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欢乐的儿歌重新传唱
发布时间:2020-12-09 幼儿园的教案儿歌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园儿歌的教案“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勾起了我许许多多的童年回忆,但是我却发现这样的儿歌我却很少能够在孩子们的口中听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广场舞的伴歌还有千奇百怪的各类“神曲”。随着广场舞的大兴,越来越多的小朋友走上了大街和他们的爷爷奶奶们一起舞动,这样的现象我不做评判。但是,我想儿歌之所以叫做儿歌,就在于它是最适合儿童的歌曲了吧。
我想儿歌并不存在流行与过时的说法,所以我给我们的孩子和家长留了个“作业”:放学后家长要带领孩子学唱儿歌。我不会限定歌曲,也不会规定难易,但是对时间却有限定。对于这一点,我考虑到如果时间过短对于孩子来说似乎会有压力,时间过长又起不到作用,所以我决定以一周为期限(一周一首),每周我都会检查他们的“作业”。我的目的并不是要难为家长,而是为了告诉他们孩子还那么的小,他们的小脑袋还不足以接受大人的歌曲,为了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还是让他们远离“流行”的好。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学习。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歌曲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我们平常不会注意的好多事情,我希望我们还是还孩子一片清净的天地吧。(小学作文网 www.ZWB5.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让课堂充满歌声与欢笑
一天,孩子们的情绪特别的浮躁。我轻轻地弹了一首歌曲,立即就有好几双好奇的眼睛望着我,我再轻轻地弹了一首歌曲,那片吵闹声音小了。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手舞足蹈,都跟着我拍手唱歌,没有闹声只有温馨的欢笑和歌声。这就是音乐带来的神奇魔力,人们生活在世上,都无法脱离音乐。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到处都是音乐:风声、雨声、说话、歌声、敲打……都是一种节奏,音乐时时与我们同在。在幼儿园里要组织好孩子,就必须提供给他们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音乐教育不但能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品德,还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情感非常自我化,并且个性还在形成中。有的活泼、有的沉静、有的灵活、有的呆板、有的大方、有的胆怯……为了能调动他们的主体性,参与到集体生活中,音乐的作用十分有效。如学习“我上幼儿园”,就让幼儿体会入园时应做到不哭闹,要向老师问好。在我们日常生活,教学中,只要时刻发挥音乐的优势,让幼儿尽情地寻找自我的感觉。大胆地想象与创造,就能更好地组织幼儿教学活动,使幼儿园的课堂充满欢笑。
会唱歌的椅子
中午吃过午饭,我让孩子们把小椅子放到固定位置,准备打扫房间。
只听见“咔嚓、咔嚓”地放椅子声,孩子们都齐刷刷的把椅子摆放好,他们的动作挺麻利,而且都干劲十足。
但我觉得那放椅子的声音有点太响,该怎么办呢?动一下脑筋,有办法了。
下午,教育活动时间到了,我说:“小朋友,你们今天想不想听故事?”“想”大家异口同声。
于是我就给他们讲“椅子也会疼的”故事。
当然这故事是我自己创编的。
大体意思是:大树有好多孩子,如:书橱、大衣橱、桌子、椅子等等。
他的孩子们个个都很懂事,很有出息,都肯为人们服务。
有一天大树的孩子们—小椅子,一起走进了咱们漂亮的教室,要为小朋友们服务,干什么呢?原来是让小朋友们坐在他们的身上,听老师讲故事、跟老师学习画画、还学唱歌,这样小朋友坐着就不会感觉到累了。
小朋友们也都非常喜欢小椅子,非常爱惜小椅子,把小椅子当成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每次搬椅子都轻轻的。
可时间长了,小朋友忘了小椅子是他们的朋友了,在搬放小椅子时,不自觉得用力太大,弄的小椅子“咔嚓、咔嚓”大叫。
这不,今天中午,小朋友都睡着了以后,小椅子就悄悄的来找我诉苦了:“赵老师,咱们班里的小朋友太不够意思了,搬放我们时,弄地我们好疼啊!”。
我听了很心疼。
小朋友,你们心疼吗?小椅子本来是你们的朋友,可是小朋友应该怎样对待朋友呢?能不能对自己的朋友好一点,温柔一点,轻搬轻放呢?
