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从来就没有粗心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1-01-04

幼儿园粗心的小画家说课稿。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从来就没有粗心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这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我想很多家长在自己上学的时候一定也做过很多粗心的事情,但是请大家仔细想想,这个所谓的“粗心”到底是因为什么呢?难道我们不可以把它排除掉吗?小编在此认为,一个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只有在孩子基础阶段种上好的种子才可以慢慢发芽,最后长出好的果实。下面我们快来看一看怎样教育小豆包们,避免他们也养成粗心的毛病吧!

粗心是结果,不是原因,把孩子应该会的题目做错归结于粗心,这会掩盖很多真相,让孩子轻易原谅自己。考试从来没有粗心这回事,那么所谓“粗心”,做错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粗心,因为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

粗心往往是和满分对照而言的,看似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却很难在考试中得到满分,便会被归咎于粗心。然而,做了对比之后,在题量逐渐增大,得到满分的概率对比,所谓粗心,就成了错觉而已。如图:

当200道题的时候,正确率90%的同学得满分的概率近于零。另一个事实是关于实力和最佳发挥的。很多时候我们把最佳发挥当作实力,低于此的被归咎于“粗心”。实际上一个孩子的成绩曲线大体符合正态分布。

这两张图表破除了关于粗心的幻觉。难题都会做,简单题错,那不是不会,就是粗心。粗心是态度问题,态度端正了就不粗心了——把问题归咎于态度,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事实上,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是可以用错题率来量化的。错题率越低,表明知识点掌握程度越高,相应的,在考试中获得满分的几率也越高。因此,态度不是原因,“粗心”不可能因态度的转变而解决。唯一解决“粗心”的方法,是提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令单题正确率接近100%。

一个颇有争议的说法:“中小学的知识难度可以忽略,正确率基本等于熟练度。”所谓知识难度可以忽略,意思是凭借正常人的智商在理论上都可以达到100%的正确率,考不好只能归咎于“懒”了。正确率基本等于熟练度,说明了题海战术确实是有效果的。

粗心,因为孩子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不过,无差别的题海战术虽然是有效果的,但并不是有效率的。怎么提高效率,要从错题入手。眼中不能只有错误,而要追溯思考过程。大部分的错误都不是偶发的,往往成批出现同类错误。根源往往是简单的概念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干脆是错误的理解。

追溯思考,是要求孩子做题写解题过程。这也是中小学衔接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有时候即便是对的题,在思路上也是模糊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看似同样的题,有的时候能做对,有的时候就做不对。并不是“粗心”导致,而是他的掌握程度不够。

也可以让孩子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粗心,因为孩子的习惯有问题。

解决方法

训练方法:从生活中,而不仅是学习上,进行训练。

【1】注意力的训练方法有读书、下棋、学习乐器等等。

【2】分析力的训练方法是“随口问”,养成随时问为什么的习惯,养成思考的习惯。

【3】执行力的培养在于执行。永远不认可口头上的“会”,必须见到正确率才算结束。

总结

粗心问题的本质,是熟练度不高在成绩上带来的客观反映,粗心的数量和频率反映出的是客观的知识的熟练度,时间越长,越准确,解决粗心问题,要从训练单题正确率入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万万没想到:孩子“自律”的根源在这里!


经常会有家长问:孩子缺乏自律性怎么办?但是,你知道孩子到底为什么缺乏这些吗?

一、子不教谁之过

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经常受到严厉的责骂或体罚。可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它本身就违背了自律的原则。没有自律原则做为后盾的管教,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之会成为反面教材。有些父母经常告诉孩子:“照我的话去做,但不要学我。”他们的行为缺乏长辈起码的自制力、尊严和理性,比如酗酒、邋遢、大打出手、偷奸耍滑甚至背信弃义。这些父母的生活毫无自律,却强迫孩子有条不紊地生活,结果可想而知。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把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父母的关爱至关重要。即便家庭环境充满混乱、生活贫困,只要有爱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的自律的孩子。相反,即使父母身为医生、律师、企业经理或者慈善家,生活方式相当严谨,但是如果缺少爱和温情,他们培养出的子女照样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不懂自律。

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如果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花时间去欣赏它、照料它。比如一位小伙子终于买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新车,他一定把大把的时间花在车上面:擦、洗、美容、修、整理内饰……

