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宝贝,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1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什么。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宝贝,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你的小家伙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高级玩具或是漂亮衣服,他要的是——快乐、欢笑和足够的爱。试试下面的这些方法,它们会让你的宝宝真真切切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疼爱。

1、妙趣横生的步法

播放一些经典音乐,抱着宝宝轻柔地舞蹈,渐渐哄他入睡。如果宝宝玩兴正浓,你可以选择播放一些节奏比较明快的音乐,只要是你喜欢的就行,然后带着宝宝在房间里翩翩起舞。

2、一有机会就给宝宝大声朗读

尽管宝宝还不明白你说的话,但是他喜欢听到你的声音。可以选择不会被撕坏的书,一边念给宝宝听,一边让他感受书的特殊质地。朗读的内容最好有明显的节律,这样能够引起宝宝的兴趣。

3、带着宝宝去“探险”

宠物店是个不错的选择。你可以让宝宝冲着小狗招手,看看海龟游泳。那些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小鸟和鱼都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在笼子里不懈奔跑的仓鼠也是一个可爱的家伙。

4、和宝宝亲密接触

你也许听说过和新生儿肌肤亲密地贴在一起能够加强你们之间的联系。当你和宝宝二人独处的时候,可以经常做做这种活动。爸爸也可以在宝宝洗澡前后搂着脱光了的宝宝跳跳舞,这可是一种乐趣无穷的享受。

5、足底按摩

把无嗅无味的婴儿润肤油倒在掌心里,温热之后擦在宝宝的脚后跟上,你的每根手指轮流从宝宝的脚后跟滑向他的脚指头。接着,轻捏宝宝的每个脚指头,然后用你的手指在他的脚指头下面轻轻揉搓。下一步,踝部运动。轻轻地抓住宝宝的小脚丫转圈,或是左右摆动。最后,用你的手指揉搓宝宝足部的圆形部位及它们的顶部。

6、摆腿运动

即便在宝宝学习爬行之前,你也需要帮助他锻炼腿部肌肉。让宝宝仰面躺着,轻轻提起他的一条腿,斜置于宝宝肚子前面,再换另一条腿。把宝宝的腿拉直,轻轻摆动。最后,轻握宝宝的腿做蹬自行车的动作。

7、解决宝宝的腹胀问题

脱掉宝宝的衣服和尿布,在你的手上倒上婴儿润肤油。两手交替按摩宝宝躯干的下半部。从胸腔下部开始向下按摩至腹部,再到宝宝的腿部。然后,从宝宝腹部的右下方开始顺时针按摩他的肚子,至左下方止,两手交替进行。这套动作能够帮助宝宝排气。

8、自己动手烹调婴儿食品

把香蕉捣成糊状,或是把水果或蔬菜(如苹果、南瓜)蒸熟后煮成浓汤。把多余的汤放在冰箱里,以便日后食用。

9、让宝宝独享洗浴时光

如果你的小宝宝通常是和你一起洗澡的,那时不时地让他独自享用一下浴缸——当然,你的目光是片刻也不能离开他的。看看他如何占有浴缸以及里面的玩具。

10、偶尔纵容宝宝把周围搞得一团糟

宝宝偶尔把身边环境弄得乱七八糟(),甚至是在吃饭的时候把自己全身抹得都是菜汤也是可以允许的。他会觉得这样非常有趣。

11、和宝宝一起大笑(尽管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可笑的)

有时候小家伙会无缘无故地笑个不停,这时你可以和他一起乐,你们二人都会从中得到很多快乐。

12、激发宝宝的创造力

给宝宝裹上尿不湿,不穿衣服,在厨房的地上(或是其他任何安全、平整的地方)铺上一大张纸,准备一些无毒、可洗的颜料。教宝宝使用刷子刷颜料。即便他把大部分颜料染在了自己身上,你也不必太介意,任他自由发挥,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抹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你只需最后给他洗个澡。

13、让换尿布成为一件有趣的事

把一些颜色鲜亮的彩带缝在一起,把它们挂在整理台上方。当你给宝宝换尿布的时候吹动那些彩带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解读21世纪能力框架图,你真正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这些能力!


我们父母为孩子做种种规划,归根结底,都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适应21世纪的人才,不落后、不痛苦。那么,来自21世纪的时代需求都有哪些呢?

美国前教育部RichardRiley就曾经说过,2010年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10种工作,在2004年还没出现;我们必须教导现在的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未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非常清醒,与知识相比,教会孩子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如何形成国际化思维,是帮助孩子们在21世纪成为合格人才的重中之重。

美国于2003年提出“21世纪能力框架”:所有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美国教育部倡导,所有的科目都要基于21世纪能力框架来教授。所谓的21世纪能力,是指在现今社会中获得学业或事业成功极其重要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工作习惯和性格特征。接下来我给大家看看21世纪能力框架图。

我来给大家简单解读一下这个彩虹状的21世纪能力框架图。

首先,最外一层的红黄蓝三个色块代表学生最终需要具备的三类能力,分别是生活与事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科技素养。为了培养这些重要的能力,要求所有的核心科目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元素和目标。

里层的绿色的部分,就代表了这些核心科目(Reading,Writing和Arithmetic)以及21世纪的主题内容,包括环境意识、全球意识、财商意识、健康意识和公民意识。为了能确保绿色的部分能够有效执行,需要下面水波纹的四大支撑元素,它们是与课程目标相吻合的课程标准和测评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相匹配的学习环境。

所以,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支持体系。听起来有些泛泛,那么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表现都是什么。

