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是谁夺走了幼儿的快乐

发布时间:2020-11-25

我是谁幼儿园说课稿。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是谁夺走了幼儿的快乐》,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是谁夺走了幼儿的快乐

女儿一直是我的骄傲,聪慧、天真、快乐、善良且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她那天真无邪的笑声,像铃铛一样的清脆悦耳,每次听到她的笑声即使我有烦恼也会随之消散,我也会和她一起开怀大笑,此时我们母女俩的笑声侵没空气感染了氛围。WWW.YJs21.com

最近我发现女儿的笑有些“成熟”了,像大人一样有些牵强,这令我担忧。本周到幼儿园上公开课,我真正体会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老师要孩子不能动,不能说话,还什么“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四不许回头找妈妈,我就是木头人。”看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这种大环境下被摧残、压制,我真的很心疼。

女儿在半岁时我先后在焦点贝贝、金宝贝和东方爱婴上早教,几年来我一直认为女儿先赢了一步,似乎自己也少有点成就,进来却发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学校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幼儿园就应该让孩子轻松快乐的成长,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作业,女儿次学的生字回到家里都要拼音两行,生字两行,笔顺带组词造句,太多了吧,仅仅五六岁的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吧,甚至还有类似奥数的题给幼儿园的孩子……可悲、可怜、可叹!改革三十年来,成功了很多,但是教育最为失败,这可能是我们国人的悲哀吧。在幼小的心灵上被狠狠的刺上了很多柱子,不许干这不许干那的,创造来源于思想,且是发散性的思维,这样在学校里面无形之中像是给孩子的头上带了铁罩,阻碍了各种思维想像,应试教育过早的把孩子的兴趣扼杀在了摇篮中了。

我非常感谢我最尊敬的梁老师,是她那超前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也是她给我信心。我非常希望能有太多的家长早点接触这样优秀的老师,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幸运者!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


在许多人眼里,川子是个非常出色的青年。今年28岁的他毕业于国内一所着名高校,但对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许多话要说。很难用一个词汇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强,

凡事喜欢究其根底,父亲发现了这一点,从并不宽裕的家庭预算中为我买了很多的书籍。那时候还没有许多的娱乐项目,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大约从我小学三年级开始,父亲开始了他的育才计划--英语、日语、书法、小提琴……我的童年从此开始改变。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那时,各种学习班还没有那么多,所有的讲授均由我父亲完成。其实,有些他也不懂,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他跟大多数家长一样,都是那么自以为是。

记得那时我每天早上5点就被揪起来,开始跟他读两个小时的外语,然后才是跟其他孩子一样,背起书包开始一天的学校生活。如果说外语、书法仅仅算是“加 码”的话,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则不啻于一场噩梦。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爱好,完全是他自己的爱好,和很多家长一样,把自己 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孩子,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也是从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开始,我的生活中多了一项重要的内容--练琴,教师当然也是他自己。条件所限,那时的我甚至没有一把适合自己的儿童琴,直接用成年人的琴练,这对我的臂力以及下颌是个严峻的考验。记得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练8小时的琴,开学后也是同样,挤掉了我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

在父亲看来,若是看到我放学后不做点儿什么就是浪费时间。那时,父亲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不能荒废了时间”。随后是参加各 种各样的演出,获得这样那样的荣誉,父亲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拉琴的要求当然是变本加厉,稍有懈怠,随之而来的就是拳脚暴力。与别的孩子相反,那 时的我最害怕放学和寒暑假,至少在学校里,我还可以轻松应对,但回到了家,我却要为那个不属于我的“业余爱好”付出我的汗水和眼泪。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6 年,直到我进了高中,住了校,才暂时摆脱了家庭。

牺牲了我宝贵的童年,收获又是什么呢?上大学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因为一看到它就会让我回忆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大学时放假回到家,发现想找点话题都很难。平常给家里打电话,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亲情的需要。最为糟糕的是,长久的暴力和反抗,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让我在大学以及工作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其实我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绝不是个案,每当看到寒暑假里父母带着孩子背着电子琴、小提琴等赶场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感到深深的悲哀。很多人说父母之爱是无 私的,我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点儿不同看法,有多少孩子学这学那是因为自己真正爱好的呢?又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呢?

