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发音一定要准确
发布时间:2020-10-31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不知道你们周围有没有家长这样教孩子:“宝宝,这是汪汪,这是爬爬。。。。。”汪汪就是狗,爬爬就是蚂蚁。反正我周围有好多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孩子的。
试想一下这种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等孩子大了他才明白原来如此时,多累。
所以教授孩子一定要准确。在公交车上一个爸爸念课文给孩子听,说到“饮鸩止渴”他把鸩念成了jiu。我没有给他纠正,他的还以可能一生都会这样念,甚至他的后代也还会这样念。【WWw.W286.coM 迷你日记网】
我们教授孩子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能乱教。孩子不会学很快,可是一个个的改进可就很麻烦了。就像盖大楼,在一篇空地上该很容易可是要是拆了旧楼盖新楼可就麻烦了。。。。
我儿子学习英语很感兴趣,他突然有一天问我,妈妈:“爸爸时man,我是boy。狗爸爸是dog,狗蛋蛋是什么?”我也迷糊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就告诉他是:“dogbaby"儿子眯着眼进告诉我:”是puppy吧?我问他是谁告诉他的,他说是爸爸。对呀就是这个说法。我一直忽视了这些以为孩子不会区别,回到家我打开词典,很多动物大小说法是不一样的。现在孩子能分别很多了。区分的也很仔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要明确自己之于孩子的定位
家长要明确自己之于孩子的定位 演好4角色
人们总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孩子在网络技术、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都已超过父母。有人说当下家庭中出现了一种“后喻”现象,即孩子开始在信息技术、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等方面影响着父母,出现了“孩子教父母”的现象。
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表示“后喻现象”比较常见或很常见,认为不常见的只有25.1%。
王女士的儿子张达已经上初三,平时王女士需要查找、下载一些资料都要张达帮忙,电脑出了问题也是儿子来修。“我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了,感觉跟儿子也越来越没话说了,他懂的一些东西我都不懂,他也没耐心跟我谈。”王女士感慨。
从事设计工作的“80后”郑南英表示,“后喻”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更快速地学到了新知识。但家庭教育依旧重要,长辈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设身处地地传授知识。网络信息毕竟良莠不齐,不良信息也遍布网络,孩子还没有成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靠这个学习知识风险太大。
为什么会出现“后喻”现象?调查中,77.6%的人认为是因为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66.7%的人表示年轻人更容易学到新技术,38.6%的人认为是家长受学历、水平等限制,难以教导孩子。
调查显示,41.5%的人认为“后喻”是好事,35.4%的人认为没好坏之分,仅有8.4%的人认为是坏事。
湖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认为,“孩子教父母”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亲子模式是互动模式,独生子女要和家长共同成长。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应该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
周运清指出,当前的家庭教育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发展形势。与过去相比,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培养目标提升了。虽然孩子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友群和大众传媒五个方面,如今影响最大的却是大众传媒。这是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内容太陈旧,大众传媒和孩子的成长需求密切联系,友群的互动和传媒结合,比家长、学校、老师的力量更加强大。而尽管孩子在家天天与父母亲密接触,但亲子之间缺少心灵沟通。
专家指出,家长要明确自己之于孩子的定位,扮演好四种角色:生活的提供者、身心健康的保护者、学习的引导者、道德的榜样。家长应该跟学校多交流,家长跟学校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孩子不听话要正确教育
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有出现一段不听话反抗家长的时期。比如宝宝1岁多时,个体意识开始发展,不愿随意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与思路来为人处事,到2岁时尤其明显。
但多数父母已习惯于让宝宝听从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爱,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狭隘,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希望宝宝服从于自己。因此,当宝宝开始独立思考时,“不听话”的冲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应该坦然面对这种冲突,不要条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强势手段来解决,这可能使宝宝将来唯唯诺诺缺乏主张,或成为阳奉阴违的人,或让他误认为暴力才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手段。
当冲突产生时,家长要给宝宝充分的尊重,这样不会伤害宝宝自尊而使冲突加剧,然后再跟宝宝沟通,站在他的立场想想解决矛盾的办法。如果宝宝的想法只是违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对错,那么多数情况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么父母就要坚持原则。
父母如果能把宝宝当成独立的人,凡事平等商议,宝宝将来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与把握发展机会,而且喜欢与父母交流思想与分享酸甜苦辣,这才是天伦之乐。
教会孩子准确表达情绪和感受
教会孩子准确表达情绪和感受
家长的任务是协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并为家长提出了协助孩子成长-表达情绪和感受的五条建议。
一、忘掉家长的身份,记住自己的责任。家长要做的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影响他、感染他。父亲示范给儿子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母亲示范给女儿如何做女人。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强悍的母亲和一个弱势的父亲组成的家庭大多会出现问题,因此她建议母亲们,无论在外面多么能干,回到家请一定定位为“小女人”。
二、换位思考。当发现孩子有情况时,换到他的位置思考,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为理解他才能帮助他。
三、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至少在3个以上,列出方案寻找最好的。孩子习惯遇事先选方案,以后面对困难就不用担心了。
四、教会孩子准确表达情绪和感受。表达情绪是沟通的前提,情感上没有合作的话,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当感觉孩子成绩不好时,首先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其实他自己已经够难受了,要教会他表达,他是感到失败?感到没面子?感到自己笨?要让他说出来。
五、经常给孩子拥抱。拥抱是在表达爱,被爱着的孩子愿意为爱他的家长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孩子是否一定要午睡?
