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儿童学会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16 儿童歌谣 儿童娱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笔记 对于儿童来说,反思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可以帮助儿童学会理解、合作、关心等成熟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与人相处!反思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历程"可以培养儿童的反思性思维能力"从而进行更有效地学习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儿童是会思考的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人
心理理论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丰富的认识,他们发现了心智,能够把人看成是拥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个体”。而且这些认识不是一堆零散的堆积物“而是相互联系着的逐渐形成了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教育者应该重视这些发现“把儿童看成是会思考的、有意图、有愿望、有信念、有着各种心理状态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把儿童看成是积极构建知识的主体。
二帮助儿童学会反思WWW.yjS21.cOm
教育者不仅要把儿童看成是会思考的,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人“还要帮助儿童把自己看成是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会思考的人”。
帮助儿童学会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拥有心理理论是儿童学会思考和反思的前提,也为儿童元认知技能的获得提供了概念性的基础。如果儿童要引导或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就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思维有所认识。正如维果茨基所言“控制功能的实现有赖人对此有所意识”。我们用意识这个词来表示我们了解自己的心智活动。研究表明“那些谈论自己和他人如何思考的儿童会成为学习的佼佼者”。教育者要鼓励儿童经常谈论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谈论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帮助儿童学会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教育者可以经常使用一些反问、设问句提问儿童如“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是真的知道还是猜的”,“你是刚好想到的呢还是的确回忆起来了”。以此引导儿童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学会反思。
使用有关心理状态的语言跟儿童谈话,促进儿童反思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证明:如果在孩子两岁时妈妈经常使用“知道”“认为”这样的词语和孩子讲话,孩子4岁时就会比别的孩子更好地区分什么是“知道”和什么是“认为”。教师在师幼交流中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谈论“想法”,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儿童表达想法的技能。教师可以经常在教学中使用元认知语言有意识地谈论心理状态,可以经常在儿童面前谈论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可以鼓励儿童将其理解的东西讲得清楚、明白,促使儿童进行思考,这是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教师还可以利用儿童次级维度的理解水平帮助儿童准确表达自己对心智的理解。当然,这不是说要教给儿童那些表达想法的术语,而是要教会儿童正确地运用这些术语来谈话和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进行反思。唯有如此,儿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才能理解人类社会中的许多复杂思想,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帮助别人,你会吗?
经过一个月的幼儿园生活,我班里的孩子,自理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午休时,总有几个孩子,裤子脱了一半,静静地坐在那里,等着老师过来帮他把裤子脱下来。有一天中午,还是那几个小朋友,还是老样子。我走过去,半嗔半怒地说道:'来,我来帮你拔萝卜喽。边说边把一个小朋友的裤子脱了下来。另一个小朋友看见了也学着我的腔调。帮另一名小朋友把裤子脱了下来。我看到了很是高兴。连忙夸奖他,脱裤子的问题因为一个拔萝卜,而解决了,我意识到中班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不懂得去理解帮助别人。我借助故事教育小朋友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别人帮助,一天中午起床时一个小朋友来到我面前,对我说xx小朋友打我,我就把那名小朋友叫过来问他,你为什么打他,他一脸无辜地说:“我没打他,我在帮他穿衣服呢”我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误会。孩子没明白别人想要帮助他的意图。我就对他说:“你想帮助别人,是个好孩子,但你在想帮助别人时,能不能这样说我来帮你穿衣服吧!他一定会高兴的”孩子欣然接受了,我说你现在试试!像我这样说,他照样做了。两个小朋友相视一笑。开心的的玩儿了起来,帮助别人有时很简单,但要别人领情,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帮助孩子要帮到点儿上
