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让孩子学会生活,从小事做起

发布时间:2020-11-03 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教育孩子笔记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但我不希望儿子除了学习以外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

儿子小的时候也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喜欢玩具,喜欢做实验,给他买的玩具到最后基本上是支离破碎的,拆了装,装了又拆了,难得有几件完整的,常常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我跟儿子讲道理,领着他一起整理了几回,儿子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还是没有主动整理东西。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开始找别的对策。我给儿子腾出了两个柜子,跟他约好,每次玩好玩具,必须自己整理好放进橱柜,不管你怎么整理,只要玩具外面没有,跑进橱柜就可以,否则后果自负。孩子毕竟是孩子,地上的玩具仍旧如此,这下真发火了。我拉着儿子的手,来到玩具旁,问儿子到底还要不要这些玩具,没等儿子开口,我的脚已经不听使唤地把玩具给踢出去了,这下儿子急得大哭起来,知道我生气极了,马上整理了起来。从此他知道不整理好东西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的玩具就学会了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有时还会自得其乐地说:“妈妈,怎么样?我整理得不错吧!”这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平常我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的时候,总是不忘记叫上儿子帮我。有时候去菜市场买菜我也把儿子带着,让他知道平常人家生活的情况,并不是美味的菜肴就会从天而降的。而是要经过很多道程序,从买菜、回家择菜、洗菜、做菜到端上饭桌,每一道程序都必不可少,都要通过努力去做,才能实现,哪怕只是一盘菜。让孩子明白所有的事情都要认真去做的道理。

其实,生活中都是些很细小的事情,但必须尝试做好。现在只要儿子有空就帮我洗菜、帮着倒垃圾,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时刻提醒他不要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要做一件事就要认真去做好,让他明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越来越多的事情都要学着自己去做,而且要做好。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磨练意志,培养品质的过程。我希望孩子能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情,拥有独立、坚韧的优秀品格。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从小就让孩子“动起来”


想必,有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当自己的孩子见到父母洗衣服、洗菜常常会产生一种新奇感,并模仿起来:你包饺子和面,他就伸手楸一块面团玩;你洗衣服,他就在旁边玩肥皂……

孩子这种积极模仿、动脑动手的做法,不少家长不大理解这是孩子的心理需求,认为孩子小,用不着他干这些活;或者嫌他笨手笨脚,添乱,不愿让孩子插手。有时,孩子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地学着干,结果甚至受到父母的训斥。父母的这种做法,大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和热爱劳动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大脑的支配,而人又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相应的脑细胞得到锻炼,促使人的聪明才智的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人生两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互相促进的。人的思维逻辑越好,双手就更灵巧。

很多父母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有些事情不明白,记不住,通过自己的摸索、实践,慢慢就弄清楚了,牢牢记住了。幼儿更是这样,因为他们的感知、记忆、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的特征,他们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和直接动手操作,知识和经验不段扩大,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研究表明,手脑并用的训练,是发展思维的良好手段,劳动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实践活动。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都在智力上表现得更加聪慧。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智慧在他们手指上。”

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幼儿在1岁多时,要训练他拿匙吃饭;2岁左右要逐步训练脱简单的衣服及鞋袜;4岁左右要学会穿衣服及鞋袜等自我服务,以及洗碗、拖地等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在这过程中要及时表扬鼓励他,在遇到困难是要给予引导帮助,告诉他解决困难的技巧,培养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己的事情再困难也要自己干。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他。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碰到什么问题,要教孩子学会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其中也包括自制玩具,有些父母无限制地给孩子购买玩具,使孩子觉得一切东西都来的太容易,养成对玩具不珍惜、任意毁坏的坏习惯。父母可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一些玩具,这不仅是为了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更重要的使他学会动脑的设计,学会动手制做,开发他们的智力。

让孩子懂得尊重从自我做起


我和儿子一起在小公园里玩,夏日的傍晚自然有很多人三三两两在小公园里散步、乘凉或者透透气。旁边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非常引人注目,原因是陪伴他一起在小公园里的家人包括他的妈妈、爷爷、奶奶三位大人,而大人们那种“众星捧月”的派头,“大呼小叫”的作风,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大概是小男孩想要草坪中间落下的一个树叶,而他的妈妈不想让他去草坪中玩,就一直拉着想要冲进草坪的小男孩不放手,同时焦躁的大声说:“宝贝,妈妈给你讲过,草里有蜱虫,咬着了就会死人的!”

