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一个孩子的自白:这样的妈妈再爱我,我都不会喜欢她!

发布时间:2020-12-26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一个孩子的自白:这样的妈妈再爱我,我都不会喜欢她!》,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您用对了方法吗?有些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很反感的,然而父母们未必会注意到这一点,下面这位小姑娘就在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妈妈的不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是小女孩描述的场景:

周末的一天,小女孩在卧室写作业,妈妈在客厅看电视。

小女孩的作业本用完了,需要去楼下不远的商店购买。她走出卧室,看到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妈妈。

小女孩希望妈妈能够陪同她一起去,就站在门口喊:“妈妈,有没有时间陪我一起去商店啊?”

电视机里播放着妈妈最爱看的电视剧,但是声音并不大,她的妈妈一直没有回应她,小女孩尴尬的站在那儿。

或许是妈妈没有听到吧,小女孩走到妈妈身边,又问了一遍:“妈妈,我的作业本用完了,陪我一起去商店买吧?”

妈妈仍然在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丝毫没有想要理她的意思。

小女孩顿时感到十分委屈,眼睛涩涩的有点想哭,不过还是强忍着眼泪问:“妈妈,你没有听到我说话吗?还是不想理我啊?”

“啊?我听到了啊,我在考虑要不要陪你一起去呢。”妈妈这才回过神来。

“那妈妈要不要陪我一起去商店啊?”小女孩眼睛红红的问。

“嗯,一起去啊。”妈妈关了电视,陪小女孩一起去了商店。

我问小女孩:“妈妈不是最终陪你一同去了商店吗?为什么还会对妈妈不满呢?”

小女孩回答:“我也可以自己去商店,我问妈妈愿不愿意陪我一起去,只是想得到妈妈的一个回复,不论回答是去还是不去。”

原来小女孩只是想刷一下存在感,获得妈妈的关注。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理,渴望获得家长的关注,这种心理被称为“关注需求”。孩子会本能的做出一些行为,来获取家长的关注。

在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无暇顾及孩子时,孩子会主动的跑到家长面前,咨询问题或者只是简单的说两句话,只为了让家长注意到他。

家长长期冷落孩子,孩子会变得暴躁,易怒,甚至与同学打架,在家里摔东西。孩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家长的关注。

其实在有些时候,我也是这个小女孩口中的妈妈。赶了一下午的稿子,晚上还要做饭,难免有些疲惫。正在做饭的时候,睿睿突然跑到厨房问我:“妈妈,我可不可以看会电视?”

“拜托,你想看电视就打开看嘛,我真的很累。”心里虽然这么想,却一句话都不想说,继续炒菜,睿睿倚着厨房的门看着我。

我这才意识到我还没有回答睿睿的问题,我转过脸很认真的看着他说:“可以!去看电视吧。”睿睿脸上的委屈顷刻间烟消云散,挥着手臂跑了出去。

很多情况下,孩子的缠人、顽皮、好动、甚至闯祸的根本原因,是想借此引起家长的关注。当家长们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不听话,恰恰是因为家长的不关注造成的。

针对孩子在生理上出现的“关注需求”,我们给各位家长分享两个解决办法:

教给孩子正确获取关注的方式

孩子年龄小,并不能分辨哪些获取关注的方式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在他们的意识里,能够达到被家长关注的目的就可以了。在孩子看来,顽皮、捣乱、闯祸往往是最简单有效的。

家长要通过反馈的态度,来让孩子选择正确获取关注的方式。当孩子通过顽皮、捣乱、闯祸的方式,试图获取家长的关注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

主动的教孩子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情,并及时的给予孩子关注和反馈。比如,让孩子去帮家长洗菜,并在孩子洗菜的过程当中,多次口头鼓励孩子,当孩子完成家长吩咐的任务,再给予奖励。让孩子明白,主动的帮助家长,能够获得跟多的关注和积极的反馈。

家长要多主动关注孩子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家长的关注,就说明了家长平时对于孩子的关注过少。增加对孩子的关注,满足孩子的“关注需求”,就能让顽皮的孩子变乖。

睡前对孩子说“晚安”,早起对孩子说“早上好”。这是一个让孩子感到被关注的好习惯,也能加深亲子关系。

吃饭的时候为孩子夹菜,把孩子爱吃的菜摆到孩子面前。这并不是家长对孩子溺爱,而是家长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形式。

生活当中遇到小问题,主动喊孩子帮忙。除了多主动关注孩子,还要让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觉,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在家庭当中的地位,也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内心是极其细腻和敏感的,不要被孩子的外在表现所迷惑,找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才能够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必将收获这样的孩子!


