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不要把宝宝培养成储存知识的容器

发布时间:2020-11-03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不要把宝宝培养成储存知识的容器”,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知识对一个人来说固然十分重要,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自然也就成了衡量一个聪明宝宝的重要依据,加上现在我们国家的考试制,错误的把爸爸妈妈误导成只有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了,也很人性化地把天真的小宝宝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强迫式也好,填鸭式的也好能灌多少算多少,只要能助长,拔苗就拔苗。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宝宝感到痛苦,宝宝也根本不会学的任何有用的东西,只会变成妈妈想要的知识接收器。如果是这样的结果,你会把你的宝宝教育成这样的人吗?

其实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不只是对知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适应能力的培养,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只有纸上谈兵的知识,在多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宝宝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没有获得所必要的一种能力,那他及使是掌握了再多的知识也是没用。首先应该培养宝宝学会的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分析力,没有敏锐辨别力的孩子,不管怎么用工学习,读了多少书,背了多少诗,记了多少地图----至多也只能是一个知识储存器。因为他只学会了储存知识,不管他储存的多么丰富都是没有用的。所以爸爸妈妈应该给你的宝宝播下一颗辨别是非能力的种子才是最重要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不要把贫穷观带给你的孩子


人生有很多无奈,但最无奈的,可能就是贫富差距。

贫穷和富裕

有人认为,贫穷和富裕是可以改变的状态,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而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出人投地。

所以普通家庭的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才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过上好生活。

但想要改变贫富状态,只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吗?

大学教育可能改变了他所在的城市,但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的生活状态。他也许比父母那一代过得稍微好一点,但从横向比较上看,富人依旧是富人,穷人依旧是穷人。

有人说,那是因为原始财富积累不同,穷人想要赶上富人的程度需要时间。

好吧,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人是从同一条起跑线出发,一个人稳步地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而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逐年下降呢?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回头发现,别人的生活越过越富裕,而自己的生活越过越贫穷。同样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又有人归之为宿命论,逢人就说自己的命不好。他觉得自己的智商并没有比别人低,但机会总是轮不到他的头上。所以别人能够升官发财,是因为别人的机会好。

事实就是如此吗?

A君和B君的故事

A君和B君是来自四线小城镇的两个孩子。两家离得很近,生活条件都属于不好也不坏的那一种,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A君的父亲为人家开车运输货物,母亲不工作,在家里带孩子。B君的父母都在一个小工厂里劳作,工作时间很长。

A君父亲每个月把工资收入交给她的母亲,母亲是个爱打扮的人,最大的乐趣是给家里人做好丰盛的早饭,把家里打理得紧紧有条,然后出去和邻居街坊聊天。家里除了日常的开销,其他都存在银行,当然A母亲还喜欢购置黄金。

A母亲也是个对时尚商品很感兴趣的人,知道哪里有性价比高的衣服,常常带着A君出去逛街,也会细心地告诉孩子怎么比价怎么砍价。

A君也是个很有生活乐趣的人,常常喜欢和母亲一样在厨房里面倒腾出美味的早饭。同时他在常年累月的积累中对商品知识了如指掌,身上常穿着款式新颖的衣服,也是同学们非常喜欢聊天的对象。

B君白天晚上都看不到父母的影子,B君每天的早饭就是街对面的包子,她一年很少能够吃到母亲做的饭。

B母亲是个性格非常要强的人,常和B父亲吵架,指责丈夫的种种不是。丈夫心思郁闷,工作更不思进取。家里的钱都藏在柜子里,很快就花得没有影子。B母亲说父亲都花掉了,B父亲说就这么点钱,能花到哪里去。

家里经济不好,B母亲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孩子了。她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仅要求孩子专心读书,不需要孩子洗碗扫地做家务,不需要孩子应付亲戚朋友,也不需要孩子了解家里的钱财事务。

B君从小听着父母相互的指责长大,也从中了解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自觉对开销降低要求。她很少和其他女生一起出去逛街,对女性商品一无所知,每天宅在家里看书,当然也对外面的新鲜事情不甚了解。所以虽然她成绩不错,但不擅交际,人缘一般。

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

A君家存了点钱,在A母亲的建议下,在市中心购置了一套房子,全家都搬了过去,几年后房价涨了好几倍,家里条件越来越好。

A君从小和母亲关系特别亲密,长大后在母亲的介绍下嫁给了一个市中心的青年,和父亲很像,每月生活费上交,两人的性格都非常温和,甚至都不会大声说话。

B君家和过去一样,依旧是那一套老房子,家里没有任何储蓄。

B君和母亲一样都是性格要强的人,但是从小和父母关系一般,甚至很疏远。她虽然考入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是毕业后不接受父母的建议,自己选择了一个其他城市的青年结婚,但婚后却和父母一样常常陷入争吵。

