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我们的幼儿园活动方案。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请珍爱我们的男孩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男孩子在6-12岁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课做小动作、说话、爱动、注意力不集中、字写的差、背课文难,喜欢看漫画书,爱看电视,爱上网玩游戏等等。老师和家长都采取了各种严厉的措施,但都是收效甚微。

有的家长说孩子的这些行为怎么就在我们的严格教育下反而更严重了呢?

有一个家长讲:

她的儿子上课违反纪律,老师就叫家长,回到家爸爸就骂他或者打他。这个孩子不但没有改正错误的行为,在课堂上更是大声说话,戳戳这个同学,动动那个同学,搞的他周边的同学都受影响。

老师就再叫家长,儿子就再次挨打。有一次,爸爸又要打他的时候,儿子冲进厨房,拿起菜刀要砍他爸爸。这个孩子只有8岁。

我看到一篇帖子,是这样说的

第一名是女孩子,班长是女孩子,

团支书是女孩子,学委是女孩子,

语文与英语科代表是女孩子,

乖巧听话的是女孩子,

懂事体贴的是女孩子,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是女孩子,

课后认真作业的是女孩子,

试卷干净整洁的是女孩子,

计算准确无误的是女孩子,

单词默写全对的是女孩子,

英语发音清晰的是女孩子,

作文被老师拿出来诵读的是女孩子,

阅读理解透彻的是女孩子,

暗暗较劲互拼成绩的是女孩子。

成绩倒数的是男孩子,

不屑做班干部的是男子,

上课趴着睡觉东倒西歪的是男孩子,

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却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是男孩子,

老师出错大声质疑不给老师一点面子的是男孩子,

单词默写全错的是男孩子,

口语训练沉默是金的是男孩子,

作文分低的是男孩子,

做阅读不看文章提笔就做的是男孩子,

计算频频出错的是男孩子,

拿着相互喜欢的游戏与球队较劲的是男孩子。

充分表现了目前学校“阴盛阳衰”的现象。(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中的少年仔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当是以男孩为主的,男孩是否强大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我们女孩子的切身利益呀,我们那么多优秀的女孩到了婚嫁的年龄都在感叹“我心目中的男子汉到哪里去了,难道这不是一种悲剧吗?)

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的男孩究竟怎么了?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这是由于我们不了解我们的男孩,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科学研究证明:男孩女孩是不一样的。

近30年来,一门全新的科学------性别科学正在崭露头角,对性别如何影响男孩女孩的问题,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35个发达国家研究的结果显示,男孩与女孩的大脑之间差别至少有100多处。以下几项和我们家长经常问的问题有关:

(一)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较多,流经小脑的血量更多。

多巴胺可增加冲动和冒险行为的概率。而小脑是控制行为和身体行动的。流经小脑的血流量多,小脑就比较活跃,所以男孩就爱动。这些因素是导致男孩在静坐和久坐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总体上不如女孩。男孩更有可能从肢体运动中学习。

(二)男孩的胼胝体(连接两个半球的纤维素)与女孩的体积不同。

女孩的胼胝体能容许两个大脑半球间进行更多的交叉信息处理,可以同时同质量地完成多项任务。而男孩同时只能做一件事。

比如:男孩在玩的时候或者做别的事情的时候,老师、家长叫他,他就像没有长耳朵似。很多男孩为此遭到老师和家长的训斥。

我儿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我经常是大吼一声:“你听到没有?你没有长耳朵呀?”心情不好的时候给他一脚或一巴掌。儿子经常被吓的一机灵。现在我已经把儿子训练成:我一叫他,他赶快回答:“妈妈我知道了,”但是一个很惨痛的代价是:我打扰了儿子,破坏了他注意力的形成。

(三)颞叶中的神经连接不同。

女孩在颞叶中拥有更强大的神经连接,促进了更多复杂的感知记忆的存储,以及更好的听力,所以女孩对声音的语调特别敏感。

而男孩则较少听到回响在耳畔的声音,特别是当声音以语言的形式出现时更是如此。

所以用听课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时候,男孩就没有女孩的效果好。

男孩需要更多的触觉型的体验,以便激发大脑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那种动手又动脑的学习方式就比较适合男孩。

(四)男孩与女孩大脑中的海马(大脑中的一个记忆存储区)的工作方式也不同。

男孩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记住课堂上讲的内容,特别是写出来的文字内容。这就是背课文对男孩是件困难的事一个原因。