我想对天下的父母说,孩子不是你们的私有物,让孩子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获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对方是孩子,我们就要用童心和他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作为一名幼师更应该具备这种心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想法,或许他们还不能和我们沟通,但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他们,这样也有助于教学。我们多关心他们一点,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

现在的家长喜欢把孩子的一切都设计好,听不进孩子的建议,尽管有时候他们的观点不对可还是逼孩子去接受,这样孩子就处于一种被迫状态,是没有灵魂的,这无疑是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可是大多数家长却不以为然,说孩子还小不懂的选择,事实上根本没有好好了解孩子的想法就盲目下结论,总认为自己为孩子做的是对的。

目前仍然有很多热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怀着满腔的爱却用恨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当他们用伤害孩子方式来解决完问题之后,就会用“恨铁不成钢”的说法来为自己的暴力开脱,其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了许多恨的苦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它就不是一张完整的纸了,这就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在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真正想什么,要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得到有益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就比如说小朋友画画得很不错,颜色也涂的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批评孩子说什么画的不好看呀,跟老师画的一点都不一样之类的话,却从来不会说画得好,你真棒这些话。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变得自卑,从而伤害孩子的心灵。

我很欣赏李老师在对幼儿培训时的方法,她会向孩子们讲述一个故事,是关于长袜子皮皮的,然后她会用语言描述长袜子皮皮的长相,再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当孩子遇到不会画的地方便会求助老师,这时老师再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单独辅导,我想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吧。根据幼儿不同的需要去教幼儿想学的东西,而不是统一教给每一个幼儿同样的东西。但是家长却闹意见了,说把孩子送过来这么久了却没看到孩子学到了什么,而且孩子画出来的画也看不懂,画的都不像。不过李老师想的这个解决方法太令人佩服了,她发给每个家长一张白纸,然后让家长也跟着她一起画了一个小女孩结果画的都一样。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如果老师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先教孩子怎么画,然后再让孩子画,那么孩子发挥的空间就变小了,这是一种思维侵略。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去启发孩子,引导孩子,激发孩子,让孩子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表达。我们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放飞想象,放飞思维。

谁拿走了孩子的独立性?


谁拿走了孩子的独立性?前两天,同事xx带着她的10岁的儿子**过来我家吃饭。xx特别客气,买了一堆的海鲜过来。我把虾白灼了端上桌,xx立即说:“我来剥虾给我儿子吃。”

然后就停下筷子放下碗,再次去洗过手,认真地剥出虾肉来给**吃。

我看了就问:你家儿子吃虾,全部是你剥给他吃?

xx说:剥好他还不吃呢!

我又问**:你会剥虾吗?

**没回答,我同事先说了:他不会!

听了妈妈这样说他,**不服气了:我会!谁说我不会的!

我说:嗯,我也相信十岁的男子汉剥虾给自己吃肯定行!

**就洗手去了。等他回来,我说:**,这虾的头上有一点刺刺的,你得小心别被刺痛了。只要你不会被刺痛,你想怎么剥都行,能吃得上虾肉就行。

**开始自己剥虾。没想到,那个我以为是“本能”会的剥虾动作,**操作得挺费力。想拗下虾头,他用的劲不够大;劲加大了点,又被汁水给溅到了;拗下了虾头了,他又发现虾皮也不好剥,好一会才剥掉一圈。

不过**可不想让我和他妈妈知道他真的不会剥虾。而且我又在旁边说:**真不错,开始自己剥虾吃了!这样就叫做独立,你知道吧?你剥虾的姿势很对,剥第一个会难点,不过第二个你就会感觉轻松多了,再剥下去,你还可能成为剥虾的专家哦!