请大家来看这幅图中的详细列表。是不是感觉和我们在微信上经常看到的心灵鸡汤一样一样的?区别是以前我们都是很琐碎的接触其中的个别项目,现在看到的是在一个权威框架下的有组织有归类的整体。无论我们为孩子做了怎样详细周密的规划,如果找不到相应的学校或者机构来实现这些,就都是徒劳的。所以我们可以一开始就把这幅图牢牢记在心里,无论在选择学校和课外机构,或是在家庭生活中,都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成长,那么孩子就会有更大的可能成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可以和发达国家人才合作与竞争的、可以跨地域跨文化发展的优质人才。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的真爱。

要知道娇惯、溺爱或“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孩子都不是爱孩子的表现,只有从心底里尊重孩子才是对孩子的真爱。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保护他的眼睛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在此,笔者介绍几个便于你灵活运用的小招数。

第一招:倾听孩子的诉说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因此,年轻父母应该每天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诉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也许只要花30分钟,父母自己也可以轻松一下,就能给宝宝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1至2岁的宝宝也许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真正学会倾听,多鼓励宝宝大胆地说话,既能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使宝宝感觉受尊重,以促进宝宝心理健康。

另外,父母要耐心地对待宝宝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在他表达不清时,你可以与他进行充分的目光接触,但不要打断他。

宝宝与你讲话时,你不但要认真倾听,还要注意倾听的方式。不要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说话,这不仅使宝宝感到他有一种压迫感,所以你要尽量弯下腰或蹲下与宝宝说话,与他的眼神交流,这既是一种亲密接触,也是对孩子尊重的具体表现。倾听宝宝的心里话

禁忌用语:

“问这问那,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正忙着呢,问你们老师去!”

“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分析:

这一类的语言会使孩子觉得您在“打发”他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可能不愿告诉你他内心的想法。

第二招:冷静对待宝宝的过失

年轻父母可以从宝宝1岁左右起,为宝宝建立一套简单、明了、容易操作的行为规则,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给他一个宽松而具有规则的环境,使他逐渐学会自律。

宝宝如果犯的是同一种错误,这也很正常。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对宝宝说明自己的感受,并以一种关心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当你做某某事时,我感到……”,如“当你把玩具扔到小妹妹床上时我感到很生气,那样做会碰伤她的。”请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内容,既要让宝宝明白自己错在那里,又要保护他的自尊心。惩罚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禁忌用语:

“你这个坏孩子!”

“我没想到你会干出这样的蠢事,你令我很失望!”

分析:

这样宝宝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情绪,他会觉得很难受。有的宝宝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招:珍惜宝宝拥有的玩具与物品

珍惜宝宝的东西,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宝宝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意义的事情。宝宝年龄虽小,但也拥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衣帽鞋袜、小碗筷、小桌椅、小被子、毛巾、枕头,有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小房间,有钢琴、电子琴、小运动器械等。这些物品无疑都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但“产权”已属于孩子。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有关物品取放的规则,但不能随意摆布和挪动孩子的物品。有小客人来时,也要经小主人的允许,使用他的玩具或物件。最好的办法是鼓励他自己将玩具给小朋友玩。

有的父母不经孩子允许丢掉宝宝喜欢的小东西,比如小树叶等,这也会使孩子很难过。父母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招:鼓励宝宝发展独立性

你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创造环境让宝宝自己作主。

有时候,不适当的帮助也是一种犯,会伤害他的自尊。小宝宝也需要刺激和挑战,你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当他需要帮助时,你要指导和协助他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在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时,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碗筷的摆放、日用品的收拾的方式。当宝宝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出现了争执和冲突,你要给宝宝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禁忌用语:

“这件事你干不了。”

分析:

当孩子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时,千万不要干涉他,如说“这件事你干不了”等。这类用语会导致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胆小、自卑。让宝宝独立自主也要从小事开始做起。

小贴士

1.不要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宝宝,这会使宝宝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以及慎重的处罚也是一种对孩子尊重方式。这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

2.防止对宝宝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经常采取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话,这绝不是尊重而是纵容。对于宝宝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坚决拒绝。

化解:是什么引发了宝贝的眼泪?


“宝贝一哭,妈咪都会有些紧张,不知道宝贝怎么了,特别是刚刚做了妈咪的人。其实,宝贝哭并不一定就是有什么不好的事了,本文将告诉你是什么引发了宝贝的眼泪,作为妈咪应该如何去化解它。”

宝贝出生6个月内

宝贝哭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他们的哭声并不意味着好或不好。宝贝的哭声并不总是带有情感因素——他哭只是因为他还不会用别的方式去交流。

在6周左右,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令人惊奇的快速发育,宝贝开始能够控制他的哭声,尽管还不熟练,但足够用哭声表达他的需要了。比如,宝贝一哭,你就知道该为他换尿布了,该喂奶了,或他想要你抱抱了。每过一个月,他都能学会让他的哭声和你的反应之间形成更高级的联系。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化解宝贝的眼泪,你要做什么:

1、仔细寻找宝贝哭的原因

如果你不确定他为什么哭,检查所有可能导致他哭的“罪恶之源”:他吃饱了吗?打饱嗝了?尿布湿了7这样一来,问题一般都能解决。

2、轻轻摇晃他,轻言细语

你的宝贝在舒适、恒温的母体内刚度过9个月。不要奇怪好多婴儿对襁褓、轻轻摇晃以及轻言细语有愉快的反应,因为这些都是在模仿他生活过的子宫的环境。新生儿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肌肉和动作,而襁褓的包裹让他的胳膊和腿都能紧挨着身体,就像在子宫里的感觉一样。在这样熟悉的感觉下入睡,宝贝就不易被惊扰,能睡得很香。

3、不要太焦急

某一天也许你的宝贝不知什么原因哭得很厉害,而你各种方法都用尽了,他还在哭。那么,把他带到一间安静,光线黯淡的房间,哭泣可能立刻就停止了。他可能只是需要离开那个使他受刺激的地方,安静地待一会儿而已。

