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家长请尊重孩子的磨蹭”,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家长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

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作为母亲,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专家指出,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很多父母都不知道的秘密!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真是太磨蹭了!我们越着急,孩子越不慌不忙的。亲子冲突一触即发。当妈的天天处于崩溃的边缘。非常能理解各位妈妈的心情,但在解决孩子的磨蹭问题之前,要先请妈妈们检视一下自己的教养方法哦。

场景一:六岁的小雨一直有吃饭慢的问题,一餐饭一般都要半个小时,有时还要更久。特别是早餐的时候。早上上学的时候,左邻右舍和我们家,几乎每天早上都有这样的声音,“快点吃,谁谁,快点吃饭,来不及了,要迟到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小雨吃饭的速度不但没有变快,还常常因为担心迟到而没把早饭吃完。

场景二:儿子东东现在上小学二年级,是个慢性子,做事节奏慢,总爱磨蹭,东东妈也知道他大多数时间不是故意做得慢,而是性格使然,但还总是压不住火,总跟他发脾气!但是发完火又是后悔~

场景三:乐乐上三年级了,每天早上家里都要上演这一幕:乐乐妈把孩子叫醒后,然后去做早餐。做好早餐之后,乐乐妈发现孩子还在穿衣服,于是急道,“我都做好早餐了,你怎么还没有穿好衣服?等下又要迟到了。”在乐乐妈的催促下,孩子终于穿好了衣服。乐乐妈让他赶紧去刷牙、洗脸,他却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了句,“我还没收拾好书包呢。”

孩子磨蹭,是不是对新技能不熟悉?

孩子一慢,你心里又急,你就忍不住唠叨,讲道理,甚至指责和打骂?

可你试想一下,如果你的领导每天都这样对你,你的心情是怎样?

一直不停的催促只会占用孩子思考的时间,这样不仅不会快起来,反而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失误。因为他的心里一直都在反复回荡着“你能不能快一点”的催促,这样的后果就是一味的想要快速地完成,反而因为太在乎时间变得手忙脚乱。

孩子有孩子自己做事情的节奏,妈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规范孩子的行动。这直接是种入侵和越界。

很多时候,孩子做功课、做家务、生活细节上会比成人效率低、速度慢,并不是因为拖拉,而是能力有限。他刚刚接触到新的技能,需要时间练习。

孩子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节奏下,才能最好地发挥自身潜力。如果这时候总是有人在一旁催促,势必会让他乱了阵脚,手忙脚乱,反而变得瞻前顾后难以提高效率。

如果孩子稍稍慢一点,妈妈就不能有耐心,给孩子贴上了“磨蹭”的标签,会强化孩子磨蹭的心理——你看!我就是这么慢。

孩子磨蹭,是不是因为父母帮的太多?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妈妈会以时间来不及为借口,包揽了很多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

比如早上时间不够,帮孩子穿衣服;

出门时间来不及,帮孩子喂饭、收拾书包;

孩子不懂安排时间,直接排出时间表,精细到吃饭如厕。

虽然妈妈一边催促着、批评着孩子,但所有的事情,妈妈都给干完了。

妈妈为节约时间帮孩子忙,是妈妈闯入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并承担了本该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因磨蹭造成的后果。

或许孩子上学没有迟到、作业按时完成、时间安排紧凑,但这一切都是在妈妈的保护罩下进行的,不是他自己自觉自愿努力的结果。

长期下去孩子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虽然做事慢会被妈妈骂,但只要我装听不到,妈妈什么都会替我做的!

长此以往,当妈的只会越来越累,孩子也丧失了自己锻炼的机会,做事能力变弱,也会变得更加拖拉、懒惰,依赖性强,慢慢形成恶性循环。

谁打乱了谁的节奏?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都会有以下的症状: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这两种倾向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

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

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请尊重爱以上原因磨蹭的孩子

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孩子们要么会厌倦了父母的唠叨和催促,同样也厌烦了生活和自己本身;要么他们会用力反抗,甚至拿故意磨蹭去对抗父母。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今,爸妈们越急功近利,孩子们疲于应对,这无形中加剧了双方内心的焦虑。

最后,面对老油条型磨蹭的孩子,家长们应该怎样做呢?