大约是听到“蜱虫”两个字,小男孩收回了自己即将迈开的脚步,却回头用手推着妈妈大声喊叫:“不行,我就要那个树叶,就要那个!”说完,还不忘用力跺脚表示自己没有达到目地的气愤之情。

小男孩的妈妈毫不在乎小男孩对自己的推搡,连声说:“一个破树叶有什么好的?非要那个破树叶呢,玩你的玩具吧!”说完从奶奶手里的拿着的大袋子里掏出玩具塞到小男孩手里。

小男孩啪的一声把玩具摔到了草坪中间:“不玩这个臭玩具,就要树叶!就要!”然后他又跺着脚回头指着跟在后面推着车的爷爷说:“你去给我捡!”

小男孩的爷爷听到孙子让自己去捡树叶,就嘿嘿笑着把小推车放在路边,迈步去了草坪中间。

小男孩的奶奶在旁边打趣的问:“要是蜱虫咬爷爷怎么办?”

小男孩歪着头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爷爷的背影,问妈妈:“爷爷不怕蜱虫吗?”

小男孩的妈妈笑着对小男孩说:“爷爷老了,不怕疼!”

……

儿子在旁边听得真切,拉着我的手示意我坐下,然后对着我的耳朵说:“阿姨说的不对,只要是人就会怕疼的。”

我搂着儿子的腰,点点头:“你说的对!”然后顺势亲了亲儿子的额头,让他继续去自己玩。

我坐在公园的石凳上,看着小男孩的爷爷从草坪中间把树叶以及小男孩扔掉的玩具全部捡了回来,又看到小男孩先是如获至宝的将树叶拿到手里,左看右看后,大概是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称心如意,就直接将树叶扔到了小路中间,然后蹦蹦跳跳而去。

小男孩的妈妈一边大喊:“慢点儿跑儿子,别摔着了!”一边匆匆跟着小男孩小跑离开。

小男孩的奶奶跟在后面,胳膊上依旧挎着大包小包,看着并不轻松。

小男孩的爷爷再次推上小推车蹒跚走在最后,里面也是满满当当的堆着的物品。

真的是一个小皇帝带着随从出游的感觉!

看着这一幕有一种很无语的感觉。我想天下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有些爱,却来的如此沉甸甸。

尊重长辈,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虽然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也会偶发两代人在认知上的冲突。但是这一切都不会影响到本质上对亲人的爱,对老人的尊敬。

而这种尊重,不仅仅是嘴巴里的口号,更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自我做起,从小事上注意。

忽然想起来前两天晚上回家儿子说想吃买西瓜,当时我两手都提满了东西而且有些累,就和儿子商量:“如果非要买西瓜的话,就需要你自己抱回家。”儿子一口答应下来后,我就在瓜车上挑了个里面最小的西瓜,差不多十斤,让儿子拿着。他提了一会儿就有些吃力,走的汗流浃背,还要不断地左手换右手,后来干脆抱一会儿,再背一会儿的坚持到了家。

宝仔从小出来玩耍,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陪着。如果我拿的东西多了,他自然就会搭把手。他知道我陪着他同样很累。我让他看过我手上拎包勒出的勒痕,告诉他我真的很疼也很累。我想他从小都知道,父母的身体不是铁打的,为子女的付出是心甘情愿;但作为子女,也要清楚明白并愿意尽自己所能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也会时常告诉宝仔,我想我爸爸妈妈了。现在儿子会主动的提醒我该给姥姥姥爷打电话了,并且每次通话,他也积极的问姥姥姥爷好。

