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亲子情”祖辈家长会活动方案
发布时间:2020-11-05 小班家长会活动总结 幼儿园家长会活动方案 小班新生家长会活动总结活动理念:
大多数的孩子平时都是以祖辈家长带养为主,他们承担了接送孩子、照顾幼儿生活起居、教育等多项任务。他们和老师的接触、沟通和交流最多,成了幼儿家庭教育的一支主要的不可忽视的队伍,通过这次活动,旨在提高祖辈家长教育孩子的意识和能力,更好的参与到我们的教育中来,真正实现家园共育!
活动准备:
1、《感恩的心》音乐、音响。
2、《感恩的心》排练:大班组全体老师、幼儿和家长代表
活动时间:10月26日(周一)上午9:45【WwW.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人员安排:
(总负责)
(主持)
(配合)大班年级组老师
(发言代表)大一班:钱X爸爸
大二班:金X妈妈
大三班:陈X奶奶
大四班:王X奶奶
活动流程:
一、歌曲演绎《感恩的心》
参与者:大班老师、部分家长、幼儿代表
二、致欢迎词
主持人代表全体幼儿和老师致欢迎词
,并送节日问候!
三、家长代表发言
1、大一班:钱X爸爸
2、大二班:金X妈妈
3、大三班:陈X奶奶
4、大四班:王X奶奶
四、祖辈邀请舞
大班幼儿和祖辈家长们在庭院内进行“祖辈邀请舞”活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长声音:隔代教育的优劣势
隔代教育的优势
◆老人有他的细心和经验,在生活起居上照料得非常好。
◆与有工作压力的父母相比,祖父母在心态上要平静得多,会比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老人极易与孙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能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
隔代教育的劣势
◆过度宠爱会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观念陈旧,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当父母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时,祖父母往往会出面干预,使得年轻父母无法及时矫正子女的缺失。
如何分工
◆小孩只有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严父慈母教育的家庭环境中才能真正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对现实中的孩子来说,和睦的家庭关系是最好的滋养。
◆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父母确定的。比如,什么地方不能让老人娇惯,什么地方应该让老人宠,什么时候该让孩子多与父母在一起,这应该是父母与老人事先讲好的“约法三章”。
◆老人不能过多地包办孩子的日常起居,如果让孩子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有一致的价值观,年轻父母最好先取得共识,然后再影响长辈配合管教。例如,孩子若对长辈出口不逊,这是不能当成孩子不懂,不该计较;或孩子讲话可爱,大家说说笑笑就算了。
隔代教育?独二代教育路在何方?
近年来,随着“4+2+1”家庭的出现,隔代抚养、过分溺爱、早期教育过度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忧虑。教育专家呼吁,独一代家长要改变对独二代的教育方式,避免走进误区。隔代抚养弱化了家庭的教育功能每天早晨7时,现年54岁的王可欣坐公交车把小外孙送到幼儿园,下午4时又在幼儿园门口接小外孙回家。“没办法呀,他们小两口工作忙,交给我这个当姥姥的带,总比交给保姆强吧。”王可欣对记者说。据了解,独一代父母大多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一些人并且内心尚未成熟,无法适应为人父母的角色转换。“谁来带孩子”成了困扰他们的问题。于是,祖辈抚养第三代成为普遍现象。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大量独生子女已进入婚育年龄为人父母,由他们生育的第二代独生子女被称为“独二代”。据《中国妇女》杂志调查,超过70%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抚养孩子的重任全部由家中的老人承担。其中,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由姥姥姥爷照料的占30%,而由爸爸妈妈亲自抚养的孩子仅有不到两成。沈阳市南宁幼儿园的幼师刘丽梅告诉记者,之前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日,130名小朋友里只有不到三成是由父母陪同的,其余全是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当天很多互动和游戏都不适合老年人参加,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刘老师认为,年轻父母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老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独二代的性格养成做了大量调研。调研组负责人孙宏艳认为,70%的隔代抚养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如果父母不能在孩子6岁之前与之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将来极易导致孩子与父母关系疏远,甚至引发种种心理疾病。”孙宏艳提醒各位年轻父母一定要亲身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过度溺爱宠坏独二代“独二代成长中最大的问题是老人容易溺爱孩子。”沈阳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周咏梅表示。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养育孙子、孙女是他们主要的精神寄托,极易对孩子溺爱。“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会变得任性、贪婪、自以为是,甚至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推卸责任。”周咏梅认为,家长的过度爱护,造成孩子事事依赖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一位家长害怕孩子会摔跤,从小就不许他跑步,结果沈阳市一名三年级学生至今连快走都不会。“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是愿意自己去尝试的,他们会在尝试中得到快乐。同时,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有利于孩子产生成就感、提升抗挫折能力。把属于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不要以保护的名义剥夺孩子快乐的权利。”周咏梅呼吁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重智轻德 过早教育适得其反“要给孩子最好的条件,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送到最好的幼儿园。”市民李斌和妻子都是工薪阶层,小区里就有幼儿园,可以让孩子就近入托。可李斌硬是把孩子送到私立国际双语幼儿园。一个月托费要6000元,再加上周末的补习班,每月开支不小。“我们大人吃点苦没啥,不能让孩子从小就比别人差。”据了解,独一代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较高,他们更注重对孩子的知识灌输和物质满足,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家长带着孩子奔走于各种早教班之间。