1、家长首先要帮孩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制定互相监督计

孩子做事磨蹭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还没有时间观念,他不知道时间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因此,培养时间意识对磨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帮孩子认识磨蹭给他自己和父母都带来不好的后果,让他接受意见并表示愿意改正。

接着,与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个互相监督的计划,让他监督自己有没有磨蹭现象(父母一方参与,一方当),裁判记录结果并及时报告。双方一起制订生活日程表,记录每天早晨穿衣、盥洗、吃饭等所用的时间,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进步(为了维护他的积极性,父母常让孩子赢),孩子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就会主动加快自己的做事速度,时间观念也加强了。

2、对拖拉磨蹭的孩子要停止催促,坚持表扬;多一些鼓励奖赏

如果父母能经常对孩子说:

“你如果再快一点儿就更出色了”

“你现在比过去有进步了”

“你看你做的多快”

“真好,现在用不着老提醒你了”

......

孩子便会受到正面的外部刺激,而这些真诚的鼓励是能够打动孩子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儿。另外,当他做事的速度比以前加快时,或者当他达到了大人的要求时,父母还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物质奖励,比如给孩子加一个小红星,带孩子外出游玩等等。用鼓励和奖赏来“催”孩子做事,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3、让孩子觉得“快得值”,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

孩子只有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感觉到做事快是值得的,他的动作才能够“快”得起来。

比如做作业磨蹭的问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经常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任务,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家长的一大堆作业还在那里等着,孩子心里很不情愿。

于是就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孩子自己有一笔帐:我做的越快任务越多,反正也不能出去玩,不如索性做的慢一点,起码可以省点力气。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老对孩子层层加码,要把孩子节约出来的时间还给孩子,在孩子较快完成了任务之后,就要给孩子自由安排生活的权力,孩子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增加计时性活动,增加紧迫感

缺乏适度的紧张感是许多孩子做事磨蹭的重要原因,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制造”点紧张的气氛,让孩子的神经绷紧一些,使孩子的生活节奏加快一些。

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可以给孩子的洗漱、穿衣、吃饭和做作业等增加些计时性活动。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然后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孩子做得好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得不好就给予一定的惩罚。

5、为孩子营造一个集中注意力的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在做的事情。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要把写字台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收起来。尽量给孩子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学习,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如果你在看电视,请将音量调小一些;家里有客人或父母在一起交谈,声音尽量小一些,或者在一个隔音比较好的房间里,不要让孩子受到声音干扰。

6、一分钟专项训练,让孩子感受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事

●训练孩子专心做题。每天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年级不同,难度不同)。规定一分钟,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题目。让孩子感受到一分钟都能做十多个小题,而自己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几分钟也没写一个字,写不出一个小题。

●一分钟写汉字训练。找一些笔画和书写难度相当的生字,看孩子在一分钟内最多能写出多少个字。记下每次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一分钟写数字训练。每天让孩子练习一分钟写“0123456789”的快速书写。写一分钟算一次,看一次能写几组,随着写的组数越来越多,孩子的书写速度变快,更能感到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

●一分钟记单词,并把每次的记忆效果记录下来,形成对比,用成就感促其进步。

育儿知识:请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育儿知识:请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把你的玩具给小朋友玩玩吧。”

当你对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

当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应该怎么对待吗?”

