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 妈,请拒绝熟人对孩子的“善意玩笑”
发布时间:2020-11-14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对幼儿园游戏的认识 妈妈,请拒绝熟人对孩子的“善意玩笑”**的保姆,是我单位退休同事的妻子。保姆一家子都住在单位职工大院里。因此,每天接送**,自然不免时不时碰到同事。经常,有的同事很热情,总会和**打招呼;可**却是不按大人的常情做回应的。高兴的时候(比如我正答应说要带他去哪玩),他会在我的提示下,叫某某好!不高兴的时候,他一声不吭,甚至怒目相向,更厉害的,他会举起巴掌!
我承认,我在一段时间里,感觉到了压力:怕同事觉得我的孩子脾气太坏,教养不好。于是,一边“身体力行”,逢到熟识的人便打招呼:你好!再见!试图让孩子对礼貌有所示范;另一方面,我会忍不住地反复提醒**:“考,这个阿姨很喜欢你,你看到她是不是应该打个招呼?”
如果**“听话”。熟人会夸张地赞美:“哎哟,真乖!”我也会有些神经质地陷入在这种不靠谱的赞美中。于是两边俱欢。
如果**“不听话”,熟人则说些不关痛痒的:“哈,这么厉害呀!”而我则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不满:“你这样不礼貌,知道吗?”
其实,是我自己这个妈妈,因为自己内心的压力,在给孩子加压力。
两岁多的孩子其实不懂礼貌是何物。他最“擅长”的,应该就是按心情来。父母要做的,就是示范、引导。像我这样的提醒,真的很不必,而提醒后孩子没有听,也不应该训斥孩子“不礼貌”。我相信只要孩子见多了真正的“礼貌”,有一天,他自然会知道礼貌的意义;而通过提示、要求出来的“礼貌”,早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甚至可能让孩子失去自我。
写到这儿,忽然想到,**其实可能对这种“把戏”已经很厌烦,才会在碰到熟人对他打招呼时,表现时好时坏。
每天早晨,保姆等在单位职工大院门口,当她接过**后,通常会在那里逗留一会。这时候,就经常有一些在院门口买早餐吃的同事开始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逗弄:“快叫我姨婆!不然别喝牛奶了!”“我把你妈妈叫走!”“哦,你妈妈不要你喽,快和我回家吧!”“姨婆的包包里有什么?我全部拿走!”……
经常,看着那几位同事围在一起逗着保姆抱着的**,我心里都感觉到不舒服。可是,我确实缺乏勇气来叫他们停止这样的逗弄。毕竟,我知道,他们愿意逗我们的孩子,那是给我面子呢。
只是,现在我越来越发现问题:**的脾气很急躁。虽然他很明白,“打人不对”,但总是会时不时地举起手来。是啊,两岁多的他哪明白大人只是开一些善意的玩笑?在他眼中,那些逗弄,都是某种“侵犯”,既然是遭受到了侵犯,那么就肯定会愤怒、伤心、反抗……
在这种时候,面对孩子举起的巴掌,光阻止孩子说:“不许打人”,有用吗?
是的,更需要的是,我们这好些家长们,要有勇气,对那些以逗弄孩子为乐子的大人们,大叫:停!
