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我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学习,是不是错了?

发布时间:2021-01-04 教育笔记鼓励孩子 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 我是幼师我骄傲演讲稿范文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部分人认为这样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对金钱概念。这样的方式小编只能说,要慎用!因为一旦家长掌握不好那个所谓的“限度”就会演化出许多的问题。最近我们在论坛中就接到一位家长的稿件,这也让我们意识到需要提醒各位宝爸宝妈要对这个问题提高重视程度!

家长来稿:

我家孩子今年五年级,以前学习不太认真,所以我才像鼓励做家务一样用奖励的方式提高他学习的兴趣。这个做法刚开始的时候效果挺好的,孩子每天很积极的完成作业,周末的补习班也不排斥了。当时的做法是每天表现好的话会在奖励表画一颗五角星,如果连着一周表现好,就会奖励50,如果一个月表现好,就会奖励一个玩具(300以内)。

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我觉得孩子应该养成学习的习惯了,所以打算渐渐停了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没想到周末和孩子一说,孩子的反应特别大,还一直嚷嚷着说是不是我们舍不得给他花钱了?要是不奖励了他就不学习,补习班也不上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不能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他学习么?

现在我该怎么办呢?希望其他爸爸妈妈可以给我一些帮助,谢谢。

家长意见:

@昵称小雪:初衷没错,方法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一开始给的可能太多了,一下子全没了当然感觉不好。可将打星表与孩子零用钱挂勾,他自己买东西不再另给钱。另外我根据孩子的变化不断调整得星项。哪项不好就加强给星,好的项慢慢减少直至消失。我一周控制在10元以内,如果孩子想要一些贵的却不是必须的东西,如玩具,手表等,我会让他自己攒钱。当然执行起来不可能完全规矩,但基本线有的。另外做的不好的项可以扣星啊,但注意别起冲突,实在不行,也别太较真,扣少点。建议你慢慢减下来,不完全奖钱,多奖励些看电影,户外活动等。但千万别奖励电脑游戏啊。家长多陪同活动,活动中谈心,将为自己学习的道慢慢灌输,比如吃饭时说今天菜真好吃,等你长挣钱了也请妈妈吃。长大你想做什么或进什么公司,那要在哪方面多努力了,没能力不行的等等。还可以帮孩子开个存折,鼓励孩子存钱,为自己上大学准备。总之,慢慢减少金额或将多余的金额存起来或报孩子喜欢的兴趣班,给他留少点当零花,平时多灌输自己挣钱自己花,有能力才能自己多赚钱的观念。

@daisy0515:我觉得不能用物质奖励的办法,学习本来是他的天职,不做不可以的,奖励给它变成了工作,不给工资就不干,任何时候都要慎用物质奖励。我们小的时候考试考得好会带他去吃他喜欢的东西,买个玩具之类的,大了变成鼓励,五年级的孩子已经足够懂事到学习是给他自己学的,他今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他自己学习来决定的,我认为借此机会正好可以把物质奖励断掉,有可能短期会用不学习来惩罚家长,但总比长期只为了奖励学习好。过程要耐心引导,越大的孩子越不好说服,注意态度要坚决,也要耐心和蔼。

@拉风少年:

因人而异,但不得不说这方法应用得好,是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很重要,稍不留意就会使得其反,正像有些家长说的孩子觉得学习是在为家长学习,是在为钱学习。

另外两点很重要:

1、要帮助孩子达成奖励的目标。并不是开好了奖励条件,就不管了。要帮他找到学习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2、当孩子获得奖励之后,要激发他的荣誉感,多鼓励他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并不是着眼于眼前这些蝇头小利。久而久之,荣誉感是比物质奖励更刺激到孩子的上进心。

@艾悦:我们攒了大半年星才兑换个几十块钱的玩具,一个月就三百太多了点吧。随着学习的进步,奖星的要求可以逐步提高,比如说做以前是对就奖星,现在要做对加字迹工整,还可以限时完成,超时就不奖星。兑换的门槛也可以遂步提高,但是奖品换大一点,比如以前50颗星换个40块钱的玩具,现在改成100颗星换60块钱的玩具。其实就是变相涨价,就好像麦当劳的汉堡不涨价,但是越做越小了一样。这样好过不奖星。

看了以上家长的意见,大家有没有学会呢?您又有什么样的还建议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鼓励,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育儿观念:鼓励,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忙碌间,孩子的四分之一的暑假生活已经过去了。每天被忙碌充斥:扮演着保姆,玩伴,司机,朋友等多重角色。幼儿园四年,很少有机会到班级接孩子,当然也少了份接孩子的独特乐趣。当下课铃声响,听到教师里的老师说:看到爸爸妈妈才能走。这话好熟悉哦,因为我每天也是这么说的吧!