“我的,你的,我们的……”当宝宝开始使用这些关系代词时,说明他的物权意识正在发展中。

有一首美国儿歌《幼儿所有权法则》特别有趣:

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从你手中夺过来,那东西就是我的;

那东西我刚拿过来,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远不会看来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积木,所有的积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处时,它自动变成我的;

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

这首儿歌反映的正是宝宝们有趣的物权观念。

培养孩子的“物权”观念,能够让孩子学会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逐渐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物品,对孩子顺利步入社会,在交往中受到欢迎有着积极的意义。

那么,每个年龄段的宝宝的物权意识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父母该如何应对呢?

0到1岁:我的东西谁都可以玩

顺顺8个月了,一天阿姨带着哥哥来家里玩,哥哥看到顺顺的足球,非常绅士地问:“我可以玩你的足球吗?”妈妈连忙回答:“玩吧玩吧,顺顺还不知道护东西呢!”看哥哥把足球踢上踢下,顺顺也高兴地手舞足蹈。

宝贝这个阶段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身体,努力弄明白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动作是自己的,至于身体之外的东西,我暂时还顾不上,所以孩子的东西谁都可以玩。尽管如此,孩子还是喜欢有同伴的环境,看到别人玩,他也会高兴地大笑,他会明白“原来这个可以这样玩”。

1到2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小区里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1岁多的润润看到大哥哥玩的玩具车,拿着就走,嘴里还喊着:“润润玩,润润玩!”大哥哥连忙跑过来说:“这是我的!”拿走了玩具车,润润委屈地大哭起来,又试图去拿,被奶奶抱开了。

这个年龄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也能区分出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是还分不清楚“你的”“我的”的界限,在孩子的心里,只要喜欢的东西,就可以伸手拿。所以父母要多告诉孩子“这是哥哥的,不是润润的”。慢慢地,孩子就会建立起“你的”“我的”的界限。

有时候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东西,内心会有些失望,甚至哭闹,其实孩子失望的过程也是感受“你”“我”的界限的过程。父母只需要安抚孩子,让他接受这种小小的失望。

另外,要让孩子明白“借用”的概念,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去别人家里做客或者要玩别人东西前要先询问,经过别人的允许才可以玩,而且玩完了要记得归还并且致谢。

2到3岁:我的东西你不能碰

迪迪和妈妈都热情好客,经常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可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小朋友来了,不管玩什么玩具,迪迪都会第一时间把玩具拿走,并大声说:“这是我的!”去小区广场玩也是,什么玩具都看得紧紧的,不肯分享。爸爸妈妈担心孩子这样交不到朋友,很着急,告诉迪迪不可以如此“自私”。但迪迪仍然我行我素。

2岁以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卫自己的权利,开始进入了“物权敏感期”,对于孩子的这个特殊时期,想给父母以下几点建议:

●“物权期”是所有孩子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能有些孩子表现强烈些,而有些孩子表现温和些。父母对孩子的这一表现要采取尊重并接纳的态度,要知道,这是让孩子明白自己与自己的物品之间的关系的最好机会。告诉孩子,他的衣服、玩具、图书等都属于孩子自己,自己要管理它们,并有权决定是否分享。只有孩子拥有了物权安全感,才能获得良好的自尊,也才能更好地分享,避免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

●可以鼓励和倡导孩子分享,也可以为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样,让孩子感觉到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绝对不能强迫孩子,也不能给孩子提条件或者增加任何压力,更不要为了成人之间的面子而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东西赠予别人。决定是否分享是孩子的权利。

●有一些成人喜欢逗孩子,经常拿走孩子最心爱的玩具,看孩子大哭的反应,觉得“好玩”,这其实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顾及成人之间的面子,要坚决加以制止。

●给孩子一个专门的柜子或者抽屉,让他存放自己心爱的物品,如果遇到小朋友来做客,可以提前跟孩子打好招呼,允许孩子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收起来。

●如果孩子愿意分享食物或者玩具,成人不要拒绝,要欣然接受并稍微夸张地告诉孩子,非常喜欢,或者很享受孩子的分享。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件大事,然而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再就是孩子的智力.兴趣,而孩子们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们认为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化的。错了,家长们大错特错了,幼儿时期的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终生。