隔上一段时间,我会带着他去看爷爷奶奶,让他知道爷爷奶奶年龄大了,需要我们多去陪陪他们。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万遍不如亲自做上几遍。我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也知道耳濡目染中孩子自会有自己的体会与心得感受。育儿先育己,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家长就要努力让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

让孩子从小学会交朋友


交朋友,看似一件自然而然的小事,实则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受欺负,而让他们放弃交往。帮孩子丰富社交经验,教他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才能使他的交往能力不断提升,从而获得自信和愉悦。

不会交朋友,5岁妞妞不愿上学

不知为啥,5岁的萌萌(化名)刚上幼儿园大班没两天就厌学了,整天以肚痛、头痛为借口不上幼儿园。刘女士向幼儿园老师了解情况后才感到,萌萌的问题还真得重视呢。

萌萌从小性格内向,一见生人就害羞,刘女士想小女孩文静点也好,但没想到女儿无法融入小朋友群儿,时间一长,就觉得小朋友都不喜欢自己,越来越孤立、自卑,开始想方设法不上幼儿园了。

金拇指幼儿园教学部主任徐林丽说,一个不会交朋友的孩子,当他越来越大尤其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时,由于缺乏周围人群的喜欢和认可,在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易导致自卑、孤独甚至自闭,严重扭曲孩子的人格,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家长的示范,对孩子“交友”很重要

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喜欢看人的脸,喜欢对父母咿呀作语;3岁时,喜欢和成人玩儿,要求别人给他讲故事;4岁以后,更明显地表现出对同伴交往的兴趣。

“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同伴交往缺失倾向,通过大人示范,才能让他们对‘交朋友’有一个感性认识。尤其害羞、内向的小孩,父母的表率作用更重要,如果父母就不愿交往,孩子就更差了。”河南省实验幼儿园保教处主任徐菁说。

首先,家长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乐于和别人交往,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对如何交朋友有一个感性认识。

其次,家长时刻注意自己的社交方式。比如见人热情打招呼,友好说谢谢等,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掌握一些社交技能。

此外,家长还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社交环境。“另外,要让他懂得朋友是互助的,家长可以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究竟什么是移情训练,徐菁打比方: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家长不妨问问自己的孩子“你摔倒时什么样,最希望别人怎么做”,如果孩子回答“感觉疼,希望别人扶自己”时,家长告诉并鼓励孩子“这个小朋友和你想法一样,你是不是该帮帮他?”

咋交朋友,教孩子一些社交技能

幼儿园、广场上,经常遇到类似场景:明明(化名)高兴地走向欣欣(化名),朝她的小脑袋上拍了一下,结果欣欣转头哇哇大哭,而一脸笑意的明明也变得惊恐,不知所措。

“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用语言、表情或体态去交朋友,如果家长不及时教授一些交往技能,时间长了,类似明明这种暴力的交往方式,会让其他小朋友不喜欢甚至孤立他。”

因此,教孩子一些社交技能很有必要。

孩子应具备哪些交往技能?

害羞的孩子先从和熟人打交道学起如何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批评

感恩教育,从体验小事做起


说到感恩教育,很多妈妈认为,如今的感恩教育常常流于形式,孩子为完成“作业”帮父母洗一次脚,其余364天依然当定少爷小姐,对父母的辛劳熟视无睹,由此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恐怕很难体会到感恩的深意,要等他大一点再来教育”。

其实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错的,小时不懂感恩的人,长大后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很难更改,周围的亲人为他做得再多,也很难再触动他那颗麻木的心。感恩是一切美好情怀的起源,也是人与人和睦交往的准则,也是孩子能从他人的无私帮助和关怀中感受到浓浓幸福的根源。孩子的感恩教育,当然要从小时候抓起。

