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研究显示婴儿也乐于助人

发布时间:2020-11-26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研究显示婴儿也乐于助人”,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据美联社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很小的婴儿也非常乐意帮助他人。这是一个实验:啊呀,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了。你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拣起来,并且还给他。

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仅有18个月大的孩子也具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和能力。蹒跚学步的孩子想要帮助他人的这种行为确实惹人怜爱,但是,事实上,这种行为是人类脑部发展相当复杂的一种显示,这让想要弄清无私和合作等品质进化根源的人类学家们心生几分兴趣。

心理学研究专家费力克斯·沃尼肯在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面前表演了一系列最常见的行为动作,比如,用夹子把毛巾挂起来或把书垒起来。沃尼肯有时“努力”地想要完成这些工作,有时,他又故意弄乱,如此反复。无论是沃尼肯把夹子扔到地上,还是是打翻了他垒起的书,24名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都马上去帮忙捡起来,但是,只是在看到沃尼肯很需要的时候才出手。录像显示,一个婴儿先看了一眼沃尼肯的脸和掉在地上的夹子,才很快爬过去,抓夹子。然后走到沃尼肯面前,很热心地归还给他。

沃尼肯从来没有要求孩子们帮忙,甚至没说谢谢之类的话,这是为了不会影响这次研究的准确性,不让孩子们意识到如果他们做好事了,他们就会得到表扬。毕竟,无私意味着不期待任何回报的助人品质。而且,这正是这项研究的重点。在沃尼肯故意把书堆打散或者把夹子扔在地板上,这些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们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他。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心理学研究人员沃尼肯2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这篇报告。

要表现出这种品质,婴儿们一定具备这种理解别人的意图和潜在的支配力量的认知能力。这种支配,沃尼肯称之为“亲社会动机”,这是一种渴望成为社会成员的动机。沃尼肯解释说:“当两种认知能力都具备的时候,显然,18个月大的孩子们就会做出这种选择,可能,再小一点的孩子们也会作出帮忙的举动。”

其他动物不会象人类这样无私。我们会为慈善团体做捐献,对于环境,我们会做再利用的努力,在地铁上,我们会给老年人让出自己的座位,这些行动很少会有回报,人类只会得到本身的满足感。在合作方面,其他动物也被进行过多项训练,但是,动物们最常做的事情也有它自己的目的,比如,联合起来寻找食物,或者是为了不被强者欺凌的一种联合保护,但是,灵长类动物专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大猩猩的例子,尤其是大猩猩向人类提供友好帮助的例子,例如,大猩猩营救一个掉入动物栅栏内的3岁男孩。

但是,这些观察资料并没有解释动物的动机是什么。沃尼肯对人类最近的“亲戚”——大猩猩做了一项类似的帮忙研究。3、4岁的非洲黑猩猩会为人类找到“丢失”的东西并且归还给人类吗?如果被要求伸手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的话,黑猩猩通常会帮忙的,但是,远非蹒跚学步的孩子那么热心,而且,如果这种帮忙比较复杂的话,例如,被要求拿出放在里面的盒子时,黑猩猩就不肯帮忙了。

这是一个有创意的研究,展示了黑猩猩在能理解人的意图后,可能会表现出人类间的帮忙,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类学家琼·斯尔克对此评论警说,只是,不要把猩猩帮忙的这种动机理解为婴儿表现出来的认同和理解别人处境的感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乐于接受的说话方式


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关心话语:简练说

场景与假设

1.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乐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2.您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她擦汗边关切地问:“苗苗,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事实与结果

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应该这样做

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知心话语:含情说

场景与假设

1.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5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

2.您发现儿子这两天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您让先生去和他说说知心话,沟通一下,可是,才6岁的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您和先生面面相觑,措手无策。

事实与结果

家长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奇怪,随着小家伙的渐渐成长,您会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用谎言来搪塞您的关心。

应该这样做

家长若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强,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开心话语:带理说

