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0-09-23

谁的脚印反思教育笔记。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获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对方是孩子,我们就要用童心和他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作为一名幼师更应该具备这种心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想法,或许他们还不能和我们沟通,但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他们,这样也有助于教学。我们多关心他们一点,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

现在的家长喜欢把孩子的一切都设计好,听不进孩子的建议,尽管有时候他们的观点不对可还是逼孩子去接受,这样孩子就处于一种被迫状态,是没有灵魂的,这无疑是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可是大多数家长却不以为然,说孩子还小不懂的选择,事实上根本没有好好了解孩子的想法就盲目下结论,总认为自己为孩子做的是对的。

目前仍然有很多热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怀着满腔的爱却用恨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当他们用伤害孩子方式来解决完问题之后,就会用“恨铁不成钢”的说法来为自己的暴力开脱,其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了许多恨的苦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它就不是一张完整的纸了,这就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在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真正想什么,要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得到有益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就比如说小朋友画画得很不错,颜色也涂的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批评孩子说什么画的不好看呀,跟老师画的一点都不一样之类的话,却从来不会说画得好,你真棒这些话。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变得自卑,从而伤害孩子的心灵。

我很欣赏李老师在对幼儿培训时的方法,她会向孩子们讲述一个故事,是关于长袜子皮皮的,然后她会用语言描述长袜子皮皮的长相,再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当孩子遇到不会画的地方便会求助老师,这时老师再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单独辅导,我想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吧。根据幼儿不同的需要去教幼儿想学的东西,而不是统一教给每一个幼儿同样的东西。但是家长却闹意见了,说把孩子送过来这么久了却没看到孩子学到了什么,而且孩子画出来的画也看不懂,画的都不像。不过李老师想的这个解决方法太令人佩服了,她发给每个家长一张白纸,然后让家长也跟着她一起画了一个小女孩结果画的都一样。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如果老师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先教孩子怎么画,然后再让孩子画,那么孩子发挥的空间就变小了,这是一种思维侵略。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去启发孩子,引导孩子,激发孩子,让孩子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表达。我们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放飞想象,放飞思维。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谁偷走了孩子的笑容和幸福感?


有一幅非洲国家孩子的集体照,上面的孩子虽然是瘦骨嶙峋,但是个个笑得天真烂漫,然后想到我们国家的孩子,照相时如果不喊一声“茄子”,十有八九是笑不出来的,即使是笑,也显得极为勉强。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在物质生活上,我们的孩子比起那些贫困国家来不知要强上多少倍,为何,幸福感却如此之低呢?

原因应该是下面几条:

一、中国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来自工作的压力和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使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容易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受此影响,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父母的溺爱和过度关注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对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容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失望感。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享乐思想作怪,很多年轻家长对孩子“只生不养”,殊不知对孩子来说拥有再多的好东西,都不如跟父母在一起更加幸福。

二、教师幸福感的缺失会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

如今教育受到了社会的空前重视,由此也对教师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要求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教学压力、职称压力、继续教育压力、竞聘压力等,令教师不堪重负,教师的幸福感也随之一点点消失殆尽。除了家长,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老师了。一个不会笑的老师,潜移默化中会影响一批批所教育过的孩子。

三、社会大环境因素导致孩子压力重重。

目前普遍存在的“马太效应”决定了社会的优质资源向学历高的人群倾斜。因此,不断向更高一级学校冲刺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平民家庭子女最好的选择。孩子们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全部用在了所谓的学习上。课内的不用说,周末、寒暑假有大量的课外辅导班等着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够痛痛快快玩耍的日子少之又少!枯燥单调的学习,让他们的神经麻木,如机器人一般机械性地迎来太阳,送走月亮,早已忘记了快乐为何物!

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座大山的面前,我们的孩子们显得如此弱小、如此无能为力。他们丢失了自己的时间,丢失了自己的空间,也丢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然,他们的笑容和幸福感也随之荡然无存!

是谁偷走了孩子的耐心


有很多家长会询问我们一些关于孩子“脾气急”的问题,比如:想喝奶,说喝就得喝,一分钟都等不了;想要一个玩具,必须要当时买,不买就开始闹脾气;自己搭积木搭不好的时候马上一把就推倒了,开始乱扔东西发脾气等等。

但是在我们抱怨孩子有这样问题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生活当中,我们到底对孩子做了什么,让他的脾气这么着急,这个问题到底孩子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家长的问题呢?