托班孩子年龄小,一日生活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但教师帮助孩子一定要帮到点儿上,否则就可能妨碍孩子的发展。1.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我不急于帮助。幼儿园的水龙头是按压式开关。有的孩子只会使用旋转式开关,所以刚到幼儿园时,总试图用旋转的方法打开水龙头。这时候,我没有急于帮助他们,而是有意识地让他们自己摸索。于是,他们就左转右转地来回试。突然,他们发现提起水龙头的开关,水就流出来,按下去,水就关上了,高兴得不得了。开关水龙头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它是孩子们通过尝试自己学会的,因此,他们体验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并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这件事告诉我,在托班孩子的每日活动中,这种力所能及的又有些挑战性的事,最好先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做,不急于帮助也不要怕因此而给老师带来一些麻烦。2.对孩子能做而不愿做的事,我不帮助。有的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呵护过多,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愿做。遇到这种情况,我不帮助,而是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游戏化,鼓励孩子去做,让孩子喜欢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例如,吃午点的时候,有的孩子说:“老师,你给我剥香蕉皮。”我则说:“咱们来帮小香蕉脱衣服吧!看谁能把香蕉的衣服脱下来。”我这么一说,孩子们都争着说:“我会给香蕉脱衣服。”然后他们就自己动起手来。这种游戏化的方式孩子乐于接受。当然,孩子们愿意自己动手之后,我也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注意观察他们,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以使幼儿顺利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3.对孩子做起来力不从心的事,我及时帮助。在生活和活动中,有些事情孩子做起来很困难,我就教给他们求助的方法,以便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同时,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以避免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例如,在孩子学习自己提裤子的过程中,年龄稍大的孩子一使劲就能提起来,年龄偏小的孩子,手腕儿力量小,总也提不上,有的会感到很烦躁,甚至会伤心地哭泣。碰到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你只要说‘老师帮我提一下裤子好吗’,我就会非常高兴地帮助你。”孩子会表达自己的请求时,我就亲切地说:“我特愿意帮助你。我帮你提裤子,你也帮我一起使劲提,好吗?”虽然孩子的力量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主动做事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培养幼儿乐于助人 会帮助别人的小手
导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淳淳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时常为别的小朋友搬凳子,帮老师拿东西,他和小朋友的关系也亲近多了,告他状的小朋友越来越少,看到淳淳的变化,我为他感到高兴。
淳淳是个性格开朗的小男孩,最近两周我发现这个孩子老是欺负别人,不管别的孩子有没有惹他,他都喜欢去欺负人家,推推别人,拍一拍小伙伴,有一次甚至还咬了一口别的小朋友,虽然没有把别人咬伤,但我很生气,为此狠狠地批评了他一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收敛,还是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
一天上午,集体活动刚结束,我组织孩子去厕所,忽然听见伟伟在叫我,我转身一看,几个孩子已跑了过来:“老师,淳淳又用手推人了。”这时,淳淳正站在不远的地方,眼睛定定的看着我,我很生气又批评了他几句,心里想这个孩子真是没得救了。午睡起床时,我提醒孩子整理好衣服,如果不会的可以请好朋友帮忙,我看到淳淳在帮边上的小朋友穿鞋子,吃点心的时候,他自己先吃完,吃完后居然还拿起勺子喂边上的小朋友,我忙用赞扬的口气说:“淳淳真棒,这才像个乖孩子,小手真能干,还会帮助别人。”事后,集体活动前我亲切地对淳淳说:“淳淳,你过来,伸出你的双手。”然后,我面对全班小朋友说:“淳淳今天用这双小手做了一件好事。”教室显得很安静。“他用这双小手帮助不会穿鞋子的宝宝穿好了鞋子,他做了好事,我们大家表扬他。”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我充满信心的说:“老师相信淳淳这双小手以后肯定不会再推别人打别人了,他一定会用这双小手做很多很多的好事。你们相信他吗?”说完,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淳淳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时常为别的小朋友搬凳子,帮老师拿东西,他和小朋友的关系也亲近多了,告他状的小朋友越来越少,看到淳淳的变化,我为他感到高兴。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犯错,重要的是当孩子犯错时,老师不能一味地去批评,甚至对该孩子产生“他是一个坏孩子,没救了”的思想。当必要的批评已经失去它的功效时,这时候老师就要去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此入手来帮助孩子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
2020让孩子从小学会互帮互助
午睡起床,孩子们穿好衣服很快的来到教室里,午睡过后的教室显得比平时更加的安静,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睡梦中“解脱”出来……。
这时大部分的孩子都已坐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可是无意中发现晓翟在帮蕾蕾穿衣服,蕾蕾这学期是我们班新添来的小朋友,平时不怎么善于用普通话跟小朋友交流,在班级里可以说是没什么“朋友”…晓翟是蕾蕾的“同桌”,现在不通过老师在一边帮助蕾蕾翻衣服,出乎了我的意料。在中班孩子没有老师的提醒绝大部分孩子还没有能够有意识的去请旁边的朋友帮忙。可是现在……我很好奇?—最终询问出结果,原来是……晓翟说:“蕾蕾今天用普通话跟我说话了
,她让我帮忙”。听了晓翟的话我感觉到由衷的高兴,一向不爱言笑、不交流的蕾蕾终于能够在今天跟小朋友跨出第一步,能主动请别人帮忙了……!!
孩子之间也有纯真的交流,让孩子从小学会互帮互助,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更好的“造就”了一位小姑娘…通过我们的爱和努力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小姑娘会越来越大胆,会习惯用普通话讲述……!!!
