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梦想得到的玩具
发布时间:2020-11-25 幼儿园中班诗歌梦与梦想说课稿 幼儿园玩具的教案 玩具的幼儿园教案我出生在七十年代,童年是在一个小镇上渡过的。在我的印象中,童年的快乐时光几乎都是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像什么“城门城门几丈高,接电线,捉迷藏,丢手绢“等等这些经典的民间游戏都是我们的最爱。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家几乎都没有玩过成品的玩具,但还是从电视和一些图书上看到像洋娃娃和变形金刚这样的玩具,常常幻想自己也能拥有就太美妙了。
由于没有成品玩具,大人们常常还是会给我们制作一些小玩意让我们消遣。记忆中,妈妈给我做过一个鸡毛踺子,用布带给我做过一根跳绳,但这些玩具也有玩腻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班上一个男同学,手执一根铁勾,控制着一个脸盆大小的铁环向前滚动。他的玩具顿时吸引了我,我很好奇,为什么铁勾就能控制铁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这我。于是我苦苦哀求爸爸也给我做一个这样的铁环,爸爸不但不答应,还狠狠的批评我,说我一天到晚就知道像个男孩一样的疯和调皮,女孩子应该秀气,稳重一些才好。我很伤心,因为得不到这个玩具而郁闷了好久。不过,倒是激发了我爱动脑筋,喜欢摸索新鲜事物的欲望。结婚后,家里的电器有毛病了,灯泡坏了,锁不好用了,我总是喜欢敲敲打打,探个究竟。现在,儿子和我一样有非常浓厚的探索欲望,我对他从不加干涉,而且常常事两人一起观察发现,并探索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回想起来,如果小时候爸爸能满足我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或许我现在都成了机械工程师了吧!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由孩子拿幼儿园玩具想到的
前几天班里刚转来一个小朋友羽斐,我害怕小孩不适应,再加上家长的各种嘱托,平日里就多关注了她一下。
一天,我发现她站在玩具柜哪儿东瞧瞧西看看,自始至终紧紧地抓着她的书包,我走上前把她的书包打开看了看,说:“羽斐,你怎么拿幼儿园的玩具?”她看了我一下,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也没有说话,我看着她继续说:“快拿出来放到玩具柜里,幼儿园里的玩具属于所有的小朋友,只能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是不可以带回家的,你知道么?”她看着说,木然的点了点头,极不情愿的把玩具从书包拿了出来。
针对这件事,我和她妈妈进行了沟通,她妈妈说:“说好听的你这是拿幼儿园的玩具,说难听点,你这就是偷呐!”她妈妈说完,狠狠的推了她一下,可以看出,她妈妈很生气,我对她妈妈说:“羽斐她才四岁,有时候分不清好坏是非也是正常的,毕竟她还是个小孩子。”她妈妈几乎要掉下眼泪了,握着我的手,跟我说:“刘老师,你说这可怎么办才好?她有时拿小朋友的东西,橡皮铅笔什么的,你说她小小年纪,怎么能这样啊?为了这,我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可她……哎,我是一点辙都没了啊!”看着快要哭了的羽斐妈妈,我也难受的很:“把这件事交给我处理吧,我想想办法,你也别使劲说她了,更不能打她。”
我每天户外活动的时候都去找羽斐说话,有时候给她讲故事,有时候和她聊聊天,慢慢的跟她说一些做人的道理,慢慢的她开始信任我,常常主动走到我身边跟我说一些悄悄话,她也没让我失望,再也没有拿过幼儿园或者其她小朋友的东西。
小孩子不懂事是很常见的,都识大体的话,还要我们老师干什么?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耐心,更要做到细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为他们明媚的未来奠定基础。
幼教随笔:由幼儿争抢玩具想到的……
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此时孩子还不会进行“因为我抢了,所以他没有了”的逻辑推理,也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
宝宝们又开始了他们喜欢的娃娃家游戏。他们摆弄着娃娃家里的一切,时而抱抱娃娃,时而摆弄起餐具,各自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我看到智豪和雨航两个小朋友在互相的争抢一个电话机。我在旁边看见了就走过去问:“你们怎么了啊?”看见我来了,他们马上向我告状说,“他抢我的电话机。”“不是,是他抢我的。那电话机是我的,是我先看见的。”“那你愿意和他一起玩这个电话机吗?”“好吧。但我要做爸爸。”“好的。”说着,他们就开心的玩起来了。可是,没一会智豪又和别的小朋友争抢其它玩具了。
