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你总是催孩子努力读书,却忘记了自我成长

发布时间:2020-12-23

幼儿成长故事。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你总是催孩子努力读书,却忘记了自我成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家长们,你们是否总在催促孩子读书,却忘了自身的成长?又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总处在焦虑的位置上呢?下面,我们快来看一看原因吧!

1、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2、“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四十岁左右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wWW.yjS21.cOM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3、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父母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4、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你无意的一句话,却伤了孩子多年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帖子:有没有小时候,你爸妈以为你小不懂事,在你面前无意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而因为这句话,这件事,你却记了一辈子?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贴子,却有42页的回复。每个网友的回复,背后都是曾经受伤过的心灵的悸动!

经常有父母纳闷:为何我们为孩子做了这么多,孩子也听话,懂事,但就是跟我们不亲?

——有时候,可能是我们对孩子说话方式、无意中的小举动伤了孩子的心,而等这样的伤害攒够了,孩子就会离开了。

建立与孩子的信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摧毁孩子的信任则易如反掌!

我们都以为孩子太小,不经世事。有时候,不经意会对孩子耍一个很难看的脸色,说一句很难听的话,其实每一句话,每一个粗暴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孩子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这些创伤虽然暂时过去了,但它们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像放电影般成为孩子一生的梦魇。

所以,我们父母要注意平时与孩子说话、做事的方式,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他们不懂事儿,很可能你一时的言语和行为,都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一辈子的影响。之后,无论你怎么去弥补,孩子总会想起你以前的样子,和你再也亲近不起来了。

有些伤害和失望,是长期积累的!现在的孩子从来不缺爱,他们缺的是一个真正懂的如何给他们爱的父母。希望所有的父母都以此为鉴,不要等到孩子再也不需要你的时候才后悔!

及时沟通 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


昨天中午吃过午饭,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学游泳了!”我感到非常奇怪,就问她:“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女儿说:“我星期五在学校里不小心摔了一跤,现在脚有点痛。”我总感觉孩子这次突然说不想去学游泳,还是有其他原因的,因为昨天接女儿从游泳馆出来,我就看到她有点不开心。吃过晚饭后,我对女儿说:“恬恬,妈妈想和你聊聊天好吗?妈妈说过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对妈妈讲,妈妈会帮助你一起解决的!”在我的再三引导下,女儿终于开口说道:“妈妈,今天在学仰泳时,我肚子有点疼,所以速度有点慢,教练说我不认真,还让我站到一边好好练习仰泳的动作。”女儿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我安慰她说:“教练可能看到你的动作没做好,有点着急吧,如果你没有把动作做到位,教练提出来,你认真改正就可以了,我们不怕做错,只要有错误及时改正就是好孩子。”

我大约和女儿聊了半个小时,小丫头好像还没有解开心中那个结,我接着打电话找到教练,我把以上的情况如实说了一下,教练听后说让恬恬接电话,我在一旁听到教练说:“恬恬平时动作做得很好,虽然年龄小,有时还能赛过xxx,今天就一次动作做得不到位没关系,以后注意就可以了,恬恬还是很棒的!”女儿听了直点头。通完电话后我让女儿看会课外书后睡觉,可小丫头睡觉前还是说最好明天不要去游泳了。我对她说:“这件事情已经解决了呀,教练不是在电话里夸你平时的表现很棒呀!你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女儿说:“妈妈,我担心教练不喜欢我!”我说:“不会的,只要你努力做好教练教你的每一个动作,你一定会游得很棒的,教练怎么会不喜欢你呢!明天是周末,妈妈陪你去训练好吗?”女儿听了终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甜甜地进入了梦乡。今天,我兑现我的诺言,陪女儿在游泳馆里训练,看她情绪还算不错,游得也很卖力,我终于松了一空气,两个多小时的训练,女儿一直在我鼓励的目光下,认真地练习着每一种游泳姿势,训练结束时还得到了教练奖励的迪斯尼水杯,恬恬活蹦乱跳地走出了游泳馆,我知道明天她会更有精神地来参加训练。我非常感谢教练,我也非常希望在我们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让女儿继续将每天的游泳训练进行下去。

