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中班教案《雪人不见了》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16 幼儿园中班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小班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片和讲述故事。

2、了解雪遇热融化的现象。

3、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重难点:

按顺序观察和讲述图片内容,并能较完整地讲述故事。

幼儿的想象思维与语言的结合。

活动准备:

1、图片《雪人不见了》4张。

2、小雪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小朋友们喜欢雪吗?为什么?那你们喜欢堆雪人吗?

2、教师:出示小雪人导入课题,引导幼儿讲讲堆雪人的经历。

3、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图片哪些小动物在堆雪人?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四幅图片,让幼儿自由观察,了解图片大意。

2、引导幼儿逐一观察:

(1)观察图一,引导仔细观察,提问:

①现在是什么季节?天气怎样?

②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小结:冬季、下雪天。小猴和小熊在一起堆雪人。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二,提问:天气有什么变化?小猴小熊感觉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三,提问:小熊和小猴正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请幼儿连贯讲述1-3幅图。

4、引导幼儿想象小雪人进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5、幼儿想象后,出示图片4,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理解融化的意义。丰富词汇:暖和,融化。)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提问:为什么雪人不见了?他到哪去了?

6、请幼儿试着完整讲述。注意:用词要恰当,简练。

7、幼儿观察小雪人不见了(融化了),感知雪遇热融化的现象。

三、结束部分

教育幼儿冬天不怕冷,教育幼儿多锻锻炼身体。

如下雪,可让幼儿堆雪人,把雪握在手里,巩固雪遇热融化的知识经验。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看,想,然后说,最后听,始终将幼儿放在主体地位,使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幼儿按一定顺序讲述故事,初步了解雪遇热融化的现象,加深对冰雪的认识。本节课幼儿的兴趣极高。

讲述范例:

冬天的早晨,小猴从梦中醒来,发现窗外变得一片洁白。"下雪喽!下雪喽!"小猴一边快活地喊着,一边往小熊家跑。小猴和小熊堆起一个笑眯眯的大雪人,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身体,真好玩。这时,又刮起北风,天气变得更冷了。小猴用手捂着耳朵大叫:"我的耳朵要冻掉啦!小熊也抱着肩膀发抖:"我快变成小冰熊啦!""进屋吧!"小猴建议。"不行,不能让雪人自己在外面挨,我要陪着他。""你真笨!"小猴说:"我们把他抬进屋里不就行了吗?"小熊和小猴真的抬着雪人进了屋。屋里的大火炉烧得很旺,温暖极了。小熊和小猴觉得很舒服,一会儿就趴在桌上睡着了。可是雪人一点也不舒服,他不停地流汗、流眼泪。

小熊和小猴睡起觉来,等他们醒来,发现小雪人已经不见了,他们惊讶极了。小朋友,你们能告诉小猴和小熊这是怎么回事吗?

幼儿百科:雪是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延伸读

幼儿园中班教案《糖怎么不见了》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饮料、杯子、勺子、温水、米、沙子、盐、糖、果汁粉、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请小朋友们和喝一喝,再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讨论)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朋友说饮料是甜,因为里面放了糖。那你们有没有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呢?(个别幼儿回答)

4.师:哦,小朋友们没看见糖,糖消失不见了。

(二)示范操作,展示溶解现象。

1.探索糖的溶解。

(1)师:饮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

(2)师:哦,糖在水里,接下来老师用勺子来搅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呢?(幼儿回答)

(3)师:哦,糖它躲到水里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2.探索盐的溶解。

(1)师:老师这还有盐,你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看看盐会不会躲到水里?(个别幼儿上来操作,指导幼儿通过搅拌让盐溶解。)

(2)师:小朋友们发现盐也不见了,原来呀,糖和盐通过搅拌溶解到水里了。

(三)组织幼儿进行探究实验,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师:等一下小朋友要进行分组实验,老师给每一组的小朋友准备了杯子、勺子、温水、米、珠子、盐、糖、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上的图片是老师准备的物品。等一下请小朋友们分别将珠子、米、盐、糖放到杯子里,并搅一搅,看看哪些东西会像糖一样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并在能溶解的物品后面"√"不会溶解的"X"。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2.幼儿实验,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将米、珠子、盐、糖放到水中的变化。

3.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发现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个别幼儿回答)