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必将收获这样的孩子!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忙碌一天,工作不顺心,心情烦躁,本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可看到不好好做作业,痴迷电视、游戏的孩子,气就不打一处来,积攒好久的火山于是……

这样的故事在乐妈身上复制了一番:这天她心情特别差,下班一进门就看到乐乐在看电视,问他完成作业了吗,心不在焉地回了句“一会写”。吃饭的时候,她为了让乐乐抓紧吃完写作业,就“啪”的将电视关上了,这下乐乐不依了,这个动漫可是他每天必追的。

“我还没看完呢?”说着乐乐就要去开电视。

“我告诉你,你要开电视就别吃饭了,刚才回来就一直看,作业也没写,你是越来越不像话了!”情绪不好果然影响了她的态度,声调也比平时提高了两度。

“我天天吃饭的时候看你也不说,为什么今天说?”乐乐拿着遥控器,大声质问着妈妈,脸憋得红红的。

“平时你至少完成作业了,再说了,谁家孩子天天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啊!你看人家小建,每次成绩好不说,作业从来不用操心,更别说吃饭看电视了,连电视都很少看,谁像你啊!告诉你,今天你要敢开电视就别吃饭了!”她一把从乐乐手中抢下遥控器,狠狠瞪着他。

“不吃就不吃!我要看电视!”

“啪,啪!”她狠狠的抓住乐乐的小手打了两下,“我看你再敢和我抢,还反了你了,快点好好吃饭,吃完去写作业,要不我可真烦了!”可能觉得打孩子不对,她的语气稍有缓和。

但这边的乐乐可不愿了,摸着那只红红的小手,眼泪哗哗的,一边哭着一边抽泣道:“说话不算!就知道欺负小孩!霸道!”砰的一声把卧室的门关上了。

真是一场心情不好引发的冲突!到底是谁之过呢?很多妈妈会说:“明明是孩子不听话吗!发脾气很正常啊,再说乐妈本来就心情不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就得给孩子点颜色看看!”

孩子不听话,当然应该给予一定教育,但有时的不听话并非故意惹是生非。文中的乐乐,从小便养成了吃饭看电视的习惯,原来由于作业完成较好或者父母心情愉悦,并没有太子在意,而当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时,乐妈便开始不舒服了,想通过训斥的方式让孩子乖乖就范。但这时的她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教育方式太暴力

乐妈发脾气、抢遥控器、打孩子这几个动作可谓是暴力至极,自己心情不好不应是发脾气的理由,这样的方式也极易让孩子受到影响,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便要发脾气甚至施之暴力,不仅会让他人受到伤害,还容易纵容自己的“暴力”基因。

惩罚与错误不匹配

乐乐的错误无非是没完成作业还一直嚷着要看电视,但乐妈却说:“要看电视就别吃饭了!”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误与惩罚不像匹配的表现,更多的是妈妈的一种威胁。

这句话有很大程度是受了父辈的影响,这是50,60的父母们经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话。我们小时候还是物质相对匮乏的阶段,被威胁不准吃饭还是有很大作用的,而现在的孩子对吃穿的稀缺感已经完全没有了,这样的威胁作用几乎为0,“不吃就不吃”这是他们的最大感受。

正确的惩罚方式是什么呢?既然孩子没做完作业又想看电视,就告诉他:“可以!但一会要比平时多学一会,做完作业后,再看会课外书。”先满足他的要求,再惩罚,效果会好的多。

万恶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可谓激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父母都喜欢爱学习、成绩好、懂事的孩子,但和成人一样,孩子也不都是完美的,拿别的孩子之长攻击自己孩子之短,这是不公平的。何况,说孩子不如别人,最应该反思的其实是自己,你的教育方式有别人家的优秀吗,你怎么不先比比这个呢?

最要命的是,这样经常拿别的孩子比较的家庭,孩子往往不自信、心理素质较差,特别是重大考试、竞赛,极易背上想赢怕输的包袱,生怕比不过邻居家的小明、妈妈同事的小红,总生活在比较中,空虚而自卑。

由此可见,无论是心情不好,还是性格使然,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发脾气的理由。不仅是发脾气,爸妈的性格、生活习惯,还会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