通过这种事情我感觉到:适当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女儿是个很敏感的孩子,很在意老师及小朋友们对她的看法,不能听到任何批评声,如果不正确引导,让孩子正确对待受批评一事,现在正读大班的她升入小学后孩子会受到更严重的打击。所以我觉得和孩子及时沟通很重要,即使是对更小的孩子,谈话也能帮我们了解解孩子心理想法,以让我们知己知彼,解决孩子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是一块“宝”,是全家的“宠儿”,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和保护,事事包办,越是这样,我们的孩子在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勇气越少。每个孩子都有不稳定的情绪反应,及时和家长、老师沟通,用正确的方法引导,让我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

为什么你懂那么多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为什么道理你都懂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1.你懂的是术,不是道

你知道怎么催孩子快去睡觉;知道孩子哭的时候,赶紧抱起来;你知道孩子想吃零食,不想给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约定下次再吃......

这些你都懂,都是在育儿文章里看到的,记下来,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一用。

你不知道这一切背后隐藏的,都是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其实你也知道,应该爱孩子,尊重孩子,那些文章里都讲了,你也读了,但内心焦躁的时候,觉得自己没过好这一生的时候,你就做不到了。

你就爆发了,用发脾气,威胁,歇斯底里,各种花样向孩子展示内心的脆弱,360度展示你应付这个世界的的捉襟见肘。

你懂得再多的术,也掩盖不了你不懂道的事实。

孩子面对这样反复无常,阴晴不定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必然是风雨飘摇的,他们的情绪,也是不安惶恐的。

一个不安惶恐,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怎能处处表现得如你所愿,让你满意?如此一来,“道理”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就很正常了。

2.你不是孩子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

自己都没做好,怎么让孩子信服呢?

我们很多爸爸妈妈,热衷于给孩子讲很多道理,但这就像一个只会弹棉花的人,非得拉住咱给咱讲拉小提琴的窍门,爸爸妈妈们也不愿意听啊。

所以,当爸爸妈妈做不到孩子的榜样,却希望带好孩子,就很难了。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都要获得物质上的成功,才能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向孩子展示的,可以是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心态和态度。

孩子看到父母这样的态度,一样会受感染,他们会自己努力,寻找通往优秀的道路,这样的爸爸妈妈,一样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

3.你不会活学活用

说一句大白话,道理你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是因为你做人不灵活。聪明的父母,情商高的父母都知道,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流动的,道理要用到恰当的地方才行,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和砒霜差不多。

看到别人说要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你就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成绩不好,考差了,你告诉孩子没关系,你要接纳孩子啊,孩子想爸爸妈妈都不在乎,说没关系了,那就真的没关系,不在乎,干脆再也不努力了,你不知道聪明的父母是怎样接纳孩子的,他们会告诉孩子,没关系,不管你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但是爸爸妈妈知道,你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如果你学习上需要帮助,告诉爸爸妈妈就行。

这样才是情商高父母的正确姿势,既给了孩子满满的,流动的爱意,又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

就是因为情商高,人家随心所欲,随便打出来就是一套堪称教育孩子教科书的标准组合拳。

和这样高情商的父母比起来,我们能不捉襟见肘么?

说白了,带孩子是一生最重要的试卷,考的是父母的领悟力,格局、做人的灵活度和学识。

孩子虽然重要,到底也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就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还是一部分。

爸爸妈妈们努力吧,当我们不为自己的人生迷惘的时候,孩子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读书让孩子的品质成长了


“爸爸,该给我读故事了。”

“今天我们看那本书呀?”

“《宇宙十万个为什么》!”

“好的。我们今天从金星开始吧。”

听着他们的一问一答,我总是很识趣的退出孩子的房间。接着,父子间的交流随着书本的内容开始了……

每天晚上这个时间,是他们父子亲密共处的时间。也是我们全家人的学习时间。孩子这个时候总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两人往往是穷于应付,不得不求助于电脑——孩子的提醒。

孩子的兴趣是逐渐形成的。他从小哥哥哪里了解了三国的故事,在那时我们是从网上让他从亲宝儿歌里完整的了解了《三国演义》的全集(儿童动画版),他可以一字不差的给我们绘声绘色的复述整个故事。正巧老师让我们给孩子准备圣诞礼物,我们就买了注音版的《三国》及一本少儿版的《青少年科学百科全书》。正是这两本书,让孩子爱不释手,开始了我们全家的阅读。

