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家长的尊重
发布时间:2020-12-21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你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吗?是吃、穿、用、玩,还是知识、技术?其实,这些都不是。没错,孩子需要这些,但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尊重。孩子虽小,但也应具有和父母平等的人格。在传统观念中,孩子是父母血脉的传承人,理所当然要从属于父母,理所当然地要唯父母之命是从。生活中,我们就常常能看看父母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父母比我们做的更好。在他们看来,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谁,都没有权利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更不能替他做选择。甚至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要考虑是否尊重和理解了孩子的心理。拿挑食来说,中国父母大多会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多吃点蔬菜。”而美国父母大多会说:“亲爱的,你知道为什么你的皮肤会这么差吗?这都是因为蔬菜吃少了。”哪种方式更能让人接受呢,相信你心中应已有了分晓。
尊重孩子,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做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尊重孩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稍有不注意,就可能伤害孩子敏感的自尊。如,用不耐烦的语气和孩子说话,无故打断孩子的谈话,代替孩子回答问题……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如果你没有建立要尊重孩子的思维,就可能随时逾越“雷池”。
要在中国父母的大脑里,建立尊重孩子的思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度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部分家长思想中还残残留着封建家长制的余毒,信奉“子从父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古训,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容易感情用事,常常是情感冲淡理智,不是娇柔宠溺爱无度,就是施教言行无度。所以,要谈尊重孩子,父母应该首先“洗脑”。
1.清除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摒弃“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等对孩子完全支使、指挥的错误观念。必须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家庭中平等的成员,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更不是可以任意摆弄的“玩意”。当然,父母有管教孩子的义务,但这种管教应该重教轻管。在施教的过程中,应该试着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想法作为标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2.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如果孩子背负着那些沉甸甸的人生理想,那么他必将失去快乐的童年。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杰作”,也不是你的“翻版”,他应该有自己的道路。所以,在给孩子规划未来时,应顺其天性,不要逼着他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如果你有了这种思想做指导,就会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而不强迫他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只要孩子具备良好的素质基础和基本能力,即使没有达到你的目标,也能开创出一番自己的天地。
3.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但决不可走向极端。尊重孩子,一味地打骂不行,百依百顺也不行。任何事情,一旦过了度,就肯物极必反。所以,面对孩子,父母应有自控意识,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孩子更需要尊重
我班李**是个活泼的小女孩,总是围着我和我说这说那,可以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和我也没有拘束感。
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她变了,变得沉默了,我叫她时,她总是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我,也不说话只是用摇头和点头来回答我的问题,上课也变得不积极了,一开始我没大在意。可这天早上,她妈妈给我打来电话说,李**在家不起床了,哭着说不上幼儿园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李**这几天的变化没那么简单,于是我就回想,到底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呢?突然我记得有天中午,我在整理卫生时,李**和另一个小朋友帮我做值日,她高兴的跑到我跟前兴致勃勃的和我说了很多事情,由于我当时心情不是很好,只是“嗯”“啊”的应付她,没和以前一样和她聊天,从那以后,她就变得沉默了,想到这里我有点内疚,真不应该敷衍她,决定向她道歉。等她到园后第一时间把她叫到办公室,跟她沟通并说老师做的不好,请原谅等之类的话,我发现她的心结慢慢打开了,又露出了甜甜的笑脸。
经过这件事我进行了自我检讨,其实孩子更需要尊重,作为老师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然不知不觉就会伤了孩子的自尊。
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尊重
寒桥社区幼儿园王梅最近,去一个幼儿园进行双向交流,正巧遇到他们园在搞防震演练,这次只是每个班小范围演练。我到了一个小班,正巧听到老师喊:“孩子们,地震了,快跑。”这时,孩子们抱头钻到了桌子,这时有个孩子动作较慢,迟迟没有蹲下去,这时班主任教师大概觉得有人在参观,所以非常恼火,大步走到那个孩子身边,大声吼道:“人家都躲起来了,你怎么不蹲下,真是笨,反应迟钝,缺心眼儿。”只见孩子似乎恍然大悟,惊恐万分,低下头钻到了桌子下面,这时老师回头又刻意向我解释:“这个孩子有点傻
,缺心眼儿。”
听完后,我无奈地苦笑,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得出来,那个孩子只是害怕,一个小班的孩子,在发生地震这样的危险时刻,难免会害怕得呆呆地站在那儿,不知道怎么做了,难道反应稍慢一点,这样就是傻?缺心眼儿?老师在泄愤之余,是否曾想过,自己的这样一句话,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怎样的伤害?
真心希望我们的老师在出言之前三思再三思,不要随意给孩子“下结论”,“笨”、“傻”、“缺心眼儿”这样的词语用在孩子的身上,是对孩子的极不尊重,即使孩子真的智障,我们也不能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对他进行嘲笑、讽刺,这样做也会对其他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老师们,请尊重孩子好吗?