我爱帮助人
纲要中指出一个将康德幼儿是一个身体健康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自然、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身心和谐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而心理健康中人际关系融洽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心里将康德重要条件也是活的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通过社会学习活动,培养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大班社会领域提出了“学会明辨是非”关心弱小有困难的人,友爱、诚实、有同情心的具体目标幼儿在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常常把做一个帮助别人的好孩子挂在嘴边。
我们的集体与其他班级不一样,我们是混领=龄。与其他班对照起来,我们有别人不一样的优势,就是多了孩子自我的纵向发展,少了孩子的之间的横向竞争。大孩子的发展轨迹就是小孩子的的最近发展区,是小孩子们熟悉并在不远处即将遇到的脚手架。我们也接纳了这种教育模式,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
我们的孩子在家庭中是绝对的中心,爱对她们来说并不缺乏,甚至有时爱多的成了负担。我们想让孩子们学习爱别人,想让他们学习分享,但一般的环境机会并不多。所以我们经常把帮助别人的话挂在嘴边,但在新的魂灵环境中孩子们终于可以邮寄回去照顾年小的妹妹弟弟了。
玉玉是个开朗的小女孩,年龄不大个头不矮,他的个性多少有些霸道,一天要开始活动了,他一定要加佳佳在她的旁边,佳佳不愿意,玉玉就不松手,佳佳哭了,我很生气,以为又是玉玉在任性霸道,于是走过去让玉玉松手,简单的让他快松手“别人不愿意和你做朋友,你就不能那个硬要人家坐这,佳佳哭了,以后更不愿意和你做朋友了。”因为急着上课我没有多想,只是看着玉玉的眼睛里含着眼泪。接下来的几天郁郁又翻了几个类似的错误。
一天中午快睡觉了,孩子们在脱外套,我一眼看见玉玉在抱小伟伟,两个恩马上就要摔倒,我又怕又急快步跑过去一下子拉开他们着急的说:“睡觉了你抱她干嘛差点摔倒,多危险!”玉玉委屈的说:我想抱她上床,听到玉玉的话我的心里一下变的不安起来,原来是玉玉要帮助伟伟,可我却粗暴的批评了孩子,孩子的心里一定很委屈吧,我慢慢的蹲下来拉住她的手,轻轻的说:“对不起,是老师错了,谢谢你帮助小朋友,你帮助弟弟是对的,可是你抱不动弟弟,这样会让你们都摔倒,太危险。”听到我的话,玉玉使劲的点点头,她还没擦掉睫毛上晶莹的泪滴就回过头去对小朋友说:“老师说我是帮助小朋友”。我还在心里庆幸还好没伤害孩子帮助别人的好心时,突然想到最近我们班出现的问题好像有许多和帮助人有关,浩宇和龙龙抢着给小朋友端水果撒了一地,诚则和信心抢着拿椅子结果欣欣摔倒了,雅琦不愿意润润帮忙,抬手把润润的小脸划了一个小口子。问题在哪呢?是我从来没告诉孩子,怎样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才是别人需要的。
我们展开了一个讨论“怎样帮助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说了起来。这个说我帮弟弟穿鞋,那个说我帮弟弟脱衣服……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发现我们的孩子都是热心肠,特别爱关心身边的人,于是我问:如果别人不愿意你帮助怎么办?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想了一会,孩子们又开始讨论,最后我们总结了几条:帮助别人时,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要尊重别人。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没办法帮忙,就去找其他人帮助,要懂得保护自己。哥哥姐姐可以一块帮助弟弟妹妹,要做一个热心帮助别人的孩子,大家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当天晚上,我接到玉玉妈妈的电话,电话里玉玉妈妈说,孩子前一段时间不爱去幼儿园,是自己想帮助佳佳,佳佳是玉玉的朋友,可做事太慢,所以玉玉是想和佳佳坐一起好去帮他,可是佳佳不愿意,老师还批评了玉玉……听了这些话,我的眼睛也模糊了,如果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没弄清原因,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
《纲要》指出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活动经验,指的是对人对是对自己的一种倾向性,它构成行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情感态度不是“教”出来的,他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通过环境的同化作用,经验的情绪效应以及理智的分析,帮助幼儿认识并真正了解事物或行为的真正含义,来形成我们希望的学习兴趣、自我价值、自信、责任感、团体归属、关心友好、尊重同情、这些优秀的情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事的引导。
通常所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道理也在这里:虽然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是否有能力,我们也并不真正清楚孩子的某种行为的用意是善的还是恶的,但是我们宁愿从积极的一面去相信。我们相信他们是善意的,我们相信他是个好孩子。这种相信会在无意识中影响和改变我们对待幼儿的方式,而我们的期望最终通过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变成了现实。幼儿受到我们行为的影响,他们也许感受到我们背后的期望,也许感受不到,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教育中的“美梦成真”的神话是有可能成为现实中的神话。这个神话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真正了解幼儿之前,我们在明确的知道幼儿一个行为之前,要尽可能的从积极的方面去相信去期望,并且带着种积极的期望去行动。
微笑对教学的帮助
看一本书上写了这样一段话“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是微笑”。我觉得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每天是不是多微笑了。幼儿园教师的微笑跟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正比这句话我是非常赞同的。平常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大多精力大多高度集中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微笑。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在体能游戏活动中,我们的精力几乎全部集中在观察和保护孩子上,表情严肃,难得一笑。只有幼儿休息睡觉的时候才能放松下心情来展现自己的笑容。可能是因为学前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让幼儿教师时刻保持在高度警惕中,所以无形的工作量及工作压力给了她们这样的表情。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教师的美不会在于其容貌的美,更在于其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微笑对幼儿的老师或许因为热爱自己的职业,或许因为孩子们能好好的照顾自己感到欣慰,或是能自主的进行学习活动感到开心,或是被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容所感染。其实我觉得我们的职业没得选择,但是我们的表情可以选择,我们的想法可以选择。放松开心的站在他们中间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教育随笔:如何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与人交往是孩子的重要能力之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具有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品质。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学会交往呢?