提起“读书”,我们真的是要感谢老师的引导。孩子在读书中学到很多:交往的礼仪、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以及他感兴趣的地理,植物知识。

记得读到了陨石撞击地球的那一章时,他突发奇想的问我要了一个大盒子,我们不明白他的意图。他神秘的说要做实验。看看撞击的力量有多大!他的爸爸也鼓励他实践。

亚马逊河流域的食人树让孩子着实的吓了一跳。他那几天看到树木或笼状花草,就问这是不是也能吃人的?他还能不能到外面去玩?中国有没有食人树?猪笼草在那个地方最多?看着忧心忡忡的孩子,我只好用自己那些半吊子的知识为他开导:居住区是不会种有危险的植物的,现在人为的破坏很大,食人树等种类也不多见了。热带的人才有机会看到的。等到他大了,也可以亲自去看看。好在CCTV10也有介绍这类内容的,我就把他拉到电视机前一起了解食人树及猪笼草,受益匪浅。母亲节的前一天,我们一家没有读书。在散步时,孩子说:“妈妈,我有点小郁闷。”我差点失声大笑,“为什么呀?”“前几天,我们男生女生一起比赛。女生6分了,我们男生才3分。”“很正常啊,女孩子稳定性好嘛。男生好动的。”“不是的,妈妈。是黄玉衡比赛时,洋洋推他打闹,黄玉衡就站不稳,输了比赛。洋洋也是一样输了。我就说洋洋不该这样,本来应该我们赢的。洋洋就伤心的哭了,黄玉衡看洋洋哭的太伤心了,他也哭了。我不是想让他们哭的,我想让男生赢的。看他们哭我也难过。我就有点郁闷呢。”我听了孩子的话,感到孩子的心理也是脆弱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我就问他还记得我们的手工书《猎人海力布》他通过那块能听懂鸟类语言的灵石,了解到洪水就要爆发的消息,不顾自己在泄露天机后就会变成石头的后果向村民们报告了消息。虽然他变成了石头,但大家却世代记住了他……我开始小心翼翼的分析:你批评他们的想法是好的,你想让大家赢。但是你不应该批评,要在比赛时说:加油,你赢了,我们就能赢了。他们一急,就不会打闹了。也就不用哭了。其实他们哭,也是因为没有赢,不是因为你的几句话。好朋友不会因为几句话就会变成坏朋友的。真的。看着孩子的似懂非懂,我们做父母的只能期待以后的书本中能有机会再探讨这类问题。我真心的说:孩子,小朋友们是把你的话放在心理了。他们知道应该努力的。不要多想了。不用郁闷的。他眨眨眼睛说:妈妈,你把我放在那里呢?我拍拍他,认真的说:孩子,妈妈把你放在心里呢。他拉拉我的衣服,示意我蹲下来。当我和他平视的时候,他很肯定的说:妈妈,我把你们放在心窝里!一时间,我很感动。感谢老师让小朋友们买了绘本。是那本《我对你的爱有多远》让我的孩子知道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年轻父母,你焦虑孩子成长吗?


于杭(化名)的工作很忙碌,她查了一周的行程表,只能拨出一个午饭的时间接受采访。这样的工作强度到了周末也不停歇,自动转为育儿频道。周六早上要带着4岁的孩子从北京的西四环开车到东三环外上雅马哈音乐课,中午在车上睡一个半小时的午觉,下午继续上美吉姆的运动课和艺术课,如果是不上艺术课的下午,孩子就要去上范阳画室的绘画课。周日上午要学一个小时的太极拳,下午全家到郊区租种的农场种地。虽然于杭自己也认为周末的早教课程在所有参加早教的孩子里面算多的了,可是她并不认为这是盲目。她告诉记者,孩子周末的繁忙行程,是根据“自己经济情况和孩子的接受情况综合判断”。

育儿焦虑的源头是亲子之爱。在近代,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和市场专业分工的细化,各种针对孩子能力开发的市场产品多样化,给亲子之爱增添了新的内容:培养理想化的完美孩子。当这个伴随着家庭经济能力的增强,被商业力量催生出的豪迈理想,与生育低潮导致的“一孩家庭”结合时,亲子之爱的负面效应被放大了。在商业力量和生育低潮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一代过度焦虑的父母。

