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怎样的心理需要
发布时间:2021-11-30 怎样教育孩子 有创意的幼师述职报告 家长冬季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健康地成长。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关于孩子的心理需要
导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健康地成长。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怎样满足宝宝的身心需要
孩子也有自己的性格,作为父母的你一样也有自己的性格。那么如何才能使不同性格的你们之间建立一种充满信任的关系呢?性格研究之父,纽约的著名学者斯特拉·切斯和亚历山大·托马斯对性格进行了长达30年的纵观研究达,他们用“拟合优度”这个术语来描述父母该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性格发育的需要。
一般来说,扩大这种适应程度的最佳途径就是明智而又合适地满足婴儿的需要。你对婴儿所做的各种训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在情感和智力上如何对待人生。你可以尝试着去做下列几件事,这可以使你的行为明智而又恰如其分。
·学着去理解孩子所发出的信息:了解你宝宝哭闹,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呀呀、嘟囔分别意味着什么,然后尽你的全力去满足他身心的需要。
·安慰:安慰并不只限于当婴幼儿紧张不安时,还包括他需要生理关注时。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帮助孩子调整他的情感,并使他意识到他的需要可以被满足。
·改进你带小孩的技巧:当你的宝宝满1岁时,你满足他需要的方法也应该随之而改进。摇晃和哼催眠曲也许能安慰那些刚出生的宝宝,而给10个月大的幼儿一种新玩具或者新游戏也许更为恰当。看护婴幼儿技巧的改进不仅会帮助宝宝调整他们的情感,而且还有助于在宝宝需要时分散他的注意力。
·把活动与情感联系起来:你小宝宝的早期生活阅历以及为以后学习而做的准备将直接关系到他的情感状态。尽可能为你的宝宝创造探索世界的机会,这将使他最后成为一个更快乐、更富好奇心的孩子。
·形成习惯:对许多孩子而言,一种有规律的习惯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这将有助于他们认识到应该对什么有所期望,并知道到该如何应对。
小孩子有四种心灵需要
导读: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如能小心参考下列四点,则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心理。
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蜜罐长大的孩子需要锻炼心理
导读: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想过孩子也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以及丰富的内心生活,他们并不是大人的附庸和支配的对象。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力量。
大人们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因为物质很丰富。在一个家里,爸爸负责外出工作赚钱,妈妈负责洗衣做饭,他们齐心协力照顾孩子的生活。正因为这样,他们认为,孩子一直以来享受着最好的照顾,住起来最舒服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家。然而,现实中很多孩子却觉得自己并不幸福。
孩子是什么呢?孩子只是父母创造出来的物品,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丝毫不容他人侵犯。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的意愿。可以这么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奴隶能像孩子被父母拥有那样被奴隶主完全拥有,也没有一个仆人像孩子服从大人那样必须永远服从主人的指示。他们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行动,一切都被父母给代替了。他们盲目地服从父母的命令。至少工人也有下班的时候,还可以找个地方消遣,而他们却不能!
确实如此,大人们总是用错误的眼光看待现在的孩子,说他们是在“蜜罐”里长大的。这所谓的“蜜罐”只不过是指衣食无忧、吃喝不愁,可是在这“蜜罐”里长大的孩子的内心却是苦的。虽然他们生活好了、吃苦少,可奇怪的是自由少了、内心的幸福感少了。他们看上去似乎拥有了很多很多,事实上他们的心灵仍一无所有,他们仍十分“贫穷”。大多时候他们都不觉得自己生活在“蜜罐”里,因为他们一点儿都感觉不到幸福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想过孩子也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以及丰富的内心生活,他们并不是大人的附庸和支配的对象。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力量。
然而,越来越多的孩子把“真烦”、“真没劲”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变得神情冷漠,整天不愿说一句话,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拒绝与他人来往;小小年纪即有自杀念头;在压抑中成长,变得抑郁消沉、离家出走或厌学厌世……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教育的失败,不能不说是父母教育的失职。
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小时候的心理创伤会影响一个人终生。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的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所受教育不当造成的。实际上,那些看似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心却是苦的。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并向他们提供适合的环境,保证他们毫无障碍地自我发展和成长。
怎样教育孩子的逆反心理
许多年轻的父母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你说这东西不能碰,他偏要去碰碰;你说蔬菜营养好,要多吃,你越讲他越是不吃等等,实在无可奈何。这种现像在心理学上叫做“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逆反心理人皆有之,但幼儿的逆反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喜欢搞“独立”,愿意自作“主张”。如果父母不善于对待,他往往就会逆向而行。
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在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
1.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孩子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孩子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2.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孩子,或罚站、罚跪,甚至把孩子逐之门外;另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过分娇惯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
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反儿童的天性,必然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
孩子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那么,父母“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便不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不易成功;“恨铁不成钢”的耿耿意愿,也得不到谅解。一言以蔽之,父母的殷切教育,都难免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反应,不少人情绪急躁,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服的方法。可是你越是想压服孩子,而孩子越是压而不服,并且往往使其抵触情绪、对抗行为随之而来。所以,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注意方法。
1.冷却法。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情绪强烈激荡时,父母不要恼怒,不可“针尖对麦芒”,以任性对任性,否则会火上加油。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的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作为武器来威胁时,不要心软,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平静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2.温暖法。父母要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孩子,经常和他沟通,做他的贴心人。一旦发现他有细小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3.刺激法。要掌握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有意识地说“你不会穿衣服,是不是?”“你不会说礼貌话,对不对”之类的话来刺激他。
4.心理保健法。帮助指导孩子客观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培养良好情感和锻炼意志,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逆反心理虽有妨害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蕴含着很多积极的因素。其中较为显著的是:
1.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