对于子女的爱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照顾他、陪伴他。

培养孩子学会自律,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如果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就无法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找到教育他们的正确方式。

在孩子明显需要培养自律能力的时候,我们不是挑起担子,而是不耐烦地说道:“我没精力管你,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到头来,但孩子犯下错误逼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们头上。我们不愿去调查问题的本质,也不考虑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适合。如果父母习惯用严格的体罚教训孩子,这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二、“自律”的起点

聪明的父母决不会这么做。问题发生之前,他们就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他们会用恰当的敦促、鼓励和表扬,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责备,来巧妙地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教他们学习自律。他们会认真观察孩子的举止,从孩子吃饭、做功课、撒谎、逃避责任等行为中,及时发现问题;他们也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放松、什么时候该表扬、什么时候该批评,就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使问题消失于无形。

可以断言,父母的爱,决定这家庭教育的优劣。充满爱的家庭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家庭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家长,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当孩子面临痛苦抉择时,他们会真心实意与孩子一块儿去经历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领受到父母的这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出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有的父母为了掩饰家庭教育上的失败,会不停的告诉孩子自己是多么爱他,多么重视他,但这一切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孩子不会被谎言长期蒙蔽,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如果父母一再出尔反尔,只会让他们失去信心,即便他们不即刻表现出什么,但却会把父母的教导和许诺看得一文不值。更为糟糕的是,他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生活方式。

那些沐浴着父母之爱而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也会偶尔赌气、抱怨父母,但是内心深处却清楚父母深爱着自己。父母的珍爱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的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三、“自律”的基础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自信必须从小培养,成年以后再弥补只能是事倍功半。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爱,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坚固的自信也会然他们鼓足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

我们刚才说到了“推迟满足感”,那我们就以时间为例。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很有价值,就会认为自己的时间也很有价值,因此有价值的时间也必须善加利用。那位拖延时间的财务专家,就是忽略了自己的时间的价值。童年时,她曾有过不幸的遭遇:亲生父母本来有能力照顾她,但是每逢学校放假,他们会花钱将她送到养父母家中,她从小就体验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她觉得父母不重视她,不愿意照顾她,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长大以后,虽然自己聪明能干,但是自我评价却低的可怜。因为自我评价很低,所以她不懂得重视自己的时间。一旦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之后,她自然就意识到了自己时间的宝贵,必须合理有序地进行安排。

所有的孩子都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恐惧心理有敏锐的直觉,他们向孩子做出保证:“我们是最爱你的,永远不会丢弃你不管。”“爸爸妈妈当然会回来,我们会永远陪在你身边。”如果除了这些口头保证,还有实际行动配合,那么,待孩子到了青春期,潜在的恐惧就会消失。他们不会只贪图一时安逸,牺牲掉长期的幸福,而是甘愿以某种方式推迟暂时的满足感。他们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们的需求最终都会实现,就像父母做出的保证一样。

如果父母的做法相反,动不动就用“遗弃”来威胁和管束孩子:“照我说的话做!否则我就不再爱你!”——这意味着抛弃和死亡。这使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他们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甚至把世界看成地狱,这种恐惧会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后。他们宁可透支将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在他们眼里,未来太遥远、太渺茫、太不可靠,所以,及时将来比现在好很多倍,他们也不愿意去等待,只愿意得过且过。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对安全感产生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如果这份礼物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孩子也可能从其他渠道得到,不过其过程必然更为艰辛,通常要经过一生的鏖战,而且常常以失败告终。

给宝宝穿鞋这件事,科学的解释在这里!


给宝宝穿鞋这件事,科学的解释在这里!

上个周末,我和朋友们一起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耍。那天阳光普照,天气极好,孩子们玩儿了一会就开始出汗,有些孩子脱掉了帽子和外套,最后索性连鞋子和袜子也脱了,赤脚走在地上。

“天啊!你在干嘛!”一位母亲尖叫道:“都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脱鞋!不能脱鞋!你怎么就……”这位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孩子已经泪眼汪汪了。

我知道一些父母不允许孩子赤脚外出的原因是害怕孩子的脚受伤,但事实上,除非孩子身处一个到处都是碎玻璃的城市,否则受伤的可能性很低,尤其是在家和幼儿园里,只要孩子小心,就能避开扎脚的物体。