说话间,**剥出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颗虾。他塞进嘴里,心满意足。我又说:**,你现在是电脑小专家,还是航模小专家,但你知道吗?剥虾也可能成为专家的!什么都可以学,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当专家,好不好?

**点头表示认同。

xx带着镕走后,我一个人感慨了一番。

现在的家长都知道让孩子独立的重要性。可是,我发现,正是很多家长,频频地低估着孩子的能力,不放手让孩子学习和实践,“拿走”了孩子的独立性。

我的小侄儿和**一样大,同样,10岁了的他,要喝水,他要大人倒给他喝;要吃方便面,更要大人泡给他吃;有一次我哥和我带着他去餐厅吃饭,他想喝饮料,我哥让他自己点,服务员在我们桌边来回穿梭,他就是不敢开口。我哥打算帮他点,但我说:你可以自己点饮料喝了。要么你就自己点,要么就不喝了,行吗?

我侄儿选择了放弃喝饮料。因为我比较严肃的语言风格,后来我哥去点了饮料来他也拒绝喝。

是啊,我后来也想,独立性不是一遭一夕就可以培养的,而应该是从小,从点滴开始的。让从来没有独立的侄儿一下子独立去点饮料来喝,这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对这个状态下的他来说,是我苛求了他。

只是,原本,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剥虾、点饮料、倒水喝、泡方便面,我觉得,实在不是做不好的事啊!70后们可能都记得,10岁了的我们,会干什么了?两相对比一下,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难道还应该理直气壮地说:那时候是逼的,现在的孩子有条件了,当然更宠一点呀!

问题是,这样对孩子,不是爱,是害!

我更在想:我,是不是应该让两周五个月的儿子自己吃饭了呢?我知道他早就有这个能力了。至少,他可以自己吃个半饱,我们大人再喂几口,达到“全饱”。

让我们把独立性还给我们的孩子吧。

谁偷走了孩子学英语的好奇心?


随着英语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必需,每个家长都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英语神童:一岁能辨别近200个英语单词,二岁能够进行简短的会话,三岁已经可以和英语国家的小朋友沟通,十岁就能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成为家长孩子们心中的典范形象。

然而事实常常不能尽如人意,神童也总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常常能听见家长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家孩子对数学挺感兴趣,但就不喜欢英语,怎么办?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孩子还挺喜欢,后来难度大了,内容多了,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怎么办?家长们总是疑惑,为什么孩子学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总是不能如自己期望地那么大呢?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学英语的好奇心呢?

就家长关心的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首届带孩子上班日发起人、少儿个性化教育专家、爱迪乐教育研究院任珺院长。任院长在少儿英语学习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经验,他认为:孩子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三个阶段:一是建立自信,自信心是兴趣培养的基础;二是点燃好奇心,好奇心是保持兴趣的持续动力;三是获得持续的成就感,成就感是真实兴趣的保证。

如何培养孩子学英语的自信?

孩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起因于自信心受到伤害,产生畏难抵触情绪,比如:发音不准,怕被笑话不敢说;单词记不住,也没有好方法;基础差,还要跟同学比等等。

建立或重拾自信是培养兴趣的第一步。任院长多年的教学研究表明,建立自信心一定要让孩子“学他能学的,一学就会的”。在爱迪乐学习法中,有这样的自信心培养公式:“i-1”,i=孩子现有知识水平,“-1”表示在刚开始时,学习内容会安排稍低一些,即低起始点的教学。这样,在开始学英语时,就不会有挫折感,容易建立自信。同时,爱迪乐英语教学是完全个别化的,即使同一年级同一成绩的学生安排的学习内容也不尽相同,即按照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特点设计完全吻合的学习内容和进度,这样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跟其他人比,只与自己的进步比”。

如何点燃孩子英语学习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迷人特质,但90%的孩子对英语语言学习没有好奇心,好奇心哪儿去了?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方式,直接教授孩子规则和口诀,让孩子死记硬背,孩子便慢慢对探知失去兴趣。但爱迪乐学习法独有的发现式教材正好相反,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奇妙的语言规律,比如看似杂乱无章的单词、字母都有很强的规律性,比如发现发音与字母间的关系,即自然拼读法等。举个例子:一个人要到天安门,传统教学就是一个朋友开车把他送到天安门,而爱迪乐发现式教学则是给他一张地图让他自己去天安门,他可以自己选择路线,遇到问题可以寻求帮助。可想而知,后者的记忆非常深刻,通过亲身体验也提升了能力。

如何让孩子获得不可动摇的成就感?

