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关于管制和放纵
发布时间:2020-11-13 关于幼师家访心得 关于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 关于幼儿教师读书心得育儿心得:关于管制和放纵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管制和放纵的平衡很难把握:如何做到既不压制孩子的天性,又能让孩子保持界限是一个颇费踌躇的话题。
在管教和放纵之间徘徊逡巡,危害在于:关注教育的家长往往受时鲜育儿理念的引导:给孩子自由,不要压制孩子。这往往造成家长忽略自身感受而盲从于孩子的意愿。表面上给了孩子自由,然而内心的感受却从未消退。常常会发出莫名的火气,使情绪异化,受害者要么是孩子,要么是家人。
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作出了对神经症患者的绝妙解释:响铃后恒常电击,会让狗精神萎靡,神经抑制;响铃后恒常喂骨头,会让狗兴高采烈,神经兴奋。如果响铃后不定是电击还喂骨头,会让狗神经错乱,导致神经异常。
据调查: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往往不是管制还是放纵;而是在管制与放纵区间不停徘徊,往来逡巡,拿捏不定,不知何去何从的家长。因为对于一贯是管制或放纵的家长而言,他们的教育目标清晰,教育手段稳定,孩子接触到的教育反馈是常态。而徘徊于放纵与管制之间的家长往往随心态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孩子摇摆不定,无所适从。即便是家长每次多以放纵的方式对待,孩子也会敏感地觉察到隐藏在宽容之后家长的担忧。而危害往往在于,父母表面上允许孩子的某个行为,却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允许背后压制了大量的不甘、愤怒、隐忍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得不到消化,迟早爆发出来。
扯了半天理论,以下面两个例子简单谈谈面对类似情形的做法。
乐乐喜欢看电视,但凡回到家里,立即打开电视机,一看就入迷。家长为此颇为头疼。限制,担心造成压制,损害亲子关系;放纵,又担心孩子的视力,怕长期人机交流妨碍社会交往。在此之间,破费踌躇。
明明妈妈关注孩子成长,受教育理念引导,主张给孩子自由,管的较少,放手较多。孩子吃饭时往往很随意,上桌,下桌,上手把盘子移来移去。聚餐时亲戚朋友颇有微词,明明妈妈往往微笑应对,面对非议,泰然处之。时间久了,面对他人秘而不宣的目光,明明妈妈也深感困惑,难道我给孩子自由,也错了么?
对待类似情形,家长宜于对二者作出分析:即这个行为使自己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个行为使孩子哪些需要得到满足。结合以上例子分析,家长担心的原因在于:孩子长时间看电视,家长担心孩子的视力、人机互动忽略社会交往、养成惰性等原因;而孩子看电视则是因为:动画片吸引孩子,幼儿园交流的需要,无事可做,没人陪孩子玩耍。
想清楚了二者的需要,就可以在其间作出权衡。采取的一些小措施可以是:
1、沟通法。告诉孩子自己的担心,参见PET的问题归属原则和你信息和我信息方法。如:孩子,妈妈看到你看电视时间已经超过1个小时了,妈妈有些担心你的眼睛。
2、协议法。参见大耳朵图图中的具体做法。如给孩子电视票,每天给一张,每张可以看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不等。时间到了,即结束。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视票作为强化物来调节孩子其他时间的行为习惯(这个不推荐)
3、环境设置法。可以通过中控来控制电视,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没有电视的信息刺激,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到其他方面。
4、教育采择法。水可覆舟亦可载舟。电视在孩子模仿学习,社会交往,知识领悟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堵之,不如导之。可以有选择的挑选电视节目和孩子一起观看,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5、丰富环境,陪孩子玩耍。电视本身对孩子的吸引力是有限的,除非家长疏于管教和懒于陪伴。
简言之就是:首先明确这个行为冲突中双方的合理需要是什么;其次明确双方的底线是什么;最后在此基础上作出权衡与磨合并作出建设性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事项:
1、给孩子自由并非没有管制。一切以双方的具体感受为依据,理解、宽容、尊重、接纳都要以当前的感受为基础。如果当前的感受与之冲突,就需要表现出来,而不能因为要宽容和接纳孩子去隐藏和委屈自己的感受。接纳孩子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一个有不能接纳孩子的行为的自己的接纳。
2、教育中权衡的艺术就像一辆磨合的汽车。家长是制动系统和方向盘,孩子是动力系统。磨合的基础是车型和车况,允许车子跑多快取决于方向盘和制动系统。那么,允许孩子有多大空间和自主性要和自身家庭环境和家长本身相匹配。如果家庭环境和配套设施没跟上,让孩子跑的太快放的太开未必是好事。
3、读懂孩子。还以汽车为例,有些障碍是该保养的缘故,有些障碍是机械零件的故障,还有些障碍可能是驾驶习惯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一些汽车知识,否则就会被4S店痛宰一番。对于孩子,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儿童发展的知识,这样对孩子发展的每个关键阶段都会有一些规律上的认识。这样,教育起来心里就会有些底气,不在盲目焦虑和盲从。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心得:是自由还是放纵
育儿心得:是自由还是放纵
