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给中国家长们浇盆冷水:你们被这三碗“鸡汤”骗过吗?

发布时间:2021-01-07

幼儿园老师给家长道歉。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给中国家长们浇盆冷水:你们被这三碗“鸡汤”骗过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朋友圈里鼓励你“不要打孩子”,而要“给孩子自由和快乐”的鸡汤文是不是很多?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现代育儿准则,那就“图样图森破”了。

现在社会上“熊孩子”为啥感觉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于包容和迁就。虽然现代教育不再提倡中国古代的那种“父为子纲”观念,也反对体罚,但并不意味着只要孩子快乐,就什么都是好的。

让我们看看,您是否也曾走入下面这些误区——

翻翻你的朋友圈,《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会成功》这样的鸡汤文章,很大程度上阻碍父母理解真实的教育世界,采取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真不是那样简单的。今天,就带您解析一下,看看您被这些鸡汤骗过吗?

第一碗鸡汤:快乐教育

最近几年,中国的初等教育被快乐教育来个大洗脑。

请看:

小学好轻松,四点半就皆大欢喜的放学了;

低年级数学课取消,英语高考不考;

孩子要时常表扬,批评也不能使孩子难堪;

孩子只管快乐与玩,这教育,听起来真美好呀。

教育,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艰苦智识的挑战。可这种“快乐教育”的结果是:光玩了六年,基本礼貌、知识、能力和视野一个都没有,还一个个心比天高,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受不得管、吃不了苦、听不得骂、学不会基本加减乘除。我就想问问那些由着孩子减负的家长,你家存款后面究竟有多少个零,就这么有底气让孩子在基础教育的阶段,没头没脑的玩?

那个最先给孩子端出“快乐教育”鸡汤的究竟是谁?真应该逮住好好打一顿。

看看日本教育、看看韩国的高考,再看看欧美精英们提前学大学课程,说国外教育轻松的,是没有认清其通过教育的商品化完成淘汰的本质。平民家小孩四点下课高兴玩儿去了,精英阶层的孩子们要付出额外的金钱精力购买教育,学乐器、学法文,以此作为大学精英教育的敲门砖。中国的教育系统只看到人家快乐,背后的机制却没考虑过。本来中国教育也就基础教育还算扎实,这一下,自废武功了。

当年作者本人还是教育系小研一枚,旁听教育界元老们讨论素质教育改革。犹记一位老教育家,梗着脖子倔着脸说:“我不同意降低教材难度。这点难度都接受不了,孩子们将来还能干点啥?四点半就放学也是胡闹,会教育的家长把孩子接回家辅导,不会辅导的家长呢?让孩子回家看电视?这哪是减负?这是拉大教育不公!”

毕业多年,方知这才是真理,是良心话。

第二碗鸡汤:充分释放天性

某一年,和孩子他爸在餐厅吃饭,隔壁的三岁孩子没有一秒消停的时候,奔突吵闹,破坏了静谧美好的气氛。我看不过去,对那位妈妈悄声说:“让孩子小点声好吗?大家都觉得很吵。”

那位孩妈一脸无辜的说:“孩子天性不就是活泼吗?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呃,好吧,我带着“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的表情默默退下。孩子他爸对这位妈妈没有客气:“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解放天性,而是侵犯他人”。

这年头常见有人把孩子的大声尖叫、粗鲁没礼貌、抢人东西、随地大小便这种没教养的行为,当作孩子天性。更自恋的父母,还会把这当成孩子真性情。但是别忘了,除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父母的更要教会孩子在公众场合遵守基本底线。既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就必须遵守社会准则。一味的放纵自由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自由永远是和规则伴随的。

再说,别老听鸡汤里说“天性与自由”,教养该教就得教。教养不光是恪守公共底线,往高层次说,还是发自内心的温暖、坦荡,是替人着想,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孩子有权利活泼,周围人也有权利享受安静、舒适和不被打扰的旅程。一个把天性凌驾在社会规则上的熊孩子,父母首先该醒醒了。

又一年,我独自带孩子坐飞机回老家,旁边落座的男子一看这个一两岁的孩子,立刻面色一紧,以为旅程又要被熊孩子虐惨了。行程过半,看到我准备充分,孩子举止有规矩,没影响别人,才释然下来。只图孩子释放天性,那叫任性,不给周围的社会人添麻烦,才叫为人父母的责任。

第三碗鸡汤:成功和学历没关系

中国孩子还常喝这样一碗鸡汤:大学生都在给初中同学打工,小学毕业的都给博士当老板了——所以,学历高没用,将来给人打工妥妥的。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将来总会成为管理界的奇才。

我一直很好奇这碗鸡汤是哪个庙里端出来的,直到我看见一则类似的励志帖: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但现在默默无闻。后者落榜,但都流传千古。结论是:成功和学历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来做个基本算术:初中毕业管理大学生的,有多少人?算几万好了。初中毕业的人又有多少?上亿。所以前者是不是凤毛麟角?学历高低和成功呈正相关,毫无学历却功成名就,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初中毕业就能打拼天下,这种人必定是人中龙凤,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能力和眼界,而绝大多数的孩子资质一般。以这种小概率事件告诉孩子“不上大学也没关系”,不是耽误孩子前途是什么?