今年我担任小班的教学工作,我发现一个叫凤杰的女孩特别胆小.特别害羞,当时来幼儿园的时候没怎么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孩子刚刚来到陌生的环境这是正常的现象,当凤杰的妈妈走时,凤杰很恐惧的眼神以及双手拽住妈妈的衣服不放,我好说歹说把他劝到座位上,在以后的一.二周里,我发现凤杰还是这个样子

,一点变化也没有,总是低着头走路,也不和小朋友们交谈。我担心孩子长时间这样下去会妨碍她的的成长的。于是,我和凤杰的妈妈商量制订了一些办法。

一.家庭教育

1.在家中为凤杰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我告诉凤姐的妈妈让她多给孩子爱,多给她鼓励,家长要言传身教,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心情愉快,才会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

在家中教育孩子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强制性的让孩子干什么,这样会搞得孩子疲惫不堪,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时给予孩子以鼓励。由此看来要学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二.培养孩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告诉凤杰的妈妈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平时我们要慢慢地培养孩子的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玩,教孩子一些礼貌用语,慢慢地孩子就会感受到与伙伴们交往的快乐的。

家长,请耐心的对待孩子


家长,请耐心的对待孩子前几天,跟原来一起的一个朋友在QQ上聊起来了,她问我,你家**现在怎么样啊?我说还是老样子,她一直都这样,不过现在可能是因为我怀孕的原因,比原来要懂事多了,现在能帮我做很多小事情了。她非常羡慕的说:还是你家**好啊,一直都那么听话,我家XXX一点都不听话,做事磨磨蹭蹭的,我现在烦死了,我实在没有耐心了,天天打她,可是她还是不听。现在都快崩溃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朋友的小孩长的很漂亮,人也很乖巧,嘴巴也特别甜,比较惹人喜欢。但是有时候脾气确实是很倔,有时候也会是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到手的那种。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吧,反正是如果她想要什么东西,她要是得不到就会拼命的哭,一直到她满意为止。不过以前跟我们一起的时候我们都会跟她讲道理,然后她也会慢慢的改变。孩子嘛,毕竟还是小。只要好好教育了还是会比较听话的。

我知道朋友的性子,其实她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小孩怎么就那么乖巧呢?别人家的孩子认识了多少字,而且又多听话,多懂事。她家的小孩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小孩。每次都问我,你家**怎么那么厉害啊。这么小就怎么怎么样之类的。我跟她说,你家孩子一样那么好,你要多看看你家孩子的优点啊,你看她人那么漂亮,而且嘴巴特别的甜,你看这些人见到你家孩子谁不喜欢啊?你自己一点耐心都没有,孩子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好的脾气呢,每次都不好好跟她说,你怎么对她她就怎么对你,其实她就是你的镜子。而且,你不要总是打她,你打她只会让她更叛逆,你觉得你家孩子在你打完以后就好好做事了吗?从此就听话了吗????也许她这几分钟是听了,可是再过几分钟呢?还听吗?你现在本来就是全职带孩子,你要是觉得她做事拖拉,就给她定个时间表,哪怕你就放下手中的一切都不做,先陪着她把事情做完了你再来做你的事情,比如她放学回来后,你先看她有没有作业,如果有作业,你就先陪她写,写完了再来做饭或者做别的,盯着她,这样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她自己就会遵守了。朋友说:我哪有那耐心去陪她写啊,她写个作业要两三个小时,我没耐心。我说你自己都没有耐心了,你怎么让她有耐心呢?你总想着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总盼着她做事利落,孩子本来就是喜欢玩,没人监督了自然就懒散了,别说小孩了,就是大人不也这样。

听了我的话,朋友说:也是啊,看来我还是要对她好点,现在小就这样,等到大了就麻烦了。我说:是啊,现在她还小,还有机会改正,再大一点就定性了,你最好坚持,每次说了你以后你能坚持几天,过几天又开始不耐烦了。所以你自己也要做好,只有你做好了,孩子才会做的好。