1、当我们习惯推卸责任的时候,他就会经常挑别人毛病,而不是反思自己。

2、当我们习惯控制他学习、生活、乃至一切的时候,他就会习惯性的颓废、懒惰、懦弱,因为一切有爸妈,他没有独立的人格。

3、当我们习惯冷冷面对这个世界,他也不会对世界充满热血和善意,他会认为一切都是暴力、虚伪、充满利益纠葛的。

4、当我们习惯不认真倾听他说话时,他也不懂得尊重别人、认真倾听。

5、当我们习惯了谎言、虚伪、带着面具做人,他也会变得敏感、妒忌、会伪装自己。

6、当我们习惯了数落他的不是、过错,他也会从现在起不再跟我们说心里话,关起门来感受孤独、忧伤。

7、当我们把他当宝,要什么给什么,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也会变得自私,跋扈,以自我为中心。

8、当我们总是望子成龙,对他的要求总是太高太高,他也会从此自暴自弃,不再努力,因为无论如何都太难达到要求。

9、当我们沉浸在早晚牌局、烟雾缭绕中时,他也会痴迷网游排解心中空虚。

10、当我们……

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父母曾经的社会表现!教育孩子,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说教,而是以身作则,活出个样子给他看!

你这样夸孩子,他就不会再努力!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多夸孩子,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理念当然没错,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夸什么、怎么夸其实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如果运用不得法,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一、孩子不能这样夸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动不动就夸孩子“真聪明、真漂亮、真帅!”

不能夸孩子漂亮是因为漂亮是先天遗传,而非孩子后天努力的结果。如果一定要说,要感谢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自己。与“漂亮”这个词具有类似特点的当然还有一些,比如“帅”,比如“聪明”等。这些先天的优势,不应该成为孩子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因为它很有可能会误导孩子,让孩子养成骄傲自大虚荣浮躁的不良习惯,以为单靠外表、靠小聪明就可以获得回报,从而承受不了挫折与失败,导致抗压性也就是逆境商数(AQ)降低。事实上,心理学上有个研究,颜值高也就是漂亮、帅的人通常更容易占到便宜,因为人们往往更乐意与这类人打交道,甚至很多人会觉得颜值高的人更聪明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拥有这些所谓“先天优势”的人更容易沾沾自喜而忽略应有的努力与付出。所以,如果你从小就这样夸孩子,岂不是更害惨了孩子?

二、孩子应该这样夸不能夸孩子的先天优势,那夸什么呢?

夸后天就对啦!你可以夸孩子自身的努力,夸他通过努力所得到的进步,夸他通过努力所修炼出来的内在的美好特质,比如善良、诚实、有礼貌、懂得分享等。总之,“努力”,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可贵品质。到底应该怎么夸?给大家5点建议。

1、夸行为而非结果

表扬孩子过程中好的行为,而不是事情的结果。这种表扬最有助于孩子恰当地评价自己,正确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从而增强能力和自信。比如孩子考了100分,你就可以表扬孩子:“你这个学期学习很努力,进步很大,你自己从中获得了自信,爸爸妈妈也很为你高兴。”而不是“你考了100分,爸爸妈妈很高兴!”“学习很努力”是行为,为什么不提“100分”这个结果呢?因为不建议大家在孩子面前过于强调分数,让孩子把重点放在努力学习的过程和行为上就好,

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经常会“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就自己去刷碗,结果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以后也许就不敢尝试了。要看到孩子“努力自己动手刷碗”的行为是好的,是值得表扬的,所以你完全可以冷静地先夸奖他:“你想自己做事,这个很好,妈妈很高兴。”当然,在肯定孩子的行为后,你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厨房地滑,碗也很滑,下次要小心点哦!”这样一来,孩子的心情自然就放松了,以后不仅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

2、夸具体而非泛泛或夸张

不要总是泛泛地对孩子说“很好、你真棒、你真乖!”之类,这会导致孩子听了后没什么感觉,也找不到继续努力的方向,因为他不知道你到底夸的是他哪里。也不能用太过夸张的程度词汇如“你最棒!你最牛!”之类,这容易导致孩子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盲目自信甚至自大自满。

表扬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比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你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如果你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下次孩子就会更用心做好这件事。

表扬孩子的常用句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我”开头,强调家长的满意与欣赏,比如:“我很高兴,因为你自己修好了玩具。”一种是以“你”开头,强调孩子的努力与进步,比如“你真棒!因为你按时上床睡觉了。”

3、当众夸比私下夸效果更好

咱们中国人向来含蓄内敛,就连外人夸自己孩子时,也总是不好意思接受,必定要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来回应,以示谦虚,更别说当众去表扬自己的孩子了。殊不知,“表扬可当众,批评最好单独”,当众夸奖能让孩子感觉更有面子更受重视,因而激励效果也更好。你不妨想想自己被当众表扬时的那股欢喜劲,自然就会“己所欲,施与孩子”了。

具体来说,当众夸有2种方式,一是夸孩子真实存在的优点和行为,一是夸孩子暂时不具备但你希望他拥有的优点和行为。后者虽然是句“谎言”,但“善意的谎言”所饱含的信任与期待的力量,往往会具备“点石成金”的神奇魔力哦!

