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懂得尊重从自我做起
发布时间:2021-02-03 教育孩子笔记 幼师工作自我鉴定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我和儿子一起在小公园里玩,夏日的傍晚自然有很多人三三两两在小公园里散步、乘凉或者透透气。旁边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非常引人注目,原因是陪伴他一起在小公园里的家人包括他的妈妈、爷爷、奶奶三位大人,而大人们那种“众星捧月”的派头,“大呼小叫”的作风,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大概是小男孩想要草坪中间落下的一个树叶,而他的妈妈不想让他去草坪中玩,就一直拉着想要冲进草坪的小男孩不放手,同时焦躁的大声说:“宝贝,妈妈给你讲过,草里有蜱虫,咬着了就会死人的!”
大约是听到“蜱虫”两个字,小男孩收回了自己即将迈开的脚步,却回头用手推着妈妈大声喊叫:“不行,我就要那个树叶,就要那个!”说完,还不忘用力跺脚表示自己没有达到目地的气愤之情。
小男孩的妈妈毫不在乎小男孩对自己的推搡,连声说:“一个破树叶有什么好的?非要那个破树叶呢,玩你的玩具吧!”说完从奶奶手里的拿着的大袋子里掏出玩具塞到小男孩手里。
小男孩啪的一声把玩具摔到了草坪中间:“不玩这个臭玩具,就要树叶!就要!”然后他又跺着脚回头指着跟在后面推着车的爷爷说:“你去给我捡!”
小男孩的爷爷听到孙子让自己去捡树叶,就嘿嘿笑着把小推车放在路边,迈步去了草坪中间。
小男孩的奶奶在旁边打趣的问:“要是蜱虫咬爷爷怎么办?”
小男孩歪着头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爷爷的背影,问妈妈:“爷爷不怕蜱虫吗?”
小男孩的妈妈笑着对小男孩说:“爷爷老了,不怕疼!”
……
儿子在旁边听得真切,拉着我的手示意我坐下,然后对着我的耳朵说:“阿姨说的不对,只要是人就会怕疼的。”
我搂着儿子的腰,点点头:“你说的对!”然后顺势亲了亲儿子的额头,让他继续去自己玩。
我坐在公园的石凳上,看着小男孩的爷爷从草坪中间把树叶以及小男孩扔掉的玩具全部捡了回来,又看到小男孩先是如获至宝的将树叶拿到手里,左看右看后,大概是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称心如意,就直接将树叶扔到了小路中间,然后蹦蹦跳跳而去。
小男孩的妈妈一边大喊:“慢点儿跑儿子,别摔着了!”一边匆匆跟着小男孩小跑离开。
小男孩的奶奶跟在后面,胳膊上依旧挎着大包小包,看着并不轻松。
小男孩的爷爷再次推上小推车蹒跚走在最后,里面也是满满当当的堆着的物品。
真的是一个小皇帝带着随从出游的感觉!
看着这一幕有一种很无语的感觉。我想天下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有些爱,却来的如此沉甸甸。
尊重长辈,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虽然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也会偶发两代人在认知上的冲突。但是这一切都不会影响到本质上对亲人的爱,对老人的尊敬。
而这种尊重,不仅仅是嘴巴里的口号,更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自我做起,从小事上注意。
忽然想起来前两天晚上回家儿子说想吃买西瓜,当时我两手都提满了东西而且有些累,就和儿子商量:“如果非要买西瓜的话,就需要你自己抱回家。”儿子一口答应下来后,我就在瓜车上挑了个里面最小的西瓜,差不多十斤,让儿子拿着。他提了一会儿就有些吃力,走的汗流浃背,还要不断地左手换右手,后来干脆抱一会儿,再背一会儿的坚持到了家。
宝仔从小出来玩耍,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陪着。如果我拿的东西多了,他自然就会搭把手。他知道我陪着他同样很累。我让他看过我手上拎包勒出的勒痕,告诉他我真的很疼也很累。我想他从小都知道,父母的身体不是铁打的,为子女的付出是心甘情愿;但作为子女,也要清楚明白并愿意尽自己所能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也会时常告诉宝仔,我想我爸爸妈妈了。现在儿子会主动的提醒我该给姥姥姥爷打电话了,并且每次通话,他也积极的问姥姥姥爷好。
隔上一段时间,我会带着他去看爷爷奶奶,让他知道爷爷奶奶年龄大了,需要我们多去陪陪他们。【Www.F215.COm 中学范文网】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万遍不如亲自做上几遍。我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也知道耳濡目染中孩子自会有自己的体会与心得感受。育儿先育己,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家长就要努力让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让孩子在合作中懂得尊重别人
育儿观念:让孩子在合作中懂得尊重别人