“贫穷观”猛于虎

在A君和B君的故事里,可以看到贫穷和富裕发展的两条不同的轨迹,而划出这条轨迹的,却是深植在父母心中的思维方式。发家致富各凭本事,但是贫穷却有着一些特定的迹象可循。

1、贫穷的消费观

有贫穷观的父母本身就是对商品经济不敏感的人,比如B君的母亲,常年很少去逛街,常常贪图便宜和方便,就近选择商品。

如果儿时的A君和B君对父母说:“我想要买这个,我想要买那个。”

他们的父母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A君父母:好啊,妈妈研究一下你想要什么。哦,这个商品是哪里出产的?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玩法?...(和导购员寒暄一番)宝贝,妈妈觉得这个不太适合你,它有点复杂,等你再长大一点才可以玩。我们去隔壁再看看,找一个更好玩的好不好?

B君父母: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别买了,快走快走。(如果孩子哭闹,父母可能恼羞成怒,甚至对孩子大吼大叫。)

这件事情背后折射的影响是什么呢?

对于A君,知道了要对商品进行合理地研究和分析,逐渐了解商品的价值来自哪里,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钱不是不可以花,而是需要花在合理的地方。

对于B君,总是有种“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导致孩子的自卑感,令他的人生失去最基本的“底气”,甚至在很长时间里令他对高精尖或高大上的东西产生抗拒或者逃避心理。

2、贫穷的生活方式

越有钱的人,越是精打细算,会估量每一分开销的价值,并且把钱花在有投资回报的事情上。

而没有钱的人,要么变成“守财奴”,要么就是穷大方。逻辑一:贵的东西不要买,没钱买不起。逻辑二:买廉价的商品就代表节省。所以他们只能拥有廉价的商品,不懂辨别商品的真正价值。

而那些廉价的商品质量不高,导致他们的购买频率提高,又陷入一个“买廉价商品,短期损坏,继续买廉价商品”的死循环。

如果去B君的家里,总会发现某个角落堆满了玲琅满目的杂品,因为他们购买的东西非常容易损坏,而坏掉了又舍不得丢掉,总想着哪一天还能用,或者可以送给别人,可是常常别人也不要,只能堆在家里,越堆越多。

3、贫穷的待人处事

在B君的故事里,可以发现她的母亲属于女强人的类型,性格好强,事事包办,然后又对丈夫诸多指责,而A君的母亲虽然不工作在家里休息,却深得丈夫和孩子的信赖,懂得享受生活,也为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方式。

穷人的观念是“我不快乐是因为我没有钱,所以我要多挣钱”,他把时间都花在挣钱上,但不懂真正让生活更为轻松和快乐的,是人心。人心是柔软的东西,需要时间的滋养,把挣钱的时间分出来去滋养周边人的人心,不会减少多少钱财,其投资回报却更加直接和明显。

把时间花在家人的相处上,给家人做一顿早饭,带孩子出去玩耍,和亲戚朋友聊天,为别人准备一份礼物……

宿命论者觉得自己的命不好,别人拥有很多机会。但机会其实是公平的,机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每一次交流,每一个感恩,都存在着机会。扪心自问,自己对此视而不见,怎能责怪命运?

贫穷对于孩子的影响

知乎上有人举了个例子,可以看到贫穷观如果植入到孩子的脑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穿衣打扮,行事寒酸

没有贫穷观的人,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行动磊落,因为他不在乎。而拥有贫穷的人,也许从小被人嘲笑太多次,总是非常在乎自己的外表,即使穿上西装领带,也总是有被人关注的不自在感,显得非常拘束。

2、拘束的狭隘心态

同学之间有好玩的东西,比如电脑,或者乐器,没有贫穷观的人,大大方方地借用,不觉得有什么,而没有贫穷观的人,对此却畏畏缩缩,不敢谈起,因为他害怕借用了自己万一弄坏了,还不起。

3、自卑却又有强烈的自尊心

贫穷感深植心中的人非常敏感,和朋友出去吃饭,不愿意接受别人请客、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怕别人觉得自己穷;甚至商场销售员一个无心的眼神,都能够刺激到心中那根穷的神经线和自尊心。

