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孩子是为了什么?这是我见过最感动的回答
发布时间:2021-01-04 什么是教育笔记 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 幼儿园什么是游戏现代父母是一边养孩子,一边修行。有的父母在养孩子中参悟人生,有的父母在纠结的亲子关系中苦苦求索……所以,上帝给每个匆忙赶路的灵魂分配了可爱的 天使,小天使的到来,安抚了匆忙的脚步,让急匆匆赶路的旅人有了反观自我内在的时刻。牵起那只慢蜗牛去散步吧!它会给你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吃完晚饭,老婆在洗澡,我在厨房洗碗,2岁的儿子端一把小椅子坐到浴室门口。
我问儿子在干什么,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在等妈妈。。。”
顿时,我的心头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种温暖中带着酸楚的味道。
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问下自己,你要孩子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看到书里一个很感动的答案说:“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多么美丽的答案呀!
是的,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从一粒种子在我的身体里发芽,慢慢长大,感受到那有力的小胳膊小腿这捣你一下,那踢你一脚,直到有一天,她拼命地钻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
一个生命在成长,自她有成长的力量。我们还记得每晚换尿布、喂奶,照顾生病的宝宝的辛苦吗?
不,我们能记住的就是她向你绽开的第一个微笑,她喊出的第一声“妈妈”,她长出的第一颗小牙,她迈出的第一步……她上幼儿园了,她上小学了,她成为一名初中生了……我,有幸参与了她的每一个历程,每一个酸甜苦辣。有欢笑,也有泪水。
上辈子我们有怎样的交集才换来今生的母女/子之情呀。孩子是上天派来帮助我们完成父母这个角色、这个任务的。她让我们更深层次地看清自己,看清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爱的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一直向外寻求自己的力量,就会把孩子看成我们的“成绩”,我们的“面子”,我们只允许她健康、聪明、漂亮、成绩好,好象唯有这样,我们脸上才 有光彩,我们才觉得活得有价值。可是,孩子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吗?我们只爱她的优点,而不能容忍她的缺点吗?孩子从来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她的当下应该 就是她最好的状态。
可是,我们也只能陪她走一段,当她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就不再是她们的家庭成员,她们的一家三口已经不包括我们在内。可是,无论孩子身 在何方,却永远是我们家庭中无可取代的一员。是不是很伤感?我们能陪的,只有这二十多年,为什么不尽全力,不拿出全部的爱来陪伴呢?
初二的女儿还有一年就要升入高中,住校,一周才能回来一次。每天下午盼望门铃叮咚响起的声音,也就只有一年;之后,每天的盼望就会变成每周的期待。珍 惜,珍惜吧,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每分每秒,也许她会跟你顶嘴,也许她会淘气,也许她会不听你的话……但,在一起总是好的。
我们要孩子是为了什么?我们要感恩老天,是她,而不是其它任何人成为了我们的儿女,这是我们的缘分,让我有机会把爱的种子撒播在她的心灵,让我有机会见证一个生命的成长,让我有幸成为她最亲最爱的那一个人。还求什么?
当我们不满孩子的现状时,记住:所有发生的,都是必定要发生的,它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内观自己。解决所有的问题,唯一的可行道路是修行和改变自己。当我们有了内在的智慧与力量,空间增大了,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受到我们的影响,走向更适合他们的人生道路。
无论孩子带给我多少困难、烦恼、甚至挫败,无论让我失去多少睡眠、时间、金钱、精力,我仍然豁达,因为,这都是上天的恩赐,当孩子在身边的每一天,我都会努力让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体会在一起的幸福。
每个人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其实咱们真的做得不够?如果真心的把孩子当做孩子去要求,去尊重,你和宝宝都会更加快乐!
