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怎样让孩子有创意

发布时间:2020-12-16

教育孩子笔记。

不容置疑的是当我们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时,我们更需要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有哪些优秀的教育笔记值得借鉴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让孩子有创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性,只是表现的方法不一而已。孩子的创造不是发明,也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更不一定在社会范围之内,但是我们希望孩子有的不是他们创造的产物,而是他们用于创造的精神和不断增强的创造能力。

3岁的孩子用一个贝壳和一个海螺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们两手分别拿着“猫”“鼠”,比划着一场“猫”“鼠”大战,还用不同的声调为“猫鼠”创编对话,非常新颖有趣。孩子们的举动,让我体会到孩子身上表现出的创造力量,也使我思考如何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有一次,我们班有个小朋友把一盒牛奶倒进金鱼缸,结果金鱼死了。结果很伤心的边哭边问我:“你说喝牛奶营养健康,金鱼怎么喝死了?”我想,创造无论对成人,还是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创造过程中常常要面对失败的风险。我们大人的一次责骂,可能会让他们缩手缩脚,把心爱的金鱼养死了,可能让孩子伤心的不敢做第二次尝试,创新意识就这样消失匿迹。如果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多尝试,即使不合规矩,也应教给他正确的做法来代替责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经验丰富了、能力增强了,他们会坚信自己有能力尝试多种方法来解决难题。

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的思维,也就是发散性思维。经常和孩子进行思维的游戏,能帮助他们提高发散性思维的适量。在家中,家长和孩子可以玩词语接龙的游戏,看谁接的快和准确。还可以玩“开放性问题”例如,一家人共同回答:“妈妈和警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猫和冰箱有相同的地方吗?”鼓励孩子大胆创意,不及对错。你会发现孩子说出的答案会多过大人。这样的亲子游戏不仅孩子们喜欢玩而且还能促进亲子间的关系,帮助孩子的创造力在求新求异中得到发展。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让孩子有自省的机会


童童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会主动结交好朋友,就是自尊心特别强。起初缘于我对他不太了解,常常当众处理他与同伴之间的纠纷,让他感觉很丢面子,以致多次冲出教室,还把不高兴的情绪带到家里。我和童童的妈妈就这事进行了交流,知道他在家里也爱生气,没有谁能控制他的脾气,爸爸妈妈、外公外婆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就随他去了。我开始深入观察童童,由此我了解了他的性格特点,知道他会在什么情况下闹情绪。一次排队时,童童为了和好朋友雨欣站在一起,和同伴吵了起来。吵着吵着眼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他顿感不好意思,一个人赌气就走远了。我刚要像往常一样追过去,可转念一想,为何不让这个聪明的孩子自省一下呢?这样或许他改变不分青红皂白地生气有所帮助。于是,我停住脚步继续组织幼儿活动。我发现童童站在远处不时地用眼睛瞄向小朋友,我知道他也想参与到活动中来,只不过还没有化解心中的不平。我注视他不言语,但我相信她一定读懂了我对刀子的暗示:“你好了吗?过来吧!”童童移动着脚步慢慢靠近大家,然后在附近来来回回地走了几次,最后,我估计她的气也该消了,就在他走近时对他说:“童童,快来和大家一起玩吧。”童童终于有了一个台阶可下,也就高兴地参与了活动,事后,我也就没有再去追问他离开的原因。有时对于孩子一些无意的行为没必要追根问底,我们要让他学会忽略,学会忘记不愉快,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他淀粉地生活交友和学习的方法,让他在不同的场合都有愉快的体验,而不是去强化不愉快的情绪.