爱模仿是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他们经常会出现像小明那样,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的,自己总是想要。在幼儿园的小班里,同样的玩具会有很多,这就是为了能尽量满足幼儿喜欢模仿的这一心理需要。尽管如此,孩子们争抢玩具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那么为什么会让我们感觉有的孩子似乎“屡教不改”呢?就像我曾经看到的那样:一位教师对一个抢玩具的孩子说“你把宝宝的玩具抢走了,他没有了怎么办?”老师想通过让他具体地看到“别人没有了”,从而知道“自己不对了”。而孩子却很坦然地说去那(指玩具架)拿一个。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此时孩子还不会进行“因为我抢了,所以他没有了”的逻辑推理,也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
对此,我们在教育中应教给孩子简单的交往语言,喜欢听故事是学前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如果我们把想教育的内容含在故事情节当中,他们仍然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反复地讲在故事当中,如:小鸡对小鸭说:“你的大皮球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小鸡对小猴说:”你的小汽车让我玩一会儿好吗?”让孩子知道说这样一句话,对方就能够高兴地把玩具给自己玩,然后在生活中,成人要提醒孩子去使用这样的语言,并帮助他感受成功,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抢玩具不对的印象。
教育笔记:想玩玩具的南南
饭后,孩子们都在玩喜欢的玩具。突然听到轩轩在喊:“你干嘛,给我呀,给我呀……”我回过头一看,原来南南走到了轩轩的位置上正抢着轩轩的玩具。我说:“南南,你别抢,玩具筐里还有许多的玩具,你看看有没有喜欢的去拿一个玩。”南南听了以后走到玩具筐边翻捡了起来。没过一会儿,轩轩又喊了起来:“把我的玩具给我呀!”我一看,又是南南……
玩具整理好以后,我和大家说了这件事,并把南南叫到了身边,告诉他玩具要到玩具框里拿,如果喜欢别人的玩具要等别人玩好了再拿,或者可以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请问我可以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吗?我对南南说:“假如你想玩我的玩具,你怎么问我拿?”南南马上接着说:“你要玩我玩具。”我马上纠正说:“你要问我:‘我能玩你的玩具吗?’”南南也跟着说:“我能玩玩具吗?”
分析、思考:
南南喜欢玩玩具,而且特别喜欢玩那辆小火车,因此他看见轩轩在玩时候就直接过去拿了。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想玩就拿,因此与轩轩之间发生了争抢。其实,争抢玩具在小班的年龄段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家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因此并不懂得到了集体里该如何玩玩具。通过今天的事件,我也正好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再现当时的情境,并让越越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说。
接着我还改编了一个故事《怕痛的玩具》,讲述了玩具宝宝两种不同的遭遇:争抢和谦让,让孩子在形象生动的故事中了解玩具宝宝喜欢谦让的孩子,并学说:请你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在故事的情境中孩子们都非常乐意接受。
教育随笔:想玩玩具的南南
教育随笔:想玩玩具的南南
饭后,孩子们都在玩喜欢的玩具。突然听到轩轩在喊:“你干嘛,给我呀,给我呀……”我回过头一看,原来南南走到了轩轩的位置上正抢着轩轩的玩具。我说:“南南,你别抢,玩具筐里还有许多的玩具,你看看有没有喜欢的去拿一个玩。”南南听了以后走到玩具筐边翻捡了起来。没过一会儿,轩轩又喊了起来:“把我的玩具给我呀!”我一看,又是南南……
玩具整理好以后,我和大家说了这件事,并把南南叫到了身边,告诉他玩具要到玩具框里拿,如果喜欢别人的玩具要等别人玩好了再拿,或者可以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请问我可以玩一会儿你的玩具吗?我对南南说:“假如你想玩我的玩具,你怎么问我拿?”南南马上接着说:“你要玩我玩具。”我马上纠正说:“你要问我:‘我能玩你的玩具吗?’”南南也跟着说:“我能玩玩具吗?”