4、语言+非语言效果更棒

表扬孩子时,不要光用语言,要记得多配合你的非语言表达,让表扬的效果翻倍哦!比如,距离孩子近一些,身体前倾,温柔含笑地看着孩子的眼睛。直接的注视能表示你的郑重其事,让孩子感到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意义很重大。而近距离和身体前倾、微笑,都能够更好地感染到孩子,让他感受到你内心的喜悦与欣赏。如果你能再有一些亲昵的肢体接触动作,比如拥抱、摸摸脑袋、拍拍肩膀、摸摸脸蛋甚至亲吻等,都能强化表扬的效果。因为孩子除了感受到你的表扬,还能感受到更多被你的珍爱,从而强化内在的安全感。

5、控制好夸奖的频率和程度表扬再好,也需要合理控制。一味地每次必表扬、表扬必“高调”,让孩子只生活在赞美声中,很容易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爱慕虚荣,不表扬就不努力,批评就更听不进去了。

三、到底该如何把握尺度呢?

其实,表扬孩子的进步,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一开始,当孩子的行为向这个目标前进时,即使进步很小,你都要马上提出表扬。接下来,孩子这种行为越来越多之后,你就要逐步提高对行为的要求,降低表扬的程度,同时减少表扬的次数、拉长表扬的间隔时间。最后,当目标完全达到,孩子新的行为习惯完全建立起来,稍许的表扬就足以使这种行为得到维持,你只要间歇性地偶尔给予表扬就可以了。这样,你才真正帮助孩子完成了从他律到自律、从外驱到内驱,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

这样培养一个专注沉静的孩子


我每年都带一个实验班,再带一个借读班。

上课时,我特别注意两个班的学生的群体性差异:实验班学生上课,大部分人都很专注。虽然他们专注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如有的喜欢自己思考、看书、动手做;有的喜欢和别人一起讨论,争论碰撞中得到启悟,不管怎样,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一个班,上课的前五分钟是认真的,安静的,五分钟后就状况百出了,有的聊天,有的玩游戏,有的走神,还有的打瞌睡。经教师反复提醒,大部分学生能再收起注意力听讲5分钟,5分钟后就又开始出现状况了。我还发现,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似乎是个顽疾,无论教师怎样管教,很大一部分同学就是改不了。

长期观察后我发现,能否定心专注于一件事,是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重要原因,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能专注于某一件事。我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

成绩优异者在家里做事都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都有固定的时间完成作业,而且在做作业时往往能一坐几个小时不受外界干扰,直至完成。

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无论是家长盯、请家教,也不能让他们认真地、安静地做事情。所以,做任何事情,专注都是成功的基础,不专注都是败事之主因。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这一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不能专注学习者要么小时候有多动倾向,要么受到过某位教师的负面评价,甚至是一次自尊心严重受伤的批评。导致孩子不能专注学习的触发点尽管多样,但有一点都是普遍的,那就是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教师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大约只能持续40分钟,儿童持续的时间相对更短,生活中有6%——7%的人想集中精力却没有办法。这种情况在儿童,特别是男孩中比较常见,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习惯特别重要。

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坐不住,浮躁,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不知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变得专注。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不要打断孩子。

假设你能这样做:给孩子的行为以尊重和理解,不随意打断孩子,一旦孩子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不得以任何理由去打断他们,哪怕即将要吃饭、即将要睡觉、即将要出门、即将要回家......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种专注的活动,孩子画画,我们把他视作画家在作画;孩子观察动植物,我们把他视作生物学家在研究;孩子在拆装玩具,我们把他视作工程师在工作;孩子在往水里扔不同的东西感受沉浮,我们把他视作科学家在做一项重大的实验。如果你真这么做,相信你一定会收获一个专注沉静的孩子。

下面节选自林怡老师的《让孩子天赋自由》书中的一篇文章,比较详细的列出了预防孩子注意力涣散的事项和对策,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如何判断孩子注意力是否集中?