场景与假设

1.您今天升职了,心情愉快,想把这份快乐让4岁的女儿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厉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这么厉害,我和妈妈就满意了!”没想到,小家伙不以为然:“我以后肯定比您厉害。”您笑到一半,却发现女儿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开心。

2.女儿今天帮您洗碗了,您很开心,于是递给她一个苹果:“来,这是妈妈奖励给你的!”可您发现,女儿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苹果,而是一句奖励或者鼓励的话。

事实与结果

家长觉得越来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乐的时候,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让小家伙变得不开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让小家伙开心点,却弄巧成拙,反倒让他哭起了鼻子。开心话能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开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过,如何让开心话有趣而又意味深长却并非易事。

应该这样做

有位父亲看书时太困,睡着了,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摘。醒来后,女儿问他,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眼镜,这位父亲灵机一动,诙谐地说:“爸爸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妈妈在儿子考试考砸后,一边讲笑话开导他,一边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忧心话语:变通说

场景与假设

1.孩子的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已经找您谈过很多次话了,作为孩子的母亲,您感到特别忧心,于是您对孩子说:“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

”可儿子的成绩却下滑得更厉害了。

2.3岁的儿子变成了“小霸王”,不让任何人动他的玩具、零食、动画书,您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孩子这么小,说大道理他不懂,于是只好吓唬他:“宝宝,将你的东西分一点给大家吧,否则妈妈就不高兴了!”小家伙才不管您高兴不高兴,依然“霸道”。

事实与结果

孩子让家长忧心、烦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将忧心话语变通说可是一门学问。因为,说得好能使孩子改变坏习惯,得到好心境;说得不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变成孩子的“心病”。

应该这样做

如果孩子成绩下滑了,您应该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谈,让他明白您的忧心与关心,而不是责骂和训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让他试着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触到友谊和分享换来更多的东西和快乐,自然会改掉这个陋习。对于一些不适合直接同孩子当面说的话题,可采取留纸条、写信、向孩子推荐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等方式进行沟通。总之,家长间接式的变通做法,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谈话方式随孩子成长变化

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谈话的内容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到两代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变化。譬如:

1.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长不时动情地“自说自话”,心中充满无限怜爱,此时,家长的心态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

到了孩子已能满处乱跑时,大多数家长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职场,由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家长便期望孩子能少给自己添些麻烦。在这一阶段,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语气,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心情好时与孩子讲话较温和;情绪差时,会因一些小事责备、训斥孩子;此阶段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

2.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学校,家长更多的是关心他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接纳的程度也常以成绩为标准。家长最爱问孩子:“有没有听老师的话?”“考试多少分?”“老师喜不喜欢你?”孩子的学习成绩常是家长态度的晴雨表。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已然是两个成年人的对话方式。

从回顾家长与孩子谈话方式的变化过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么?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个案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对他说话时,比较多地从“应该对孩子说什么”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容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结果只能是家长的话孩子越来越不听,或者“听不懂”。

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正确的、应该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家长有必要研究怎样同孩子说话。

暗示——孩子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

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言语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浩浩,楼下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浩浩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自己动手学会了叠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的“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小飞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小飞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解析: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示,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

育儿心得:与人友善,助人为福


育儿心得:与人友善,助人为福

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社会属性,注定了每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身处各种社会关系中。我们都希望生活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在家希望家庭和睦,在外希望同事、朋友关系融洽,工作生活顺利、舒心,这就要求我们以友善之心与人交往,时刻保持并传递社会正能量!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我家“与人友善,助人为福”的家规由来已久,并将保持继续传递下去。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的道德也在升华,在温暖了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友善、助人之举,不一定是什么壮举,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举动一样透露着友善之爱。如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可能拉近了彼此陌生、心存防御之心的两个人;拥挤公交车上的一个让座行为,可以让人感觉到社会的温暖;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一、教给孩子与人交际方法

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教给孩子与人友善相处的方法,让孩子学会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不要欺侮人。引导孩子从小不可有自私思想。学会使用礼貌语言待人。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如,需要什么用语言进行表达,不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当别人寻求你的帮助或分享玩具的时候,你要用礼貌的语言交流、述说。