4、防备心重

有贫穷感的人通常也是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对人都非常防备,不敢提及自己的家庭以及任何过去,与别人的交流也不会太深入。无论对于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都保持着距离,不愿意别人探究自己。

尾声

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来说是学校教育无法触及的原始地带,却能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来自于父母的价值观,会通过每日的交流和相处,传递给下一代。日久天长,这一切就渐渐地根植于孩子心中,从此挥之不去。

不要把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孩子童年的幸福与未来的前途相比,哪一个更重要?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发出呼吁:不能以牺牲孩子童年幸福为代价,去换取未来的幸福。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应对高考,更应关注孩子今天的幸福与明天的发展。

“今天”与“明天”冲突吗?

不少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升学时能有竞赛证书,从四五岁起就送孩子读课外培训班。很多孩子童年中没有风筝、没有奔跑,每周在三四个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希望爸爸妈妈“不要把我累倒在起跑线上”。在部分初中,初三学生为了全力迎接中考,音、体、美统统让步给语、数、外等考试学科。强迫孩子“苦读”,不少家长、老师表示无奈:“童年快乐,将来失败,后悔莫及。”

孩子今天的快乐与明天的前途,果真相互冲突吗?专家认为,人的发展有自身规律,童年时的快乐对人的性格养成以及兴趣培养十分重要,这种快乐体验往往“过期不候”,成年后也无法弥补。因此,不能通过“透支”学生的兴趣,来换取眼前的分数,获得暂时的满足。

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一味灌输老师认为正确的知识,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习兴趣丧失,影响可持续发展,将来的快乐又从何谈起?

“成绩”与“幸福”如何统一?

专家提出,要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牛鼻子”是改变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从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转变为多视角发现孩子的特长与潜能,激发其能力与兴趣,让学习过程幸福、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孩子苦读,是因为我们遵循刻板的标准尺度———近的是学生统考成绩,远的是学校“升学率”、“名牌学校考取率”。只看成绩不顾其他、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难免加重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如果用发展的眼光、多元化的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强调考试成绩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一致,当前进步与持续发展的一致,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学习的幸福指数。”

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解决“苦读”与能力培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矛盾。徐淀芳介绍,一方面,通过减少基础型课程时间,增加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多样性、选择性课程中,获得更多兴趣发展和潜能开发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方法和人格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学习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课业负担、身心健康等全部纳入考量,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能力、提高成绩,享受快乐。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有位妈妈小时候因为家里的经济拮据,没有学习机会。当有了孩子以后,她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为儿子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从上幼儿园开始,除了认字、算术,还培养儿子各方面的才艺,如画画、弹钢琴和小提琴、练书法……可能因为学的东西太多,压力太大,儿子常常出错,当然就常遭受责备。妈妈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好,多学点儿东西将来能体会其中的好处。儿子15岁那年,妈妈开始后悔,她发现自己15年的教育方式错了,因为儿子变成了一个很不快乐、常常忧郁的人,并且放弃了所有他本来感兴趣的东西。

经过心理咨询,妈妈发现原来从小因为学习各种才艺而积累的压力,令儿子进入青春期这个对压力非常敏感的时期后无法承受,所有的压力以抑郁的方式爆发出来。这种抑郁的情绪笼罩了儿子的整个心灵,以至于他本有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反省失败,妈妈感叹说,每个孩子都是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父母随意改造的机器。

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美国的华人家庭和70年代后台湾开始富裕时的家庭教育。可能我们的父母总是一切为了孩子,经济上稍一富裕,就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才能的条件。

除正常的幼儿园学习之外,还要让孩子学各种才艺,如钢琴、舞蹈、绘画、书法等等。正如《亲子》的专题调查发现,83 9%的父母认为要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近80%的父母希望让孩子参加不止一项的才艺训练。

爸爸妈妈认为培养孩子才艺最好多种,因为“小时候(要)多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有单一特长的人以后是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才艺学习的目的在于开发大脑,让孩子多用脑,早用脑,而非在某一方面有特别专长。”看来主要的原因是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全面发展”,而且特指在才干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有的父母认为这些全面发展能把孩子“最终培养成一个聪明、健康、快乐的人”,“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很遗憾,学习多种才艺,并不一定让孩子更幸福, 这是事实。