让孩子怎样在打闹中长大


孩子爱闹事,你总是听到别的家长来告状,或者你的孩子在干仗中奋勇向前。作为家长该咋办?这里有几个小例子,让我们细看宝贝在打闹中长大。挑逗式:就不给你帽子,怎么着?!在游乐场上,小明跟两个孩子开玩笑,把他们的帽子和球都抢走了,大家都在哈哈大笑,两个孩子也没有着急,哈哈笑着追他。小明把这两个孩子的帽子和球扔到草堆里,还跳着脚喊着“我把你们的帽子扔到臭沟里面去啦!脏啦!”那两个孩子跑到草丛里面捡回自己的帽子和球开始追着小明打他,三个孩子热热闹闹地打成一片。快来和我们一起玩吧--“挑逗”是儿童之间非常常见的社交行为,一个会挑逗他人的孩子,说明他的智力发育有了飞速的成长,能够利用自我设计的游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进行友好交往。同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开他的玩笑,他也能够快乐地接受,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对方的挑逗,是请小朋友参与到游戏中的一种行为。追逐是儿童在锻炼奔跑能力--追逐是儿童锻炼奔跑能力,促进大脑中空间距离、物体关系识别等神经系统的发育的一种形式。孩子蹒跚学步开始,即便走路还不稳当,跑起来摇摇晃晃,并且十分容易摔跟头,他们却无一例外地热衷于奔跑追逐。这是他们身体发育的需求,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放手让孩子多多奔跑,也应该多跟孩子一起玩一玩儿互相追逐的游戏。扭打式:不“打”不成交小孩子是不“打”不成交,几个小孩在一起踢球,你撞我一下,我拽你一把,互相抱在一起在地上打滚,嘴里还叫喊着。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泛着兴奋的光芒。

我的力量有多大--儿童交往当中的游戏行为大多是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戏当中,孩子们体验着自己的力量,发现着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着自信心。并且呢,还排出老大、老二的顺序,还会根据伙伴的力量逐步调整。我们做家长的,不仅需要经常拥抱孩子,也应该多跟孩子进行扭打游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找到力量的极限、建立起自信。接触是与人交流的开始--每个人的身体感觉越猛烈,他或她的情感的反应就越强烈,情绪的发展也越健康。人类大脑的发育,首先发育的是感官,是各种生理感觉,尤其是触觉的发展。身体接触可以帮助儿童接触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感受自己的情感。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所以,不要害怕孩子之间身体的接触,哪怕是打架也没关系。攻击式:你到底敢不敢?小军看着站在滑梯顶端的小强,很好奇小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也走了上去。两给孩子的家长站在比较远的地方关注事态的发展。他俩好像在谈论什么,但过了一会,小强很想自己玩滑梯,让小军滑下去,可是小军不愿意也有点不太敢的样子……两三分钟以后,比较强壮的小强突然采取了一个最直接和最粗鲁的方法:不管不顾地推了小军一把,想把他推下去,小军吓得哭起来,引来了大人的注意。你占了我的地盘,走开!--大部分发生在孩子之间的攻击行为,都是正常的,并且是友好的,绝对不带有恶意。我们看到,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过早地引入了争斗、输赢、吃亏等等概念。这些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种竞技比赛,敦促孩子取得名次和证书;把孩子跟同龄、同班小朋友相比较,强调孩子必须各方面都得第一;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容不得孩子“吃亏”,并且教导孩子必须时时处处占上风,不然就批评指责孩子太笨、太窝囊。这些做法会误导孩子的游戏意图,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恶意的。克服儿童自我中心性--工具性进攻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儿童将进攻行为当作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争夺玩具、甚至在争抢的过程中出手打人,或者推倒对方以占领游乐器械,等等。这种进攻行为只是儿童思维自我中心性、不能延迟满足、并且尚未掌握语言交流的一种正常表现。敌意式:真正地厮打起来!一天放学之后,一些孩子在幼儿园楼下海洋池里玩球。玩着玩着,几个小男孩儿开始拿着球互相打着玩儿。打着打着,就变成几个小孩往一个孩子身上打,那个孩子逐渐感觉自己处于劣势,越打越着急,最后他干脆不用球来打,而是去抓......气愤地跟他们真正地厮打起来。我在发泄情绪--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个别的孩子会在没有明显挑衅的情况下,主动对小朋友施加暴力。比如,有的孩子在游玩的过程中,会突然掐、拧、打或者咬其他的小朋友。一般来说,有这种举动的孩子,是在发泄某种情绪,也许是要引起他人关注。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到难过的时候,都可能做出过激行为。偶然一次,我们不必如临大敌,而是平静化解、及时处理。