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监管的注意。

有意注意:预设了目标,需要主观意志力去监督。

1、孩子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

2岁以下:以无意注意为主

2岁:约7分钟

3岁:9分钟

4岁:12分钟

5~6岁:15分钟

6岁以上:逐步由15分钟过渡到30分钟或更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注意力的品质也会提升,这就是孩子对新异事物如此敏感的原因。

2、孩子注意力能否集中,还取决于兴趣。

第一点的数值只是参考数值,不能一味套用。若孩子对某个事物没有兴趣,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会明显低于这个数值,甚至根本就不去注意。更何况,学前儿童一心多用的本领高强,往往可以同时关注几件事情,很容易让家长误以为他们是注意力涣散、甚至“多动”了。

家长不当做法,促使孩子注意力涣散

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即便那些被认定为专注力很差的孩子,在某些情形,如玩电子游戏时,也可以一玩几个小时。为什么孩子玩游戏如此专注,做别的事情就会三分钟热度,注意力涣散呢?问题出在父母身上。很多时候,父母不是在帮助孩子变得更专注,反而是在不自觉地促使他注意力更涣散:

1、当孩子玩得很专注的时候,家长干涉或打扰。

家长总要询问孩子:“你在干吗呢?”或者干涉他:“这个不能这么玩,你看,要这样!”有朋友或邻居来了,要求孩子打招呼,若孩子不予理睬,就扣帽子:“没礼貌!阿姨跟你说话呢,快回答阿姨!”还要一再地逗孩子玩。

2、为了省事,给孩子塞个手机或者iPad,让他自己玩。

电子产品玩多了,会降低孩子对其他活动或者事物的兴趣,他自然就会玩电子游戏很专注,做其他事情如坐针毡。

3、强求孩子专注地做我们认为对他成长有益的事。

如,要求孩子从头至尾完完整整读一本书,读书时不许跑来跑去,不许插嘴等。孩子活在当下,管不住自己,亲子之间就会形成对立关系,促使孩子建立起一个习惯性的反应模式——但凡我们要他做什么,他就时刻准备逃跑。

4、对孩子期望值太高,给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

不顾孩子发展水平,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专注的程度,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导致孩子越来越不专注。

5、陪伴孩子时心不在焉,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

孩子觉得父母在敷衍他,致使内心不安宁,没有心情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

活用6招,提升孩子专注力

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也不必过于着急。家长只要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更有益于发展其专注力的环境:

1、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心的家庭环境。

心安定了,孩子才会安心而享受地去做某些事情。否则,他只能惶恐地纠结于各种“不安心”因素,难以专注。

2、当孩子做某件事情很投入时,尽量不去打扰他。

避免关注过度孩子,以免孩子形成依赖,缺乏自主性。当没有人陪伴或者给孩子安排活动时,他就会内心惶恐,无所适从。

当不得不打断他的时候,走到他身边,蹲下来,对他说:“我看你好专注呀(顺便竖个大拇指)!对不起,现在我们……(陈述理由,告知后续的活动。)”如此,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他就不会因为被打断而闹情绪,内心就不会产生对抗的能量。他的心更安定,专注力自然就会发展得更好。

3、电子产品可以偶尔玩之,绝对不能当做电子保姆。

尽量陪伴孩子投入地玩游戏,参与他的游戏,引领他玩得更深入、更长久、更有创意。孩子自然可以将注意力更长时间地集中于某项活动。

4、当孩子痴迷于某项活动或某个事物时,顺应他的需求。

当孩子对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为他提供更多与之相关的资讯、材料、可能的相关活动,让他跟与其相关的事物关联,并帮助他横向或者纵向去拓展,发掘出更多有趣的元素,将探索的触角伸向更多可能的方向。

并且,孩子从中习得了经由一个点辐射或拓展的技巧,自然会更投入,在参与其他活动时也会以这种习惯性的模式,让它变得更丰富、更有趣味,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自然会更长。

5、当孩子能力达不到或貌似不专注时,学会等待。

没有什么比一颗安定的心更能给孩子以滋养的了。以一颗安定的心去滋养另一颗稚嫩的心,让他也趋于安定,孩子专注力的品质自然提升。

6、某些小游戏,也是拓展孩子专注力很好的练习。

如,将某个小物件放在手心里倒腾,猜最后在哪只手里。或者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关注某些事情,观察某些事物的变化,如季节、光影、色彩等的变化。引领孩子享受这一切,并且不给他压力,他的有意注意自然就会在这一类活动中获得发展。

专注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是一个需要刻意去训练的事情。有心,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需要一个“无知”的妈妈


某天,一位身为大学教师的朋友跟我聊起他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博士,朋友的妻子还是“海龟”,可儿子的成绩是班级倒数第一,他问我为什么,我说主要你的夫人太能干了。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认为我在指他夫人忙于事业,就说,没有,我老婆每天陪他写作业,就是每次不到五分钟,就火冒三丈,对着孩子大叫“你怎么这么笨!”。我说,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儿子的母亲太聪明了,他这么小怎么可能比他母亲聪明呢?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的……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