孩子第一时间捕捉到家长的眼神,多么快乐,然后叽叽喳喳说着班里老师和孩子发生的乐趣,谁被批评了,谁谁小朋友可厉害了,谁得了几颗星。经过几天的熟悉,从小多的语言中得知:老师终于开始关注到他,夸他最聪明。嘿嘿,不知是不是真的哦。看他每天开开心心去青少年宫,看来学习和交到好朋友对他来说多么美妙的事。我的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下了许多,小多现在的学习状态渐入佳境,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小学生活了。

哈哈,看来我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信心满满,每天都要问老师发短信怎么说的啊,哦!说你进步很大,上课最爱动脑。是的,老师课上就对我说了,吴泯睿进步可大了。仅仅几天,因为有了鼓励,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也让老师很快记住了他,赞了不错的感情分。

孩子,错的是我们……


小学生都懂,蜜蜂是人类的朋友。因为蜜蜂的工作是传授花粉,而90%的果树是靠蜜蜂授粉的,若没有了蜜蜂,果树授不了粉,也就结不了果实;而如果花柱授粉不均,果实长大后,更是大多会长成歪瓜裂枣。

这就好像孩子的成长一样。一个孩子,从出生时的一张白纸,到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和一颗完美的果实的生长路径很一致。

最近遇到了不少和孩子有关的事。上周三,我参加了一个在莞城举办的留守儿童的夏令营开营仪式,开营前,有工作人员在舞台上指导台下的小朋友们彩排,彩排的主要内容是鼓掌和起立。

你可能奇怪了,鼓掌和起立谁不会啊,为什么还要彩排?可是再结合实际想一下,您就会发现这并不难“理解”。当下在社会上,凡是举办活动,最不能缺的便是领导。

而领导来了,最不能缺的是什么?是鲜花和掌声。自从“”颁布后,“鲜花”这个东西已因带了“奢侈品”的性质而很少出现在会场上了,但“掌声”则作为朴素且安全的会场必需品被保留下来。且正因其又朴素又安全,所以还被大张旗鼓地发扬光大起来。于是,“领导”出场时,掌声整不整齐、热不热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工作人员为什么要把鼓掌这事都要事先彩排的原因。

搞明白了之后,你会想到:这不就是形式主义嘛!对,这就是形式主义,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某些成人灌输了形式主义的观念。

还有一个事,发生在上周五。我们有一个“圆梦计划”,就是帮助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完成心愿。那天去采访了一个11岁的小朋友,母亲说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而小朋友却当场反驳:“我一直跟你住在一起,怎么成了‘候鸟’了呢?”她母亲急了:“你怎么不是‘候鸟’啊,你1岁以前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的。”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只能很无奈地说:“你说是就是吧。”

家长为了得到资助,在孩子面前公然撒谎,我不知能否说这是善意的谎言,但这事看起来着实让人痛心,11岁,心智尚未成熟,要知道,这时候耳濡目染的效果是巨大的。

不由想起了教育,如果说孩子是果实,那教育便是那勤劳的小蜜蜂,是孩子结出完美果实的最基本的保证。

狭义上的教育指的是在课堂上受到的教育,广义上来讲,则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孩子刚生出来,是一张白纸,周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都属于教育的范畴,这所有的一切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习惯、行动。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从词源上说,西方的“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

假若上述的排练为领导鼓掌、母亲在孩子面前撒谎等都在孩子面前不断地影响着他们,那么长此以往,孩子所固有或潜在的素质也会被引发出来,那时候,鼓掌则成了麻痹孩子的一个动作,不诚实恐怕也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习惯之一。

上周,同样因为“圆梦计划”,同事曾经采访过一个女子,她被丈夫抛弃,5岁的女儿由她一个人拉扯长大。母女俩经常被人欺负,绝望之际,女子上楼准备跳楼自杀。当她抱着女儿站在天台上准备往下跳的时候,女儿问她:“妈妈,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没有见过那个小孩,但此时此刻,我只想说:孩子,你没做错什么,错的,是我们……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育儿观念:给孩子物质奖励对不对?