4、把真实世界的声音呈现在宝贝面前

有些妈咪在刚出生的宝贝身边总是轻手轻脚,她们以为宝贝需要安静平和。实际上,宝贝也许渴望他在子宫里就听到过的这个世界的声音,比如,你的说话声,你的另一半的歌声,或者你弹奏的音乐声。所以,请用正常的语调在宝贝面前说话,唱歌。

宝贝6-12个月

6个月左右,宝贝开始明白,他一哭你就会作出反应,就像他把手伸出来,你就会抱他。这时候的宝贝,正在积累一个记录这样的因果关系的内在数据库。

这一阶段,你也能发现宝贝个性的变化:原来的爱哭宝贝,也许现在变得开朗了许多,而从前好脾气的宝贝却爱发脾气了。你也许会发现,原来爱笑的宝贝还有另一面,比如在喂奶时老哭,甚至会咬你!为什么呢?原来宝贝一般在6—1O个月时开始长第一颗牙,而这会引起疼痛。一疼,宝贝肯定会哭啦

这时候宝贝的行为,也解释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当他还是小婴儿时,你离开房间他什么事儿也没有,因为你一脱离他的视线,他对你的记忆就消失了;现在,他看见你离开了,他仍然知道你的存在,只是会困惑你到哪儿去了,是否还会回来。由于他还不会叫你或问你去哪儿了,他只能用自己拥有的唯_的手段——哭,来引起你的注意。最终,他的早期经验证明,当他哭的时候,你会迅速地跑回来。

化解宝贝的眼泪,你要做什么:

1、教他学会自我抚慰

有一种哭声比其他哭声更好区别,那就是疲倦的哭声:听起来时断时续。这时候,让宝贝学习一些游戏,从而抚慰自己——你正好能借机给他上一节有价值的课。如果每次你离开房间时宝贝都哭,那么做些简单的游戏,像“藏猫猫”,帮助宝贝巩固客体永久性这一概念,最终他会意识到你还在附近,而且会回到他身边。这样一来,虽然你离开时他还会哭,但不见得每次都会哭了。

2、每次只改变一件事

有时候宝贝只是想看看另一面墙上的东西,或只想尝试一个和原来的玩具稍有不同的新玩具。所以,当他痛哭时,你不要忙乱不知所措,也不要一下子给他五个新东西去吸引他的注意力,不妨慢慢来,一样一样地让他尝试。

3、试试手语

手语能帮助宝贝表达需求。而无需再借助于眼泪。在宝贝9个月时可以教他打手势。这样到宝贝13个月时,他就可以用手势表达“喝”“吃”和“更多”等含义了,而这表明他想要某些东西时,不会只能用哭来表达了。

4、给他一些东西去咬嚼

有些宝贝出牙时并没有明显的迹象,如口水增多,喜欢咬东西或牙龈疼或痒,只是比平常爱哭了。咬嚼可以减低牙床的疼痛,尤其是咬嚼冰冷的东西,试试用消过毒的,冰凉的橡皮牙环或湿布来缓解宝贝出牙时的牙龈不适。

宝贝12-24个月

现在,你的宝贝开始忙个不停,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学习并且巩固他的动作和交流技能。学步的宝贝因为探索而兴奋,但又害怕远离你,有太多的事需要宝贝应付——怪不得他们老哭呢。

宝贝可能也开始说话了,但还不知道怎么用语言去表达挫折。当一个玩伴“借”走一件玩具时,他不知道怎么说。他也可能开始表现出害怕了一一怕黑!怕狗!怕烟火!——这些都考验着宝贝的应对技巧。尽管宝贝越来越会控制眼泪了,有时父母的期望还是超过了他的控制能力。上床睡觉对于大人来说可能只是小事,但对宝贝来说在大脑里有很多活动正在进行着,他根本无法立刻停下来。宝贝不知道怎么解决这样的冲突,所以只能哭。其实,哭对于学步的宝贝来说,实际上是很有建设性:因为哭过以后,宝贝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一他熬过泪水后还会继续前进。

化解宝贝的眼泪,你要做什么:

1、为一个更高级的对手做准备

如果宝贝饿了、累了或生病了,通常你可以用一块零食,一会儿小睡或爱抚治好或阻止他的眼泪。但学步的宝贝一旦明白他可以用发脾气来控制成人,他们会乐此不疲?所以你一定要保持冷静,换句话说,你决不能完全被宝贝的哭声所控制。

2、冷静对待宝贝在公共场合的哭闹

没有比在公共场合遭遇宝贝哭喊不休更让你尴尬了。尽管这很困难,你也要努力不介意围观的人朝你抛来的白眼或毫无益处的评论。如果你怕丢脸,而试图用恐吓或严厉责骂阻止宝贝的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正确的方式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一对一的与宝贝谈一谈。

3、教宝贝“用你的话来说”

接下去的几年,你不得不无数次地重复这句话,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宝贝而言很重要。同时,你也要用语言表达出你的感受:“我今天感觉不好,因为我的胃疼。”教会宝贝说“我需要帮助”这样的话。现在,当宝贝感到难受时,他能说出来而且知道会得到别人的理解,而被理解,是宝贝甚至成人哭泣时最希望的事情。“这时候宝贝的行为,也解释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当他还是小婴儿时,你离开房间他什么事儿也没有,因为你一脱离他的视线,他对你的记忆就消失了;现在,他看见你离开了,他仍然知道你的存在,只是会困惑你到哪儿去了,是否还会回来。”

