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国家长最常喝的“三碗鸡汤”

发布时间:2020-12-16

幼儿园说课稿中的学法。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家长最常喝的“三碗鸡汤””,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朋友圈里鼓励你“不要打孩子”,而要“给孩子自由和快乐”的鸡汤文是不是很多?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现代育儿准则,那就“图样图森破”了。

现在社会上“熊孩子”为啥感觉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于包容和迁就。虽然现代教育不再提倡中国古代的那种“父为子纲”观念,也反对体罚,但并不意味着只要孩子快乐,就什么都是好的。

让我们看看,您是否也曾走入下面这些误区——

翻翻你的朋友圈,《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会成功》这样的鸡汤文章,看看您被这些鸡汤骗过吗?

教育,真不是那样简单的。

第一碗鸡汤:快乐教育

最近几年,中国的初等教育被快乐教育来个大洗脑。

请看:小学好轻松,四点半就皆大欢喜的放学了;

低年级数学课取消,英语高考不考;

孩子要时常表扬,批评也不能使孩子难堪;孩子只管快乐与玩,这教育,听起来真美好呀。

教育,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艰苦智识的挑战。可这种“快乐教育”的结果是:光玩了六年,基本礼貌、知识、能力和视野一个都没有,还一个个心比天高,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受不得管、吃不了苦、听不得骂、学不会基本加减乘除。我就想问问那些由着孩子减负的家长,你家存款后面究竟有多少个零,就这么有底气让孩子在基础教育的阶段,没头没脑的玩?

那个最先给孩子端出“快乐教育”鸡汤的究竟是谁?真应该逮住好好打一顿。

看看日本教育、看看韩国的高考,再看看欧美精英们提前学大学课程,说国外教育轻松的,是没有认清其通过教育的商品化完成淘汰的本质。平民家小孩四点下课高兴玩儿去了,精英阶层的孩子们要付出额外的金钱精力购买教育,学乐器、学法文,以此作为大学精英教育的敲门砖。中国的教育系统只看到人家快乐,背后的机制却没考虑过。本来中国教育也就基础教育还算扎实,这一下,自废武功了。

当年我还是教育系小研一枚,旁听教育界元老们讨论素质教育改革。犹记一位老教育家,梗着脖子倔着脸说:“我不同意降低教材难度。这点难度都接受不了,孩子们将来还能干点啥?四点半就放学也是胡闹,会教育的家长把孩子接回家辅导,不会辅导的家长呢?让孩子回家看电视?这哪是减负?这是拉大教育不公!”

毕业多年,方知这才是真理,是良心话。

第二碗鸡汤:充分释放天性

某一年,和毛豆爸在餐厅吃饭,隔壁的三岁孩子没有一秒消停的时候,奔突吵闹,破坏了静谧美好的气氛。我看不过去,对那位妈妈悄声说:“让孩子小点声好吗?大家都觉得很吵。”

那位孩妈一脸无辜的说:“孩子天性不就是活泼吗?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呃,好吧,我带着“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的表情默默退下。毛豆爸对这位妈妈没有客气:“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解放天性,而是侵犯他人”。

这年头常见有人把孩子的大声尖叫、粗鲁没礼貌、抢人东西、随地大小便这种没教养的行为,当作孩子天性。更自恋的父母,还会把这当成孩子真性情。但是别忘了,除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父母的更要教会孩子在公众场合遵守基本底线。既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就必须遵守社会准则。一味的放纵自由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自由永远是和规则伴随的。

再说,别老听鸡汤里说“天性与自由”,教养该教就得教。教养不光是恪守公共底线,往高层次说,还是发自内心的温暖、坦荡,是替人着想,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孩子有权利活泼,周围人也有权利享受安静、舒适和不被打扰的旅程。一个把天性凌驾在社会规则上的熊孩子,父母首先该醒醒了。