育儿大师凯文·吉里曾表示,在鞋子被创造出来之前,人类的脚其实更健康。

穿鞋实际上对儿童的足部发育并不好,鞋子会限制儿童的足部生长,削弱足部运动神经的敏感度,从而使孩子在运动中更容易受到伤害。

儿科专家卡西·弗莱格博士曾经在他的文章中讨论过婴儿学步和神经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婴儿赤脚可以提高其感知能力,让婴儿通过脚部的触觉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同时这也是在鼓励孩子去独立探索,让孩子拥有自主意识。

最后,赤脚是一种放松状态,能够带给家庭成员带来更多的欢乐。想想你和孩子一同漫步在沙滩上的惬意,想想一家人赤脚接触夏日清晨草坪的清爽,还有和孩子一起赤脚踢球时的喜悦……

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些赤脚时光吧,这是值得的!

小班宝宝不适应,常规差,培养方案在这里!


小班入园不适应怎么办?小班幼儿常规差怎么办?别担心,新生入园问题很普遍,关键在于幼儿园老师要有耐心,要讲究方法,让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并逐渐培养日常常规。

每年新生入园,解决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为了使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我园教师在历年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家庭状况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幼儿园教育趋于家庭化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做好新生入园适应

1、标记——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将认识标记安排在幼儿与家长共同来园熟悉环境的时候。老师事先将每位幼儿的标记制成卡片,由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标记图案佩戴胸前。标记成为幼儿来园后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们非常喜欢。

2、床位、座位自选:入园幼儿可随意选择小椅子,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坐在一起。对于睡觉床位的选择则尊重家长和小朋友的意愿,将相识幼儿的床铺安排在一起。教师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睡眠习惯,允许幼儿和自己喜欢的物品、玩具一同入睡。

3、小食品的安慰:年龄小的孩子,用小食品转移其注意力很有效。当孩子哭闹较厉害时,老师将事先准备的小食品分发给他们(量不能多,以免影响正餐),孩子吃着自己平时熟悉的等食品时,就像生活在家中一样,一个个喊着:“老师给我,我不哭了。”

二、良好常规的培养

1、设立规则明确、要求统一:良好的常规是在不断巩固中建立的,两位老师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们就有了标准,如搬椅子的姿势一定要两边手,听到哪种音乐就坐在哪种线条上。

2、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小班幼儿收玩具,总是随便乱放,玩具筐里的玩具跟什锦菜一样,每一种都有,老师具体提出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块一块地拿。幼儿学会轻放的方法后,我再逐步要求幼儿快,并学习收得快的方法:两只手同时收;将几块相同的积木叠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帮别人收……。

3、要注意常规设立目标的循序渐进:常规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如培养幼儿穿脱折叠衣服的常规培养我实施的“序”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培养目标是:认识自己的衣服和正反,会脱衣服,知道放在固定的地方。小班下学期的培养目标是:在老师帮助下会穿脱衣服,初步学会扣纽扣,初步有放整齐的意识。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的培养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这样的,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提高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4、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的常规: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 

5、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我很注重情感教育,经常与孩子谈“爱”,我们把“爱”融进一天活动当中,如吃饭好、睡觉好、来园不哭、有礼貌的孩子,老师经常会说:“宝贝,真乖,老师爱你”。我还注意捕捉幼儿在园一点点的进步,及时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表扬他,亲亲他的小脸或摸摸他的头以表示鼓励或奖励小贴贴。

三、专注力的培养

方法一:每日请5名幼儿上前捂住眼睛,其他幼儿发出不同声音,请幼儿猜猜是谁。

方法二:听音数数

方法三:教师用最轻的声音点名,要求点到名的干什么,没点到名的干什么。

 四. 巧用指令,规范幼儿的基本行为

指令对于幼儿来说好学易懂,教师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运用指令来规范幼儿的行为,幼儿接受也很快。所以刚开学,根据幼儿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自己编了一套关于规范幼儿行为习惯的指令:关于坐姿:手放平,脚摆正;关于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先举手,老师叫再张口;关于站姿:关于集中注意力:小眼睛,看老师;关于站姿:手摸裤线身站直,挺胸抬头,目视前方;关于摆放椅子:小椅子,靠桌子,小椅子,转过来……,这些指令操作性强,对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幼儿对于指令有疲劳期,刚开始觉得新鲜,做着有趣,声音响亮,但一段时间下来,有些幼儿熟视无睹,闻而不听,怎样才能让指令深入幼儿的内心,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呢?首先教会使用,教师边说边做,示范规范的动作。接着训练,并选出做得好的小朋友到前面做给大家看,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其次经常使用,幼儿的遗忘周期特别短,所以教给幼儿的东西要及时复现,加深印象。

