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从尊重开始
发布时间:2020-11-14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孩子从尊重开始以前的中国式教育大多是说教式的,父母自觉经历的多,知道的多,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总是喜欢向孩子发出这样或那样的指令,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听话的孩子被公认是受欢迎的“好孩子”,孩子们遵照着父母的意愿成长生活。现在,家长们渐渐意识到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如何把给予尊重的良好愿望变成生活中的小细节呢?
其实,尊重孩子应该从孕育他们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们还是胎宝宝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尊重孩子的作息,在宝宝胎动活跃的时候和他说说话,为他播放轻柔美妙的音乐,在宝宝安睡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
当然,在孩子出生后,尊重的给予和方式就变得更加多样具体了,比如:
尊重孩子的天赋: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秉性和天资,父母要善于发掘,因材施教地培养。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塑造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生性活泼,不要强求他安静地待着,进而给予过多的约束。
尊重孩子的感受:蹲下和孩子说话,在人多的马路上抱起他。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孩子的高度仰视着家长是怎样的感受,在人流穿行的马路上以孩子的高度穿行其间又是什么感受,给孩子一个平等的视野吧。
尊重孩子的沟通需求:孩子需要陪伴,需要沟通,他们不了解父母的工作紧张和家务繁重,当孩子的沟通需求被父母以“自己玩去”,“现在很忙”等敷衍过去,他们会感到失落和孤独。所以当孩子找到父母沟通时,请停下你手中的工作,好好聆听和回应他们吧。
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带孩子去购买他感兴趣的书籍,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参与的活动,当你的朋友送给孩子礼物时,请让他们自己选择是否接受,当然别忘了让孩子表达谢意。
尊重孩子的平等性:需要孩子帮忙时说“请”,接受了孩子的帮助时说“谢谢”,对孩子感到抱歉时说“对不起”,遇到问题时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说明。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家庭成员。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和意志,引导孩子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尊重孩子的决定。
还有哪些尊重孩子的好方法呢,相信父母在生活中会有更多的体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美国父母从襁褓期开始尊重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孩子从婴儿襁褓时期就跟妈妈分床睡觉,两三岁的幼儿就住自己的房间了。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游玩、学习都由孩子自理、自主、自我选择。比如,从小就有自己存放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房间,整理,布置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做什么事,最多从旁提醒、参谋。他在加州两年来,从未见到过父母训斥和打骂孩子的现象,更多的却是经常见到父母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好吗”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对话。美国孩子在家里的确是小主人,不但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还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比如购买什么样的汽车、家电、电脑,怎样布置房间,怎样利用和美化庭院等,父母都倾听孩子的意见。许多孩子都跟父母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如收拾院子、种植花草树木、擦洗汽车、自行车、做室内外卫生、购买东西等。邻居家10岁的孩子,每周几次去洗衣店送取衣物,这是他固定的“岗位”。还有一家女孩子房间总是凌乱,妈妈就跟孩子订了个“协议”:每到周末各自彻底打扫自已的房间,晚饭前完成;平时每天临睡前要把各种物品整理好,养成随拿随放、注重环境整洁的好习惯。妈妈也就按“协议”不再唠叨不休。
对于孩子的游玩和兴趣活动,父母从不强制孩子去做什么,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选择学练什么乐器和其它兴趣技能,父母总是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或帮助请家庭辅导教师,或支持孩子去上个什么技能培训班。
美国父母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压力。他们的观点是:喜欢学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为什么要强制他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强拗着去做,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应是父母舍得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尊重孩子从主动向别人介绍你的孩子开始
常常听到我们的家长义正言辞地对孩子说:“我是你爸爸(妈妈),我的话你必须听,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小孩子懂什么,一边去!”……这样的话语体现了家长的权威,但你看到孩子的表情了吗?孩子听到你的话,他是否真心听你的话吗?