生日看望接生的医生

从儿子上幼儿园起,每年他的生日都要在酒店操办,他的好朋友全部要请到,蛋糕要订三层的,还要给每个小嘉宾准备抽奖礼物,有一样办不到,或者办得比别的小朋友“寒酸”,儿子就大吵大闹。这一回,我是下定决心不再按他的意思办,我跟他说:妈妈要为你策划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日,介绍一位你的“大恩人”与你认识。儿子一个劲儿追问。大恩人是谁,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没有她,袁小虎就不能平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儿子很期待与“大恩人”的见面,与我一起选购了鲜花、贺卡和一只小蛋糕,说要与“大恩人”单独庆祝生日。

儿子生日那一天,我带他去了妇幼保健院,找到了为他接生的医生和护士长,分别献上手绘的贺卡和鲜花,与她们一起吹蜡烛。切分蛋糕。见到了6年前在这里出生的“小毛头”,白衣天使们都很感慨和激动,她们甚至破例带我们去看儿子出生那天的病历记录,去看儿子印在病历上的红脚印。医生阿姨和儿子一同回忆了他出生的艰难历程:因为难产,儿子比预计迟了4小时来到这世界上,结果,那天医生护士到晚上九点都没有吃上晚饭;儿子被抱去吸氧时,因为担心氧气浓度太高,产科年纪最大、经验最丰富的主任,亲自守护孩子度过吸氧的40分钟……这些细节,儿子都听得入神,记得很牢。后来我们经常谈起这个与众不同的生日,儿子说:“我能平安出生,是那么多人努力的结果。妈妈吃了很多苦,医生和护士阿姨也吃了很多苦,我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好孩子,来报答妈妈和医生护士阿姨。”

没有看那血糊糊的分娩录像,孩子也一样感知了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责任和爱,这比要他揣着一个生鸡蛋来体验妈妈怀胎十月的不易,要形象生动得多。

最好的感恩教育,就是由生命教育作为起点,事例中母亲的做法,不仅让孩子理解了亲缘之爱,也理解了非亲缘之爱——医生护士对他的出生的记忆犹新,她们对他的会心微笑、亲切眼神和温暖的抚抱,都让这个孩子学会用感恩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其影响力,远不止生日这一天。

情谊并非能用钱买来

我工作忙,女儿满4个月后基本上是由保姆江嫂带大的,江嫂很宠她,待她如自己的小孙女,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带很多土特产回来。让女儿尝鲜。但随着女儿的长大,不知为什么她对江嫂的态度越来越蛮横,有什么要求,江嫂马上就要满足她,如果江嫂手头正忙着,说“等一会儿,就来!”女儿马上发脾气,说:“我妈妈花钱雇了你,你居然不听我的话?”有一次居然用江嫂带来的新鲜西红柿砸她,江嫂气得眼泪婆娑,心疼地去捡满地乱滚的西红柿。当天,江嫂用砸破的西红柿做了一大锅汤,女儿又不吃,江嫂伤心得要辞工回家。我听了,拥抱安抚了江嫂,并说会尽快让孩子有所转变。

星期六,我开车带着女儿下乡去玩。去蔬菜大棚里玩“采摘游戏”,采摘西红柿、黄瓜等反季蔬菜和草莓等反季水果。大棚里热呼呼的,女儿开始时兴奋得大叫,一刻不停地跑来跑去,小心翼翼地揪下架子上的果实。一会儿,她就热得受不了,也累得不行了,衣服脱到棉毛衫,还热得满脸通红;草莓又栽在地垄上,采摘需要蹲着走,一会儿女儿就累得蹲不动,跪着在地上爬。她一个劲地催我回去,把主人端来的凉开水都喝个精光。我对她说:“知道江奶奶送给你吃的草莓和西红柿是怎么来的吧!你小时候,有一次得了急病。只有江奶奶在家,为了给你治病,江奶奶让江爷爷贱卖了好几百斤西红柿,才凑够钱把你送到医院去。那些西红柿,是江奶奶一家准备过年卖个好价钱的。”“江奶奶为了你,自己的孙子都不带,她好几次伤心地对我说,老爷子要种菜、起菜、卖菜,没个帮手,小孙子只能用布条拴在方桌腿上,好几次都磕破了头呢。”我问女儿:“如果没有江奶奶的无私帮忙,咱们一家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你每天一大早还有八宝粥喝吗?还会有人陪你去游乐园吗?你下雪天生了病,如果正逢爸爸妈妈出差,还会有人背你去医院,背出一身汗来又在观察室里守你一夜吗?”女儿不吭声,惭愧得哭了起来。