但是,因为男孩的海马更偏爱序列,在记忆大量序列和层次分类(如:要点、子要点、子子要点等)的信息时就非常成功!如,很多男孩写作文,经常是:一什么什么,二是什么什么,三怎么样怎么样......跟写总结似的。这就是男孩的特点。

(五)男孩的额叶没有女孩活跃也没有女孩发育的早。

所以,男孩容易作出冲动的决定。这种冲动,会使男孩在进行户外独立学习时效果更好。而我们是让很多孩子在一个狭小的教室里固定在座位上学习,男孩的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六)女孩大脑中主要的语言中心,发育得更早更发达。

女孩还拥有更多的雌激素和后叶催产素(这些化学物质直接影响语言的使用)。男孩则具有更多的睾丸激素(一种与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的激素)与后叶加压素(与地盘性和等级制度相关)。

由于血液中的后叶催产素含量较少,大脑对语言的重视度不高,导致男孩在静坐或谈话时的学习效果不佳,这种学习方式自然也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的脑中学习那个键,常常通过行为反应、等级竞争和攻击性培养起来的。)

(七)在完成任务的休息时间,男孩的大脑会进入一种“睡眠状态”,使自己恢复、补充能量后为完成下一个任务做好准备。

这种对男性大脑的活动至关重要的睡眠状态很可能在教室里酿成大祸。

大部分未完成作业、在课堂上停止做笔记或睡觉,或者以摆弄铅笔(做小动作)或坐立不安等方式进行自我刺激的学生都是男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清醒以便继续学习。

看来我们都错怪了我们的男孩,总以为他们是故意违纪的。

(八)男孩的大脑处理血流的总量较女孩少15%。

这种结构不利于同时进行多项任务的学习。因此男孩在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任务时成绩很好,此时深度学习在发挥作用。

如果非常频繁地变换任务,他们的表现就不佳。大脑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的过度刺激的主要反应是挫折感,因此,男孩在课堂上容易发生更多的违纪问题。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学校的教育有深度学习的时间吗?有深度学习的方法吗?

(九)男孩主要的荷尔蒙是睾丸激素

睾丸激素在中学和高中期间达到很高的水平。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每天通过大脑接受5—7次该种激素的刺激。

睾丸激素可以提高男孩空间运动知觉的发育和右侧大脑中心的应用。男孩拥有的睾丸激素比女孩高20倍。

所以毫无疑问,处于青春期的男孩的大脑和女孩是不同的。

(十)女孩在阅读和写作上平均比男孩超前1---1.5年。

这一距离从童年早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很多男孩的大脑天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那些强调阅读、写作、复杂的组词造句的教学方式,尽管这些技能是所有文化不可缺的。

与男孩相比,女孩大脑中有更多范围的区域专门负责语言功能、感知记忆、静坐、倾听、语调和神经交叉串话,因而复杂的阅读和写作对她们而言显得比较容易。但对男孩而言就成为比较困难的事情。

(十一)从人类历史的遗传来看,由于男性主要从事狩猎活动。

因而他们需要培养出一种更具空间—运动知觉能力的大脑。他们需要良好的视觉,但又不需要像负责生儿育女的女性那样具有特别精细敏感的感知能力。

男孩的大脑是及其兴奋的。与女孩大脑相比,血液更多地流过脑干。因此更适合身体运动,但不适合语言的导入与输出。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男性通过狩猎等空间---机械运动原理、经济和贸易上的数字往来、发明与创造中涉及到的科学原理进行有机的自我发展。

大多数男孩喜欢读:

1.充满空间,如运动知觉活动的书。

2.技术或机械类的书,如科技类的书。

3.图解或视觉类的书,如漫画书。

只有当男孩进入大学时,他们的大脑发育趋于完成,这种现象才会消失。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儿子喜欢读书,就不要把你开的书单强加给你的儿子。

总之,男孩们在一时冲动惹出麻烦或做错事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为男子汉,成为律师、医生、运动员、飞行员、公司经理人等等,推动人类社会的改革与创新。

研究得出结论:

不是男孩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男孩天性中许多关键要素不适合目前的传统教育。

研究人员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继续努力改变我们的男孩,还是应当改变现行的教育体系?”他们可以这样问,我们这样问似乎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继续改变我们的男孩,还是改变我们的家庭教育?”