现在的小朋友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他们的“天下”,在幼儿园里也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霸道的一面。
班里的阅读区里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图书,孩子们在活动的时间可以自由拿出来看。有一次,一个男孩子拿了一本故事书在认真地看着,可是突然被坐在一边的一个女孩子抢了过去看。男孩很生气,用力地抢回书,并且警告她如果再抢书就会告诉老师。女孩很不服气但是明白是自己不对,于是也不再说什么。
其实这是孩子在活动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但是却让我有了一些思考。试想这样事情如果发生在家里,女孩抢走了爸爸妈妈正在使用的物品,爸爸妈妈会如何处理呢?也许当爸爸妈妈觉得所做的事情并不太重要时,会听之任之;或者会有些生气地说:“这样不对,下次不可以这样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显然不能明白应该尊重别人,而之前的男孩的反抗和警告则不同。这种反抗和警告很快地也很直接地向女孩表明应该尊重他人。
孩子能在与同伴地交往中体验多种感情,如:被拒绝,被评价,被接受等等。即使这些过程中也许会有些小挫折或者小伤心,但适当挫折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让孩子学会生活,从小事做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但我不希望儿子除了学习以外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
儿子小的时候也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喜欢玩具,喜欢做实验,给他买的玩具到最后基本上是支离破碎的,拆了装,装了又拆了,难得有几件完整的,常常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我跟儿子讲道理,领着他一起整理了几回,儿子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还是没有主动整理东西。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开始找别的对策。我给儿子腾出了两个柜子,跟他约好,每次玩好玩具,必须自己整理好放进橱柜,不管你怎么整理,只要玩具外面没有,跑进橱柜就可以,否则后果自负。孩子毕竟是孩子,地上的玩具仍旧如此,这下真发火了。我拉着儿子的手,来到玩具旁,问儿子到底还要不要这些玩具,没等儿子开口,我的脚已经不听使唤地把玩具给踢出去了,这下儿子急得大哭起来,知道我生气极了,马上整理了起来。从此他知道不整理好东西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的玩具就学会了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有时还会自得其乐地说:“妈妈,怎么样?我整理得不错吧!”这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平常我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的时候,总是不忘记叫上儿子帮我。有时候去菜市场买菜我也把儿子带着,让他知道平常人家生活的情况,并不是美味的菜肴就会从天而降的。而是要经过很多道程序,从买菜、回家择菜、洗菜、做菜到端上饭桌,每一道程序都必不可少,都要通过努力去做,才能实现,哪怕只是一盘菜。让孩子明白所有的事情都要认真去做的道理。
其实,生活中都是些很细小的事情,但必须尝试做好。现在只要儿子有空就帮我洗菜、帮着倒垃圾,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时刻提醒他不要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要做一件事就要认真去做好,让他明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越来越多的事情都要学着自己去做,而且要做好。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磨练意志,培养品质的过程。我希望孩子能认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情,拥有独立、坚韧的优秀品格。
爱孩子从尊重开始
爱孩子从尊重开始以前的中国式教育大多是说教式的,父母自觉经历的多,知道的多,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总是喜欢向孩子发出这样或那样的指令,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听话的孩子被公认是受欢迎的“好孩子”,孩子们遵照着父母的意愿成长生活。
现在,家长们渐渐意识到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如何把给予尊重的良好愿望变成生活中的小细节呢?