张德芬: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出去演讲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忧心忡忡的家长,看到我的书中描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是如何地被制约、被压抑,而祸害一生,因此都会问: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不要从小遭受那么多的创伤?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没问题啦!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纳,如此而已。可是,哪个父母不觉得对面的柱子长得比咱们家孩子高,跑得也快,隔壁的薇薇比咱们家女儿聪明,你看你班上的王大头,每次都考一百分,王叔叔的婶婶的表姨的小姑的女儿,拿了什么什么竞赛第一名。哪个父母不曾管教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手这么脏还抓东西吃,一点卫生观念都没有。你看你,一点小事就哭,哪像个男孩子。

从小,在这种「轰炸」之下,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这个「不够好」和「不配得」的情结,就是造成我们大半辈子无法真正快乐的主因。因为我下意识觉得不够好,所以容不得别人说我。因为我隐隐约约觉得自己不如所有人,因此我必须强出头,在各方面都要有所表现,来安慰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配得,所以很多事情我不会去争取,或是不自觉地破坏快到手的成功或是快乐。

有一天早上,我难得跟孩子们一起用早餐(平时是练瑜伽啦,不是赖床--你看,怕你们觉得我不够好,所以要解释,呵呵!)。我注意到我和女儿开始吃了很久,我十二岁的儿子还是在楼上他的房间里东摸摸西搞搞。那天心情不佳,意识层次较低,负面情绪较多,怎么看他就是不顺眼。催了他好几次,总算姗姗来迟,我很不高兴地开始数落他。「你看看,你动作这么慢!早上起来在楼上摸那么久,我应该送你回台湾去当兵,把你训练得动作快一点!」孩子听了我的数落,感受到我对他的不满,开始很不高兴的反驳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还要打领带,很复杂耶!」我还是很不高兴地抱怨,一直唠唠叨叨不休。这时,我有了一些觉察,看到自己在试图让猫学狗叫,而且还振振有辞的为自己辩护。

其实,我儿子就是一个动作不利索的人,这是事实。不过,显然并没有误事,至少每天早上我虽然没有陪他们吃早餐,但是他们都准时赶上校车上学了。问题在哪里?在那个看不惯别人动作慢的人,就是我,也是他的母亲。利用自己是母亲的身份掩护,尽量投射自己的负面东西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借由「管教孩子」为名,把自己不喜欢或是看不惯的东西发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为「对他好」,但是,却伤害了孩子的心。那天早上,我就听到我儿子大声叱责他的妹妹,让她赶快出门,语气充满了不耐烦和怒气。惹得我又不高兴,感觉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但是,我立刻又察觉到:这是谁教他的?谁以身作则地教他对人不耐烦和愤怒时如何表达?谁让他一大早就怒气冲冲的出门?因此一念之转后,那一刻,我体会到的是一个惭悔的母亲的感受。

也许你会说,孩子总有做不对的时候,教总得教吧?当然。孩子绝对需要界限,否则他们会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觉不被爱。但是,重点在于管教时的态度。如果,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没有触动你自己内在的旧伤或是情结的话,你管教他的态度和品质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吗?

我以前很重视孩子的睡眠。规定他们九点一定要上床睡觉,这是我的「规矩」。因为我觉得他们睡不够就会生病,生病就会找一堆麻烦,所以,每次看他们很晚还不睡的时候,我就会抓狂。有一次,我儿子晚上十点半跑到我房里来,说他睡不着。要是以前,我就会很生气的叱责他,要他赶快回房睡觉。但是,学了拜伦凯蒂一念之转之后,我看到了我的思想,然后我问:为什么生气?

答:因为睡不够就会生病。

问:真的吗?

答:嗯,不一定啦。

问: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妈妈?

答:是一个忧心忡忡,而且看到孩子这么晚跑来我房里时,就会抓狂的母亲。

问:没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又会如何?

答:我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心平气和。

问:所以,你看得出来,你的抓狂生气,和孩子的行为没有关系。让你生气的是你的思想,它夺走了你的平安,和做母亲的爱心。

当我看到这个,我就能放下我的「故事」(孩子睡不够就会生病,生病就会很麻烦--这是真的吗?),而以平常心的眼光看着十点半跑来我房里的儿子。他是那么的英俊,长得非常像我,嘴巴嘟嘟的,因为睡不着而感到沮丧。我开心的拥他入怀,让他睡在我旁边,安慰他。过一会儿,我柔声地问他:妈妈陪你回房睡好吗?他点点头,我就高高兴兴地(他也是很受安慰地)送他回房间。

所以,我说了,把自己修好就好了。只要不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投射板」,孩子多半就会有个快乐的童年。以下和大家分享我翻译的《新世界》第四章的一小段,谈到了父母的心理模式,真的很妙!这本由《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写的书,将于五月份在中国上市。在此让大家先睹为快精彩片段。

为人父母:角色还是功能?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很多成人都会开始扮演角色。他们使用一些孩子气的字句和语调,以高姿态和孩子说话,并不对孩子平等视之。你暂时比孩子知道的多或是你比较高大的事实,并不意味孩子就与你不平等。大多数的成人,一生当中,总会有一段时间是身为父母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角色。而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胜任父母这个角色,而且,游刃有余,但是又不与这个功能认同,也就是,不让它成为你所扮演的一个角色?父母功能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要照顾孩子的需要,防止孩子受到危害,以及有时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

然而,当身为父母变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时候,而你的自我感可能全部或是大部分都是从它而来的话,做父母的功能很容易就会被过度的强调,夸大,而且控制了你。你对孩子的付出,可能超过他们所需,因此宠坏了他们;防止他们受到危害的动机,也可能会变成过度保护,并且妨碍了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尝试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控制、压抑。

尤有甚者,由角色扮演而导致的身份认同,可能在对那些特定功能的需要都早已过时之后,还继续存留。甚至当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还是无法放下身为父母的角色。他们无法放下被孩子需要的那种心理需求。即使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四十岁了,父母还是没有办法放下这种观念:「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他们还是强迫性地扮演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孩子之间就不会有真诚的关系。