甚至有很多家长说:“我觉得,这孩子着急跟遗传有关系,他爸爸就脾气急”,还有的说:“孩子小都这样,长大了就好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实际上,孩子的脾气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延迟满足能力没有发展好。

什么叫“延迟满足”?

在孩子1-1.5岁这个年龄阶段,会出现一个关键期叫“延迟满足”。说到延迟满足,不得不提一下美国著名的“糖果实验”。

要想知道一个孩子的将来,用一颗糖果就能进行预测,这就是美国著名的“糖果试验”。在这项长达40年的试验中,科学家发现,孩子抵抗糖果诱惑的能力,可以预测他今后的人生道路。

因此,延迟满足能力是反映一个孩子在面临种种诱惑的时候,能否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更专注于有价值的长远目标的能力,它不仅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之一,更是伴随着孩子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那么,缺乏耐心,延迟满足不好的人在未来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只会索取,不懂感恩

如果家长经常超前满足或者即时满足,孩子就会认为,你为我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不会感恩、知足。您可能觉得孩子还小,大了就好了,但是真的等孩子大了,他再向您提出某种需求,您满足不了他的时候,他会责怪你、埋怨你,甚至大打出手,到那时候你难道不寒心吗?

阻碍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如果您总是孩子一哭,马上就满足他,孩子就会觉得,“哭”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不用说话,一哭一闹你就懂,从而丢失了不少锻炼说话的机会,导致语言滞后,继而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不自信;不愿意社会交往;总是用大喊大叫甚至用行动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受到他人的排挤。

缺乏自信,社会竞争能力弱

此外,延迟满足能力不好的人做事容易走捷径,但是捷径很多时候都是暂时的胜利,长久的失败。在未来发展倾向上缺乏社会竞争力,缺乏较高的工作能力和学习效率,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孩子一哭就马上给予满足,真的好吗?

究竟延迟满足能力弱的孩子,是怎么被我们“培养”出来的呢?

在短片中,宝宝“狡猾”的小模样让大人们哭笑不得,但在觉得好笑的同时,是不是也带给我们思考?视频观看地址:/2015/fmxt_0619/2033.html

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后,哭就是他所有的语言表达,他用哭告诉你,他饿了,他渴了,他无聊了,他拉臭臭了……在中国,我们更多的家长怕孩子哭,孩子一哭我们就不知所措,马上猜测他要做什么,您的神情、语气、加快的脚步,都在告诉孩子,我马上就满足你。

或许您会说,某某专家说了,孩子哭是要适当满足的,不然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爱他,没有安全感。

但其实,大家也低估了孩子的观察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发现,我一哭就有人关注我,有人理我,有人满足我,所以慢慢的,他养成了习惯。就算是到了用语言表达的年龄也要用哭告诉你我有事儿,这个时候你满足了他,他就会认为这东西是我“哭”来的,下次哭的时间会更长,慢慢的就变成了持久战。

生活中,孩子的耐心是怎么被我们“破坏”了的?

情景一:孩子饿了,一个家长一边哄孩子,“哦哦哦,好了不哭了,马上就来了......”,一边对另外一个家长指手画脚,“你赶紧的啊,你没看见这孩子饿得都哭成这样了吗?怎么那么慢,都哭这么长时间了,哭坏了怎么办……”,另一个家长则眉头紧皱,面目狰狞,大声喊着,“宝贝儿,别哭了,奶很快就来了啊……”,一阵手忙脚乱后冲了过来,将奶瓶塞进孩子嘴里。

要知道,这个事情在我们身边是很常见的。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孩子。前面提过了,不要低估孩子的观察能力,孩子很聪明的,奶瓶送到嘴里,孩子也哭的差不多了,他就认为这东西是我哭来的。

情景二:要出门,催促孩子:“你赶紧的啊,怎么那么磨蹭,哎呀这个鞋子自己穿不好就别穿了,坐好了,别乱动,我给你穿......”。本来孩子自己10分钟解决的事情,被家长一分钟搞定。

但是,你没有等等孩子,还剥夺了他锻炼自己本领的权利,反过来又责怪孩子动作慢,恶性循环,孩子变得越来越没耐心,什么事儿干不好就来找你,让你帮忙。同时孩子也会觉得你既然可以催促我,我也可以催促你,我怎么催你,那就是哭。