又一年,我独自带毛豆坐飞机回老家,旁边落座的男子一看这个一两岁的孩子,立刻面色一紧,以为旅程又要被熊孩子虐惨了。行程过半,看到我准备充分,毛豆举止有规矩,没影响别人,才释然下来。只图孩子释放天性,那叫任性,不给周围的社会人添麻烦,才叫为人父母的责任。

第三碗鸡汤:成功和学历没关系

中国孩子还常喝这样一碗鸡汤:大学生都在给初中同学打工,小学毕业的都给博士当老板了——所以,学历高没用,将来给人打工妥妥的。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将来总会成为管理界的奇才。

我一直很好奇这碗鸡汤是哪个庙里端出来的,直到我看见一则类似的励志帖: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但现在默默无闻。后者落榜,但都流传千古。结论是:成功和学历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来做个基本算术:初中毕业管理大学生的,有多少人?算几万好了。初中毕业的人又有多少?上亿。所以前者是不是凤毛麟角?学历高低和成功呈正相关,毫无学历却功成名就,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初中毕业就能打拼天下,这种人必定是人中龙凤,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能力和眼界,而绝大多数的孩子资质一般。以这种小概率事件告诉孩子“不上大学也没关系”,不是耽误孩子前途是什么?

我有个同学,就受了这样的蛊惑,高中毕业只读了两年专科便去应聘,处处碰壁。每家HR都告诉他招聘底线是本科。他那时才明白,学历也许不决定未来的高度,但绝对能大幅度提高奋斗的起点。

喜欢用“我的孩子学历不高,但是将来能管大学生”这样罕有事件来自我安慰的父母,还请细细体味这样一段话:“在大道上辛苦前行的人往往羡慕另辟蹊径者的迅速登顶,抱怨自己太累太慢,却从来不去想那条小路上布满了多少荆棘和凶险,以及多少人在那里摔得粉身碎骨。”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孩子(当然也包括我的孩子毛豆)而言,有个学历护身,已经是普通人的幸福坦途。不读大学,不见得能做成老板,但肯定给别人打工都困难。鸡汤喝的微醺的,醒醒好吗?

以上,就是中国父母最常喝的三碗鸡汤。我总是亲见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快乐的,孩子的天性是要顺从的、自由发挥的,前途是必定能够成功的。

而客观事实是:孩子是要从小对他说“不”的,公共底线是必须遵守的,智识挑战的艰苦是必须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中人之姿的,超出常人的成功则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以上的事实,我们必须常常拿出来让自己警醒。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面对现实,浇盆冷水,洗洗更健康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给中国家长们浇盆冷水:你们被这三碗“鸡汤”骗过吗?


朋友圈里鼓励你“不要打孩子”,而要“给孩子自由和快乐”的鸡汤文是不是很多?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现代育儿准则,那就“图样图森破”了。

现在社会上“熊孩子”为啥感觉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于包容和迁就。虽然现代教育不再提倡中国古代的那种“父为子纲”观念,也反对体罚,但并不意味着只要孩子快乐,就什么都是好的。

让我们看看,您是否也曾走入下面这些误区——

翻翻你的朋友圈,《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会成功》这样的鸡汤文章,很大程度上阻碍父母理解真实的教育世界,采取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真不是那样简单的。今天,就带您解析一下,看看您被这些鸡汤骗过吗?

第一碗鸡汤:快乐教育

最近几年,中国的初等教育被快乐教育来个大洗脑。

请看:

小学好轻松,四点半就皆大欢喜的放学了;

低年级数学课取消,英语高考不考;

孩子要时常表扬,批评也不能使孩子难堪;

孩子只管快乐与玩,这教育,听起来真美好呀。

教育,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艰苦智识的挑战。可这种“快乐教育”的结果是:光玩了六年,基本礼貌、知识、能力和视野一个都没有,还一个个心比天高,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受不得管、吃不了苦、听不得骂、学不会基本加减乘除。我就想问问那些由着孩子减负的家长,你家存款后面究竟有多少个零,就这么有底气让孩子在基础教育的阶段,没头没脑的玩?