看着你熟睡的面容,眼角还带着泪痕,我的心底泛起深深的内疚,对不起宝贝,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对你发脾气,甚至会避开你。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却阻止你对我发脾气,还会批评你,而你不但不讨厌我,还要想方设法讨好我。当我累了的时候,我就想自己一个人待着,不许你来打扰我。
而当你累的时候,我却还希望你不吵不闹,自己入睡,而你即便不情愿,也照做了,只是阖动的睫毛在诉说,你多么需要我的怀抱。[教师资源网 722331.com]
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我总喜欢对你指手画脚,做不到就大声喊叫,还美其名曰“批评教育”,而你不但不敢对我指手画脚,还努力地憋回眼眶里的泪,克制自己的恐惧来讨好我。
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我总喜欢用哄骗、恐吓的手段来让你做一些事情,而你依然对我信任有加。
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多少次对你说:“我不理你了”
而你的心从没离开过我,连视线也没脱离过;
多少次我把你推开,而你依然抱着我的大腿。
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有的时候,我不想吃饭就不吃,或者想办法换口味;
你也有不想吃饭的时候,可是我让你必须吃;虽然你不情愿,还是一口接一口咽下去了。
我想我不够爱你,至少不如你爱我!
我总是很忙,不是忙家务,就是忙工作,空下来的时候,忍不住拿起手机,却忽略了其实应该抱一抱你,给你讲个故事;
但是你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来找我,甚至愿意跟我一起看自己看不懂的手机,只要在我的怀里,你就满足了!
宝贝,抱抱。。。
谢谢你那么爱我;
我会向你学习,像你爱我那样的爱你。
看到这里,这篇文章也就结束了,但是文章结束不代表爸爸或妈妈的爱就结束了,亲情是世界上最微妙的关系,在孩子以后的成长岁月里,更多的是要记得一个字: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人一生为什么要努力?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送给学子们)
人干嘛非要努力啊?反正又饿不死。
很多人都问过我类似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如果你从未努力奋斗过,那么在你生命即将到达终点之时,你可能会发现,原来生命中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但却没有。
记得大一那会儿,因为上了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又面临着比高中多得多的诱惑,于是整个大一我都沉迷于游戏、混迹于形形色色的社团中,而且还“惊 奇”地发现:哦!原来即使我不努力,但只要在期末临近时拼命“刷一刷题”,就不会挂科。这使得我在大学里更加肆无忌惮,胡作非为。
但,在假期和高中很要好的同学聚会时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在短短一年后竟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差距。我想说的差距,不是指物质上的,而是指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对比我的高中朋友,他们有几个当时高考比我考得要差很多,在常人眼里他们的大学是没我的好。其中一个男生迫不得已选了英语专业,据他说一年下来他几乎要被那些英文字符给逼疯了;还有另一个男生,读的是3A学校。但是,他们对待大学的态度和我却截然相反——
被迫学英语的那个男生,上大学后选修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啃了一大堆相关的专业书籍,大一结束后已经开发了几个很火爆的网页小游戏。去年,几个刷 屏微信朋友圈的小游戏就有一款是他捣鼓出来的。而现在,他已经在着手开发他为之痴迷的游戏APP了,还组建了自己的小团队工作室。
而那位读3A学校的男生,大一第一学期就自学通过了雅思考试;第二学期,经过无数次“不要脸”的申请,终于得到了澳大利亚一所不错的理工科大学的 offer,大二一开学就飞奔到国外重新读他的大一了。当时,我不敢相信高中英语最差的他竟然自学通过了雅思考试。但事实就是如此。
再看看我的大一,那会儿我归咎于大学专业不是我喜欢的,归咎于大学有过多的诱惑,因此得过且过,游戏、社团活动忙得自己团团转。但忙过之后却总会发现自己一无所得,发现自己是为了忙而忙、毫无目标,内心也往往是空虚、不堪一击的。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太多太多了。有的人整天在朋友圈、微博、QQ空间里抱怨自己的工作待遇差、工作时间长,要加班还没加班费,所以呆不下去 了;抱怨自己只在半年的时间里就被炒了几次鱿鱼;也有人在网吧打了一夜的游戏后发一条状态:唉,还没睡觉,又要准备去找工作了,为什么只有我的生活过得这 么累啊;更有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是抱怨自己出身不好,没能生在一个好的家庭,就是在抱怨竞争太激烈、潜规则太多。
但问题是,有多少人在抱怨时,反思过自身是否有稍微那么一点点努力过呢?有多少人宁愿通宵达旦地沉迷于网游,却不愿意下那么一点点决心做一些改变呢? 你可曾想过,目前的生活状态是你内心真的想要的吗?你有没有想过,你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精彩更有意义一些,你本有能力有条件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 情……但却因为当初你没能稍微努力那么一点点,最后也只能变成“本可以”罢了。
就像当初我的专业选的不是自己喜欢的,我本可以努力试着去换专业或者像我那位被迫学英语的男同学一样,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自学钻研下去,但我却选择 了自暴自弃;大学里,我本可以找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女孩,然后展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但我却总是三心二意敷衍了事只为打发时间;大学生活学习自由,我本 可以努力去发展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多看几本书,但我却几乎把时间都给了游戏,玩得不分白昼黑夜。
流逝的时间里面,我过得浑浑噩噩,明知道有那么多不该,却不忍心对自己狠一点,不愿意去改变!