情景三:孩子正在很认真地自己画画,或者做着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饭做好了,家长开始喊:“别干了别干了,赶紧过来吃饭,都画了半天了”,孩子想画完了再吃。家长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那么多人等着你一个,赶紧吃别画了”。孩子要么发脾气生气,要么不情愿地放下手上的东西去吃饭。

一而再,再而三,孩子总被这样打断,久而久之,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没做完不想做就扔一边儿了,反过来家长又开始“投诉”:我的孩子做事太没有耐心了。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没有耐心的时候,不要着急责怪孩子,先反省一下自己。孩子是家长的镜子,是不是生活中我们脚步太快了,忽略了孩子的步伐?

为什么越让宝宝等,他越着急?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是不是太小了啊,每次他着急发脾气的时候我都跟他说,‘你等会儿,等会儿,马上就......’,我这不说还好,一说他哭得更厉害了,没完没了的还特委屈,满地打滚......为什么?为什么你越让他等,他越着急?”

其实,就像我们上饭馆吃饭时一样,如果点了菜之后二十多分钟还没上,我们同样也会焦急、烦躁,孩子也一样,但是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个“开放厨房”,让他了解完成整件事情的步骤,他也就不那么着急了。

如何训练宝宝的耐心?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训练宝宝的耐心,让他学会等待,做事情更有耐性。

换一种方式让孩子学会等待

比如,在孩子饿了,哭着要马上喝奶的时候,家长要先好好地安抚他,“妈妈看到你有点着急了,是因为饿了么?”再带孩子一起冲奶,并让他帮忙摇奶瓶,“你用手摇一摇小奶瓶让他跳个舞吧”。最后,在孩子喝完奶后,给他做总结:告诉他之前为什么让他等,乖乖等后就有好喝的牛奶。

多给孩子讲故事

讲故事时,可以中间互动,或者提问,对于一次讲不完的故事,留个悬念让孩子自己想想后面可能会出现什么事情,明天再一起讲。另外,还要注意一点: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家长不要要求孩子想的内容和书本是一致的,或者和您是一致的,这样只会限制他的想象力。

和孩子玩一些益智游戏

比如搭积木,串珠,拼图等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家长不是主导,而是孩子的副手。不管他怎么玩儿,家长都不要随意干涉。这种益智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专注力等。

给孩子做好榜样

家长以身作则,不随便对孩子发脾气、不催促孩子、不责怪孩子、不包办孩子的生活。您要做的就是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尝试。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充分接纳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因为某件事情没得到满足的时候,家长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平静地说出孩子的感受。并且让孩子释放不良情绪,您要做的就是“等他”,安静地等他。

做好教育观念的一致性

在家庭中,教育方式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不要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这样只会让孩子学会怎么“钻空子”。

不随意打断、干扰孩子

在孩子很认真地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打断,或者干扰。比如,人家正在搭积木,您非得要送过去一杯酸奶;人家正在画画,您非要和人家说葡萄就是紫色的。这种无意识的打断是非常破坏孩子耐心和专注力的,而且孩子也没办法学会尊重别人。

培养宝宝的耐心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的事,这些方法是需要家长在生活中进行坚持引导的。有句话说得很好,“身教”大于“言传”。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坚持,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谁偷走了孩子学英语的好奇心?


随着英语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必需,每个家长都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英语神童:一岁能辨别近200个英语单词,二岁能够进行简短的会话,三岁已经可以和英语国家的小朋友沟通,十岁就能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成为家长孩子们心中的典范形象。

然而事实常常不能尽如人意,神童也总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常常能听见家长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家孩子对数学挺感兴趣,但就不喜欢英语,怎么办?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孩子还挺喜欢,后来难度大了,内容多了,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怎么办?家长们总是疑惑,为什么孩子学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总是不能如自己期望地那么大呢?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学英语的好奇心呢?

就家长关心的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首届带孩子上班日发起人、少儿个性化教育专家、爱迪乐教育研究院任珺院长。任院长在少儿英语学习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经验,他认为:孩子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三个阶段:一是建立自信,自信心是兴趣培养的基础;二是点燃好奇心,好奇心是保持兴趣的持续动力;三是获得持续的成就感,成就感是真实兴趣的保证。

如何培养孩子学英语的自信?