那个最先给孩子端出“快乐教育”鸡汤的究竟是谁?真应该逮住好好打一顿。

看看日本教育、看看韩国的高考,再看看欧美精英们提前学大学课程,说国外教育轻松的,是没有认清其通过教育的商品化完成淘汰的本质。平民家小孩四点下课高兴玩儿去了,精英阶层的孩子们要付出额外的金钱精力购买教育,学乐器、学法文,以此作为大学精英教育的敲门砖。中国的教育系统只看到人家快乐,背后的机制却没考虑过。本来中国教育也就基础教育还算扎实,这一下,自废武功了。

当年作者本人还是教育系小研一枚,旁听教育界元老们讨论素质教育改革。犹记一位老教育家,梗着脖子倔着脸说:“我不同意降低教材难度。这点难度都接受不了,孩子们将来还能干点啥?四点半就放学也是胡闹,会教育的家长把孩子接回家辅导,不会辅导的家长呢?让孩子回家看电视?这哪是减负?这是拉大教育不公!”

毕业多年,方知这才是真理,是良心话。

第二碗鸡汤:充分释放天性

某一年,和孩子他爸在餐厅吃饭,隔壁的三岁孩子没有一秒消停的时候,奔突吵闹,破坏了静谧美好的气氛。我看不过去,对那位妈妈悄声说:“让孩子小点声好吗?大家都觉得很吵。”

那位孩妈一脸无辜的说:“孩子天性不就是活泼吗?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呃,好吧,我带着“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的表情默默退下。孩子他爸对这位妈妈没有客气:“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解放天性,而是侵犯他人”。

这年头常见有人把孩子的大声尖叫、粗鲁没礼貌、抢人东西、随地大小便这种没教养的行为,当作孩子天性。更自恋的父母,还会把这当成孩子真性情。但是别忘了,除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父母的更要教会孩子在公众场合遵守基本底线。既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就必须遵守社会准则。一味的放纵自由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自由永远是和规则伴随的。

再说,别老听鸡汤里说“天性与自由”,教养该教就得教。教养不光是恪守公共底线,往高层次说,还是发自内心的温暖、坦荡,是替人着想,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孩子有权利活泼,周围人也有权利享受安静、舒适和不被打扰的旅程。一个把天性凌驾在社会规则上的熊孩子,父母首先该醒醒了。

又一年,我独自带孩子坐飞机回老家,旁边落座的男子一看这个一两岁的孩子,立刻面色一紧,以为旅程又要被熊孩子虐惨了。行程过半,看到我准备充分,孩子举止有规矩,没影响别人,才释然下来。只图孩子释放天性,那叫任性,不给周围的社会人添麻烦,才叫为人父母的责任。

第三碗鸡汤:成功和学历没关系

中国孩子还常喝这样一碗鸡汤:大学生都在给初中同学打工,小学毕业的都给博士当老板了——所以,学历高没用,将来给人打工妥妥的。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将来总会成为管理界的奇才。

我一直很好奇这碗鸡汤是哪个庙里端出来的,直到我看见一则类似的励志帖: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但现在默默无闻。后者落榜,但都流传千古。结论是:成功和学历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来做个基本算术:初中毕业管理大学生的,有多少人?算几万好了。初中毕业的人又有多少?上亿。所以前者是不是凤毛麟角?学历高低和成功呈正相关,毫无学历却功成名就,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初中毕业就能打拼天下,这种人必定是人中龙凤,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能力和眼界,而绝大多数的孩子资质一般。以这种小概率事件告诉孩子“不上大学也没关系”,不是耽误孩子前途是什么?

我有个同学,就受了这样的蛊惑,高中毕业只读了两年专科便去应聘,处处碰壁。每家HR都告诉他招聘底线是本科。他那时才明白,学历也许不决定未来的高度,但绝对能大幅度提高奋斗的起点。

喜欢用“我的孩子学历不高,但是将来能管大学生”这样罕有事件来自我安慰的父母,还请细细体味这样一段话:“在大道上辛苦前行的人往往羡慕另辟蹊径者的迅速登顶,抱怨自己太累太慢,却从来不去想那条小路上布满了多少荆棘和凶险,以及多少人在那里摔得粉身碎骨。”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孩子(当然也包括我的孩子)而言,有个学历护身,已经是普通人的幸福坦途。不读大学,不见得能做成老板,但肯定给别人打工都困难。鸡汤喝的微醺的,醒醒好吗?