我们谁没有或大或小的梦想呢?但如果在生命即将到达终点之时,你才发现自己不仅与梦想擦肩而过了,还因为当初的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让自己变成被生活牵着鼻子走的人,那么那时的你也许才会恍然顿悟:原来生命中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但却没有。
而这,大概也就是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的缘故吧。
2016年了
你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
你又获得了一个崭新的重头再来的机会
你本可以,但却没有的那些事是什么?
“妈妈,你会死吗?”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昨天,女儿知道了清明节的含义后,眨巴着大眼睛问我,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会去哪?以后我们都会死吗?」
一时间,我被问住了。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孩子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我们都不知如何回答,或者直接避而不谈,我们担心孩子了解了死亡的真相后会害怕、恐惧、难以接受。
回避死亡不仅仅是当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实从古至今,我们都在避谈「死亡」。
孔子有言:不知生焉知死。
在《奇葩说》中,马东曾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然而作为妈妈,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
我一点也不怕孩子知道「死」,
我最害怕的是孩子不知道「死」。
很多孩子正是因为缺乏对死亡的深刻认识,误入歧途伤人伤己,引发一些列悲剧。
之前轰动世界的「蓝鲸」死亡游戏,参与者大多是10~14岁的孩子,他们进入游戏后接受各种「洗脑」挑战,自伤自残,最后自杀,在全世界引发几百名青少年「争相」自杀。
有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了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
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指出,在抽查的2500名中小学生的取样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有3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如果这些孩子在遭遇到挫折、迷茫、绝望,产生了结束生命的冲动时,脑中能够闪现出一丝对死亡的敬畏,对生命的珍惜,那么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我们愿倾尽所有去教育孩子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去爱,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教孩子认识生死。
我们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
白岩松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当身边有老人去世,孩子忽闪着充满疑惑的眼睛向我们求问何为死亡时,通常我们给出的答案都模棱两可,这些回答并不能帮助孩子认知死亡,甚至可能还会误导孩子。
在我小时候,父母通过将我与死亡隔离的方式来保护我,希望我可以免受死亡的打击。
爷爷去世前,父母带着我去看望他,爷爷躺在床上,双腿缓慢地做着蹬车的动作,我还笑着问:「爷爷,你在锻炼啊?」
我并不知道,那一面竟是我和爷爷的诀别。
当后来我得知爷爷已经去世的消息后,年幼的我除了哀伤之外,也感到非常「生气」。
为什么不告诉我爷爷已经病重!为什么爷爷会死?