幼儿园里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就是爸爸妈妈,可是一个爸爸妈妈要照顾好这么多的孩子,实在是有些难度,为了让孩子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其中就包含了物质奖励。可是时间一长,我总觉的这种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事件一:区域活动后,尽管有很多小朋友已经摆好自己的小椅子,可还是有偷懒的孩子悄悄溜走了,有几个小朋友帮忙摆好小椅子,我很高兴分给他们牛肉粒吃。于是,很多孩子也开始帮忙,然后到我这里说:“老师我们也摆小椅子了”。

事件二:中午起床,孩子们很磨蹭,老师在旁边“监工”也无济于事。最后我说起床晚的孩子水果会让起床早的孩子吃掉哦,孩子很聪明根本不害怕。这几天老师说“谁最先起床会有石榴吃,后面的小朋友吃不到。”嘿!这个办法还真灵。昨天刚起床,就有小朋友问“老师,今天起床早会有什么奖励啊?”

事件三:我家小外甥现在刚刚开始学会蹒跚走路,虽然她已经有了走路的条件,可是由于胆小不肯轻易挪步,所以每当她走步,哪怕是走两三步,我们全家都会毫无条件的为拍手加油,然后紧紧的抱抱她。外甥非常高兴,因为她感觉到了我们对她的鼓励。

物质奖励也是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到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物质奖励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1.对物质的渴求越来越多,对物质奖励分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奖励升级现象;2.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回报,不肯无偿地帮助他人,自私、无情;3.在没有物质回报时,放纵自己,产生一些不良行为;4.行动前后不一致,稳定性差,难以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严厉指责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难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好好做人,一切都是为了获奖吗?”奖励的教育导致儿童对竞争的偏爱,使本性正常的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德之路。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它让我明白了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比如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我没哭,可是我没有奖励!


一天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儿子就和我讲了在幼儿园的一些趣事,讲着讲着他提高了声音和我说:“妈妈,今天在幼儿园我没有哭,可是老师没有奖励我!老师说谁乖就奖谁的,我没哭,可是她奖给哭的小朋友了!”我一时无语,不知自己该如何和儿子解释。我随意的问:“老师的奖品是什么?”“糖!”我的思绪已是千里之外……

是啊,做幼儿园老师可真是难!即要哄哭的孩子,又要保护其他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心灵。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路无语,在孩子的这件事中,孩子会不会为了能吃到糖,下次他也哭?老师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其实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谁不哭我就奖给谁吃!”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能让哭的孩子停下来。或许先奖给不哭的孩子,然后说:“你们看这几个孩子不哭,他们有糖吃了,你们不哭,你们也有的!”这样也许也能启到一个榜样的作用。或许我们可以不用物质的奖励,老师用言语的指导孩子也是能被讲通的。

我想对老师说,请给不哭的孩子一个拥抱!

用物质奖励孩子做家务可取吗?


物质奖励的方法是可取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对这一方式的接纳,父母要有让这种方式逐渐淡化或者拔高的能力。

【父母困惑:孩子不爱干活 用物质奖励可取吗?】

下面是一位网友的困惑:

10岁的儿子不喜欢干活,我就用金钱奖励的方式来鼓励他:刷碗5毛钱、洗袜子1元、拖地2元……钱不多,儿子却很踊跃,而且活儿也干得不错。但我没想到,后来他下楼给妈妈送钥匙也要价1元,帮忙照顾小弟弟也要5元钱,哪天多洗了个碗也要涨价……我不想再物质奖励了,但希望孩子能养成帮家人分担家务的习惯,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心甘情愿?