二、父母榜样示范幼儿

现在许多家长都十分关注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此,许多家长都从幼儿时期开始抓孩子的学习教育。我和老公也曾带孩子去听幼儿英语试听课,下课后,老师问他还愿不愿意再来学了,她果断的摇摇头说不想来了。后来,我们都觉得孩子现在还只是玩着学的时候,不能像学生那样教的,应该多用游戏的方式让她学知识、学道理,培养她的兴趣爱好。的确,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有自己的世界观,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功利思想去逼他们学这学那,这样反而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应该根据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能力。

身教胜于言传,小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课堂对于孩子成长的过程至关重要,为人父母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做孩子的楷模。在我家,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在教育、影响着孩子,让她从小懂得分享、友爱、助人。今年年初的时候,太仓公益组织发布了一个来太的外地女孩小书青不幸患白血病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和我家孩子差不多大,但这么小就要遭受病魔的折磨,让人看了不禁心疼。我看到这个报道后,将这个故事告诉孩子,告诉她小姐姐现正在医院治疗,需要很多人的帮助,询问她的想法。虽然孩子很小,但是她表达出“为什么小姐姐会生病;生病会很疼;生病就没法玩玩具了;什么时间才能好起来,可以把自己的玩具给她玩等等话语”,从她稚嫩的语言中,我可以感受到孩子对于一个陌生女孩的关心。最后,在征询孩子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压岁钱捐给姐姐治病时,我听到的是孩子肯定、温暖的回答,“愿意,让姐姐快点好起来!”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是要保持一颗友善之心,对于陌生人的关爱、帮助之心。很欣慰的是,孩子也正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对待小朋友不争抢,轮流玩,爱分享。

三、培养孩子善良之心

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教育孩子当小伙伴或别人遇到困难时,要给与力所能及的帮助;遇到弱势群体,要教育孩子主动去帮助,让孩子从小懂得帮助弱势群体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学会同情人,与小伙伴相处时,教育孩子不要挖苦、讽刺生理有缺陷的小伙伴,让孩子从小明白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个整体,社会成员间离不开相互帮助。

社会其实也是一个大家庭,只要你能真正付出你的爱,必定会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人友善,助人为福,因为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为更加美好的春天!