南南喜欢玩玩具,而且特别喜欢玩那辆小火车,因此他看见轩轩在玩时候就直接过去拿了。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想玩就拿,因此与轩轩之间发生了争抢。其实,争抢玩具在小班的年龄段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家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因此并不懂得到了集体里该如何玩玩具。通过今天的事件,我也正好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再现当时的情境,并让越越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说。
接着我还改编了一个故事《怕痛的玩具》,讲述了玩具宝宝两种不同的遭遇:争抢和谦让,让孩子在形象生动的故事中了解玩具宝宝喜欢谦让的孩子,并学说:请你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在故事的情境中孩子们都非常乐意接受。
玩具宝宝想回家
早上来园,王老师把刚消过毒的混杂在一起的玩具给了我,我刚想和往常一样自己动手把玩具分类,看到已经到班上的雯雯,我灵机一动,对雯雯说:“宝贝,你愿意帮老师让这些玩具宝宝回到自己的家吗?”孩子高兴地点点头。我给了雯雯3个筐子,告诉她每个“房子”(筐子)住一种玩具宝宝。
那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玩具真是有点让人眼花缭乱,我有些担心雯雯能否胜任这项任务。首先,孩子会从哪儿开始下手呢?
玩具里有积乐高、小花状的插花、雪花片的插花3种,我想,如果是我,会3种玩具同时下手,3个筐子同时准备,拣到哪种玩具就分到哪个筐子。正想着呢,雯雯开始动手了。
只见雯雯先选择一个筐子,然后将与其他两种差异最大的积乐高拣起来,放到了筐子里。一直将这种玩具拣完之后,雯雯换了一个筐子,仔细打量剩下的两种非常相似的插花,然后拣起了雪花片的插花放到了筐子里。同样的,这次孩子还是一直在拣这种插花,直到全部拣完。拣完之后,孩子还检查了一下,因为他从剩下的插花中又拣起了一个雪花片的插花放到了筐子里。最后,雯雯将仅剩下的一个筐子放到跟前,将剩下的小花状的插花一个一个仔细地拿到筐子里。
看着雯雯拣玩具,一下子就想到了数学中的归类——分物品,正是小班年龄阶段所能达到的目标,将同一类的物品分到一起。雯雯的操作使我认识到,孩子从“相同”中更好地感知到了“不同”,“大不同”(挑选第一种差别大的玩具)和“同中求异”(两种同样是插花但又存在差别,属于不同的插花玩具)的概念指引着孩子将玩具更好地分类了。
孩子是在用心接纳我的“教”啊。
在生活中,数学真的无处不在,比方说整理图书、收拾自己的玩具柜、收拾自己的小房间等,让孩子积极参与,不但可以使其更好地感知数学中的归类,而且可以使孩子养成很好的秩序感,何乐而不为呢?
玩具玩具我爱你
小班《幼儿用书》上有首关于爱护玩具的儿歌:玩具玩具我爱你,天天伴我做游戏,轻轻拿,轻轻放,脏了给你洗一洗,玩具玩具我爱你,做完游戏摆整齐。
我边说儿歌,边用玩具做演示,又让孩子做了几遍,孩子学得很快,玩完玩具之后也知道把玩具收起摆放好。
可是慢慢地我发现一个问题,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总是会有玩具掉到地上,还有的孩子愿意故意把玩具扔到地上;孩子自觉捡起玩具的次数很少,总是要督促好几遍才能磨磨蹭蹭的把玩具捡起。
一天孩子们收玩具的时候,我一边念儿歌,一边突发奇想,何不把儿歌改一改,把“脏了给你洗一洗”一句改成“掉到地上快捡起。”
玩具脏了一般都是由老师或家长来洗,孩子自己洗的次数很少。于是我就尝试着念了出来,孩子听完儿歌后的反应令我非常高兴,孩子们很自觉地把掉到地上的玩具捡了起来。
以后孩子们玩具掉到地上的多了,我再也不用扯着嗓子大声命令孩子捡起地上的玩具,只要一念儿歌,宝贝们会马上知道该怎样做。宝贝们在玩玩具的时候有时还会不自禁的念起来呢!
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需呀一味的疾声厉色,多动动脑,发挥一下自己的小智慧,许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的。
玩具带到幼儿园 ,高高兴兴大家玩
案例:
自由活动时,大家都拿出了自己带来的玩具,最近比较“流行”爆龙机,几乎每个男孩子手里都有一个。这时一边出现了争吵声“你给我玩一会,我的跟你的交换好吗?”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小伟和小元他们两个人在抢爆龙机,谁都不肯让步。最后伟伟还是抢不过小元,啪嗒一下摔在了地上,不停地哭着,嘴里还说着:“这是我的玩具呀,你还给我!”