我们要一遍一遍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不可以伤害他人。成长评述:逐渐学会忍耐和表达--儿童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也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很多孩子在尝试一两次,并且发现这种行为不被接受之后,会逐渐削弱,学会以其他方式表达自己。对与错:关键是家长的态度!当我们的孩子挨了别人一巴掌或者挑逗时……如果我们告诉他:“我知道这让你疼了,但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喜欢你,想跟你玩儿,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好了。”或者“他跟你开玩笑、逗你玩儿呢!别在意!”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温暖的、友善的!错误!然而如果我们用一种愤愤然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儿童之间正常的扭打、挑逗……认定对方在“欺负”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就继承了一种“受害者”心态,误以为所有的动作都是意在伤害自己,要么对这个世界横眉立目、怒而待之,要么在家长强健的羽翼保护之下,变得懦弱胆小,无法学会社交技巧。小朋友之间交往,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冲突和矛盾说来就来。无论被打还是打人,妈妈都不必过于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宝宝会逐步适应纷争。让宝宝获得心理平衡--宝宝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爸爸妈妈要让000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主动去攻击别人。如果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了解他的心情。接着爸爸妈妈就要做正确的引导,比如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得到心理平衡,宝宝很快便会将一切抛之脑后。最好当个“小绅士”面对争执,爸爸妈妈首先应正确评估事情性质,不要看不得宝宝受委屈、流泪。其实,争执只是宝宝成长中的一种游戏,无伤大雅,更不会造成伤害。何妨给宝宝来点“绅士教育”?让他学会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取信任与好感,赢得更多的友谊。主动道歉是良好的品质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进行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不对。比如,妈妈可以对先动手的宝宝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你们还是好朋友。”一般来说,宝宝会接受妈妈的建议。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使对方也勇于面对自己的过火行为,学会相互道歉;二是可以保护自己,从不愉快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坚决制止攻击行为常见两种情况,一是宝宝占了便宜,爸爸妈妈称赞:“好样的”;二是吃亏了,爸爸妈妈暴跳如雷:“没用的东西,为什么不还手。”这种鼓励和诱导的做法,会把宝宝引向歧途。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宝宝在争执中成长爸爸妈妈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宝宝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宝宝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争执,是一门功课,是宝宝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而付出的代价。由此,宝宝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还锻炼了辩论才能。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理智地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比如宽容别人、谦让同伴、坚持自我、勇敢面对责任等等。让宝宝运用智慧自己解决问题,是合乎实际的,也是合乎心理健康的另外,如果一种行为,不论是好行为还是坏行为,只要这种行为发生后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奖励,这种行为将来很容易再次出现。所以,每当孩子发脾气时,若父母表现出同情、娇惯、怜悯的态度,这实际上是“强化”了孩子这种坏脾气。久而久之,使孩子知道只要发脾气,就可以达到目的。也有个别孩子,因为父母工作很忙,很少关心他们,就用发脾气来引起父母对他的关心和注意。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待无缘无故爱发脾气孩子的最好方法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脾气发过后再耐心的教育。