大数据显示,要警惕孩子们超高超重!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如果按目前的趋势,到2025年,超重婴幼儿人数将增加到7000万。中国近30年来的儿童肥胖率麻麻们没意识到孩子将要肥胖2015年对中国6-18岁的176名儿童的研究发现,69%的儿童低估自己的体重,而72%的妈妈低估了自己孩子的体重。有些妈妈想,自己的孩子看上去一点也不胖,肯定没有问题。但如果没有良好生活饮食习惯,孩子发胖是必然的。2015儿童体重身高标准表随着社会发展,每年国家发布的数据都会有变化。妈妈们先来对照2015最新的儿童标准体重身高表,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达标。偏瘦偏胖都是不好的。上述标准数值可与孩子的实际情况,上下浮动两个百分位体重增长指标基本规律●正常足月的宝宝出生时体重为2000-4000克左右●按体重增长倍数来算,宝宝在6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大约是3倍,2岁时大约是4倍,3岁时大约是4.6倍。●在出生第二年,宝宝体重平均增长2500-3000克。●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000克左右,一直到青春发育期。不同阶段体重计算公式●6个月以内体重=出生体重+月龄×600克●7-12个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500克●2-10岁体重=年龄×2+8000克贴心小提示给孩子测量体重时要先排去大小便后空腹要减去衣服的重量在一岁以内应该每月测量一次体重同龄男孩要比女孩重你家宝贝是否有这4种不良生活习惯?1.爱吃快餐中国是麦当劳增长最快的市场,这类洋快餐通常都富含油脂,能量极高,深受儿童的喜爱。2.频刷电脑和网络欧洲青年心脏研究显示,延长电脑的使用时间和儿童肥胖之间存在着联系。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用电脑与更高的肥胖率相关。3.汽车代替自行车如今,很多孩子都不会骑着自行车去上学而是坐私家车或校车去上学,本来通过骑自行车可以达到的运动量因为坐车而减少。4.父母的二手烟最新研究发现,父母吸烟,孩子受到二手烟的影响,身体激素会发生变化,引起肥胖。儿童肥胖带来的并发症高血压:更容易出现心室异常与高血压问题哮喘:超重和肥胖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高风险因子脂肪肝:脂肪肝在肥胖儿童中并发的现象非常常见骨科并发症:股骨骺滑脱、胫骨内翻、严重骨折均和超重相关预防孩子变胖墩,养成这些良好用餐习惯事实上,为了避免孩子变胖,除了要多运动,少吃垃圾食品之外,妈妈们很容易忽视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1、饭后等待10分钟孩子的胃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给大脑“我已经吃饱了”的信息,所以细嚼慢咽有助于在大脑得到指令前吃下多余的食物。等待10分钟,再看还饿不饿。2、不必把盘子扫荡干净孩子从小时候起可能就被教育着“浪费可耻”,可其实更好的策略是吃到一个健康的份额,然后就停止动作。毕竟浪费一些食物比增加孩子的身体负荷要划算很多。3、不直接从购物袋中拿东西吃如果在外面买了外卖食品,不要让孩子直接从购物袋中拿了就吃,换好舒服的拖鞋,把手洗干净,然后把食物放到盘子里再慢慢享受。4、素食可以多吃像蔬菜水果这样的健康食品,含有丰富的水分和很低的卡路里。妈妈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烹饪技术,让孩子更爱吃素食。5、饭后收起剩菜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经常吃完饭依然坐在餐桌旁聊天,聊着聊着就不自觉地拿筷子去夹菜吃。所以妈妈们注意,饭后就把剩菜收起来。6、以水果结束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情况,吃饱了,可是还很馋,于是就从柜子里搜罗出各种零食。不如跟孩子来个小约定吧:吃完水果就睡觉。7、把握饭后黄金时间饭后45分钟是减肥的最佳时间。这个时候刚好是小肠开始对食物进行分解吸收的时间。吃完饭后不要马上坐下,和孩子一起去散步。

国外幼儿看护研究


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飞速发展,国外幼儿看护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本文介绍国外幼儿看护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以期能给国内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幼儿看护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70年代,研究者集中关注的是母亲看护和非母亲看护的比较。这种研究的起因是女权运动在西方开展,越来越多的母亲外出工作。“母亲外出工作会对婴儿造成多大伤害”是幼儿看护研究者所关心的话题。此时研究者尚没有考虑幼儿看护的类型、质量及家庭因素对幼儿看护的影响等。第二个阶段是在80年代,由于母亲外出工作已不再是有争论的话题,研究者们开始评估幼儿看护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等)对幼儿看护质量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开始关注幼儿看护质量。第三阶段是在90年代。这一阶段幼儿看护的研究工作更加深入了。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幼儿的整个身心发展状况,并综合考察对幼儿看护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下面着重介绍第三阶段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一、家庭因素对幼儿看护的影响

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家人对幼儿的漫不经心或不适当的看护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这一点已经得到许多研究及实际经验的证实。现在的幼儿看护研究者不仅关注父母亲的个性、经济收入、感情质量、受教育程度及对幼儿教育的态度等,还关注在幼儿的成长环境中家庭其他成员对幼儿看护的影响。在家庭因素中对幼儿影响最明显的是家庭关系,良好、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会使幼儿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以及更强的责任心。影响幼儿看护的另一个重要家庭因素是母亲,通常母亲与幼儿的接触最多,与幼儿的感情交流也最频繁、最直接,因而对幼儿的影响最大。研究者从母亲的个性、文化修养、身体状况、婚姻生活质量以及母亲对幼儿的态度、单身还是再婚、是否外出工作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幼儿看护的影响。研究表明,母亲的身体状况、婚姻生活质量以及是否为单身这三个因素对幼儿看护的影响最为明显。母亲情绪不稳定、低落、抑郁等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导致幼儿不易与人相处。另外有纵向研究表明,母亲的长期抑郁会导致幼儿的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单身母亲由于本身缺少生活及情感上的稳定感,对幼儿看护的态度也会有很大的波动。如果幼儿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情感环境中,他们的个性及情感发展都将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最新研究发现,母亲外出工作并不影响对幼儿的看护,只要母亲能抽出时间来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