感恩比我们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很多人都能做到,而感恩保姆和钟点工,很多父母自身就没有这个意识,更别说教育孩子了。而感恩之心的基础,就是众生平等之心,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要由衷地涌动一股“你解决了我的困境,我感谢你的暖流。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出来的孩子,才不会因条件优越而态度骄横,目中无人。对于多年来带孩子长大的保姆,父母要教育孩子以对长辈的礼节对待。对保姆的任何服务都要由衷说“谢谢”,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只有孩子用一颗平等感恩从小带大自己的阿姨所做的一切,孩子才能养成待人宽厚仁爱的性格,这比什么都重要。

当一天奶奶很辛苦

我的女儿非常挑嘴,经常嫌奶奶烧的菜太淡、太烂,不仅在饭桌上放下筷子“罢吃”,还挑剔说:“奶奶你烧鱼太难吃了,比酒店里的大师傅烧得差远了,比我们幼儿园的厨师伯伯烧得也差远了。”奶奶红着脸,尴尬地搓着手说明儿给宝贝孙女从酒店买盘松鼠桂鱼吃;冬天蔬菜品种少,女儿一坐上饭桌又嚷嚷开了,“奶奶,怎么又是这几样菜啊!你也太没有创新精神了!”全家人都在笑,包括奶奶,都说6岁的孩子就知道“创新精神”,太有才了!我看了颇不是滋味。就说服孩子奶奶交出一天的“伙头军任务”,让我带着去执行小丫头起初知道爱吃什么就能买什么,高兴坏了,不过一会儿她就变得情绪低落:原来。冬天出去买菜,手冻得跟胡萝卜一样;开始捡菜,菜把手指上的热量都带走了,冻得生疼,一面捡菜,一面要呵气取暖……当天吃饭,当孩子的爸爸说菠菜炒菜得有点苦时,女儿的眼泪都下来了,伸出手给她爸爸看,委屈得什么似的。我就让奶奶也摊开手给她看——劳作了一辈子,奶奶的手都变形了,有冻疮的地方都又红又紫。当天晚上,女儿就事出了她的零花钱,要求我去给奶奶买一副乳胶手套和一个暖手宝,当然,她的钱远远不够,但她的这份感恩之心,我们都深觉欣慰。

此后,再也没有听见小丫头对奶奶的做菜口味说三道四。有时,我上灶烧菜,女儿还会跑来提醒我说:“奶奶血压高,牙口又不好,妈妈你要少放盐,烧烂点,好让奶奶多吃点。”

很多父母与祖父母疼儿心切,从不让孩子体味养育他的艰辛,而缺乏“换位体验”的感恩教育,常常流于表面说教。等孩子稍大一点(4岁以上),让他(或她)体会一下家中“伙头军”、“洗衣工”、“清洁工”的劳累,是孩子发自肺腑地感恩长辈的基础,也就是说,有意识地让孩子介入家务劳动,甚至当一天“临时家长”,都是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种子的源泉。

感念之情要说出来

我儿子比较粗心又比较腼腆,上小学一年级后没少让老师操心,比如上体育课时玩热了,把校服外套脱掉,就忘了拿回来,班主任老师替他从操场上找回过校服、红领巾、眼镜、铅笔盒,有一次儿子一路玩一路回了家,等吃过晚饭要做作业了,才发现书包不知丢哪儿去了。又是老师满头大汗地送回了他的书包,儿子接过书包一声不吭就写作业去了,倒是我为耽误了老师下班再三说“不好意思”。老师临走前叫来我儿子,说:“老师替你找回了书包,你不谢谢老师呀!”儿子这才蚊子哼一样,说了声“谢谢”。