爱迪乐学习方法中遵循“小步快跑”的“i+1”渐进式教学模式。“i”表示孩子现有知识水平,“+1”表示孩子踮踮脚就能够到的知识,孩子的学习难度每次只增加一点点,让孩子学得没有压力,学得扎实,学得更快,就会获得持续的学习成就感。而传统教学是“+10”,“+100”,就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挫折感,这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大敌。

兴趣培养=自信+好奇心+成就感。在爱迪乐,所有的孩子都会迷上学英语,通过3-4年的英语学习,普通小学生可以达到美国中考(SSAT)水平,中国大学六级的阅读水平。找对正确的学习方法,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神童”!

谁偷走了孩子的笑容和幸福感?


有一幅非洲国家孩子的集体照,上面的孩子虽然是瘦骨嶙峋,但是个个笑得天真烂漫,然后想到我们国家的孩子,照相时如果不喊一声“茄子”,十有八九是笑不出来的,即使是笑,也显得极为勉强。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在物质生活上,我们的孩子比起那些贫困国家来不知要强上多少倍,为何,幸福感却如此之低呢?

原因应该是下面几条:

一、中国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来自工作的压力和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使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容易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受此影响,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父母的溺爱和过度关注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对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容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失望感。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享乐思想作怪,很多年轻家长对孩子“只生不养”,殊不知对孩子来说拥有再多的好东西,都不如跟父母在一起更加幸福。

二、教师幸福感的缺失会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

如今教育受到了社会的空前重视,由此也对教师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要求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教学压力、职称压力、继续教育压力、竞聘压力等,令教师不堪重负,教师的幸福感也随之一点点消失殆尽。除了家长,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老师了。一个不会笑的老师,潜移默化中会影响一批批所教育过的孩子。

三、社会大环境因素导致孩子压力重重。

目前普遍存在的“马太效应”决定了社会的优质资源向学历高的人群倾斜。因此,不断向更高一级学校冲刺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平民家庭子女最好的选择。孩子们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全部用在了所谓的学习上。课内的不用说,周末、寒暑假有大量的课外辅导班等着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够痛痛快快玩耍的日子少之又少!枯燥单调的学习,让他们的神经麻木,如机器人一般机械性地迎来太阳,送走月亮,早已忘记了快乐为何物!

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座大山的面前,我们的孩子们显得如此弱小、如此无能为力。他们丢失了自己的时间,丢失了自己的空间,也丢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然,他们的笑容和幸福感也随之荡然无存!

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天赋?


5月15日美国举行了“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颁奖典礼,虽然中国参赛学生也获得了很多奖项,但其中最重要的几项还是被美国队囊括。在这次比赛中,美国学生表现出了高水平,他们的素质和项目都明显超出其他国家的选手。让中国学生印象深刻的是,国外同学很多“无拘无束的创意”,“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海外学生更敢于想象。比如关于环境方面的项目,国内学生往往会做成一个调查报告,或是一个小测试来论证观点,而国外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木星,把眼光投向了太空,思维的发散和开创性都很好。

这则报导让我不禁想问: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聪慧却不“妄想”?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各种天赋?