其实,尊重孩子应该从孕育他们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们还是胎宝宝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尊重孩子的作息,在宝宝胎动活跃的时候和他说说话,为他播放轻柔美妙的音乐,在宝宝安睡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
当然,在孩子出生后,尊重的给予和方式就变得更加多样具体了,比如:
尊重孩子的天赋: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秉性和天资,父母要善于发掘,因材施教地培养。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塑造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生性活泼,不要强求他安静地待着,进而给予过多的约束。
尊重孩子的感受:蹲下和孩子说话,在人多的马路上抱起他。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孩子的高度仰视着家长是怎样的感受,在人流穿行的马路上以孩子的高度穿行其间又是什么感受,给孩子一个平等的视野吧。
尊重孩子的沟通需求:孩子需要陪伴,需要沟通,他们不了解父母的工作紧张和家务繁重,当孩子的沟通需求被父母以“自己玩去”,“现在很忙”等敷衍过去,他们会感到失落和孤独。所以当孩子找到父母沟通时,请停下你手中的工作,好好聆听和回应他们吧。
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带孩子去购买他感兴趣的书籍,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参与的活动,当你的朋友送给孩子礼物时,请让他们自己选择是否接受,当然别忘了让孩子表达谢意。
尊重孩子的平等性:需要孩子帮忙时说“请”,接受了孩子的帮助时说“谢谢”,对孩子感到抱歉时说“对不起”,遇到问题时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说明。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家庭成员。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和意志,引导孩子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尊重孩子的决定。
还有哪些尊重孩子的好方法呢,相信父母在生活中会有更多的体会。
培养孩子自信,从三点做起
一是对孩子要尊重和信任。
要尊重孩子,使他切实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要信任孩子,放手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做好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做错了,要帮助他分析原因,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但切忌包办代替,更不可打击、讽刺。这样既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又培养了自信心。
二是给孩子合理而及时的赞扬。
这里强调合理性,孩子能够分辨出家长的赞扬是否真诚,虚伪的赞扬只能使孩子感到家长的心不在焉,这样做反而刺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还要注意赞扬的及时性,做到合理和及时,有助于将孩子好的行为加以确认和巩固,促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审视自己的视线从学习方面扩展开,这对于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尤为重要。培养孩子一技之长,给孩子一个自我骄傲的理由,这在自信心的培养中意义重大。如果你的孩子没有特别的天赋,就教给他如何爱人,如何与人合作。
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决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状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标上。只有坚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会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就会对精神产生压抑,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也会变得麻木起来。在孩子努力拼搏,尽力向成功的顶峰攀援时,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吧!
帮孩子减压从家长自己做起
据报载,只因给孩子提前占好的座位被抢,两位年轻妈妈在北京市少年宫食堂内大打出手。撕扯中,座位被抢的家长手部受伤,前来劝架的一位孩子奶奶也被意外抓伤。专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父母让孩子“报班”都是因为焦虑。目前,孩子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而父母要想帮孩子减压,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首先,身教胜于言传。我们相信,两位妈妈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才会引发这种冲突,但面对突发情况,父母更要冷静面对。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两位妈妈的表现实在不值得孩子效仿。相比之下,抢座妈妈的小女儿非但没被吓哭,反而特别懂事,看到妈妈为了自己和别人打架,她用小手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阿姨手都流血了,咱们给她擦擦吧!”我们真该多向孩子学习,学习宽容和理解……想想自己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相信两位妈妈都会反省自己的行为。学会与人相处,这比上一次辅导班重要得多。
其次,父母不要因补偿心理而给孩子报班。不少父母工作繁忙,没办法投入太多精力在孩子身上,因此就给孩子报辅导班,求个心安。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可取。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班代替不了父母。尤其是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父母的陪伴最为重要。所以,做父母的要尽量多抽出时间陪孩子,无论是一起学习,还是游戏,都是亲子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
最后,不要把孩子绑上学习的“战车”。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快乐和健康更重要。在升学压力面前,有的父母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奥数”班也是屡禁不止。我们理解父母的苦衷,也相信他们的做法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还是想提醒一句,报班的时候请考虑孩子是否感兴趣。如果孩子对辅导班产生厌烦、逆反心理,反而有可能影响正常学习,那就得不偿失了。比如,大家都报“奥数”,最终能脱颖而出、获得学校青睐的有多少呢?更不用说其中有几个孩子长大会去学数学专业了。与其让孩子白白去当“分母”,不如在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方面加以培养。在这里父母要勇敢一点儿,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
总之,教育不是一种产业,孩子更不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孩子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源于父母。因此,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乐观向上,和孩子一起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育儿观念:从管孩子到尊重孩子
育儿观念:从管孩子到尊重孩子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小就是不懂事,大人就得管孩子,大人的权威能在孩子那儿得到体现,孩子畏惧我们很听话,我们机会认为我们教育的很成功。我以前就是这么对待孩子的。
记得那时孩子刚上幼儿园,每天早晨都要哭闹不起床,我一开始是好言好语劝说她快起来,但孩子哭闹不起,直到我耐性用尽,从床上拉起来就帮她穿衣服,她的哭声让我的心里也很不好受,但是我要赶时间上班。我对自己说:“不能惯她上学迟到的毛病,即使是上幼儿园。”我觉得孩子习惯了早起就好了,所以接连几天我都是先劝后拽把小闺女弄起床,孩子每天都是哭哭啼啼地上学。我也知道这样效果不佳,但我却忽略了这一点。直到和一位家长的谈话点醒了我。
孩子家长提到了同样的问题:“孩子早上起床真费劲,每天都匆匆忙忙的。我问:“她是不是晚上睡得晚才起不来啊?”由此,我恍然大悟。我不也是吗?经常晚上忙自己的事情备课,准备材料,无暇顾及她,直到我忙完就9点多了,这才洗漱睡觉。孩子跟着我从来没在9点前睡过。睡眠不足,自然早上起不来。但是我只是专横地以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就用最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真是大错特错啊。孩子本身没睡够,我又给她委屈受,孩子那幼小的心灵多受伤啊。
于是我迅速改变了策略。在晚上,我尽量将自己手头的事情先放一边,陪孩子一起洗漱然后让孩子早点上床,给孩子播放舒缓的音乐,并会在床边为孩子讲故事,给孩子营造好睡眠的氛围,让她在愉悦的氛围中慢慢入睡。孩子不再晚睡,这是一方面,在早上起床的时候我会播放闺女比较熟悉的歌曲,孩子慢慢的就会在愉快地歌声中睁开惺忪的眼睛,有时候还会自己穿上衣服来到我面前给我一个惊喜,我会抱起她,给她一个鼓励的吻并会夸她是个很棒的宝贝。这样早晨美好的时光开始了我们都怀着高兴轻松的心情走出家门。
从这件事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多从孩子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绝对不能只从大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所谓的管有时其实非常专横野蛮,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我们只想让孩子服从,这多不人道!