其实,老师和其他人对儿子的帮助,儿子都记在心上,比如他会回来讲。上完体育课太渴了,又忘了带水壶,到老师那里讨水喝,老师见他热得一头大汗,为了快一点让水晾好给他喝,老师不停地用两个空杯子倒水;儿子考试成绩不好,老师义务给他补课,还买来面包给他垫饥;他上公交车时忘了带月票卡,一位陌生的大姐姐替他刷卡付钱……我问儿子,你有没有马上说“谢谢”?儿子说:“没有啊,我不好意思说。”我说不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感谢的意思憋在心里不说出来,那么帮助你的人就会很寒心,将来。他们帮助人的动力就少了。老师和陌生人无私地帮助你,你及时地说谢谢,对她微笑,那么帮助你的人也会感受到一份由衷的喜悦,与此同时,她们的快乐也会感染你,让你体会到,帮助别人不是一件吃亏的事,而是一件能收获快乐的事。这样,乐于助人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我们身边的感恩氛围就变得极其和谐。

专家建议

通过体验来建立孩子对他人情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我想说:

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感恩的主要障碍。

父母对待身边的人、事心怀感恩,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孩子具备感恩之心的基础。

随时抓住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等具体事件,和孩子展开平等的探讨,引领孩子体察别人的善意、尊重别人的劳动。

受恩自当感激,施恩却不可图报,这是感恩教育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感恩还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悦纳并珍惜自己的境遇是更高层次的感恩。

培养孩子自信,从三点做起


一是对孩子要尊重和信任。

要尊重孩子,使他切实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要信任孩子,放手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做好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做错了,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但切忌包办代替,更不可打击、讽刺。这样既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又培养了自信心。

二是给孩子合理而及时的赞扬。

这里强调合理性,孩子能够分辨出家长的赞扬是否真诚,虚伪的赞扬只能使孩子感到家长的心不在焉,这样做反而刺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要注意赞扬的及时性,做到合理和及时,有助于将孩子好的行为加以确认和巩固,促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审视自己的视线从学习方面扩展开,这对于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尤为重要。培养孩子一技之长,给孩子一个自我骄傲的理由,这在自信心的培养中意义重大。如果你的孩子没有特别的天赋,就教给他如何爱人,如何与人合作。

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决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状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标上。只有坚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会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就会对精神产生压抑,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也会变得麻木起来。在孩子努力拼搏,尽力向成功的顶峰攀援时,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吧!

让独生子女从小学会爱父母


心理学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自私,心中无他人,劳动观念差等消极特点,主要是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前苏联儿童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影响最大。”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祖宗”“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

一、心中无他人,不知爱父母

例1:一位初中的男同学,在与父母外出游玩等汽车。同学一箭步窜上车,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面对站在自己身边挨挤的父母漠然。

车上的一位老者说:“孩子,应该让你的父母坐下。”还没等男同学作出反应,他的父母急忙对他说“你坐吧,我们不累。”可是男同学的父亲明明让旅行包坠的站立不稳了。老人沉重地摇了摇头。

例2:节日里,有一男孩随父母到爷爷家吃饭。饭菜上齐,准备吃饭时,男孩突然大哭大闹起来,谁也哄不住。问其原因,原来是他最喜欢吃的大虾没有摆在他前面,而是摆在爷爷面前了。最后大虾摆在了男孩面前才平息了哭闹。

看了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禁反问:“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舐犊之情,却换回如此的自私无情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父母对孩子一味简单地施予爱而没有对孩子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的恶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因此,做父母的要从小在孩子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