在学校里,男孩的天性没有得到承认。他们被迫放弃自己的视觉和空间技能、运动技能,随着时间的流逝,男孩们变的“安分守纪”了,但他们的特殊天赋也终于被钝化或扼杀了。

很多男孩由于淘气、违纪和学习原因被勒令“请家长”。而家长呢,回家后就气急败坏地把儿子“修理”一顿,谁都没有意识到男孩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原因,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正在伤害着我们的男孩。

我想问大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

我们至少可以改善我们的家庭教育。

给男孩成长的空间:

男孩需要成长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学习的空间和心灵的空间。

我们家长要给儿子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自由多一点,给男孩“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

如果能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男孩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感恩节写给男孩子的妈妈们


每天清晨,树熊都是在我温柔的歌声中醒来:

You are my sunshine,my only sunshine…

昨天回家把xes的排名拿给他看,树熊极度沮丧。这是我预料中的:

我把抽空打出的试卷答案拿出来,让他坐在我身边,一只手搭在他的肩上,别看这一小小的动作,他心中的压力就会释怀许多。

我指出:奥数靠你自己学习了一年有半,妈妈没有旁听,没有做提纲携领的归纳工作。在15道题中,5分题全对,说明你的细心,能拿的分不丢。这是你最大的优势。7分的题做多了三道,8分的一道。我很满意,奥数学到这种程度,OK!

树熊眼中有了光彩。

英语是他的强项,我说,树熊你在第二根柱子上爬着。没关系。你在学习语言时,有一半的时间是对他们的文化在发生兴趣,你边学边查,你了解了很多很多。

十字军东征,波士顿倾茶,美国独立宣言,李将军,林肯,NASA….你产生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些小小的想法,对你的这种热情我很欣慰。

树熊身体倒向了我。

再说语文,可以免谈。它不说明任何问题。因为,你已经通读了中国的历史,两年里,从三国到商鞅,东周列国。现在你床头的资治通鉴,汉书(这两本是他当资料来查的),上周开始自己在当当网订了《雾都孤儿》。通过每天睡觉前半小时的阅读,你的思想逐渐丰满。与你的言谈有了内容。我喜欢!

你还是校篮球队的主力得分手,看见拉拉队的女生为你尖叫时,你是不是觉得很拉风呀!

看,我的树熊多全面,我的宝贝。

树熊突然楼着我说:妈妈,其实我觉得你才是家里的sunshing.(这就是我想写这篇的诱因)。

我想说的是,作为男孩子的妈妈,我们应该教给他们的是乐观向上的习惯(这个词我要强调)。一个儿童心理学博士曾说:孩子在13,14岁时他原本对你不设防的心扉会慢慢关上,会产生他自己自以为是的观点。所以我们似乎应该在不多的时间里灌输进尽可能的积极的人生理念呢?对他一生会影响至深。

我们日夜呵护的男孩子,总会成为一个男人(纯爷们)。他们的责任你我都明白,我们都会从心底里祈求孩子一生平安,顺利。那只是一个美好的梦。他们的征途上早已布好了荆棘。我们要给他们的只有几个字:勇气,乐观,永不言弃。人生允许存在低谷,允许被他人踩在脚下。男孩们只要有了这三把利器,总会达成心愿。

我强烈推荐大家看两个片子

《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of Happyness)

那个男主角在低谷是反复质问看管孩子的人;你的happyness写错了,应该有i

当他一个人走投无路时,痛苦的自言自语;happiness为什么没有I(我)