结语:

此外,教师在幼儿常规培养时也可经常采用一些游戏的方法,教会孩子怎样做,懂得遵守每条常规的道理。例如:用木偶表演的方式向孩子介绍一日生活的常规,让孩子多次练习,他们就会做了。良好常规的建立需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平时加强检查,坚持不懈。

家长为什么要支持幼儿家园共育工作?答案在这里


对于很多的家长来说,孩子终于回到幼儿园生活,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结果反而变得更加忙碌,幼儿园的亲子作业、家长会、开放日、运动会等活动都在邀请着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在幼儿园阶段,家长花费大量精力来配合老师的工作真的有必要吗?

作为家长,我从不觉得配合老师的工作是浪费时间,相反,孩子在园内的活动、老师布置的任务,我都尽力去参与,因为配合老师的工作,其实就是支持孩子的家园共育。为什么说支持家园共育工作非常重要?小编给你说答案。

1、家园共育能更全面了解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后,邀请家长来园参与亲子活动,看到孩子在活动中忙前忙后,去帮助别人,去积极地参与,去跟小朋友合作表演节目,表现得很有独立性和主动性。

家长这才发现,其实家长对孩子了解的并不全面,总是自以为对孩子很了解,但实质上,了解的只是在家庭环境中的他罢了。所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能够从集体环境中观察到孩子的另一面,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

2、家园共育能弥补对孩子缺失的爱

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爱,我们总觉得自己给予孩子很多爱了,但实质上,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并没有很多。工作的繁重,生活的艰辛,让我们不得不努力工作,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但仅仅是物质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缺失了关爱和陪伴,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和童年,这种遗憾,是再多物质财富也换不来的。而老师布置的亲子任务,却恰恰能帮助我们弥补对孩子缺失的爱,让我们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去陪孩子完成一件事。能去共同做好一场游戏,去一起努力完成一件作品,去开心的击掌庆祝,去让孩子感受到真真切切的陪伴和关爱。

3、家园共育能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老师布置了一项亲子作业,要自己和爸爸妈妈共同完成一项手工:水果娃娃。商量好制作计划后,孩子非常积极的拉着爸爸和妈妈做手工。手工做好了,孩子一脸骄傲的说:我明天要跟老师说,这是我和爸妈一起做的!老师布置亲子任务,是想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而绝不是没事难为家长。

所以,不要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满怀“怨气”,或者从不搭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不开心,家长乱敷衍,浪费了时间,也伤害了感情。

4、家园共育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幼儿园老师是跟孩子在一天里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也是最能发现孩子身上存在问题的人。 当老师提出对孩子发展的建议时,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不仅对孩子有利,而且在无形中也肯定了老师的建议,老师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更加对孩子上心。

而如果不配合老师的工作,或只是敷衍老师,那么孩子的缺点没有改善不说,作为老师也会感到为难,甚至觉得无计可施,那么最后受伤的也只有孩子。

为什么我要支持家园共育工作?说白了,其实就是为了自家孩子。在教育方面,我们家长的任务更为艰巨,所以更应积极配合家园共育工作,来共同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在于父母


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在于父母

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仅脱离周围的小朋友,而且明显地影响孩子的进取心,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气质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闭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把电视机当保姆,与玩具、游戏机和小人书等为伴,不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担心与别的孩子一起会产生矛盾,甚至会染上坏习气,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又不让我和别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养在笼子里的两只小鹦鹉作为我的伙伴了。”这样下去,天长日久,孩子也成了笼中之鸟了。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凡此种种,使孩子太少练习出口得其乐之道,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尤其是一些初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就像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台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应该放松心情,表现出和霭、友善的态度与孩子接近。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父母要又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口是心非宝宝的真正原因