二、幼儿看护机构对幼儿的影响

由幼儿看护机构照顾幼儿是非母亲看护的主要方式之一。看护机构对幼儿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衡量幼儿看护机构的看护质量可以有很多标准,但最基本的标准是能否满足幼儿的健康和安全要求。另外,是否有足够适龄的看护人员、看护人员与幼儿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是否有不断发展的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和需要的课程、是否有充足的室内外空间等因素也是衡量幼儿看护机构质量的标准。研究表明,幼儿看护机构中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看护人员,二是看护机构的管理。看护人员和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处于良好的关系中的幼儿,能较好地与自己的同龄人相处,并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进入学校后,这些孩子会有更多的朋友,有更强的领导才能和吸引力。研究表明,这种良好关系的确立取决于看护人员是否经过特殊的职业训练,能否及时地对幼儿的需要及行为作出恰当的反应。看护机构除了要对看护人员、场所及课程等作出合理的安排外,还必须加强对整个机构的管理,这种管理包括将幼儿按年龄分组看护,看护的人数要适中,看护人员要相对稳定,看护人员的心理素质、精神状况要符合要求等等。由于看护机构对幼儿的社会化及行为道德规范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对幼儿看护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三、家庭聘请的看护者对幼儿的影响

研究发现,聘请家庭看护者来照顾幼儿,可以减少陌生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不适应,在家看护的幼儿不分明确的年龄组别,也没有统一安排的课程,幼儿活动的余地很大,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另外,在家庭中由于幼儿不多,看护者与幼儿有更多交流的可能,幼儿可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在这种条件下,幼儿很少表露出不合作行为,并能从看护者的语言激励中获得动力。但由于家庭聘请的看护者一般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训练,大多数只能进行一般性的照料,幼儿缺少真正的教育。与进入幼儿看护机构的幼儿相比,家庭看护的幼儿探索行为较少,社会适应能力、领导才能及组织能力、使用精神等都比较差。这些研究表明,家庭聘请的看护者并不能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怀抱婴儿讲究姿势


英国行为学家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约占9成的女性在怀抱婴儿时几乎是本能地习惯于靠左侧,即把孩子抱在自已的左胳膊里。专家们发现,这种“怀抱婴儿喜靠左”的习惯古已有之。几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大量绘画和雕塑作品可证明这一点,其中最突出例子是:圣母玛利亚总是把小【耶】抱在自己的左怀,而不是右怀。

专家们分析说,这主要是由于她们从自己身体的左侧所观察到的孩子的表情,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到右脑中,而众所周知,右脑是专门用于分析、判断、处理表情的。这样,母亲在照看婴儿时便更得心应手,而且会对婴儿的喜怒哀乐作出较快捷、准确的判断和反应。也有专家对此作出另外的诠释。他们认为,身处母亲左侧的婴儿可清晰地感受到母亲的心跳,从而安全感大增。还有一种解释是:当母亲怀抱孩子靠左时,较为强有力的右手便腾了出来以便能更好地应对意外情况或保护年幼的孩子。

专家指出,怀抱孩子采用的正确姿势还应包括:

1. 抱孩子时,不应该让孩子的腿蜷起来,而应该让其自然伸直,这样长大了不易成为“罗圈腿”。

2. 怀抱孩子时让孩子的胸和背脊尽可能挺直。

3. 尽可能给孩子小小的躯体以足够面积和力量的支撑,这样孩子会感到更为稳定舒适。时常有意改换抱的姿势,也会让孩子感觉舒服。

4. 婴儿在3个月大之前,抱时不要让他脸朝前,而应采用腹部贴腹部的姿势。

5. 为保障孩子安全,最好不要单手抱孩子。

6. 不足半岁的婴儿,由于骨骼、肌肉都还嫩,加上呼吸系统还不够强健有力,抱时不宜太紧,不然很容易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和呼吸顺畅。

7. 为避免孩子传染到疾病,抱孩子时大人的口鼻不宜和孩子凑得过近。


调查显示近半数人有“幼儿园阴影”


一项调查显示,在17-28岁的受访者中,超过2/3的人认为幼儿园经历对成年后的心理有影响;40%的人认为“幼儿园简直是童年阴影”,60%的人称,自己或身边的孩子受到过体罚。童年时打下的烙印会给孩子将来的性格造成哪些影响?孩子为什么极不情愿走进幼儿园大门呢?

“妈妈,你别走,我不想进去。”3岁的高原(化名)哭着拽着妈妈的衣角,死活不肯走进幼儿园大门。终于,在妈妈连哄带劝下,小高原脸上挂着泪珠,三步一回头地走进了幼儿园。这是记者在海淀区某幼儿园门口看到的景象。

同一时间,这一幕可能在很多幼儿园门口上演着。这看似平常的场景是否隐藏着某些被我们忽略的信号?童年时打下的烙印会给孩子将来的性格造成哪些影响?记者也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近半数人有“幼儿园阴影”调查显示,在17-28岁的受访者中,超过2/3的人认为幼儿园经历对成年后的心理有影响;40%的人认为“幼儿园简直是童年阴影”,60%的人称,自己或身边的孩子受到过体罚。一位25岁的网友留言称,“幼儿园教会了我闭嘴与沉默。顶撞老师的话不能说,尿了裤子不能说……3年的幼儿园经历,让现在的我无力反抗一切不合理现象。”北京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认为,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造成成年时的精神障碍。也因此,幼儿园逐渐重视起孩子的心理问题,有的幼儿园甚至定期请心理咨询师解答孩子的问题。随后,记者又随机对10位正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了调查,并询问了他们的父母对幼儿园的看法。其中,6个家庭对幼儿园的印象较好,“毕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另外4个家庭则不满意。当问及不满意原因时,答案普遍为幼儿园规矩多、老师责任心差。

而网上和随机调查得出的同一结果是,幼儿园对孩子最大的吸引力,是有人和他们一起玩,不至于孤单。但又是哪些原因让他们极不情愿走进幼儿园大门呢?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几个原因幼儿园条条框框太多。“我们幼儿园不让随便说话。”5岁的曹爽(化名)说,他所在的幼儿园规定了什么时候能说话、什么时候不能。“有一次,我午睡起来穿衣服时,叫了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就被老师批评了。老师说穿衣服时不能说话,否则会穿得慢,影响下面的活动。”

此外,曹爽所在的幼儿园还有这样的规矩:每天下午5点以后不能上厕所。“有时,我刚把孩子接出幼儿园,他就嚷嚷着上厕所。一问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憋了半天了。”曹爽的父亲有些气愤,“这是因为老师会在5点前打扫厕所,等家长把孩子接走后,他们就能直接下班了。可5点以后,孩子通常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见到家长。我觉得,对身体发育和控制力还不完全的小孩来说,这个要求实在过分。”

体罚现象仍然存在。据4月15日《京华时报》报道,北京3岁男孩坤坤到幼儿园入托13天就遭到体罚。之后,坤坤被诊断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9·11”恐怖袭击后,很多美国人患上的心理疾病)。

对一些成年人来说,幼儿园体罚也带给了他们很多阴影。一位网友在调查后留言说:“当年我经常被关小黑屋,上课说话要关,吃饭慢了也要关。”另一位网友则说:“老师稍不顺心,就捶我们的后背。”