我和树熊都哭了。。

《美丽人生》

那个乐观的爸爸是我们的楷模,也是男孩子们的。当他在孩子面前顽皮的走向死亡是,太震撼了。。。。

要工作了,今天是感恩节没有火鸡,给树熊买个土鸡炖汤去。

当我们养育男孩时,我们还在养育一个未来的父亲


我们有太多不会爱女人和不会爱孩子的父亲我不是一个苛刻的女人,但从为人女儿到为人母亲的过程,使我渐渐地看清了一个父亲本应拥有的面目。他应该在为他的家庭获取温饱的同时,拥有关切的能力。他能在最寒冷的冬季,欣然放弃一个狩猎的日子,然后陪伴着他的妻子和儿女守在温暖的火炉旁,讲最鲜为他们所知的故事。一家人饿着快乐的肚子,绽放着知足的笑意。然而,我知道,在父亲这里,“原始”和“文明”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始的父亲因不大懂得变换着花样哄他的女人和孩子而让人同情和谅解;文明的父亲则因追求其个人的生活色彩而放弃哄他的女人和孩子,他宁愿去和他家庭之外的其他世事变换“花样”,他们渴望被谅解。“文明”带给人的是复杂的头脑和复杂的需要,“文明”带给父亲的是复杂的责任和复杂的渴望。今天,我们的父亲以其从未有过的千奇百怪的面孔,迎合着他们的家人。他们可以说“他们痛并快乐着”,但他们的女人和孩子却很可能深深地隐藏起他们的“痛”,他们在父亲面前打起精神“快乐”着,但他们在他的身上其实没有收获真正的光明。我们有太多不会爱女人和不会爱孩子的父亲,他们自己仿佛还没有真正长大,要他们当父亲,实在勉为其难。他们甚至还需要自己的襁褓,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为他的孩子担负温饱。而追根究底,我们又找到他们的母亲,那个可能过分保护和溺爱了他的女人,这是一个父亲成长的历史。母亲是培养“父亲”的真正摇篮在无力改造眼前这些父亲的时候,我们期待着塑造一个崭新的父亲。为我们孩子的孩子,为我们社会的未来,这是女人把握世界最关键的环节,我想他什么,他或许就是什么。母亲是培养“父亲”的真正摇篮。把我们的全部感受一点一滴浸入儿子的血液,我们知道那将汇成一条真正的父亲河,用以滋养他们的后代。说到底,我们要教会一个男孩子的是爱,是关切,是拥有一个更博大的胸襟,却时刻体现为细腻的关切。把责任归咎于母亲的结局很可能是咎由自取,但我自始至终坚信我对父亲的感受和期待,我知道我可以做的仍是一种尝试,一种把理想和现实结构在一个“未来父亲”身上的尝试。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育儿心得:男孩子上幼儿园选严厉的会惩罚孩子的男老师好,还是普通的女老师好?


我在幼儿园工作二十多年,我们院里请过男体能老师来开展活动。体能老师充满活力,声音浑厚响亮。说话很幽默,经常会用搞笑的表情逗得孩子哈哈大笑。说实在的,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位性格非常温和的男老师。在有的幼儿园,有专职男教师,孩子们也很喜欢。但这些男老师并不是严厉的会惩罚孩子的老师。过于严厉的老师孩子们并不喜欢。若是一位老师从早到晚的带班,我个人认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上幼儿园,还是选普通的女老师较好。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会惩罚孩子的男老师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不良影响。

做为一名老师,本来就不允许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严厉的惩罚到底是怎样惩罚孩子呢?变相体罚包括恐吓和侮辱孩子。而严厉是否也包括恐吓呢?我们经常能在今日头条上看到有老师体罚学生的新闻。老师已经成为了家长们攻击的对象。严厉的惩罚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呢?可能孩子会因为害怕而说不喜欢老师,或者是不想上幼儿园了。

二、男老师不方便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

真正要在班上带班的话,我们老师是会与保育员一起照顾孩子的生活的。比如,孩子小,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会把大小便拉在身上。有时保育员在忙,老师就会帮孩子先把裤子换下来,帮孩子擦屁股,洗干净。很多小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很差的,需要班上三位老师共同协助。保育员有时忙不过来,老师都会帮助孩子们脱裤子上厕所。如果是男老师带班,他们方便帮女孩子脱裤子换裤子吗?

三、女老师有天生的母性情怀。

都说女人如水,女性独有的母性特征,使得她们更加疼爱孩子。无论有没有自己的孩子,在女老师看到孩子后,都会忍不住的疼爱。每年,在开学之际,小班新入园的孩子都是哭得稀里哗啦的,老师都会去哄孩子。有的把孩子抱进怀里,有的甚至抱起来安慰孩子,或带他们去玩滑滑梯,陪他们玩玩具。我也带过这些孩子,有的孩子会哭很久,会拉着我边哭边说要找妈妈。我就一直陪在孩子的身边,带着他在院里走走,不断的哄着他,减少孩子的焦虑感。女老师就象妈妈一样,她们温柔的声音给了孩子安全感!