【先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把孩子当小大人看待】

用金钱的方式来刺激孩子行动的能力,是父母自己帮孩子引导出来的,孩子表现的也非常不错,父母本来挺满意,但是当孩子出现了思维、行为方式上的“举一反三”时,父母却不愿意了,因为孩子已经脱离了父母的可控领域。

当然,这么说不是在指责父母,而是在提醒父母。我们在伴随孩子成长时,千万不要忘记了,孩子是有思想、有能量的生命个体,既然孩子一天一天的在成长,在长大,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要有发展、有提高,才能应对孩子随之而来的问题。

物质奖励的方法是可取的,不然行为主义的心理理论不会成为心理学的四大理论基石。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用物质来奖励,表达的是我们对孩子某个行为的肯定、接纳和鼓励;表达出我们对孩子这个行为的期望,即:你要继续这样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对这一方式的接纳,父母要有让这种方式逐渐淡化或者拔高的能力。因为,孩子要开始从外在行为往内在模式发展了。

所以,父母在尊重他凡事都想用钱来计算的欲求的同时,还要将孩子往更宽广的方向引导。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出哪些事项是长了这么大的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哪些是做了后让父母觉得惊喜的事情,惊喜的事情是可以奖励的。

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他要这些金钱奖励的动机,比如攒了这些钱想做什么?

和孩子一起进行一场算数游戏,孩子每天想用钱做的事情列出个单子看是多少钱,妈妈也可以在旁边列上自己为孩子做事的清单,也标注上值多少钱,让孩子通过比较,情感上得到升华,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也可以因为爱、因为责任、因为信任、因为开心去做,金钱不是做事的唯一动机。

具体的方式还需要父母在对自己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找到一种不露痕迹的、适合他的好方法。

育儿观念:不要随便给孩子物质奖励


育儿观念:不要随便给孩子物质奖励

——《教育漫话》阅读笔记(1)

我小时候,爸妈常这样激励我:好好学习,这次要是考了第一,爸妈一定给你买什么什么。记忆中,最大的一次物质奖励是考上初中后,家人给我买了一块双狮的女表(父母一定攒了好久吧)。在村中学,那算是数得着的好表,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类似于这样与成绩挂钩的奖励,在中国家庭中似乎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一茬茬的孩子就这样在物质的诱惑下慢慢成长。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是不是有很强的虚荣心,反正我有,而且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培养正视它的勇气,目前依然在努力改正的路上。

读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时,我被某些章节的内容震撼了。如果我的妈妈,多年前能有机会读到这本书就好了,如果有更多的妈妈看到这本书就好了。这本书,写作于17世纪,至今依然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版发行。

“看到他念了书,就用美味酬劳他;要他做一些小事,就允诺给他镶有花边的领巾和漂亮的新衣服;你给予的这种种报酬和奖励,不就是认为这些东西是好的,是他应该追求的,从而鼓励他去向往这些东西,使他习惯于把自己的快乐放在这些东西上面吗?除此之外,难道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吗?”

所有好的行为都用物质来奖励,这是不是也在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最棒的东西就是物质?我们应该用尽一生的精力来追求它?再也没有比物质更值得我们付出的了?当然,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很多家庭中,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中,父母一辈子都在为生存奔波,他们视吃好穿好用好为成功人生,对子女的要求也大抵如此。对于穷人来讲,价值观的问题远不如生存的问题那么迫切。作子女的,当然不能苛责父母,但应以此为诫。

和我同龄的一位妈妈说:“我小的时候,没玩过什么玩具,也没穿过好衣服,现在有能力了,什么都想给孩子买好的。小区里的孩子有什么,我家孩子一定得有,不能亏了孩子。”

我听了觉得十分耳熟:哦,原来我小的时候,我妈妈也经常讲这样的话,不过把“小区里的孩子”换成了“邻居家的孩子”。

为什么在养育孩子上,历经那么多年,竟然没有丝毫进步呢?我们依然在用物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以为这就是给了孩子最好的生活?

近日,读到一则故事:

一对年轻的夫妇,想给他们快满周岁的儿子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可是,送什么好呢?一番思量之后,这对年轻夫妇在一个早晨,换上工作装,一人手拿一把铁铲,去自家院子里开始挖地。

他们工作很繁忙,只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挖坑。一天一天地积累下来,几个月后,院子里终于出现了一个挖得规规矩矩的坑。年轻夫妇在这个坑里填入沙子——一个很漂亮的沙坑便出现了。这个沙坑便是他们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

这份礼物令儿子快乐极了,小家伙每天都在沙坑里拿着小铲和小桶跌跌绊绊地玩沙子,那个沙坑带给他的童年乐趣,就像沙子一样多得数不清。

这个小男孩就是现在的日本皇太子德仁。

“孩子的玩具不应该全部通过购买得到。不买玩具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儿童常常由于购买而拥有过多的玩具,从而养成一种见异思迁、贪多务得的心理,内心总也不得安宁,虽然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却时时都在追求更多的东西,对自己已有的东西总也不感到满足,在说话之前就学会了骄傲、虚荣和贪婪。……殊不知,从小奠定节制欲望的良好基础,乃是成就知足常乐的幸福人生的一条捷径!”