几十年前,台湾和美国的华人家庭已经开始大力地培养孩子的各种才艺和技能。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为现在和您同龄、生活在台湾和美国的华人,他们现在随手能弹钢琴,随口能唱出音很准的歌曲,随手能画画。但是,他们不比您更幸福、更快乐。这种全方位轰炸教育出来的人,抑郁和自杀的比率逐年升高,因为他们的压力逐年累积,无处发泄。不是弹琴、画画不好,而是当这些训练已经超出孩子的承受力或大量占用他们宝贵的游戏时间,并最终以牺牲孩子的快乐为代价时,才艺已经失去了它起初的价值——让人幸福、快乐。

现在,就请您从此刻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您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各种回答中几乎所有父母都主动提到一点:希望孩子将来幸福。相信您也不否认您现在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就是为了孩子将来是幸福的。您可能会说,针对各人标准和经历不同,幸福对每个人的意味不同。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可能只有事业成功才幸福,赚很多钱才高兴……但无论幸福的标准如何,有一点不能改变,当孩子的情感得到尊重和满足时,就会感到幸福,因为幸福是内心的情感体验。一个情感不断受压抑、得不到肯定的人,无法感受到快乐。因此不妨想想,如果要培养孩子学习才艺,在您的目的当中,孩子的感受占多大比重?

如果您重视孩子的感受,您会关心他是否愿意学习并且爱这项才艺;您会注意到,强迫他学习不喜欢、不擅长的才艺有多残忍;您不会舍得让他因为忙着上各种兴趣班而没有时间游戏;您会处处留心保护孩子对他所学才艺的爱,让他享受付出爱之后,从才艺作品或成果中得到爱的回报。因为重视孩子的情感,您会在判断才艺老师的教学时,注重观察老师能否启发、保护孩子学习才艺的兴趣。当您开始尊重孩子的情感,无论最后您是否决定让孩子学才艺,学一种或几种才艺,孩子一定会觉得幸福的。

不要把孩子学习英语当科目来学


晓华写在前面: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英文老师——胡老师。他在教学中实践自然习得,效果显著。这篇文章中,他结合自己教学生的经验,把心得体会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避开误区,少走弯路,更高效地带娃学习英语。

大家好,我是胡志林,英语专业毕业,现在是一名英语培训老师,教龄六年。三年多前,开始以“自然习得”理论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效果明显。

我的改变主要来自两方面:

第一:在我自己学英语的路上,由不流利、不地道,到与母语者自如交流,以及专业领域话题;

第二:在教学上,由深陷应试,无所适从,到突破传统误区、成功引导很多学生获得英语高能、高分。

我的教学之路

三年多前,我开始尝试用“母语习得方式”教小孩。一开始只是做家教,后来,到我这里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学生家长们的鼓励下,自然而然办起了班。

作为儿童自然习得的新手,我很幸运接触了一些语言学家和英语习得类书籍。关于英语自然习得的书很多,其中,尤其是“晓华亲子英语”平台,对我教学帮助最大。分享的方法,专业又接地气,易于操作。

在这里,我也看到很多妈妈的经验分享。类似不会说三句英语的Sara妈妈,说自己带娃启蒙的过程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但整体上符合了自然习得。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慢慢看了相关书籍后,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了。

我发现英语启蒙阶段,父母的理念和引导方式,比自身英语水平如何重要太多,老师只有在家长理解和支持下,才能发挥最大效果。毕竟,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父母也是最能影响孩子的人。

不要把英语当科目来学

英语启蒙阶段,其实就是学说话,学说话的前提是有效地的听。

有人觉得一周上一两次英语课就够了,在家里什么也不管,觉得效果好不好是英语老师一个人的事。其实语言学习不是这样的。

试想一个中国的孩子,一周听说一个半小时就够了,其他时间堵上耳朵堵上嘴,能学会说中国话? 没有大量听,说起来就不自然,等于堵上了耳朵和嘴。就像天生聋子的人,嘴巴根本没问题,但却是又聋又哑。

算一下,按照大部分孩子的培训班英文学习,一周两次课,一般也就2小时买这里面能去说的时间,又得打个折扣。即便全程都是有效的听说,那么算起来:

一个月12小时

一年144小时

三年才432小时

想想1-2岁的中国小孩花了多少时间听周围的人讲汉语呢? 除了睡觉就是听,一年少说也有3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学生中每天坚持听的孩子,语感都好?并且,口语也是最棒的一批人。因为,一定要有大量时间浸泡在声音中。

有人觉得没时间听,这个真的就是不懂利用零碎时间了。其实学英语初级阶段就是大量输入,这个基本可以随时随地。

事实证明,只要利用时间听了的,并听懂的,效果都很好。

只上课听,课下不听的,一年接触英语时间是144个小时,三年只有432小时。

上课后还每天听30分钟的,一年接触英语时间是326.5小时,三年就是979.5小时。

你不听,三年就432小时。别人每天多听了30分钟,三年就是979.5小时。

其实,一天再忙,家长们平均能利用的时间,也基本不会少于一小时。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宝宝的想象力?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宝宝的想象力?