有些父母不懂得尊重是对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对其理性的尊重,只是把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作为对孩子的回报。把他当作家庭中一员,让他发言,让他参与,尊重孩子要在一件件小事中体现出来。
尊重孩子从主动向别人介绍你的孩子开始。有一位叫劳拉的心理学博士,曾经举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每次出门或遇到邻居或朋友带着孩子或者到人家里去做客,我都会在向大人问候完以后
,专门向孩子致意。很多父母忽略了这一点,而这样的细节反映出他们的教育观念。要知道,孩子有种想引入注意的天性,有些孩子甚至通过恶作剧,做令人讨厌的事来达到目的。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使孩子感觉到自己倍受重视,使他意识到自己是有教养的,受到尊重的孩子,又怎会出现那么多故意哗众取宠的事情呢?”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除此之外,父母需要做的还很多,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主动给孩子买票;出去郊游前,与孩子一起讨论要去的地方,怎样到达目的地,怎样安排郊游活动等;家庭中发生较大的变动(如搬家,疾病、离婚)时与孩子及时适当地交流,等等。
也许,孩子可能未必真的明白什么叫尊重和“尊重”这个词所具备的内涵有多丰富,但他有着比成人还敏感的感觉,他们能够体会到究竟父母怎样看待自己,是不是真的从内心深处重视和承认自己。
真正的尊重应当是对孩子理性的尊重。父母应让孩子意识到,当他提出合理的要求,就一定会受到父母的重视,父母当然也得学会去尊重孩子正当的要求;父母还应使孩子明白,如果他懂事,懂得诚实,体贴和尊重父母,父母也会尊重他,会很乐意与他像朋友一样地平等交流。由于尊重的对象不是孩子的无理要求,而是孩子的理性,所以真正的尊重有时必须以一种严格要求的姿态出现,因为惟其如此才能培养起孩子的健康、完善的理性,树立孩子良好的习惯,才能使孩子趋于成熟、正直的生活。
但愿我们为人父母的,都能和孩子如朋友般相处,让孩子如沐春风,快乐健康地成长!
爱孩子,要从聊天田开始
其实我觉得学会与孩子聊天,交流真的很重要。
因为孩子虽小,但是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 年纪的增大,他们的思想会更独立,他们的想法更多,有时想与父母交流,但是因为父母的 忽视或者是没有正确对待,所以导致以后孩子就不愿意与你交流了。
这样,不知道他真实的情况,就没法帮助他、引导他,也没法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意。这样下去就会很 危险了。
对于与孩子交流我们真的存在着许多误区,通常家长问的话就是“作业做了吗?”“在课堂上有没有讲话?”“今天上了些什么课?”刚开始孩子还耐心回答,可后 来就很烦了, 甚至于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跟我说了,我总是想着是孩子的问题,看了金老师的书后才明白 ,原来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而且她提出的聊天方法也的确值得我们一试。
聊天不是质问。聊天要从“小处”着手,不要急着“纠正”或“否定”,要先表示同理心; 对孩子表示了同理心之后,一定要学会倾听。倾听的第一要诀是“专注”,看着他的 眼睛说话;倾听的第二个诀窍是——亲密的肢体语言;还有,要注意礼貌,不要嘲笑他; 建立安静的亲密聊天时段。抽出一段亲密的聊天时间,每天一次,每个星期一次,甚至每个月 一次都行,只要在这段时间里,能够心无旁骛,不再忙东忙西,而把全部精神和注意力都放 在他身上,回答他的问题、回应他的情绪、聆听他的苦恼、分享他的欢乐。那么,自然就会 把爱转化成一种自然的管教,让孩子欣然接受,而且这段亲密聊天时光所带来的理解和情绪 抚慰的能量,就足以帮助他应付繁重的课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以及能得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了。
教育孩子从父母开始
1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
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2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所做的那样,如果还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
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有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
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
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3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
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4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
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5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中、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的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一下这三条原则:
●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的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那样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与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
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
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讯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育儿观念:从管孩子到尊重孩子
育儿观念:从管孩子到尊重孩子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小就是不懂事,大人就得管孩子,大人的权威能在孩子那儿得到体现,孩子畏惧我们很听话,我们机会认为我们教育的很成功。我以前就是这么对待孩子的。
记得那时孩子刚上幼儿园,每天早晨都要哭闹不起床,我一开始是好言好语劝说她快起来,但孩子哭闹不起,直到我耐性用尽,从床上拉起来就帮她穿衣服,她的哭声让我的心里也很不好受,但是我要赶时间上班。我对自己说:“不能惯她上学迟到的毛病,即使是上幼儿园。”我觉得孩子习惯了早起就好了,所以接连几天我都是先劝后拽把小闺女弄起床,孩子每天都是哭哭啼啼地上学。我也知道这样效果不佳,但我却忽略了这一点。直到和一位家长的谈话点醒了我。
孩子家长提到了同样的问题:“孩子早上起床真费劲,每天都匆匆忙忙的。我问:“她是不是晚上睡得晚才起不来啊?”由此,我恍然大悟。我不也是吗?经常晚上忙自己的事情备课,准备材料,无暇顾及她,直到我忙完就9点多了,这才洗漱睡觉。孩子跟着我从来没在9点前睡过。睡眠不足,自然早上起不来。但是我只是专横地以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就用最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真是大错特错啊。孩子本身没睡够,我又给她委屈受,孩子那幼小的心灵多受伤啊。
于是我迅速改变了策略。在晚上,我尽量将自己手头的事情先放一边,陪孩子一起洗漱然后让孩子早点上床,给孩子播放舒缓的音乐,并会在床边为孩子讲故事,给孩子营造好睡眠的氛围,让她在愉悦的氛围中慢慢入睡。孩子不再晚睡,这是一方面,在早上起床的时候我会播放闺女比较熟悉的歌曲,孩子慢慢的就会在愉快地歌声中睁开惺忪的眼睛,有时候还会自己穿上衣服来到我面前给我一个惊喜,我会抱起她,给她一个鼓励的吻并会夸她是个很棒的宝贝。这样早晨美好的时光开始了我们都怀着高兴轻松的心情走出家门。
从这件事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多从孩子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绝对不能只从大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所谓的管有时其实非常专横野蛮,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我们只想让孩子服从,这多不人道!