四、女老师更加细致有耐心。

幼儿园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上课,每个学期都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如:教室墙面布置、区角布置、用废旧物自制教玩具、照顾孩子进餐、午睡。这都需要教师非常细致才能把工作做好。墙面布置都是老师自己画、自己剪、自己贴,有时要做手工,工作是很繁琐的。在生活上,有的女老师一看孩子就知道孩子不舒服,马上就给孩子量体温,给家长打电话。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结果,孩子确实是在发烧。幸好老师及早发现。有人说幼儿教师就是婆婆妈妈的事,确实是这样,很需要老师有很好的耐心才能做好。相比之下,男老师就要欠缺一些。所以很多男老师也不愿做这份工作。

虽然男老师很有阳光气,能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活力。但综合起来看,我个人认为还是选女老师更好一些。毕竟,孩子是在幼儿园从早呆到下午,时间很长。除了学习和运动,还有生活上的照顾。

家长,请耐心的对待孩子


家长,请耐心的对待孩子前几天,跟原来一起的一个朋友在QQ上聊起来了,她问我,你家**现在怎么样啊?我说还是老样子,她一直都这样,不过现在可能是因为我怀孕的原因,比原来要懂事多了,现在能帮我做很多小事情了。她非常羡慕的说:还是你家**好啊,一直都那么听话,我家XXX一点都不听话,做事磨磨蹭蹭的,我现在烦死了,我实在没有耐心了,天天打她,可是她还是不听。现在都快崩溃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朋友的小孩长的很漂亮,人也很乖巧,嘴巴也特别甜,比较惹人喜欢。但是有时候脾气确实是很倔,有时候也会是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到手的那种。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吧,反正是如果她想要什么东西,她要是得不到就会拼命的哭,一直到她满意为止。不过以前跟我们一起的时候我们都会跟她讲道理,然后她也会慢慢的改变。孩子嘛,毕竟还是小。只要好好教育了还是会比较听话的。

我知道朋友的性子,其实她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小孩怎么就那么乖巧呢?别人家的孩子认识了多少字,而且又多听话,多懂事。她家的小孩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小孩。每次都问我,你家**怎么那么厉害啊。这么小就怎么怎么样之类的。我跟她说,你家孩子一样那么好,你要多看看你家孩子的优点啊,你看她人那么漂亮,而且嘴巴特别的甜,你看这些人见到你家孩子谁不喜欢啊?你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孩子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好的脾气呢,每次都不好好跟她说,你怎么对她她就怎么对你,其实她就是你的镜子。而且,你不要总是打她,你打她只会让她更叛逆,你觉得你家孩子在你打完以后就好好做事了吗?从此就听话了吗????也许她这几分钟是听了,可是再过几分钟呢?还听吗?你现在本来就是全职带孩子,你要是觉得她做事拖拉,就给她定个时间表,哪怕你就放下手中的一切都不做,先陪着她把事情做完了你再来做你的事情,比如她放学回来后,你先看她有没有作业,如果有作业,你就先陪她写,写完了再来做饭或者做别的,盯着她,这样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她自己就会遵守了。朋友说:我哪有那耐心去陪她写啊,她写个作业要两三个小时,我没耐心。我说你自己都没有耐心了,你怎么让她有耐心呢?你总想着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总盼着她做事利落,孩子本来就是喜欢玩,没人监督了自然就懒散了,别说小孩了,就是大人不也这样。

听了我的话,朋友说:也是啊,看来我还是要对她好点,现在小就这样,等到大了就麻烦了。我说:是啊,现在她还小,还有机会改正,再大一点就定性了,你最好坚持,每次说了你以后你能坚持几天,过几天又开始不耐烦了。所以你自己也要做好,只有你做好了,孩子才会做的好。

请拥抱你的“熊孩子”


家有“熊孩子”,父母是时刻都不能省心的。对于处在3-12岁的孩子来说正是好动的年纪,这不免就会给家长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些许的“麻烦”,着实是件令人头疼的问题。但是对于“熊孩子”,家长们请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怀,让自己的家庭充满爱,毕竟家才是我们休息心灵的港湾,不要泯灭孩子的天性,张开手,拥抱你的“熊孩子”吧!下面,我们给大家分享一篇家长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章来自作者——浮云听风原创,请勿

【文章分享】

借着国庆假期,我读完了心理学家武志红的那本《为何家会伤人》,感觉受益匪浅,其实,在刚刚读完第一章时,好像是被人点到了任督二脉上的大穴,整个人都随之一震。

为何家会伤人?这是一个好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被这个问题问住,家不是所谓的归宿和避风港么?可是再细想,有的时候,的确我们也会有想要从家里逃离的念头。这是为什么呢?