想象力对于我们来说就像天使的羽翼一样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和梦想。更何况对于我们的宝宝呢?宝宝的想象力的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2-3岁的宝宝,是出于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期利用一些亲子小游戏来培养宝宝的想象力。

1、制作玩具

家长可以去玩具店买一些需要宝宝自己制作的玩具材料,教他们自己去组装制作。这样会比现成的玩具起到的效果会大的多。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

2、捏橡皮泥

家长可以给宝宝提供足够的橡皮泥,各种颜色的都有。开始教孩子揉、压、卷、捏等动作,接着塑造各种人和物的形象。从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造型,例如饼干、筷子、勺子等等,到后面的糖葫芦、小兔子、苹果核飞机等复杂点的造型。

3、堆雪人

在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在下雪的时候带着宝宝堆雪人,不过得裹得严实点咯。在漫天飞舞的雪地里,让宝宝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塑造各种形象,比如雪人雪山还有雪船等等。

4、折纸

折纸是一种很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可以锻炼手的技能。折纸需要的材料极其简单:废旧纸张和剪刀。教会孩子对边折、对角折、四角向中心折、连续几次向中心折、双正方形折、双三角形折等,并在此基础上折成各种玩意儿。小一些的孩子可折钱包、房子、船、飞机,再大一些可学折青蛙、鸭子、金鱼、手枪、裤子、书包等。

5、拼贴画

让孩子把一些零散的东西,如细绳、毛线、小塑料片、彩纸片、烟盒纸、包装纸、羽毛、树叶、贝壳等粘在纸上,不能用浆糊粘的也可用胶带粘。任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去创造,怎么摆都行,最后构成一幅图画。

6、想象字母

在纸上写下一些字母并运用字母的外型创造其他事物。将大写的“M”当作骆驼,将大写的“B”当作蝴蝶的半边翅膀。让孩子自由地想象和创造。这个游戏锻炼字母辨认与记忆技能,激发想象。

7、木偶

根据孩子最喜欢的书中角色做一个彩色木偶。先在木棍上画出脸蛋,加些纤维当作头发和衣服。下一次你们一起阅读时,让孩子利用木偶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游戏完后,将木偶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孕婴童行业新闻

育儿观念:请不要把孩子带进你的框框里


育儿观念:请不要把孩子带进你的框框里

我们思维游戏中有一节活动叫做“企鹅大冒险”,本游戏主要是让幼儿掌握“相交”“相接”“相离”“

同心”“包含”“曲线”“折线”等位置关系。每个幼儿有30企鹅哥哥和30只企鹅妹妹,每只企鹅身上都

有一些不同位置关系的图案。第一环节是企鹅哥哥大冒险,冒险项目是摩天轮和激流勇进,每个摩天轮坐

四只企鹅哥哥,激流勇进的每条小船上也是坐四只企鹅哥哥,这四只企鹅哥哥必须要有相同的特点才能坐

在一个摩天轮或者一条小船上,比如四只企鹅哥哥身上图案的关系都是相交,他们就可以坐在一起了。第

二环节是企鹅妹妹大冒险,就是用企鹅妹妹去替换哥哥,替换后坐在一个摩天轮或者一条小船上的四只哥

哥妹妹也是必须要有共同点才可以。

弄明白了游戏规则后,家长和孩子们就开始和企鹅们一起去大冒险了,我观察着家长和孩子,发现孩子的

思维很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我们的家长们,已经在我们固有的框框中跳不出来了。比如

当最后企鹅哥哥都用的没剩几个时,孩子们就开始把身上都有圆形的四只企鹅哥哥放在一起了,想一想,

这也是共同特点啊,而我们的家长们却质疑孩子这样做对不对。再比如折线这一特点,家长们更多的就是

认为规规矩矩的折线才是折线,而当孩子们告诉家长们三角形、长方形也可以算折线的一种时,家长们反

而疑惑的问起我来:“平老师,孩子说的对吗?”。还有曲线,孩子们思维不被禁锢,孩子们会立马意识

到圆形、椭圆形也属于曲线,而家长们在自己的小圈圈里再也跳不出来了。

看到这一切时,我想到了多年前学习的一幅图画,上面是两张图片,一张是入学前,一张是入学后。入学

前,只有老师的头是圆形的,而孩子们的头是各种各样的。入学后,孩子们的头和老师的头统一的惊人,

全都是圆形的了。

我想,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深思一个问题,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创造力,不要把孩子带到我们的