家长赢得孩子尊重的方法


家长赢得孩子尊重的方法

尊重是人类的一种内在渴望,人们希望被重视和尊敬他人,通常, 当我们觉得自尊受到威胁时,我们会捍卫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尊重的概念和普遍性都引起了哲学家和道德传教士的注意,许多生物伦理学概念被唤起。

即使在家里,我们也渴望被家庭成员欣赏和尊敬,这对亲子关系尤其重要。每一位父母都努力获取孩子的爱和尊重。然而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有什么不对。对于这类父母,我们在下面列出了如何赢得孩子尊重的方法。

1.要赢得尊重,你应该学会给予别人尊重

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如果你对你的孩子不尊重,并且总是评判,它将影响你们的关系。爱你的孩子,但同时设置明确的界限,并且让他们明白怎样划清界限。

2.尝试做孩子的榜样

通常孩子觉得家里维护纪律的规则设置是只针对于他们来说的,成年人可以自由打破这些规则。试图证明他们是错误的,父母也会遵循相同的规则,如果你有了孩子的话。

3.让孩子了解责任

在年幼阶段, 如果不了解后果或结果,孩子往往会犯错误。他们的想法总是好奇一些复杂的问题像毒品,性等等。他们无法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这个混乱的年纪里,他们可能经常会走向歧途。作为一名家长,让他们了解和他们的行为需要承担责任是你应该做的。教导和建议孩子是每个父母应该履行的责任,这样你一定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

4.试图了解孩子,但给他们一些私人空间

太多的制约将会限制孩子的独立性,同时你会失去他们眼中的尊重。记住,尊敬和恐惧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5.如果你犯了错,毫不犹豫地向孩子道歉

事实上,向你的孩子显示你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并做出改正,这种方式,将会启发他们做同样的事情。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


孩子之所以能发展到“感觉没救了”,教育专家们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这些人也不是神仙,有什么灵丹妙药。有的教育专家甚至坦言,“特烦这种家长,把孩子弄成这样了才想起请教专家,就像一盘没炒好的菜,他想起厨师了,让厨师改一下,厨师不把鼻子气歪了才怪!”

教育专家们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1.恢复双方的信任度,家长要放下架子,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孩子有兴趣的事情上下点工夫,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慢慢地向学习导入,这可是长期的过程,家长要有耐性。

2.请一个家庭指导师帮助孩子,不要光请家教,现在是要解决思想问题。

3.对孩子要“爱”而不“溺”。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但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为了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一切由家长全权代劳,甚至孩子有求必应,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不利,更不用说让孩子适应社会了。

4.父母对孩子的管理还要“刚”中有“柔”、目标一致。家长教育孩子要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宽,那样会被孩子钻空子,使家长失去威信,以致无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双方要意见一致,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过后再说,这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坚强后盾。比如:双方工作比较忙顾不上孩子,让孩子自己在家做作业、看电视等,当妈妈的不忍心,并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因而,孩子变得胆小,不敢一人独处,严重影响孩子的自立能力发展。

理想教育的核心是能给予每个孩子充分发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实现这种理想教育的前提,就是父母应以民主的心态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不仅表现在对孩子的学习兴趣、生活爱好、交友等方面的尊重。家人的教育意见一致,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使他有一个固定的行为准则,而不是不知听谁的,无所适从。

家长,请帮帮你的孩子


一个孩子的学习,如果能得到家长的帮助,那是多么幸福。相反,那些学习上得不到父母应有关心的孩子,又是多么可怜。

六岁半的小春就是这样一个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关心的孩子,母亲说:“我们很忙,哪有时间管他啊!”这话很冷漠,很刺耳,让人很难相信出自一个母亲之口。瘦弱的男孩小春,上课不是很专心听讲的小春,回家无人辅导学习的小春,学习上已有些落后的小春,那天家长会上低头默默坐着的小春,孤单得像一只被遗弃的小鸟。