孩子的成长需要风雨,需要挫折
近期听闻一位13岁的初中女生因为一点矛盾和委屈就想不开跳楼自杀的消息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为孩子这么不珍惜生命而感到痛惜。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静静地离开了,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经不起一点批评和挫折,为什么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会这么差,以致于走入极端?我觉得究其原因,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太好了,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只要孩子需要的,父母就会竭尽所能。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最棒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班中的一个小女孩。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是由大人抱着进教室,哭着不肯自己进来。问父母什么原因,父母说,是老师批评了她,她不高兴了,所以不肯上幼儿园。在家中,父母也从来没有批评过她,总是表扬、鼓励,不舍得对孩子说一声不,也不舍得批评孩子的过失。看着父母心疼的样子,听着他们的话语,引起了我的深思:这样的教育方法就是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吗?孩子在园表现好了,有进步了,我们固然会表扬、肯定,但是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太好的习惯,我们老师是不是要指出来?适当地批评是不是需要?难道我们只能说:“你真好!你真棒吗?”
幼儿园,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走好第一步,才可能走好下面的路。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经受不起一点点的批评和挫折,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生活在社会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也会有一些委屈和磨难,当遇到这些挫折和困难时,我们选择的是迎接还是逃避?
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里面写到:“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幼儿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另外,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幼儿的应付挫折能力的培养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幼儿应付挫折能力普遍较差这一现状的原因。让孩子全面成长,挫折教育应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说的真好!没有挫折的人生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
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也说过:“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这些都说明挫折是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对于孩子来说,良好的抗挫折能力,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集体、社会,能消除孩子骄傲自满的情绪,谦虚谨慎,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以下这几种方法也是我在网上看到别人介绍的,我觉得比较好,我们家长和老师不妨都来试一试:
⒈“等待”训练,练出宝宝好耐力。
⒉“理解”训练,教出善解人意好宝宝。
⒊“尝试”训练,培养胆大心细的孩子。
⒋“分析”训练,让宝宝“胜不骄、败不馁”。
⒌“目标”训练,练出宝宝好意志力。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啊!不经历风雨的磨练,怎么能见到雨后彩虹的美丽呢!希望我们的宝宝能多经受一点挫折,做一棵迎风挺立的小草。也希望我们的家长能放下你们的保护伞,多让孩子经历挫折和磨难,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作品
一次美术课上,我让孩子们绘画《美丽的春天》,经过构思以后,孩子们兴致勃勃的画起来。我来回的巡视着,及时指导和帮助绘画能力差的幼儿。绘画结束后,我表扬了绘画好的幼儿,并把它们的作品贴在了墙上。这时,李华拿着他的画跑到我的面前说:“老师,老师,你看我画的好吗?给我贴上吧。”李华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我接过他的画,看到他画地有些乱,便随口说了一句:“你画的太乱了,不能贴。”只见他低下了头,嘴里嘟囔着什么,不像刚才那样高兴了。我立刻意识到,这一句不经意的话,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急忙对李华说:“老师再看一看你画的画,好吗?”我接过画,对其他孩子说:“李华画的非常认真,老师非常喜欢,老师相信他下次会画的更好,老师给他粘贴在墙上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把李华的画贴在了墙上,李华高兴的笑了。随后,我把每个孩子的作品都粘贴在了墙上。孩子们欣赏着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从这件事上,使我意识到了,作为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作品,不管孩子画地什么样,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最完美的作品,他们付出了,就应该有收获。不管他们的作品是否优秀,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不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老师同样要尊重孩子
一天下午,王硕的父亲来接孩子。孩子边往外走边把手中的纸团像投篮似的抛向墙角的垃圾筐里,纸团进了垃圾筐又弹了出来,落在了地上。王硕没有去管它,径直地往前走。这时他的父亲皱着眉头说:“怎么能这样随地乱扔东西?”王硕的父亲弯下腰把纸团捡起来轻轻地放到垃圾筐里。这时,王硕也学着爸爸的样子把垃圾筐周围的废纸捡起来,放进了垃圾筐里。这是我从未留心过也从未意识到的教育契机。
又一天,莹莹的妈妈送女儿来幼儿园。莹莹在活动室外面边走边大声地向我问好。孩子的话音刚落,便传来了母亲对女儿的斥责:“离老师这么远喊话多不礼貌呀!”听到这句话我马上想到早晨接孩子的时候,我常常是忙着手头的事大声地漫不经心地应付着孩子:“你好!”而我从未留心也从未留意过这样做是否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这两件看似细微的生活小事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仅仅是垃圾筐旁边的小纸团,却体现了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不良,同时教师的言行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大声地对幼儿说话、不经意地将垃圾扔在垃圾筐外面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表率,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及卫生习惯。