二、劳动观念差

按理说,独生子女因上无兄妹,下无弟妹,从小要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因而劳动观念应较强。但事实却相反,更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因为“疼”而“惯”,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还有家长因嫌孩子小,“碍手”,许多事情宁可自己做。结果,不少四、五岁的孩子上幼儿园时不会穿衣,不会吃饭,不会擦屁股,有尿不会蹲便盆(在家坐盆)。老师将饭摆在桌上,有的幼儿只因饭离他距离稍远些,就不知道吃饭(只需动手将碗拿过来),举手之劳都懒的动。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举着剥好的鸡蛋(上面有一点鸡蛋皮)惊恐的说:“这个鸡蛋不能吃,上面有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长大以后,也缺乏劳动观念,并且干什么也干不好。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财富,而是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叠被,自己洗脸洗脚,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家长干些家务。如:帮助摆碗筷、浇花、剥豆、择菜等。要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图书、玩具等,培养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有条理的习惯。

总之,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让他们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体贴之情,学会爱父母。

心理学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自私,心中无他人,劳动观念差等消极特点,主要是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前苏联儿童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影响最大。”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祖宗”“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培养他们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使孩子以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懂也不会去爱别人。

一、心中无他人,不知爱父母

例1:一位初中的男同学,在与父母外出游玩等汽车。同学一箭步窜上车,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面对站在自己身边挨挤的父母漠然。

车上的一位老者说:“孩子,应该让你的父母坐下。”还没等男同学作出反应,他的父母急忙对他说“你坐吧,我们不累。”可是男同学的父亲明明让旅行包坠的站立不稳了。老人沉重地摇了摇头。

例2:节日里,有一男孩随父母到爷爷家吃饭。饭菜上齐,准备吃饭时,男孩突然大哭大闹起来,谁也哄不住。问其原因,原来是他最喜欢吃的大虾没有摆在他前面,而是摆在爷爷面前了。最后大虾摆在了男孩面前才平息了哭闹。

看了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禁反问:“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舐犊之情,却换回如此的自私无情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父母对孩子一味简单地施予爱而没有对孩子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的恶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因此,做父母的要从小在孩子心灵中埋下爱的种子。

二、劳动观念差

按理说,独生子女因上无兄妹,下无弟妹,从小要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因而劳动观念应较强。但事实却相反,更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因为“疼”而“惯”,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还有家长因嫌孩子小,“碍手”,许多事情宁可自己做。结果,不少四、五岁的孩子上幼儿园时不会穿衣,不会吃饭,不会擦屁股,有尿不会蹲便盆(在家坐盆)。老师将饭摆在桌上,有的幼儿只因饭离他距离稍远些,就不知道吃饭(只需动手将碗拿过来),举手之劳都懒的动。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举着剥好的鸡蛋(上面有一点鸡蛋皮)惊恐的说:“这个鸡蛋不能吃,上面有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长大以后,也缺乏劳动观念,并且干什么也干不好。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财富,而是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叠被,自己洗脸洗脚,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家长干些家务。如:帮助摆碗筷、浇花、剥豆、择菜等。要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图书、玩具等,培养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有条理的习惯。

总之,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让他们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体贴之情,学会爱父母。

从小事做起 培养宝宝好性格


花心思布置儿童房

☆在儿童房间的墙壁上挂一个小篮框,宝宝一旦有一个软皮球,他就常常会有试着跳一跳的愿望;

☆给他拍一些动感照片布置小橱,文静的环境里就有了风动;

☆在墙角放上一杆球拍,他运动的机会就会增加;

☆可以在墙壁上贴一些色彩鲜艳的风景画,刺激孩子对野趣的热爱;

☆或是在装修的时候,直接喷上柠檬黄或者橘红色的漆,给宝宝一个明亮的环境。

音乐伴成长

☆让宝宝听一些富有动感或是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妈妈甚至可以跟他一起随着节拍任意摆动;

☆孩子很喜欢看动画片,但不一定非要坐着看,可以让动画片中的配乐曲目陪宝宝一起画画;