“分数=人才=未来”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也是千万个家庭无法摆脱的牢笼。中国孩子的成长渐进式可以概括为:幼儿,灌输式怡情;少儿,填鸭式提升;青少年,题海式训练;成年,模式化人生。所以我们孩子的“试卷天赋”虽被激发出来了,却丢失了可能成就伟材的“异禀天赋”。

“残疾教育”掐断了天赋之路

以分数为准绳,以成绩为标杆,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幼儿教育中已被认为不合理并加以杜绝。我的大儿子曾在美国上过学,他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学校从无给予学生考试,即使有测试也只是评个对错,不打分数。这样的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学习上而不是疲于应试上。因为,当幼童被从小引导去对付“应试”时,可怕的结果就是把他们简单地放在同一个标准下去相互比较,去培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可能有不同的进程,那些在幼年时语言能力表现欠佳的孩子,很可能会成绩不佳,因此被安上“差生”的名号,因此对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了障碍。

我记得曾有为美国教育家这样说过,“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所以,越早开始考试,越早给孩子学习划小圈,就越早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释放兴趣才是保护和拯救天赋之路

英国哲学家HerbertSpencer指出,孩子在哪方面有潜能,便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兴趣,每一种兴趣都能对应到孩子的某种潜能;如果这份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成为专长。

音乐天才莫扎特,一岁时就对音乐节拍特别敏感;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对虫虫草草有兴趣;漫画家朱德庸课业成绩门门红灯,独对画画兴趣盎然且能无师自通。对家长来说,可能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辨别出孩子的自然禀赋所在,并因势利导,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单一天赋”教育体制的限制。所以发现兴趣,释放兴趣,培养兴趣才是保护和拯救天赋之路。

那么,孩子的兴趣又如何去发现呢?

首先,妈妈可以创造环境去引发宝宝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积极尝试各种他可能会感兴趣的活动。记得我小儿子响响3岁时特别喜欢唱歌,但带他去观看少年合唱队的课程,他又怕羞不愿加入。于是我带着他随意地参加了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意在让他自然地去发掘兴趣。于是,某一天在一个小朋友打鼓的兴趣班里,他一下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至今,他学习打鼓已有半年之久,而且已开始迷恋上了“乱弹琴”。

其次,父母可能需要仔细观察和耐心等待。聆听孩子是否会就某一主题接连不断地提出问题,是否主动地参加或观察某类活动?孩子的天赋并不是一开始就会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孩子的爱好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父母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孩子的天分和特长。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心灵活跃,充满幻想,但情绪多变。居里夫人先引导她学医,效果不佳;再引导她研究镭,不感兴趣;最后,居里夫人发现了艾芙的天赋恰恰在文艺领域。正是居里夫人的细心观察和耐心等待才帮助艾芙确定了人生和事业的方向,成就了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敢于让孩子落后一步

其实,能否让天赋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除了家庭和社会等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外,孩子本身的自我判断能力、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尤其重要。而我们的家长式教育环境则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今年是大儿子进入小学最后一年了。从今年开始,学校有了考试与分数排名制度。每次当他汇报考试成绩与名次时,他总先说:“今天考得不好,第三名。”我会避开名次问题不讨论,先问他在哪缺分了?每每此时,大儿子就会很“痛心地”进行“试卷分析”。如果是一些常识性的缺憾,或是一时的记忆短路,我会提醒他补课,谨防再犯。如果是涉及到一贯性的粗心问题时,我则会非常严肃,因为一时的错误易犯易改易补,而坏习惯坏毛病则会影响一生的行事和学习态度,我决不轻易放过。再有,如是数学应用题的理解出了偏差,我会小题大做追根问底,因为理解力涉及到语文能力,逻辑思维等不同学科,已不再是单门的数学问题了。所以我的态度是,不怕孩子考试落后一步,但怕孩子失去自我发现、质疑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兴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赋的“闪光点”。急于造就天赋的父母们,可能更多的是要学会当伯乐,并给予孩子需要的自我成长的空间和环境。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啊!