“独一代”和“独二代”同堂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它创造了减少相当于一个欧洲人口的控制奇迹,也创造了1。6亿左右的独生子女。至今对这一生育政策的社会评价,多集中在新生儿减少造成的人口红利降低、社会结构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等经济、社会问题,但如果结合成熟工业社会的心理学研究,可能会发现,当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成为父母时,他们所经历过的育儿模式,会对他们今日的育儿心理产生强大的影响。

国家人口计生委前主任张维庆曾表示,“十一五”时期(2006到2010年)中国面临着第四次生育高峰。这一次婴儿潮从2005年开始,大约将到2015年后结束。相比前几次婴儿潮,这一轮新生儿高峰在绝对数值上并不引人注目,但特殊之处在于,父母大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出生,这正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起点。这意味着,中国的家庭结构中,第一次普遍出现了两代独生子女同处一室的局面。

在父母的保护下,几乎未经风浪的“独一代”们,因为育儿,要经历一个严重的经济危机的考验。根据中国社科院2009年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除了香港澳门外,白领收入最高的内地城市是上海:5550元/月,北京白领的平均收入为5200元/月。在CPI指数连年上涨的情况下,白领的平均月工资仅比2007年上涨200元左右。我们姑且以这个不太准确的平均数据作为基础,来计算一下育儿在这些年轻白领父母的家庭开支中占据的比例。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青年研究》曾刊发了著名社会学家徐安琪的《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报告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的子女的总成本达到49万元――这可以说,抚养子女的总经济成本是惊人的。但是这个成本计算却被舆论认为低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养儿成本,如果算上孕产期的支出以及从孩子孕育到成长过程中父母因孩子误工、减少流动、升迁等自身发展损失的间接经济成本,孩子成年前的总成本估计要达100万元。一个数据经常被用于描述改革开放的成果――我国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36。7%。但对一个生活在北京或上海的白领家庭,一个孩子的增加,每个月单奶粉费就要达到上千元,可以立刻让我们在恩格尔系数上的社会进步消弭于无形。

不管是从育儿的经济成本,还是从和上一辈的感情联系来看,让老年人帮助育儿都成为城市白领普遍采纳的一种方式。按照一项在线数据的调查,尤其在北京上海这样消费成本居高不下的超大型城市,老年人帮助育儿的家庭占到70%~80%。

三代同堂,其中两代都是独生子女,这是中国目前比较特殊的家庭结构。从好的方面看,两代人共同养育孩子,这有助于育儿的安全和健康,以及整个家庭财富的增长。但这种模式在积累两代人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两代人的焦虑――它们将共同作用到对同一个孩子的养育过程中。

紧缺之困

“独一代”的父母,和“独二代”的孩子之间相差了约30年。在这30年间,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资源的种类与分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生产,喂养,上幼儿园,上小学……看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育儿链条,但如果再循着传统的路径走,会发现意想不到的阻力。

孙杨是北京人,受过高等教育,在一家颇有声誉的传媒公司上班,不是举目无亲、全无资源,但当她从2010年开始怀孕后,她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焦虑感。

孙杨和丈夫遭遇了育儿链条上第一环的资源短缺。以协和医院为例,“产科只有一、三、五开诊,而且每天只有5个号”。孙杨的丈夫马宇驰对记者说。资源的绝对短缺,还在网上催生了协和医院产科挂号攻略这类信息指南。“那些早就等在大厅的人是前一天晚上医院下班后就去排队的,每人按先后顺序给一个排队的号,然后不能回家睡觉,因为整晚隔些时候就会有人出来点名,不在的人就被划掉了。像马宇驰那样第二天早上才去的,不管多早都是连进大厅的资格都没有。”孙杨对记者说。马宇驰为此开了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微博,他说:“我觉得我们就是现在最典型的父母,城市里长大的‘80后’、独生子女、有一份收入还可以的稳定工作,如果我们生孩子都这么难,北京城里那么多外来打工的,可怎么办?我开一个微博是想跟朋友们交流、分享我的心情,也想记录整个生命诞生的过程。”