不过,小曹爽倒觉得,老师对他们挺好。“我们做操做错了,老师顶多让我们到队伍第一排去做。”即便如此,曹爽还是告诉记者,有的老师也会板起脸,“一看老师这样,我就害怕。”在幼儿园总得不到重视。4岁的芳芳(化名)这几天正在为上幼儿园的事儿和父母闹别扭。每次一提去幼儿园,她就一脸不乐意。问及原因,芳芳支吾了半天说:“老师上课问问题,让我们举手回答。她问的我都会,可我举了好几次手,老师都不叫我。还有,我们吃饭前老师会叫小朋友摆碗,可是最近一直没叫我摆,老师肯定是不喜欢我了。”

孩子不大喜欢幼儿园,家长对幼儿园也有些不满。孙女士告诉记者:“老师总拿‘还行’这样的词敷衍家长。孩子在幼儿园受没受委屈,听不听话,我们一点谱都没有。”孙女士称,有些老师还暗示家长送礼。“我们不敢不送啊,可送后发现,每送一次,顶多能让老师对孩子上心3天。”此外,一些家长指出,孩子在幼儿园并没学到对生活真正有用的东西。“我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恨不得让他们背圆周率,可有什么用呢?幼儿园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他现在连袜子都不会洗。”

婴儿更需要父母尊重


早教模式强调的是“做孩子的伙伴,尊重孩子”。当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大孩子时,这种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0岁婴儿,很多父母会有疑问:这只是一个需要我们照顾才能生存的孩子,难道还需要尊重吗?

其实,答案需要你去选择。

面对刚出世的婴儿,是把他看成被动地吃饱喝足就够了的接受者,还是看成同成人一样,希望主动运用自己的能力控制与支配环境,需要精神交流与智慧发展的独立的人?很显然,如果你选择了前者,你处于赐予者的位置,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选择了后者,一定会从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尊重他。

有人会认为,不管怎样看待他,对婴儿还不是一样地满足他的吃喝需要去抚养吗?其实大不一样。理念上的区别决定了我们完全不同的0岁教养方案,也决定了孩子未来是成为一个时刻感觉自己能够控制外界环境的自信的人,还是处处受到环境压制的被动接受者。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从出世,就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学习精神的探索者。他不断地伸展自己的能力所及,想尽办法去了解身边的世界,并学习控制环境,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标。如,他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饥饿、不舒服和与人交往的愿望;也会用伸手、蹬脚和各种动作去逐渐发展自己对外界的作用力。瞧,他与我们成人一样,都是在日复一日地设法发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满足生存需要。

但婴儿又与成人不同,他需要强有力的支持,要求成人从婴儿成长的初始,就随时满足他这种主动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新生儿初期,虽然他还没掌握语言,但仍要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给他充满关爱的话,以满足他对这个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交流欲望及语言发展的需要;在他能够伸手抓握时,给他设立一些游戏,像一抓绳就能有玩具飞到眼前或有变化出现,这样利于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对外界的作用,增加他发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和兴趣等。假如我们这样尊重婴儿的发展需要,一点一滴地满足着婴儿的发展愿望,孩子的每一分探索精神得到充分鼓励,每一种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就会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的种子便深深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反之,如果我们仅把0岁的婴儿看成是吃饱喝足就够了的被动接受者,无视他们的发展需求,在他不会说时就不提供充满爱意的语言,对他各种能力的萌芽也只当作无意义的动作予以忽视,那么,孩子的探索热情总是受到压制,能力发展的愿望也得不到鼓励,他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孩子会感觉这个世界不支持他,他是无助的。与处处受到鼓励的婴儿相比,这种在无助感中成长的孩子,会大大降低对外界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在他长大后,无论怎样重建自信,根基总是摇摆的。

早期教育大师蒙特梭利告诫我们:儿童的成长没有一样是由母亲来完成的,它属于儿童自己的成就。——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承认儿童这种不同寻常的能力,父母要说服自己从儿童成长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他们对儿童的帮助就显得更有价值。如果这种帮助以适当的方式给予的话,儿童就会健康成长。