我有个同学,就受了这样的蛊惑,高中毕业只读了两年专科便去应聘,处处碰壁。每家HR都告诉他招聘底线是本科。他那时才明白,学历也许不决定未来的高度,但绝对能大幅度提高奋斗的起点。

喜欢用“我的孩子学历不高,但是将来能管大学生”这样罕有事件来自我安慰的父母,还请细细体味这样一段话:“在大道上辛苦前行的人往往羡慕另辟蹊径者的迅速登顶,抱怨自己太累太慢,却从来不去想那条小路上布满了多少荆棘和凶险,以及多少人在那里摔得粉身碎骨。”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孩子(当然也包括我的孩子)而言,有个学历护身,已经是普通人的幸福坦途。不读大学,不见得能做成老板,但肯定给别人打工都困难。鸡汤喝的微醺的,醒醒好吗?

以上,就是中国父母最常喝的三碗鸡汤。我总是亲见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快乐的,孩子的天性是要顺从的、自由发挥的,前途是必定能够成功的。

而客观事实是:孩子是要从小对他说“不”的,公共底线是必须遵守的,智识挑战的艰苦是必须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中人之姿的,超出常人的成功则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以上的事实,我们必须常常拿出来让自己警醒。您觉得呢?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焦虑的家长们,你们还记得教育的初衷吗?


最近在《半月谈》看到描写中国家长焦虑现状的文章,深有感触。

文章里说:

“焦虑,已经成为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军,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而是更多的焦虑。面对各种教育资源,人们似乎有很多选择,但似乎又只有一种选择:学习,考试,成绩。”

“留学热,学区房热,课外辅导班热……各种令人坐立不安的热潮在每一位中国家长周围涌动,似乎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裹挟的命运。人们想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快乐与选择的自由,但现实中有多少学校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人们想让孩子摆脱以学习成绩定优劣的教育模式,但如何能摆脱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升学模式,又如何摆脱看重优质文凭的社会竞争模式?”

看来孩子读书、升学的压力已经在全国的家长当中蔓延了。那么家长们,你们还记得,教育的初衷吗?

确实,教育从来都是辛辛苦苦的事情。

如果不是权贵阶层,不是既得利益者,那么良好的教育确实能够帮助孩子获得追寻幸福的能力。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接受良好的教育几乎是跨越阶层,公平竞争的唯一途径,快乐教育从来都只存在于梦境当中。

有人羡慕国外的教育方式,但是对于国外家长们真正了解过吗?以美国为例,中产阶级都是竭尽所能帮助孩子读私立小学中学考入名牌大学,社会底层如果没有这样对待教育的积极态度,可以快快乐乐的读个公立小学中学然后读社区大学,将来去工厂当个蓝领也不错。依然属于社会底层人士,其甘苦谁人知?

来说说教育的初衷。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有几位家长真正弄明白了?是参加各种杯赛得了不错的名次从而在简历上多了一个加分项?是将来找到一个薪资很高的工作?或者是找个清北毕业的妻子/丈夫?还是各类攀比显摆?

当然都不是这些。

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孩子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

中国家庭式“泼冷水”,会吃人


—— 1 ——

林叔是一个厅级领导,官场上口碑一片倒的好。我曾经见过他因为一件事,打了三个电话给不同的人,无论是打电话的顺序,还是电话里的语气,都显示了人情练达的极高智慧。

遗憾的是,他的儿子小胖刚上初中,就已经不和父母讲话了,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林叔告诉我,父母对小胖都很好,想要什么买什么,家族没有精神病史。

但小胖脾气很怪,一言不合就要砸东西。放学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班主任说这孩子没什么朋友,对什么活动都不上心,怀疑是不是自闭症。

我坚持见一下孩子,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小胖特别喜欢玩王者荣耀和绝地求生,我就以招募电竞主播的平台经纪人这一身份,约好小胖和林叔放学后在一家西餐厅见面。

聊了一个多小时我就发现,并不是孩子出了什么严重心理问题,而是父母在教育上已经病入膏肓了。

这次见面机会来之不易,但林叔却非常不珍惜,言语中充满对小胖的潜在攻击,假如我是小胖,我也要远离这样的父母。

小胖并没有什么自闭症,之所以不想和父母聊天,单纯是因为父母情商低。

林叔的聊天模式,可以说是当代家长的通病,具体表现有二。

(1)小题大作,生活上的一点细节,会被无限放大到人格的缺陷,或是什么成长过程中的“不治之症”

小胖:“老师,我想去日本学动漫。同学阿威和我说,如果你去日本学下配音,将来回国做一个声优,一个月几万块钱轻松。”

其实我也知道,这计划略有点不靠谱,但我还是鼓励他。

我:“是啊,现在国漫的配音感觉怪怪的,可能我日语的听习惯了。你加油努力,有一天你也可以成为我欣赏的声优——速水奖。”

林叔:“你还去日本,前几天刚好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你知道吗?阿威那种小流氓,他的话能信?况且你还会抽烟,一张口牙齿都是黄的,怎么当配音?”

小胖:“我就抽过一次!”

林叔:“你还和XX家的小红有联系吗?”

小胖:“没联系了,她又不来找我。”

林叔:“那你要找她的啊,你这种躲在家里不和别人来往,以后谁和你交朋友?”