孩子们听了我的讲述,便议论开了:“原来小椅子也会疼啊!”“那我们以后可要注意啦!”“哎呀,我也觉得放椅子时用劲太大,不够朋友意思。
”“不行,我们以后搬椅子一定要轻轻地才对!”等等,听了孩子们的议论,我欣慰的笑了,孩子们终于能明白“小椅子也会疼的”道理了。
木头的耳朵会唱歌
教育随笔《木头的耳朵会唱歌》
今天的午餐菜之一是黄瓜鸡蛋炒木耳。菜闻起来很香,但是很多孩子看到菜盘里的木耳都直摇头。
马效晨说:“老师它是长在木头上的,太黑,太脏,我不吃。”
马兆磊说:“木耳很难闻,我不吃。”
马依凡说:“木耳滑滑的,我吃了恶心”……
我跟小朋友们说:“巧克力黑黑的,可小朋友很爱吃,黑芝麻黑黑的,可是吃起来很香……”不管我怎么说,一点作用也没起,孩子们吃完了另一样菜还是不肯去动一动木耳。
我灵机一动,说:“木耳就是木头的耳朵,它会唱歌,你们信吗?他唱的歌声音很小,你们没听过吧?不信你们把它放在嘴里用牙齿不停地嚼,就会听到它\'咯吱咯吱\'的声音,可好听了。”
这时,我发现那几个不爱吃木耳的小朋友已经开始尝试把它放在嘴里,并嚼了起来。我鼓励他们:“听见木耳为你们唱好听的歌了吗?他们可喜欢你们了,快奖励奖励他们,让它们从你嘴里的滑梯滑到肚子里,让它们在你的肚子里游泳吧。”
孩子们都把木耳咽了下去,还一个劲的说:“真好玩,我还想让他唱歌、滑滑梯。”
以后,每当吃木耳的时候,孩子们都会高兴的说:“木头的耳朵会唱歌。”接着就把木耳放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嚼起来。
教育随笔:引导幼儿既能唱歌又能在唱歌中游戏
《找小猫》歌曲歌词简单容易记忆,大部分孩子一会就记住怎么唱歌了,并且在唱的时候有的孩子已经能把小猫躲起来这种动作做出来,我想那大家一起玩音乐游戏是没什么问题的,第一遍的时候孩子们很兴奋,满场都是“啊,啊”的尖叫声,我重新说明了游戏规则,并且强调要一边唱歌一边游戏,然后我们开展了第二次游戏。有了我游戏前的强调后,孩子们变得拘谨起来,有几个孩子在唱,但是整体声音很轻。我又说“是不是大家忘记怎么唱歌曲了呢”,于是我们又单独唱了歌曲。就这样反反复复下来,一个活动的时间马上到了,到了户外游戏时间,我们在大楼东面玩,我看见贝贝带着几个女孩子在唱《找小猫》,一边唱一边找地方躲起来,有的躲在滑滑梯后面,有的躲到了绿化的后面,看他们玩的很开心,于是我叫来了文文、阿诚等小朋友和他们一起玩。我想《找小猫》这个音乐游戏适合《捉迷藏》有点相似的,我们不鼓励孩子在活动室内捉迷藏,那我们把这个活动放在室内进行也让我们的孩子有点施展不开,活动室里除了桌椅、柜子也没什么好躲藏的地方,也不能快速跑动,孩子提不起兴趣,自然歌声和游戏组合不起来,而到了户外,孩子感觉自由多了,还能自由组合伙伴开展游戏,有了几个小朋友的带动作用,其他孩子也能主动进行音乐游戏。
尊重孩子吧,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昨天,我带女儿去县城学跳舞时,看到一对母女:母亲说:“你咋不好好学跳舞?”“我不想学跳舞。”女儿回答。“你再不学跳舞,我就把你从这楼上扔下去。”母亲生气地说。女儿不语。如果我们留意,就会发现:一到节假日,家长总会不顾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或是学习班。也许在他们看来,当家长的,就是要想尽千方百计让孩子学习,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此,我想起前不久我在《人生与伴侣》杂志上看到著名影星斯琴高娃和她女儿的故事:斯琴高娃见女儿乖巧懂事,身上潜藏文艺天赋。开始为女儿设计未来:让孩子学习钢琴、舞蹈、音乐,把基本功打扎实后,报考表演学院,一步一步成为光芒四射的演艺明星。为让女儿学好钢琴,她在家里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花费好几千为女儿买了一架钢琴。尽管这样,女儿还不领情。上课时,心不在焉,不仅不认真记笔记,练习时还偷工减料。当斯琴高娃责问她时,她说:“我对弹钢琴和跳舞没兴趣,我想画画,我要游泳。”直到女儿长大,斯琴高娃也没有让女儿成为她希望中影视明星,而是成为了她所看不起、女儿却很喜欢的餐厅老板。在这里,我只想说,尊重孩子吧,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不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是有益的。
如何尊重孩子,让家长满意,让孩子快乐
现在许多家长,因为一个家庭只生养一个孩子的原因,对孩子很是宠爱,要什么给什么,提出什么要求,家长也会尽量满足,也许很多家长以为,现代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爱就应该体会在注重尊重幼儿,认为这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自尊的好方法。的确,尊重幼儿是培养幼儿独立人格、独立行使权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有些家长片面地理解“尊重”,认为尊重儿童仅仅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姑息迁就,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将会使孩子养成“任性”、“惟我独尊”的坏毛病。由此,这些孩子在幼儿园中,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的集体中,也时常会把在家里的这种优越感带来班中,有些甚至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听我的”、“只有我才是第一的”这种唯我说了算,优越十足的超人,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我们幼儿教师的教学教育,也增加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往往成为班中纪律的头号大敌。那么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中,面对这些现代孩子,我们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型的教师呢?我想首先我们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知道“人”是独立的人,更是社会的人。