“来互相伤害呀”

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来互相伤害呀”,品一品,其实这话挺有意思,看似调侃,实则却道出了本质: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互相帮助和取暖,而是有意无意的互相伤害。

武志红曾在天涯论坛发表过一个帖子“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反响非常强烈。

这个帖子看似和我们的基本认知甚至是和我们的三观是相悖的,但是读后却不得不说,它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人们总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因此似乎注定了“爱”这面旗帜在父母这里能够屹立不倒,可是,要知道,有多少个家庭,有多少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在伤害孩子,却仍觉得自己是伟大的,无私的。

想必会有人反对,认为这些都是个例,个别变态的家长,以爱之名,折磨孩子,虐待孩子,而多数家长都是正常的,并没有伤害孩子,是真的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

我多么希望,这是真的……

然而,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当你的孩子淘气闯祸、任性不听话时;

当你的孩子不听讲,不写作业,被老师告状时;

当你的孩子学最基础的东西,可学了好几遍还是不会时;

当你的孩子第一次撒谎被你发现时;

当你的孩子和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被对方家长找来时;

当你的孩子迷上了上网,聊天,打游戏,就是不学习时;

当你的孩子……

当这些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

这么说也许你不信,但,遇到以上情况,多数家长的处理方式,其实,就是在伤害孩子……

“摧毁熊孩子”

最近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讨论的很热闹,拥有两万五千多关注量:“摧毁一个熊孩子有多困难”,类似如何摧毁熊孩子的问题似乎都挺火爆,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个与此唱反调的问题:““摧毁熊孩子”这种病态问题为什么能一直被推荐?”,而它的关注量却只有50多,并且回答的内容里仍有一部分是如何治熊孩子,甚至还有抨击题主的。

于是,一个问题随即涌上心头:熊孩子该拥抱还是该摧毁?

为此,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熊孩子”这个词,在百度百科上,对熊孩子的定义是: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

由此显而易见,在小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使得孩子变为熊孩子的根本原因,那么,当您下次再抱怨家里怎么有个熊孩子时,请反问自己,家里出了个熊孩子该赖谁?是熊孩子还是自己?

熊孩子养成记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对于初来乍到、白纸一般的孩子来说,身边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神奇的,随便一个小事都可能激起孩子无限的好奇,因此,探索,即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然而,对于孩子来说,探索,是一件毫无头绪的事情,没有步骤,也没有方向,因此父母以及家人的陪伴与指引就成了探索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前行的方向。

可是,有一些父母或长辈,要么过于溺爱,觉得孩子还小做什么都没关系,要么就是太偷懒了,没有在孩子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探索时及时的加以制止和修正,于是,孩子便认定此路通畅,于是,从此大胆前行,也由此走上了熊孩子的奇妙旅程。

每个孩子降生时,都如同一个刚刚落入凡间的纯洁的天使,安详宁静,笑颜盈盈。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如果说学习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那么,熊孩子长成之路也是如此,当一个孩子慢慢蜕变成熊孩子后,真正该受到责备和斥责的,是孩子吗?并不是……

曾听到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小的孩子,甚至可能还不懂自己说的是什么的时候,某一天突然学着大人的样子说了一句脏话,这时,家长的反应是什么?居然是觉得很有意思,就笑了,且在笑过之后,也未加任何的教育和制止。而这样的反应只能让孩子明白,这么做是好的,可以让大人笑的,于是,重复并将其发扬光大就会成为孩子心中正确的方向。

请拥抱你的熊孩子

有人说,学前的孩子熊,那是调皮,那是淘气,觉得可爱,可以适度放纵,上学后的孩子熊,那是恶劣,那是问题,觉得惹人厌,必须严厉管教。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只想问两个问题:

1.是谁告诉您孩子探索的天性到了上学的年纪就自动停止了?孩子就已经对世界和人生形成了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别忘了,18岁才成人啊,成人前就算到了初中高中,他们也仍就是个孩子。还是孩子,探索就是他们的天性,探索就代表着会朝着各个从未涉及过的方向进行尝试,而此时,仍然需要家长的陪伴与指引。