父母靠这个角色来定义自己,所以当他们不能再扮演父母的时候,他们下意识地害怕失去身份认同。如果,想要控制或是影响已经成人的孩子的行为意图受到了阻碍(通常都会),他们会开始批评或贬抑,或是让孩子感到愧疚,这都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有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身份认同。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关心孩子(他们也自认为如此),但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所认同的角色身份。所有小我的动机都是为了加强自我以及维护自我利益,而有时候它伪装得太好了,即使是小我在运作的这个人本身都没有觉察到。

一个认同于父母角色的母亲或父亲,有时也会尝试经由他们的孩子来让自己更圆满。小我为了填补自我的空虚匮乏,因而,需要去操控别人,孩子这时就会首当其冲。如果操控孩子的冲动之后的那些无意识的假设和动机,大部分都被带到意识层面并且公诸于世的话,可能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我要你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扬名立万。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对你的不认可就是要让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会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点勿庸置疑。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是你所做的事,都是我认为对你有益的事情。」

当你把这种无意识的动机带到意识层面时,你很快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多么的可笑。在这些动机之后的小我此刻无所盾形,而且它的功能失调也显露无遗。有些和我咨商的父母会突然发现,「我的天哪,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吗?」一旦你看到你正在做或是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事情时,你也可以看出它的徒劳无功,而那个无意识的模式就自动会结束。觉知就是最好的转化媒介。

张德芬: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出去演讲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忧心忡忡的家长,看到我的书中描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是如何地被制约、被压抑,而祸害一生,因此都会问: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不要从小遭受那么多的创伤?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没问题啦!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纳,如此而已。可是,哪个父母不觉得对面的柱子长得比咱们家孩子高,跑得也快,隔壁的薇薇比咱们家女儿聪明,你看你班上的王大头,每次都考一百分,王叔叔的婶婶的表姨的小姑的女儿,拿了什么什么竞赛第一名。哪个父母不曾管教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手这么脏还抓东西吃,一点卫生观念都没有。你看你,一点小事就哭,哪像个男孩子。

从小,在这种“轰炸”之下,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这个「不够好」和「不配得」的情结,就是造成我们大半辈子无法真正快乐的主因。因为我下意识觉得不够好,所以容不得别人说我。因为我隐隐约约觉得自己不如所有人,因此我必须强出头,在各方面都要有所表现,来安慰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配得,所以很多事情我不会去争取,或是不自觉地破坏快到手的成功或是快乐。

有一天早上,我难得跟孩子们一起用早餐(平时是练瑜伽啦,不是赖床--你看,怕你们觉得我不够好,所以要解释,呵呵!)。我注意到我和女儿开始吃了很久,我十二岁的儿子还是在楼上他的房间里东摸摸西搞搞。那天心情不佳,意识层次较低,负面情绪较多,怎么看他就是不顺眼。催了他好几次,总算姗姗来迟,我很不高兴地开始数落他。“你看看,你动作这么慢!早上起来在楼上摸那么久,我应该送你回台湾去当兵,把你训练得动作快一点!”孩子听了我的数落,感受到我对他的不满,开始很不高兴的反驳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还要打领带,很复杂耶!」我还是很不高兴地抱怨,一直唠唠叨叨不休。这时,我有了一些觉察,看到自己在试图让猫学狗叫,而且还振振有辞的为自己辩护。

其实,我儿子就是一个动作不利索的人,这是事实。不过,显然并没有误事,至少每天早上我虽然没有陪他们吃早餐,但是他们都准时赶上校车上学了。问题在那里?在那个看不惯别人动作慢的人,就是我,也是他的母亲。利用自己是母亲的身份掩护,尽量投射自己的负面东西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借由“管教孩子”为名,把自己不喜欢或是看不惯的东西发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为“对他好”,但是,却伤害了孩子的心。那天早上,我就听到我儿子大声叱责他的妹妹,让她赶快出门,语气充满了不耐烦和怒气。惹得我又不高兴,感觉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但是,我立刻又察觉到:这是谁教他的?谁以身作则地教他对人不耐烦和愤怒时如何表达?谁让他一大早就怒气冲冲的出门?因此一念之转后,那一刻,我体会到的是一个惭悔的母亲的感受。

也许你会说,孩子总有做不对的时候,教总得教吧?当然。孩子绝对需要界限,否则他们会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觉不被爱。但是,重点在于管教时的态度。如果,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没有触动你自己内在的旧伤或是情结的话,你管教他的态度和品质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吗?

我以前很重视孩子的睡眠。规定他们九点一定要上床睡觉,这是我的“规矩”。因为我觉得他们睡不够就会生病,生病就会找一堆麻烦,所以,每次看他们很晚还不睡的时候,我就会抓狂。有一次,我儿子晚上十点半跑到我房里来,说他睡不着。要是以前,我就会很生气的叱责他,要他赶快回房睡觉。但是,学了拜伦凯蒂一念之转之后,我看到了我的思想,然后我问:为什么生气?

答:因为睡不够就会生病。

问:真的吗?

答:嗯,不一定啦。

问: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妈妈?

答:是一个忧心忡忡,而且看到孩子这么晚跑来我房里时,就会抓狂的母亲。

问:没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又会如何?