以上,就是中国父母最常喝的三碗鸡汤。我总是亲见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快乐的,孩子的天性是要顺从的、自由发挥的,前途是必定能够成功的。

而客观事实是:孩子是要从小对他说“不”的,公共底线是必须遵守的,智识挑战的艰苦是必须的,大多数孩子都是中人之姿的,超出常人的成功则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以上的事实,我们必须常常拿出来让自己警醒。您觉得呢?

中国家教三大“悲哀”


总结一下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同时,指出几个我观察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悲哀一: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专家视点:“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情

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悲哀二: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

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悲哀三: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

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家长必读:中国家长砍向孩子的“刀”


为什么中国的家庭教育跟外国家庭教育就是不一样呢?看看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孩子砍下多少把教育的“刀”。

第一刀:砍去平等,种下家长专制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样。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平等呢?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

第二刀:砍去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时,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而你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你的行为都可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第三刀:砍去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

第四刀: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成人不是教会他怎样在水中保护自己,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都10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去买东西,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20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是啊!现在的社会有些危险人就这样。但就这样一直抱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

第五刀:砍去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孩子骑车也会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人治大于法制。

当妈路上先干了这碗参鸡汤


对biubiu来说,她在混沌的人之初阶段,经受了两次全麻状态下的神经手术。其后至今,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是她的康复征程。

对我而言,所谓的母性和责任感被迅速触发。从biubiu出生开始,没少哭、没少怨、没少悔,对整件事的纠结就没有停止过,自责、愤懑、挫败、恐慌、平和、淡然、释怀,各种情绪不是在反反复复就是在酝酿发酵。不知不觉也一路走下来了,自认已经走上了积极的正轨。

——biu妈

我家的娃,biubiu,女孩子,快38个月了,平时活泼爱闹、阳光爱笑。

选择落入我肚子里之前,biubiu恐怕没有做好尽职调查。整个孕期,她的妈妈无知无畏、放任自流,从未考虑过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什么,甚至以一叶障目的精神拒绝一切科学育儿知识的输入,只因固执而幼稚的任性:“我觉得我还不想做妈妈。”对未来的biubiu,我只有一个期待:漂亮。

biubiu来了。我见到她的第一面,很丑。

很快,“丑”这件大事就无足轻重了,因为biubiu成了臂丛宝宝。简单点,三个字,“左产瘫”;复杂点,分娩过程造成左手臂丛神经损伤,左手运动功能缺失。

若非遭遇这桩意外,我会是一个普通的职场妈妈,关心的是如何买买买、如何亲子阅读游戏玩乐,恐怕永远不会想到育儿路上我还需要去修炼自己的精神力。

逆境中的爸爸妈妈,先让我们干了这勺鸡汤!

需要去强大的永远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一纸空白的孩子将来如何看待自己、武装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父母有了完备的精神保障才能支撑自己、支撑孩子、支撑整个家庭勇往直前。束手无策、满脸阴郁的父母教给孩子的只可能是自卑畏缩、怨天尤人;拒绝希望、放弃努力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只可能是浑浑噩噩、自暴自弃。

混医院的这几年,看到听到太多故事,目睹父母因孩子的不幸而形同陌路、反目成仇,甚至双双对孩子不闻不问。医院总能让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命运的无奈,深刻认识到孩子能无波无澜、健康平安地长大是多么的幸运。作为妈妈,我现在对biubiu的最大期许: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热爱生命,都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都能保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那么,我得让自己先成为这样的妈妈。

不自责、不懊悔

逆境中,父母的同心协力、整个家族的无私包容尤显珍贵。即便是自我麻醉,也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际遇”这东西又玄又空,生活不会给人重走岔路的机会,走过了就是走过了,请坚定地告诉自己:“我的选择是当时情况下所能做的最好选择。”