独立的人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社会的人又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孩子,尊重他的选择,满足他的要求,帮助他慢慢体验独立,学会独立;又要使孩子懂得人还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成人之后才能够遵纪守法。尊重涉及的问题是一个交往的问题。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行使自己权利的权利。但并不是只有孩子才有这个权利,强调尊重儿童是告诉成人不要因为孩子小而忽视他们的独立人格,侵犯他们的权利,不要只把儿童当作小孩,凡是都得听大人的。同样,一味的姑息迁就孩子,把尊重儿童变成凡事都得听孩子的也不正确。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自主、自尊、独立是每个人共有的权利,即便今天我们都来“迁就”她,你能保证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吗?
“让老师欢喜让老师忧”的孩子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这个学期已经过半,孩子们的大班生活过的很快乐。
洋洋是个聪明的小姑娘,语言能力非常好,是个典型的小话唠,只要她在班里你就能听到像小黄鹂一样的美妙的说话声。
真是个“让老师欢喜让老师忧”的孩子。
“欢喜”的是小家伙喜欢围在老师的周围讲发生在他身边的各种事情,说话时手里还要拿着玩具、贴纸……样子可爱极了。
小朋友和老师都很喜欢这个“能说会道”的小姑娘。
“忧“的是,有一件事情很让老师头疼,小朋友们对于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掌握的都还不错,只有洋洋却掌握的不是很好。
可是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对洋洋的了解,这些内容对于洋洋来说并不难掌握。
洋洋也不是个接受能力差的孩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找洋洋将一节新授的内容讲给她一个人听,再检查她的掌握情况还不错。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带着疑问我进行了集体教学的观察,王老师在和小朋友上音乐课,首先王老师根据歌词内容给小朋友讲了个故事,洋洋听故事时两个眼睛瞪得大大的,显然是被故事吸引了,样子很专注,可是故事刚讲完,小家伙儿就坐不住了。
就看着两个小手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张纸,边叠别说着什么,过一会儿又转过头去跟旁边的秀慧说话。
之后的上课时间洋洋就没专心的听过,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很多内容她掌握的不好。
专注力不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常规不好,造成今天洋洋对知识掌握的不好。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课堂上多注意洋洋,及时提醒她纠正不当行为,生活中培养好她的常规……通过观察洋洋的案例,我觉得老师应当仔细去观察孩子的行为,找到最根本的原因,去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课不能够完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和洋洋上好每节课,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这也是我们对每个孩子的希望。
让孩子轻松学习儿歌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往往对喜欢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且积极参与,如果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在组织活动时,我认为只有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每个儿童都能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
经验表明:一堂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课,必然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我极力追求言语、动作、表情在教学方法上的适度运用,寓乐于学,寓学于乐。
我从一下两点教授幼儿轻松容易的学习儿歌:
1、追求声情并茂,强化文学作品中的语气语调如果将文学作品平平淡淡地呈现于幼儿面前,是不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了让幼儿很快地溶入文学作品中,我很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我会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在朗诵过程中时快时慢,抑扬顿挫,让幼儿处身于一种亲切、美好的语感环境中,同时,再配上优美、动听、富有想象的音乐,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具运用,使幼儿在融融的气氛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2、根据语言加动作表演,带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授诗歌“春天的秘密”时,发现这首诗歌重复较多,而且很长,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首诗歌有点难,首先分段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表演,我对幼儿的动作加以纠正,让每段都有标准的动作,我把自己创编的进行示范表演,幼儿根据诗歌和教师的动作进行朗诵,引导幼儿可以做和老师不一样的动作,这样来表现出自己的风格,有的幼儿动作形象,有的动作滑稽逗人,这首诗歌用了十几分钟,幼儿就能表演和朗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