“孩子的玩具要自己做,至少也得自己努力试着去做。在幼儿眼里,一颗光滑的石子、一张纸、一串钥匙,乃至任何拿在手中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东西,都很好玩,其好玩的程度并不亚于那些要花大价钱买来的玩具。”

对孩子而言,物质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有能力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不能随便拿物质当奖励,以免在无形中误导孩子的价值观。

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比物质带给人的幸福感更强烈、更持久,比如和孩子一同旅行,一同涂鸦,一同放声高歌,一同傻笑不止,再或者,依偎在一起说说悄悄话……

孩子的聪明是父母鼓励出来的


我孩子比较笨,当着人面我会说他天资一般。我想任何父母都会这样做。

人家孩子1岁多就会把不同形状的积木对号入座,我儿子到2岁半才总算认全了所有的图形。

3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心里有些烦,叫孩子自己玩积木。我告诉他咪嘟熊长大了,梦幻岛原来的房子住不下了,你去和“他”一起盖个“蘑菇房”吧。于是,儿子很高兴地自己玩去了,没过几分钟,儿子在那厢大声叫我:“妈妈,我不会!”

孩子一遇到难题,总说自己不会。我心想,这需要改变一下了,给他一点自信。我拿了一块硬纸板给他剪了一个奖牌,上面写着“工程师”,还找来一截红绳子绑在上面,又开始给他讲我编的梦幻岛故事,告诉他把梦幻岛所有“岛民”都叫来盖房子,谁盖得好,谁就是“工程师”。

孩子的房子一次次建起来,又一次次塌了。房子塌了,他没有叫我,我也没有去帮他。

一个月以后的一天,他竟然独自用积木搭出了真正的“房子”,有顶有墙中间还有镂空。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他的创造力一发不可收拾,什么稀奇古怪的建筑物,都开始给你捣鼓,有的时候还借助桌椅板凳一起构筑他的“大别墅”。

我本来并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邻居家的大哥哥到家里玩,两人玩积木,一比较我才知道儿子在这上面有点歪才,我的“虚荣心”终于大大地满足了一把,以后也如法炮制,我不时给自己放一下假,儿子也常常给我一点小惊喜,从经常说“不会”,到自信爆满,什么事都抢着干。

原来孩子的聪明是这样出来的。

孩子自私小气不是错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着意培养,更需要我们了解孩子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让孩子自愿去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与交往经历的增多,孩子会慢慢走出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学会分享。因此,当我们在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小气鬼时,不妨先考虑一下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天生有利己倾向,利他思想与行为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养成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等待。当然,不失时机的引导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这样来分享

那么,在孩子学习分享的道路上,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1.再耐心一点

家长必须明白,无论孩子是不是独生子女,无论你对孩子实施了多么高明的教育,孩子都会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化到去自我中心化的发展阶段。从自私到无私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成熟,逐渐从只能关注自己到能够自我满足并有能力去关注别人。

因此,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当孩子不具备分享的能力时,我们需要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2.拒绝也可以

勒令孩子让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或干脆替孩子做主分割属于孩子的“财产”,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伤害。只有当分享出于自愿时,才会感到快乐,而不是来自父母或外界的压力。“自私”也可能因此而变本加厉。

当孩子面对分享任务时,拒绝或接受都是应该被允许的。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这种选择。

3.每个人都有

如果有一个适合分享和鼓励分享的环境,孩子的行为会更倾向于分享合作。

孩子的无私往往建立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让出自己手中唯一的东西是很难的事情。但如果相同的东西有很多时,他也许就会考虑分给别人一些。在孩子共同游戏时,同类的物品应准备得充分一些,并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懂得,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而能获得很多的快乐。