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小男孩,是缘于他的爷爷。那天是开学前的幼小衔接报名,一个老人走进教室就大声抱怨,他抱怨天气太热,路途太远;他抱怨学校撤并,没有校车接送;他抱怨不是正式报名,还要上四个半天;他抱怨……好在那天我心情特好,一直微笑地听着,不跟老大爷一般见识,只告诉他这几天可以不来。然后我就注意到了他身边一直沉默的小男孩,我甚至有点替孩子感到尴尬。还想:以后这个孩子分到哪个班,摊上这样的家长还真有的受!

结果,小春同学来到了我的班里,每天布置的拼读作业,家长几乎不签名,小春的过关情况也很不能让人满意,因为他是班中两个坐车的学生之一,平时根本碰不到家长,打电话过去,得到的就是开头那句话。

周五开家长会,发了通知和两遍校讯通,嘱咐孩子们一定要让父母中的一位来,开始家长们都在大会议室里集中听讲座,然后到后操场观摩新队员入队仪式,仪式结束,家长们一个个站到了孩子的身边,牵起孩子的小手回教室,那和画面真的很感动人。也在此时我才发现小春家长没来,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走着,我连忙拉过他跟媛媛小朋友一起走,因为媛媛爸爸此时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课。然后回到教室,其他小朋友坐到了家长的怀里,没有家长到来的小春只好孤孤单单地独自坐在座位上。

后来我给小春妈妈打了电话,她说自己忘了今天开家长会,我告诉她今天的活动安排以及孩子的孤单,希望她向自己的孩子解释一下,她母亲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还是那句话:“我们都忙,哪有时间管他啊?”这真让我替她的孩子感到难过。

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仅仅只是抚养。像小春父母这样的家长,真希望你们好好帮助孩子。

家园共育《家长请尊重孩子的磨蹭》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
    2021-02-15 阅读全文
  •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很多父母都不知道的秘密!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真是太磨蹭了!我们越着急,孩子越不慌不忙的。亲子冲突一触即发。当妈的天天处于崩溃的边缘。非常能理解各位妈妈的心情,但在解决孩子的磨蹭问题之前,要先请妈妈们检视一下自己...
    2021-08-11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请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育儿知识:请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把你的玩具给小朋友玩玩吧。” 当你对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 当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应该怎么对待吗?” “我...
    2020-07-24 阅读全文
  • 孩子需要家长的尊重 你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吗?是吃、穿、用、玩,还是知识、技术?其实,这些都不是。没错,孩子需要这些,但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尊重。孩子虽小,但也应具有和父母平等的人格。在传统观念中,孩子是父母血脉的传承人,理...
    2020-12-21 阅读全文
  •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件大事,然而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再就是孩子的智力.兴趣,而孩子们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们认为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化的。错了,家长们大错特错了,幼儿时期的孩子...
    2020-10-21 阅读全文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

2021-02-15 阅读全文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真是太磨蹭了!我们越着急,孩子越不慌不忙的。亲子冲突一触即发。当妈的天天处于崩溃的边缘。非常能理解各位妈妈的心情,但在解决孩子的磨蹭问题之前,要先请妈妈们检视一下自己...

2021-08-11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请尊重孩子的不分享 “把你的玩具给小朋友玩玩吧。” 当你对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 当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知道应该怎么对待吗?” “我...

2020-07-24 阅读全文

你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吗?是吃、穿、用、玩,还是知识、技术?其实,这些都不是。没错,孩子需要这些,但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尊重。孩子虽小,但也应具有和父母平等的人格。在传统观念中,孩子是父母血脉的传承人,理...

2020-12-21 阅读全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件大事,然而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再就是孩子的智力.兴趣,而孩子们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们认为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化的。错了,家长们大错特错了,幼儿时期的孩子...

2020-10-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