我曾反复折磨自己、折磨biubiu爸爸。怀孕、产检、养胎、分娩,以及biubiu手术的决定、康复的方式,我把曾经的每一举每一动都泡在眼泪里反复追究,仿佛有了明确的归责就能让自己良心稍安,臆想有了再次选择的权利就能轻巧地避过一切磨难。然并卵。

感谢biubiu爸爸的包容,在那段不容易的日子里一力扛下我所有的责难,至今仍一力承担整个家庭的经济压力。我们一起朝前看。

不要生活在别人的评论之中

百姓百姓百条心。何苦被周遭的言论、眼神、态度左右自己的生活?何苦去妄图控制不能控制的东西?对个体而言,所有的问题和缺陷都是被动打上的标签。标签嘛,可以删改,正负能量还能相互转化呢,那么多励志故事并不是神话。请为自己而活,专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你想要精彩的世界、精彩的人生,OK,这取决于你抱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孩子全盘接纳、用心陪伴

无论孩子是何种状态,请全盘接纳,同时积极地去改变所能改变的,不给自己留有遗憾。对幼时的biubiu而言,父母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是她的唯一,我们愿意伴着她走上一程,并在途中把最好的一切带给她,包括积极向上、永不放弃、永不抛弃的人生态度,所有付出和努力终会有回报的坚定信念。

和biubiu的三年亲密相伴让我收获了一些难能的体验,也使我相信,再短暂再艰辛的生命都能活出独有的宽度和深度。

化不幸为幸运

这是真正的挫折教育。生命从来都是挫折重重的:小时候够不到想要的玩具,上学了拿不到想要的证书,长大了得不到心仪的工作……对孩子来说,受挫感的程度并没什么不同,但战胜这些挫折的难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孩子能在生命的早期,学会独立化解挫折,感受到自己的强大,那么这一历程无疑会增强他面对挫折时的信心,会成为他生命中的财富。

随着biubiu的逐渐懂事,面对自己弱弱的左手,她的畏难情绪、懒惰本能越来越显现,但更不容忽视的是她每次察觉自己的进步时那充满惊喜的闪亮眼神、那急于向人展示的骄傲脸庞。父母所能做的就是不厌其烦地鼓励她、诱导她、扶持她,帮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一个个进步。

最重要的力量永远在自己身上

生命是一场体验的过程,每个人最终都要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找到生存的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习惯于向外界寻求答案和捷径,习惯于向旁人寻求力量和依靠,却往往低估,甚至遗忘了自身的力量。

biubiu的康复之路从来就不是坦途,每天总是伴随着痛哭、尖叫、求饶、挣扎,我想任何一个当妈的都会不忍直视。不管她听不听得懂,我一直严肃地告诉她:“左手是你自己的,做康复也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们只是在帮你。想要左手妹妹像右手姐姐那样能干,你要自己配合康复,自己坚持做功课。”

有要求,我能行

孩子遭遇不幸,父母往往忍不住自责和心疼,这就很容易滑入对孩子无限宠溺的误区。其实,人与人之间能有多大的本质差异呢,肉体上的差异更是不必用放大镜来强调。希望孩子能有个幸福人生,那就授之以追求幸福的能力。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孩子才可能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对孩子有要求,孩子才可能相信“我能行”;教孩子学会坚持不懈和另辟蹊径,孩子才可能享受到实现目标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biubiu七个月大时自发开始爬行,虽然动作变形得难看,但这是一个她自己创造的小奇迹,也让我从此相信,我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她做得到。吃穿住行,很多基本技能她掌握起来都比别的孩子难、慢、晚,有些技能甚至目前看来还遥遥无期。端碗吃饭、穿衣穿鞋,甚至吃手抓痒做鬼脸荡秋千,对biubiu来说都不是仅靠辛苦练习就能掌握的。但我不会因为慢因为晚而帮她全权包办,“biubiu你自己试试看,实在不行可以叫妈妈帮个忙。”