没能陪爷爷走完最后一程也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这种将孩子与死亡隔离的保护方式本身无所谓对错,真正使我的心灵受到伤害的原因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情,思想和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因人而异,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鼓励孩子给「朋友」送别
提高孩子对死亡的耐受力
视频《小男孩的宠物金鱼葬礼》曾在网络上大火。
视频中,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捧着一条死去的金鱼走进卫生间,为他的金鱼朋友送别。
他亲了金鱼一口后将它放到了马桶里,在金鱼被冲走之前,小男孩还表现得很镇定,可是当金鱼被冲走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朋友永远不会回来了,瞬间崩溃,哭得梨花带雨。
虽然这样的送别过程会让孩子暂时感到难过,但是也让他们认识到了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
还有另一个小男孩,也用类似的方法送走了自己的金鱼朋友,不过他在面对死亡时明显更为成熟,他认真地给金鱼做了祷告,在一声「阿门」后平静地送走了自己的好朋友。
视频中的小朋友既可爱又勇敢,我不禁想为他们鼓掌,同时我更佩服孩子背后的父母及教育方式。
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让孩子认识死亡、面对死亡,这可以提高孩子对死亡的耐受力。
通过绘本或电影让孩子理解「死亡」
在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中,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去世了,但因为还有件事情没完成,所以他变成了幽灵四处游荡。
为了帮爷爷想起那件重要的事,艾斯本和爷爷一起想起曾经的快乐回忆,去游乐场、扮鬼脸、钓鱼……最后爷爷发现,原来他是忘了和艾斯本说再见。
当爷爷说完再见,便安静地消失了,而艾斯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正确地认知死亡,明白了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PS:在「凯叔讲故事app」中搜索「爷爷变成了幽灵」就会有相关故事跳出来哦~
生命有开始就有结束,就如同花开花落,时间到了,就该让它自然地离开。
让无数人感动落泪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也是死亡教育的绝佳代表。
小男孩米格误入奇幻瑰丽的亡灵世界,在那里小米格知道了一个人死了以后会继续生活在亡灵的世界,只要现世的亲人没有遗忘逝者,死去的人就可以在亡灵节那天返回现世去看望他们的亲人。
如果生活在现世的亲人将他们遗忘了,他们才是真正的死亡。
死亡并不是尽头,遗忘才是。
虽然有些人看似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只要我们没有忘记那些曾经相伴的美好,那逝去的亲人就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陪伴着我们。
死亡教育特别课程:自杀防御课
自杀防御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美国十分盛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加州及新泽西州的自杀率在开展该课程后分别下降了39%和51%。
为了教会孩子如何控制情绪,提高孩子与人沟通的技巧,老师有时会要求孩子写一封劝说同学不应自杀的信,孩子在写信的过程中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杀的危害以及生命的宝贵。
父母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正面引导孩子。
1. 对生活中的危险物品加强管理
2. 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绪
3. 对孩子进行生命观教育
4.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死亡教育要分级逐次展开,循序渐进。
婴幼儿对死亡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无法理解死亡的含义,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来模拟死亡,让孩子逐步接触死亡的概念。
学龄前的孩子探索及模仿的欲望十分强烈,这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死亡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并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对死亡产生很多匪夷所思的想象,并开始对死亡产生焦虑,因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时不要吓唬孩子,这会加重孩子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已经上学的孩子在精神和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高度,对死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解答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这件事。
正确有效的死亡教育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让孩子平稳安全地度过童年,从容积极地面对人生。
只有懂得了死亡的含义,
才会明白生的可贵;
只有清楚了生的可贵,
才能领悟生活的真谛……
教你回答孩子:“妈妈,为什么要上班?”
多数小孩都不太明白:大人们每天上班究竟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总会在某一天问妈妈你为什么上班?”、“你为什么总回来的那么晚?”、“我为什么不能一起去?”……面对这些或奇怪或平常的问题,怎样回答才算是最聪明的、最适合的?
为什么你总要去办公室?
“因为这样我可以得到工资。爸爸和我挣的钱要供我们付房租、食物、每天所买的东西,还有咱们的度假。另外,我还喜欢和其他人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像你要在学校学习很多有用的知识,交很多的朋友一样,在工作中,我也能帮助很多人,使他们满意。”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当你的孩子问到,为什么他最好的朋友的妈妈却不用去上班的时候,你可以解释给他听,一些妈妈、爸爸更喜欢呆在家里。但是他们在家里也是要工作的,比如买东西、洗衣服、打扫房间。这样的解释非常有用,使孩子认识到工作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你每天都能得到钱吗?
“不是,我的老板并不会每天给我一些纸币和硬币。而是到了每个月的月底,我们公司的计算机就会自动告诉银行的计算机,妈妈的账户上应该有多少钱。之后,妈妈就可以拿着银行卡从自动提款机上取纸币了。”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如果孩子没有接着再提问,这些信息暂时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觉得和孩子解释起来很费劲,不妨反过来问问孩子,这样就可以知道孩子究竟想知道什么。有关钱物的交换是孩子很感兴趣,也有必要让他们明白的话题。
你为什么总回来的那么晚?