全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要留给孩子发展的空间。老师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发展,尊重孩子的想法,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现在上课的方式和以前不同。以前是灌输式,现在是引导探索的方法让孩子快乐地、主动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
现在的家长也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每位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是不同的,班里有一个小朋友有些与众不同,情况也比较特殊,孩子也很有个性,家长也是经过一番考察才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因为之前也上过两个幼儿园,不是很满意,中途退园了。所以我对他很关注,也经常和孩子家长交流、发短信、谈话等等,经过一个多月的了解、相处,还有我们老师所做的努力,孩子也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对我们也算满意,但通过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太理解他妈妈的做法,她还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介绍了她的育儿方法、教育观念。我赞同她说的“爱和自由”,这是孙瑞雪在文章中提到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行为上有些偏差,在我看来,她的这种“自由”变成“放纵”。她告诉我在家里比较尊重孩子,不逼孩子干他不想干的事情,要不孩子时间久了不快乐,会影响心理健康发展。我认为给孩子自由也要有个限度,看孩子的要求、做的事情是否合理。她也告诉我们不要过多地约束孩子,我们也尝试着对他进行个别教育,循序渐进,让他慢慢适应集体生活,对他不做过多的要求,但最近发生的事让我觉得不知是家长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她说小时候她因为家教很严,所以自己心里都有阴影,不敢干这不敢干那,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就吸取自己的教训,对孩子完全放手,给孩子自由,不太约束孩子,有一次孩子在班里随地大小便,正好她也看到了,什么也没说,还和我说在家也没怎么要求,他想尿在哪还不让我们说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以后还有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难道都成了约束孩子、限制孩子的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清楚事情的性质,对的可以让孩子做,错的事情就不能做,虽然孩子一时闹情绪,但事后给他讲道理,孩子也会明白的,如果一味地放任自流,后果会很严重的。她对孩子比较敏感,总是顺着来,不让孩子受委屈,害怕孩子心理有阴影。她对孩子的爱,我能理解,但做法我不赞同,我们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明白怎样做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我也要以实际行动向她证明怎样做是正确的,现在孩子在家自由惯了在幼儿园就不太适应,也比较有个性,比如我们在上课,他想出去玩,这是没办法满足的,有时睡觉了不想睡,让老师带他去玩,这也不太现实。她的这种教育形式我以为培养的孩子独立性很强,也很有主见、有思想,不太依赖大人,但是现在需要别人满足他的要求,合理的还可以,但是有时不能满足就张嘴大哭,向大人示威,这样显然是不行的,时间久了就会让孩子变得不讲道理,会很任性的。
我只想说以后我们只能适应社会,不是社会来适应我们,不一定想要的就可以得到,给孩子讲道理就可以接受的,不满足不全理的要求并不是不爱他。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哭闹就答应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爱孩子是有限度的,希望家长朋友们不要迷失了方向,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让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育儿观念:放假不等于全放纵
育儿观念:放假不等于全放纵
孩子们喜欢的寒假假期马上就要到来了,一听到放假所有的孩子都一个表现那就是高兴甚至是兴奋,因为放假他们就可以在家里随心所欲的做任何想做的事了,这时家里的长辈们也认为孩子好不容易放假了就放纵一下他们吧,特别是又快过节了让他们高兴一下也无妨。其实孩子放假让孩子能放松一下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如果因为放假了就对幼儿的所有的事情都采取放任的态度那你可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了因为开学后你的麻烦就要来了。有些家长总是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在放假回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让他都有些头疼了,其实这就是家长在无意中给孩子养成的一种新的习惯。放假是为了让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有个放松不等于所有的一切都放松,如常规和良好的品质还是需要家长在家时刻的注意与培养的,不要等到开学后在想起来培养与训练到时可就为时已晚了。良好的习惯和常规是在于日常的积累的而不是紧急的训练,同样不良的行为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他们也是一点点的积累起来的。所以在放假时给予孩子空间的同时别忘了帮助孩子留住那些好的习惯与品质,该管的时候还是要管的,这不仅是为了你,更是在为孩子的将来考虑。
育儿心得:育儿要心态平和
育儿心得:育儿要心态平和
今天一大早,我还赖在被窝里,昨天晚上小甜雨没好好睡,今天一大早又醒了,我也没管他,自己在那里玩。忽然就听见邮递员上楼的声音,我猜想一定有东西邮来了,果不其然,我盼望已久的《一个儿保专家的育儿笔记》终于来到了,我一阵好惊喜,本来困困的我一下子来精神了.......