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

“而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几乎是永恒不变的。

1)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单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2)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儿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3)当孩子来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妈妈最好不要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么连这个字都不认识”。妈妈最好看了一眼后,说,哎呀,我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字典,好吗?几次之后妈妈就教会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时,孩子查完字典认识该字后会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后就养成查阅资料不依赖妈妈的习惯了。

4)当孩子来问妈妈问题时,妈妈绝不能表现得像在单位里那么聪明能干,装装“无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鼓励孩子动脑筋,去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者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借助于网络。妈妈不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答案都说出来,边说还边自得,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回避问妈妈问题变得很自卑。

5)当孩子告诉妈妈今天考试没考好时,妈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发火或脸色阴沉,孩子这时正紧张地观察着妈妈的脸色呢。所以,妈妈最好表现得没什么情绪变化,让孩子把卷子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儿。要是孩子已经明白了错在哪儿,妈妈也不必再纠缠。但最后要鼓励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试就不会错了。妈妈要是感到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就去卫生间洗把脸,照照镜子,做几个深呼吸。

6)当孩子在考试前或做什么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前表现出胆怯时,妈妈千万不能不以为然或训斥他胆小或表现得比他还紧张,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无法正常的发挥。这时,妈妈最好很轻松地对孩子说,不管你做得怎么样,爸爸妈妈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不要担心。这时,孩子心里会很有底气和自信,他会发挥得比平时更好。

7)假如孩子第二天要参加重要活动,当妈妈观察到孩子心事重重比较紧张时:妈妈最好当晚能在孩子床边陪他入睡,睡觉前跟他讲个故事或者和他一起阅读他喜欢的书籍,疏解他内心的压力,直至孩子睡着后再离开。

8)当孩子遭受失败或挫折时,妈妈要表现得坚强和绝不放弃,冷静地告诉孩子失败只代表一时,不代表孩子终生失败。不要孩子还没认为要放弃时妈妈首先就表现得没有什么希望。最差的就是用刻薄的语言挖苦他,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甚至新帐旧账一起算。这样的母亲教育下的孩子会极度自卑,甚至放弃自己本应美好的前途。

9)妈妈不要在孩子还没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时,就自以为是地抢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以“你必须……”、“你应该……”的语气命令孩子,以自己的观点来代表孩子的观点,而且要求孩子去执行。妈妈千万不能成为“专制”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妈妈和孩子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平等不是无原则),懂得互相尊重对方。

10)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最清楚孩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假如母亲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点,以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在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孩子内心会很受伤害,因为这个伤害来自于他最亲近的人。

11)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语言的数量。千万不要唠叨,事实上,最让孩子害怕的是母亲的沉默,所以,与其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个没完,不如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他所犯的错误所在或应该注意些什么,接下来,母亲的沉默肯定比继续说话更有用,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他虽然装得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实际上在观察母亲是否把所说的事当真。

12)总之,妈妈在家就是妈妈,不是职业女性。妈妈应该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关注到孩子内心的起伏变化,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呵护好孩子幼稚的情感,培养好孩子的性格。

假如希望自己孩子将来能够超越自己,那么,再能干的母亲,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表现得“无知”一点,表现得“笨”一点,表现得“迟钝”一点,表现得“和风细雨”一点,这样的话,孩子会很有成就感地感到他比他妈妈“有知”、“聪明”和“敏捷”,他觉得他每天都在超过妈妈,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超过了妈妈。

一个故事让孩子喜欢上动手


从小让孩子一起参与劳动,培养他自立的能力,有利于他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所以今天要孩子们讲一篇关于劳动的小故事,叫《蚂蚁和蝉》。

《蚂蚁和蝉》

夏天来了,蚂蚁在储备食物,蝉却在树上欢乐的唱歌,心里还偷偷嘲笑蚂蚁,不懂得生活的快乐。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蝉没有储备,非常饥饿,便向蚂蚁乞讨,请求它给几口粮食吃。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功夫储存食物。”蚂蚁又说:“如果你夏天忙着唱歌,那冬天就去跳舞吧!”

蝉因为没有得到食物,就在荒凉的冬天里饿死了。

虽然小朋友们不需要自己储存食物,但是对于哺育我们的爸爸妈妈来说,也是在为我们而努力工作和辛劳。如果小朋友平时肯帮他们做一点小事,给他们捶捶背,就是给他们最大的回报。杉杉妈的故事说完啦,小朋友们下期再见!