辛辛那提大学的早期童年发展教授凯西·瑞施科博士表示:“这些儿童很容易被刺激压倒——景观、声音、噪声和骚动。他们在友好的场所甚至可能感到恐惧。”然而真正让父母发狂的是孩子与承诺欢乐时光相矛盾的反应。就像小爱利奥特·佩索,她在门口进出好几次直到他的母亲意识到“即使他抱怨着想出去,对他来说呆在室内早某种程度上比除去要舒服。现在我会跟他说‘我们现在要出发了,我们正在开门,准备好,我们出发!’这样对他来说使环境的转变容易许多。”

一些儿童让父母困惑的是,他们勇敢的言辞、画一幅快要出生儿童的像和愿意迎接新的刺激,但所以这些言论其实是抑制成长焦虑的勇敢努力。“会见圣诞老人?我等不及了!我现在马上去写一份清单。”孩子会这样说,但只会是在糖果棍入口停住并拒绝跨过门槛。孩子对预期事件的矛盾反应也可能是因为不完全理解事件会包括什么——例如,看他的一部电影或出席一个特别课程。“对小孩子来说,语言问题可能是根本原因,”瑞施科指出,“他们可能不是所说的意思。当他们不是真正明白你说的话时他们可能会赞成,尤其是听长的、复杂的解释时。”

喜欢《从来就没有粗心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这里!》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粗心的小画家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让“爱”在这里延伸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让“爱”在这里延伸》,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新“纲领”指出要造就幼儿“掩护动植物,体贴四周情况”,于是,我们实验将孩子对身边熟习的人的“爱”的体验,迁徙到动植物方面。天然角中...
    2021-08-20 阅读全文
  • 小面包原来在这里 这天下午,午点是面包和苹果。 每位幼儿一个苹果和两包面包。 家豪小朋友只吃了一包面包,当他要吃第二包面包时,篮子里却一包面包也没了。 咦?面包怎么少了一包? 于是我问:“小朋友,谁多拿了一包小面包?...
    2020-11-06 阅读全文
  • 睡前故事:妈妈在这里 清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菊花镇就开始热鬧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孩子出现在菊花镇上。孩子摇摇晃晃地走着,他对每一个过往的人微笑着。“妈妈!”孩子在墙角处见到一只黑猫,抱起黑猫高兴地喊。“妈妈!”孩...
    2022-02-17 阅读全文
  • 妈妈在这里的幼儿故事 1、妈妈在这里的幼儿故事 清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菊花镇就开始热鬧起来。 这时,一个陌生的孩子出现在菊花镇上。 孩子摇摇晃晃地走着,他对每一个过往的人微笑着。 “妈妈!”孩子在墙角处见到一只黑猫...
    2020-08-07 阅读全文
  • 托班科学:眼睛眼睛在这里 幼儿园托班科学活动:眼睛眼睛在这里 活动目标: 1、熟悉五官的位置,了解五官的名称,能用“XX,XX在这里”讲述。 2、倾听指令,正确指出五官的位置。 活动准备: 空白的脸谱和五官的磁性图片...
    2020-02-08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让“爱”在这里延伸》,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新“纲领”指出要造就幼儿“掩护动植物,体贴四周情况”,于是,我们实验将孩子对身边熟习的人的“爱”的体验,迁徙到动植物方面。天然角中...

2021-08-20 阅读全文

这天下午,午点是面包和苹果。 每位幼儿一个苹果和两包面包。 家豪小朋友只吃了一包面包,当他要吃第二包面包时,篮子里却一包面包也没了。 咦?面包怎么少了一包? 于是我问:“小朋友,谁多拿了一包小面包?...

2020-11-06 阅读全文

清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菊花镇就开始热鬧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孩子出现在菊花镇上。孩子摇摇晃晃地走着,他对每一个过往的人微笑着。“妈妈!”孩子在墙角处见到一只黑猫,抱起黑猫高兴地喊。“妈妈!”孩...

2022-02-17 阅读全文

1、妈妈在这里的幼儿故事 清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菊花镇就开始热鬧起来。 这时,一个陌生的孩子出现在菊花镇上。 孩子摇摇晃晃地走着,他对每一个过往的人微笑着。 “妈妈!”孩子在墙角处见到一只黑猫...

2020-08-07 阅读全文

幼儿园托班科学活动:眼睛眼睛在这里 活动目标: 1、熟悉五官的位置,了解五官的名称,能用“XX,XX在这里”讲述。 2、倾听指令,正确指出五官的位置。 活动准备: 空白的脸谱和五官的磁性图片...

2020-02-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