我兴奋地拿起来就要看,没想到小家伙比我还心急,一把就给我抢走了。我知道他拿过去一定要先尝一尝,就赶紧给他夺,没想到小家伙这次倒没有先吃,而是睁大眼睛仔细看小小特呢,那神情蛮专注呢!等到给小家伙喂奶的时候,眼看着小家伙吃着睡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书,一口气看了十几页。专家外婆那朴实无华的语言,那亲身经历的育孙经过,一点一滴地慢慢地映入我的眼中,融入我的脑海,让我曾经手忙脚乱的育儿心境一下子豁然开朗.....
我是个教育工作者,自然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从孩子一出生就买了大量的书籍来寻找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孩子的启蒙教育,恨不得让宝宝一下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小神童,是专家外婆的一句话“养育者的心态平和很重要”及时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宝宝造成一定的压力。记得那次我让宝宝学习认动物卡,宝宝一看我往那卡片跟前一站,随即就转头了,当时我还笑:好小子,现在就知道不愿学习了。现在想来,我可能真的无形之中给宝宝施加了压力。其实,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谁心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呢?“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人比比皆是,要想做到心态平和,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专家外婆用几句朴实的话和自己的切身体会重新阐释了这一敏感且让无数父母为之奋斗不已的话题。
适宜的环境,良好的刺激,足够的关爱,均衡的营养和健康的身体才是孩子发展的必要条件,尽量避免给孩子和自己增加压力,陪孩子一起尽情地玩耍才是帮助孩子发展的好办法。专家外婆的话说得多好,不仅给我们指出了孩子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还给与了我们切实可行的办法。
育儿心得:学会放手
育儿心得:学会放手
儿子班里上周五某位家长送来锦旗,表扬老师怎么好之类,非常醒目地分别悬挂于学校大堂和班级门口。
家长们私底下聊天,说这位家长真会来事,这样一来的话,老师就会对他们孩子好等等之类的话语。自己在边上听着,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每人都有每人的处事方式,也许这位家长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本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不过自己并不是属于会来事的那一类人。从小到大也没有人因为自己有特殊的关系而受到特殊的待遇。磕磕碰碰一路走来,期间也经历了很多本不应该经历的事情。但现在回想自己走过来的路,难道这些事情不足以让自己成长,不足以让自己更加成熟吗?
所以个人认为要学会放手。人的一生非常多变,自己遇到的事情越多,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儿子刚刚走出父母的怀抱,不正需要这些锻炼吗?在父母的手掌心里捧着,到幼儿园里又让老师捧着,到小学还是让老师捧着,中学、大学、社会,何时是个头啊!所以和爸爸商量,坚定地认为要学会放手,让他自己学会处理各种事物,包括和老师的,和同学的,学会适应。
可不,瞧,现在的儿子多棒啊!
“你们家孩子各方面都很不错,在班里是属于不大需要老师太关注的那一类学生”---------这是老师对儿子的评价,这就够了!
还有每次去接儿子放学,问他开不开心,他都会响亮地回来答:“开心”。回家来看着他一边跳舞一边唱歌,一会儿说是生活老师教的,一会儿说是学习老师教的,再又是说班主任今天怎么怎么了,然后又说跟哪个孩子成为好朋友了,忽而又说今天被哪个女孩子打,可他没还手,因为他是男子汉,不打人的,等等等等,这就够了。
放手之后的儿子,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