孩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起因于自信心受到伤害,产生畏难抵触情绪,比如:发音不准,怕被笑话不敢说;单词记不住,也没有好方法;基础差,还要跟同学比等等。

建立或重拾自信是培养兴趣的第一步。任院长多年的教学研究表明,建立自信心一定要让孩子“学他能学的,一学就会的”。在爱迪乐学习法中,有这样的自信心培养公式:“i-1”,i=孩子现有知识水平,“-1”表示在刚开始时,学习内容会安排稍低一些,即低起始点的教学。这样,在开始学英语时,就不会有挫折感,容易建立自信。同时,爱迪乐英语教学是完全个别化的,即使同一年级同一成绩的学生安排的学习内容也不尽相同,即按照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特点设计完全吻合的学习内容和进度,这样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跟其他人比,只与自己的进步比”。

如何点燃孩子英语学习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迷人特质,但90%的孩子对英语语言学习没有好奇心,好奇心哪儿去了?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方式,直接教授孩子规则和口诀,让孩子死记硬背,孩子便慢慢对探知失去兴趣。但爱迪乐学习法独有的发现式教材正好相反,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奇妙的语言规律,比如看似杂乱无章的单词、字母都有很强的规律性,比如发现发音与字母间的关系,即自然拼读法等。举个例子:一个人要到天安门,传统教学就是一个朋友开车把他送到天安门,而爱迪乐发现式教学则是给他一张地图让他自己去天安门,他可以自己选择路线,遇到问题可以寻求帮助。可想而知,后者的记忆非常深刻,通过亲身体验也提升了能力。

如何让孩子获得不可动摇的成就感?

爱迪乐学习方法中遵循“小步快跑”的“i+1”渐进式教学模式。“i”表示孩子现有知识水平,“+1”表示孩子踮踮脚就能够到的知识,孩子的学习难度每次只增加一点点,让孩子学得没有压力,学得扎实,学得更快,就会获得持续的学习成就感。而传统教学是“+10”,“+100”,就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挫折感,这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大敌。

兴趣培养=自信+好奇心+成就感。在爱迪乐,所有的孩子都会迷上学英语,通过3-4年的英语学习,普通小学生可以达到美国中考(SSAT)水平,中国大学六级的阅读水平。找对正确的学习方法,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神童”!

是谁夺走了幼儿的快乐


是谁夺走了幼儿的快乐

女儿一直是我的骄傲,聪慧、天真、快乐、善良且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她那天真无邪的笑声,像铃铛一样的清脆悦耳,每次听到她的笑声即使我有烦恼也会随之消散,我也会和她一起开怀大笑,此时我们母女俩的笑声侵没空气感染了氛围。

最近我发现女儿的笑有些“成熟”了,像大人一样有些牵强,这令我担忧。本周到幼儿园上公开课,我真正体会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老师要孩子不能动,不能说话,还什么“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四不许回头找妈妈,我就是木头人。”看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这种大环境下被摧残、压制,我真的很心疼。

女儿在半岁时我先后在焦点贝贝、金宝贝和东方爱婴上早教,几年来我一直认为女儿先赢了一步,似乎自己也少有点成就,进来却发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学校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幼儿园就应该让孩子轻松快乐的成长,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作业,女儿次学的生字回到家里都要拼音两行,生字两行,笔顺带组词造句,太多了吧,仅仅五六岁的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吧,甚至还有类似奥数的题给幼儿园的孩子……可悲、可怜、可叹!改革三十年来,成功了很多,但是教育最为失败,这可能是我们国人的悲哀吧。在幼小的心灵上被狠狠的刺上了很多柱子,不许干这不许干那的,创造来源于思想,且是发散性的思维,这样在学校里面无形之中像是给孩子的头上带了铁罩,阻碍了各种思维想像,应试教育过早的把孩子的兴趣扼杀在了摇篮中了。

我非常感谢我最尊敬的梁老师,是她那超前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也是她给我信心。我非常希望能有太多的家长早点接触这样优秀的老师,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幸运者!

朋友孩子来家做客,欲拿走东西怎么办?