同时,停止强迫孩子“讲礼貌”,而多给孩子学习讲礼貌的机会和时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暴妈毁三代拒绝语言暴力
暴妈毁三代拒绝语言暴力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喜欢发脾气,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殊不知,父母这种行为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且后果严重。轻度后果:孩子自卑、消沉、敏感多疑;中度后果:孩子脾气暴躁,爱抱怨,为人刻薄,难以和身边的人相处;重度后果:孩子抑郁,人格不健全,容易轻生。
语言暴力其实很常见,在很多家庭都属于高发问题。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遭受过父母语言暴力的伤害。父母实在忍不住脾气,对孩子骂上几句,在每个家庭都存在。这种情况偶尔发生,对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父母经常性地对孩子说这种话,就变成了语言暴力,不仅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父母喜欢使用语言暴力这种行为,最容易被孩子模仿。一个对人恶言恶语的孩子,家里必定有一个喜欢恶语伤人的长辈。这种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为人父母,依然会重蹈覆辙,对自己的孩子也使用语言暴力。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时候有个邻居家姐姐叫小静,是个出了名的毒舌,说话经常话里带刺,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中伤别人。因为她的毒舌,小伙伴们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
其实,小静的毒舌是“遗传”了她妈妈的,而小静妈也是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她生了两个女儿,丈夫和婆婆因为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对她百般嫌弃,经常辱骂。在丈夫和婆婆那里受的委屈无处发泄,小静妈就把怨气都发泄在了女儿身上,经常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旁人听着小静妈骂女儿的话都会觉得目瞪口呆、寒意阵阵,可想而知,小静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有多大。很遗憾的是,在潜移默化下,小静也变成了像她妈妈那样的毒舌。
后来,小静长大成人,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生活依然没有好转。因为毒舌,而且性格偏激,小静经常和丈夫吵架。最终,丈夫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离婚后,女儿跟着小静生活,5岁的孩子成了小静语言暴力的受害者。那个孩子脾气暴躁,经常在幼儿园打别的小朋友,浑身充满了攻击性。
一个暴妈毁三代!小静、小静妈、小静的孩子,她们都是语言暴力的受害者,但同时也是施暴者。一个家庭里如果有爸爸或者妈妈喜欢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继承这种坏性格。
不想让孩子受到语言暴力的伤害,爸妈请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排解自己的情绪
心情不好的时候,请用正确的方式排解情绪,不要把孩子当作发泄情绪的对象。你可以听听音乐,做做运动,或者向朋友倾诉烦恼。这样做,既可以有效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避免孩子成为炮灰,又为孩子示范了处理情绪的正确方式。
2、允许孩子犯错
很多时候,家长大声吼骂孩子,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可能会出于好奇就做了某件事,并不知道是对是错,真不是故意要和家长对着干。大人也会犯错,何况是孩子呢,爸妈要接受这一事实,然后心平气和地去跟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成长。
3、直接指出孩子错在哪里
孩子做错事时,爸妈别总是说“我都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这种话除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没有任何教育效果。
批评孩子,家长要少说废话,应该具体地指出孩子错在哪里。比如,“你玩完玩具之后没有把它们收拾好,妈妈很生气。”用一句简单的话,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就可以了。
4、发完脾气后要向孩子道歉
如果你实在没忍住,对孩子发了脾气,那么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这是避免孩子受到伤害的补救措施。道歉时,态度要真诚,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歉意和爱,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发脾气并不是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无心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你是一个有语言暴力倾向的家长,那么,从现在开始改进吧,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希望我们都成为更好的父母,一起努力吧,共勉!
教孩子学会拒绝