“妈妈每天都有需要完成的事情,为了将这些事情做到完美,妈妈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就像你在学校里面每天都有需要完成的作业一样,妈妈也有每天的任务。所以为了将这些事情完成,妈妈才会回来这么晚。”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总会有些如梗在喉的感觉。因为你发现,所有的解释在孩子看来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爸爸、妈妈总要离开。你不必完全打消孩子的这种想法,因为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且也没有必要。大量的研究都表明,上班妈妈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发育是同步的,他们,他们没有因此而会遭受更多的心理上的干扰。
你上班时都做什么?
“我的办公桌上有一台电脑,我用它查资料、写邮件、整理文件。此外,我还要打或者接很多电话。有的时候,我还会和来拜访的客户见面。”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关于工作在孩子的头脑里形成一个印象对孩子很有益处,虽然他们可能对具体的细节并不太感兴趣。也许你应该找个半天带孩子来上班。不过,如果你是护士或者超市的收银员就不太现实了。但是,你可以在不当班的时候,带孩子来简单地参观一下,或者带他到你们的食堂去吃顿午饭也好。
和你一起工作的都是你的朋友吗?
“有些人我非常喜欢,所以,在不上班的时候,我们也会经常聚会,一起去吃饭。当然,也有些人让我觉得不是那么可爱,有的时候我们还会有争吵。就像你们玩过家家或其他游戏时一样,总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不是吗?”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这是一个为孩子提供思考有关人际交往的问题,孩子会明白人和人之间有差异,我们不必喜欢所有人,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应该尝试着公平对待每一个人。
我为什么不能一起去?
“你可以去参观妈妈工作的地方。但是,不能和妈妈一起工作,我们办公室没有你的工作位置,你工作的地方在学校。你想想,要是妈妈天天陪你呆在学校里会多挤。”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在他工作前,先要经过学习阶段,首先是幼儿园,然后是学校,之后是职业学校或者大学。如果,在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分离的痛苦,那么你一定要让孩子相信,只要他有问题,可以随时找到妈妈的――当然,一定是真有麻烦的时候。
你们也要午睡吗?
“如果能午睡当然好了。但是,我最好还是把工作尽快地做完,这样就不用加班了,也不用晚回家了。而且,我们的办公室也没有像你们的幼儿园那么舒服的床。”
孩子知道了绝没坏处:告诉孩子职场和家里完全是两套规矩是不太容易的。问卷调查表明,即便是上了学的孩子,也不太明白大人上班究竟在干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的真爱。
要知道娇惯、溺爱或“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孩子都不是爱孩子的表现,只有从心底里尊重孩子才是对孩子的真爱。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保护他的眼睛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在此,笔者介绍几个便于你灵活运用的小招数。
第一招:倾听孩子的诉说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因此,年轻父母应该每天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诉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也许只要花30分钟,父母自己也可以轻松一下,就能给宝宝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1至2岁的宝宝也许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真正学会倾听,多鼓励宝宝大胆地说话,既能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使宝宝感觉受尊重,以促进宝宝心理健康。
另外,父母要耐心地对待宝宝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在他表达不清时,你可以与他进行充分的目光接触,但不要打断他。
宝宝与你讲话时,你不但要认真倾听,还要注意倾听的方式。不要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说话,这不仅使宝宝感到他有一种压迫感,所以你要尽量弯下腰或蹲下与宝宝说话,与他的眼神交流,这既是一种亲密接触,也是对孩子尊重的具体表现。倾听宝宝的心里话
禁忌用语:
“问这问那,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正忙着呢,问你们老师去!”
“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分析:
这一类的语言会使孩子觉得您在“打发”他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可能不愿告诉你他内心的想法。
第二招:冷静对待宝宝的过失
年轻父母可以从宝宝1岁左右起,为宝宝建立一套简单、明了、容易操作的行为规则,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给他一个宽松而具有规则的环境,使他逐渐学会自律。
宝宝如果犯的是同一种错误,这也很正常。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对宝宝说明自己的感受,并以一种关心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当你做某某事时,我感到……”,如“当你把玩具扔到小妹妹床上时我感到很生气,那样做会碰伤她的。”请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内容,既要让宝宝明白自己错在那里,又要保护他的自尊心。惩罚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禁忌用语:
“你这个坏孩子!”