小胖:“.......”

林叔说的话无比正确,正确到连我都没法反驳,正因为我没法反驳,我自然也没法接话。

只是我很好奇一点,人与人之间交流,非得是某一方观点战胜另一方的关系吗?

(2)无论聊什么,谈话的矛头都会对准孩子,话题总是围绕孩子的不足

当聊天气氛基本凝固时,林叔都还不忘打击小胖。

小胖:“我想再来份牛扒。”

林叔:“你还吃,我们家没有肥胖的基因。”

小胖:“我一般是玩猥琐流的,但现在沙漠地图太大了,新图里我都吃不到鸡!”

林叔:“鸡肉你少吃点,你知不知道一胖毁一生。”

我:“林叔,他说的吃鸡是指游戏打赢了,不是真吃鸡肉。”

林叔:“游戏也少打点了,一天坐着哪有不长胖的。”

林叔:“你别不说话,老师来了,你要和他说说学校里的事!”

小胖:“老师,我告诉你,我们班主任居然穿着黑丝来上课!”

我:“哈哈,你们老班平常也这么潮吗?”

林叔:“你别一天挑班主任毛病,她上次还跟我说你........”

我很想告诉林叔,骂胖子只会让胖子变得更胖。

近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因刺激某人减肥而说人胖,效果将适得其反;叫人“胖子”对方会变得更胖。

研究表明,当肥胖者受到歧视时,他的沮丧情绪会让其自闭,从而减少身体消耗。他很多时候吃也不单是因为饥饿,而是通过吃带来的快感,消除人际压力。

这次会面的结果就是,小胖说他去上厕所,然后就一去不回,过一会他妈妈打电话来,已经回到家锁上门了。

等你长大后,你会发现你的父母都很像林叔,只不过他们是拿你“没结婚”这件事来说事。

同理,越是责备你“没结婚”,会变得更加不愿结婚。

家有时候真的很难成为你的避风港湾,因为在父母眼里,你总是长不大的孩子,而且浑身都是毛病。

—— 2 ——

当代家长喜欢通过“泼冷水”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在智力上的优越感,从而表达一个潜在观点“你所做的都是错的,只有在我的领导下,你做的才会正确”。

他们想挽回自己在教育上对孩子的失控,然而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与他们日渐疏离。

如果父母总是不能认可我们,那我们还有必要和他说什么吗?

在日剧里,最终的邪恶BOSS往往都是这么产生,不择手段想要超越父亲,其实是为了获得他的认可。

对于我们普通人,父母的“善意批评”会在不经意间影响自己,会束缚自己前进的脚步。

严重点还会形成人格上的缺陷,即父母一再强调“你改不了的毛病”,就真的改不了了,因为自己虽然知道父母说的有点道理,但更多的情绪则是和父母的对抗,会反其道行之。

最糟糕的一点是,这种“泼冷水”式的人际交往模式,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亲密关系的象征。

“为你好才说你,别人哪管你啊!”,这句话莫名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很多人就是这么把人际关系搞砸的,他们以为批评和揭露是一种“正直的品质”。

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这句话不太正确。

批评别人不是必定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劣的原因,指出别人的错误,也经常能获得别人的尊敬。

当代人在批评上,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为了否定而否定”。

即他们是批评别人,更多是为了获得自我认同感,而不是真心想帮助和保护别人。

别以为大家看不出来,前者在批评你时,情绪会洋溢起一种自我优越,而后者更多表现出担心和关怀。

也就是说,人们接不接受批评,主要取决于批评者的态度,实际他们不一定能分辨批评的内容是否真实。

自我抬高式的批评,真实与否都没必要听。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批评坑人的次数要多过帮助的次数,更何况它还有强大的情绪负担。

“欲进先退、以史为鉴”这是古代臣子的进谏艺术,也就是说,一个真心为你考虑的人,是不会咄咄逼人的,会考虑我们的情绪的。

总给别人泼冷水,结局就是,会被人烧开了泼回去。

有趣的是,生活中喜欢泼我冷水的人,我发现他们实际并不比我强。

另外,我发现我也没必要向他们证明自己,因为我发现他们的逻辑只是自己的逻辑,并不是这个世界的逻辑。

—— 3 ——

一个好的劝阻,其实是不用“泼冷水”的,只需要提问就行了。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可以引导对方思考到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比如,我希望林叔停止他错误的教育方式。

我告诉林叔,别总把孩子“叛逆”挂在嘴边,人的本能会远离讨厌他的人。

林叔:“他身上还有哪一点值得我夸?我要不改了他身上这些毛病,他以后走入社会就完了!”

我:“嗯,您很关心他,我也希望他能更多的把您的话听进去,可是今天不欢而散了,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三个人一起坐下聊聊?”

林叔:“........要不,周老师,您单独约他聊聊?”

我:“我和他相处融洽没问题,但您也发现了,我很迎合他,这会不会显得我和您反差太大?”

林叔:“您也可以找机会说说他。”

我:“要说服他更加接受父母吗?您觉得我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林叔长叹一声,然后说:“也许我把官场的习惯带到家里来了!”

我:“没啊,听说官场上说话声音大点都能断送一个人的前程,这个您比我了解。”

林叔:“周老师,您说吧,我该怎么做?”