教孩子学会拒绝最近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女儿总是和我要东西,说是她的好朋友xxx要的(大班的一个孩子)。索要的东西倒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头花之类的小东西上。我第一次满足了她的要求,第二次也满足了她的要求,但是第三次我拒绝了。因为我看见那个女孩趴在地上从闺女的贴画纸上往下扣贴画,把她喜欢的贴画都拿走了(是那种贴在硬塑料纸上的塑料贴画,一张也没有太多。)。开始女儿没说什么,可是后来,她看到贴画都快没了,她开始着急了,说:“你别拿了,再拿我就没有了。”而那个女孩的妈妈就在旁边熟视无睹地聊天,根本不干涉她女儿的这种行为。所以当女儿再次提出,她的这个好朋友想要她头上戴的头花以后,我断然拒绝了。女儿还是不死心,和我说:“我和她说了,要和我的妈妈讨论讨论。”这丫头,还要和我讨论呢,但是我明确地说:
“宝贝儿,我不能答应你这个要求,第一,我买不到这样的头花了。第二,她需要东西应该和她自己的妈妈说,而不能总是让你和你的妈妈说,我不是她的妈妈,没有义务总是给她买东西。你还不能赚钱,不能总是答应送别人东西,等你将来自己赚钱了,你愿意送给谁东西都没关系,我不会干涉。”我不知道女儿听懂我的话没有,但是我希望她能够了解,她的这种善意可以会让这个小朋友养成经常和别人索要东西的坏习惯。
今天同事和我说的一件事更加坚定了我拒绝的决心,我想我以后不会轻易满足女儿答应给别的小朋友的要求了。
我中午没事儿的时候和同事聊天,说起来女儿**总是答应送给别的小朋友东西的事。我说**小朋友这么点儿一个小人儿却总是送给别人东西,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对待。总是答应吧,就怕**小朋友的要求会升级,不答应吧,又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同事就给我讲了一件事儿,这件事儿让我坚定了拒绝的决心。
同事说,她儿子的班上就有过这样的事儿。一个小姑娘的父母因为经常出国,所以会给她带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于是小姑娘经常把父母带回来的纪念品带到学校去。可是她的父母却发现,小姑娘带去的东西经常是有去无回,问她就说是被同学要走了,而且每次都是那一个同学把她的东西要走了。
开始的时候,父母还没说什么,但是总是觉得挺可惜的,因为他们给女儿带回来的纪念品仅此一份,被要走了就没有了,而且以后在去那个国家的机会也不多。但是,惋惜归惋惜,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对女儿说什么。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这个小姑娘的母亲很生气。
这次小姑娘带了一个纪念品到学校去,回来同样是不见了。母亲问起来,小姑娘说,这次是真的不见了,不是被人要走的,因为那个同学一直问她要,她没给。开始母亲没说什么,可是后来越想越不对,她怀疑是不是那个同学拿走了她女儿的东西。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母亲到学校找到了那个经常和女儿要东西的那个同学。她很亲切地对那个孩子说:“孩子,我家的xxx丢了一个xx,听说是你捡到了,你看你明天能不能给她带回来呢?那个东西对她来说很重要。你看,阿姨今天给你带了一个礼物来换那个东西好不好?”小孩子到底还是小孩子,第二天,那个同学真的把那个纪念品带来了。这个小姑娘的母亲的猜测没有错,她确实是偷拿了别人的东西。
所以同事和我说,不要随便让孩子答应别人的要求,这样不仅对自己的孩子不好,对要东西的那个孩子也不好。如果自己的孩子养成了经常给人东西的习惯,将来总是会受到个别小朋友索要东西,因为她根本没有学会拒绝;而那个经常要别人东西的孩子,如果能要到还好,得不到就会采取强硬的手段得到。如果还是得不到,那就有可能采取偷的手段,那会对这个孩子造成终生的影响。这样,家长无所谓的态度就会影响两个孩子的一生的价值观。
所以,经常被别人索要东西的孩子的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
而经常带回不是自己东西的孩子的家长就要注意了,请你了解一下这个东西的来源,真的是别的小朋友心甘情愿赠与的,还是你的孩子强行和别的小朋友要的,抑或是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否则,你的无所谓的态度或者是“占了便宜”的心理可能会害了孩子一生。
别对孩子说“妈妈生气啦”!
常听家长用“生气”二字教导孩子,这里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你不听话,妈妈生气了。你私自拿钱,姥姥生气了。你满街跑也不看车来了没有,爷爷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你不好好学习,爸爸生气了……大家都在这么满不在乎地随意使用“生气”二字,却不知道生气这一情绪的毒性有多大。生气的毒性不亚于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让孩子身体中毒,生气让孩子心灵中毒,扭曲孩子的个性。
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却不值得提倡和放任,育儿者尤其需要警惕生气给孩子个性带来的伤害。据研究,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令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自卑、内向、忧郁,害怕与人相处,自杀倾向严重。
外孙女小荷出生后,全家专门开过一个家长会并达成协议:不对小荷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控制好情绪不爆发出来。当然,如果没能控制住生气,就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了,还要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不等于不爱宝宝了。
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要具体分析,首先要想想孩子是不是病了或累了,这种情况只能用爱心的抚慰来谦让孩子,生气是无用的。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孩子爱心教导:如孩子随手乱扔东西,要告诉孩子将东西放回原处,一旦孩子照做了,要紧跟着表扬。如果孩子说脏话,告诉他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会失去朋友,没有朋友的人不开心。如果孩子上街乱跑,告诉他被车撞上那可就疼了,甚至有可能命都没了,那有多么不幸。这一教育可以起到双重作用:能听懂话的孩子都会对疼有认识,就可能有效制止孩子在街上乱跑,同时,这个实例可以让孩子对他人的情感产生责任感——大人说到“命没了”,可夸张地表演悲痛、哭泣,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当行为能给别人造成这么大痛苦。