(2)师:哦,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米、珠子放到水中是不溶解,盐、糖放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动结束。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溶解,也有很多东西不能溶解,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观察、发现,然后再来告诉我们的好朋友。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我也发现了不少小问题,如操作时提醒幼儿看好杯子,注意力要集中。口语上也要注意,在幼儿知道了那是溶解的现象时,教师在后面的讲解时就要用上溶解一词。整个过程的课堂气氛还是比较好的。幼儿的参与性比较积极。另外,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是选择语言发展好、能力强的幼儿回答问题,很少请到那些胆小、怯懦,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回答问题,使能力弱的幼儿得不到发展。活动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有深度,但是经过思考后肯定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适当地请比较胆小的幼儿勇于尝试,我想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在活动中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在这样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幼儿百科:糖类物质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Aldehyde)或酮类(Ketone)化合物,在水解后能变成以上两者之一的有机化合物。

幼儿园小班教案《糖不见了》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糖不见了》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增强好奇心,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糖不见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

2、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

难点:思考“糖怎么不见了”。

活动准备

没人一个小水杯,一块糖,汤勺。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糖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的兴趣。

看看你们的座子上都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

今天老师请你们试试,仔细看看糖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实验、观察交流。

2、引导幼儿观察溶解现象。

你们刚刚看见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到哪去了?他真的没了吗?他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幼儿讨论交流

3、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

4、活动延伸。

你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向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对引导幼儿好奇心、独立思考、表达等习惯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有待改进,本次活动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以此来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

幼儿百科:糖类物质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Aldehyde)或酮类(Ketone)化合物,在水解后能变成以上两者之一的有机化合物。

幼儿园小班教案《什么不见了》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什么不见了》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把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感知溶解现象,通过活动发展思维,激发求知欲,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什么不见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感知溶解现象。

2.把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活动发展思维,激发求知欲。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对溶解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出示一杯清水,白糖,观察白糖放进水里的变化?

2.又拿出一杯清水,小石子,小石子放进水里的变化?

什么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

二、任选一种材料幼儿实验

1.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选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

3.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三、教师提问

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足之处:

每位幼儿一个杯子,只能做一次实验,减少了幼儿的操作次数,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幼儿百科: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幼儿园中班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

中班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激发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水不见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教师经验准备: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了解幼儿对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儿经验准备:

感知水的流动性,在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一些操作材料,会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尽量不洒出来。

3、材料的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八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一个杯子;每组一盆水;海绵、布、积木、餐巾纸、乒乓球等材料若干。

每人一张记录卡,一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要给你们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想)

1、出示一个一杯水和一个空八宝粥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八宝粥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将一杯水倒进另一个瓶子里,请幼儿猜猜这一次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3、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二)请幼儿自己变魔术,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1、教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八宝粥瓶子和一个杯子,请幼儿象老师一样变魔术,(做实验)看看水是不是也会不见。

2、幼儿实验后发现水真的变不见了,请幼儿把瓶盖子打开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

3、比一比原来放进去的毛巾和现在的毛巾有什么不同。(一条是干的,一条是湿的)得出结论: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4、请幼儿想想,生活中除了毛巾以外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可以帮我们来变魔术。

三)为幼儿提供一些材料,请幼儿再次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每位幼儿选择材料进行实验。

四)交流实验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水变不见了没有?

水变不见了用√表示,水没有变不见用×表示。五)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等等。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活动教学反思:本次活动紧紧贯彻《纲要》精神,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幼儿的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幼儿进行了两次主动探索尝试活动,认识了物体的吸水性,有的东西能把水吸掉。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强调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动手能力,发展了幼儿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师生感情融洽,幼儿专注投入,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由于我对每个幼儿的尝试活动都给予肯定、鼓励,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二、幼儿尝试精神的潜能是存在的,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样孩子们就能得到充分发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三、尝试操作提高了幼儿的各种能力,既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理解了溶解的含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小百科: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

相关推荐

  • 幼儿园中班教案《糖怎么不见了》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
    2020-11-16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小班教案《糖不见了》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糖不见了》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增强好奇心,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
    2021-04-15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小班教案《什么不见了》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什么不见了》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把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感知溶解现象,通过活动发展思维,激发求知欲,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什么不见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感...
    2021-04-20 阅读全文
  • 幼儿园中班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中班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激发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
    2022-04-16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小班教案《糖怎么不见了》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糖怎么不见了》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增强好奇心,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
    2021-04-21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

2020-11-16 阅读全文

小班教案《糖不见了》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增强好奇心,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

2021-04-15 阅读全文

小班教案《什么不见了》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把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感知溶解现象,通过活动发展思维,激发求知欲,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什么不见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感...

2021-04-20 阅读全文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中班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中班教案《水不见了》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激发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

2022-04-16 阅读全文

小班教案《糖怎么不见了》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增强好奇心,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

2021-04-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