分析:
鉴于小伟的这一系列表现,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从个性看乐乐是个性格内向、胆小、活动能力相对同龄儿童要落后一点。同时,说话拘谨、不愿与同伴交往、性格孤僻,依赖性较强,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与人合作上,采取的孤立;交流上,采取的缺乏亲近感,积极性……;再次从家庭环境看乐乐家是典型的“溺爱型”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小伟的生活起居等各方面的培养都是由爷爷奶奶包办代替的,要什么给什么,他的一切要求爷爷奶奶都会依他。他们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如果一发生特殊情况,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由于胆小,他不敢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包括玩具,别人有的,他也要有,但是就是不肯和别人交换。
方法:
针对小伟的状况,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亲子交往
引导家长经常的询问、倾听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经常的给孩子提供语言环境,并不时的鼓励孩子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
(二)家园合作
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合作,家长可以将自己在教育中的困惑和老师进行交流,大家一起来解疑,共同分享教育经验,达到一致的教育目标。
(三)榜样示范
在班级中挑选会分享玩具的孩子作为榜样,以身示范,引导小伟向他学习,鼓励他将玩具带来幼儿园与他人分享并以一定的奖励来刺激小伟的分享行为。经常用正面刺激的方式,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发展。循序渐进,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一天一样
引导小伟每天带一个玩具来,在同伴面前大胆交流自己的玩具,让他去关注其他孩子带来的玩具,并引导他主动去和他人交流交换,使他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儿歌:《玩具带到幼儿园,高高兴兴大家玩》
小小玩具花样多,每件都是我喜欢,
一人独玩真没劲,大家分享才有趣,
玩具带到幼儿园,你交换来我交换,
大家都来换一换,高高兴兴大家玩。
玩玩具时间:地上的玩具快回家
每天早晨,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到老师的手里后,接下来就是孩子早晨的玩玩具时间了,每次玩玩具,总有一部分孩子把玩具丢在地上。每天我都要花一定的时间提醒孩子玩具掉地上了,可基本孩子不太去主动检,有时只好自己出动帮着检。虽然每次玩玩具的时候,我都提醒孩子们:要把玩具放在桌子上玩,不要丢在地上,但孩子们基本都听不进去,效果并不明显,部分玩具还是被丢在地上。
这天,差不多到一定的时间了,我没有及时让孩子收玩具,这时又有好几组玩具“躺”在地上。看着“躺”在地上的玩具,我突发灵感。
“孩子们,你们还记得老师讲过的《鸡妈妈和鸡宝宝》的故事吗?
“记得。”孩子们大声的说。
“那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情啊?”我问到。
“鸡宝宝找不到妈妈了!”
“鸡宝宝调皮,走丢了!”······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着。
“孩子们,你们说的很好。鸡宝宝跟着鸡妈妈出来散步,不听妈妈的话,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捉小虫,结果,不小心走丢了找不到妈妈了,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最后,小兔子帮忙把它送回家。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如果你是鸡宝宝,不听妈妈的话,走丢了,你会怎么样呢?”我问道。
“我会哭!”
“我会害怕!”
“找警察叔叔!”孩子们议论纷纷地说着。
“哦,很好,小朋友都很聪明,知道找警察叔叔。可是有一些玩具宝宝被小朋友玩的时候弄在地上了,它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伤心的哭了,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小朋友能不能想想办法帮助他们啊?”
“像警察叔叔一样,送它们回家!”
“把它们捡起来!”
“好,孩子们你们说的很好。那我们以后就当警察叔叔,看见玩具宝宝掉在地上就把它们送回家,好不好啊?”
“好!”孩子们快乐的说着。
果然,从那以后孩子们看到玩具丢在地上就捡起来,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且玩玩具的的时候还互相提醒不要把玩具宝宝弄丢了,如果看见别人的玩具掉在了自己那边,也会主动把玩具宝宝送回家了,这样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玩具掉地上的难题,而且还使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到了快乐与幸福。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孩子不能一昧地说教、讲道理,教师应该开动脑筋,运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法,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