每个孩子都配得上一个彩色的童年

我不希望biubiu的童年记忆尽是咬牙坚持、流血流汗的画面,也不希望我纠结于跟医院打官司而让自己浑身充斥着负能量,更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不尽力而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在生活里做选择题时,没有任何暗示让你去找到最佳答案,那么,尽可能地平衡吧,慢慢走、小心试、及时调整。

为了让biubiu有一个玩乐的童年、又不耽误做康复,作为妈妈,我日常的每一次取舍都患得患失,每一项活动安排都脱不开“锻炼手功能”这一高优先级目标。好在,biubiu至今乐观开朗,并且享受着大量的阅读、手工、实验、美术创作、游戏、玩具,享受着24小时的亲子陪伴。

接纳自己、认同自己

越长大、越社会化,忧患越多。面对不友好的目光、不公平的言论、不公正的对待,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到不怀疑自己、迅速振作。未雨绸缪,从小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树立一些观念,有益无害。而故事和阅读,无疑是最便利的工具和途径。

biubiu现在会很骄傲地指着手术疤痕给别人看:“你看!这是我勇敢的标志!搓不掉的!”我希望她能一直为此自豪。

biubiu目前的书单中,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以下几种绘本是被我抱着前述心态收录的:

《长颈鹿不会跳舞》(←凯叔也讲过哦,快戳呀):就算有时候你不能像大家一样做某些事情,没有关系,你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做这些事,你能做得跟大家一样好,甚至更好。

《大脚丫跳芭蕾》(←凯叔也讲过哦,快戳呀):困难与挫折是可以克服甚至是超越的,保持热情、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实现梦想。

《小黑鱼》(←凯叔也讲过哦,快戳呀):与众不同并不可怕;勇气与协作。

《独一无二的你》:大千世界里,你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是个漫长的旅程,你要勇敢做自己。

《米拉的大烦恼》:接纳自己的外表;积极乐观地接受并解决问题,可能事情就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

《糟糕,身上长条纹了!》:不要盲目追求别人的认同,真实地做自己,诚恳地接受自我原来的样貌。

对父母来说,一方面,可以阅读一些没有那么学术,但是由权威心理学家编写的教育类书籍,比如《真实的幸福》、《教出乐观的孩子》等,或许能帮助我们理性地设计教育路线;另一方面,可以看看《爸爸爱喜禾》、《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这类文字能帮助你超越苦难,唤醒你的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我相信并坚持着:biubiu和我的缘分是为了相互治愈,biubiu和我的陪伴是一场双修。

自始自终,我都很想用轻松愉悦,甚至是幽默诙谐的口吻写出这篇内容,以期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吸引到更多的目光停驻。可惜失败了,惭愧。若有幸被你看到了,你大可当个故事;若能被你当口鸡汤喝掉,便是这些文字的福份。

中国家长应向西方学习的东西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

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西方观念做法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家长应向西方学什么?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为什么中国家长养孩子这么累?


为什么中国家长养孩子这么累?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的问题,最集中的话题就是养孩子很累。我们常常羡慕西方国家孩子的独立性很强,家长很轻松、很省心,可是怎么一到中国家长身上带孩子就变成了一件大事呢?家长们除了上班,就是天天就是围着孩子转圈。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国家长带孩子累的原因是什么。

把各位爸妈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后,大体锁定在这7个问题上。

1

对孩子期望太高

绝大多数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里面,孩子是一家的中心。从未生到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高中,直到孩子工作、结婚、买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家长们事事为孩子筹谋,几乎无一日间断。

这期间是各种操心、各种比较、各种选择、各种纠结、各种倾尽全力、各种力不从心、各种满心希望、各种灰心失望、各种早知今日、各种悔不当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后又是对孩子回报父母、孝顺父母的各种期待。如此心力交瘁地几十年,怎么能不累啊?