如果孩子不听话,那要看不听什么话,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比如孩子玩苍蝇拍是把苍蝇拍当作玩具玩的,而大人却不懂孩子的心,认为孩子玩脏东西必须坚决制止,并用生气恐吓孩子,那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做法是跟随孩子,指导孩子,如果看到孩子要把苍蝇拍拍到饭食上,就赶紧引导孩子用苍蝇拍打个苍蝇,如果没有苍蝇,就找个黑点,或者用铅笔在地上画个苍蝇让孩子去拍,一旦孩子拍准了,立即拍手叫好。孩子当然不知道苍蝇拍上有多少细菌,他们会好奇地抚摸苍蝇拍,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不必做关于细菌的解释,只需孩子玩够了苍蝇拍之后给他好好洗洗手就是。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解释苍蝇拍上有好多细菌,让孩子玩完后去洗手,同时讲讲有关细菌的知识。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这里头原因不外乎两条,都不是能用生气解决的。第一可能是孩子还小,专注力达不到家长要求,这种情况家长应当让孩子先玩玩再说。第二可能是孩子的智力开发不到位,学不进去。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停止催促孩子学习,转而培养孩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越是成绩不好,越要多读课外书来开发大脑的快速运转能力。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与好学是一码事,换句话说,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学,只是被不懂孩子的家长给扼杀了:为了家居生活美观整洁,这也不让孩子动,那也不让孩子摸;为了省钱,不给孩子买足够的玩具,不带孩子去郊外与大自然亲近;忙于工作,孩子去公园的机会都没有……这一切都会让好学的孩子变得呆板迟钝自闭,失去好奇心,而失去好奇心也就失去了好学的能力。
大人要以清晰的是非观来解释问题,给孩子以向善的指路灯,而不是以生气制服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大人要装作不知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因家长的关注而强化,让不良小毛病自行消失。孩子都有向善能力,若大人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尤其用生气来管,则会形成两类副作用: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发坏捣蛋。
孩子五六岁后,讲道理是可以的,教导的方向必须不偏离育儿三大理念,这三大理念就是让孩子身体好、心态好、事业好。具体说来就是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或曰是非观,让孩子实现健康、快乐和成功这三项目标。最有效而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关注孩子的正向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同时抓住机会用行动给孩子树立美德样板:比如孩子不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孩子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如果孩子用生闷气来要挟大人怎么办?大人不要买他的账,他越生气,越不给他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改掉用生气要挟别人的习惯,就不会因为爱生气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我们的要义是让孩子成长为好学、开朗、招人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将来定会有良好的互动能力,能达到三项全成。
妈妈对孩子教育方法的分享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总是竭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最全面的保护。妈妈们恨不得样样事情都替他们做好,所有障碍都替他们排除。这样孩子们就能顺风顺水,无忧无虑地成长了。
殊不知这世上什么都可以代劳,唯有成长不可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做一个懒妈妈,妈妈的教育方式遵从这“四懒”,教出来的孩子更出色!
01
懒于照顾——孩子自理能力强
懒妈妈养出勤快儿,这真是个真理。
小丽自从见过同事小薇的儿子之后,深深为之感叹。小薇的儿子跟自家儿子一样都是5岁,可在上周同事聚餐上的表现真心令人称赞。小家伙来的时候自己背着小包,吃饭前找出围兜穿上,安静独立地吃饭、喝水,完全不用人照顾。
甚至还能剥个橘子讨好小薇。相比较自己的儿子,小丽觉得很丢脸。一样大的小孩,吃饭从来都是自己一口一口地喂。
鸡蛋、虾子全部要剥好了弄碎了再给他吃。更别提穿衣睡觉什么的,没有一样不要自己照顾的。小丽向小薇讨教究竟是怎么培养儿子的。
结果小薇笑着说:“因为我很懒呀。我懒得给他穿衣喂饭,他自己就慢慢都学会了。”原来妈妈太勤快,一直给予过度的帮助,时间长了孩子会形成依赖的习惯,更会失去做事的信心。
02
懒于保护——孩子学习能力强
朵朵是小区里公认的最胆小的孩子。别的孩子玩滑梯,她不敢;别的孩子骑车她也不敢。朵朵的妈妈是个全职太太,对朵朵也十分用心。每次出去玩总担心朵朵摔着碰着。
最近孩子们流行玩溜旱冰,朵朵很感兴趣,让妈妈买了全幅装备,可才穿上就摔了一跤,妈妈赶紧抱起她回家了。
溜旱冰的事就此搁浅,妈妈也觉得朵朵学不会。这天妈妈回娘家有事,难得休息的爸爸接替了照顾朵朵的工作。他带朵朵出去玩,让她穿起溜冰鞋去玩,自己躲在一边玩手机。爸爸的不负责任让朵朵摔了好几跤,可摔着摔着她竟然学会了。
晚上回来看见朵朵头发蓬乱,衣服上满是灰尘,可她的小脸上却洋溢着自信满足的微笑。很多父母习惯为孩子包办一切,可是如果你不愿意放手,孩子如何成长呢?