☆给宝宝一个自己的音乐盒,存放他喜欢的CD,让他拥有自己的CD机,让他的环境里充满欢快的音乐;

☆如果我们先做一个音乐妈妈,宝宝一定也会成为音乐宝宝。

守卫宝宝的好奇心

☆宝宝尝脚趾,妈妈应该高兴,千万不要去阻止,我们的任务只是将他的脚洗干净;

☆宝宝把朋友家的抽屉打开,妈妈千万不要只顾着自己笑个不停;

☆宝宝会把手指伸进家里所有低矮的小洞洞,妈妈千万在事先就观察好是不是有危险;

☆宝宝问为什么之前,妈妈就想好可能的答案,如果你回答不上,千万不能敷衍搪塞;

☆宝宝的年龄越小,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也就越强,妈妈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改变自己的懒惰习惯。

相关推荐

  • 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 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就喜欢模仿大人的举止,比如你做家务,他也喜欢在一旁掺和着干,当然是帮倒忙的时候多了。往往这个时候,大人不是吆喝着叫孩子站在一边,就是拿出糖果或者玩具将孩子...
    2020-09-29 阅读全文
  • 从小就让孩子“动起来” 想必,有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当自己的孩子见到父母洗衣服、洗菜常常会产生一种新奇感,并模仿起来:你包饺子和面,他就伸手楸一块面团玩;你洗衣服,他就在旁边玩肥皂…… 孩子这种积极模仿、动脑动手的做...
    2021-12-06 阅读全文
  • 让孩子懂得尊重从自我做起 我和儿子一起在小公园里玩,夏日的傍晚自然有很多人三三两两在小公园里散步、乘凉或者透透气。旁边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非常引人注目,原因是陪伴他一起在小公园里的家人包括他的妈妈、爷爷、奶奶三位大人,而大人们...
    2021-02-03 阅读全文
  • 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理 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这样一篇小故事,故事讲的是两个妈妈在孩子玩玩具时不小心摔倒所做出的反应。有一天,飞飞和帅帅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两个孩子的妈妈站在一旁说话,突然飞飞小朋友摔倒了。帅帅妈妈赶紧跑过去想...
    2020-09-24 阅读全文
  • 让孩子从小学会爱他人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自私、任性、不会体贴人”,我想这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孩子生来就不会关爱别人吗?我想应该不是的,孩子的这些毛病是我们家长在“无私奉献”中,放纵、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和任...
    2021-11-17 阅读全文

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就喜欢模仿大人的举止,比如你做家务,他也喜欢在一旁掺和着干,当然是帮倒忙的时候多了。往往这个时候,大人不是吆喝着叫孩子站在一边,就是拿出糖果或者玩具将孩子...

2020-09-29 阅读全文

想必,有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当自己的孩子见到父母洗衣服、洗菜常常会产生一种新奇感,并模仿起来:你包饺子和面,他就伸手楸一块面团玩;你洗衣服,他就在旁边玩肥皂…… 孩子这种积极模仿、动脑动手的做...

2021-12-06 阅读全文

我和儿子一起在小公园里玩,夏日的傍晚自然有很多人三三两两在小公园里散步、乘凉或者透透气。旁边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非常引人注目,原因是陪伴他一起在小公园里的家人包括他的妈妈、爷爷、奶奶三位大人,而大人们...

2021-02-03 阅读全文

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这样一篇小故事,故事讲的是两个妈妈在孩子玩玩具时不小心摔倒所做出的反应。有一天,飞飞和帅帅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两个孩子的妈妈站在一旁说话,突然飞飞小朋友摔倒了。帅帅妈妈赶紧跑过去想...

2020-09-24 阅读全文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自私、任性、不会体贴人”,我想这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孩子生来就不会关爱别人吗?我想应该不是的,孩子的这些毛病是我们家长在“无私奉献”中,放纵、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和任...

2021-11-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