相信每一位父母最大的期望都是让孩子成才。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尚未成年的孩子,获取“成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信。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认识从生命的初期就开始尊重孩子的重要意义,抛掉做孩子的权威,设计、指挥他们的观念,确立科学的早期教育方案,那样才会为孩子奠定一生自信的稳固基石。

喜欢《研究显示婴儿也乐于助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研究方法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乐于助人的鸭子的幼儿故事 1、乐于助人的鸭子的幼儿故事 鸭妈妈生了五个鸭蛋,过了好多天,四个鸭蛋已经裂开了,露出了毛绒绒的鸭脑袋,可爱极了。忽然“砰”一声,最后一个鸭蛋裂开了,跑出了一只只有半个鼻子的鸭子,大家都叫它半鼻子。 ...
    2020-08-14 阅读全文
  • 如何培育宝宝成为乐于助人的人 导读:鼓励孩子把自己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在日志上作记录。让孩子在日志上记录下她都做了些什么,以及工作的时间。等回顾这一切的时候,你和孩子都会对她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在孩子志愿服务的场所拍照留念也非常好,...
    2021-11-06 阅读全文
  • 培养幼儿乐于助人 会帮助别人的小手 导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淳淳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时常为别的小朋友搬凳子,帮老师拿东西,他和小朋友的关系也亲近多了,告他状的小朋友越来越少,看到淳淳的变化,我为他感到高兴。 淳淳是个性格开朗的小男孩,...
    2020-12-03 阅读全文
  • 2021乐于助人的蹦蹦虎的故事 1、乐于助人的蹦蹦虎的故事 森林里,住着一只很爱帮助别人的蹦蹦虎,森林小镇的居民们都很喜欢它。 有一次,大灰狼正准备吃掉小白兔,蹦蹦虎出现了,它把大灰狼打跑了,救出了小白兔,小白兔感激地说:“谢谢你,...
    2021-04-02 阅读全文
  • 乐于助人的太阳哥哥的幼儿故事 1、乐于助人的太阳哥哥的故事 太阳哥哥可喜欢帮助别人啦! 小白兔采了好多大蘑菇,它对太阳哥哥说:“太阳哥哥,请你帮帮忙,我想做些蘑菇干。” 太阳哥哥从云里钻出来,说:“好的好的!” 很快,小蘑菇被晒成...
    2020-12-12 阅读全文

1、乐于助人的鸭子的幼儿故事 鸭妈妈生了五个鸭蛋,过了好多天,四个鸭蛋已经裂开了,露出了毛绒绒的鸭脑袋,可爱极了。忽然“砰”一声,最后一个鸭蛋裂开了,跑出了一只只有半个鼻子的鸭子,大家都叫它半鼻子。 ...

2020-08-14 阅读全文

导读:鼓励孩子把自己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在日志上作记录。让孩子在日志上记录下她都做了些什么,以及工作的时间。等回顾这一切的时候,你和孩子都会对她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在孩子志愿服务的场所拍照留念也非常好,...

2021-11-06 阅读全文

导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淳淳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时常为别的小朋友搬凳子,帮老师拿东西,他和小朋友的关系也亲近多了,告他状的小朋友越来越少,看到淳淳的变化,我为他感到高兴。 淳淳是个性格开朗的小男孩,...

2020-12-03 阅读全文

1、乐于助人的蹦蹦虎的故事 森林里,住着一只很爱帮助别人的蹦蹦虎,森林小镇的居民们都很喜欢它。 有一次,大灰狼正准备吃掉小白兔,蹦蹦虎出现了,它把大灰狼打跑了,救出了小白兔,小白兔感激地说:“谢谢你,...

2021-04-02 阅读全文

1、乐于助人的太阳哥哥的故事 太阳哥哥可喜欢帮助别人啦! 小白兔采了好多大蘑菇,它对太阳哥哥说:“太阳哥哥,请你帮帮忙,我想做些蘑菇干。” 太阳哥哥从云里钻出来,说:“好的好的!” 很快,小蘑菇被晒成...

2020-12-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