03
懒于指挥——孩子大胆有主见
有位学者分析过,一个强势的女人将会摧毁她的儿子。
这话虽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母亲过多的干涉指挥,操纵决定权,往往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丽君是个年轻妈妈,她特别注重儿子性格的培养。她觉得一个男孩一定要大胆有主见,有责任感。所以平时她总是刻意示弱。
儿子虽然只有七岁,但是从文具、书籍到衣服鞋子都由他自己挑选决定。过年的压岁钱也交给他自己支配,但必须先列出支配的方案让妈妈监督。假期的生活安排也先由孩子自己制定,大人不直接指挥。所以丽君的儿子不但果断有主见而且还很有自律能力。
父母平常要少对孩子“指手画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做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人。
04
懒于焦虑——孩子乐观又开朗
娟子最近很焦虑,因为她的儿子在期末考试中成绩有所下滑。虽然才上一年级,但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她总觉得是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儿子成绩下降。是不是他沉迷游戏了?
还是他不适应新老师?或者和同学闹情绪了?娟子总是隔三差五地逼问儿子,她这种焦虑也传染给了儿子,弄得他整天闷闷不乐。后来这种行为被爸爸禁止了。他安慰娟子,孩子成绩的起伏很正常,不要过于焦虑,孩子自己会调整的。娟子觉得老公说得有道理,只能按捺住自己的不安,静静等待。
后来儿子的情绪渐渐好转,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困扰。过了段时间成绩又恢复了正常。我们过多的焦虑有时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如放宽心,变懒惰,孩子反而更加快乐。
如何教育孩子是让每位家长都很头疼的事情,可你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教育方式呢?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无法成长,都是因为妈妈太“勤快”了。
各位妈妈们不妨试着做一个“懒妈妈”,其实孩子比你想象中要能干、聪明,从小就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人生。
美国妈妈鼓励孩子得全A有绝招
中国父母喜欢向人炫耀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而美国父母则喜欢向人炫耀自己的孩子球打的好。言外之意,美国父母重视体育胜于重视学习成绩。
凡事都没有绝对的真理,看事情也需一分为二。美国人重视体育,这话不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绝对结论,我并不完全赞同。
有一次,观看我家二宝参加地区体操比赛时,坐在我身后的一对美国妈妈,一直在喋喋不休地谈论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巧了,这两位妈妈,一是白人,一是黑人。听她们一黑一白的对话,颇有趣味。
黑妈妈:我儿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你有啥绝招没有?
白妈妈:我有绝招啊。想听吗?
黑妈妈:当然想听啦。你的绝招到底是什么?
白妈妈:我用物质刺激法鼓励我儿子得全A。
黑妈妈:怎么刺激呀?要通电吗?(咱信口发挥一下,开个玩笑,别当真)
白妈妈:哪用通电呀。几张钞票就可以搞定。
黑妈妈:快说说,怎么搞定。
白妈妈:得A的功课,我奖励孩子十美金。得B的功课,孩子什么奖励都没有。得C的功课,孩子欠我十美金。
黑妈妈:哎,有趣。这招灵吗?
白妈妈:当然灵啦。那个学期结束时,我孩子得了全A。
听到这两位妈妈的对话,坐在她们前排的我,不禁想到了我家的大宝。不知我用这招来对付大宝是否管用?