4.接受孩子的分享行为

溺爱是孩子不良品行的来源之一,也是独生子女养育中遇到的最大障碍。缺少兄弟姐妹,现在的孩子比过去更难学习分享。

不少父母主动地将好吃好穿好玩的全部让给孩子,以此来表达对孩子的重视和爱。不料,这样的行为却养出了一个个独食独占的小霸王。因此,当孩子偶然表现出分享行为时,成人就不应该再矜持着“大爱”情结,做出不必要的推辞,说出类似“宝宝自己吃”“我们不要”等话语。这样做只能强化孩子的独享意识。

5.做慷慨的爸爸妈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一边在教育孩子要大方,而自己却又表现得很自私,那自然也不会养育出一个大方的孩子。如果父母行为慷慨,对邻居热情,对弱小的人会报以关怀,对遇到困难的人总是不吝啬帮助,这对孩子而言是无形的教育财富。即使没有刻意去教孩子如何无私,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个慷慨的人。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学习分享、学会分享和乐于分享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不自私,变大方了。慷慨的孩子很可爱,父母也会觉得很有“面子”。但“无私之苗”并不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着意培养,更需要我们了解孩子为什么自私,以及如何让孩子自愿去分享。

相关推荐

  • 孩子的习惯 鼓励还是批评 孩子的习惯暑假期间,有几次有几个孩子给我打了电话,他们跟我说了一些家里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情况。 说起这个,我对一个小朋友印象最深,他给我说了很多的事情,在家里学了很多的唐诗,接下来就背给听。这都是在家他...
    2021-03-03 阅读全文
  • 奖励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杨帆,你看这是什么?”新年的时候,我把孩子发表的文章做了一个汇总,共有5篇。我制作了一个奖状,把这5篇文章写在了奖状里。 “奖状!谢谢爸爸。”孩子接过奖状,显得很高兴的样子。 “你可以把奖状读给我听...
    2021-09-18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鼓励,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育儿观念:鼓励,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忙碌间,孩子的四分之一的暑假生活已经过去了。每天被忙碌充斥:扮演着保姆,玩伴,司机,朋友等多重角色。幼儿园四年,很少有机会到班级接孩子,当然也少了份接孩子的独特乐趣。...
    2020-10-10 阅读全文
  • 鼓励是孩子的某种动力 邱诗研是个很文静的小女孩,她平时很少说话,和同伴来往有限,活动时也不爱举手发言。可是邱诗研很喜欢画画,每次在绘画中都会看到她认真专注的样子。每次画完一幅画时她都会特别高兴,自己看了又看。有时我也会走过...
    2020-09-19 阅读全文
  • 孩子哭吧,不是错 杨一男是小一班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开学也有一个月了,可他几乎每天来园都会哭一会儿。如果老师越在乎他、关注他,他哭得就越厉害;相反,老师越不在意,一小会儿他就不哭了。我觉得有时候孩子也需要发泄自己的情感,...
    2021-12-09 阅读全文

孩子的习惯暑假期间,有几次有几个孩子给我打了电话,他们跟我说了一些家里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情况。 说起这个,我对一个小朋友印象最深,他给我说了很多的事情,在家里学了很多的唐诗,接下来就背给听。这都是在家他...

2021-03-03 阅读全文

“杨帆,你看这是什么?”新年的时候,我把孩子发表的文章做了一个汇总,共有5篇。我制作了一个奖状,把这5篇文章写在了奖状里。 “奖状!谢谢爸爸。”孩子接过奖状,显得很高兴的样子。 “你可以把奖状读给我听...

2021-09-18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鼓励,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忙碌间,孩子的四分之一的暑假生活已经过去了。每天被忙碌充斥:扮演着保姆,玩伴,司机,朋友等多重角色。幼儿园四年,很少有机会到班级接孩子,当然也少了份接孩子的独特乐趣。...

2020-10-10 阅读全文

邱诗研是个很文静的小女孩,她平时很少说话,和同伴来往有限,活动时也不爱举手发言。可是邱诗研很喜欢画画,每次在绘画中都会看到她认真专注的样子。每次画完一幅画时她都会特别高兴,自己看了又看。有时我也会走过...

2020-09-19 阅读全文

杨一男是小一班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开学也有一个月了,可他几乎每天来园都会哭一会儿。如果老师越在乎他、关注他,他哭得就越厉害;相反,老师越不在意,一小会儿他就不哭了。我觉得有时候孩子也需要发泄自己的情感,...

2021-12-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