答:我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心平气和。

问:所以,你看得出来,你的抓狂生气,和孩子的行为没有关系。让你生气的是你的思想,它夺走了你的平安,和做母亲的爱心。

当我看到这个,我就能放下我的「故事」(孩子睡不够就会生病,生病就会很麻烦--这是真的吗?),而以平常心的眼光看着十点半跑来我房里的儿子。他是那么的英俊,长得非常像我,嘴巴嘟嘟的,因为睡不着而感到沮丧。我开心的拥他入怀,让他睡在我旁边,安慰他。过一会儿,我柔声地问他:妈妈陪你回房睡好吗?他点点头,我就高高兴兴地(他也是很受安慰地)送他回房间。

所以,我说了,把自己修好就好了。只要不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投射板」,孩子多半就会有个快乐的童年。以下和大家分享我翻译的《新世界》第四章的一小段,谈到了父母的心理模式,真的很妙!这本由《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写的书,将于五月份在中国上市。在此让大家先睹为快精彩片段。

为人父母:角色还是功能?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很多成人都会开始扮演角色。他们使用一些孩子气的字句和语调,以高姿态和孩子说话,并不对孩子平等视之。你暂时比孩子知道的多或是你比较高大的事实,并不意味孩子就与你不平等。大多数的成人,一生当中,总会有一段时间是身为父母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角色。而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胜任父母这个角色,而且,游刃有余,但是又不与这个功能认同,也就是,不让它成为你所扮演的一个角色?父母功能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要照顾孩子的需要,防止孩子受到危害,以及有时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

然而,当身为父母变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时候,而你的自我感可能全部或是大部分都是从它而来的话,做父母的功能很容易就会被过度的强调,夸大,而且控制了你。你对孩子的付出,可能超过他们所需,因此宠坏了他们;防止他们受到危害的动机,也可能会变成过度保护,并且妨碍了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尝试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最后可能会演变成控制、压抑。

尤有甚者,由角色扮演而导致的身份认同,可能在对那些特定功能的需要都早已过时之后,还继续存留。甚至当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还是无法放下身为父母的角色。他们无法放下被孩子需要的那种心理需求。即使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四十岁了,父母还是没有办法放下这种观念:「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他们还是强迫性地扮演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孩子之间就不会有真诚的关系。

父母靠这个角色来定义自己,所以当他们不能再扮演父母的时候,他们下意识地害怕失去身份认同。如果,想要控制或是影响已经成人的孩子的行为意图受到了阻碍(通常都会),他们会开始批评或贬抑,或是让孩子感到愧疚,这都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有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身份认同。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关心孩子(他们也自认为如此),但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所认同的角色身份。所有小我的动机都是为了加强自我以及维护自我利益,而有时候它伪装得太好了,即使是小我在运作的这个人本身都没有觉察到。

一个认同于父母角色的母亲或父亲,有时也会尝试经由他们的孩子来让自己更圆满。小我为了填补自我的空虚匮乏,因而,需要去操控别人,孩子这时就会首当其冲。如果操控孩子的冲动之后的那些无意识的假设和动机,大部分都被带到意识层面并且公诸于世的话,可能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我要你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扬名立万。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对你的不认可就是要让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会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点勿庸置疑。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是你所做的事,都是我认为对你有益的事情。

当你把这种无意识的动机带到意识层面时,你很快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多么的可笑。在这些动机之后的小我此刻无所盾形,而且它的功能失调也显露无遗。有些和我咨商的父母会突然发现,我的天哪,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吗?一旦你看到你正在做或是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事情时,你也可以看出它的徒劳无功,而那个无意识的模式就自动会结束。觉知就是最好的转化媒介。

专家解读:学龄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根据埃里克森有关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观点,6岁到12岁这一阶段是专业术语中的学龄儿童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

其实,学龄儿童的勤奋与勤奋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奋行为,并不代表儿童从内心之中获得了勤奋感,学龄期儿童不仅要努力掌握学校要求学习的大量知识,还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因此,父母一定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但不是粗暴的强迫手段,引导儿童成功获得勤奋感。

去年年底有篇文章,引起了家长与老师们的热议,说的是学龄儿童的很多作业需要忙一起做,除了孩子觉得学习不堪重负之外,连一个家庭都快被孩子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们各抒己见:

老师认为学校负责传道授业解惑,但家长配合实施也非常重要;

家长则认为自己承担了过多的教学责任,这些部分不需要家长的参与。

两方面都非常的委屈,认为自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那么这个时期,孩子到底在经历怎样的发展危机,又需要达成怎样的心理任务,我们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或许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1

6-12岁,在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理论中,属于学龄期,此时的儿童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儿童专心学习大人设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生产者而准备。

学校还是培养儿童将来顺应社会文化的场所。

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也是在学校要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

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工作和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这个时候,儿童已意识到进入社会后必须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一方面勤奋学习,以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

2

勤奋感和自卑感到底来自哪里呢?

勤奋感是由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

自卑感是由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品德离开这个阶段。

所以,无论是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在此阶段通过关注与鼓励的形式,让儿童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

如果学校和家长互相推卸责任,会让儿童对学习产生困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为学习而付出努力,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学校和家长在此时视学习为衡量儿童的唯一价值标准,那么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将来会认为只有工作才有价值。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学校和家长在这个阶段里,应该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绝不能以牺牲某些其它重要的品德为代价,比如学会帮助他人、怎样和同伴一起游戏等。

如果孩子不只是认为工作有价值,其他生活中的活动也有价值,他以后就能不断地在创设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活动中体验到一种勤奋感。

埃里克森还指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与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3

所以,学校与家长在本阶段应该互相配合,彼此沟通,主要目的是要让儿童从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来获得勤奋感。

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在最初的阶段让儿童感受到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学习、及如何合理地安排并有序的完成工作,这一切不应该是互相应付与推诿。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布置适合本阶段儿童的任务,以免任务难度太高,儿童不能体验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受。

4

纵观埃里克森对儿童阶段人格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到,前四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都与自信心的建立有关,可以说,儿童在整个发展阶段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其本质的属性就是自信心与自尊的建立。

若是儿童在发展中获得了自信与自尊,那么他也就会获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勤奋的美德,那么他的一生也会变得完整和健康。

这也是我们带着觉醒做家长要努力的方向。

情商是什么?