根源就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自己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

在这样的高期望下,压力大的不只有家长,还有孩子。如果家长们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会轻松很多。他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2

家长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国外的家长婴儿车上推一个,怀里抱一个,手里还牵一个,一个人就能带上一小队的娃。

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家庭的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爷爷奶奶伺候着,甚至还跟着个保姆阿姨背着大包小包做后勤支持,排场阵仗,简直能赶得上皇帝出巡。

更糟糕的是,在参与决策时,有些爷爷奶奶辈儿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治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如何能不累?

3

攀比心过重

朋友的孩子都上各种辅.导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洋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别人、别人、别人……在相当多爸爸妈妈的眼里,时时刻刻都看到太多的别人,常以别人做什么为指南。都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累心?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行为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4

对孩子的大事小情插手太多

天下哪个做父母的,都会竭尽全力的对孩子。但有些时候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不仅家长累,同时也会让孩子丧失自主的能力。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在一旁盯着;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说盯着孩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不插手不等于撒手不管,当孩子生活中出现困惑,学习中出现困难,就需要家长们从侧面去点醒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目的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张嘴闭嘴爸爸妈妈的“乖孩子”。

5

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们会接触大量的育儿、升学、家庭教育的信息。看似是一个很懂的育儿“专家”,但实际上对如何育儿缺乏主见。

这里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着做胎教;那里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这里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娃去婴儿游泳馆;那里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育儿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主见”。要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试。

这样,既不需要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育儿生活中采取简洁、有效、恒定的方式,整个过程,会简单、轻松很多。

6

爸爸是个稀缺品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育儿、缺席孩子成长的状况。

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觉得带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带娃,既分担育儿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各种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一是可以减轻工作量,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可以建立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康、健全。

7

消费不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给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买一条裙子,就花了700块。700块一条的裙子,当然很可能是品质和设计都很不错的,而且孩子穿起来,可能确实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妈妈不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费,又能坚持多久,怎么能不感到压力巨大呢?

给孩子最好的,但要考虑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如果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就得不偿失了。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喜欢《中国家长最常喝的“三碗鸡汤”》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中的学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给中国家长们浇盆冷水:你们被这三碗“鸡汤”骗过吗? 朋友圈里鼓励你“不要打孩子”,而要“给孩子自由和快乐”的鸡汤文是不是很多?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现代育儿准则,那就“图样图森破”了。 现在社会上“熊孩子”为啥感觉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于...
    2021-01-07 阅读全文
  • 中国家教三大“悲哀” 总结一下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同时,指出几个我观察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由于父...
    2021-01-20 阅读全文
  • 家长必读:中国家长砍向孩子的“刀” 为什么中国的家庭教育跟外国家庭教育就是不一样呢?看看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孩子砍下多少把教育的“刀”。 第一刀:砍去平等,种下家长专制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
    2021-02-24 阅读全文
  • 当妈路上先干了这碗参鸡汤 对biubiu来说,她在混沌的人之初阶段,经受了两次全麻状态下的神经手术。其后至今,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是她的康复征程。 对我而言,所谓的母性和责任感被迅速触发。从biubiu出生开始,没少哭、没少怨、没...
    2021-05-26 阅读全文
  • 中国家长应向西方学习的东西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
    2021-04-26 阅读全文

朋友圈里鼓励你“不要打孩子”,而要“给孩子自由和快乐”的鸡汤文是不是很多?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现代育儿准则,那就“图样图森破”了。 现在社会上“熊孩子”为啥感觉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于...

2021-01-07 阅读全文

总结一下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但同时,指出几个我观察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由于父...

2021-01-20 阅读全文

为什么中国的家庭教育跟外国家庭教育就是不一样呢?看看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孩子砍下多少把教育的“刀”。 第一刀:砍去平等,种下家长专制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

2021-02-24 阅读全文

对biubiu来说,她在混沌的人之初阶段,经受了两次全麻状态下的神经手术。其后至今,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是她的康复征程。 对我而言,所谓的母性和责任感被迅速触发。从biubiu出生开始,没少哭、没少怨、没...

2021-05-26 阅读全文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

2021-04-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