怎样让孩子上幼儿园不哭


三岁的小宝宝们入园一周了。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宝宝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但这一步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战争。走进幼儿园,你会感受到此起彼伏的哭潮。哭潮之后,接下来这一个月还将面临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教学活动,游戏交友等行为习惯及至生病等种种情况。

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玩得都很开心,但是第一天开始上幼儿园,便没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了,他们觉得十分害怕,不安全,所以从爸爸妈妈离开幼儿园那一刻起,就开始不停地哭,这样的情景短则一个星期,长则一个月有余,对这种小朋友,我们首先转移他的注意力,给他玩一些玩具,告诉他幼儿园可以认识新的朋友,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告诉他爸爸妈妈来接他的具体时间,其次,多抱抱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增加他的安全感,如果说理,转移注意力都对此类孩子不起作用,我们会适当使用冷处理法,给他一些玩具让他自己去玩,当组织其他小朋友进行活动时,会吸引他参加并给予一定的关注。

2---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家长要理解孩子这种反应,孩子白天在幼儿园哭的太多,晚上回到家一定要让他喝一些淡盐水补充体力,还要让孩子早睡早起,睡足9---10个小时。

一种小朋友又哭又闹,还把幼儿园的玩具扔得乱七八糟,吃饭的时候故意把饭菜弄在衣服和桌子上,打人咬人,在地上打滚,时不时地开门就要玩外跑,这类小朋友性格比较外向,个别的比较暴躁,他们喜欢把不高兴发泄在外界环境上面,对这类小朋友,我们主要以讲道理为主,让小朋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注意多给他爱的关怀,还会适当地对他的进步进行一些奖励,像语言上的表扬和物质上的小红花等等。

小朋友好奇心重,在幼儿园看到很多家里没有的东西,立刻产生了兴趣,去幼儿园的前几天很高兴,不哭不闹,也不嚷着叫爸爸妈妈来接,但是过了几天,当他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环境,知道自己要每天重复时,就会厌烦,开始用大哭表示自己的不满,这类小朋友怀有对新环境的向往心态,他们性格大多活泼开朗,喜欢刺激的事物。利用他们送我好奇心,我们会多介绍在幼儿园里他还不知道的事物,比如我们会带他去别的班级看看,告诉他哥哥姐姐们都在做什么,转移他的视线,也是很好的方法,小朋友看到新鲜的事物就会很快忘记刚才发生的事,如果宝宝对幼儿园生活没兴趣了,想回家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家长可以在最初一段时间,让孩子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起一个间接情感寄托的作用,在孩子接受陌生的环境和老师伙伴初期起到熟悉,温暖的情感安慰作用。

老师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有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家很开朗的,什么都说,什么都乐意去做,但是我们去发现他们在幼儿园里不说话,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这类小朋友表面看上去没有哭,但是心里却在默默地流泪,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多和他聊天玩耍,建立感情。让他消除恐惧感,慢慢熟悉幼儿园生活,从心底尽快信任老师。这类孩子甚至比其他类型的孩子更加需要爱,

比如;当看到孩子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找一个最可爱最漂亮的毛绒玩具送给他并说;“我和你一起玩好不好?”让孩子感觉老师是可以随时给予他帮助的朋友。在老师试图打开孩子心扉的同时,家长可以每天在接送孩子的时候多跟老师交流,让孩子看到这样的亲切场面,帮助老师和孩子尽快建立感情。

有的小朋友本来在玩玩具,但看到身边有小朋友在哭,不一会儿,他也会眼泪汪汪,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这也正是所谓的“羊群效应”。这类小朋友容易受人影响,碰到这样的情景,我们会带他们出去走走,去操场上玩耍,把他和爱哭的小朋友分开一会儿,等他们心情平静一点儿后,再慢慢告诉他们。幼儿园是美好的地方,他们可以在幼儿园获得好多新鲜有趣的东西,那些哭的小朋友只是一时的不适应。幼儿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小白兔,大灰狼,小花猫,等等几个形象。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容易被带哭的情景创编故事来诱导孩子,通过讲故事创编游戏的过程来诱导宝宝爱上幼儿园。

不同的宝宝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父母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便于老师更多地了解宝宝,更好地照顾宝宝。例如;有的宝宝一哭闹就要小便等等,隐瞒孩子潜在或已经表现出来的生活陋习或性格。非常不利于孩w子尽快适应幼儿园教育。

家长接送孩子路上以及在家里交谈时,不要使用“类似”宝宝哭得好可伶,妈妈好心疼,“怕不怕啊”…之类的语言诱发强化孩子的不良情绪,应该辅以夸奖,鼓励,正面积极引导为主的语言暗示,比如老师夸宝宝了,表扬宝宝只哭了小会儿,宝宝真棒,不简单,真勇敢,幼儿园老师真漂亮,幼儿园玩具真多啊!幼儿园有这么多小伙伴啊…

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宝宝。我们要相信孩子的适应力,他们很快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变哭泣为笑脸,并且爱上幼儿园。

教育随笔:怎样让孩子理解尊重别人


作为一名品格教育的授课老师,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从3月份开学至今,孩子们在品格修养这一块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5月份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尊重月》相关的课程,在尊重月第一节课上,开始部分,我介绍“狼”这个动物,给小朋友认识时,孩子对狼的印象都是比较反感有偏见的,到后来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对狼的认识更近了一步。知道在狼这个动物的身上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尊重。孩子开始接纳、理解并尊重这个动物,并把尊重这一良好的品格迁移到自己身上,学会尊重别人。