如果把育儿焦虑症的爆发点分为几个阶段,生育难不过是第一个门槛。婴儿潮通常被用来解释――70年代生人的平均生育年龄推后,导致与“80后”的生育高峰出现了重叠。但这种解释可能夸大了生理上的不可抗因素,而掩盖了我们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实际上,产科挂号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的产科大夫严重短缺。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王琪告诉记者,作为医疗纠纷的重灾区,产科工作辛苦,风险较大,而待遇却很低。产科医生24小时接诊,夜里常被叫起,精神长期紧张,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导致产科医生流失严重。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产科床位不足40张,有些甚至与外科共用手术室。由于高级人才短缺,很多医院产科缺乏处理疑难杂症的经验,不愿接收危重病人。于是,大量产妇集聚专科医院,出现了就医难。

相似的情况出现在育儿链条的下一环。2007至2009年,北京市的新生儿有41。575万人。他们将从2010年开始陆续进入幼儿园。而从2009年北京市合法幼儿园的在园人数看,北京能提供的幼儿园学位数约为24。8万人。这意味着,北京的幼儿园学位缺口,约为17万名。当然,在已经市场化的学前教育领域,选择收费在5000元以上的高档幼儿园,可能会让竞争减少,但会遭遇到老一辈父母生活经验的质疑。要知道,在他们养育“独一代”的80年代,正是计划经济下公共资源的巅峰期。街道幼儿园、机关幼儿园、企业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各种形式和主体的学前教育琳琅满目。从全国范围看,80年代光街道幼儿园就有10万所(这一数据在2007年变为2万所),而且收费低廉。一个学期的学费两块钱,这是让上一辈父母念念不忘的收费标准。如果选择众多正规体系外的“山寨”幼儿园或者家托,在食品安全与治安问题频发的今天,体制内有监管的尚不可靠,体制外的更难以信任――谁来为你孩子的安全负责?

这是中国育儿焦虑症的核心。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最重要的上升通道,但如果循着上一代的既有路径,却要遭遇即便拿钱也难以解决的激烈竞争。

选择之难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育儿的必需品,中国的年轻父母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困境,那在育儿的副产品上,他们面临的则是选择太多的焦虑。

一句有关育儿深入人心的说法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合“独一代”的成长史,这句话足以成为鞭策新一代父母的警世恒言。70年代人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在竞争中长大并在竞争中持续前行,他们承受的压力,是以前年代的人所无法相比的。虽然每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都会认同,孩子不应该成为标榜的工具,但如果孩子的竞争力就是父母文化程度和教育力量,以及对孩子负责程度的竞争,那么把孩子当成自己一件伟大的作品互相炫耀攀比,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70后”“80后”的父母大多经历了自己父母望子成龙、考试激烈竞争的少年时代,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被应试教育和功利性学习所压迫,极力强调培养的是孩子们基本素质和能力,可这些基本素质又包括绘画、音乐、体育等许多方面十八般武艺。于杭觉得,自己和丈夫都是体制内的人,体制内有体制内的好处,但是她希望自己的宝宝将来除了工作有自己喜欢的领域,还能自由度大一些,而这些都是以这些课程所培养的素质为基础的,这又是另外一种望子成龙。

陪孩子耽误了你的时间,然而你却耽误了孩子一生


父母常常忙碌于工作,因此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但是,无论怎么忙碌,孩子的成长都不能重来一次,父母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满满地表达出来。

家长是什么?一种称呼?一种天生的权力?是的,但......家长更是一种职业!

你以为在陪孩子,孩子却发现手机抢了他们的爸爸妈妈!

别以为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边上就是陪孩子了。

也不要以为你开着电脑玩着,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子。

陪孩子耽误了你的时间,你却耽误了孩子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

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谁更重要?

答案是都很重要。

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

每天给孩子15分钟,你都做不到?

