思想不稳定,精神冲动,容易做出一些惊世骇人之举,也是缘由此。基于此,如何期望孩子对父母有多少爱?

试想,如果孩子对父母缺乏应有的爱,怎么会关心父母的疾苦和忧虑?如果孩子对父母没有爱!怎么会对父母保持应有的尊重?如果孩子对父母没有爱,怎么指望他关心你对他关心的事情?缺乏爱心的孩子有没有责任心!一个对家庭没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对自己的集体缺乏责任感的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缺乏责任的人,你能期望他能做什么呢?能有什么作为呢?这样的人不仅不会爱别人,连自己都不爱!

从根本上来讲,学习不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不管你是否需要学习,是否已经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学习毕竟是很苦的。

我常讲一句话,孩子最是讲义气的。而成人说是讲信用其实比起孩子来说差远了。很多家长应该有所体会,老师的话他最听,因为他服这个老师,如果他不服这个老师,别说做作业,就是听课都懒得听。朋友的话最管用,有一句话这么说“辛辛苦苦一整天,不如哥们一根烟”说的就是老师因为某个事情与他谈了一天的话,可是由于朋友的一句话可能就给废掉了。如果孩子真的很服你这个家长的话,有什么理由不听你的话呢?为什么不听你的话呢?所以学习即便是苦的,但为了得到你的认可和肯定,他愿意付出!那为什么要背道而驰?是因为他不把你的话当回事!就这么简单!

个人的目标是自己选择的,家长的责任是培养具备选择个人目标的能力!给他嫉妒、狭隘,他会卑微、懦弱,给他溺爱,他会自私冷酷。期望他是科学家,请给他科学的思维,希望是音乐家,给他艺术和美而不只是冗长的练习。

教育是否有效率和时间无关,是行动和模范起作用。很多家长很累很辛苦,总是围着孩子转,你说是不是很烦?有时候一件小事情、一句话就实现了。

有位哲人说过:说起爱,就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不仅要给孩子爱,还要孩子学会爱!要让孩子爱你,你一定学会尊重孩子!要让孩子尊重你,你要懂得信任孩子。

我们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培养让孩子爱自己的有效行动。这样的行动任何才能有效果,有效率,取决于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否能够尊重,而获得尊重的办法就是信任!有了这些,再谈学习的问题见简单多了。

陪读时间越长,学习状态越差?


全职妈妈真的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吗?近日,上海市公布了对172所小学30369名一年级学生家长的跟踪调研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充足,学习状态就越好;家长陪读时间越长,学习状态就越差。

学习状态与家长陪读不成正比

孩子的学习状态与其睡眠时间有何关系?与家长的陪读时间有何关系?上海市教委公布了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一项对家长的跟踪调研结果,此次调查随机抽查了172所小学,对30369名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了跟踪调研,问卷回收率为89.98%。

调查数据表明,教师给予的鼓励和表扬,对孩子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教师给予肯定与表扬的频率越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越好,尤其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方面。而在“教师对孩子鼓励和表扬的频率”方面,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经常或总是”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在“教师对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方面,有92.09%的家长认为教师“非常或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这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到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

调查还显示,本次调研的172所小学的学生学习状态与第一学期相比,在“独立完成作业”“作业完成效率”“睡眠时间”“学校适应”“学习愉悦”“学业压力”等各方面,均有较大改善。数据表明,学生的睡眠时间充足,学习状态就越好;家长陪读时间越长,学习状态就越差。

家长越“愉快”孩子适应性越强

伴随该调查报告同时发布的,还有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夏雪梅博士进行的一项儿童学习基础素养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过来人”怎么看:一年级家长视野中的儿童入学适应与关注点》。报告显示,关于学习的决定,60%左右的家庭是母亲做主。她建议要“理解”80后的家长,尤其是理解“母亲”,她们的心态对孩子的适应性存在重要的影响。

报告显示,学生在知识技能的适应性上,适应性最低的是写字;学生在学习品质的适应性上,适应性最低的是情绪控制。报告提示家长,在情绪控制方面,应该敏锐地察觉孩子的情绪,在幼儿园阶段就要注意引导孩子的情绪体验和识别,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同时应该要关爱小男生,因为女生的入学适应性显著优于男生。

在报告中,还将80后父母分为三种类型:愉快型、中间型、苦学型。三种类型母亲的孩子在知识技能、学习品质、生活自理上的适应性都存在显著差异,愉快型母亲的孩子在这三方面的适应性优于其他类型的母亲的孩子,而苦学型母亲的孩子的适应性最差。其中,陪读最多的还是苦学型家长。

同样,三种类型父亲的孩子在知识技能、学习品质、生活自理上的适应性总体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苦学型父亲的孩子与中间型父亲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与学习品质上的适应性无显著性差异。愉快型父亲的孩子在这三方面的适应性,优于其他类型的父亲的孩子。

父亲教育孩子越久,孩子越优秀!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会有很大的差别。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而父亲教育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爸爸带孩子,好处是什么呢?