很多读者跟我说,和自己家人说话也要注意修辞和细节,那样活的太累了。

难道最亲近的人,不该真诚吗?

孔子曾经提出“六言六蔽”说,所谓六言是指仁、智、信、直、勇、刚六种品德,孔子认为,当六种人类最高尚的品德失去了礼数时,那会转变为很大的祸害。

爱好仁德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

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

爱好讲诚信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

爱好直率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

爱好勇敢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

爱好刚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所以,我们所有优秀品质包括真诚,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对方的立场,分清自己人际边界。用孔子的话说,这叫礼度。

周国平曾说:真诚如果不讲对象和分寸,就会沦为可笑。真诚受到玩弄,其狼狈不亚于虚伪受到揭露。

所以我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两颗心互相温暖,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折磨。

中国家教三大“悲哀”


总结一下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同时,指出几个我观察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悲哀一: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专家视点:“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情

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悲哀二: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

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悲哀三: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清华学霸给中国家长的八点忠告


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品学兼优,乖巧可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羡慕的同时,你是否想过,“别人家的父母”是怎么做的?我们分享一位考上清华的学霸的文章,非常受启发!

关于分数

从小学开始,爸爸妈妈对我就是这样要求的,只要学习态度好,考试考多少分都不会怪我,所以,我考试对分数没什么压力,所以很少有发挥失常的时候,成绩也差不到哪去。

我的经验就是:像考试一样认真做作业,像做作业一样地轻松考试。

初中了,妈妈重新告诉我:考试,只要考出你的真实水平,就可以。比如,某次考试,你的真实水平是90分,你考了90分,就很好。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你只考了70分,那爸爸妈妈就会为你遗憾,因为你的努力付出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

在我们家,分数引起的反应基本上是波澜不惊的,考100分也好,80分也好,没什么太大的反响。人生处处是考场,从容面对,考出自己真实水平就好。在我们家,物质也不与分数、成绩挂钩。

物质上的东西,能给生活带来便利,而爸爸妈妈的经济能承受的,就会给我买,与成绩没关系。爸爸妈妈认为,那种挂钩很容易培养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离了学习和生活的本质。

我身上不缺零用钱,钱包里有一张银行卡备用,家里的小盒子里,爸爸妈妈也常放了几百元零钱备用。

爸爸妈妈的理念是,在当今充满诱惑的时代,孩子不缺钱、不缺爱,到外面走弯路的概率就要小很多。

享受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爸妈觉得,享受生活,不要说等你长大以后,而是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

有一次,一位奶奶对我说,你父母对你这么好,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报答你的父母。妈妈更正了这种说法,对我说:对父母的报答不是很高的分数,而是从现在开始,好好活着,每一天。

所以,学习只是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交朋友、看电影、打扮漂亮、和小狗狗玩、适当上网玩游戏、放松去乡下陪伴疼爱我的奶奶、外婆外公、聊有好感的男生等这些让我的生活很丰富,也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爱,生命之火激情燃烧。

妈妈说,她从我的每一篇作文中,都感觉到了我对爱的理解。

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理解人生的重要途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定有它的卓越之处。从去年开始,我开始阅读外国经典名著。我强烈地感觉到,我的作文、考试做阅读题目都上了一个台阶。

在阅读的时候,并不一定感觉到明显效果,但写起作文来,笔下的文采仿佛不是自己的,涓涓流出。这就是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阅读者的生命。

建议大家不要让孩子读那种快餐书籍,比如各种杂志、童话故事、如何成功速成等,要读经典的的世界名著。可能刚开始读,会找不着感觉,但读上两三本,就会找到节奏。

有一次,妈妈问我:你阅读名著时,感受到愉悦了吗?我说,感受到了!那一刻,妈妈很欣慰。因为,愉悦,是最高层次的享受。

从阶段性的作用上讲,阅读经典可以使语文成绩提高十分左右,这十分左右对于中高考来说,是多么重要。

润物无声

现在的孩子叛逆心极重,我也不例外。

比如阅读,听音乐这些事情,我妈妈做得很随意,不露痕迹,根据我的情绪来,在我想休息或者做其他事的时候,她会尊重我的意见,不强行摊派。

训练独立性

从小,爸爸妈妈就有意识地培养我的独立性。因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生很多事情不是只有一个选择,可以有很多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要用家长心中的选择去评价孩子。

比如:我五岁的时候,天气很热,从幼儿园出来,很渴,想要喝饮料。妈妈给钱给我,让我自己去买。我害羞,因为从未尝试过,害怕,就不肯自己去。

妈妈告诉我,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去买,然后喝。一是自己不去买,那就忍着,回家再喝水。我犹豫了一下,选择了不去买,忍着。妈妈觉得这也是一种选择,就尊重我,也不评价我。

小学时,放学下雨了,妈妈也不会主动送伞。她知道,我总会想办法的,比如,和同学共用,比如在教室里先做作业,比如去超市里避雨,顺便逛一逛超市。因为,我曾对妈妈说过,你女儿没你想象的那么蠢,总会想到办法。

再比如:现在我买衣服,妈妈只负责出钱。上次,和同学一起去买地摊货,25元买了一件衬衣,穿到学校来了,妈妈说也还漂亮,但建议我把那些线头剪一下,别让人一眼就看出地摊货。第二次,我又去买了一件,拿回来就觉得小了。妈妈也没评价我,建议我送给一个比我矮一点的朋友了。

这都是我的选择,爸爸妈妈都尊重我。不作负面评价。就是这样,我一路思考,爸爸妈妈一路尊重,我渐渐长大了,遇事不逃避,学会思考,有自己的主见。

关于粗心

经常听见有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这次错的题目好多都知道做,就是粗心啊。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我们家的观点。从五年级起,妈妈就告诉我:粗心,就是能力差,学得不扎实的表现!