附:家长观点

观点1:无奈,只有选择适应

“可怜的孩子们,教育跟着国情走,我们也无能为力”、“说起来其实大家都明白,可是身在这个国度,有什么办法呢?”其中两位博友这样留言道。他们也对现行的教育制度非常不满意,但蚍蜉岂能撼树?无奈之下,只有选择适应,和孩子一起去适应。

观点2:担忧,忧其童年不再无忧

“中国的教育啊,从我儿子上幼儿园起,我就对你们和老师感到失望,现在的幼儿园听不到孩子们的笑声,听到是朗朗读书声,都分不清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教育官员和老师们啊,返给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吧”这是父母真实心声的写照:忧其童年不再无忧,更忧其还未起步就已遭淘汰。

观点3:承受,巧妙规避大众教育的弊端

“作为家长尽力了,弥补一下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后就不会那么后悔。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条件下,尽量改善小环境还是可以做到的。”在无法现时解决的前提下,很多家长选择了默默并巧妙的承受。对自己孩子有针对性的进行日常学习以外的培养,尽可能规避大众教育的弊端。

我个人更赞同第三种观点,大环境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但“追随”和“融入”大环境的程度是父母可以拿捏定夺的。我昨晚一夜难寐,因为读到了一本育儿好书《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其中的一些精辟的文字不禁让我联想到留言给我的父母们的拳拳之心和正在经历的育儿煎熬。我在此节选几段,与大家共勉的同时,更鼓励父母朋友保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应试高压下,仍然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让他们的童年和少年不怕犯错,让他们去犯这个年龄应该犯的错。

做妈妈的,回想我们已过的人生,是否还记得起我们曾做过的那些试题吗?学习人生是一辈子的,应试只是一时的。

喜欢《是谁夺走了幼儿的快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是谁幼儿园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是谁偷走了孩子的耐心 有很多家长会询问我们一些关于孩子“脾气急”的问题,比如:想喝奶,说喝就得喝,一分钟都等不了;想要一个玩具,必须要当时买,不买就开始闹脾气;自己搭积木搭不好的时候马上一把就推倒了,开始乱扔东西发脾气等等...
    2021-11-18 阅读全文
  • 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在大班的一次教学活动中,老师发给每一个小朋友一张白纸,然后要求孩子们以“我的幸福”为题画一副画。 按常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不可谓不幸福。 想必孩子们能画可画的“幸福”该会多么的多姿多彩。 ...
    2020-11-06 阅读全文
  • 是谁接走了亚亚 一天下午,孩子们都接走了,老师和往常一样,在临下班前拿起班上孩子的名字,一一回忆哪位幼儿是谁接走的。当老师看到亚亚的名字时,不由一愣,“是谁接走了亚亚?”她思前想后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当...
    2020-10-13 阅读全文
  • 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 在许多人眼里,川子是个非常出色的青年。今年28岁的他毕业于国内一所着名高校,但对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许多话要说。很难用一个词汇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强, 凡事喜欢究其根底,父亲发现...
    2021-04-04 阅读全文
  •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获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
    2020-09-23 阅读全文

有很多家长会询问我们一些关于孩子“脾气急”的问题,比如:想喝奶,说喝就得喝,一分钟都等不了;想要一个玩具,必须要当时买,不买就开始闹脾气;自己搭积木搭不好的时候马上一把就推倒了,开始乱扔东西发脾气等等...

2021-11-18 阅读全文

在大班的一次教学活动中,老师发给每一个小朋友一张白纸,然后要求孩子们以“我的幸福”为题画一副画。 按常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不可谓不幸福。 想必孩子们能画可画的“幸福”该会多么的多姿多彩。 ...

2020-11-06 阅读全文

一天下午,孩子们都接走了,老师和往常一样,在临下班前拿起班上孩子的名字,一一回忆哪位幼儿是谁接走的。当老师看到亚亚的名字时,不由一愣,“是谁接走了亚亚?”她思前想后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当...

2020-10-13 阅读全文

在许多人眼里,川子是个非常出色的青年。今年28岁的他毕业于国内一所着名高校,但对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许多话要说。很难用一个词汇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强, 凡事喜欢究其根底,父亲发现...

2021-04-04 阅读全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获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

2020-09-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