首先,在怎么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爸爸心里比妈妈更"有谱"。

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是有较高期望的,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显得无计划。但那些宁愿在家里照顾孩子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

父亲的知识面也相对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民情风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给孩子讲童话,涉及史、地、哲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

第三,教育方式上

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则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父亲对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态度一般都比较强硬,而母亲则时常心软。父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多,零食吃得少;母亲带孩子上街,看的东西不多,零食却吃得不少。

第四,身体素质上

不用保持干净

因此对孩子玩泥土、挖沙子往往抱支持态度。英国科学家发现,孩子太干净对身体并不好,他们的研究结论是"脏"孩子更健康。这是因为人如果太干净,很少接触细菌和病毒,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大量病菌侵入就会被打倒,因此"一尘不染"对孩子成长并不是好事。这样看来男性对孩子卫生问题的宽松态度反而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运动

喜欢带孩子去跑步、游泳、攀岩、打球,不但养成了孩子的运动习惯,对健康有益,而且无形中就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

第五,性格的培养上

母亲总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她们不让孩子参加有一有点危险的活动,她们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着了、摔着了、累着了,她们使孩子更柔弱、更胆小一些,但父亲却不同。

相信《你的脾气越大,教育孩子的效果越差!》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那些不求回报的父母,孩子越大越痛苦 前段时间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个“佛系”的小游戏刷了屏,这款名叫青蛙旅行的小游戏,让无数人着了迷,放眼望去,圈里满满的全都是对一只小青蛙的牵肠挂肚。 很多人把它当做亲儿子一样晒:坐在床上埋头看书、趴在被...
    2020-09-30 阅读全文
  • 妈妈们,不是你脾气差,是你太累了 很多时候,对着孩子发飙你是不是很在行呢? 你把满腔怒气都发泄在这个小可怜身上,你总是有道理的,错的都是别人,你毫无节制,直到把孩子说的无地自容,自尊、信心皆失,你才痛快地打住。 但看到孩子的泪水,你又...
    2021-08-16 阅读全文
  • 别让你的坏脾气伤害了孩子的教育 我们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就是要板起脸孔一本严肃的,这样才会有效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 1、面子心态+害怕犯错 中国人的习惯是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别...
    2021-02-08 阅读全文
  • 你的选择,别让孩子的路越走越窄 中国孩子人生中必经这样的一条路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这条路上还有或大或小的各种选择:选择哪所学校,选择哪个老师,选择着重文科还是看重理科。可就算考上好大学了,孩子就能找到好工作吗? “...
    2020-12-16 阅读全文
  • 案例:《越开越大的花》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美工活动《越开越大的花》主要培养幼儿在对花儿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能用各色彩色的纸设计自己喜欢的花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其次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能力。幼儿在活动中有不错的表现,兴趣浓厚。...
    2021-05-20 阅读全文

前段时间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个“佛系”的小游戏刷了屏,这款名叫青蛙旅行的小游戏,让无数人着了迷,放眼望去,圈里满满的全都是对一只小青蛙的牵肠挂肚。 很多人把它当做亲儿子一样晒:坐在床上埋头看书、趴在被...

2020-09-30 阅读全文

很多时候,对着孩子发飙你是不是很在行呢? 你把满腔怒气都发泄在这个小可怜身上,你总是有道理的,错的都是别人,你毫无节制,直到把孩子说的无地自容,自尊、信心皆失,你才痛快地打住。 但看到孩子的泪水,你又...

2021-08-16 阅读全文

我们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就是要板起脸孔一本严肃的,这样才会有效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 1、面子心态+害怕犯错 中国人的习惯是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别...

2021-02-08 阅读全文

中国孩子人生中必经这样的一条路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这条路上还有或大或小的各种选择:选择哪所学校,选择哪个老师,选择着重文科还是看重理科。可就算考上好大学了,孩子就能找到好工作吗? “...

2020-12-16 阅读全文

美工活动《越开越大的花》主要培养幼儿在对花儿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能用各色彩色的纸设计自己喜欢的花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其次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能力。幼儿在活动中有不错的表现,兴趣浓厚。...

2021-05-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