爸爸妈妈,我喜欢你们这样「吵架」


天下没有无分歧的家庭,夫妻争吵对于孩子而言,更是一种真实而又强烈的体验。

「妈妈,我好害怕……」

昨天晚上,我和老公第N次当着3岁的女儿吵架。

我扯着嗓子,把枕头扔向老公,女儿刚好从房间出来,恰巧看到爸爸推了我一把,我被身后的玩具绊倒了,一下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人仰马翻,360度大回环。

女儿吓坏了,紧紧地扶着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惊恐地看着我们。

我迅速爬起来,顾不得没有发挥完的唇枪舌战,把女儿带回房间,离开第一现场。女儿突然大哭,「妈妈,我好害怕,你要是摔死了怎么办?」

我以为她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争吵,为什么乱扔东西,为什么打架,结果3岁的女儿问的是这句。

我的心理防线一下子被击破,鼻子酸了眼圈红了,心中的委屈、难过、对孩子的愧疚全部倾泻出来。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从来不吵架」。生活习惯差异、思维方式、财务因素、隔代关系、育儿观念不一致、夫妻生活不和谐等等各种理由都会成为夫妻关系危机的导火索。

而育儿,就成了夫妻矛盾的主战场,很多中国妈妈最心寒的丧偶式的育儿,往往都是妈妈做多、管多、批评多;爸爸做少、陪少、成就少。

一言不合就容易引发全面战争,各自为阵,就像拔河,情绪的对峙很容易两败俱伤。

然而一边责备对方,一边用彼此的冲突来惩罚孩子,其实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

父母吵架,为何受伤的总是孩子?

一对夫妻,从最初连体婴一般相爱,再到走向冲突的独立个体,最终成为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的夫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每一步都伴随着彼此差异的磨合和冲突。

而生活中的一些沟通「陷阱」,特别容易导致激烈的争吵和对抗:

1.责备和问罪:(都是你的错)

2.谩骂:(你是不是脑子坏了)

3.威胁:(你再这样就离婚)

4.命令:(你必须听我的)

5.说教:(我懂得比你多……)

6.警告:(我最后告诉你一次)

7.控诉:(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

8.比较:(你看看别人家的老公)

9.讽刺挖苦:(就你这样的,还挑三拣四)

10.预言:(不听我的,你总有一天会后悔)

这些陷阱翻译过来就是:「我是对的」「我付出的更多」「我是为你好」,本质都是控制。

这些暴力语言不仅使得夫妻关系闹得更僵,到了孩子眼里,看到的双亲都是厮杀和博弈。

研究发现,父母激烈争吵容易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感受,对孩子影响深远:

1.父母吵架是因为我,引发错误归因;

2.最亲近的人激烈冲突,失去安全感和稳定感,不知所措;

3.情绪上的连锁反应,就像「踢猫效应」一般,负面情绪被持续传染、酝酿、升级,强烈的负面情绪又会引发应激反应,继而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

父母的暴力语言示范,会让孩子认为处理冲突和问题的方式就是谩骂、暴力沟通。

孩子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模仿,「暴力沟通」特别容易被孩子习得,即便是无意识状态下孩子也会容易采取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有时候创伤还会代际传递,孩子因为习惯了父母对争执的暴力沟通方式,日后容易在亲密关系和社交中变成施暴者或者受暴者。

当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那些年父母吵过的架,都进入了自己的灵魂。

孩子怕的不是父母吵架,而是不会「好好吵架」

很多人会问,是不是父母一定不能当着孩子面吵架?当然不是。

父母不吵架分两种:

一种是所有情绪和感受得到了和充分表达和合理沟通,不需要吵架。

另一种是,避免沟通,为了不吵架而不吵架。

第一种是真和谐,第二种是假和谐。

真和谐的父母一定是很好的情商教练,假和谐的父母无法真实表达自己,为了孩子而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情绪不是流动的。

孩子只能看到彼此的妥协,而看不到冲突化解和问题解决的过程,缺乏真实的「冲突体验机会」。

孩子长大以后,在社交中也不一定会很好地表达自己、应对冲突。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父母近十余年不说话,分房分餐,连家里老人出殡这样的大事都是靠别人传话,相互之间不仅零吵架,更是零交流。

这样的假和谐之下,家里的孩子社交都比较封闭,亲密关系也很有问题。

当夫妻遇到问题,不可避免地和另一半爆发争吵时,如果可以「非暴力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并且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反而是对孩子很好的情绪训练。

首先需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夫妻吵架很容易越吵越凶,深呼吸,暂停几分钟都是让情绪降温很好的缓冲办法。

其次,对事不对人,善用「我式」沟通法,说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抱怨。

再次,夫妻也需要亲子中的共情,换位思考,想想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冷静下来后,努力寻求解决办法。