孩子是否一定要午睡?明天又是星期一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估计都要上学了,xx也是,她们比较早已经上课一周了,说实在的,我是比较希望xx上学的哈,那样每天的时间就能规规矩矩的,而且不用一天到晚的缠着我,感觉我是不是很不负责啊?
孩子上学了好处多啊,每天可以早起早睡,然后吃饭也是不用管,而且在学校每天中午都能睡一觉,在家现在是基本不睡了。
其实xx在幼儿园也不怎么睡觉,每次都是在床上翻来翻去,不过碍于有老师在,所以只好躺在床上假装睡觉,我记得上学期老师的评论里面还说xx小朋友其它表现都非常棒,要是午睡的时候好好睡一觉就更棒了。看来中午睡觉确实是不怎么样啊。
说实在的,我是比较赞成中午睡觉的,毕竟小朋友还在发育之中,睡眠对她们的发育有一定的帮助,不光是小朋友,其实成人也应该睡个午觉会比较好,不过xx小朋友的精力还是比较旺盛的,有时候中午睡了后到晚上就会睡的比较晚,自然就会影响早上的起床时间了,所以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午睡呢?我一直在矛盾着,但是我现在的行动却是顺其自然,我怕要是强迫她午睡的话会不好,一方面是晚上影响早睡,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每次都强迫的话会不会让她有反感而从心里开始抗拒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等她到叛逆期的时候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了。
家长要给孩子正确的教育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渥。但是许多的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我身边就有个这样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店,女儿在上大学。由于电商的发展,小店生意很难做,有时候夫妻俩一个月忙下来连房租都出不来,两口子平时中午吃饭,连个荤菜都不敢点。
但是女儿上了大学之后,第一个假期回来就找爸妈要苹果手机,说自己的手机太掉价,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然后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货款,挤出来五千块钱,给女儿买了手机。
在中国像这样的父母实在太多了。他们不顾家庭资源的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
家庭不宽裕,他们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心自己孩子被别人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于是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用着最新的电子产品,穿着时兴的大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虽说关爱下一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弘扬,但万事都要有个度,太过溺爱就走向极端了,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
孩子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导致啃老族横行,“白眼狼”层出不穷。
前不久上海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名体型较胖的年轻女子,在大街上用手狠狠地拽着一个环卫工人的头发拖行数米,旁边其他环卫工急忙上前拦架。记者一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在向母亲要钱!
这位母亲已经48岁了,做环卫工10多年了,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她的女儿孩子都有了,还隔三差五伸手向母亲要钱,不给钱就辱骂、吵架、打架……
这就是溺爱的后果,过度的爱,会让孩子会无视父母的辛劳付出,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应当,最终变成啃老族、白眼狼。
汉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其中萧何为刘邦稳定后方,对新朝的建立居功至伟,所以刘邦分给他很多肥沃的良田。但是在萧何坚决不接受,反而要了很多贫瘠的次田。
刘邦问他为什么,他说,贫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孙勤劳耕种,懂得节俭。而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变得好吃懒做,这样家族慢慢就会没落。
果不其然,在一百年之后,这一百多位功臣的家族大多没落了,但是萧何家却依然兴旺。
曾国藩曾说过,如果孩子不经苦难,是不能成材的。孩子一定要给他坎坷,给他磨砺,而不是给他各种卓越的条件。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穷”是“善身”之道。
在写给大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意思就是,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官宦子弟,越能勤俭自律,越能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成大器。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好吃懒做,害人害己。
反之,给孩子正确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引导孩子学会勤奋和努力,这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一定要教给孩子:不占便宜是教养
有一次坐高铁,身上带了点小饼干,正吃着,发现过道上一个小妹妹盯着我手里的饼干,一脸渴望。被她的样子逗乐了,随手拿了一包说:“小妹妹,拿去吃吧。”
本来她已经向我伸手,最后反而又缩了回去,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然后说:“妈妈说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哥哥我不要了。”
这么小的姑娘都知道占人便宜不对,我想这便是教养吧。
还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也知道:关于父亲用三碗鸡蛋面教会孩子不占便宜的意义。
第一次: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
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
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
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
“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最后一遍。
“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最后剩的也吃了。
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己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爸爸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
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儿子一脸无奈。
第二次:
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
“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
“不后悔?”父亲问。
“不后悔!”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面还有一个蛋。
父亲指着蛋说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
第三次:
又过了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
“那我不客气了。”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地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
儿子意外发现自己碗里也藏着蛋。
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似“吃亏”的事,实则是帮孩子传送“教养”和“修养”的道理。而这两种人在社会上不会混的很差。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随便占便宜,假如非拿不可,最低限度也会说一声谢谢。
“教养”和“修养”是孩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每个父母都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这样的品性和素质。这样的孩子才会走的更高更远!