朋友孩子来家做客欲拿走东西怎么办?随着**一天天长大,由刚开始见人就怕的心理渐渐转变成非常期待与小朋友在一起,整天喊着找哥哥,找哥哥!一个小姑娘家家的,这让麻麻情何以堪呀~平时带她到小区广场、公园里,见到小朋友就喜欢跟着屁股后,即便是一声不吱,但心情指数也会达到顶峰,但凡看到小朋友回家,便会赖赖叽叽,继续磨我找哥哥……找哥哥……

上次朋友带孩子来家取东西,顺便和**玩了会,**的玩具你们也是知道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多的很,朋友家孩子没玩够就匆忙回家了。这个周末,和朋友在网上闲聊,朋友说上次姑娘来我家都没玩够,吵着要来玩。我喜出望外:赶紧来呀!今天正好阴天,我还发愁带**去哪玩呢?

朋友家和我们家是邻近小区,简单收拾收拾就来了!**听到楼道里的脚步声,高兴大喊:姐姐来呀!姐姐也在楼道里兴奋地喊着:妮妮!妮妮!姐妹俩一见面,风风火火的直奔玩具堆开始玩上了,我们俩坐在沙发上聊我们俩的,俩孩子也不用管了,而且这姐妹俩在一起玩,一点声都没有,玩得特和谐,特友好!有个大姐姐在,这感觉就是不一样哈~

虽说俩娃造的满地都是玩具,但只要孩子玩得开心,玩得高兴,这又算得了什么~况且朋友的孩子现在上幼儿园,老师教她们自己玩好玩具后,要自己收拾起来,**也跟着姐姐屁股后,见样学样。

玩了大约2个小时左右,朋友有事要走,告诉女儿抓紧收拾好,准备回家。只见女儿背对着朋友开始收拾包,我丝毫没有发现什么,和**忙前忙后开始收拾玩具。朋友感觉有些不对劲,把包里的东西全部倒出来,发现**的一本小小的图画册,朋友和女儿说:这个不可以。朋友孩子低着头,一脸不高兴的样子,还是当妈的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她看到女儿背对着她收拾包,也许就发现了异样。

我拿着这本小小的图画册,和朋友的女儿说:你喜欢妹妹的图画册是吗?朋友女儿:点点头。我说:阿姨送给你了,妹妹还有好多,你装包里吧!朋友坚决的摇头和女儿说:不可以。朋友女儿想拿但又不敢拿,但我深深地知道孩子是喜欢这本小图画册的,换种方式继续和她说:要不这样吧,阿姨先借给你回家看,等下次再来阿姨家,再带过来?好吗?朋友女儿显然很接受这种方式,略有高兴的模样点点头,拿在手里。可是就在她们临出门要关门的时候,朋友不知何时把图画册放在鞋凳上……最终也没有让女儿带走。

朋友带女儿走后,**爸称赞朋友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好。因为是孩子嘛,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肯定不会假装着,但又怕某种原因不能拥有时,难免会有这样的举止,试想我们小时候不也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嘛~

但如果**长大后也有这样的举止被发现后,也许我也会及时阻止她,不良的习惯一定要纠正,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才是错误的,不能因某种原因而去纵容她,将来后悔莫及哦!

想给孩子幸福的人生,应先给孩子幸福的童年


总想做孩子们的灵魂的工程师i,总是揪住他们的每一根“羽毛”,总想千方百计的制服她们,又想期待她们高高飞翔。有时我们不太了解孩子,不理解她们为什么因为失去一件没用的物品而哭闹,不明白她们为何会对一片叶子,一个石子爱不释手,正因为这些不理解使孩子受到不该受的委屈,孩子们就不会真正快乐。

假如不能真正理解孩子,那么所有的爱都可能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假如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所有的关心教育都可能招来孩子们的反感。

记得有一次带缘缘去动物园,那里有一幕让我难忘也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在一片洒满阳光的草地上(因为是冬天草是干的)有一个约四五岁的小孩在草地上翻滚

,头上身上都是草简直像个小草人,孩子却很开心,旁边的妈妈满脸笑容看着孩子,而过往的行人有些不理解,有些孩子也想去玩却被家长一把拽走了。我起初也不喜欢,可忽然一想为了孩子开心身上弄点草算什么,即使是泥吧也无所谓,回家顶多花点时间洗洗。缘缘也想去又怕我不同意,我问:“宝贝你想和那小朋友去玩吗?”缘宝贝点了点头,我鼓励她说:“你去玩吧宝贝,没关系衣服脏了妈妈回家洗”。宝贝一听高兴地扑向草地一会翻滚,一会跳,一会躺的,开心极了。