“我没想到你会干出这样的蠢事,你令我很失望!”
分析:
这样宝宝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情绪,他会觉得很难受。有的宝宝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招:珍惜宝宝拥有的玩具与物品
珍惜宝宝的东西,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宝宝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意义的事情。宝宝年龄虽小,但也拥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衣帽鞋袜、小碗筷、小桌椅、小被子、毛巾、枕头,有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小房间,有钢琴、电子琴、小运动器械等。这些物品无疑都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但“产权”已属于孩子。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有关物品取放的规则,但不能随意摆布和挪动孩子的物品。有小客人来时,也要经小主人的允许,使用他的玩具或物件。最好的办法是鼓励他自己将玩具给小朋友玩。
有的父母不经孩子允许丢掉宝宝喜欢的小东西,比如小树叶等,这也会使孩子很难过。父母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招:鼓励宝宝发展独立性
你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创造环境让宝宝自己作主。
有时候,不适当的帮助也是一种犯,会伤害他的自尊。小宝宝也需要刺激和挑战,你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当他需要帮助时,你要指导和协助他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在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时,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碗筷的摆放、日用品的收拾的方式。当宝宝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出现了争执和冲突,你要给宝宝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禁忌用语:
“这件事你干不了。”
分析:
当孩子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时,千万不要干涉他,如说“这件事你干不了”等。这类用语会导致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胆小、自卑。让宝宝独立自主也要从小事开始做起。
小贴士
1.不要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宝宝,这会使宝宝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以及慎重的处罚也是一种对孩子尊重方式。这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
2.防止对宝宝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经常采取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话,这绝不是尊重而是纵容。对于宝宝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坚决拒绝。
生不生二胎,这是我见过最美的答案!
导语: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爱和陪伴,叫做手足。手足之情和爱情无关,和利益无关,它最直接,最单纯,也最长久。这种感情,谁也无法替代,且谁也给不了,只有父母可以。
01
近日,辽宁省发布《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引发各界热议。
规划中提到,将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等全面二孩配套政策。
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减轻生养子女负担等。
简单点说就是,鼓励生二胎,支持生二胎,生了就奖。
据说最高奖励高达20万!当然,这点目前还没得到官方证实。
我把信息发到老友群里,好友Ada立马回复说:绝对支持,已怀上二胎了。
有好友出来调侃:政府政策还没落实,你倒怀上了,亏了亏了!
Ada很认真地说:生二胎,不是为了政府20万,而是为了20年后大宝不会陷入“不敢死、不敢穷、不敢远嫁”的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希望她为了父母而妥协自己的幸福和追求。
我特别理解她。
作为独生子女,她从大学毕业以来,独自承担了太多的东西了。
02
记得刚毕业那会,她因为无法舍弃父母、爷爷奶奶,跟随男友去北方,于是忍痛分了手。