框框中来。

劝请家长:不要把生病孩子送到托儿所


我是一名托儿所的校车跟车员,收入只能糊口,可是我喜欢小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很可爱,我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可是,小孩偶尔发烧、咳嗽、伤风等等是难免的。

我常常提醒家长:让孩子在家休息,完全康复了才来上学,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孩。

但是没有公德心的家长还是连人带药,丢下一句:家里没人带,就把孩子推上校车“硬硬”送来学校。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能家长觉得:我给了学费又给车费,少读一天会“亏本”。学校的校长老师也无奈摇头,如果学校再三劝请家长,家长就会以“我要退出学校”这种无情的话威胁校长。

最近的甲型H1N1流感,吓得人心惶惶。如果旁边的人打个喷嚏戴个口罩,大家连忙避之则吉。自从甲型H1N1流感的事件发生后,我跟的校车(通常座无虚席哦)却只有40%的出席率!为什么呢?只要小孩发烧、咳嗽、伤风等等,学校通通拒于门外!也不怕家长说什么“我要退出学校”了。

我很疑惑:怎么家里突然又有“人”帮忙照顾生病的孩子呢?为什么要等到政府“下命令”,家长才会让生病的孩子留在家中呢?

劝请家长:不管有没有流感,你们都要为其他小孩着想(包括在托儿所没有坐校车的小孩),请你们不要把生病的孩子送到托儿所。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不要把宝宝培养成储存知识的容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幼儿园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千万不要培养宝宝的“暴行” 导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以博大的胸怀热爱、同情着周围的万事万物,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都值得他们全心全意去爱护。父母这时千万不能取笑或扑灭孩子同情心的萌芽,而应给予理解和保护,使他们的爱心...
    2021-11-22 阅读全文
  • 不要把孩子装进“笼子”里 女儿已经8岁了,回想起这八年来女儿的成长之路,我略有一些感慨: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做家长的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训练,并创造性的运用一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孩子没有学不会、做不...
    2020-11-19 阅读全文
  • 不要把贫穷观带给你的孩子 人生有很多无奈,但最无奈的,可能就是贫富差距。 贫穷和富裕 有人认为,贫穷和富裕是可以改变的状态,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而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出人投地。 所以普通家庭的父母总是对孩子说...
    2021-01-18 阅读全文
  • 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推给老师 最近报载,有父母将不听管教的孩子送去“魔鬼训练营”,隔天却接到孩子被拳打脚踢而意外死亡的消息。 即便此前孩子再不听话,再让父母操心,那一刻,接到消息的父母亲肯定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如果时光倒转,相信...
    2020-12-23 阅读全文
  • 不要把吸烟“遗传”给孩子 导读:父母主动戒烟实际上是无声地向孩子表示吸烟是一种陋习,从而有利于引导孩子也不要学吸烟。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的父母如果能在孩子8岁前把烟戒了则有可能防止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吸烟...
    2021-10-30 阅读全文

导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以博大的胸怀热爱、同情着周围的万事万物,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都值得他们全心全意去爱护。父母这时千万不能取笑或扑灭孩子同情心的萌芽,而应给予理解和保护,使他们的爱心...

2021-11-22 阅读全文

女儿已经8岁了,回想起这八年来女儿的成长之路,我略有一些感慨: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做家长的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训练,并创造性的运用一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孩子没有学不会、做不...

2020-11-19 阅读全文

人生有很多无奈,但最无奈的,可能就是贫富差距。 贫穷和富裕 有人认为,贫穷和富裕是可以改变的状态,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而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出人投地。 所以普通家庭的父母总是对孩子说...

2021-01-18 阅读全文

最近报载,有父母将不听管教的孩子送去“魔鬼训练营”,隔天却接到孩子被拳打脚踢而意外死亡的消息。 即便此前孩子再不听话,再让父母操心,那一刻,接到消息的父母亲肯定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如果时光倒转,相信...

2020-12-23 阅读全文

导读:父母主动戒烟实际上是无声地向孩子表示吸烟是一种陋习,从而有利于引导孩子也不要学吸烟。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的父母如果能在孩子8岁前把烟戒了则有可能防止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吸烟...

2021-10-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