孩子经常还会有不听话的时候,一旦孩子不听话,我们怎么做?
有次我让孩子洗头发,她就是不愿意。说有沫沫会迷眼睛,我给她打保证“我一定小心。”但是孩子就是不听。我说:“你还想吃汉堡吗?”她眼睛一亮,脆声回答:“想!”我说:“想,就乖乖听话洗头,周末我带你去吃。”于是孩子很开心地洗了头,每天都要问一遍:“妈妈,到周末了吗?”当然周末很快就到了。我却坚决不肯带她去,我跟她讲:“那些汉堡啥的最没营养了,别人家的小朋友也都不去吃的。”“不是,”小闺女高声哭叫,“小强就才去吃的,我要去,我要去,哇……”我只好又许给她说:“听话哈,听话的话,下个周末我带你去儿童乐园。”小闺女含着泪问我:“真的?”我点头“嗯”。很快又到周末了,小闺女午睡睡醒了兴高采烈地喊我去儿童乐园。结果怎样?当然如你所料,我又一次拒绝了,我自我感觉理由很充分。小闺女午睡醒了就是三点多钟了,我带着她去到儿童乐园就得下午四点了,而我得带小闺女在六点前再赶回家。花上二十五块钱就只为玩那么一小会,实在是不划算得很。小闺女再次放声大哭:“你是个坏妈妈,你不是个好妈妈……”
当然我并没有在乎小闺女的这些反应,因为我相信这只是孩子的一时激愤之语。再说本来就是随口哄孩子的一些话,何必去兑现?更何况有难度去实现。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我为了让小闺女听我的再许给她什么好处她已经不在乎了。她说:“你骗人!我才不信你!”我这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并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我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她,我便也一步步失去了孩子对我的信任。孩子的不听话就又引起我巨大的怒气就又对孩子发怒了。
怒气过后我又自责,觉得对不住孩子。我一次次许诺她,但并没有兑现我的诺言。我开始反思,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乐于听我的话呢?既然我多次失信于孩子,首先从重建信任开始吧。
有一次,孩子有点不舒服,就撒娇想不上学。我跟她说:“好孩子都是要上学的,不上学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小闺女扭头“哼。”我的心火又开始往上拱,我寻思“小闺女又娇娇开了。”怎么办?坚决不能来用的,还是得哄。我说:“你想吃肯德基吗?你听话上学我今中午就带你去。”小闺女眼睛一亮又暗了:“你说真的?”“嗯,真的。”“这次真的不骗我?”“嗯,这次真的不骗你。”小闺女眼里含着泪可怜巴巴地冲我说:“妈妈,咱说好哈,中午一定来接我。”我重重点头。小闺女一步三回头地进了教室。到了中午,我准时出现在了小闺女眼前。小闺女立马一蹦三跳地过来了,高兴得恨不能摇头摆尾。“妈妈,妈妈,你来了,你真的来了,嘻嘻,呵呵,嘿嘿……”她拉着我的手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好了。
就这一次之后,小闺女就好像懂事了似的。我说你把什么做好我就如何如何,她都会很棒地完成,而我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兑现我对她的承诺,即使偶尔有特殊原因做不到,我也对她坦城,小闺女也很大度地予以了接受,毕竟绝大多数我还是兑现了的。我把小闺女当大人看,不再随意轻许,也不随意毁诺,小闺女也尽力完成对我的许诺。真是非常棒的结果,不是吗?
孩子虽小却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作为成人,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观念和思维来要求孩子,我们若能转变观念,尊重孩子,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我相信,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和谐,孩子也会成长的更好更健康!一起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