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品质关系的建立,需要每天专注的陪伴孩子15分钟。所谓高品质的陪伴,就是在 陪伴孩子的时候,父亲或母亲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动,心无旁骛没有跑神,没有想着工作,没有想着压力;固然这些都存在。

陪伴:寻找一起做的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或打球;

可以是一起听段音乐唱唱歌;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讲解大自然的知识。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观察小动物、小花儿、小草树木。

陪伴:倾听+身体接触

接触可以是不加评判、没有指责、没有轻视、没有打击、没有打断。只是很单纯、很欣赏、很专注、很幸福的,静静聆地听孩子诉说。在聆听的过程中,父母可 以有的是:嗯、哦、哇、是哦、然后呢?还有呢?接下来呢?等回应。在陪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的小 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拥抱孩子等等。还有,很欣赏的眼神也很重要。方法还有很多,而最关键的就是:在那个片刻为人父母的你是否是——全身心的同在。

无论你是否相信,家长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

家长这种“职业”的特点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也许你事业有成,但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无论儿女,孩子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孩子的成长教育,你只有一次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手机可以50年如一日陪你,和孩子和亲昵时光却会一去不复返

送给父母的话:请把手机放一边,如果我们现在35岁,如果我们一直到80岁,我们还有45年的时间可以和手机在一起;只要我们拿起它,它随时在我们身边;听我们召唤.....

如果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如果他们长到13岁、16岁、18岁,你就会发现:他们就会渐渐地越来越需要自己的空间;他们不再“纠缠你”;不再会“无理取 闹”地让你陪他;不再会像小时候一样扎到你怀里撒娇;不再会拉你在床头,不再会像儿时一样央求你讲个故事陪他入眠;你会发现:在孩子身上,很多和你最亲昵 的时光,一旦错过了,就再也不回来......

喜欢《你总是催孩子努力读书,却忘记了自我成长》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成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致父母: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你却总是在缺席 致父母: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你却总是在缺席 每个父母都想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想了解孩子每天遇到了什么新鲜事,想了解孩子每天为什么伤心或是难过。父母也想赚更多的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让孩子接...
    2020-09-30 阅读全文
  • 让孩子体会自我的成长 “过了一个寒假,我们小朋友和上学期比有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纷纷举手“长高了”“衣服变短了”“长胖了”。“去找一个你的好朋友,仔细比一比,会有什么发现?”听清楚了老师的要求后,孩子们马上找到了自己的...
    2021-01-18 阅读全文
  • 你无意的一句话,却伤了孩子多年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帖子:有没有小时候,你爸妈以为你小不懂事,在你面前无意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而因为这句话,这件事,你却记了一辈子?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贴子,却有42页的回复。每个网友的回复,背后都是...
    2021-02-22 阅读全文
  • 及时沟通 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 昨天中午吃过午饭,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学游泳了!”我感到非常奇怪,就问她:“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女儿说:“我星期五在学校里不小心摔了一跤,现在脚有点痛。”我总感觉孩子这次突然说不想去...
    2020-08-26 阅读全文
  • 为什么你懂那么多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为什么道理你都懂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1.你懂的是术,不是道 你知道怎么催孩子快去睡觉;知道孩子哭的时候,赶紧抱起来;你知道孩子想吃零食,不想给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约定下次再吃...... 这些你都懂,都是...
    2020-12-31 阅读全文

致父母: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而你却总是在缺席 每个父母都想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想了解孩子每天遇到了什么新鲜事,想了解孩子每天为什么伤心或是难过。父母也想赚更多的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让孩子接...

2020-09-30 阅读全文

“过了一个寒假,我们小朋友和上学期比有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纷纷举手“长高了”“衣服变短了”“长胖了”。“去找一个你的好朋友,仔细比一比,会有什么发现?”听清楚了老师的要求后,孩子们马上找到了自己的...

2021-01-18 阅读全文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帖子:有没有小时候,你爸妈以为你小不懂事,在你面前无意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而因为这句话,这件事,你却记了一辈子?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贴子,却有42页的回复。每个网友的回复,背后都是...

2021-02-22 阅读全文

昨天中午吃过午饭,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学游泳了!”我感到非常奇怪,就问她:“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女儿说:“我星期五在学校里不小心摔了一跤,现在脚有点痛。”我总感觉孩子这次突然说不想去...

2020-08-26 阅读全文

为什么道理你都懂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1.你懂的是术,不是道 你知道怎么催孩子快去睡觉;知道孩子哭的时候,赶紧抱起来;你知道孩子想吃零食,不想给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约定下次再吃...... 这些你都懂,都是...

2020-12-3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