我要感谢这两位家长,是他们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以至于再不会让这样的错误继续蔓延,我今后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家长教育了我,他们是我的良师。
尊重孩子
我们班有个小男孩,非常调皮。
日常平凡,总有小朋友告他的状。
“老师,他打我了。
”“老师,他抢我的皮球。
”……为此,我们不知教育了他多少次。
某一天,他和小朋友一起看图书。
开始时,他边看本身的书,还边给旁边的小朋友讲解,和小朋友的瓜葛很融洽。
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把旁边孩子的图书抢了过去。
不知道他要干啥子。
我刚想大声斥责他,可转念一想,不,看看他要干啥子。
于是,我没有大声诘问诘责他,而是走到他身旁,很随意地问:“你在干啥子呢?”他说:“她的图书坏了,我想帮她修修。
”听了这话,我才名顿开。
我鼓励了他的做法,并帮助他找到了一个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后,我暗自庆幸,其时要是按以前主观的判断去批评他,没有尊重幼儿的观念,那必然会危险孩子的自尊。
是以,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
也就是要努力做到不武断地批评或否定幼儿的设法和做法,不简单粗暴的诘问诘责幼儿,而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来龙去脉,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进步,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孩子
春光明媚,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真是一个好天气。吃完午餐,我喊道:“孩子们,要去散步了,快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可别掉队了。”散步中,男孩女孩各排一队,我两只手各牵着一排头孩子的手来到了塑胶场地上。
塑胶场地上的每一道线,在孩子们眼里,成了独木桥。我边走边说:“小心啊,要过小桥了,可不要掉下去哦!”一开始,小朋友会小心地走上“小桥”,慢慢地移动步子,对走桥游戏还算喜欢。可是,他们走了两圈后,就失去了兴趣。孩子们渐渐开始,歪歪扭扭地走着,其中队伍中间还有几个孩子走着走着就故意停下来,等到前面的小朋友已经离开一段距离,这才冲跑过去,有的孩子跑得急,把同伴推倒了。
爱跑爱跳是孩子的天性
,同时小班幼儿自我控制差,一开始我们用语言提示他们不要这样,刚开始老师的提示有点作用,孩子可以注意自己的行为,但一会儿又会跑起来。看了孩子的行为,我不禁想道:怎么样才让他们自觉地跟着慢慢散步?何不带领他们玩安静地游戏!
我对孩子们提议道:“我们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好吗?”孩子们连呼:“好!”我对这个游戏的规则做了调整,把老狼追赶小兔子这一部分,变成了小兔子模仿各种静止物体的动作,这样他们玩起来就不用跑了,能避免饭后激烈运动。游戏中,我扮演大灰狼,让孩子们悄悄地跟在后面走,当我一喊:“天黑了”,孩子们就快速地变成静止物体,如石头、花、树等。然后,我则围着他们转,一边走,一边嘴里夸张地说着:“诶呀!小兔子们都在哪儿呢?”“奥!这里有一块石头,不是小兔子!”孩子们听到我的话,会偷偷地笑,保持不动很长时间。此时我们老师夸张地语言既增加了游戏情节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孩子的耐心、挑战了孩子的好胜心。孩子们沉浸在小心翼翼的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
由于是刚刚吃过饭,从孩子的身体健康角度出发,不能带领孩子玩紧张刺激、尤其是需要奔跑追逐的激烈游戏。选择具有轻微运动量的游戏不会导致孩子由于过度奔跑而带来胃、腹的不适,又为枯燥呆板的饭后散步过程注入了趣味性、生动性。饭后散步的组织看似简单,却随处可见教育契机,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孩子,而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灵感和教育智慧。
如何尊重孩子,让家长满意,让孩子快乐
现在许多家长,因为一个家庭只生养一个孩子的原因,对孩子很是宠爱,要什么给什么,提出什么要求,家长也会尽量满足,也许很多家长以为,现代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爱就应该体会在注重尊重幼儿,认为这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自尊的好方法。的确,尊重幼儿是培养幼儿独立人格、独立行使权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有些家长片面地理解“尊重”,认为尊重儿童仅仅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姑息迁就,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将会使孩子养成“任性”、“惟我独尊”的坏毛病。由此,这些孩子在幼儿园中,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的集体中,也时常会把在家里的这种优越感带来班中,有些甚至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听我的”、“只有我才是第一的”这种唯我说了算,优越十足的超人,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我们幼儿教师的教学教育,也增加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往往成为班中纪律的头号大敌。那么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中,面对这些现代孩子,我们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型的教师呢?我想首先我们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知道“人”是独立的人,更是社会的人。独立的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社会的人又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孩子,尊重他的选择,满足他的要求,帮助他慢慢体验独立,学会独立;又要使孩子懂得人还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成人之后才能够遵纪守法。尊重涉及的问题是一个交往的问题。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行使自己权利的权利。但并不是只有孩子才有这个权利,强调尊重儿童是告诉成人不要因为孩子小而忽视他们的独立人格,侵犯他们的权利,不要只把儿童当作小孩,凡是都得听大人的。同样,一味的姑息迁就孩子,把尊重儿童变成凡事都得听孩子的也不正确。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自主、自尊、独立是每个人共有的权利,即便今天我们都来“迁就”她,你能保证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