任何时候,都不要说是因为粗心没考好。也请家长不要再为孩子找这个推脱责任的借口。

细心、沉稳、脚踏实地是必备的能力,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偶尔丢一两分,可以理解,超过两分,就是能力还欠缺,学得不扎实。

这个观点,妈妈五年级开始和我交流,我也渐渐认同。所以,我正常情况下能考高分,成绩稳定,这个观点应该起了很大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能力

家长要放手,在可控的范围下尽量放手。

比如,做一件事,孩子去做,可能只能打30分,你不满意,骂他,甚至代替他做了,当时事情的效果可以打90分。但请家长注意,这90分,永远是你的90分,孩子仍然是0分。

如果,你让他做,用他不反感的方式指点一下,这一次可能只是30分,下一次就有可能是60分,再下一次,可能就是95分,甚至比你做得更好。

所以,家长要学习聪明地示弱,把机会让给孩子,并及时鼓励肯定孩子。爸爸妈妈终将老去,要学会把舞台适时地让给孩子,让他们发挥。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中,不断长大,独立,然后超越父母。长江后浪拍前浪,我爸爸妈妈常常很幸福地被我拍死在沙滩上。

赏识孩子扶持自信呵护自尊

中华民族是个谦逊的民族。在教育孩子方面,却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不注意赏识孩子的优点,而过份强调孩子的错误。

当我做得对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及时肯定我,表扬我。

妈妈平时在同朋友谈话时,谈到孩子的时候,她会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优点。我们偶尔听到,表面会装得不在意,实际上,我们很在意,得到肯定的这些优点,我们会继续坚持,越来越好。会按照父母描述的那样优秀的样子去校准自己的言行。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就事论事地分析。不哆嗦,不翻旧账。正确面对事情,改正就好。事情过了,继续过美好的生活,不要把负面情绪过分强调和延伸。

美国教育专家给中国家长十条教子经验


也许您已经听了很多国内教育专家的建议,那么今天给您推荐美国优秀教师给家长提的10条建议。对比一下和您以前看过的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您会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可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还是有很多是咱们可以吸取的。

1.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3.经常给孩子制定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

4.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5.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6.在孩子面前作表率。

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8.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10.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给中国校长们分个类


校长的工作是复杂的,其类型特点也是五彩斑斓的。

编者按:校长的管理风格和领导类型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抛开纯粹的学术研究不提,基于一种草根的视角,对现实中的校长进行分类,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贴切地认识校长,也有利于校长们更好地反思自己、了解他人——

■王益民

忽然想起来给中国的校长分分类。不是我闲来无事找话题,分类原本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我们不能因“校长”一词遮蔽了校长之间的差异,这样既不利于研究的发展,也不利于校长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很多论文、著作也曾对校长作过分类,如:集权型、放权型、民主性;经验型、制度型、文化型。这些分类一方面过于笼统,另一方面因缺少“草根”基础,总显得漂浮。鉴于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分类:

黄牛型:这种校长当初就是“劳模型”教师,“教而优则仕”,当上校长后依然起早贪黑。学校管理怎么抓,他心中没谱,只知道“上传下达”。不过他这个上传下达可是不折不扣的,谁要是打折扣,也不批评,而是亲自纠正。他经常在校园里转悠,一圈下来,手上拿着捡来的废纸。发现学生不听话,他会走进教室。你放心,他一定会在班主任到来前及时“撤离”,他怕教师嫌他多管闲事,更怕教师们有思想包袱。他还兼着一个班的课,即使在细节上,他也绝对是教师们的榜样。他每年考评几乎都是满分,“先进”、“优秀”了一辈子,一天突然调离校长岗位成为督导,他还不明白到底是咋回事。

官僚性:他“朝中有人”,很气派;他每天很少在学校,早已不兼课了,进出校门都是以车代步,神龙见首不见尾。周前例会他会准时到达,有时迟到两三分钟。会议最后的发言照样是“四点”:一是“刚才大家的意见我原则上同意”;二是“我最近很忙,学校的事主要靠大家”;三是“有人跟我反映,个别领导工作有问题,今天我不点名”;四是“学校经费很紧张,大家注意节约”。某一天,他会突然无比沉痛与无奈地说:“这次市教育先进工作者市局非要让我担当,我觉得很对不起大家。”

寨主型:他主要靠权力和权术来管理学校,属于专制主义,在学校一般是一呼百应,谁不应,谁倒霉。他喜欢喝酒,与民同乐;他有一帮兄弟,官都不大,但权力很大;他喜欢开会,一开会就骂人,还说粗话,但都为了学校好;他也喜欢推行一些“新政”,但过几天就忘了。有人说他是“硬汉校长”,果敢、英明,但“果敢”与“硬汉”如果没有教育的素养和人的内核,容易成为“山大王”。