看着孩子玩得如此开心,我想到了我的童年不就是伴着玩泥巴,钻草堆长大的吗?我想只要孩子开心不伤害到她,就让他们玩的无忧无虑,玩得高兴,玩的彻底,玩的忘我吧!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感触颇深,以前总担心缘缘自己擦不干净屁股一直是我们大人来帮她擦,春节以后在幼儿园里有时自己擦,一开始会擦不干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擦得很好了,根本不用我们了。我想如果早让他自己擦,或许早就会了。

我们大人真不应该随意剥夺孩子的权力,不能怕伤害到她就不让动这动那;不能怕弄脏弄坏而不让玩着玩那;不应怕孩子做不好就事事大人包揽,事事按照大人的意思处处限制孩子。我们往往由于太注重孩子的每一根羽毛生怕她们不够挺拔,不够美丽,不符合标准而限制了她们飞行。要给孩子充分的想象权,放肆权,顽皮捣蛋权.....要让孩子尽情的感受快乐,享受快乐。

想给孩子幸福的人生,应先给孩子幸福的童年,有种爱叫做“放手”,爱她就把幸福给她,同时也是把幸福给我们自己。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

喜欢《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谁的脚印反思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谁拿走了孩子的独立性? 谁拿走了孩子的独立性?前两天,同事xx带着她的10岁的儿子**过来我家吃饭。xx特别客气,买了一堆的海鲜过来。我把虾白灼了端上桌,xx立即说:“我来剥虾给我儿子吃。” 然后就停下筷子放下碗,再次去洗过...
    2020-11-02 阅读全文
  • 谁偷走了孩子的笑容和幸福感? 有一幅非洲国家孩子的集体照,上面的孩子虽然是瘦骨嶙峋,但是个个笑得天真烂漫,然后想到我们国家的孩子,照相时如果不喊一声“茄子”,十有八九是笑不出来的,即使是笑,也显得极为勉强。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
    2021-03-25 阅读全文
  • 是谁偷走了孩子的耐心 有很多家长会询问我们一些关于孩子“脾气急”的问题,比如:想喝奶,说喝就得喝,一分钟都等不了;想要一个玩具,必须要当时买,不买就开始闹脾气;自己搭积木搭不好的时候马上一把就推倒了,开始乱扔东西发脾气等等...
    2021-11-18 阅读全文
  • 谁偷走了他的快乐 在一次角色游戏观摩中。 一个小男孩的行踪走进了我的视线,“娃娃大舞台”的售票窗口前孩子们买完票陆陆续续顺着过道往里走。 可小男孩买完票却转身往回走,不顾身后从窗口里探出的“脑袋”的叫喊:“买完票,要进...
    2020-11-14 阅读全文
  • 谁偷走了孩子学英语的好奇心? 随着英语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必需,每个家长都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英语神童:一岁能辨别近200个英语单词,二岁能够进行简短的会话,三岁已经可以和英语国家的小朋友沟通,十岁就能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成为家...
    2021-06-01 阅读全文

谁拿走了孩子的独立性?前两天,同事xx带着她的10岁的儿子**过来我家吃饭。xx特别客气,买了一堆的海鲜过来。我把虾白灼了端上桌,xx立即说:“我来剥虾给我儿子吃。” 然后就停下筷子放下碗,再次去洗过...

2020-11-02 阅读全文

有一幅非洲国家孩子的集体照,上面的孩子虽然是瘦骨嶙峋,但是个个笑得天真烂漫,然后想到我们国家的孩子,照相时如果不喊一声“茄子”,十有八九是笑不出来的,即使是笑,也显得极为勉强。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

2021-03-25 阅读全文

有很多家长会询问我们一些关于孩子“脾气急”的问题,比如:想喝奶,说喝就得喝,一分钟都等不了;想要一个玩具,必须要当时买,不买就开始闹脾气;自己搭积木搭不好的时候马上一把就推倒了,开始乱扔东西发脾气等等...

2021-11-18 阅读全文

在一次角色游戏观摩中。 一个小男孩的行踪走进了我的视线,“娃娃大舞台”的售票窗口前孩子们买完票陆陆续续顺着过道往里走。 可小男孩买完票却转身往回走,不顾身后从窗口里探出的“脑袋”的叫喊:“买完票,要进...

2020-11-14 阅读全文

随着英语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必需,每个家长都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英语神童:一岁能辨别近200个英语单词,二岁能够进行简短的会话,三岁已经可以和英语国家的小朋友沟通,十岁就能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成为家...

2021-06-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