回到家,当我把这个物质刺激法向大宝传授时,这孩子脸上乐开了花。妈,好呀。以后你就用这个刺激我得A吧。
妈妈妙招:延长孩子注意力
许多父母都知道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应从实际生活做起,可“实际生活”范围太大,也很抽象,如何具体实施才是真正的难点。在这里,我们听听几位妈妈的妙招吧!说不定灵感会由此而发。
妙招1
游戏中找出“好习惯”
早上出门前,我故意装作找不到包,让儿子帮我一起找,儿子很认真地找啊找,终于在我平时放包的地方找到了,我亲亲儿子表示感谢,并引导他说出手袋应该放在何处。这样反复几次之后,我悄悄把包挪了个位置,不是很隐蔽,只要稍加寻找就可以看见,再让儿子帮着找。到后来,儿子经常在家里乐此不疲地帮我找袜子,帮爸爸找拖鞋,帮奶奶找衣服,这几乎成了一种游戏,而儿子也慢慢学会了一心一意做事情,同时,耳濡目染,儿子对家里的各种日用品了如指掌,养成了井井有条的好习惯。
——小乐妈妈
妙招2
让她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有时,我带女儿去小区花园里玩,她看见水池里有一条小金鱼、树上有一只麻雀都会欢快地叫起来,然后跑过去看个仔细。我要是没有什么紧急的事,就陪她看,并借这个机会给她讲讲各种动物、植物的生活习性。一次,她津津有味地看地上一窝蚂蚁搬家,一蹲就是老半天,回来对我说:“妈妈,小蚂蚁很努力地在搬一小块饼干,还用触须打招呼,比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礼貌。”观察得好仔细!
——韵韵妈妈
妙招3
玩需要集中注意力游戏
玩拼图是不错的方法。选孩子熟悉、喜欢的形象,比如小动物、卡通形象等,从最初的几块开始,对照着完整图形进行拼搭,我们提醒孩子注意图块拼接处的特点,然后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儿子每完成一副拼图,我们都表扬他,我发现,儿子渐渐迷上了拼图,可以很长时间持续研究、拼搭。
——悦悦妈妈
妙招4
只给他两样玩具
儿子小凯有个习惯,每次玩的时候都会把他的玩具箱拉到客厅中央,“哗啦”一下全倒在地上,进行“玩具总动员”。最后一个也没玩,拍拍屁股就走了。以后小凯再玩的时候,我只允许他从玩具箱里拿出两样玩具。刚开始,他哭着闹着要把箱子里的东西都倒在地上,我不允许。在我的坚持下,他只好拿出他最喜欢的小熊和电子鼓。我帮他打开开关,小熊在地上走起来,撞到墙后转身继续走。我让小熊坐在地上,小熊手脚并用,“哇哇”哭起来。小凯忍不住笑出声来,脸上还挂着未干的眼泪。他从我手中夺过小熊,第一次认真地玩起来……然后,我又同他一起表演小故事,用小鼓有节奏地敲出鼓点,为小熊士兵加油……
——小凯妈妈
全职妈妈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目前,很多妈妈放弃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在家养育孩子,被大家成为全职妈妈。根据一项统计,86.9%的全职妈妈是出于自愿,因为经济条件允许而特意留在家里养育孩子。但专家指出,如果教育方法不对,“全职”反而不如“兼职”,因为全职妈妈越全能,孩子越无能。
专家指出,不像欧美或日本,中国没有一所专门对父母进行培训的机构,因此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多少全职妈妈系统地研究过教育。
但有全职妈妈持不同意见,“我因为全职带孩子,看了很多育儿书,这种理念试试,那种理念试试,结果孩子越来越不是我理想中的样子了。”全职妈妈胡女士的困惑很多。她说,她一直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因此读了很多关于天才儿童成功的书籍,可是各种育儿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我自己都觉得很矛盾。”
专家指出,全职妈妈养育对孩子尤其是对3岁以前的孩子来说,更加人性化和科学。但很多全职妈妈容易把孩子当成实验品,总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同时,全职妈妈容易把孩子当作生命的一切,这种爱会带来压力。
专家说:“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任何偏激的教育方法都会将孩子推向深渊。”
■相关链接
何为全职妈妈?
放弃工作、全心全意在家养育孩子的妈妈。
全职妈妈的优势
长时间与宝宝相处,亲子关系亲密,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全职妈妈的劣势
情绪控制出现问题。长期在家,视野狭窄,而且过于敏感,无微不至,易导致孩子过于依赖,长此以往会令孩子无能。
全职妈妈解决之道
全职妈妈应该学着放手,让孩子心里头多装一些人,而不是妈妈一个,这样他就不会只依赖一个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