那个时候,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真羡慕你们这些有兄弟姐妹的人。
后来工作,她每两天就会给家人打电话。
她说:你知道吗?每次给家里人打完电话后,身体都会被掏空。平时还能撑,有时如果工作没那么顺,心情没那么好,就想自己一个人待着,可是一想到家里的父母、爷爷奶奶,他们没什么事干,就等着你打电话和他们唠嗑,了解你的情况。你不打吧,心里充满内疚;你打吧,情绪又很容易崩溃。
每每这个时候,她都特别希望有个兄弟姐妹可以分担。可是,她只有一个人。
去年,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河北省张审军的《独生子》,她看到后泪流满面。
(摄影作品:河北省张审军的《独生子》)
她说:这就是我以后不得不面对的情况。
突然便想起,在虎扑社区里,有一个家长说:不生二胎,是对孩子未来20年后的不负责任。
他的理由很简单,他经历了老丈人心衰、肾衰以及癌症。
一年花费80万,老人没什么积蓄,基本靠他一家和大姨子一家垫付。
老丈人住院将近一年,手术期间大概有3个月的时间需要两个以上的人照顾。
他们两口子和大姨子两口子轮流请假。
这位家长说:这还是一个老人出问题,如果是两个老人同时出问题,实在不敢想像,这些事发生在一个独生子女身上,他会怎样感到孤立无助。
想到这里,真的特别心疼她。
茨威格说: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独生子女,小时候,得到了太多爱。长大后,一个人却很难去支撑回馈这些爱。这就是现实。
03
正因如此,我一直以来都支持二胎。
除了成年后,手足之间可以互相扶持分担,还因为他在时间的洪流里,让你懂得了什么是家人。
记得台湾拍过一个广告《永远长不大的弟弟》。
虽然两姐弟从小吵到大,甚至姐姐一度怀疑所谓的手足之情只有嫌隙。
但是在决定出国时,弟弟送了她一个电饭锅,嘴上说着“因为你做饭真的很难吃”,其实是在告诉她:在异国他乡,也要记得好好吃饭。
那一刻,她心领神会,全都懂。
打开箱子,看到两个人的合照,她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家人,什么是手足。
那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辈子的牵挂。
尽管儿时争吵不断、怨恨不断、打架不断,可是血缘这东西就是这样奇妙,会因为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契机,曾经的所有怨念一笔勾销,剩下的只有手足间的温情。
我想,独生子女人生最大的缺憾,大概就是永远无法感受这种独特的情感。
无法知道,如何在另一个和自己流着一样血液的人身上,学会宽容、分享、责任和惦记。
04
去年11月12日,26岁的杭州小伙小朱,迎来了他最美丽的新娘!
小朱的姐姐是一名记者,在弟弟婚礼的当晚,她为弟弟写了一封932字的长信,让朋友圈的很多人看后都红了眼眶。
信中这样写道:
26年前,你来了,白白胖胖。
我高兴得不得了,每天围着你转,捏捏,亲亲。
老妈做饭时,我就坐在小椅子上抱着你,你笑,我也笑。
那年,我5岁。我知道,我是你姐姐,你是我弟弟。
我们是妈妈带到这世上,对彼此来说唯一的唯一。
那些年爸妈忙生意,
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我俩相知相惜相依为命。
我给你别的姐姐能给的。
也在你问我要一个钻戒糖我给不了时,偷偷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给你好的生活。
你不太多说话,总是默默为我做着什么。
高三那年,回家吃晚饭时车丢了,我嚎啕大哭,找了一圈回来,发现你在折腾你的山地车,你把那个难看的后座,装上去了。
你说:姐,以后我接送你。
我们彼此分享小秘密。
有一天,你告诉我,你恋爱了,是个很可爱的姑娘。
我又惊又喜。我算半个家长啊,怎么可以允许你早恋。
可是我又窃喜,我弟还蛮牛。
今天,当初早恋的你们,一路走到了婚姻的殿堂。
我激动得就像自己结婚似的。
这几晚我常常回忆,那些曾经有笑有泪的光阴。
四年前我的婚礼,你抱着我大哭,你说:以后要常回家看看。
几天前的一个半夜,你陪客户喝酒了,发了一条微信给我:你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亲姐。
我说:当然,你也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亲弟。
感谢爸妈,给予我们生命又培养我们长大。
未来很长,路上难免风吹雨淋。
我们几个,每一步一脚印,都要握紧手心,踏着彼此梦想前进。
永远在你身边。我亲爱的弟弟。
多好啊!
手足,不仅共同度过了人生成长的前半生,后半生也会成为彼此前行的力量。
我想,二胎真的是父母给予孩子人生最好的礼物,没有之一。
05
为什么要生二胎?
有人说,生二胎不是因为有时间,有钱,也不是因为一定要生个男孩或女孩,只是因为在这个充满竞争、人情冷漠、充满功利的时代,给孩子留下一个亲人。让他们能在漫漫人生路上,彼此相依相扶。
我想的确就是这样。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爱和陪伴,叫做手足。
手足之情和爱情无关,和利益无关,它最直接,最单纯,也最长久。
这种感情,谁也无法替代,且谁也给不了,只有父母可以。
所以啊,如果你身体条件允许,经济也不太拮据的的话,请勇敢生二胎吧!
或许,生二胎后,你会因头三年的劳累而后悔;但是如果不生,往后你定会后悔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