很多孩子不仅要学习英语、书法,还要学习钢琴、绘画等,动辄近万元的“高价早教”受到众多年轻父母的追捧。与过度智力开发的现状相比,家长对于孩子的德行教育则不那么重视。上海市妇联对1054名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了调查,当被问及“在家庭教育中,您在下列哪方面下工夫最多?”时,有80%的家长首选“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高于“身体素质培养”的64%和“道德品质和做人的教育”的54%。周咏梅对于过早教育的现状表示焦虑,“0-6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在这个阶段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孩子的意愿得不到尊重,经常处于被指责的状态,对孩子内心的伤害非常大。”周咏梅认为,家长应该掌握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发展的普遍规律,给孩子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孩子健康、全面发展。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专家还建议,独一代家长可以尝试转换角色,采取平等的态度,成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要蹲下来,让孩子学习协助完成简单的家务等,而不是对孩子一味地迁就或责备。另外,家长可以联合几个家庭为孩子组成小型社交圈,经常带孩子去游乐场等儿童较多的场所,避免孩子出现性格孤僻和与同伴交往缺失等问题。
家庭教育冲突:隔代教育专家谈
儿童教育专家杨朵朵女士为我们撰文,希望此文能为您的日常育儿提供思想上的借鉴。
案例回放:
5岁半的江江爱上了折纸,目前市面上流行仿真折纸书,一张平平的布满杂乱花纹的纸,经过几番折叠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猴、小猫、小船……过去这对于江江来说就象是变魔术,而现在,江江自己也能在妈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魔法消失了,但江江更自信了。妈妈给江江买了许多仿真折纸书,江江的成果堆了满屋,快要泛滥成灾了。外婆对妈妈的做法很不满,认为现在的孩子,玩具越来越多,但是却越来越不懂得珍惜。而且外婆觉得这些玩具对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
,外婆是个注重品德教育的人,认为勤俭、节约、朴素、合群的心理品质培养才是最重要的。而妈妈是学学前教育的,有“皮亚杰”撑腰:“学前儿童的心智是通过操作、运算过程建构起来的”。妈妈和外婆的分歧总是以各执己见,不欢而散结束。江江当然是最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妈妈偶尔下班迟一点,回来晚了,江江就会觉得无比失落。这么一来,外婆更不满了,孩子太黏妈,适应能力肯定差,将来怎么适应社会?除此之外,外婆也感到很失落,女儿和外孙是她生活的重要内容,她一心都是想为他们好,为了外孙的将来着想,但是她的好心却不被认可,她在想,是不是自己真的老了,跟不上时代了?她难过得干什么事都没有心情了。
对妈妈说的话: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个话题,老年人是凭着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勤俭、节约、朴素、合群”,它实实在在,可以保护你平平安安走过人生。仔细想想,当你不得不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时,唯一的期望不就是希望他一生平平安安吗?折纸也许的确能帮助孩子建构心智,可是,目前为止,意识发展的具体过程仍然是一个“黑箱”,皮亚杰的理论也只是思辩、类比,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而且皮亚杰也没有具体提到折纸有利于儿童思维的建构。妈妈支持孩子折纸,只是对皮亚杰的“操作”概念的演绎。更何况,理解他人(外婆)的心意、站在他人(外婆)的角度看问题,不也是一种思维的运算吗?而且正是处于江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主要发展任务,学前教育专业的妈妈怎么会放弃了这个以身作则,激发促进孩子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机会呢?
对外婆说的话:
外婆、外婆想一想,您是个“勤俭、节约、朴素、合群”的典范,但是,仅仅因为外孙和女儿的不认可,您的情绪、您生活的平衡就完全被打扰了,这就是合群吗?环境的反应不适合您,您就不满意。如果您的小外孙和您一样,他的心理、他的生活会得到真正的平静吗?到底怎样才能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您的女儿和外孙都需要您的人生智慧指引。
隔代教育擅其长、避其短
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压力下.许多年轻父母整日忙于工作,把照顾和教育孩子的大事全权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老爷。
面对这一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幼儿的早期教育阶段,如何做才能既克服隔代教育中容易出现的弊端,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又能够方便年轻父母腾出精力更好地投入工作,打
拼出一番事业呢?
认清问题的弊端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对孩子一生来讲,个人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7岁。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
,就会对其身心发育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例如:
由于老年人对隔辈的孙儿女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有些年岁大、不爱运动的老年人还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扬长避短是良方
当然,隔代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不少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事实证明,也有不少爷爷奶奶抚育的孩子成就了大业。关键是如何擅用其长,以避其短。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的爸爸妈妈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身的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的。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作游戏、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育儿的读物,与老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对老人宠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既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总之,一切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解决矛盾纠纷,争取隔代教育取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