-->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情商没有明显的先天差别,情商的高低更多是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情商对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情商是可以通过全面系统的课程培养提高并且改变的。学龄前期形成的情感物质,对孩童以后的表现,无论是学业成绩或人际关系,均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注重学龄前孩子的情商教育,是相当必要的。

1、有助于孩子认识自身情绪:使孩子更能观次与认识自己的情绪,更能了解各种感受的前因后果,能认知感觉与行为的差距。

2、有助于孩子妥善管理情绪:使孩子更能忍受挫折,更值得经解愤怒,较少与人发生口角,打架或破坏课堂秩序。较能适当表达愤怒而不必诉诸打斗,较少被休学或退学,较少表现出攻击性或自暴自弃的行为。

3、有助于孩子自我激励:对自我、学校及家庭较具正面观感,较善于缓解压力,较少感到孤独自卑或焦虑,善于将情绪导向正途,更负责、更能专注眼前的工作,较能克制冲动。

4、使孩子认识他人情绪:较能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较懂得倾听。

5、使孩子能够进行人际关系管理:对人际关系的分析与了解能力增强,更懂得解决与协商纷争,较懂得解决人际冲突。沟通时更清晰,有技巧、较外向,较有人缘。与同学关系改善,朋友较常邀约,较能体贴关心别人。较合群,更懂得合作、分享与互助。与人交往时更懂得互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成绩与在校表现的改善。

家园共育:孩子哭闹、抱怨的时候,他们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了解孩子的情绪和每句话的内在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更不容易的是教会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方面,给她一个随意表达真实想法的宽松环境,只要有勇气表达,都是值得鼓励的,哪怕表达的不好或者不如你的心意。另一方面,在不断和孩子沟通聊天的过程中,孩子会掌握越来越多的形容方法,有的时候孩子掌握的形容词越多,表达意思也就越精准。

这远远不是上课所能学到的技能。孩子更需要你和她聊天,讲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体会自己的感受和表达感受的分寸。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也愿意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亲子沟通,需要“同声传译”

我们都太需要真相了。孩子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妈妈需要知道情绪的真相来调整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然而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孩子内心的真相往往被情绪掩盖。这是因为,孩子既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也缺乏组织语言的能力。情绪掩盖了孩子内心的真相之后,还会吞噬妈妈的耐心,使亲子沟通乃至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在进行亲子沟通时,父母需要点儿“同声传译”的本事,将带有情绪的语言“翻译”成孩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并依此做出更有效的回答,而不是和孩子陷入一场混战。

坚持这样做也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缩短理解和表达的差距,为今后的学习和创造做准备。试想,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乃至科学家,本质上都是在做一件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最贴近自己思维的方式表达出来。

范例:

以下两个例子可以帮助你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亲子沟通中的“同声传译”。

场景一

5岁的女孩儿A到5岁的女孩儿B家做客,两个人玩儿起了过家家。A拿起B的玩具熊抱在怀里,陶醉地说:“这是我的。”B顿时翻脸,大哭道:“你说谎!这不是你的!还给我!我不和你玩儿了,你回家吧!”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家长不介入是不行了。

错误示范

一般情况下,家长往往会做出这样的回应——

A的妈妈:“快把玩具熊还给B,说对不起!你要是喜欢,妈妈给你买一个。”

B的妈妈:“让A玩儿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要这么小气,要懂得分享,不然没有小朋友喜欢你了。”

同声传译

A和B各自的心声其实是这样的——

A:”毛绒玩具是我的最爱,我真希望可以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毛绒玩具!”

B:“这只小熊明明是我的,A为什么说是她的?我不明白,而且我很焦虑,因为我不想失去我的小熊!”

正确示范

了解了孩子内心的真相后,你的回应需要起到安抚情绪、解决问题的作用——

A的妈妈:“这只小熊真的很可爱,你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只这样的小熊(用幻想的方式帮助孩子实现愿望)!以后你可以经常来B家里玩儿,这样你就可以经常看到它啦!”

B的妈妈:“这只小熊真的很可爱,你真的很有眼光。A并不会真的把小熊拿走,其实她真正想说的是‘我好喜欢它,想跟它多呆一会儿’。”

这是发生在我家的真实事件。小女孩儿B就是祖拉,B的妈妈就是我。我说完这段话以后,祖拉的委屈和敌意马上就消失了,她回到A的面前说:“你可以多玩儿一会儿,回家之前还给我就行。”A也放松下来,很快就把玩具熊扔到一边,两个人又玩儿别的去了。

场景二

9月起,一个6岁的孩子上了学前班,每天晚上都要写作业。平时每天监督孩子写作业的妈妈,这一天出差了。她从外地打电话给孩子,想考察一下孩子是否记得写作业这件事。孩子回答:“不记得”。

错误示范

听到这样的回答,妈妈肯定怒从心头起——

妈妈:“我都跟你讲了多少次了,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业,然后才能玩儿!我走的时候,你明明告诉我你记住这件事了,现在居然说不知道!你这是什么脑子!”

同声传译

孩子都是诚实的,因为他们天生追求卓越,并且还没有学会说谎。孩子的心声其实是这样的——

孩子:“妈妈,我确实不记得你说的话了。为什么我回答了你的问题,你却那么生气呢?你让我不知所措。”

教育就像吃饭,当时饱了,一会儿还会饿。孩子需要吃很多很多顿饭才能长大。

正确示范

了解孩子内心的真相后,你的回应既需要肯定孩子的积极行为,也要继续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妈妈:“谢谢你的诚实。现在你可以去做作业了,以后妈妈会经常提醒你,你也要努力记住这件事哦!”