「非暴力沟通」的底线是不对彼此进行谩骂、人生攻击,不恶语伤人。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太过激的言行,容易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评价。对于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比「我的爸爸/妈妈是个混蛋、坏人」更具破坏性了。

每对夫妻沟通模式不同,有人习惯热吵,有人喜欢冷战,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留一段时间让情绪平缓下来,然后再交流沟通彼此的想法、需求,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夫妻关系就像双人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处理问题的独特模式,然而都离不开真实的表达和彼此的和解。

「灾」后重建,重点是要「和好」

父母吵架后,最重要的工作,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和好的过程,并且真诚地告诉孩子事情的前因后果。

首先,向孩子解释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有冲突的,父母只是在某些事件上有分歧。

其次,坦言这次争吵是父母的事,与你无关,并不是因你而起。

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永远爱你。

如果孩子在父母争执后已经有强烈的情绪问题,甚至异常行为,有攻击性,可以通过安全的攻击性游戏帮助孩子宣泄情绪,比如打枕头、打沙袋等高强度游戏。

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重演现场,比如孩子当爸爸,玩具做妈妈,让孩子可以理解真实的冲突和情绪。

当然,通过讲绘本、玩画画、玩音乐、模拟角色演动画等表达方式也都可以帮助孩子梳理和宣泄自己的情绪感受。

其实,在一段「完美争吵」(冲突-和解-重建-修复)中,父母真实地呈现了自己在亲密关系、社会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孩子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父母是如何在冲突中走向合作的。

情绪的爆发、感受的表达、情绪的描述处理与控制、问题的沟通与解决.....可以说是最好的实战案例分析了。

尤其是父母通过对立走向和解的过程,让孩子也获得了这样的情绪经验。

在「完美争吵」或者「非暴力沟通」模式中的父母吵架,孩子会学习到情绪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好好说话,好好吵架,好好重建,在真实流动的情绪中,给孩子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

喜欢《一个孩子的自白:这样的妈妈再爱我,我都不会喜欢她!》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有这样一个孩子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有这样一个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今天做完早操,孩子们都排着队伍走回教室。 突然一双小脚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知道那是小伟的小脚丫。 他没有穿袜子,脚上的那双鞋子破了几个...
    2020-07-01 阅读全文
  • 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必将收获这样的孩子! 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必将收获这样的孩子!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忙碌一天,工作不顺心,心情烦躁,本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可看到不好好做作业,痴迷电视、游戏的孩子,气就不打一处来,积攒好久的火山于是…...
    2020-12-09 阅读全文
  • 你这样夸孩子,他就不会再努力!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多夸孩子,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理念当然没错,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夸什么、怎么夸其实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如果运用不得法,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一、孩子不能这样夸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动...
    2021-01-04 阅读全文
  • 这样培养一个专注沉静的孩子 我每年都带一个实验班,再带一个借读班。 上课时,我特别注意两个班的学生的群体性差异:实验班学生上课,大部分人都很专注。虽然他们专注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如有的喜欢自己思考、看书、动手做;有的喜欢和别人一...
    2021-04-03 阅读全文
  • “再喜欢我一点” 小凡,在我班的孩子中应该算是一位大哥哥了,但是他的表现却一点也不像个哥哥。他来园的时候有时依然哭得很凶,嘴里一遍遍地念叨“奶奶来接吗?奶奶来接吗?”集体活动的时候,他总是自得其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
    2021-11-20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有这样一个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今天做完早操,孩子们都排着队伍走回教室。 突然一双小脚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知道那是小伟的小脚丫。 他没有穿袜子,脚上的那双鞋子破了几个...

2020-07-01 阅读全文

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必将收获这样的孩子!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忙碌一天,工作不顺心,心情烦躁,本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可看到不好好做作业,痴迷电视、游戏的孩子,气就不打一处来,积攒好久的火山于是…...

2020-12-09 阅读全文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多夸孩子,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理念当然没错,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夸什么、怎么夸其实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如果运用不得法,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一、孩子不能这样夸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动...

2021-01-04 阅读全文

我每年都带一个实验班,再带一个借读班。 上课时,我特别注意两个班的学生的群体性差异:实验班学生上课,大部分人都很专注。虽然他们专注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如有的喜欢自己思考、看书、动手做;有的喜欢和别人一...

2021-04-03 阅读全文

小凡,在我班的孩子中应该算是一位大哥哥了,但是他的表现却一点也不像个哥哥。他来园的时候有时依然哭得很凶,嘴里一遍遍地念叨“奶奶来接吗?奶奶来接吗?”集体活动的时候,他总是自得其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

2021-11-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