首先,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家长要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培养他敢说话,爱说话的性格.家庭大事,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当从孩子的正当权益和今后发展考虑,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大胆而正确地与人交往,品尝与人交往的各种滋味,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其次,教给孩子交往的方法。交往能力是孩子与他人,尤其是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想要让孩子获得交往能力,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串门,或者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里玩。当交往的机会到来时,家长要学会藏在孩子的身后,而不是冲在孩子的前头。然后要教孩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请坐”、“您好”“……行吗?(好吗?)”“可以吗?”“你先玩,我后玩”“我们一起玩”“玩具借给你玩”等这些神奇的话,使孩子在交往中待人热情、主动,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朋友。
第三,创造机会增加孩子交往能力。安排孩子和不同层次年龄段的小朋友交往。如:和同年龄的孩子玩他们可以学会与同伴相沟通和配合的技能;与比自己大的孩子交往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活动,他们又会变成活动的带头人,锻炼他们怎样说服下级,取得对自己的信任。在日常交往中也要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如:在商场,让孩子试着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马路上,让孩子有礼貌地向别人问路;在家里,让孩子帮助奶奶洗菜、扫地;坐客时,让孩子与不同的亲戚朋友交流、玩耍等等。
此外,大声地赞美孩子的积极交往。赞美如同阳光。面对孩子的积极交往行为,我们要充满激情,毫不吝啬地大声赞美。如果能够加上肢体语言就更棒了:亲一亲,摸一摸,拍拍肩膀,拥抱一下,竖起大拇指等等,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对的,并不断加以巩固和延续。
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为孩子创设与人交流的机会,并向孩子传授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与技能,多鼓励、激励孩子,逐步消除孩子交往的恐惧心理。这样,孩子的交往能力一定能有更大的提高与发展。
让孩子体会帮助的的快乐
以前我一直认为,孩子终归是孩子,不可能做大人做的事情。可是和我们班的宝宝们相处后,我才发现我的这个想法真是太愚蠢了。
今天早上,我来到教室还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我们班的孙杰航和王英杰就已经跑到我的面前大声的对我说:“老师好!”我很担心,毕竟我还没有做完工作不能很好的看管他们。无奈之下我只能把他们放在一边自己忙自己的!当我刚把一张桌子摆放好后,刘永浩便主动的跟我说:“老师,让我们来帮你抬桌子吧!”我内心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如果他们帮我那说不定会磕着或者碰着。我不能这么做!我笑着对他们说:“没关系,你们两个就安静的坐在板凳上,老师一会就忙完了。”看着他们失望的走回板凳上坐好,我的内心又开始犹豫了,毕竟他们是热心,愿意帮助!我为什么不给他们一次机会呢!
我走到他们两个的面前,问他们:“你们真的想帮老师吗?”他们抬起小脸用天真的眼神望着我说:“真的!”“好,老师让你们来帮我,可是前提是你们必须要小心,如果做不来就要告诉老师,好吗?”“好!老师我们来啦!”说完他们两个就很兴奋地跑到桌子旁边,而我在一旁帮忙并且指挥着他们,没一会我们三个就齐心合力的把桌子摆好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在想,是不是我太过于保护他们而使他们不能很好的锻炼自己呢?他们愿意帮助别人,愿意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我总是压抑着他们的这种欲望,使他们因为能力不被重视而感到失望!
经过了这一个早上的事情后,我发现了我们班的宝宝都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他们有热心肠,他们都有想展示自己的心理。并且我还发现了,那些调皮的孩子在受到重视之后总是表现的很棒,很听话!多给他们一些帮助别人的机会,他们就会感到很满足,很快乐!这样不仅让他们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也能体现出他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