在肯定和鼓励中长大的孩子,行为也会越来越积极。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底线教育

第一个底线教育:身体底线。

作为父母,就是一定要告诫女儿:

不要为任何事情出卖和伤害自己的身体。

第二个底线教育:生活底线。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女儿考上大学后,父亲给她寄钱。

“1200元够不够?”

女儿回答:“够了。”

父亲又说:“想买什么就买,别亏自己。”

女儿听了,半天不作声。

父亲觉得奇怪:“怎么了?”

女儿说:“室友和我一样,每月家里也是给1200元,但她生活质量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周都去麦当劳……”

父亲说:“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误学习。”

“她没有打工,是在谈恋爱。

有一次她约会回来对我说,其实她不喜欢那个男生,只是喜欢他替自己买单而已。她还说我傻,可惜了这张脸,如果她有像我这样漂亮的脸,根本不用向家里要钱。”

父亲放下电话,立即给女儿打了1500元,回家又给女儿发了一封邮件:

“从这月起,我每月给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买零食。还有,如果你恋爱了就要告诉我。我每月再给你500元,作为恋爱经费。请你一定要记住,每次约会,都不要忘了带上自己的钱包。”

这位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他在给女儿灌输一个生活底线——要有经济独立能力。“经济独立的女人,是最有尊严的女人。经济不独立,人格便不独立。人格不独立,爱情便不独立。”

第三个底线教育:感情底线。

第四个底线教育:生命底线。

给男孩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放学后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还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

很快,孩子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然后,父亲就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说:

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男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教育,受到社会过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陷入阴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阳光教育,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一个阳光教育:冒险教育。

教育家理查德说得好:

缺乏冒险精神的孩子,往往习惯于墨守成规,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创新。

第二个阳光教育:规则教育。

作家林曦讲过一个教育故事:

孩子与同学打架,回家后大哭。

我问他:“你很委屈,很生气吗?”

孩子说:“嗯,我要报仇。”

我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电视里一样,用剑刺他。”

“好,这样很解气,爸爸帮你准备一下。”

过了一会,我抱着衣服和被子下楼。

孩子一脸惊讶:“你怎么拿这么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会被带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个月,所以要给你带换洗衣服;如果用剑的话,就要呆很长时间,肯定得准备被子啊!”

孩子红着脸说:“真的会这样吗?”

我回答:“嗯,法律规定是这样。”

“那我们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气吗?”

“其实我也有错,我不生气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在“冒险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得增加一个“规则教育”,

用规则来平衡冒险。

我特别喜欢这位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往最坏的结果想一想,这个最坏的结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试一试。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个阳光教育:挫折教育。

第四个阳光教育:独立教育。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如果不放手,不狠心,一直将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那么有朝一日当他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时,将无所适从。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选择让孩子从小独立,那是一种最明智的爱,苦尽甘来。

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男孩和女孩在生活中会面临不同的危险和挑战,父母能够做的,不是为他们预知每一次风雨,而是教会他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能以合适的方式去解决。

社会上常说穷养儿富养女,其实不然,穷养出来的男孩成长后也许很容易被物质诱惑,而富养出来的女儿或许也会太天真。

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特性引导孩子,对于女孩,告诉她们做事的极限,对于儿子,让他们减少被影响同化的可能性,这才是我们对于孩子最需要教会的。

喜欢《宝贝,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总结是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解读21世纪能力框架图,你真正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这些能力! 我们父母为孩子做种种规划,归根结底,都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适应21世纪的人才,不落后、不痛苦。那么,来自21世纪的时代需求都有哪些呢? 美国前教育部RichardRiley就曾经说过,2010年201...
    2022-01-26 阅读全文
  •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
    2021-11-05 阅读全文
  • 化解:是什么引发了宝贝的眼泪? “宝贝一哭,妈咪都会有些紧张,不知道宝贝怎么了,特别是刚刚做了妈咪的人。其实,宝贝哭并不一定就是有什么不好的事了,本文将告诉你是什么引发了宝贝的眼泪,作为妈咪应该如何去化解它。” 宝贝出生6个月内 宝...
    2022-04-16 阅读全文
  • 张德芬: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出去演讲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忧心忡忡的家长,看到我的书中描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是如何地被制约、被压抑,而祸害一生,因此都会问: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不要从小遭受那么多的创伤?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
    2021-02-26 阅读全文
  • 张德芬: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出去演讲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忧心忡忡的家长,看到我的书中描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是如何地被制约、被压抑,而祸害一生,因此都会问: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不要从小遭受那么多的创伤?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
    2020-12-28 阅读全文

我们父母为孩子做种种规划,归根结底,都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适应21世纪的人才,不落后、不痛苦。那么,来自21世纪的时代需求都有哪些呢? 美国前教育部RichardRiley就曾经说过,2010年201...

2022-01-26 阅读全文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

2021-11-05 阅读全文

“宝贝一哭,妈咪都会有些紧张,不知道宝贝怎么了,特别是刚刚做了妈咪的人。其实,宝贝哭并不一定就是有什么不好的事了,本文将告诉你是什么引发了宝贝的眼泪,作为妈咪应该如何去化解它。” 宝贝出生6个月内 宝...

2022-04-16 阅读全文

我出去演讲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忧心忡忡的家长,看到我的书中描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是如何地被制约、被压抑,而祸害一生,因此都会问: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不要从小遭受那么多的创伤?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

2021-02-26 阅读全文

我出去演讲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忧心忡忡的家长,看到我的书中描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是如何地被制约、被压抑,而祸害一生,因此都会问: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不要从小遭受那么多的创伤?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

2020-12-2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