婆妈型:他崇尚细节管理,人未到嘴先到,请你去开个会,他会告诉你坐几点的车,然后坐几路到达会议地点。这样的校长容易使教师们成为犬儒,思想严重蜕化,进教室迈哪条腿恨不得也去请示一下。这些校长特喜欢找教师谈话,把自己打扮得很“人文”,还喜欢听各科老师的课,并且免不了指导一番,俨然自己是个全才。有人迎合他的意见是他最大的幸福,并且这人就是下届学科带头人了;有人反对,他就会把人家八辈祖宗翻出来考证一番。

专家型:这类校长分成两种:一种是土生土长的,把一所薄弱学校办成了“名校”,自己也就是“专家型”校长了。他们很刻苦,治校经历了很多痛苦;他们集结了很多治校的偏方,被专家、记者一包装,真的挺像那么回事,于是他们也满口“文化”起来。还有一种本身就是特级教师,做了管理工作后凭借扎实的教育学功底很快成为管理专家。他们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试验全新的办学模式,积累各种经验,把学校办出了特点,办出了特色,最后办成了名校。

教育家型:他们与“专家型”校长最大的区别是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开阔的胸襟和坚持真理的勇气。他们遵循教育规律,克服教育的功利色彩,扬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倔强而艰难地选择自己的方向,有着端正的教育目的和办学行为。他们也很痛苦,但矢志不渝,纵使戴着镣铐,也要悲壮地舞蹈。他们还有一批反对者,但在历史的天平上总是和真理等重。

维持会长型:他本不愿意当这个校长,谁让他“德高望重”,没办法,当吧!怎么当,他从来没考虑过,反正有“两招”:主任们请示工作,他的通常回答是:“你们看着办”;一出乱子,他赶紧“辞职”,理由是:你看看,我不适合吧。这样的学校没有计划,更无规划。他们有时会得到重用,只要哪所学校需要“维持”,教育局的调令就来了。

CEO型:CEO即首席执行官,是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的最高管理人员,又称行政总裁(香港和东南亚)或最高执行长(日本)。这样的校长满眼是制度、新制度。他的任务就是不断修订学校制度,贯彻执行新制度,然后用电脑计算每一位员工的绩效,公示、发放。他们很爱学习,把日、美、欧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一股脑儿移植到学校管理中来,满嘴新词,恨不得学校就是生产流水线。

生产队长型:他一学期重点抓四件事:学校的铃声响不响、准不准;上面有会议我该穿什么衣服;每月的考核平均不平均;哪个教师家里有事需要他调停。当然,年终还要平衡平衡奖金。在评优大会上大家意见不一致时,他会语出惊人:抓阄得了。他们从来不听课,年轻教师请他们指导,不是没有时间,就是安抚:你教书,我放心。

犬儒型:这些校长骨子里还有点学问和良知,当初也是热血青年,但由于长期身在官场,已经被严重犬儒化了,表现为学问日益退化,内心痛苦与日俱增。他们知道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也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但不敢按自己的思路来办学,一怕受党纪处分,二怕丢了乌纱帽,三怕身败名裂。这类校长表里不一,人格分离。罗素说:“当一个人的人格分裂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它更能减少幸福与效率的了。”但他们也没办法,因为“安全第一”。

需要强调的是,更多的校长是兼具几种特征的复合型校长,而有的校长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总之,校长的工作是复杂的,其类型特点也是五彩斑斓的。

当妈路上先干了这碗参鸡汤


对biubiu来说,她在混沌的人之初阶段,经受了两次全麻状态下的神经手术。其后至今,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是她的康复征程。

对我而言,所谓的母性和责任感被迅速触发。从biubiu出生开始,没少哭、没少怨、没少悔,对整件事的纠结就没有停止过,自责、愤懑、挫败、恐慌、平和、淡然、释怀,各种情绪不是在反反复复就是在酝酿发酵。不知不觉也一路走下来了,自认已经走上了积极的正轨。

——biu妈

我家的娃,biubiu,女孩子,快38个月了,平时活泼爱闹、阳光爱笑。

选择落入我肚子里之前,biubiu恐怕没有做好尽职调查。整个孕期,她的妈妈无知无畏、放任自流,从未考虑过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什么,甚至以一叶障目的精神拒绝一切科学育儿知识的输入,只因固执而幼稚的任性:“我觉得我还不想做妈妈。”对未来的biubiu,我只有一个期待:漂亮。

biubiu来了。我见到她的第一面,很丑。

很快,“丑”这件大事就无足轻重了,因为biubiu成了臂丛宝宝。简单点,三个字,“左产瘫”;复杂点,分娩过程造成左手臂丛神经损伤,左手运动功能缺失。

若非遭遇这桩意外,我会是一个普通的职场妈妈,关心的是如何买买买、如何亲子阅读游戏玩乐,恐怕永远不会想到育儿路上我还需要去修炼自己的精神力。

逆境中的爸爸妈妈,先让我们干了这勺鸡汤!