进行部分,孩子们在玩拼图《请坐这里》时,有一名小朋友在拼图时,边说边做,影响了其他小朋友,还不等我去提醒他,旁边的小朋友就上前告诉他:“你现在不能大声说话,不尊重其他小朋友”。说话的那名小朋友立刻安静了,脸上还挂着不好意思的表情。下课后,我跟小朋友一起交流,问他们你们今后要怎么尊重他人时,小朋友思考了一会,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不打扰大人们说话,说话时看着对方说话就是尊重,有的说有礼貌就是尊重……,我想不用我说了,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尊重了。

通过这个小小的案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孩子通过品格养成课程的培养,已经有了对各项品格的认识,也能在生活点滴上体现,有树立良好品格的意识,但是,还不够深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幼儿养成这种习惯,把这样良好的品格习惯,渗透到生活中,并且一直延续下去。

让孩子有颗善良的心


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为了纠正父母这一错误观点,专家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特别是孩子们的母亲,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从善如流”,让孩子从小培养博爱、同情、宽容等品德。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对给孩子进行一些特殊的教育,例如: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也许父母的本意没有错,即告诫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小心上当。可是,这种教育的尺度却很难把握,试想如果在父母本身带有偏颇甚至错误的情况下引导孩子,那么,我们将在孩子心中埋下什么样的种子?或许在父母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父母们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而专家却表示:没有善良心的孩子更无法很好地保护自己。因此,作为父母,绝不能放弃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家庭教育,一般在一个家庭之中,存在着四种不同关系、不同性质的爱,只有当孩子生活在这种健全的爱的环境中,才能享受关怀,培养出一颗善良之心

如何让孩子有个性而不任性


通常所说的“有个性”是指有主见,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合理行为。

任性也表现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却是无理取闹,即所坚持的不是合理的。

怎样才能使孩子既保持个性又不任性呢?关键在于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家长们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尊重孩子。

如果不尊重孩子,不管孩子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没有可能实现,都一味地给予否定,孩子因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产生对抗心理,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是不敢提正当要求,一味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

不迁就孩子。

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给予满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胡为。

因此,只有得到尊重又不受迁就的孩子,心理才会健康发展。

与孩子平等对话。

了解孩子提要求的真正原因,才能判别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才能区分任性与有个性的界限。

有条件地满足孩子。

让孩子明白需要的满足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

很多家长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要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戏等,都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是很好的现象。

但要注意一些条件限制,如让孩子只能在几套方案中选择,超过了条件限制便不能满足要求。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教育随笔:怎样让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心情


教育随笔:怎样让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心情

想要教好孩子,首先你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说,对于每个教育孩子的人来说,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愿意聆听孩子的心声,在跟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的明白孩子的的所思所想,然后有针对性给予关心和帮助,这样子既可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还有利于亲子关系的经营。

只有经常和父母倾诉的孩子,才会更加健康,特别是孩子的心理,会更加的积极!因为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他们都愿意跟父母分享,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变革现实,而消极情绪如果能够及早的化解,不会对健健康心理的建立造成影响,也有利于顺利的实施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那么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们的倾诉呢,以下几个小技巧希望年轻的父母都能够了解。

一、善于引导孩子的倾诉

当我们细微的感受到孩子情绪变化的时候,其实要做的是事情就是引导孩子们能够将内心的感受倾诉出来而不是急于哄他们开心却忽略了孩子不开心的根本,凡事不能够憋在心里面,因为孩子们还没有长大,他们可能无法很好地排解掉负面的心理情绪。

二、耐心的倾听孩子诉说

当孩子能够愿意跟父母倾诉的时候,其实父母是应该感到开心的,因为说明孩子是信任自己的,而我们不能够辜负这份信任,当孩子在倾诉的时候父母要做好一名好听众,不要表露出任何不耐烦的情绪,因为孩子能够很敏感的感受到父母心不在焉或是其他等等。