孩子经常还会有不听话的时候,一旦孩子不听话,我们怎么做?
有次我让孩子洗头发,她就是不愿意。说有沫沫会迷眼睛,我给她打保证“我一定小心。”但是孩子就是不听。我说:“你还想吃汉堡吗?”她眼睛一亮,脆声回答:“想!”我说:“想,就乖乖听话洗头,周末我带你去吃。”于是孩子很开心地洗了头,每天都要问一遍:“妈妈,到周末了吗?”当然周末很快就到了。我却坚决不肯带她去,我跟她讲:“那些汉堡啥的最没营养了,别人家的小朋友也都不去吃的。”“不是,”小闺女高声哭叫,“小强就才去吃的,我要去,我要去,哇……”我只好又许给她说:“听话哈,听话的话,下个周末我带你去儿童乐园。”小闺女含着泪问我:“真的?”我点头“嗯”。很快又到周末了,小闺女午睡睡醒了兴高采烈地喊我去儿童乐园。结果怎样?当然如你所料,我又一次拒绝了,我自我感觉理由很充分。小闺女午睡醒了就是三点多钟了,我带着她去到儿童乐园就得下午四点了,而我得带小闺女在六点前再赶回家。花上二十五块钱就只为玩那么一小会,实在是不划算得很。小闺女再次放声大哭:“你是个坏妈妈,你不是个好妈妈……”
当然我并没有在乎小闺女的这些反应,因为我相信这只是孩子的一时激愤之语。再说本来就是随口哄孩子的一些话,何必去兑现?更何况有难度去实现。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我为了让小闺女听我的再许给她什么好处她已经不在乎了。她说:“你骗人!我才不信你!”我这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并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我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她,我便也一步步失去了孩子对我的信任。孩子的不听话就又引起我巨大的怒气就又对孩子发怒了。
怒气过后我又自责,觉得对不住孩子。我一次次许诺她,但并没有兑现我的诺言。我开始反思,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乐于听我的话呢?既然我多次失信于孩子,首先从重建信任开始吧。
有一次,孩子有点不舒服,就撒娇想不上学。我跟她说:“好孩子都是要上学的,不上学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小闺女扭头“哼。”我的心火又开始往上拱,我寻思“小闺女又娇娇开了。”怎么办?坚决不能来用的,还是得哄。我说:“你想吃肯德基吗?你听话上学我今中午就带你去。”小闺女眼睛一亮又暗了:“你说真的?”“嗯,真的。”“这次真的不骗我?”“嗯,这次真的不骗你。”小闺女眼里含着泪可怜巴巴地冲我说:“妈妈,咱说好哈,中午一定来接我。”我重重点头。小闺女一步三回头地进了教室。到了中午,我准时出现在了小闺女眼前。小闺女立马一蹦三跳地过来了,高兴得恨不能摇头摆尾。“妈妈,妈妈,你来了,你真的来了,嘻嘻,呵呵,嘿嘿……”她拉着我的手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好了。
就这一次之后,小闺女就好像懂事了似的。我说你把什么做好我就如何如何,她都会很棒地完成,而我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兑现我对她的承诺,即使偶尔有特殊原因做不到,我也对她坦城,小闺女也很大度地予以了接受,毕竟绝大多数我还是兑现了的。我把小闺女当大人看,不再随意轻许,也不随意毁诺,小闺女也尽力完成对我的许诺。真是非常棒的结果,不是吗?
孩子虽小却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作为成人,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观念和思维来要求孩子,我们若能转变观念,尊重孩子,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我相信,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和谐,孩子也会成长的更好更健康!一起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