需要去强大的永远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一纸空白的孩子将来如何看待自己、武装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父母有了完备的精神保障才能支撑自己、支撑孩子、支撑整个家庭勇往直前。束手无策、满脸阴郁的父母教给孩子的只可能是自卑畏缩、怨天尤人;拒绝希望、放弃努力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只可能是浑浑噩噩、自暴自弃。

混医院的这几年,看到听到太多故事,目睹父母因孩子的不幸而形同陌路、反目成仇,甚至双双对孩子不闻不问。医院总能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命运的无奈,深刻认识到孩子能无波无澜、健康平安地长大是多么的幸运。作为妈妈,我现在对biubiu的最大期许: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热爱生命,都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都能保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那么,我得让自己先成为这样的妈妈。

不自责、不懊悔

逆境中,父母的同心协力、整个家族的无私包容尤显珍贵。即便是自我麻醉,也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际遇”这东西又玄又空,生活不会给人重走岔路的机会,走过了就是走过了,请坚定地告诉自己:“我的选择是当时情况下所能做的最好选择。”

我曾反复折磨自己、折磨biubiu爸爸。怀孕、产检、养胎、分娩,以及biubiu手术的决定、康复的方式,我把曾经的每一举每一动都泡在眼泪里反复追究,仿佛有了明确的归责就能让自己良心稍安,臆想有了再次选择的权利就能轻巧地避过一切磨难。然并卵。

感谢biubiu爸爸的包容,在那段不容易的日子里一力扛下我所有的责难,至今仍一力承担整个家庭的经济压力。我们一起朝前看。

不要生活在别人的评论之中

百姓百姓百条心。何苦被周遭的言论、眼神、态度左右自己的生活?何苦去妄图控制不能控制的东西?对个体而言,所有的问题和缺陷都是被动打上的标签。标签嘛,可以删改,正负能量还能相互转化呢,那么多励志故事并不是神话。请为自己而活,专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你想要精彩的世界、精彩的人生,OK,这取决于你抱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孩子全盘接纳、用心陪伴

无论孩子是何种状态,请全盘接纳,同时积极地去改变所能改变的,不给自己留有遗憾。对幼时的biubiu而言,父母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是她的唯一,我们愿意伴着她走上一程,并在途中把最好的一切带给她,包括积极向上、永不放弃、永不抛弃的人生态度,所有付出和努力终会有回报的坚定信念。

和biubiu的三年亲密相伴让我收获了一些难能的体验,也使我相信,再短暂再艰辛的生命都能活出独有的宽度和深度。

化不幸为幸运

这是真正的挫折教育。生命从来都是挫折重重的:小时候够不到想要的玩具,上学了拿不到想要的证书,长大了得不到心仪的工作……对孩子来说,受挫感的程度并没什么不同,但战胜这些挫折的难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孩子能在生命的早期,学会独立化解挫折,感受到自己的强大,那么这一历程无疑会增强他面对挫折时的信心,会成为他生命中的财富。

随着biubiu的逐渐懂事,面对自己弱弱的左手,她的畏难情绪、懒惰本能越来越显现,但更不容忽视的是她每次察觉自己的进步时那充满惊喜的闪亮眼神、那急于向人展示的骄傲脸庞。父母所能做的就是不厌其烦地鼓励她、诱导她、扶持她,帮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一个个进步。

最重要的力量永远在自己身上

生命是一场体验的过程,每个人最终都要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找到生存的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习惯于向外界寻求答案和捷径,习惯于向旁人寻求力量和依靠,却往往低估,甚至遗忘了自身的力量。

biubiu的康复之路从来就不是坦途,每天总是伴随着痛哭、尖叫、求饶、挣扎,我想任何一个当妈的都会不忍直视。不管她听不听得懂,我一直严肃地告诉她:“左手是你自己的,做康复也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们只是在帮你。想要左手妹妹像右手姐姐那样能干,你要自己配合康复,自己坚持做功课。”

有要求,我能行

孩子遭遇不幸,父母往往忍不住自责和心疼,这就很容易滑入对孩子无限宠溺的误区。其实,人与人之间能有多大的本质差异呢,肉体上的差异更是不必用放大镜来强调。希望孩子能有个幸福人生,那就授之以追求幸福的能力。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孩子才可能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对孩子有要求,孩子才可能相信“我能行”;教孩子学会坚持不懈和另辟蹊径,孩子才可能享受到实现目标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biubiu七个月大时自发开始爬行,虽然动作变形得难看,但这是一个她自己创造的小奇迹,也让我从此相信,我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她做得到。吃穿住行,很多基本技能她掌握起来都比别的孩子难、慢、晚,有些技能甚至目前看来还遥遥无期。端碗吃饭、穿衣穿鞋,甚至吃手抓痒做鬼脸荡秋千,对biubiu来说都不是仅靠辛苦练习就能掌握的。但我不会因为慢因为晚而帮她全权包办,“biubiu你自己试试看,实在不行可以叫妈妈帮个忙。”

每个孩子都配得上一个彩色的童年

我不希望biubiu的童年记忆尽是咬牙坚持、流血流汗的画面,也不希望我纠结于跟医院打官司而让自己浑身充斥着负能量,更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不尽力而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在生活里做选择题时,没有任何暗示让你去找到最佳答案,那么,尽可能地平衡吧,慢慢走、小心试、及时调整。