为什么家长容易觉得熊孩子越大越招人厌呢?那是因为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能力逐渐增强,可探索的方向也越来越广泛,也许从很小的时候只能探索:香蕉和苹果哪个更甜?慢慢开始变为:我想要那个玩具,使劲哭的话妈妈会不会答应?再到后来:忘了带作业编一次瞎话会怎么样?再随着成长,也许能探索的便是抽烟和喝酒哪个更刺激了。其实,对于孩子,甚至是对于成年人,探索的本质没变,只是探索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因此闯祸、给父母添麻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2.小时候熊孩子犯熊脾气您觉得可爱不管,大了以后熊孩子犯熊脾气,您还管得了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的养成之路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后万分痛苦,怎么管教孩子都几乎不起作用,那是因为家长早已错过了与孩子一起养成教育和被教育,引导和被引导,以及双向沟通的黄金时期,已经无法有效的管教孩子。然而,家长前期的放纵欠下的债,迟早,还是要还的。

因此,家有熊孩子,若怪只能怪这一路走来家长的懈怠和放纵,可是太多太多的家长却又将所有的责任反推到孩子身上,无法为自己辩驳的孩子们,似乎就成了此事起始和终止处的双重受害者。

如此说来,各位家长,你们是不是欠自己的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呢?回到家里,抱一抱你们的熊孩子,告诉他们:不怪你,是我错了。

拥抱你的熊孩子吧,和他一起慢慢去揭开这世界的面纱,去领略着世界的精彩吧,他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家长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家长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

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作为母亲,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请珍爱我们的男孩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的幼儿园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男孩子,女孩子 “今天玩得可真痛快啊!”孩子们一边陆续走进教室一边高兴地说着,我也为孩子们的尽兴而满足。“老师,潇潇和刘泽争凳子。”孩子的一则诉状打断了我的满足情绪。我赶忙过去询问原因,可是两个小朋友都说是自己的凳子...
    2020-09-10 阅读全文
  • 勇敢的男孩子(小班) 最近的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活动就满头大汗,为了控制他们的活动量,午饭以后我们安排孩子们看动画片。小朋友们吃完饭后,都自己搬起小椅子坐到了前面,今天看的动画片是小朋友带来的蜡笔小新,我看他们都安静地看...
    2021-01-27 阅读全文
  • 不妨为男孩子梳梳头 我们班女孩子比较多,长头发的女孩子尤其多,有时活动课结束后许多女孩子的辫子都散了,我总是为班里的这些女孩子梳梳头,但每当我给女孩子梳头时,总有男孩子跑过来摸摸自己的头,笑一笑,有的男孩子还说:“老师,...
    2021-12-07 阅读全文
  • 不妨也抱抱男孩子 开学的第一天,我班一直很听话、懂事的小男孩丛丛也闹起了情绪,一脸的不高兴,还嚷着说“肚子疼”,我要带他去看医生,他也不依,只是小声地对我说:“徐老师,你抱抱我就好了!”于是我就放下手中的活儿,抱起丛丛...
    2020-04-27 阅读全文
  • 我是男孩子我是女孩子 一、心育目标: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意识。 二、活动准备: ⒈男孩子、女孩子卡片各一张。 ⒉裙子、短裤若干(与班的男、女幼儿人数相等)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男、女孩子卡...
    2020-04-01 阅读全文

“今天玩得可真痛快啊!”孩子们一边陆续走进教室一边高兴地说着,我也为孩子们的尽兴而满足。“老师,潇潇和刘泽争凳子。”孩子的一则诉状打断了我的满足情绪。我赶忙过去询问原因,可是两个小朋友都说是自己的凳子...

2020-09-10 阅读全文

最近的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活动就满头大汗,为了控制他们的活动量,午饭以后我们安排孩子们看动画片。小朋友们吃完饭后,都自己搬起小椅子坐到了前面,今天看的动画片是小朋友带来的蜡笔小新,我看他们都安静地看...

2021-01-27 阅读全文

我们班女孩子比较多,长头发的女孩子尤其多,有时活动课结束后许多女孩子的辫子都散了,我总是为班里的这些女孩子梳梳头,但每当我给女孩子梳头时,总有男孩子跑过来摸摸自己的头,笑一笑,有的男孩子还说:“老师,...

2021-12-07 阅读全文

开学的第一天,我班一直很听话、懂事的小男孩丛丛也闹起了情绪,一脸的不高兴,还嚷着说“肚子疼”,我要带他去看医生,他也不依,只是小声地对我说:“徐老师,你抱抱我就好了!”于是我就放下手中的活儿,抱起丛丛...

2020-04-27 阅读全文

一、心育目标: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意识。 二、活动准备: ⒈男孩子、女孩子卡片各一张。 ⒉裙子、短裤若干(与班的男、女幼儿人数相等)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男、女孩子卡...

2020-04-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