三、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

孩子们其实不太懂得掩藏情绪,只要细心的观察就能够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其内心情绪的变化,当孩子跟父母体倾诉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这样子孩子是会感觉很安慰的,之后再给他们进行开解,效果会事半功倍。

所以说,想要让孩子培养一个和家长倾诉的习惯很是重要,家长也要想办法让孩子学会和自己倾诉,更要注意多给孩子一些互动,给孩子保持一个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如此才可以让孩子愿意跟父母倾诉。

怎样让孩子们自发的快快吃饭呢


每天孩子们吃饭时,我们老师总是要不断地提醒大家快快吃饭,吃饭时不要说话、嬉戏。可是,对于老师的说教,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就会自发产生免疫。吃饭时拖拖拉拉,占用了太多时间,不利于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

怎样让孩子们自发的快快吃饭呢?

随着孩子们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他们开始追求大家对自己更多的肯定。在我们班“小老师”这一称号是孩子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荣誉。其实,“小老师”就是老师的小助手,可以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吃饭时我们就很好地利用了“小老师”对大家的诱惑。

我们告诉孩子吃饭最快的前几名孩子将会成为小老师,下次吃饭时,可以帮助老师给小朋友分饭、发勺子,而且“小老师”可以在吃饭时做到坐到桌子的两头。这些特权是孩子们吃饭速度很大的动力。

自从实施这一方法后,孩子们吃饭的速度明显提高。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很好的进行,而且孩子们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得以提高。

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诱饵”并加以恰当的方法,孩子们做事情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正向提高,班级内也会呈现积极、和谐的师幼关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反思,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一岗位上收获快乐和满足感。

相信《怎样让孩子有创意》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有创意的孩子的特征 父母想知道孩子有没有创意,从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事实上,要了解孩子的创意性,实际的观察可能比测试更为准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创意行为也不同。但是下面所列举的这些行为的特征,可以为...
    2022-01-31 阅读全文
  • 怎样让孩子睡个好觉 常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想睡觉或睡觉不安稳,来求教保育员,“有什么法子让宝宝睡个好觉?”据我们的观察,托儿所的孩子,有的上床后很快就进入甜甜的梦乡,而有的孩子睡不踏实,似睡似醒,也有个别孩子躺在床上,...
    2021-12-13 阅读全文
  • 孩子有怎样的心理需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健康地成长。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
    2021-11-30 阅读全文
  • 怎样让孩子“输得起” 怎样让孩子“输得起” 经常会听到父母抱怨“每次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只要我赢了他,他就会很不开心,闹着不算,硬要重来……”“我们家的孩子不会交朋友,游戏、比赛只能他赢,不能输,现在没有孩子愿意和他玩……”...
    2020-11-25 阅读全文
  • 让孩子在玩中更有创意 虽然鼓励孩子参与手工游戏,但一些如加热等步骤还是不要让孩子单独操作,要特别注意安全。 寒假里,除了带孩子外出游玩外,还可以在家寻找一些乐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家中能食用的材料进行手工游戏,也会使孩子...
    2019-12-16 阅读全文

父母想知道孩子有没有创意,从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事实上,要了解孩子的创意性,实际的观察可能比测试更为准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创意行为也不同。但是下面所列举的这些行为的特征,可以为...

2022-01-31 阅读全文

常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想睡觉或睡觉不安稳,来求教保育员,“有什么法子让宝宝睡个好觉?”据我们的观察,托儿所的孩子,有的上床后很快就进入甜甜的梦乡,而有的孩子睡不踏实,似睡似醒,也有个别孩子躺在床上,...

2021-12-13 阅读全文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健康地成长。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

2021-11-30 阅读全文

怎样让孩子“输得起” 经常会听到父母抱怨“每次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只要我赢了他,他就会很不开心,闹着不算,硬要重来……”“我们家的孩子不会交朋友,游戏、比赛只能他赢,不能输,现在没有孩子愿意和他玩……”...

2020-11-25 阅读全文

虽然鼓励孩子参与手工游戏,但一些如加热等步骤还是不要让孩子单独操作,要特别注意安全。 寒假里,除了带孩子外出游玩外,还可以在家寻找一些乐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家中能食用的材料进行手工游戏,也会使孩子...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