为了让biubiu有一个玩乐的童年、又不耽误做康复,作为妈妈,我日常的每一次取舍都患得患失,每一项活动安排都脱不开“锻炼手功能”这一高优先级目标。好在,biubiu至今乐观开朗,并且享受着大量的阅读、手工、实验、美术创作、游戏、玩具,享受着24小时的亲子陪伴。

接纳自己、认同自己

越长大、越社会化,忧患越多。面对不友好的目光、不公平的言论、不公正的对待,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不怀疑自己、迅速振作。未雨绸缪,从小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树立一些观念,有益无害。而故事和阅读,无疑是最便利的工具和途径。

biubiu现在会很骄傲地指着手术疤痕给别人看:“你看!这是我勇敢的标志!搓不掉的!”我希望她能一直为此自豪。

biubiu目前的书单中,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以下几种绘本是被我抱着前述心态收录的:

《长颈鹿不会跳舞》(←凯叔也讲过哦,快戳呀):就算有时候你不能像大家一样做某些事情,没有关系,你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做这些事,你能做得跟大家一样好,甚至更好。

《大脚丫跳芭蕾》(←凯叔也讲过哦,快戳呀):困难与挫折是可以克服甚至是超越的,保持热情、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实现梦想。

《小黑鱼》(←凯叔也讲过哦,快戳呀):与众不同并不可怕;勇气与协作。

《独一无二的你》:大千世界里,你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是个漫长的旅程,你要勇敢做自己。

《米拉的大烦恼》:接纳自己的外表;积极乐观地接受并解决问题,可能事情就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

《糟糕,身上长条纹了!》:不要盲目追求别人的认同,真实地做自己,诚恳地接受自我原来的样貌。

对父母来说,一方面,可以阅读一些没有那么学术,但是由权威心理学家编写的教育类书籍,比如《真实的幸福》、《教出乐观的孩子》等,或许能帮助我们理性地设计教育路线;另一方面,可以看看《爸爸爱喜禾》、《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这类文字能帮助你超越苦难,唤醒你的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我相信并坚持着:biubiu和我的缘分是为了相互治愈,biubiu和我的陪伴是一场双修。

自始自终,我都很想用轻松愉悦,甚至是幽默诙谐的口吻写出这篇内容,以期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吸引到更多的目光停驻。可惜失败了,惭愧。若有幸被你看到了,你大可当个故事;若能被你当口鸡汤喝掉,便是这些文字的福份。

家长必读:中国家长砍向孩子的“刀”


为什么中国的家庭教育跟外国家庭教育就是不一样呢?看看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孩子砍下多少把教育的“刀”。

第一刀:砍去平等,种下家长专制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样。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平等呢?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

第二刀:砍去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时,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而你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你的行为都可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第三刀:砍去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

第四刀: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成人不是教会他怎样在水中保护自己,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都10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去买东西,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20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是啊!现在的社会有些危险人就这样。但就这样一直抱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

第五刀:砍去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孩子骑车也会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人治大于法制。

喜欢《给中国家长们浇盆冷水:你们被这三碗“鸡汤”骗过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老师给家长道歉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焦虑的家长们,你们还记得教育的初衷吗? 最近在《半月谈》看到描写中国家长焦虑现状的文章,深有感触。 文章里说: “焦虑,已经成为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
    2020-12-09 阅读全文
  • 中国家庭式“泼冷水”,会吃人 ——1—— 林叔是一个厅级领导,官场上口碑一片倒的好。我曾经见过他因为一件事,打了三个电话给不同的人,无论是打电话的顺序,还是电话里的语气,都显示了人情练达的极高智慧。 遗憾的是,他的儿子小胖刚上初中...
    2020-12-16 阅读全文
  • 中国家教三大“悲哀” 总结一下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同时,指出几个我观察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由于父...
    2021-01-20 阅读全文
  • 清华学霸给中国家长的八点忠告 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品学兼优,乖巧可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羡慕的同时,你是否想过,“别人家的父母”是怎么做的?我们分享一位考上清华的学霸的文章,非常受启发! 关于分数 从小学开始...
    2020-12-28 阅读全文
  • 美国教育专家给中国家长十条教子经验 也许您已经听了很多国内教育专家的建议,那么今天给您推荐美国优秀教师给家长提的10条建议。对比一下和您以前看过的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您会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可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2021-04-25 阅读全文

最近在《半月谈》看到描写中国家长焦虑现状的文章,深有感触。 文章里说: “焦虑,已经成为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

2020-12-09 阅读全文

——1—— 林叔是一个厅级领导,官场上口碑一片倒的好。我曾经见过他因为一件事,打了三个电话给不同的人,无论是打电话的顺序,还是电话里的语气,都显示了人情练达的极高智慧。 遗憾的是,他的儿子小胖刚上初中...

2020-12-16 阅读全文

总结一下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同时,指出几个我观察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由于父...

2021-01-20 阅读全文

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品学兼优,乖巧可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羡慕的同时,你是否想过,“别人家的父母”是怎么做的?我们分享一位考上清华的学霸的文章,非常受启发! 关于分数 从小学开始...

2020-12-28 阅读全文

也许您已经听了很多国内教育专家的建议,那么今天给您推荐美国优秀教师给家长提的10条建议。对比一下和您以前看过的听到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您会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可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2021-04-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